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技术美因素分析

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技术美因素分析
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技术美因素分析

175

前言

纪念性景观是表达时间维度上重要的事件或事物的景观形式。完整的纪念意义的表达离不开纪念性景观自身的物质形态,包括建筑,景观等一些实体性的东西,也离不开这一物质形态背后的纪念意义和艺术性的表达,以及通过物质形态和艺术表达来感知纪念意义的人,这三者缺一不可。①

技术美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客观的工艺美②,纪念性景观也是人们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在造物过程中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结晶。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主要是通过技术美的材料、功能、艺术及时空等因素,表达景观的纪念性。

1.技术美的定义分析

技术美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实践和理论而形成和发展的,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技术。“合目的的功能的力动表现”是日本美学家竹内敏

雄对技术美的描述。技术美的审美方式体现在静穆的观照与操作性体验的综合艺术美,其审美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功能美是技术美的实质,技术美是人造物所表现出来美的形态,它的价值取向与人造物的功能目的紧密相连。人造物的功能美就是指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所达到的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它的第一目的就是要体现它的纪念性,纪念性就是纪念性景观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1.2 技术和艺术的统一

中国传统艺人有一句行话,叫“艺中有技,艺不同技”。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指出了艺术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技术美不像艺术美的体验那样仅与审美心境紧密相关,其审美体验中充满着技术和艺术等多种知识的综合作用,让人们体悟到它给人类诗意生存和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以及通过技术美的展现而达到的人与自然的“亲和性”。

技术美的内容——功能因素,既要寄寓于一定的组织结构之中,同时还要凭借恰合的形式传达和表现出来。

1.3 功能和形式的统一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指出:“欣赏长江大桥、高速飞机或火车,就并不只是对形式美的观赏,而是从中感受到社会的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对社会巨大前进的内容。”②从李泽厚的言语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性。任何设计都要有形式,宇宙万物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形式和功能共同处于一个动力系统中,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技术美因素分析

2.1 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材料美因素

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里的物质就是技术美的材料。中国有句老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对技术美中材料的地位的最好的阐释。

技术美是建立在物质材料的基础上的一种美的形态。在纪念性景观中材料美可以由两方面来掌握,一方面是材料的本身,另一方面是对材料的表面的加工处理。建筑师可以运用一种材料或者几种不同材料的相互配合而取得的各种艺术效果。③中国古代的建筑主要是木结构,木材的选择以及漆的使用都是材料美的基础,也是构成纪念性的物质因素。显然,缺少历史时间维度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是很少能体现纪念性意义。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材料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历史面貌,延续历史文脉。材料美不在于材料的高贵,而在于是否符合它所要表达的对象。

2.2 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功能美因素

功能因素是构成技术美的最主要的内容。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记和记忆的再现,功能美是纪念性景观的功能所体现出来的美,这就要求设计者对材料、结构、形式、符号等诸多因素和谐统一于功能美上,能够使人的预期目的变成现实的特定的功能。各要素必须和主题内容、人物精神与历史文化相吻合,因为纪念性景观的功能首先在于它的纪念性,通过对纪念性景观的欣赏达到人们对历史事件或历史名人的回忆,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启示。

2.2.1 纪念性景观设计的自身功能——“初次承载”和“二次承载”

为了留住某种回忆的纪念客体的赋予过程称为“初次承载”;为了唤起某种记忆的纪念客体的赋予过程称为“二次承载”。例如,历史名人鲁迅的坟墓是对他的纪念性景观,这是“初次承载”;后人为鲁迅建立的纪念堂也是对鲁迅的纪念性景观,这就是“二次承载”。①“初次承载”和“二次承载”的区别在于前者于纪念事件有直接的联系,而后者和纪念事件没有直接的联系,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添加的纪念客体。两者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客观事物与历史事件的关联获得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只不过纪念客体的形式有所不同。

2.2.2 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社会功能

唐太宗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纪念性景观的功能就在于“正衣冠、知兴替和明得失”。

1) 纪念性景观有利于提高、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纪念性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植物、水体、园林建筑、地形等要素的组织来达到纪念性的目的。并通过研究人性的、符合人类活动习惯的空间环境,营造出怡人的、舒适、安逸的纪念性景观环境。

2) 纪念性景观有利于更好地宣扬民族的文化,使纪念性景观所在地更具特色化,更能体现地域性。特色是艺术的生命,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必须持有民族化这一基本要素。例如,如果用自由女神像在中国来建造纪念性景观很显然是不合适的。纪念性景观设计不但追求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重要的是用视觉形态元素,把景观的特定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东西展现给大家,彰显纪念性景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

2.3 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艺术美因素

纪念性景观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会引起人们视觉和情感上的联想,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在人们的参观过程中,接受历史、艺术的熏陶和教育,并且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2.3.1 比例和尺度

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比例是指单体建筑物本身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建筑的内部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建筑与街道或广场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这些比例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单体建筑以及整个纪念性景观的协调和美观。

