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3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3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五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3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籍上要登记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状貌等内容。

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3)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朝:隋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

【特别提醒】输籍法是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作“输籍定样”,颁布到各州县,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即称“输籍之法”。

利用这一方法,将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通过输籍定样,剥夺许多士族豪门控制的依附民,削弱其经济势力,而增加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创造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6.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7.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修造于洪武四年(1371年),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1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户籍册编成后,抄成4份,县、府、布政司各存一份,一份呈户部,以黄纸封面。

黄册10年一修。

【特别提醒】明朝政府依据黄册向人民征收赋役,因此,又叫“赋役黄册”。

明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二)讲授新知
1.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让学生了解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2.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等关键事件,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推翻清朝、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等,使学生认识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的内容,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把握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历史节点。通过分析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认识这场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异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展开讨论。
2.小组内分工: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查找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共同探讨话题。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设立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提高学生的史研究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
2.运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问题导向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3课时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3课时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时辛亥革命一、选择题。

1、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实行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下述内容能够说明这个规定的是(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C.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的国务员D.“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2、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C.符合最宽敞人民的利益 D.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3、有人曾说“辛亥革命只是开花不结果”。

导致辛亥革命“不结果”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其思想上的缘由是( )A.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B.三民主义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C.辛亥革命的成功果实被袁世凯窃取D .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由于这次革命(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赐予人民充分的民主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5、“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行侵害……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行侵害的地位,侵害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是在( )A.维新变法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文化运动后 D.五四运动后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需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4. 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繁荣与危机并存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

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继续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另一方面与世界潮流相比,呈现出落后的一面,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这一单元既是对前面历朝历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历史发展的延续和总结,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在中国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材整合:本课主要讲明朝,共三个子目,分别涉及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问题。

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

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化为重点。

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外部环境和边疆问题,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

第三子目在讲内陆边疆的时候,顺便带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

(三)内容取舍:明朝的边疆与前代相比包括内陆、沿海两大方面,问题更加复杂,同时,明朝对内陆边疆的治理也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打下了基础,因此这一部分讲述稍详细。

内政相对简略,除太祖、成祖外未出现其他具体人物。

但是这一部分概念比较多,历史解释的要求比较高,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内容最后简述了清朝入关前和入关后统一南北方的历史,与下一课清朝历史前后呼应,体现了明清两朝的关系。

(四)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五)课时数量:1课时一、课前准备教师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基础知识,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与学法指导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作出历史解释。

2.正确理解明朝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郑和下西洋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培养注目全球、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3.了解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掌握明清易代的相关史实, 培养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湖北省崇阳县众望高中高一历史学案:第13课《辛亥革命》(新人教必修1)

湖北省崇阳县众望高中高一历史学案:第13课《辛亥革命》(新人教必修1)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复习内容: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意义复习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复习难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自主学习一、酝酿和爆发1.酝酿: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成立了________,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__________》上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其核心是__________。

2.爆发:__________年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独立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高潮:_____年元旦孙中山在__________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春,颁布了《______________》,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宪法,具有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结局:1912年2月______帝退位,清王朝结束。

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

2.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革命3.功绩:推翻清王朝,结束______________,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沉重打击了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4.失败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_____________的任务。

5.失败原因: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学案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学案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特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

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大交流推动了民族和国家的变化。

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制度保障。

【情境导入】酒泉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自治县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乡;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知识结构】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政治制度。

1.背景:①历史经验: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手段,“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改其宜”……就是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统治的前提下,中央允许其有相对悠闲的政治空间,使其可以保持本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国体:主权在民,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 平等—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民权: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有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保证真正民主 政体: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限制个 人专权 政府: 议会、责任内阁制—限制个人专权

影响:核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以法律形式确
概括辛亥革命影响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①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 君主专 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 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 打击了帝国主义 ④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为中共革命提供了经验和继续革命的精 神、方法。
府军政大权、向革命派军事进攻 ② 帝国主义想革命派施压 ③ 革命派内部立宪派、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 孙中山实力弱小(无军队、经费、群众支持)
袁 世 凯
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华 民国成立的 意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
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孙 中 山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族危
机加深(瓜分中国、辛丑条约) 2清末“新政”破产,加剧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4改良道路失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义和 团运动) 总之: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结 果,是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
三辛亥革命高潮
武昌起义: 过程—(由武昌—武汉三镇)


结果: ①湖北军政府政府成立——号 “中华民国” ②南方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 府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③帝国主义改变侵略策略:放 弃清政府,改扶植袁世凯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A组必备基础巩固题组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御门听政是康熙帝接见朝臣、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方式。

康熙帝在位期间,始终不渝地恪守时间、坚持御门听政,十分勤谨;御门听政时反对空话、套话,提倡臣下封驳和进谏。

康熙帝坚持御门听政旨在()A.强化君主集权B.清除权臣势力C.革新政治制度D.打造盛世局面2.(2024江苏徐州期末)康熙帝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

康熙帝此举()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3.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烦琐”。

这一规定()A.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B.提高了政务保密性C.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旨在提升行政效率4.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士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格。

这些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C.满洲贵族垄断权力D.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题组2疆域的奠定5.清朝大臣施琅劝告康熙皇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台湾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

于是,康熙皇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A.发展海外贸易B.巩固东南海防C.实行闭关政策D.强化君主权力6.“前后藏所出租赋,悉归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收用。

至商上(指西藏地方政府)一切出纳,应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以杜商卓特巴(指西藏地方官员)等侵渔之弊。

”根据材料可知驻藏大臣()A.与达赖和班禅地位平等B.监督西藏财政赋税使用C.掌管西藏地方涉外事务D.拥有支配西藏税收权力7.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具体成就”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主备人:王花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能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会分析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导学】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败
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
(1)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
(2)主阵地:和;人物:、和;
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1)兴中会:
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2)中国同盟会:
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
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武汉成为民
主革命的摇篮;
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年月日
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㈠成立概况:
1、时间: 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
4、国旗: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背景:
①清政府:②袁世凯:
③帝国主义:④立宪派和旧官僚:
⑤孙中山:
2、步骤:
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㈡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
民获得了一些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
2、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考探究】
1.阅读下了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

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材料二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南京是我国一座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请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在南京建立的两个政权的名称及其性质。

(2)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南京颁布的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两部著名文献。

(3)结合两部文献的内容.简析其特点或者性质。

(4)这两部文献最终的结局如何?导致这些结局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当堂小结】
【当堂检测】
1.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下列出现的场景,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交谈着
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
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2.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

这主要表现在()
A.它推翻了清政府的腐巧统治B.它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D.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4.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
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
资产阶级的统治”。

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5.右图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国人创作的一幅名为《恭祝中华民国万岁》的宣传漫画。

“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图中却写为“囻”。

作者通过这个创意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A.三权分立 B.民族独立 C.主权在民 D.民生主义
【学习反思】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当堂检测
ABBDC
【思考探究】
(1)君权神授三权分立的思想
(2)材料一本质上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体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材料二要确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须副署之”,限10个月内召集国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