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

合集下载

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2)从经济折射点看:“南方谈话”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回答了市场 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重大而 深远的意义。
7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2015·广东六校联考]“以后 20 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 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1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专题十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 开放新时期
2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专题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思想/素养培优
3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知识网络建构
4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探究点一
通史思想命题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折射出的政治、外 交、思想特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辅转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
8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学科素养培优 ——非选择题之比较类设问
9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10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例 1]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773 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十几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 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①。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 《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②。 1751~1772 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 学方面,它都代表了 18 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③。有学者统计,1789 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 约 24000 部《百科全书》,至少 11500 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答案] 不同点:《四库全书》整理和保存了传统文化,同时也禁锢了思想;《百科全书》不但收集了当 时最先进的学术成就,而且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2019高考历史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考点分析

2019高考历史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考点分析

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考点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以来),是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起步并取得突破,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阶段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78~1992年)1.政治(1)民主法制走向健全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④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④1990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3)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外交活动①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中美建交: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③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④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第十一讲 改革开放新时期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第十一讲 改革开放新时期

确山二高年级学科共案时间:星期:主备人:使用人:【教学主题】第十一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周边国际环境,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整合一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外交活动1.民主与法制建设(1)“依法治国”: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

③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④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⑤1999年4月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

这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2)恢复与完善民主: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2.“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1)理论: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实践:①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合其实质进行理解。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1953~1956年的农业
合作化运动,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改革开放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农民所有到集
体所有,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
地的所有权,故C项不符合题意。土地用途和土地规模虽然不
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相似,故B、D两项不符合题意。农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解题思路 本题以中国改革开放贸易趋势图表数据入题, 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过程和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解。本题 考查读图能力和学生对历史时间概念的把握能力,难度一 般。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4年中国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 增长,可以判断要选出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年代是1984年。 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项。设立四个经 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项。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1992 年,排除C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项。 答案 B
3.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 的发展。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方法通关
■ 运用排除法巧答历史选择题
1.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就 题干设计方式来看,历史选择题主要有两种:直接设问
和间接设问。直接设问就是题干明确指出要考查的知识
第8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拓性探索 ——改革开放新时期
知 识速 览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考点导图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

【考情预测二】
2.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考查,以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进程为重点,多以表格、图片和人物观 点等为载体。尤其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考查点,考察时一般会与 其它经济发展模式作比较。
【考点提炼】
考点二 20世纪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考点二 20 世纪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1.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 类型 斯大林模式 罗斯福新政 义模式 生产资 料所有 制 工业化 道路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请回答:据材料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
的原因有哪些?
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 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经济基础薄弱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4.(2014· 北京文综,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真题演练】 1.(2014· 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 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 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 材料观点的是( )。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中国_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改革开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中国_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改革开

711.56
A.对外开放拉开序幕
C.中美关系适度改善
92.82
295.05
117.54
337.90
119.93
395.20
128.05
497.47
142.58
568.98
B.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解析:选 D。观察表格,1992 年之后,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 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故 选 D 项。对外开放拉开序幕是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 后,故 A 项错误;1994 年到 1998 年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与史实 不符,这一阶段人民币保持稳定,故 B 项错误;中美关系适度 改善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故 C 项错误。
2.从政治外交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恢复 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 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外交策略 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 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3.从思想角度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 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事业 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对点训练] 1.(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对
美国进出口贸易表(部分)如下,其中顺差额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
是( ) 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表(1994—1998)
中国对美出口
中国对美进口
顺差
1994
387.87
1995
455.43
1996
515.13
1997
625.52

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

(4)地位确立: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 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核心问题: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历史地位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 飞跃的理论成果。
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时间: 香港:1984年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
澳门:1987年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
回归的意义:
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 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 例,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
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政府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 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后,两岸“三通”的逐步实现。两岸交流特别是民间交 流日益频繁。
1992年,大陆“海峡会”和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 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 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法制化: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成为基本国策。
2、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港、
澳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关系: 联系: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
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改革开设

改革开设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 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说明他们 期盼回大陆探亲的强烈愿望,故B项正确。台湾同胞期盼返乡 探亲与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并无必然联系,故A项不符 合题意。返乡运动并不能说明海峡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 共识,故C项错误。1987年港澳尚未回归,故D项本身表述错 误。
香港
、 澳门 相继回归祖国;同时海峡两岸也打破
了长期的相互隔绝状态,政治对话、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不断 加强。
(3)外交成就: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 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为此,中国一方面积极开展以联合国 为中心的
多边外交
,同时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
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特点:(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 发展中国家开放,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2)“多层次”,就 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 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多层 次中有先后,多方面中有选择。(3)“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 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 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方针,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 共同发展,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特别提醒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这一政策 取得巨大成就,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并步入世界外交舞 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由于美国遏 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国际形势 的变化,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取得了辉煌的 外交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格局变动对现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主干整合
专题十三
(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 中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 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 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苏中 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 反苏也反美。 (3)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 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4)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 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 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新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辨别选项 《共同纲领》 颁布时新中国尚未成立, 排除 B 项;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形成,排除 C 项; 《共同纲 领》规定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 D 项。 答案 A
主干整合
2.“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
专题十三
(1)理论: 1984 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 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 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实践 ①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③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 岸交流不断增强。
主干整合
3.对外开放
专题十三
(1)20 世纪 80 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 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3)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 界接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2)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 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主干整合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专题十三
(1)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 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中美建交:1979 年 1 月,中美正式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①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②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 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展开反恐外 交。 (4)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 动。②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③保持同欧盟的友好 关系,建立起面向 21 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5)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积极建设和平的设道路的确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专题十三
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 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意义:极大地调 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①1984 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②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③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 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④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全 面展开 改革开放, 加强民主法 制建设
确立了中国历史 具有临时宪法 性质 上一个新型国家 的架构 ② 我国第一部社 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③ 规定我国根本制 度和根本任务, 确定四项基本原 则和改革开放的 基本方针
主干整合
A .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B.①新中国成立后
专题十三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社
主干整合
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专题十三
1. 邓小平理论 (1)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发展①20 世纪 80 年代,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② 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深化①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②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 世纪之交,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创立了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确立:在中共十六大上, “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专题十三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 年 ~21 世纪初)
【考点导图】
专题十三
主干整合 专题十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1.民主与法制建设 (1)“依法治国” ①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 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②颁布了 1982 年宪法,并 进行了多次修订。③相继出台了《选举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 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 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④1999 年 3 月,“依法治国”被正式 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2)恢复与完善民主: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 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 民主建设。 (3)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主干整合 专题十三 • “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文件 《共同纲 领》 1954年宪 法 1982年宪 法 产生的背景 ①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 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