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地震损伤评价方法现状与发展
震后钢管混凝土结构损伤识别现状及展望

震 后 钢 管 混 凝 土 结构 损 伤 识 别 现 状 及 展 望
许 成 祥 ,徐 晶 金 ,倪 铁 权 (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荆州4 3 4 0 2 3 )
[ 摘 要 ] 介 绍 了钢 管 混 凝 土 结构 损 伤 识 别 的 研 究 现状 ,对 现 有 文 献 中 的损 伤 识 别 方 法 进 行 了评 述 ,并 对 该 领
1 钢管混凝土 结构损伤 识别研究现状
对 工程 结构 进行 损 伤识别 研究 可 以分 为 3个 阶段 :①2 O 世纪 5 O年代 前 ,为 探 索 阶段 ,主 要 通过 目 测来 判 断钢 管 混凝 土 结 构 缺 陷产 生 的原 因并 提 出相应 维 修 方法 ;② 2 0世 纪 6 O年 代 至 7 O年 代 ,该 阶段
域 在理 论和 实 际应 用 中存在 的 问题 进 行 了讨论 ,最 后 指 出 了震 后 钢 管 混凝 土 结构 损 伤 识别 研 究 的发 展 方 向。
[ 关键 词]钢管混凝土 ;结构损伤 ;识别
[ 中 图分 类 号 ]TU3 9 8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1 4 0 9( 2 0 1 3 )1 3一 O 1 1 7 一O 2
2012年许斌等8设计制作了一个局部区域存在模拟界面剥离损伤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将压电陶瓷片用水泥砂浆封装制成驱动器并预埋入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内部在信号源产生的正弦扫频电压信号的作用下产生激励信号同时在钢管外壁不同区域粘贴压电陶瓷片作为传感器测量具有模拟剥离损伤的钢管混凝土柱4个监测面上压电陶瓷片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再分别对位于完好界面和模拟剥离损伤区域压电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了小波包总能量和小波包能量谱分析
的低 周疲 劳 损伤 问题 ,并 进一 步考 虑 了地震 作用 下 的损 伤 情 况 ,为此 在 双 参数 积 损 伤模 型 的基 础上 ,
地震作用下钢结构的破坏及抗震性能的提高共3篇

地震作用下钢结构的破坏及抗震性能的提高共3篇地震作用下钢结构的破坏及抗震性能的提高1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可怕的一种,其破坏威力不可挽回。
建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让建筑在地震中坚强稳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了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而钢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结构,因其良好的抗震性能,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
地震作用下钢结构的破坏机理地震作用下,钢结构是如何承受强烈地震的冲击呢?数据显示,在地震中,钢结构通常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这是因为钢结构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和稳定性,可以更好地承受地震的冲击。
但在地震中,钢结构也会有不同的破坏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点:1. 构件弯扭变形在地震中,由于地震作用的冲击,建筑构户中的钢结构受到弯曲和扭转的作用,导致构件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
这时候,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会减小,在地震中长时间累加可能会出现钢构构件的破坏。
2. 构件局部屈曲当地震作用强度超过构件的承载能力时,钢构件局部发生屈曲,这时候构件发生局部破坏,产生裂缝,影响整体结构承载能力。
3. 结构失稳当地震作用非常强烈时,可能会导致钢结构产生塑性失稳,这是结构的整个变形过程。
此时只有通过增加结构的剪力应力,才能使得结构保持稳定。
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如何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呢?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1. 设计优化优化结构设计是提高钢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首要任务是综合设计,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构件所受的载荷和应力分析,明确构件受力特点和变形特性。
在钢结构设计中还要考虑撤销机制,即在发生地震时,如何保证建筑的安全撤离。
在设计中选择柔性或刚性构造方式、加强节点设计等措施都是提高钢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
2. 材料承载能力钢结构的抗震性能主要取决于钢材的承载能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钢材的冷轧、热轧等工艺处理可提高其强度和韧性。
同时,控制焊接点的裂纹和缺陷,强化连接节点,也是提高钢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地震作用下钢结构的破坏及抗震性能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依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设计要求来进行针对性的施工。
钢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钢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很大的威胁。
钢结构作为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材料,其地震响应特性一直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钢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分析及其相关问题。
一、地震对钢结构的影响地震的发生会产生水平方向的地震力,这会对钢结构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地震会引起钢结构的惯性力,使结构产生位移。
其次,地震还会产生动力效应,如共振和相关的振动现象,这会导致结构的破坏。
此外,地震还会引起结构的非线性变形,如局部破坏等。