尺度的概念和比例的概念很相近,但与比例有不同之处。尺度主要是一人的身体为标准决定的绝对尺寸和其他各种比例之间的一种相互比例关系。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尺度大,产生疏远感,同时有气势磅礴的感觉;尺度小,产生亲近感,便于人的接近。

2.3.2 均衡和对称

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构图上,基本上都符合均衡或者对称。这与纪念性景观严肃性和威严性的场所精神是分不开的,基本对称的形式使纪念性景观的主题性和社会性更加突出。

中轴线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中轴线讲究对称安排、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以及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在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午门、端门等重要的建筑,按照中轴线直线排列,其余的次要建筑在中轴线的两侧对称排列。在一般的民居——四合院中,其基本的设计思想是:正房、厅和垂花门分布在中轴线上,偏房在两侧对称排列。中轴线在纪念性的表达上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④

176

177

2.3.3 色彩

在色彩的运用上,从古以来,中国就对色彩进行了大胆和最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至于色彩,也是遵循实用功能这个前提的。景观的主题色调要符合时代的特点,民族的风格,社会的哲学与伦理观念,当然还要与周围的色彩体系融合才会相得益彰。以北京的故宫为例,白色的台基,大红的柱子以及檐下青绿点金的彩画,对于每一个游览故宫的人来说,这种色彩的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浓妆淡抹,关键是适宜。

刻意地色彩单一也是营造纪念性空间景观最通常的做法,当人们走到它们的面前,在色彩上就有一种纪念的气息,从而产生纯净清晰的心理体验。

2.4 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时空美因素2.4.1 时间美因素

纪念性景观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即纪念性景观属于历史性的范畴,它表达的是一个时间上的纵深,是历史维度上的再现。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技术美在时间这个维度上才会展现它的纪念意义,反之,则不会。在城市的街中心若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如西安钟楼),夹道的树阴或者是优美的牌坊,比起用混凝土建造起来的外国式喷水池或者是大型的雕塑要好的多。这在时间因素上,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阴或者是优美的牌坊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记载了中

国辉煌的文明,是对中国文化瑰宝的体现。符合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东西才会被人们喜欢,才不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弃。我们认为那是美的,也是技术美的。

2.4.2 空间美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纪念性景观之间以及纪念性景观各部分之间都是处于一个联系的状态中。纪念性景观是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的景观实体,而且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其纪念性的主题、建筑形式、人文气息等是统一的,各个要素都是为纪念性主题服务。所以,一些纪念性的建筑物,往往要建在幽深的陵园里或者广场上。而有些地方不适合建造一些纪念性景观,比如在现代化的大都市的某个重要位置摆放一个明清时代的牌坊,这显然是无法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虽然它体现了艺术美和技术美,但是,由于它与周围环境的隔离,最终会遭到人们的遗弃。

3.小结

本文在技术美的角度分析了纪念性景观的材料美、功能美、艺术美、时空美等因素,对于纪念性景观的研究和实践以及丰富人们的生活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注释

① 刘滨谊 著:《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② 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1989

③ 梁思成 著:《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M]》,线装书局出版社,2006④ 王振复 著:《建筑美学笔记[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 杜书赢,江业国 著:《技术美的构成因素[J]》,广西师院学报,1990(4)

[2] Fry,G,Tveit,M.S,Ode,A,Velarde,M.D:《The ecology of visual landscapes:Exploring the conceptual common ground of visual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indicators》,Ecological Indicators,2009(9):933~947

[3] Raivo,Petri J:《Karelia lost or won—materialization of a landscape of contested and commemorated memory》,Fennia,2004(182):61~72[4] Fitzgerald,F:《A green room at the heart of the city》,Architectural Digest,Vol.48:26

景观设计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作者:徐克雷,张建伟来源:黑龙江信息科技浏览:576 ? 1 生态设计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这一观点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第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第三,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城市或绿地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第四,生物多样性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 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 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生态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2 辨证观 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 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融合。 3 结论 景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景观设计者要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景观的内在自然规律,早日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飞跃,使景观设计开发由传统迈向现代。

谈历史文化名镇景观规划设计

谈历史文化名镇景观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名城在其空间布局、意识形态、文化特征等方面的表达展现出先人的智慧及早期景观规划设计的意识,很多方面仍值得现代设计师学习借鉴。名城景观规划设计使历史更好的融入现代城市整体规划当中,无论是对文物的保护还是对城市整体风貌、景观布局的掌控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景观规划建设中,需注意是否与整体历史氛围一致,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景观规划设计不应仅在单体景观节点表现,应渗透在整体环境中,连续地、宏观地进行把控,将古商城特有的历史人文气息从整座城镇上反映出来。 一、洪江古商城简介 洪江古商城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明古商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内保存了极具当地特色的明清古建筑380多栋,面积约10万平方米。洪江古商城地处沅水与巫水交汇处,背靠嵩云山,为武陵“五溪之地”,也是湘、鄂、滇、黔、桂五省各类物资的集散地,是湘西南重要的水运贸易名镇。 二、洪江古商城景观规划

