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探究

合集下载

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莫利民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因为区域性之间的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诸多不同,从而衍生出很多民俗文化,而民俗文的不同越发加大,人们的好奇心理就被深入激发。

基于此,本文浅谈了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的开发,以期可以为相关行业带来启发。

关键词:民俗文化资源;乡村旅游;开发自从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得以普遍提高,人们越发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五一、十一等假期常常用来外出旅游。

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商家为了借助这个旅游假期,打造了很多农村地区民俗旅游点,但因为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模式刚刚兴起,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因此,本文首先浅谈了民俗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对策,以供借鉴。

一、概述民俗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民俗文化作为我国56个民族创造的一大物质产品,它包括了各地区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其中涵盖了信仰文化、礼仪文化、生活文化等等方方面面。

民俗文化有益于推动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了解,之前单一型的旅游已经难以达到人们的日常需求,人们更加期望可以在繁忙工作之余体验朴实的、富余新鲜感的生活情趣。

在民俗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旅游者可以深入体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思想意识,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入开发。

二、简洁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所牵涉的民俗文化是以从事农事文化为主,存在着地域差异,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历史以及文学等文化内涵。

乡村民俗文化包括着深厚的田园生态文化,乡村旅游的继续稳定发展,需要构建在民俗文化基础上,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旅游文化观念。

开发乡村旅游中的资源是根据各地区乡村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田园生态文化这是乡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乡村资源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可以借助乡村历史变迁、民间故事、竞技游艺以及民居艺术等方面,这些资源的开发都有益于借助乡村资源发挥民俗文化资源作用。

广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广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51广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郭智伟 彭于玲摘要:广安地理位置优越,民俗文化丰富,即巴蜀文化、红色文化、红岩革命精神等,广安的民俗旅游成了地区特色旅游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背景,了解到广安的地理、社会、精神、游艺等旅游资源概况,找出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资源分散、开发建设不够、知名度不高、人才缺失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最后结合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层面多角度的提出适合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而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民俗旅游,它不仅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也成了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项为主题内容的各项旅游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游客。

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可供旅游业开发利用,旅游者参观考察,由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生产或生活所形成的具有传统性的民族文化性、独特性、不可再生性,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拥有着极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广安,世纪伟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南与重庆市接壤,西与遂宁市蓬溪县和南充市嘉陵区、高坪区相邻,北与南充市蓬安县和达州市毗连,1993年7月设立广安地区,1998年7月撤广安地区设立广安市,现辖广安区、前锋区、岳池县、武胜县和邻水县,代管华蓥市,总面积约6344平方千米,是四川省唯一的“川渝合作示范区”,并素有“川东门户”之称。

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

一、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背景(一)物质旅游民俗资源广安拥有国家A 级景区16个,其中1个5A 级,5个4A 级。

3处国家水利风景区,2处省级湿地公园,每年接待数百万的乡村旅游者。

以风土人情为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以风土人情为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以风土人情为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卢飞飞 摘 要:当前我国乡村地区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契机,乡村旅游模式不断创新,拓展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

以风土人情为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更加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游客的精神体验,是一种健康、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为进一步挖掘乡村风土人情的价值,可基于地让方特色打造乡村人文民俗景观,借助现代科技“活化”乡村风土人情资源。

关键词:风土人情;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文化理念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乡村自然资源为主,打造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实际上,我国乡村发展历史悠久,长期累积形成的乡村风土人情和乡俗文化更是十分宝贵的。

以风土人情为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更加注重旅游为人们提供的精神体验,旅游者可以体验乡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思想意识等内容。

一、乡村风土人情及其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契合乡村风土人情是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历史,乡村旅游开发必然涉及乡村风土人情的开发,不同地区孕育着不同的乡村风土人情,风土人情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学文化内涵。

乡村风土人情文化是地域田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将乡村风土人情打造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理念,实现乡村风土人情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机契合。

(一)乡村风土人情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乡村风土人情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特殊文化资源,可以凭借乡村的民间故事,民居艺术和历史变迁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将其作为乡村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开发。

从文化层面看,乡村风土人情属于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又包含制度民俗、精神民俗和物化民俗。

这种民俗是指本地村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节庆民俗和礼仪民俗等等,这些民俗对个体参与活动具有一定的规范指导意义。

精神民俗是指当地村民在长期生态生活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等。

乡村风土人情具有多样性、鲜活性的特点,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和民俗的开发,能够为乡村旅游他提供文化支撑[1]。