二、钢结构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为了研究钢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人们提出了多种分析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静力分析、模态分析和时程分析。
1. 静力分析静力分析是一种简化的方法,常用于低层结构或设计上限状态。
它通过假设地震担载为静力作用,并计算结构的应力、变形和位移。
然而,该方法忽略了结构的动力响应,因此对于高层结构和重要结构来说并不准确。
2. 模态分析模态分析是一种考虑结构的振动特性的方法。
它根据结构的固有振动模式和固有周期,分析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响应。
该方法更适用于多自由度结构,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
3. 时程分析时程分析是一种全面考虑地震过程的方法,它通过数值模拟地震过程,并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可以得到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时序响应。
这是一种更精确的方法,但计算量较大。
三、钢结构地震响应的优化策略钢结构地震响应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减震设计和隔震设计。
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旨在提高钢结构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
该设计方法要求在地震发生时,结构在承受地震力作用下仍能保持正常运行,无塌陷的危险,并降低破坏可能性。
2. 减震设计减震设计是通过在结构中引入减震装置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压阻尼器等,它们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动力响应。
3. 隔震设计隔震设计是通过在结构与地基之间加入隔震层,将地震能量引导到隔震层中,减小了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钢结构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钢结构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摘要:钢结构是一种以钢材加工而成的建筑结构类型,该结构所组成的钢材包含诸多优点,如强度高、自重轻、刚度优、抗剪强等,故在一些重要、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广泛。
建筑工程发展到21世纪,钢结构以其诸多优势逐渐取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建筑基础结构。
而其施工质量也关乎着建筑的整体质量与安全性。
为保证施工质量与效果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安全可靠,需要利用钢结构检测技术。
关键词:钢结构;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展望1钢结构检测的方法1.1磁粉探伤检测技术磁粉探伤检测技术是一种对钢制材料或工件施以磁场,致使其发生磁化,此时在工件表面加上磁粉,由于钢制材料或工件的缺陷处会因为磁力线逸出,形成一个漏磁场,磁粉会在漏磁场作用下汇集而产生磁痕,据此判断表面缺陷的一种探伤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高效检测出钢制材料或工件表面存在的缺陷,且具备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可运用到大型设备和工件上。
1.2射线探伤检测技术射线探伤检测是利用射线可穿透物体以及在不同介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特性差异来检查焊缝内部缺陷的一种方法。
根据所用射线的不同可以分为X射线检测、γ射线检测以及高能射线检测三种类型。
根据不同射线穿透材料的能力不同,且照相胶片具有感光特性的原理,在对焊缝进行检测时,由于焊缝中的缺陷对射线的吸收能力有所不同,导致落在胶片上的射线强度有差异,而胶片的感光能力也有所不同,据此可直观、准确且无损地显示出缺陷的位置及形态。
该方法测试结果直观,适用于各种材料的检测。
1.3超声波检测技术超声波探伤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对材料的穿透力以及在截面分界处的反射特性来检查工件缺陷的方法,发射端发射超声波束进入金属内,会在缺陷与工件底面处形成两种反射波,并在接收端荧光屏幕上显示脉冲波形,缺陷处会显示出特定的脉冲波形,且根据波形特征可判断出缺陷的位置和形态。
该种方法可用于检测钢结构构件的内部缺陷,操作简单,可提高检测效率。
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研究现状
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主要涉及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 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基于地震学、结构动力学、材料力学等领域的基本 理论,提出了多种用于预测和评估钢结构地震损伤的方法。例如,基于有限元 方法的分析模型,可以模拟地震过程中钢结构的动态响应,预测其潜在的损伤 位置和程度。此外,一些研究者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模拟、有限元 -无限元耦合等方法,对钢结构的地震损伤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5、综合应用方面,需要将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损伤分析和损伤识别等各方 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体系, 为钢结构的抗震设计和优化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支持。
总之,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未来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 究
01 引言
03 损伤分析 05 未来展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02 研究现状 04 损伤识别
引言
随着全球地震活动的增多,钢结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与破坏问题越来越 受到。开展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对于保障钢结构建筑的 安全性、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综述目前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 伤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探讨损伤分析方法和损伤识别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 发展趋势。
