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相声、小品”艺术

合集下载

小品相声大全

小品相声大全

小品相声大全相声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夸张夸张的动作,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人物和事件的模仿和夸张来表现出来。

小品相声则是相声的一种形式,它更加注重情节的设置和角色的刻画,常常通过一些小故事或情节来展现出生活中的笑料和荒诞。

在中国的相声界,有很多优秀的相声演员,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小品相声作品。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小品相声大全,看看有哪些经典的作品。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郭德纲。

郭德纲是中国著名的相声演员,他的小品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其中,他的《两把刷子》、《穷游记》、《猴子捞月》等作品都堪称经典,他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的妙语连珠,展现出了生活中的种种笑料,让观众捧腹大笑。

其次,冯巩也是小品相声界的一大巨匠。

他的作品《卖拐》、《卖炭翁》、《卖布疋》等,都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幽默的台词,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对情节的设计巧夺天工,让人忍俊不禁。

除了郭德纲和冯巩,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相声演员,他们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小品相声作品。

比如赵本山的《卖拐》、《卖炭翁》、《卖布疋》等作品,通过对社会各界人物的模仿和夸张,展现出了生活中的种种笑料;又如小沈阳的《盲人摸象》、《卖糕的》等作品,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计,让人捧腹大笑。

总的来说,小品相声是中国相声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夸张夸张的动作,展现出了生活中的笑料和荒诞。

在中国的相声界,有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小品相声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幽默。

希望小品相声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相声艺术与语言幽默

相声艺术与语言幽默

相声艺术与语言幽默相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幽默的语言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相声艺术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语言幽默。

本文将从相声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表演形式和技巧以及语言幽默的特点和魅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声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评书和弹词,经过演变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相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演员的才华和智慧。

相声演员通过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表情的生动展现,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交流。

相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相声艺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对口相声、单口相声、小品等等。

其中,对口相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对口相声通过两个演员的默契配合和对白的对答,展现出了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演员们通过巧妙的语言搭配和表演技巧,将观众带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

而单口相声则是由一个演员独自完成,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表情的变化,让观众在一人独语中感受到多人对话的魅力。

相声艺术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的精湛技艺和创作才华。

相声演员需要具备优秀的口才和表演能力,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制造出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

同时,相声演员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力,才能创作出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的相声作品。

相声艺术的创作和表演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需要演员们不断磨练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才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思考。

语言幽默是相声艺术的核心特点之一。

相声演员通过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幽默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智慧和思考。

相声中的语言幽默常常通过夸张、对比和讽刺等手法展现出来。

演员们通过对话中的巧妙搭配和反转,制造出出人意料的效果,引发观众的笑声。

同时,相声中的语言幽默还常常与社会热点和时事事件相结合,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批判和反思。

语言幽默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打破沉闷和压抑的氛围,让人们在笑声中释放压力和疲惫。

相声艺术通过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演,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快乐。

相声小品搞笑大全

相声小品搞笑大全

相声小品搞笑大全
相声小品是中国传统的喜剧形式,它通过夸张夸大的表演和幽默的台词,让观
众捧腹大笑。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些经典的相声小品,让大家在欢笑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郭德纲的经典相声小品《穿越》。

这部小品以幽默的方
式讲述了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故事,通过对比现代和古代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现代生活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要提到赵本山的经典小品《卖拐》。

在这部小品中,赵本山饰演
一个卖拐的人,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台词,讽刺了社会上一些现象,让人在笑声中产生了对社会的思考。

除了这些经典的相声小品,近年来也涌现了不少新的相声小品作品。

比如小沈
阳和宋小宝合作的《我爱我家》,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绘和对婚姻生活的幽默讽刺,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与幸福。

此外,相声小品在表演形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比如在一些相声小品中加入了
舞蹈、音乐等元素,让相声小品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总的来说,相声小品作为中国传统的喜剧形式,通过幽默的表演和精彩的台词,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快乐,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相声小品的魅力在于它既能让人捧腹大笑,又能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希望相声小品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声、小品和相声剧的异同辨析

相声、小品和相声剧的异同辨析

相声、小品和相声剧的异同辨析作者:李寅飞来源:《曲艺》2017年第04期近年来,《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北京喜剧幽默大赛》《我为喜剧狂》等喜剧类的栏目层出不穷,也捧出了很多的喜剧明星,深受大家的喜爱。