(一)城镇选址及风水布局 洪江古商城的风水地形完全符合古人“风水”标准:篙云山为主峰,犹如玄武居中,左右有次峰或山岗左辅右弼,沅水与巫水交叉将古镇环抱其中,示为青龙内勾,右有白虎(道路)外锁,形成“背山面水、凝气聚福”的基本格局。在主峰之前,山水环抱中央,被认为是万物精华的“气”的聚集点,故成为最适于居住的福地。 (二)古商城整体布局 1、古商城建筑景观布局特征 古商城内建筑不拘泥与朝向与方位,依山就势而建,利用有限空间建造更多建筑。大部分建筑街区集中与沅水和巫水交汇的扇形谷地之间,从岸边向坡地延伸大体分为三层:一层为驿站、码头、摊贩等;二层作坊、加工场所、售卖土特产品居多;三层为中心街区,坐落着钱庄、会馆、镖局、青楼、布行、油号、百货等门面以及豪门富商的住宅。普通民居松散的分布在河边、街区的外沿、远离中心街区的山坡和山沟深巷。 2、古商城内道路景观布局 道路即是交通线路,又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引导和划分空间的功能。古商城内道路均以青石板铺设,宽2~4米。高低错落,宽窄不一,形成了古商城特有立体式道路景观。从岸边码头、深巷民居到半山腰商铺、

纪念性广场的设计5要点

【景观设计】纪念性广场的设计5要点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一处幽雅、和谐、安静的精神空间,是人们迫切需求的。这就注定了城市广场是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纪念性广场又是城市广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广场,将在无形中为整座城市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一个部分,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部分,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场所,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注入了雕塑、喷泉、照明等艺术手法,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典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又是城市空间组织中最具公共性、最具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现代文明和气愤的开放空间,是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场所。而纪念性广场将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扮演其独特的角色。 一、纪念性广场的意义 城市广场中的纪念性广场通常是指在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区,或是以历史文物、纪念碑等为主题,用以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的广场。在这类广场中,具像雕塑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被市民认同的城市标志物,主要是以为目的。有时也与政治广场、集会

广场合并设置为一体。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设计也在不断的创新。因此,现代的纪念性广场越来越趋向综合性、多元化发展。 纪念性广场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否具有英雄事迹、是否具有丰功伟绩、是否具有值得纪念和学习的人物与事件,都将在纪念性广场中一一体现出来。 纪念性广场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当然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并将在无形中为城市做出巨大的贡献。例如: 1.增强了城市的休闲娱乐空间,为忙碌的市民提供一处放松精神的空间。它结合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满足他们对城市空间环境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要求。在设计手法与美学设计思想上运用了对比与统一、变化与协调、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呼应与衬托、节奏与韵律等,使广场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和谐魅力、良好景观给人们以美妙的视觉艺术享受。 2.庄严、宏伟、明朗、壮丽、祥和的气氛,使人们产生积极向上、自豪、欢快和向往的情绪,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达到陶情冶性、愉悦身心的目的。 3.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纪念性广场无论是纪念人物还是事件,都是值得纪念和学习的。当它与城市的大环境、小背景相结合形成一条旅游线时,此广场不仅实现了其凭吊、瞻仰、纪念、游览的目的,同事也为本城市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从而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本城市旅游观光。 4.可以带动广场周围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座好的纪念性广场当然要有好的纪念品来搭配,这就给当地的人们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 二、纪念性广场主题的选择 在纪念性广场设计中主题的选择是重中之重,是整套广场设计方案的第一步。我们必须明确此广场纪念的是人还是事。如果是人物,又是哪方面的人物:是历史人物还是当代人物,是将军、文人、战士还是领袖。如果是事件:是战争事件,还是文化事件等。当这一切都确定以后,我们才能去确定此广场的地理位置的选择、元素的运用、文化的融入和设计手法的运用等等。 著名城市规划学家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广场是城市两个文明的窗口,所以应赋予广场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浅谈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景观设计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休闲意识也逐渐增强,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开放性公园成为人们缓解压力、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城市公园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对城市开放性公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充分的展现城市文明,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文章将从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以及一些设计方法,简单的分析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城市;开放性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是为城市居住群体而提供的休闲娱乐场所,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精神需求的提升,居民对于城市公园的要求也不再是以往以绿化、美化环境为目的,作为城市开放性的公共空间,除了具有休息娱乐的功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功能、文化导向功能,集游览、休闲、娱乐、文化、生态等于一体的多元绿色公共空间。 1 城市开放性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因地制宜 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充分利于当地的地形与

