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1、主谓宾结构:主语在前,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通常用于表述简单的事实、动作或描述。

2、并列句结构:多个主语或动词并列使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或使用“而、且、亦、或”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并列关系,强调事物的对比或平行性。

3、状语从句结构:状语从句通常放在主句前面,使用“之、乃、则、方、虽、虽然、即、虽则、尽管、虽则……亦”等词来引导。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转折关系。

4、倒装句结构:通常是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谓语动作或表达疑问、感叹、条件等语气。

例如:“身登高望远,而心旷神怡”,其中“身登高望远”是倒装句结构。

5、对偶句结构:一般由两个相对称、语法结构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用于强调对比、并列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德者本之而生之,势者外之而成之”,其中“德者本之而生之”与“势者外之而成之”为对偶句结构。

6、修辞句式: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如比喻、夸张、反问、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式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语气。

高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总结

高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总结

高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总结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遗产,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对于理解、分析和赏析古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语法结构1. 词类文言文的词类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和叹词等。

其中,名词用以表示人、事、物,动词用以表示动作、状态,形容词用以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特征,副词用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范围等。

2.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常常是“主谓宾”的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这种语序相较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结构更加稳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 修饰成分文言文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和状语。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代词等,状语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句子中,定语常位于被修饰词之前,状语则通常位于被修饰词之后。

4. 从句结构文言文的从句结构比较灵活多样,有主从句、并列句和状语从句等。

主从句由主句和从句构成,主句与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分句构成,分句之间一般用“而”、“且”等连词连接;状语从句则用于表示时间、原因、目的等状语的从句。

二、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词语,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表达出来,以增强文章的意境和语言的感染力。

例如:“山高水长”、“明月如圆盘”等。

2. 借代借代是一种将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概念替换为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词语的修辞手法。

通过借代,可以达到抒情、深化意境的目的。

例如:“百川归海,海不辞细流纳百川”中的“百川”借指各种河流。

3. 对仗对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指的是在诗词或文句中使用对称的结构、音韵、意境等形成呼应和平衡。

对仗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韵律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的“苟”与“岂”、“利”与“福”等。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下面是关于文言文语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语法结构:1. 词序:文言文的语序多为主谓宾的顺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2. 虚词: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助词、副词、助动词等,起到连接或修饰作用。

3. 短语:文言文的常用短语有很多,如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一般在名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二、名词短语:1. 名词的格与数: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等不同的形式,还有单数、复数的变化。

2. 定语:名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3. 补语:用在名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性成分,表示名词的性质、特征等。

三、动词短语:1. 动词的时态:动词有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等不同的时态形式。

2. 动宾关系: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一般为副词,也可为动词、状语从句等。

3. 动补关系:动词与补语之间的关系,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动词等。

四、形容词短语:1. 形容词的级:形容词有正级、比较级、最高级等不同的级别。

2. 形容词的修饰: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或充当定语,也可以与动词、副词等构成独立成分。

3. 形容词的否定:形容词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五、副词:1. 副词的修饰: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

2. 副词的程度:副词可以表示程度的大小,如很、非常、极其等。

3. 副词的否定:同形容词一样,副词也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六、连词:1. 并列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如而、乃、且、及等。

2. 递进连词:连接意思递进的词语或句子,如且、又、更、尤其等。

3. 转折连词:连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如却、然而、反而等。

4. 衔接连词:连接前后句子的关系,如若、既、因此等。

七、句子结构:1. 简单句:由一个主谓宾结构组成的句子。

2.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主谓宾结构构成的句子。

3. 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的句子。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型分类整理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型分类整理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型分类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困难。

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下面对文言文的语法句型进行分类整理,并给出例句和解释。

一、主谓结构1. 主词+是+宾语:用于说明主词的属性或状态。

例句:吾之父,是也。

2. 主词+有+宾语:表示主词具有某种能力或特征。

例句:吾有一良友。

3. 主词+见/闻/问/答+宾语:表示主词的行为或动作。

例句:孔子见子路曰。

二、动宾结构1. 动词+宾语: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动作。

例句:君子学以聚才。

2. 表示想法、感受的动词+宾语:表示主语的想法、感受。

例句:余心忧之。

三、宾补结构1. 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表示使役或使动。

例句:君子使民之上。

2. 容、让、劝、令、使、叫等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表示命令、要求、劝诫等。

例句:使臣前曰。

四、状中结构1. 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等的状中词+谓语(常用“之”作状中词)。

例句:有意者食之。

五、独立结构1. 主、谓、宾省略:表示主谓宾皆可以省略。

例句:然而其实若此。

2. 俨然+主、谓、宾:表示主谓宾非常明确、清晰。

例句:俨然上天。

六、复句结构1. 独立主句+独立主句:两个独立主句通过逗号隔开。

例句:墨子云,父爱子。

2. 主句+连词+从句:主句和从句之间通过连词连接。

例句:有识者之言焉。

以上是对文言文常见的语法句型进行分类整理的一些例子。

通过掌握这些句型,希望能够帮助高中生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知识点总结一、句法结构1.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为主谓宾结构,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2. 文言文中常见的从属结构包括并列句、条件句、让步句、比较句等。