这些栏目当中的一些节目往往是把各种的搞笑形式融合后放在同一舞台上,而打出的字幕会涉及“相声”“相声剧”“小品”三种艺术形式,甚至在春晚的舞台上,相声、小品和相声剧的提法也是并存的。

作为引人发笑的形式,这三种艺术之间有着相通之处,但也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

尤其是当原本作为戏剧表演一个考核环节的“小品”,更多地借鉴了相声手法并以喜剧小品的形态出现在舞台上,并且更多人尝试戏剧与相声之间的交叉融合时,这几种形式之间的界限变得更为模糊。

厘清不同形式的异同之处,有利于正本清源,有利于几种艺术形式更好地体现自身的舞台作用,也有利于不同门类更好地按照自身的艺术规律发展。

一、三种表演形式的相通之处首先,作为搞笑的艺术形式,其引人发笑的手法仍然遵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

当然随着表演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无厘头的表演技巧,即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外”。

但万变不离其宗,从结构组织到包袱设计上,这几种艺术形式都有相同之处。

1.包袱设计手法上的相通马季先生在《相声艺术漫谈》当中提出了22种包袱组织手法。

这些手法基本囊括了语言中可以引人发笑的方法,在喜剧的创作当中屡试不爽。

这些手法在小品当中也有非常多的运用,使得目前的小品在表演上的包袱比重逐渐减少,语言上的包袱逐渐增多,且完全遵从相声规律。

比如在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当中:高秀敏:你拿着吧这就不少了,要多少是多啊。

赵本山:要啥自行车啊?要什么自行车!兄弟对不起啊,我这媳妇儿我也管不了她,就跟人要自行车。

范伟:大哥你别老生气,我觉得我大姐这句话说得还是有道理的,像我这个腿脚的以后基本也就告别自行车了!这种由于音韵相同而导致的误会,继而自己按照这个“误会”的词语去理解和延伸,这不就是相声当中的“学四相”么?对比在早些年的春晚上,侯耀文和石富宽表演的相声小段《打岔》,二者在包袱使用上,并没有明显的分别。

相声和小品的区别

相声和小品的区别

相声和小品的区别首先,从分类上说,相声属于曲艺,与评弹、大鼓、三弦等说唱艺术是一类;而小品属于戏剧,与话剧、音乐剧、戏曲等是一类。

相声表演时注重语言,以“说”为主;小品表演时注重故事情节,以“演”为主。

其次,表演形式也不同。

相声强调听的效果,只有一个或几个人,站在固定的位置上,运用嘴上功夫,逗笑,调动听众的听觉。

小品强调综合效果。

动作加道具,游走于舞台上,调动观众的听觉、视觉。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

它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佛教用语。

《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

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

”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

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相声强调听的效果,只有一个或几个人,站在固定的位置上,运用嘴上功夫,逗笑,调动听众的听觉。

小品强调综合效果。

动作加道具,游走于舞台上,调动观众的听觉、视觉。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

它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

用北京话说讲,现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讲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佛教用语。

培养行为习惯的相声及小品

培养行为习惯的相声及小品

培养行为习惯的相声及小品培育行为习惯的相声及小品相声演员甲:大家好,今日我们要为大家带来一出有关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声。

相声演员乙:没错,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培育的,它能够塑造我们的品行,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我们的个人成长。

相声演员甲:对!我们可以从小品开头讲起,让大家通过幽默的方式理解培育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品开头)场景:一个学校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上课。

小品角色一:同学甲小品角色二:同学乙小品角色三:老师(同学甲正在上课时突然打哈欠)同学乙:(静静对同学甲说)甲同学,上课时要留意,不要打哈欠。

同学甲:(低声回应)嗯,我知道了。

(过了一会儿,同学甲又开头打哈欠)同学乙:(生气地)甲同学,你刚才不是答应我了吗?为什么又打哈欠?同学甲:(无奈地)对不起,我掌握不住。

老师:(走过来)甲同学,上课时打哈欠是不礼貌的行为,也会打搅到其他同学。

你需要养成专注听讲的好习惯。

同学甲:(惭愧地)老师,我会改正的。

(小品结束)相声演员乙:通过这个小品,我们可以看到,同学甲的不良行为习惯会给他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有自觉,还需要有坚持的决心。