3、损伤分析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钢结构地震损伤特征提取和统计分析的研 究,挖掘更多有用的损伤信息和发展更加高效的图像处理技术。
4、损伤识别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度学习算法在钢结构地震损伤识别中的 应用,发展更加智能化的损伤识别方法;同时需要研究如何将损伤识别结果与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相结合,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钢结构建筑检测鉴定与加固的发展与现状

钢结构建筑检测鉴定与加固的发展与现状钢结构建筑检测鉴定与加固的发展与现状1.概述[ 1 ]在竣工阶段对于钢结构建筑物的施工质量进行评定时或当钢结构建筑物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满足某项功能的要求或对满足某项功能的要求产生怀疑时,就需要对钢结构建筑物的整体结构或某些构件进行检测。
当判定被检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时,就应该对其进行加固处理,或者拆除。
过去,钢结构建筑结构检测、加固的重点主要是面对旧厂房或者钢结构桥梁,但近十年来,在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机场、码头、火车站等公共建筑中,采用钢网架作为大跨度屋盖结构的愈来愈多。
钢网架的检测受到普遍重视。
针对该类结构的组件都是薄壁管、钢球和高强螺栓等特点,在实验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编制了具有行业特色的《网架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GJ78-91)和《螺栓球节点钢网架焊缝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T3034.2-1996)及《焊接球节点钢网架焊缝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T3034.1-1996)三本行业标准,这也标志着我国的钢结构建筑检测鉴定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其实,无论是新或旧钢结构构筑物都存在着检测、加固的问题,故而钢结构建筑结构检测、加固的工作便也越来越多。
一般来说,在下列情况下要对钢结构建筑物进行检测、鉴定和加固:(1)设计不周或有误:如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尾部和地基情况了解不全,地基承载力估计过高,漏算或少算作用于结构上的荷载。
设计人员受力分析概念不清,结构内力计算错误。
钢结构设计截面强度等级低于使用要求,或设计连接方法不当,造成承载力不足。
(2)施工质量低劣:如钢结构建筑构件有焊缝不符合要求等缺陷,钢结构构件涂装不当局部或整体产生锈蚀,截面降低;或钢结构的焊接质量或焊缝高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3)使用或改造不当:如未经核算就在原有钢结构建筑结构上加层或对其进行改造,造成原有钢结构承载力不足,使用过程中任意改变用途加大荷载或随意拆除承重构件。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与结构安全评估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与结构安全评估钢结构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优秀的抗震性能和结构安全性得到广泛认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以及对其结构安全进行评估的重要性。
一、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钢结构具有高强度、高刚度、轻质化等优势,使其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首先,钢材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在地震外荷载作用下能够发生较大变形,从而吸收地震能量。
其次,钢结构的连接方式具备互联特性,能够充分发挥材料的抗震性能。
此外,钢结构还具备较好的防火性能,能够有效降低火灾对建筑结构和人员的威胁。
二、钢结构建筑结构安全评估的重要性钢结构建筑的结构安全评估是确保建筑安全性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对钢结构建筑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结构缺陷,预测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此外,结构安全评估还为钢结构建筑的维护、加固和改造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
三、钢结构建筑结构安全评估的方法钢结构建筑的结构安全评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 现场调查与检测:包括对建筑结构的外观进行详细观察、测量结构的几何尺寸和变形、检测钢材的质量和腐蚀情况等。
2. 材料试验与分析:通过取样和试验分析,评估钢材的强度、延展性、可塑性和耐久性等性能指标。
3. 数值模拟与分析: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钢结构建筑进行静力和动力分析,评估其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
4. 历史资料与经验总结:对已有的钢结构建筑案例进行研究和总结,获取结构安全评估的经验和方法。
四、结构安全评估的结果与建议通过对钢结构建筑的结构安全评估,可以得到相应的评估结果和建议。
评估结果可以是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以及在重大地震发生时的损坏预测。
建议可以包括结构加固、改造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以保证钢结构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与结构安全评估是现代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对钢结构建筑进行准确评估,可以有效预防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造成的损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与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现状.doc

