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救亡道路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本节课是一次综合探究课,目的是归纳中国近代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充满曲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道理,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近代化的含义
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二.阶段进程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年至今)
三.不同阶级的探索
(1)地主阶级的探索
(2)资产阶级的探索
(3)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四.近代化起步的历程及重大事件
(1)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2)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
(3)思想近代化—新文化运动(1915年)
五.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
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上升以学习西方
的”思想“(观念)。
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发展历程。
六、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艰难曲折的原因: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落后;列强的侵略;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七.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曲折发展的启示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
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要实现中国近代化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斗争精神。
历史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

3、思想文化近代化:
(1)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2)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发动了辛亥革命。 (3)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4)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决问题,形成认 知
1.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探索在经济、政治、文化领 域整体发展,从层次上看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 段。 2.结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概 括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经 济、政治、思想、结果)
3、中国近代化探索对我们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 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 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 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4)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新式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 容与旧式教育有很大不同,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并开 留学风气)。
洋务运动无法实现中国近代化!
1.目的:是利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 的封建统治。 2.本质:“中体西用”,只变更器物,不触及封建 制度,这是其失败的根源。
失败?你懂得!
阶段特征
3.结果、教训: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
小试牛刀
1.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客观上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 B ) A.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B.中国开始学习、引进外国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C.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D.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它是人类社会从传
统的农业社会(文明)向工业社会(文明) 转变的必经阶段。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即是讲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这一单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因此在复习时既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如领导阶层、代表人物、主张(口号、纲领)、结局等,又要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维新派、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各派主张与实践活动的差异,从而把握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特征与作用,进而以史为鉴,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我校是乡镇学校,学生见识少,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基础差,对历史学科又不重视的特点,我在复习时重在对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主要分以下几步系统复习这一主题:一、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二、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三、中国近代化的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四、中国近代化的过程:1、抢分必会(本目主要是梳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也是本主题复习的重点,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得出)(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3、从上述事件可得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何特点?与西方的近代化有何不同?特点: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与西方的不同:西方近代化是从思想变革——政治革新——经济变革五、中国近现代化的感悟:①、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那些积极的探索(大学现代历史)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那些积极的探索?结果如何?谈谈你的看法?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在积极探索,积极斗争,力求找出一条正确的中国发展之路,使中国能站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这条路曲折而漫长,中国在各种阶级斗争中缓慢发展。
探索中国的发展之路,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民阶级对中国发展之路的的探索,如太平天国与义和团。
第二部分是封建阶级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探索,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1905宪法大纲的出台。
第三部分是资产阶级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探索,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
第四部分是无产阶级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探索。
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统治势力,其中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给外来侵略以沉重打击,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虽然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原因失败了,但是它们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可磨灭。
我觉得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是不可能救中国的.地主阶级: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在一系列战争中组织了抵抗。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开始开眼看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兴办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等,开始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但是由于没有触及落后的封建制度,这场自救运动最终失败了。
但是它促使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当然,清末新政也不失为一种被迫的自救和探索。
由于阶级局限性,我觉得企图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不可能让国家富强起来的.资产阶级:伴随这列强的侵略,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是一次进步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是近代中古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运动,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PPT课件

合作探究三 探究中西方近代化的异同
高
度
器物技术
洋务运动
中 19C60—90S 国
思想文化
启蒙运动
西
文艺复兴
方
14C—18C
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19C90—20C初
政治制度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合作探究二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 派的异同
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都推动了中国的近
代化。
异:洋务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只涉及西方先进技术,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和 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兴 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激进知识分子主张改 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以达到救国的目的。
年通车);候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等。 4.教育救国:洋务运动时期,创办同文馆
等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 堂,之后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
归纳总结
概况
①过程: ②特点: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感悟
①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 ②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思想文化
欧美资产美国 独立
③
④
①文艺复兴 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③ 法国大革命④ 工业革命
(5)学会表述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
。(3分)
①从左图中看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终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答: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启示: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②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
⑤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根本原因: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专制统治和对外出卖国家主权,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3)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游行示威。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4)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5)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6)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生为主,运动中心在北京,斗争方式是集会讲演、游行示威、罢课等;第二阶段是6月3日以后,斗争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斗争方式是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
(7)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8)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
(9)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⑴历史条件:①阶级条件:工人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⑵诞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十三人。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完整获奖版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授课教师:林奕晶福建省永安市第八中学A.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B.都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C.都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D.都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3.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905年8月,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 兴中会B.同盟会C.华兴会D.强学会4.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右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A.“自强”、“求富”B.“师夷长技以制夷”C.“民主和科学”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5、辨析题:(1)关于洋务运动的性质,小历、小史有不同的认识,你同意他们俩谁的观点?为什么?小历: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小史: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以上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6.材料解析:“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摘自《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那些重大历史事件?(2)“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感悟历史感悟历史:(1)中国近代化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爱国)(2)中国近代化探索说明了什么?中国近代化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近代化探索

• • •
•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 府内外交困。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 治 3、代表人物:中央以奕忻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等为代表
• 4、时间:19世纪60——90年代,掀起 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 5、内容 •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 业。 • 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 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 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 D、结果:失败。 • (1)失败的标志: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 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新政诏令。 (2)失败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只采用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 皇帝。②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寄希望 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广大人民群 众。 • ③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 小(根本原因)
• • •
•
2、辛亥革命1911年 A、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 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是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为汇集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 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1905年在日本东 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 •
• •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1、戊戌变法(维新变法) A、兴起:公车上书(时间:1895 年春)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 (2)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 序幕
• B、发展: 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 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 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 代的启蒙思想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力量
代表人物
中国民族救亡道路探索 性质 特点
教训/启示 农民阶级 不能救中国
主要贡献
太平天国运动 1851
农民阶级
洪秀全 李秀成 中央:奕䜣 地方: 曾李左张
阶级矛盾斗争
(造反) 改朝换代 (自救) 器物变革
打击清政府
洋务运动 19C60-90
地主阶级
(技术变革)
地主阶级 不能救中国
引进西方技术 近代化 开端
(学欧洲)
(爱国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 1898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 梁启超
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
(改良) 制度变革
(学日本)
(革命) 制度变革
改良主义 行不通
思想启蒙 作用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 共和道路 行不通
辛亥革命 1911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反帝反封建 革命运动
建立民国
宣传共和 打击封建思想文化 宣传民主科学 传播马克思主义
(学美国)
新文化运动 1915.9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陈独秀 李大钊
思想解放运动
(进化) 思想文化变革
全面否定传统 文化不可取
五四运动 1919
工人阶级
上 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