相声演员甲:没错,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

相声演员乙:是的,所以,除了小品,我们还可以用相声的形式来传达培育行为习惯的信息。

(相声开头)相声角色一:演员甲相声角色二:演员乙演员甲:乙哥,我听说你最近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真的吗?演员乙:是的,我发觉养成好习惯真的很重要,它可以让我更加自律,提高效率。

演员甲:那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共享给大家吗?演员乙:我们要设定明确的目标,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要马上刷牙洗脸,或者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整理好书桌。

这样的目标能够关心我们更好地培育习惯。

演员甲:对!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手机上的提示功能,或者在家里贴上一些提示纸条,提示自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赵本山的小品艺术

赵本山的小品艺术

赵本山的小品艺术赵本山,中国著名相声演员、小品表演艺术家,以其独特的演绎风格和幽默搞笑的表演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他的小品作品数量众多且风格多样,涵盖了生活、社会、人情等各个方面的主题。

赵本山的小品艺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夸张、幽默、讽刺等手法,将平凡的人物和普通的事件娓娓道来,使得观众在欣赏笑声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寓意。

例如,他的小品作品《卖拐》通过一个卖拐的残疾人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艰辛和无奈。

《卖兔子》则以一个卖兔子的人物为切入点,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赵本山的小品艺术在表演形式上也非常丰富多样。

他既可以独自出场进行相声表演,也可以与其他演员合作进行小品演出。

他擅长运用表演道具和音乐效果,能够通过简单的舞台布置和服装道具的运用,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更加投入到小品的情节中。

赵本山的小品演出风格独特,他的表演语言简单明了,情节紧凑,观众笑点连连。

他善于运用口头语言和语言游戏,将普通的话语转化为笑料。

他会选择一些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话题进行切入,以观众身边的故事为情节基础,逐渐引发观众的共鸣和笑声。

然而,赵本山的小品艺术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质疑。

有人认为他的表演过于夸张,不符合传统相声的规范;也有人认为他的小品内容过于低俗,缺乏深度和思考。

然而,无论是赞同还是批评,赵本山都将自己的艺术定位为为观众提供欢乐和解压的方式。

他的小品作品确实能够让观众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一丝轻松和愉快。

总之,赵本山作为中国相声演员和小品表演艺术家,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和扎实的演技,创作出了众多经典小品作品。

他的小品艺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夸张、幽默、讽刺等手法,深入揭示了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和社会现象。

无论是赞同还是批评,赵本山的小品作品都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思考,这也是他小品艺术的魅力所在。

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不仅是相声界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晚相声小品大全

春晚相声小品大全

春晚相声小品大全春晚相声小品一直是春晚节目中备受观众喜爱的一部分,它不仅展现了相声小品艺术的魅力,也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在春晚的舞台上,相声小品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和生动形象的塑造,成为了观众们最期待的节目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近年来春晚上的经典相声小品吧!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相声小品《搬家》,这是一部由郭冬临和岳云鹏合作的小品。

在这个小品中,他们以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讲述了一对搬家的夫妻在搬家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囧事,引发了观众们的阵阵笑声。

两位演员的默契配合和精彩表演,使得这部小品成为了春晚上的一大亮点。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看小品《糗事百科》,这是由孙越和艾伦搭档演出的一部小品。

在这个小品中,他们以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讲述了一些生活中的糗事和笑料,引发了观众们的阵阵笑声。

两位演员的精彩表演和幽默台词,使得这部小品成为了春晚上的一大亮点。

此外,还有一部备受瞩目的小品《买车》,这是由小沈阳和宋小宝合作的一部小品。

在这个小品中,他们以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讲述了一对准备买车的夫妻在购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囧事,引发了观众们的阵阵笑声。

两位演员的默契配合和精彩表演,使得这部小品成为了春晚上的一大亮点。

最后,我们还要提到一部备受好评的小品《拜年》,这是由赵本山和宋丹丹合作的一部小品。

在这个小品中,他们以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讲述了一些关于拜年的趣事和笑料,引发了观众们的阵阵笑声。