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与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现状-摘要:回顾了地震观测记录研究的发展历程,对采用基于震害调查的经验判断法和基于有限元的理论计算法分析结构地震易损性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综述了目前各国开展直接和间接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技术方法;针对地震风险观测记录、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构精细化易损性模型、地震动输入、地震附加费率厘定等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给出了未来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评估中图分类号:TU352.1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结构地震易损性与震害经济损失分析是地震安全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既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地震动强度与结构破坏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又从微观角度在概率意义上定量刻画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储备。
基于地震易损性分析,人们可以很好地掌握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也能够了解地震烈度、场地、震级等地震动输入参数与结构损伤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建筑结构的灾害损失进行预测评估。
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源于美国地震保险业的发展,最早由Freeman等于1932年开展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
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是工程结构危险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制定地震保险政策与费用厘定的依据和基础。
随着结构分析与设计手段的完善和建筑材料的不断更新,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也在逐步提高,虽有效减小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但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损失绝对值却在不断增加,合理的地震经济损失评估对于现代经济社会的抗震救灾与震害保险越发重要。
因此,对工程结构开展地震易损性与经济损失评估研究,对于制定国家防震减灾措施。
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等级,降低震害损失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1 地震观测记录与修正自20世纪30年代在加州长滩记录第1条地震动加速度以来(图1[1]),研究人员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等地震多发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当丰富的地震动数据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结构地震损伤评价方法现状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9-05-28T15:52:30.30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作者:徐佳马子彦白笑天王雪峰王雪青白润山
[导读] 结构在经历地震之后,往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甚至发生倒塌,产生的损伤将会为结构的使用带来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因此准确地对结构进行损伤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结构在经历地震之后,往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甚至发生倒塌,产生的损伤将会为结构的使用带来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因此准确地对结构进行损伤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钢结构独有的的优势和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建成了许多钢结构的建筑,目前,对钢结构的地震损伤评价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层钢结构;地震;损伤评价
一、前言
地震是一种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它的发生往往会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建筑结构在地震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甚至发生倒塌,研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情况,无论是对建造之前的设计还是建造之后加固改进都有很大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而某些建筑会处于高烈度地区,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建筑结构的倒塌,将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正确的,准确的反应建筑结构的损伤状态,合理准确的预测以及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降低损失风险及损失量,目前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二、钢结构的应用现状
钢材是一种常见的工程材料。
它具有品质均匀;力学性能好(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易于加工,焊接性能良好的特点,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钢结构建筑有以下优点:
(1)相比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重量更轻、强度更高;(2)更适用于大开间、大跨度的建筑的建设;(3)安全可靠性高,抗震、抗风性能好;(4)钢结构构件在工厂制作,减少现场工作量,缩短施工工期,符合产业化要求;(6)钢材可以回收,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较少;(7)钢结构布置便利,而且造价比较低。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大跨度场馆、高层建筑、中小型建筑开始采用钢结构来建造。
