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标准】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
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
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 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 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表现手法例说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衬托、 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 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 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 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 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 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 写哀情(乐情)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 的关系。
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 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 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 士登场作铺垫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直抒胸臆: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 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①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②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注】 ①从他:听任他。②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请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_朴__素__自__然__(_或__通__俗__化___、__口__语__化__)_。__如__“__是__谁__来__折__花__”__“___ _知__折__去__,__向__谁__家___”__“__折__时__高__折__些__”__等__语__言__,__都__是__口__语__化__的___ _语__句__,__明__白__晓__畅__,__一__看__就__懂__。____ 【解析】 答出语言特点并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语言不加 修饰,真切易懂。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2012·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 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 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 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 无机鸥不惊”。
对青山强整②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③殷勤, 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强整:勉强整 理。③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 作用。 答:_①__“__翠__袖__殷__勤__,___金__杯__错__落__,__玉__手__琵__琶__”__写___的__是__繁__华__热_ _闹__的__生__活__场__景__。___②__通__过__写__繁__华__热__闹__的__生__活__场___景__,__与__前__面__的__ _“__归__雁__横__秋__,__倦__客__思__家__”__(_或__后__面__的__“__一__抹__斜__阳__,数__点__寒__鸦__”___, _或__前__后__的__“__归__雁__横__秋__,_倦__客__思__家__”__“__一__抹__斜__阳__,__数__点__寒__鸦__”__)_ _形__成__强__烈__对__比__,__凸__显__诗__人__此__时__孤__寂__而__思__家__的__感__情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先指出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 再结合曲的内容分析作用。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一、考纲解析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此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赏析字词表达效果、赏析诗句表达效果、赏析诗歌语言风格。

二、考向分析考向一赏析字词表达效果(炼字)赏析古诗字词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能够鉴赏字词的表达效果。

【技法梳理】1.关注字词的含义这里的含义包括字词本身的意思和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从字词含义的角度体会妙处。

2.关注字词的手法字词的常用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拟物、双关、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包括使动、形容词用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

3.关注字词的作用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分析,尽量全面。

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小贴士考向二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句(炼句)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可以从内容、形象、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鉴赏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

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很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技法梳理】赏析诗句“4技巧”1.抓前提→读懂句子的内容着眼全篇,弄懂句子的内容和情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依类型→明特点倒装句,错位的美;互文句,开合的美;对仗句,整饬的美;炼字句,凝练的美。

3.抓特点→关注表达技巧一般而言,高考试题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鉴赏时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看位置→分析作用或效果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或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答题步骤】小贴士不同诗句的作用或效果考向三鉴赏诗歌中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永州一中唐检民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含蓄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二、推敲字词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晴景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四、体会语言风格(一)、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

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

【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解读】【命题趋势】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

从时代看,唐诗、宋词是首选;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与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从数量看,一首诗、词仍然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拟鉴赏与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要角色。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展整体鉴赏。

考点设置遵循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

〞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灵活多变。

【考点透析】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与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与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与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与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与“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与“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与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古代诗歌鉴赏里的一个关键环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你知道吗,古代诗歌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而语言就是那把打开盒子的钥匙。

这语言啊,有的像欢快的小溪,潺潺流淌;有的像深沉的海洋,蕴含无尽奥秘;有的像绚丽的烟花,瞬间绽放光彩。

我想起之前教过的一个学生,那孩子一开始对诗歌语言那是一脸懵,觉得那些古人说话咋这么绕。

有一次我们讲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孩子就问我:“老师,这有啥特别的呀,不就是说看到月光以为是霜嘛。

”我笑着跟他说:“孩子呀,你可别小看这两句,你想想,李白为啥不说‘地上雪’或者‘地上冰’,偏偏说‘地上霜’呢?”他眨巴着眼睛摇摇头。

我就接着给他解释:“霜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又冷又清寂?李白当时一个人在他乡,看到这月光,心里那种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感觉,一下子就通过‘霜’这个字给表现出来啦。