两位演员的精彩表演和幽默台词,使得这部小品成为了春晚上的一大亮点。

总的来说,春晚相声小品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和生动形象的塑造,成为了节目中的一大亮点,为观众们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希望在以后的春晚中,能够看到更多更精彩的相声小品节目,为观众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惊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味的“相声、小品”艺术(一):演员学驴叫《曲苑杂坛》,汪文华推出“新星”,此“星”之所以好生了得,是因为拥有一绝技——擅学驴叫。

万军点评:真乃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就曾言喜剧演员黔驴技穷,但仅是比喻而已,未与其驴搭上关系。

而这一次却真令我大开眼界——那“星”学起驴叫真是嘶鸣震天,忒也地逼真。

若处荒山峻岭,你绝不会怀疑不是真驴所发之声。

一般而论,别出心裁的东西总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回《曲苑杂坛》的创举却令观众之一的我感到痛切的辛酸——为演员,为主持人,更为我们死掉的艺术。

不知大学驴叫的演员心中是否如动物般欢快,但我以为,倘若人的大脑沟回像动物那么平坦,会是多么省事。

因为若如此,就不需要幽默,而只是如驴般打几个滚、如猴样翻几个跟头也会笑出眼泪,岂不是优哉游哉?当然“星”们也自有一番苦水,即使采编下来作成相声,能否登上“大雅之谩保克堑p耐ヌ弥匣崛堑谩岸院湃胱闭卟宦觳还芊梗?br>《曲苑杂坛》“新星”的遭遇,也许被余秋雨及赵本山夸赞不已的二人转的演员会嗤之以鼻,根本不放在眼,因为你有所不知,二人转已经开始拿自己的爹妈开涮。

你以为学驴叫不易,他们却已经开始了互扇耳光的表演!原声带:————“阿姨、大叔,再给点儿掌声好不好?”“大爷、大妈,我怎么听这掌声稀稀拉拉的?我学的不像?再来,-------哇嗷------------”(二)看谁还笑得起来一个傻小子因突然不会笑了,被其奶奶领到高“大夫”开的诊所看病,医生们卖傻充愣,出尽各种洋相,也没把那傻小子逗乐。

最后还是高“大夫”高明,他诊断为“相声胳肢后遗症”,得出结论治此病得“以毒攻毒”,于是拿了一把刷子刷那傻小子的脚底板儿,傻小子这才笑了出来……万军点评:这是高英培、李金斗、阎月明等合作表演的一个群口相声(也可叫小品)。

很显然,这是相声演员们的一种自嘲,虽然有点儿夸张,却也真实反映了这门传统艺术在当前的尴尬处境。

相声已是如此没落,以至于专门逗乐的玩意儿反而快把人给“逗”哭了。

高“大夫”诊断傻小子“失笑”的病因是”相声胳肢后遗症”,也是蛮形象的,不是吗,看现在各种晚会上那些相声演员上蹿下蹦、鸡飞狗跳的架势,真的是只差把手直接伸到观众的胳肢窝里去了。

每次在电视上看到这种叫花子讨饭般的相声,我都不得不拿起遥控器另选频道---不是咱胳肢窝里有狐臭,而是被挠多了,麻木了。

——“你看,我像不像你爹呀?”(三)相声不能靠网站、祖宗吃饭姜昆走在时代前沿,做起主持人、办起新网站了。

“相信再过两三年,我们的中国相声网、名人网一定会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通向世界的一个桥梁,一个通道。

”万军点评: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不说姜昆办网站可能是“玩智丧志”,但要明白,在网上读、看、听相声,肯定不是网迷或相声迷的最佳选择。

相声的式微,当然有环境问题、客观原因。

从受众这头看,富起来的人们浮躁了,也难以静下心来听一段相声了。

相声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最大的原因是自身的原因。

推陈不出新,与时不俱进,这问题难道不严重?不久前出的《相声名家名作精选》一张光盘,收录的还是一些上上个年代的“经典作品”。

而从“以人为本”的眼光看,创作人才缺乏,表演人才老化,萎昆也快变成侯宝林了,如此这般,怎么着?————“你等着啊,我给你拿手纸去!”(2004相声大赛台词选粹)(四)相声流行“四不象”道路发生意外而拥堵,由朱军扮演的新郎急得团团转,而由周涛扮演的新娘不但不帮着想办法,还在旁边一个劲地催促,并威胁错过了时候,这个婚就不结了。