地貌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打造突出地方自然特征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园内植被选择当地乡土树木,园路或者立体景观,选用当地特有的山石,以彰显当地自然景观特征。 1.2 以人为本 城市开放性公园,是为人服务的,在景观设计方面,要充分地体现出人性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在保证基本的需求之后,人们需要一个更加富有内涵,有意义的轻松的环境,来满足人们求知、求美、康健的一个环境,在景观设计上,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将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传递以人的审美为导向,以此来实现人们的需求,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设计主要包含“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和谐性”“文化导向性”,以使用者为考虑对象,力求使设计满足与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 1.3 经济适用 城市公园主要是给人提供一个安逸美好的休息环境,在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公园在整个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配以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合理地进行规划。要意识到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多方面的调动社会力量,人为干预资金筹措,尤其是政府单位要淡化城市开放性公园的经济实体功能,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支出,以保证开放性公园的养护与修复。另外,好的景观不一定必须是高档的,要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浅析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传统风貌与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成为城市改造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传统风貌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城市景观、文化、交通等各个功能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于1986年正式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政策,并为了将这些历史文化名街有选择、有步骤的介绍给国人,展示给世界,于起,先后举办五届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先后评选出如北京国子监街、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大街等历史文化名街。 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上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工作长期的重心之一,但对其研究和实践多从街区的商业形态、交通格局、邻里关系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常忽略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形态。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列工程,不但涉及规划设计同时也包含法规管理,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国内在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构成与内涵,规划设计的内容与原则做一个初步探讨,为将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2.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构成要素

2.1历史遗留景观 历史遗留景观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 物质景观指客观存在的景观,包括街区中的历史遗存建筑、历史特色要素、街区空间格局以及天际线景观等。非物质景观是指能够反映街区独特历史文化内容的景观,包括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俗礼仪等。历史遗留景观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精神,对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街区中的遗存建筑和历史特色要素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单元,她们的形态风格是不同时期,不同建筑材料以及不同风俗习惯的反映,是历史的演变及文化的沉淀。山西省晋中平遥县南大街,又称明清街,街道两侧的店铺具有明清风韵,全长750多米,沿街建筑考究,雕刻和绘画手法细腻精致,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涤荡,古风犹存(如图1)。 生活习俗和民俗礼仪反映了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地域性,构成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特殊性,同时对景观的发生发展也具有约束性和引导性。 2.2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包括地形、水体、植物以及天象等,它们是景观起源的基础,不可更改且十分珍贵,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浅析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浅析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主要从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的相关要素构成,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几个理论点出发进行论述,分析了现代景观设计存在的危机,最后分析了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说明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环境问题的出现,人居环境的生态状况日益成为当代人关注的焦点。随之人们对所居住城市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从有限的地理空间上科学的布局,对大、中、小城市之间进行规划协调,特别是县一级城镇新区的规划与景观设计——因为这是中国城镇化的主体,更成为了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也突出地暴露出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品质不高等问题。所以,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城市景观对于一个城市新区来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天,城市景观设计特色成为大众视线焦点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利用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将城市原有的特色挖掘出来,则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1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一词在英、德、俄语中颇为相似,都是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近代作为科学名词被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严格来讲,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统一的外貌,可辩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是其主要特征。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景观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等细部美,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 2景观设计的形成要素 人们对整个城市的印象尤其是对一个特殊的景观等,不仅仅来源于视觉,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自己建立起关于城市某个局部的印象,而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则汇聚成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每一个建筑物都会细小的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城市景观,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及发展

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景观设计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对历史文脉和景观设计进行基本介绍,并且分析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脉景观设计传承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国各地景观建设如火如荼。当下,各种各样的景观作品不断呈现,其中虽然也不乏优秀作品,但是很多设计作品忽略了与历史文脉的结合,而在景观设计中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历史文脉与景观设计概述 1.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艺术设计就是在相应的范围内,将雕塑、建筑、绿化以及公共设施等通过综合布局,将建筑物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为具有艺术氛围的环境,体现出艺术文化氛围。景观设计的内容通常体现在四个领域,建筑、美术、城市规划以及园林。通俗的讲,景观设计就是美化环境。如果景观在表达文化含义时注重形式,忽略了艺术内涵,那么欣赏者在观赏时就无法与景观产生任何的交流。 2.历史文脉含义。历史文脉,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综合,同时也是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历史文脉的形成一方面与特定

地域的生活有关,同时还与历史的环境关系密切,它反映出的是社会历史。历史文脉记载着历史,同时体现着历史的特征。在当前日益同化、失去个性的社会上,历史文脉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文脉中的特定历史和意义文化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历史时代的烙印已经流传至今。所以,现代人可以通过研究时代元素的物品来分析当时的文化特征。 3.历史文脉与景观设计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失,过去遗留下的事物已经成为历史,而这种历史又被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文化古迹、历史事迹、雕塑、风土民俗、音乐、舞蹈等,人们只要看到这些不同形式的表现内容,就能够回忆起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景观设计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对设计对象的符号形态进行设计。所以,在设计时,应当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文脉,让景观的核心以历史文脉来体现出来,让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要使用多种设计手段,将历史文化加入到景观设计当中,让历史文化以这种形式发展下去。现代的景观设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要体现出人与历史文脉、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只有认识到历史文脉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在景观设计时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用,创造出属于我们当前时代的景观符号。 二、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历史文脉的意义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2008-03-23 13:35 1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1]。但是,植物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 2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

