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专题四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设计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设计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设计1 / 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编制: 温瑞瑞 呼利平 审核:【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及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知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学习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础掌握】【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l993年版材料二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党和人民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三 1958 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一中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政府进行的成功和失败的探索各有哪些?(3)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我的疑问】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时间: 内容 意义:①1976年②1978年③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经济路线: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农村试点: 推广: 配套改革:作用①②城市开始:中心环节:措施 意义: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体制:作用: 标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国内: 国际: 意义:过程 提出: 理论完善: 目标确立: 确立框架: 体系建立: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978198919972003【限时训练】1.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物理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物理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高中历史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思】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与框架。

预习案【知识梳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图文解读】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所有这些转变的前提是解放思想。

这实际是否定了以前僵化的指导思想和“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方针,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指导今后的行动,因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背景经济 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 停滞 状态 思想 关于 真理标准问题 的讨论,为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路线,抛弃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左”倾错误方针 (2)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 今后的工作要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实行 改革开放 和开辟中国特殊社会主义 的起点了指导思想。

【思维点拨】历史上的四次重大转折会议:八七会议(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胜利;遵义会议(1935年)----红军长征生死攸关的转折;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

近代史上三次历史转折:辛亥革命---推翻清统建立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双半建立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导学案 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导学案 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召开的历史背景情景材料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1977年2月7日)材料3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定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问题探究一: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自主探究二: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及影响?二、1978-199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经济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主要是指某种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或经济管理制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国家具有对经济管理的特殊职能,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同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领导和管理的具体制度和方法。

集中型的经济体制是在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形成的。

它的出现,一方面是我国本身历史条件的因素,即解放前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对经济实行的集中统一的领导与管理,而这种制度在解放后继续实行;另外,主要是50年代照搬苏联经验的结果。

当时这种经济体制,对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初步改变我国经济的落后面貌曾经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的缺陷和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种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学习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导学案。

2、讨论法:通过教师提供史料或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学时安排】1课时一、【自学归纳,落实基础】(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状态。

(2)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在1978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的错误方针;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伟大决策;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为中心。

4.意义: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实行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寂静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农村出现改革试验,出现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

(2)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docx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docx

高一历史导学案主编: 审核: 日期:2015.4. 20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乐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耍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休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前预习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 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1978年12月,屮国共产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北京召开3.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路线:抛弃的“左”倾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_____________ 上来的战略决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路线:全会决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中心4.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______(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___________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2)内容:经济上:1978年,_____ 、_____ _些农村,开始实行_________ 、_________ 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人教历史高一必修2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docx

人教历史高一必修2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docx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史实。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远影响,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学习任务1、【学生抢答】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相关的历史故事,感受历史情境。

2、合作探究1:伟大的历史转折【学生抢答】(1)结合课前所学,举例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关的史实。

(2)结合课前所学,介绍1978年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概况。

(3)[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知识小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止。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3、合作探究2:经济体制改革【小组讨论】。

(1)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讨论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知识小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①十一届三屮全会后,屮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和城市屮展开。

②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了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

4、合作探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小组讨论】。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高一历史导学案编者:校审:高一历史课程组时间:2019-3-22 序号:1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习目标】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2.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其意义。

重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具体作用。

【导学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确立了怎样的路线(思想、政治经济路线)?有什么意义?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展开?为什么?农村改革后在经营方式和政权形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改革的实质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3.城市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意义?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探究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是如何发展变革的?【训练案】1.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3.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知识目标•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实践中的发展过程;•分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掌握不同经济体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变革。

二、新课讲解(30分钟)1. 计划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共同回答:什么是计划经济?•讲解计划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中央计划和集体计划的特点、政府对生产和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等。

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和影响•分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和原因,包括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等;•引导学生思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等。

3. 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共同回答:什么是市场经济?•讲解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市场竞争等。

4.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分析市场经济在实践中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由放任阶段、控制市场经济阶段等;•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的特点,包括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自动调节等。

三、拓展延伸(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哪种更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每个小组准备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进行辩论。

•提醒学生要注意辩论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强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课后作业(自主学习)•阅读相关文献或新闻报道,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思考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六、学案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收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以上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和影响,并能够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4.认识
优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具体表现在:
A、山东省和安徽省B、安徽省和四川省
C、四川省和山东省D、安徽省和江苏省
3、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在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史上,每个时期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 据”的道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位领导人在农村问题上的相似之处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7、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阅读下列材料 :
表一: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年份
1978
1989
1997
2001
第一产业
(亿元)
产值
4228
14211
14610
比重(%)
28.1
25
19
15.3
第二产业
(亿元)
产值
7278
37223
49069
比重(%)
48.2
43
50
51.1
第三产业
(亿元)
产值
5403
23029
32254
比重(%)
1.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2)现实原因: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设。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A、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B、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C、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D、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8、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B、分配方式的转变
C、经济所有制形式的转变D、经济结构的转变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控制 ④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具体形式有。(1)包干到户。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2)包产到户。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主要是: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济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只是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的经济实体,或者说是行政机关 的附属物;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市场调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果
任务
第一次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独学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①重新确立了;
②抛弃了;
③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
④确定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是。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的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 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3)读表一~三,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就此你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注意什么?
四、当堂训练
1、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
A、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B、纠正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生产责任制首先出现在:( )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第一,就全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的经营,而将经营的单位划小到家庭,同这种手工劳动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第二,原来那种大规模经营下的集体劳动(改革前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农民评工记分年终分配)对每个人的劳动数量、质量很难准确统计,因而必然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而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
知识拓展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 景
内 容
第一次
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 起义道 路行不通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2)意义:①我国从此拉开序幕。
②是新中国历史上 。③成为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全国普遍实行;
(2)城市:①中心环节:。
②具体措施a:管理体制,;b:所有制,; c:分配方式,。
③意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①国内:
②国际:
(2)过程:①,邓小平,提出要搞好。
②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3)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2.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
④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 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形式、实质及其认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