三、损伤的概念及结构地震损伤的评价
3.1损伤的概念
结构损伤指的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结构内部不断产生的一种缺陷,损伤的产生,将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构的各项功能。
由于外在因素的复杂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损伤的定义和计算问题仍比较模糊,目前还没有标准的判定方法。
寻找什么样的变量来描述结构产生的损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选出的变量应该能够反映结构力学性能的变化,同时该变量参数的数值应该能够容易获取,并且在方便计算的同时,还要能够能够确切反应结构损伤的原理。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结构动力学等力学知识的发展,人们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的认识逐渐发生改变。
最早,在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经常使用延性这一指标来表示结构的损伤程度,该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力,延性好的材料,能更多的吸收地震能量,在产生一定变形的同时能够使结构不至于倒塌。
但延性这种指标不能反应结构具体的位置变化,且对于整个结构来说,这种参数是不容易获得的。
3.2单参数地震损伤评价模型
为定量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国内外专家在对损伤机理的理解之上,提出了多种地震损伤评价模型,单参数地震损伤评价模型是一种典型的损伤量化方法,这种评价模型认为构件或结构整体的地震损伤程度能够用某一种单一的参数变量来表示,即构件或结构的计算值超出极限值就会发生破坏,属于“首超破坏”。
目前,研究专家根据各自对不同结构或者相关构件损伤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变形、基于能量以及基于刚度等的单参数地震损伤评价模型。
1、基于变形的单参数地震损伤评价模型
这种单参数地震损伤评价模型认为,单一构件或结构整体的地震损伤可以用构件或结构产生的最大弹塑性应变或变形来表示,这种基于变形的单参数损伤评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产生的损伤程度,但是,这种模型不能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产生的累积损伤,一些情况下会低估结构损伤,从而对结构的使用性能作出错误判断。
2、基于能量的地震损伤评价模型
这种单参数地震损伤评价模型认为,单一构件或结构整体的损伤可以用其累积滞回耗能来表示,如果其在地震作用过程中累积滞回耗能超过其极限滞回耗能,则会发生破坏。
这种基于能量的地震损伤评价方法概念非常明确,对地震动三要素的考虑比较全面,但是,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量的耗散问题非常复杂,仍需进一步研究,并且这种模型只考虑了最大响应的影响,没有考虑地震的发生会使得结构极限响应值降低的问题。
3、基于刚度的地震损伤评价模型
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其强度与刚度有关,结构整体或者构件发生损伤必然导致其刚度的下降,结构刚度这一特性可以用来评价结构的损伤程度。
但仅用刚度来描述结构的损伤显然不够全面,不能突出结构变形等因素的影响。
单参数地震损伤评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结构进行地震损伤评价,但其存在各种不足,考虑的损伤因素比较片面。
需要寻求更合理的评价模型对地震损伤进行量化。
3.3双参数地震损伤评价模型
单参数损伤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专家学者提出了双参数地震损伤评价模型,这种损伤评价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学者Park等提出的,他们根据一大批钢筋混凝土梁柱的试验结果,提出了适用于该种材料结构的双参数地震损伤评价模
型,其表达式为:
另外,徐龙河[33]等从材料性能出发,考虑三轴应力的影响,基于材料的应变及比能对钢结构构件进行损伤评价,针对钢结构提出了新的地震损伤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钢结构竖向承重构件的损伤评价中,表达式为:可以看出,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的结构形式提出了不同的地震损伤评价模型,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结构震后损伤作出一定的评价,但其发展仍不够全面,在某些方面显得不足,仍需继续研究,且对于钢结构的损伤评价模型研究相对较少,应加大研究力度。
四、结束语
结构地震损伤评价模型的提出,为结构震后损伤程度的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结构动力学等的知识,根据结构震后某些指标的变化来对其损伤进行量化评价,是一种很好损伤评价思路,然而,由于地震动的复杂性、实际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损伤机理的复杂性,一般的评价模型仍不能完全对结构震后损伤作出最为合理的评价,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Park,Ang.Mechanistic Seismic Damage Model for Reinforced Concrete[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April 1985 V olume 111,Issue 4(722-739).
[2]王东升,冯启民,王国新.考虑低周疲劳寿命的改进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4(11):41-49.
[3]傅剑平,王敏,白绍良.对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Park-Ang双参数破坏准则的识别和修正[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05):75-81.
[4]欧进萍,牛荻涛,王光远.多层非线性抗震钢结构的模糊动力可靠性分析与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04):27-37.
[5]王宏业.Park-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的试验统计分析及改进[D].大连海事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