”这孩子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咱再来说说诗歌语言里的用词。

有的诗人用词那叫一个精准,一个字就能让整首诗活起来。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王安石为了这个字那可是绞尽脑汁,换了好几个,最后定下“绿”,一下子就把春风拂过,江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写活了。

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想想,这一个“闹”字,是不是让你感觉满枝头的杏花都在欢腾,春天热闹得不行?诗歌语言的魅力还体现在修辞手法上。

比喻、拟人、夸张,那是花样百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这夸张的手法,把庐山瀑布写得那叫一个壮观,好像真的从天上掉下来一条银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把春风比作剪刀,多新奇呀,一下子就让人明白了春风的灵巧。

还有诗歌的语言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协调,读起来是不是特别顺溜?总之啊,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

你得细心去琢磨每个字、每个词,感受诗人藏在里面的心思和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整理)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整理)
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
“沙鸥”在茫茫天地间飞来飞去,栖止无定,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一生坎坷、漂泊无依、前途渺茫的沉痛、悲愤之情。
01
02
例3.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ruí):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02
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到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通过想像,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你能补充出来吗?
01
02
01
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分)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的艺术手法,(1分)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3分)
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高考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高考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高考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的第(1)小题;(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15题;(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诗歌的内容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相依相存的,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也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所以鉴赏诗歌必然离不开诗歌的语言,诗歌任何角度的鉴赏离开了语言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

从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示例一:“弱”“昏”好。

“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示例二:“健”“明”好。

“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测练古代诗文阅读【2】古代诗歌鉴赏(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盛集陶落叶①钱谦益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②飞。

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③徒有树,履霜青女④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注】①清兵攻破南京后,钱谦益率先迎降,被授予重职后六月病归,后因被人告发反清被捕,旋改狱外看管,时其友盛集陶等常到明故宫踏落叶作诗,此诗即和盛在明故宫踏落叶时所作。

②劫尘:劫灰,佛教中指大火烧毁一切后所剩的灰烬。

③素娥:嫦娥。

④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1)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分析前四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最后一句中“一”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歌前四句描写了深秋时节,钟山之上,万物凋零,寒露袭人,凉风阵阵,一片寥落荒芜的气象。

诗人借景抒发了明朝灭亡的沉痛之情和故国之思。

(2)“一”字突出表现了在广袤无垠的寒空中只有一只孤雁掠过,增加了秋林的荒寒落寞之感,抒发了诗人在严峻肃杀的政治氛围中所感到的孤独与忧伤。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①(其一)苏轼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嫌”,嫌弃,把残灯拟人化。

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2)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归至武阳渡作①刘克庄夹岸盲风扫楝②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①此诗写的是诗人将抵家时的情景。

②楝(liàn):落叶乔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扫”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扫”字写出了风吹楝花的动态,表现了风疾,又衬托出诗人归家心情之急切。

(2)寓情于景,通过云遮高城表达了自己被雨阻的懊恼。

直抒胸臆,后两句直言不要遮没城西塔,这样会影响自己辨认家,归家之情溢于言表。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②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有中流砥柱、坚定耸立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之境的苦闷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屈大均①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①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

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

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

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

(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沉悲怆的情怀。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任选一联分析即可)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黄简病酒心情。

唤愁无限,可奈流莺。

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层层。

是多少、长亭短亭。

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1)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两句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

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的“惊”“认”二字,把主人公忽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

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

(2)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在清明时节怀人思归的情怀。

上片写主人公带愁醉酒,心烦意乱,触景生情,感慨时序惊心,特殊时节自己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

下片写主人公望尽天涯的层层翠,心中暗数着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以至希望能在梦中与亲人团聚。

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①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此时他正寄寓石头(今南京)驿,准备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1)试分析颈联中“笑”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清人沈德潜说“石城(石头城的简称)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而诗人为何要用“万里”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个“笑”是对“前事”的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是含着辛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