分析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分析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五、开发与保护的策略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民俗旅游开发也具 有了一定的风险性。为了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的顺利进 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进行保护势在必行。这需要政 府加强相关立法,使这一活动有法可依;还要对其加强调查分 析,确定哪些民俗文化的内容需要保护;关键是探索有效的举 措。要做到这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理论依据
(一)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正确对待 两者一向都是相互联系、转化的相辅相承的,它们相互影 响、交流而又融合渗透。若要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一定要预 防两种错误的倾向:第一,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妄自尊大,觉 得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采取简 单粗暴的抵制态度,将其优秀的部分也排除在外。第二,认为 所有的外来文化都是优秀的,全盘照收,却将本民族文化优秀 的部分摒弃了,最终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也就失去了本民族 存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因此,要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借 鉴两者的优秀之处,促进民俗文化的迅速健康发展。 (二)恰当对待古今文化之间的关系 利用和开发好民俗旅游资源,还要恰当的对待古今文化传 统的关系问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两种较为极端的 思想方法: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不论何种,都失之偏颇,不 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要根据民俗文化的特点, 今古并重,做好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工作。
(一)积极筹建文化生态保护区 传统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在保 护与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文化习俗的冲击和同化,丰富多 彩而又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趋于消亡。另外,作为一种隐形的 文化旅游资源很容易被损害甚至篡改,这导致它固有的文化内化 也有可能消散干净。所以,积极筹建文化生态保护区迫在眉睫。 由于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决定了民俗旅游资源存在与否和

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研究

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研究

1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产品是以民俗为主体,借助各种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来展开的旅游项目,它是以某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发掘整理、复原再生或艺术加工等手段,强调游客通过感受当地民俗民风和生产生活状况而获得全新愉悦享受的复合体,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及研究现状主要分为开发模式研究,及开发研究。

[1]旅游资源产品化是将自然风光、 历史遗迹和人文风情等各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充分发掘,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能被旅游业利用,再配以相当水平的服务与接待设施,形成能满足旅游者需求,包括食、住、行、 游、购、娱各方面经历的完整体系。

[2]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民俗文化旅游进行探讨研究。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分布在资源的分类,开发模式,现状问题及开发策略上,大部分是对分区域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研究。

其中许多学者结合具体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分析。

文章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文献分析法占主要。

其中李娜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浅析[3],郑岩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4],赵建军对大理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5],吴莹对广西南宁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6],刘祝对内蒙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7],邓南清对四川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分析[8],卢璐对湖南瑶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规划研究[9]等,综合研究可看,主要内容在以下几点:1.1民俗文化资源分类大部分文章都是先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析所有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然后着重分析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民俗文化资源的分类有:物资民俗包括民俗建筑、民俗饮食、民俗特产,服饰文化,手工艺品。

社会民俗包括婚恋习俗,民俗节庆,,宗教信仰,禁忌。

精神民俗包括民族音乐,民间舞蹈等。

乡村旅游项目产品策划方案

乡村旅游项目产品策划方案

乡村旅游项目产品策划方案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和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热门选择。

为了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我们制定了一份乡村旅游项目产品策划方案,旨在提供独特、丰富的乡村旅游体验。

一、项目概述本项目旨在打造一个融合自然、历史和文化元素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基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我们将开发各类旅游产品,包括自然探索、文化体验、农耕活动和民俗演艺等。

二、产品特色1. 自然探索:游客可以参加徒步、骑行或划船等活动,探索当地的自然景观,如山脉、湖泊和森林。

同时,我们将提供专业向导,引领游客进行安全和有趣的自然探险。

2. 文化体验:通过参观当地村庄、庙宇和古迹,游客可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此外,我们将组织传统手工艺制作和民俗表演等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农耕活动:游客可以参与农耕活动,如种植、采摘和养殖等,体验农民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提供农业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让游客亲手参与农业生产,感受劳动的乐趣。

4. 民俗演艺:为了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我们将组织各类传统节庆活动和民俗表演。

游客可以欣赏传统音乐、舞蹈和戏曲等节目,感受浓厚的地方风情。

三、市场定位我们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对自然、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城市居民和国内外游客。

我们将通过线上线下宣传,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市场定位和推广,包括家庭旅游、文化探索和休闲度假等。

四、营销策略1. 建立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提供详细的旅游信息和在线预订服务。

2. 与旅行社合作,推出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参与。

3. 开展市场推广活动,如举办乡村旅游节、文化交流活动和摄影比赛等,增加项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4. 与当地民宿合作,提供舒适的住宿和餐饮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

五、可行性分析本项目基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市场需求旺盛。

我们将与当地政府、农民合作,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合理控制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确保项目的盈利能力。

