杠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杠杆》教案(通用6篇)

《杠杆》教案(通用6篇)

《杠杆》教案(通用6篇)《杠杆》篇1详细介绍:杠杆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或l动标出。

(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杠杆》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教学内容,属于力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

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等知识点展开,为后续学习滑轮、轮轴等复杂机械打下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杠杆的概念,能识别生活中的杠杆实例。

2. 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能正确绘制杠杆示意图。

3.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应用条件分析杠杆的平衡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绘制杠杆示意图和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杠杆的五要素及其识别。

2. 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正确绘制杠杆示意图。

2.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但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可能仍感陌生。

学生对实验和直观教学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深化对杠杆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杠杆的作用和平衡条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2. 直观化教学:利用教具、实验和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 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杠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应用实例,如剪刀、撬棍、秤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共同特点。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学生能够识别杠杆的三个要素:支点、动力和阻力。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识别杠杆的三个要素:支点、动力和阻力。

运用杠杆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解杠杆的定义、基本原理和三个要素,让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了解。

实验法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常见的杠杆工具,如剪刀、钳子、撬棍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工具的特点。

提问学生:这些工具为什么能够省力?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出课题:杠杆。

1. ◦ ◦ ◦2. ◦ ◦3. ◦ ◦ 1. ◦ ◦ ◦ 2. ◦ ◦ 1. 2. 3.4. 1. ◦ ◦ ◦讲授新课讲解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讲解杠杆的三个要素:支点、动力和阻力。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与杠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杠杆的定义、三个要素、平衡条件和应用。

《杠杆》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杠杆》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杠杆》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杠杆》教学设计《杠杆》教学设计与反思江桥中心中学陈海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生1:我使用过铁锨、镊子、钳子、锤子。

生2:我使用过剪刀、指甲刀、瓶盖起子、自行车。

生3:我看见别人使用过播种机、悬耕犁、收割机、缝纫机。

生4:我看见过农民修房时用的滑轮,看见过轧制面条的面条机。

师: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第五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可以完成直接用手不能完成的工作。

第六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都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

师:同意他们说法的同学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师:同学们的发现很好,那么谁能针对刚才的发现提出一个问题?生5:我想知道:为什么使用这些机械时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呢?师:大家想知道吗?生(齐答):想知道。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第4篇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课时:1课时教学要求:1.知道使用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及每种杠杆的特点.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会确定力臂;指出属于哪一种杠杆.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具: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案秤.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知识问:1.从上节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什么是杠杆的支点?3.什么是杠杆的动力臂?4.什么是杠杆的阻力臂?强调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画垂线.不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这节我们学习杠杆的应用.板书:二、杠杆的应用二、讲述三种杠杆杠杆在生活中、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杠杆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把各种杠杆分为三类.让学生阅读课本“三种杠杆”.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三种杠杆和它们的特点.教师归纳后写在黑板上.板书: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三、分析实际的杠杆问: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学生回答)让学生逐个分析课本图13-5中的4个杠杆是哪一种杠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每个杠杆的示意图,找4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写明属哪种杠杆.其他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画.教师巡回检查.然后一起讨论4名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对不对.纠正错误,强调如何正确画力臂.引导学生分析费力杠杆的好处:省距离.以缝纫机踏板为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镊子.让学生自己分析省力杠杆省了力,但要费距离.以图13-5中的橇箱盖为例.四、天平和秤用天平、案秤称物体,使学生认识它们是杠杆.让学生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杠杆.讨论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等于被称物体质量的道理.讨论案秤和杠秤为什么用质量较小的砝码可以平衡质量较大的物体.五、小结六、布置作业(略)介绍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杠杆”.第5篇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分析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学生能够掌握杠杆的五要素,即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原理和五要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学生关注环境、关注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杠杆的五要素。

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杠杆的五要素的确定。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讲解杠杆的五要素。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法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演示实验:展示杠杆的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杠杆的五要素的确定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实例。

4.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杠杆的概念、原理和五要素的理解。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剪刀、钳子、镊子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工具的特点。

提问学生:这些工具为什么能够省力?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杠杆。

2. 讲授新课讲解杠杆的概念: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它由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组成,可以绕着支点转动。

讲解杠杆的原理: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绕着支点转动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比值等于动力和阻力的比值。

讲解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2023最新-《杠杆》教案(4篇)

2023最新-《杠杆》教案(4篇)

《杠杆》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给大伙儿整理的《杠杆》教案(4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

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初中物理杠杆课程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杠杆课程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识别并画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并掌握杠杆的基本结构及其平衡条件。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2.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杠杆的兴趣。

2. 探究杠杆的基本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原理,从而总结出杠杆的五要素。

3. 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团队合作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实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实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实行分类。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水平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水平,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水平。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升探究的乐趣。

2.使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观察图像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

(探究)
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

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

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

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

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

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

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
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

(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能够)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防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板书)
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
(1)绕着固定点转动。

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

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防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才动画场景中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

2.关于力臂的教学:
教师: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

出示动画实例: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板书)
所以,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

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

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
提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那么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行实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实验装置如图
(边说边演示)这里有一杠杆,中间十字交会点就是杠杆的支点O,O点左、右边每隔10厘米有1条虚线将杠杆等分。

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2个挂在杠杆左端第
三格上,作为杠杆的阻力。

剩下的3个作为杠杆的动力,若使杠杆平衡,这三个钩码刚好挂在右端第2个格上。

改变阻力臂和阻力的大小,继续实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将实验结果填在表格内: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板书)
用比例式表示,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板书)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四、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