城市纪念性广场景观设计探究

城市纪念性广场景观设计探究 发表时间:2018-10-31T16:50:23.61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8期作者:姚远熊媛[导读] 所突出的主题是以一些名人或者历史性事件为基石。城市纪念性广场的景观设计一方面要满足纪念氛围的象征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具有一定的城市生活功能,应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本文将结合作者所参与的武汉城市英雄广场景观设计浅谈对城市纪念性广场设计的思考。 ——以武汉城市英雄广场为例 姚远熊媛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纪念性广场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所突出的主题是以一些名人或者历史性事件为基石。城市纪念性广场的景观设计一方面要满足纪念氛围的象征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具有一定的城市生活功能,应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本文将结合作者所参与的武汉城市英雄广场景观设计浅谈对城市纪念性广场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广场;纪念性广场;景观设计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众提供了户外活动场地,美化了城市空间环境,既体现了城市风貌,更赋予了城市生活崭新的生命力,在城市建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者们对于城市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基本功能的划分,而是划出大块的空地,给城市曾经的过往留下驻足的空间——纪念性城市广场。它在某种意义上象征了一个城市的文脉、形象以及城市所包含的内在修养,用自身的形象述说城市的历史,其设计理念及要求区别于普通的城市广场。其作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给城市带来的不仅是活力,更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与根基。在满足人类纪念精神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公众,为人们营造一个开敞舒适、寄托心灵、与历史对话的纪念性场所。 1纪念性广场概述 纪念性广场是属于城市广场中的一类,是以纪念性建筑物为主体,结合地形布置绿化与供瞻仰、游览活动的铺装场地。纪念性广场用相应的象征、标志、碑纪等施教的手段,教育人、感染人,以便强化所纪念的对象,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其景观设计一般突出以下几个原则: 1)烘托纪念主题。纪念性广场的主题大都是某些名人或历史事件,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渲染这一主题。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运用简洁而规则的绿化形式,来满足纪念氛围的营造,比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2)分区布置合理。广场的景观设计一方面要体现良好的观赏效果,以供人们瞻仰;另一方面要合理布局、组织交通,做到分区清晰、流线畅通、人车分流。 3)植物配置适宜。广场后侧或纪念物周围的绿化风格应简洁,烘托主题。如陵园、陵墓类的广场的绿化多用常绿草坪和松柏类植物,体现庄严肃穆;入口轴线两侧多采用树阵,营造简洁大气之感。 2武汉市城市英雄广场景观设计 2.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汉江口北岸,东南滨临汉江口,与南岸嘴隔江相望,西北紧接新的沿河大道堤防,背靠汉正街商圈。 基地是一块典型的带状滨水用地,长约460米,宽约40米,占地面积1.97万㎡。 2.2 设计原则及目标 1设计原则 1)严格按长江委批复滩地范围及高程进行改造,并结合周边用地性质及防洪需求,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小对防洪的影响,兼顾景观的连续性,精心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2)运用园林景观结合生态环保理念,以独特的路径与空间的组合方式,形成连续的游览系统及景观通廊,串联不同的空间。 3)布置多种反映英雄精神的雕塑,使得空间更具游赏价值,也为人们纪念英雄、歌颂英雄精神提供场所。 2设计目标 通过对场地现状的理解与尊重、对周边用地性质的解读,及对场地历史文化、武汉英雄精神的挖掘,运用雕塑、植物、铺装等设计元素,将城市英雄广场打造成为一处“歌颂平民英雄”、“发扬武汉城市精神”的特定场所。 2.3总体布局 城市英雄广场设计上主要以树林、草地及树阵为主,雕塑、纪念墙点缀其中,利用园路、植物分隔空间,形成大气简洁的构图,英雄观赏轴线将广场不同活动片区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广场、道路形成广场的骨架。 空间上则是利用道路与铺装、草地与树林的变化与融合,让游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多变的感受。功能上在广场合适区域设置有数量合理林荫入口、服务建筑、休闲场地等。景观节点上采用跌级花坛、英雄墙、观赏廊道、廊架设计元素,使得场地空间丰富的同时,又增强了竖向变化及生态功能,细节上则大量采用了景观雕塑、树池坐凳来完善场地的景观效果。整块场地构图规整、简洁,但又不失空间及细节上的变化,营造一处简约大气的滨水休闲空间。 2.4景观结构 城市英雄广场的景观结构根据城市规划以及场地形态设置为“一心、两轴、三片”。 “一心”:即中央纪念活动点,位于场地的中心,为汉正街城市轴线的延伸,为主要的纪念活动空间; “两轴”:即城市景观轴与英雄观赏轴,纵观城市格局,英雄广场是两江四岸景区的中央片区,城市景观轴的中心,广场内部,英雄观赏轴将整个片区的不同景点、场地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三片”:根据场地现状,设计将广场分为三个片区,即两侧游赏活动区及滨水沙滩休闲区,各片区根据道路、绿地的不同分割形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并结合雕塑、植物、铺装等景观元素,打造宜人的活动休闲片区。