节目的最高潮处是周涛扮演的新娘撅着个小嘴,气呼呼地问现场观众:你们说,这个新郎我该不该抽?现场一阵欢腾,观众发出大声回应:“该抽!该抽!”在“众望所归”中,新娘抽下了这一巴掌。

万军点评:可见,该“相声”的创意就是要以女性的任性甚至暴力以及男性的忍让、懦弱来吊起观众的胃口,烘托现场气氛。

但是这不伦不类的表演却令人愈发倒了胃口。

现在的相声不景气,是不争的事实。

穷则变,变却未必通。

2004年相声为了生存下去,在形式上玩出了花活,“四不象”节目大行其道。

一度在舞台上形成了“小气候”.在“四不象”的旅途中,冯巩走得最远。

他在和周涛等主持人合作的这个“相声”《让一让世界多美好》,是“四不象”的典型代表,只可惜在“四不象”的路上走得太远,回也回不来了。

相声是一门最大众化的艺术,如果不是聋子,我相信都能听得懂,甚至可以说,相声是平民的乐子,如果平民不听,相声似乎可以争取另一拨有钱的人当作听众,可是,人家有更好的去处,秦楼楚馆,舞使歌伶,纸醉金迷的时辰,傻瓜才听你的相声……人家两只手还不够用,所以你也就别再奢望人家去“左手打了右手下下,右手打了左手一下”地为你捧场。

原声带————“就这德行,还玩鹰呢?”(五)一个精品也没有2004春晚备战阶段,尽管导演组已经有十几小品的本子,其中却很难找出一个精品,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连我们自己看了都笑不出来的东西,观众怎么能爱看?”万军点评:现在我们不得不继谈相声的没落后又谈小品的出路问题了,小品的境况到了如此惨境,根本症结在哪里?我不相信“一个精品也没有”的症结出在演员本身。

“伯乐”的问题大得很。

精品之所以难产,全在于一个创造精品的环境如何。

小品作为最受大众宠幸的娱乐手段,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文艺手段。

但是小品的走向却与垂死的相声一样,越来越向一种“猴样艺术”发展,这粗制滥造的背后是思想贫乏、趣味低级。

这些东西对于社会精神气质而言构成严重污染,究其根源,在于小品缺乏一种起码的人文关怀,偏离了人文精神,小品的文化价值取向加剧媚俗和趋众,理性追求和人文关怀日渐单薄,小品的庸俗化和商业化愈演愈烈。

于是乎,“猪栏理想”(过把瘾就死)发扬光大。

——两个演员打情骂俏,一人的半个后背露出来了,一个还顺着另一个的腰带往裤子里扇风……(六)男人争演老太太赵本山最初是以“天下第一瞎”走红,后来又以模仿老太太叫绝,自赵本山一出《小草》打响后,华夏舞台,已经地无分南北,人不分门派,出现了一个男人争演老太太的热潮。

万军点评:看着舞台上那些踉踉跄跄的“老太太”,如果不是演出结束后的“起底”,你绝对猜不出他们竟是大男人所扮。

赵本山的成功,令那些同伶的大男人们看到了一条后尘之路。

于是,争演老太太就成为艳羡的法宝。

恐怕在任何国家的舞台上,“老太太”这般受宠也是少见。

且不说模仿离真正的艺术创作还远着,单就惟妙惟肖至极的“男人老太太”精气神儿来论,难道不值得我们特别玩味一番吗?现实中的老太太无疑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他们是伟大的母亲。

而“男人老太太”则不同。

不是说男人就不能演“老太太”,作为一个演员当然是演什么都象什么才好。

但凡是稀奇的景致,变成了泛滥的俗景,或非此不可,则还是有些“问题”在里边。

现实中,如果说一个男人很象老太太,谁会以为这是褒奖之辞呢?这里有一层意思很明显,就是说这个男人最起码的阳刚气不足。

综观这些小品舞台上的“形象”,哪里寻得见“男人”的身影?不论是赵本山版的“老太太”,还是五湖四海版的“老太太”,观众缘倒是有,就是不见软骨以外的魂魄。

可是,这帮人一点都不以为自己蠢,他们的感觉好极了,还在不断地扮演老太太。

原声带:——“她说我长的没气派,越看越像老太太”。

(七)惟妙惟肖软骨病《南北笑星火辣辣》的男笑星们在扮演老太太,《天天90分》的男笑星也在扮演老太太……万军点评:打开综艺类节目,你随时都可以看见由一个大手大脚的男人扮演的、穿着中式大襟衣服、头戴旧式的黑条帽子、踮着脚尖走路、捏着嗓子说话的假老太太,头一次看见这种舞台形象是有些可笑,后来反复出现,感觉就有些贫了。