3. 从属结构的表达方式主要通过连词来实现,如而、乃、若、即等。

二、词语翻译1. 对于文言文中的词语,要注意理解其具体意义,同时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的翻译。

2.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对多义词进行恰当的理解和翻译。

3. 文言文中的典故、典型的人物和地名等特殊名词需要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并进行适当的解释。

三、文化背景1. 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2. 翻译中常常会涉及到对古代社会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了解和理解。

3. 要注意对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典型人物的背景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引申。

四、特定表达方式1. 文言文中常用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要能够准确理解,并进行恰当的翻译。

2.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倒装等表达方式,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断出完整的意思,并进行适当的翻译。

3. 文言文中的谈论方式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解读和转换。

五、个别句型1. 倒装句:主谓语序倒置,常表示强调或转折。

2. 目的状语从句:表示主句的动作目的,常以“以”字开头。

3. 条件状语从句:表示主句的动作条件,常以“如”、“若”等引导。

六、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将事物与其它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形象、生动、简练的表达。

2.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3. 排比:用相同的句式和语音进行并列,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七、文句翻译技巧1. 逐字逐句理解:通读全文,逐字逐句理解其含义。

2. 上下文推断: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境进行推断和解释。

3. 用现代汉语转换:将古代汉语转化为现代汉语表达,以便理解和翻译。

总结: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对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理解文中词语句法的具体含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总结】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总结】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关键字】总结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篇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19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预备知识四: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一、字形推断法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篇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19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预备知识四: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一、字形推断法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

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

”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 jiàn )见者,悉惊愕。

加点字“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

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以“糸”作偏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一曲红绡不知数(绡:丝织品)以“王(玉)”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练习:丰则贱籴(dí),歉则贵粜(tiào)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

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文过饰非】请你解释“文”。

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

“饰”是“掩饰之意”,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请你解释“责”。

全,全面。

备,完备,意思同。

“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

“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

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请你解释“倨”。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

恭,恭敬。

倨,傲慢。

例题: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冲”,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小结: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就双音节合成词来说常常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题: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3、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4、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松,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

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

方法:看清对称结构的特点就句子或四字短语而言,由于文言文具有整齐对称的特点,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推断词义。

练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攻取)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

)3.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全,不周到)4.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村落)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三、语境(上下文)推断法隆庆时,绍兴岑(cén)郡候有姬方娠(shēn).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zhāng)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 弄璋弄瓦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练习1、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韩擒虎)说下之。

(使??投降)2、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报酬)3、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鬻,卖身为奴。

)四、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利用通假字知识,来推断音同音近或形近的通假字等。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答案:C “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

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推断】①“意”后面带有宾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②“意”作主语,为名词,③“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④“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都应解释为“样子”;练习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动词,腰佩(戴)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

丸:制??成丸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动词,抬高4、知杭州仁和县(XX上海卷)动词,掌管高考再现1.XX年全国题:“齐人追亡逐北”,“北”是什么意思?2.XX年全国高考卷Ⅲ:“(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解释为“辩驳”是否正确?3.XX年湖南高考卷:“间以婀娜之声”,“间”解释为“间或”是否正确?1.“北”作动词“逐”的宾语,应理解为名词“逃跑者”。

2.“辩”作“多”的宾语,应理解为名词“辩才”。

3.“间”在此句中担任后置的状语“以婀娜之声”的谓语,应译为动词“夹杂”。

五、联想推断法1、联想成语推断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济:同舟共济,渡江。

②薄而观之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③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宽恕”讲。

2、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进之布指算,不爽(XX年高考江苏卷)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②铨(qu án)简秀士简能而任之选拔官吏③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XX年高考江苏卷)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宰杀④道济趋下阶(XX年高考江苏卷)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快走练习:1、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联想】A其后秦伐赵,拔十城。

(拔:攻取)《廉··蔺》B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归附)《赤壁之战》C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登临)《诗·卫风·氓》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败逃的人)《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XX年11题)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规劝。

B.咸私哂(shěn)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讥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

六、根据事理来推断1.古书上说“玉人献璞而楚王诛之”,这个“诛”是什么意思?2.1999年高考题:“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绝食”与现代汉语意义是否相同?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是不是“跟从”的意思?1.这个“诛”肯定不是“杀”,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并没有被杀。

根据这一事实背景,“诛”只能当“惩罚”讲。

2.根据情理来推断。

百姓遭受灾害,那么当然不可能“拒绝进食”了,应理解为“无粮可吃”。

3.“从”不是“跟从”的意思,而是使动用法,使??跟从。

按情理不可能是将领在后面。

练习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XX年湖南卷)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解析】“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

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XX年高考北京卷)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不少考生将其误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有误差。

我们不妨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

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