版式设计构成原理

板式设计构成原理 1.重复与交错 在排版设计中,不断重复使用的基本形或线,它们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是相同的。重复使设计产生安定、整齐、规律的统一。但重复构成的视觉感受有时容易显的呆板、平淡、缺乏趣味性的变化,故此,我们在版面中可安排一些交错与重叠,打破版面呆板、平淡的格局。 2.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来自于音乐概念,正如歌德所言:“美丽属于韵律。”韵律被现代排版设计所吸收。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秩序、重复连续地排列,形成一种律动形式。它有等距离的连续,也有渐变、大小、长短,明暗、形状、高低等的排列构成。在节奏中注入美的因素和情感--个性化,就有了韵律,韵律就好比是音乐中的旋律,不但有节奏更有情调,它能增强版面的感染力,开阔艺术的表现力。 3.对称与均衡 两个同一形的并列与均齐,实际上就是最简单的对称形式。对称是同等同量的平衡。对称的形式有以中轴线为轴心的左右对称;以水平线为基准的上下对称和以对称点为源的放射对称;还有以对称面出发的反转形式。其特点是稳定、庄严、整齐、秩序、安宁、沉静。 4.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差异性的强调,对比的因素存在于相同或相异的性质之间。也就是把相对的两要素互相比较之下,产生大小、明暗、黑白、强弱、粗细、疏密、高低、远近、硬软、直曲、浓淡、动静、锐钝、轻重的对比,对比的最基本要素是显示主从关系和统一变化的效果。 调和是指适合、舒适、安定、统一,是近似性的强调,使两者或两者以上的要素相互具有共性。对比与调和是相辅相成的。在版面构成中,一般事例版面宜调和,局部版面宜对比。 5.比例与适度 比例是形的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数量的一种比率。比例又是一种用几何语言和数比词汇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抽象艺术形式。成功的排版设计,首先取决于良好的比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黄金比等。黄金比能求得最大限度的和谐,使版面被分割的不同部分产生相互联系。 适度是版面的整体与局部与人的生理或习性的某些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就是排版要从视觉上适合读者的视觉心理。比例与适度,通常具有秩序、明朗的特性,予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新感觉。 6.变异与秩序 变异是规律的突破,是一种在整体效果中的局部突变。这一突变之异,往往就是整个版面最具动感、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其含义延伸或转折的始端,变异的形式有规律的转移、规律的变异,可依据大小、方向、形状的不同来构成特异效果。 秩序美是排版设计的灵魂:它是一种组织美的编排,能体现版面的科学性和条理性。由于版面是由文字、图形、线条等组成,尤其要求版面具有清晰明了的视觉秩序美。构成秩序美的原理有对称、均衡、比例、韵律、多样统一等。在秩序美中溶入变异之构成,可使版面获得一种活动的效果。 7.虚实与留白 变异是规律的突破,是一种在整体效果中的局部突变。这一突变之异,往往就是整

景观设计的开放性 可塑性与关联性

景观设计的开放性 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不是线型的,特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反馈不断调整整个项目,来把握整个项目。只有通过改变设计过程才有可能改变设计的结果。 Freshkills是纽约人使用了50年的一座约900hm2的垃圾填埋场,其面积是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的3倍,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庞大的环境修复工程。要在30年这样漫长的时间内将如此巨大的垃圾场改造成公园,不仅工程上任务艰巨而复杂,而且还要应对来自政治、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变数。设计师以场地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设计一个可操作的模式,而后再根据实施过程中生态体系的回馈,制定出不同阶段的管理措施从而逐步创造出多样的生境体系,最终开启自然生态的自组织和自设计过程,由此达到完善景观生态体系、降解土壤中的有毒物质、护坡和改善环境等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更新的目的,并为为今后娱乐项目的设立做准备。James Corner 的“生命景观”清晰地勾画出了一个以自然演替为基础,让自然做功的过程的开放式的动态设计;