北京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北京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s f ee tturs n ih rs u c s u h r r o rblmsi r d c e eo u f in o ita d rc e o r e .b tte ea e s me p o e n p o u td v lpme t o x mp e te i ta rdu t.Th e t o o s le ti i n ,fre a l h ni lp o cs i e k y meh d t ov h s
Va u gne rn l e En i e i g
北 京城郊 型 乡村旅游产 品开发研 究
Su yo v lp n f r l o r m e igS b r s td nDeeo me t a u i i B i n u u b o Ru T s n j
章 素 华 Z a gS h a h n u u
文章编号 :0 6 4 1 (0 0)2 0 0 - 2 10 — 3 12 1 2 - 0 10
后 , 京郊 区 的基 础 社 区水 平 相 对 其 他 地 区较 好 。这 位 发 展 乡村 旅 北 0 引 言 游 提 供 了一 个 好 的 支 持 条 件 。 同 时 , 随着 新 农村 建设 步 伐 的加 快 和 从 乡村 旅 游 的 空 间特 征 上 , 为 城 郊 型 、 郊 型 、 寨 型 三 种 类 分 景 村 政 府 对 开 展 乡村 旅 游 的 支持 , 区基 础 设 施 的 改 善速 度 将 越 来越 快 。 郊 型 。 中 , 郊 型 乡村 旅 游 是 我 国 乡村 旅 游 的主 要形 式 , 主 要依 托 其 城 它 11 乡村 旅 游 产 业 分布 格 局 的初 步 形 成 “ 区一 色 , 沟 一 .. 5 一 一 大、 中城 市 , 环 城 游 憩 带 的 重 要 组 成 , 着 城 市 居 民 休 闲 的 “ 花 是 起 后 园 ” 用 。… 文 对 城 郊 型 乡村 旅 游 的定 位 是 : 城 市 郊 区地 域 发 生 品, 作 本 在 一村一 品” 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 。 十一五 ” 间北京市旅游局 实 “ 期 的 , 乡村性 为依 托 的旅 游 活 动 。 目前 , 国 的 乡村 旅 游 发 展 迅 速 。 施 了“ 以 我 一村 一品” 工程 , 以提升京郊 乡村旅 游的品质 。打造特 色是 用 针 对 北 京 市 而 言 ,3个 郊 区 县 、4 1 13个 镇 、2个 乡、 9 2个 行 政 村 、 北 京 乡村 旅 游 升 级 的 核 心 。 区县 实现 “ 区( 一 色 ” 民俗 旅 游村 4 35 各 一 县) , 38万 农 业 人 口。 区 总面 积 1 3万 平 方 公里 , 0 郊 . 5 占了 9 %, 片 广 阔 实现 “ 3 这 一村 一 品 ” 民俗 旅 游 接 待 户 实 现 “ 家 一 艺 ” “ 区( 一 色 , 一 。 一 县) 的区域 为发展 乡村旅游提供 了条件。 另外 , 开展 京郊 乡村旅游 , 能加 要 求 区县 发 掘 各 自优 势 , 异 化 发 展 。打 造 特 色 沟 谷 带 是 实现 特 农 民致 富 。 作 为 首 都 的北 京 有 发展 乡村 旅游 的 化 的重 要 手 段 , 切 升 级 的落 脚 点 是 “ ” 重 点 突 出 “ 带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开发探究——以珠海金湾区为例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开发探究——以珠海金湾区为例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设施:提高道路质量,增加公共交通工具 提升住宿条件:建设高品质酒店、民宿,提高住宿舒适度 改善餐饮设施:提高餐饮质量,增加特色餐饮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提高旅游便利性
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整合资源:充分 利用当地特色资 源,如自然风光、 民俗文化等
05
珠海金湾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 径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生态保护,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推广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展生态旅游:推广生态旅游, 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教育:加强环保教育, 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强化资源环境保护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新农村建设过 程中,乡村旅 游开发具有重
要意义
乡村旅游开发 需要注重保护 生态环境,保
持乡村特色
乡村旅游开发 需要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提
高服务质量
乡村旅游开发 需要加强宣传 推广,提高知 名度和吸引力
展望
乡村旅游将成为 新农村建设的重 要支柱
乡村旅游将带动 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将促进 农村文化的传承 与保护
珠海金湾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挑战
基础设施不完善: 交通、住宿、餐饮 等设施需要进一步 完善
市场竞争激烈:周 边地区乡村旅游开 发竞争激烈,需要 提高自身竞争力
环境保护压力:乡 村旅游开发过程中 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避免对自然环境 造成破坏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 程中,需要注重传 统文化的传承与创 新,提高旅游产品 的文化内涵。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探究作者:卢立志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8年第10期在乡村民俗概念综述基础上,以小章竹马这类特殊的乡村歌舞表演民俗为例,借助旅游产品昂谱(RMP)理论,从资源、市场、产品三个层面出发,剖析其旅游产品开发路径,提出旅游演艺开发模式的设想,进一步论证了民俗类旅游产品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国内乡村旅游深挖传统民俗内涵,打造高品质民俗类旅游产品提出合理化建议。