“男人老太太”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的“病症”是“软骨病”。

一方面模仿者的目的是什么,另一方面观众作为接受者想看到什么,这两者对上位了吗?现在有个性、有特色的舞台形象人太少了。

表演者良莠不齐,尽管有的表演者竭尽全力表面上风风光光,实际上是慌慌张张。

就象《综艺大观》的主持人好象都要学倪萍的风格,特别煽情,让人起鸡皮疙瘩。

中国演员与主持人缺少真正的幽默感(不乏噱头与滑稽),这是大家的共识。

幽默闪烁着思想与智慧的火花,但并不是些假大空、高大全的东西,它既与浅薄相克,更远离虚伪。

但是如今舞台,却正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浅薄的噱头,就是虚伪的煽情。

这也是近几年来文学患了软骨病的缩影。

湿嗒嗒、黏腻腻,沉浸在虚幻的在小资情调和致幻式的自我欣赏中,我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面对韩风日雨、风花雪月、武侠玄幻、偶像言情,我们乐此不疲,对恰如黄钟大吕般的振聋发聩之声反倒不习惯了,这也恰恰说明我们的文艺界该好好反思了———我们一点也不拒绝轻松,但我们更需要深沉的力作。

原声带:————本老太太说了,这咋这么好呢?(八)驴唇不对马嘴《好人不打折》一条围巾扯上了做人的原则;《外乡打工人》该结束了硬是又拿出个装烟丝的情节;《兄弟》非要在最后让两个根本就不挨着的人成异姓兄弟……万军点评:“驴唇不对马嘴”的小品疯长,胡扯正成为一种创作势头。

小品现在和今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观众品位提高”所带来的,而恰恰是“演员品位还不够高”的表现。

观众希望通过看电视“娱乐一下,轻松一下,痛快地笑一笑”,这当然“不算太过分”。

但粗俗无聊激发的傻笑,不比智慧幽默引发的由衷之笑。

让人们笑得更健康一些,不但不影响,还会强化电视的娱乐功能。

这跟是否“忧国忧民”无关。

人们不打算要求电视造就精英或战士,但总不希望它制造白痴吧。

原声带:—————“艺术和卖艺的地方不一样。

一个在路边,一个在演播室!”(九)总要糟蹋一个角色小品里总要糟蹋某一个角色,以讲粗口为能事,有意无意地抬高骗子和骗术,从而赚得笑声……万军点评:我们当然没有什么x片,也没有“无上装播报”,但电视里某些并无必要的床上情节,某些主持人的着装、神态、做派、语言……也大有俗不可耐者,看了叫人难受欲吐,丝毫也体会不到所谓的“亲和力”。

咱们很多电视娱众节目,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从海外或港台趸来的三手或四手货。

一个东西,比如什么“荧屏速配”,一家趸来,万家紧跟,一窝蜂,弄得沸沸扬扬,直至把它炒滥、炒碎、炒死,才能塌实一阵儿。

它的收视率一度也颇高。

但是,把细腻的感情几乎变作市场交易,这交易速至、速配,因而必然速死,离鄙俗还有多远?原声带:————“老头子你真行,把这个家伙忽悠瘸了!”(十)失去痛感只剩油嘴滑舌“北京人称呼别人爱带‘子’字儿。

姓李叫‘李子’,姓刘叫‘刘子’。

那要是姓侯呢?姓罗呢?要是姓孙呢?”……万军点评:这样的段子肯定会赢得笑声,但你说它配叫幽默吗?充其量是油嘴滑舌。

照这个势头发展,小品时代已频临死亡。

小品时代是否频临死亡,首先并不取决于“技术原因”。

有的小品虽然也得了一等奖,但含金量显然不足。

小品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这种尴尬最主要的根源是小品与相声一样,失去了痛感。

“痛感”是一种境界,凡是真正的艺术,都应具有这种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