景观设计的可塑性 作为景观都市主义早期的代表作品,巴黎的拉.维莱特 (Parc de la Villette) 公园设计竞赛,库哈斯与屈米的设计手法极为相似:都不是传统意义上完整(既成)的公园设计,而是一个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变化,容纳多种城市事件、活动以及未来社会变化的可能性的“城市化的景观”。在总体策略框架的指导下.通过城市、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对场地造成的影响. 来逐渐形成公园景观的内容.从而让公园景观可以随时时间和空间的发展而发展.随功能要求的变而改变。因为公园不仅要满足当今城市的需要,而且还必须适应未来都市发展的要求。设计的成功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人的使用及未来新旧项目的交替。正如库哈斯所言:“可以有把握地预言,在公园的一生中,计划将经受不断地变化和调整。公园越是运作,越将处于一种不断修正的状态……计划的不确定性是根本的原则,不管将来人们对公园的使用及活动项目有什么新的要求,(公园的框架)必须允许任何形式的转换、修正、置换或是替代的发生,而不损害最初的前提(其结构性框架不需改变)”。所谓量变(项目)无需质变(框架)。这确保了将来的公园场地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有助于协调由于过程的复杂性而产生的结果与愿望之间的冲突,能更好地应对公园场地和周边城市生活的转变 景观设计的关联性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设计方案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设计方案 作者:甘泉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4月24日 一、项目背景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中心区,为青羊区所辖。北以支矶石街与宽巷子中间划线并纳入成都画院北墙为界,南以井巷子为界,东以长顺上街与宽窄巷子东街口为界,西以下同仁路与宽窄巷子西街口为界,规划面积100亩。 成都自秦朝建城以来,历代都是城郭以内兼有大城、少城城恒的重城。清代进关后实行种族隔离制度,满汉不杂居,于是成都少城就成为驻守成都的八旗子弟的聚居地,故又称满城。宽、窄巷子为清代少城三十三条兵丁胡同的其中两条。 满城是一个有中轴线和城墙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完美结合体;现已成为现代建筑和明、清建筑共存的地区。宽窄巷子就存在于有着古老历史的少城之中,她与大慈寺、文殊院并列为成都市最主要的三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独特的街巷空间;“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清新恬静的居住氛围;丰富多变的庭院空间;淡雅朴素的建筑造型;类型丰富的近代住宅建筑都是宽窄巷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她的存在承载了老成都很多历史的记忆。 然而历史在进步,城市也在发展,物换星移,老城曾经的喧闹与繁华今天都已风光不再。人口增加,交通发展,原有的街道模式和民居型制已产生了很大改变,由于年久失修,宽巷子、窄巷子不仅建筑大多已十分破败,而且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拥入,昔日的四合院已经变成了大杂院。文人的风雅,小巷的风光,时代的印记,已在渐渐的逝去。在这个西部大都市里,宽、窄巷子的居民没有天然气、没有厕所、做饭烧蜂窝煤、雨季担心危墙坍塌……成都,正快速撕毁最能准确叙述和表现它价值的其中一页。这些都是我们不想也不愿意见到的,可是确实因为历史她在改变着…… 人的生命需要相同的血脉得以延续,城市的延续也需要其独有的“脉”使其永生。我们的城市在进步的同时已经丢失了太多的东西,我们不能留给后人一个被切断的历史。这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思考,在历史文脉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以新的内涵,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宽窄巷子怎样才能够在城市在进步的同时延续历史的“脉”呢? 怎样解决城市发展与延续历史文脉的矛盾呢? 我们的设计师面对这些疑问,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毫无疑问,我们不想将这些遗迹从城市的版图上抹去,宽窄巷子作为文化遗产,本身是不能再生和不可复制的。本次景观设计着重留住城市记忆,重塑历史氛围。因为缺乏历史记忆的建设,修建得再漂亮,也是人为臆造的一个文物赝品或流通商品,失去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历史,我们不想他就只能在发黄的纸片上追忆; 我们也不想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

浅谈生态性景观设计方法

浅谈生态性景观设计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环境利用与改造的强度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带来对水体、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导致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灾害等频频发生,自然、人为灾害愈演愈烈,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持续下降,给环境及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探索科学的发展观。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的实现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采取相应的生态策略削减生态赤字,达到生态平衡。通过城市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方向。构建城市自然生态安全网络,确保城市基本的生态安全。并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 生态设计一词来源于如何对自然的物质与功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循环并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社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需要。生态设计的概念产生之前,一般的表述为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环境净化等。 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建筑师对房屋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的重新认识与控制利用途径;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以及农业生产者对于种植养殖对象的合理空间、时间结构的设计利用等,都属于生态设计的范畴。由于生态设计的多样性及方法同环境紧密结合联系在一起,国际上生态设计和国内关于生态设计及生态规划的相关原理,都结合了环境学、生态学及工程学的一些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演化。目前就有关的生态设计实践中及设计系统所应用的实例,阐述生态设计的几条基本原理。 一、尊重自然、整体优先的设计原则 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

论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论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地重要性“生态学”这一术语是188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提出地,生态学从此就做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1935年,坦斯利又建立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至从生态学出现以后就有越来越多地人对生态学进行不地断研究,这门学科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时至今日,生态学这们学科已经拓展到了各个地领域,而且越来越得到人们地重视,也有越来越多地人们开始懂得生态学到底是一门研究什么地学科.特别是从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生态危机开始在在世界个地加重,表露得越来越明显,水资源危机、生物资源危机、土地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森林面积减小、大气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地明显出现,都是因为我们人类生活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起地.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地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地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地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地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地恶化.因此保护环境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件很重要地事情,应该引起所有人地高度重视.“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地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地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地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地问题进行科学理性地分析,设计问题地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地实现”.从景观设计学地定义来看,它与土地自有很多大地联系,重在解决问

题.做为景观设计师,是对人类生生存地土地和存环境地直接规划者,在进行景观设计中也应该考虑到如何保护我们地生态环境,因为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地责任,从事景观设这个特种地职业设计师更加要有强烈地环保意识,在景观设计时要尽量运用生态地设计手法,设计出生态地景观作品,只有融入当地生态环境地景观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地作品.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师来说,掌握着一块块土地地命运,土地又是人类赖与生成地最基本地物质基础,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地时候要与对待自己地生命一样对待这片土地,土地是有生命,设计师在土地上进行景观设计地时候应该是一种赋予土地更鲜活地生命力地过程,而能让土地拥有生命力地设计就是生态设计,每一块没有死亡地土地上都有许多鲜活地生命在上面繁衍生息,这就是土地地生命力.我们人类生活地这个环境是由一个个生态系统组成地,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态系统地一部分,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我们人类最有创造力,最有想象力,只有人类才有能力改变我们生存地环境,改变和调节我们生活在其中地生态系统,其它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地能力.聪明地人类总是希望能通过改变人类生活地环境来改善自己生活地条件,在这个改变人类环境地过程中就有景观设计这一个方面,人类对自己居住地原始自然环境进行改变和设计,使得通过设计改造过地环境更加美丽,更加能够满足人类生活地各种功能和需求.在科技发展有了很大进步地今天,人类完全可以运用先进地科学技术和先

历史文化的景观表达

历史文化的景观表达 摘要:面对本土文化精华的逐渐流失,运城圣惠公园通过景观的形式,将地域历史文化采用片段再现的方式加以诠释。两条景观轴、三个历史文化空间分别在讲述着运城5000年的历史,以景观的名义展示运城历史与人文的独特性,使人们了解运城悠久的城市文化历史,强化城市文化记忆。 关键词:历史文化;景观表达;运城;圣惠公园;规划设计 Abstract:In the face ofa gradual loss ofthe native place culture essence,YunchengSheng HuiParkthrough the landscapeform,the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byfragmentand playback modeinterpretation.Two landscapeaxis,thre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spacerespectively in thetelling ofthe history of Yuncheng in 5000,show the uniquenessof Yunchenghistory and culturein landscapename,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Yunchenglonghistory of city,strengthening thecitycultural memory. Key words:History and culture;landscape expression;Yuncheng;SanHuiPark;planning and design

纪念性建筑植物配置

纪念性景观的植物配置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1-21 13:55:00 ] 作者:芦建国孟国忠编辑: studa0714 摘要:烈士陵园作为一种纪念性景观,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纪念、教育与游憩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本文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从文化、空间、种植形式等方面对其植物配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管理方面的措施,以期为未来的纪念性景观植物配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植物配置;雨花台烈士陵园 Abstract: As a memorial landscape, a martyr memorial park serv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green spaces with comprehensive functions in commemoration, education and tourism.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Yuhuatai Martyr Memorial Park in Nanj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sposition of plant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i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memorial landscap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emorial landscape; disposition of plant; the Yuhuatai Martyr Memorial Park

园林景观设计6大生态性策略

园林景观设计6大生态性策略 园林景观设计6大生态性策略如下: 一、以当地资源作为设计基础 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当地自然资源与条件作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凸显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附近自然资源的保护,将绿色空间与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改善作用发挥最大。 此外,在上述基础上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发挥当地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出一个生态宜居环境,构建出一个良性循环、互相依存的复合生态系统。 二、维持物种多样化 物种多样化是自然环境较为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当今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研究热点与重点内容。园林物种多样化可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在群落当中,物种间是呈现一种互补状态,而非竞争的态势。 所以物种多样化直接反映着园林景观生态水平的高低,并且直接影响着本群落的稳定。此外,物种系统化与多样化能够有效提高园林生态系统抵抗能力,减少大面积物种灾害发生率。所以,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以维持物种多样化为要素,并尽量选择和园林植被结构较为相近的生物群落。 三、合理增加绿量

绿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一项必不可少之元素,亦是绿地生态功能的基本保障。合理增加绿量首先应选择适应性强、光合效率高以及叶面积指数高的植被。其次,应根据植物类别以及其在生态位、空间、时间上的不同来合理搭配植被,以构成一个层次鲜明、搭配合理、植被优势互补的综合生态群落。该群落不但对绿地功能、结构有着决定性作用,而且还能有效使用园林空间,提升园林利用率,大大增加绿量,让绿地在局限条件下将其景观与生态效益发挥最大化。 四、科学规划设计 第一、需对园林建设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进行细致的调查与研究,并对土地利用适宜性与生态敏感性进行科学评估。 第二、对设计与规划区域中人类活动以及生物、物理元素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 第三、制订合理生态资源保护性建设规划,对园林建设生态性目标、行动纲领以及指标体系进行明确。 第四、组织相关机构或人员参与到园林景观规划的决策过程中,广泛征集相关人员的意见,并将优秀的建议加入到规划方案当中,以提高规划的成功率与实效性。 五、以改善生态条件为设计前提 在设计过程中,应将草木、灌木、乔木作为重点布设对象,在垂直空间上,应侧重合理搭配植物草本以及乔灌木的分层结构,全面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在水平空间上尽可能将其设计形成一个立体、大面积负面屏障,以充分扩大园林绿化面积,从而有效发挥其生态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