乡村旅游发展掀起了民俗热,民俗类旅游产品纷纷涌现,同质化和低层次的问题日益突出,更有不少产品中充斥着“伪民俗”。

真正原生态的乡村民俗并没有被深度挖掘与展现出来。

小章竹马作为典型的传统乡村民俗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是乡村文化最本真的代表。

其蕴含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宗教、传说和艺术等多种要素,是乡村集体记忆的载体。

诸如此类的乡村民俗遗产,若在旅游中实现合理开发,可以起到充实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位的良好效应。

一、乡村民俗的概念界定对于乡村民俗的概念界定,国内学者研究角度各不相同。

陶维兵指出,乡村民俗作为依附于农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培育农村社会的一致性和构建社区性共识(陶维兵,2018)。

蒙丽琴在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民俗文化的概念。

乡村民俗文化是指我国农村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的综合,具体包含了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多姿多彩的社会风尚(蒙丽琴,2014)。

陶思炎在空间性概念下提出,乡村民俗作为一个笼统的、集合的概念,因劳动对象与劳动空间的不同而形态多样,各具其趣。

其因坐落位置、经济手段、劳动群体和劳作规律不同而派生出各有个性、风格迥另的民间风俗,从而形成乡村民俗的不同类型(陶思炎,2004)。

笔者认为,乡村民俗是在特定的乡村聚落空间下,居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群体观念、规范体系、符号语言和行为方式等可以世代延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乡村文化事项。

二、小章竹马概况小章竹马是一种集列阵、念唱、戏剧、舞蹈和武术于一体的奇特民间歌舞形式,是乡村民俗艺术活动的典型个案。

(一)小章竹马的起源小章竹马起源于山东省昌邑市西小章村的马氏家族。

元末被封作元帅的五世祖马亮,带兵作战获得军功,朝廷封马氏家族为“军户”,获得一些封地,马氏家族从此以后人丁兴旺;为了纪念马亮,马氏家族移植了汉中地区的竹马舞,并将马亮日常操练士兵、行军打仗的阵法与马氏家传武术相融合,形成现在的小章竹马(张士闪,2005)。

其后,小章竹马逐渐演变成为该家族集体狂欢的祈福仪式,每年春节初八进行表演。

它对马氏家族在村落之间维系宗族凝聚力和血缘纽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地有一种“姓马的跑马,越跑越旺”的说法。

(二)小章竹马的传承发展现状历史上小章竹马曾遭受过毁灭性的灾难和打击,但由于竹马对于家族来说实在是重要无比,所以灾难后在家族人的不断努力下又奇迹般地得到恢复,从而延续至今。

由于近些年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小章竹马逐渐被挖掘出来,2009年小章竹马被载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宗伟,2012),其传承和发展又迎来了机遇。

三、小章竹马旅游开发的驱动力(一)获得经济效益,提供保护资金美国人类学家欧文·钱伯(Erve Chamber)指出,过去让游客免费旅游的海滩和公园,如今已收钱参观;当地人过去为自己生产的艺术品,现已变为旅游纪念品而被拿到市场上出售;原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如歌舞、仪式等被搬上了舞台向游客进行表演……如今,文化商品化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Erve Chamber,2000)。

旅游开发运作为乡村民俗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小章竹马开发旅游演艺性项目、节庆演出等,为的是赢得商机和效益,以获得传承保护的资金。

(二)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小章竹马虽然表演阵容庞大、节目精彩,但是影响力仅局限在当地的乡镇,偶尔有县市区民俗爱好者和其他地区的研究人员慕名来参观。

虽然现在应邀参加民俗表演活动,但是由于不注重宣传,其影响力仍然有限。

小章竹马可以依托当地的民俗旅游风情线,凭借形象宣传、文化挖掘、衍生品开发等途径,扩大受众群体,获得表演展示平台,提高知名度。

(三)提升传承保护的重视程度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导致家族竹马表演衰落,年轻一辈人在竹马上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少,竹马表演继承困难。

旅游产品开发在挖掘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唤起家族人员文化自豪感,提高他们对小章竹马技艺的重视程度和保护的自觉性。

另外,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带来社会效益,获得政府的支持,赢得社会公众关注。

四、乡村民俗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小章竹马为例RMP(昂普)模式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模式,该模式的分析理论最早由旅游学者吴必虎提出,是指在区域旅游开发中以旅游产品为中心,分别进行R性分析(resource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并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吴必虎,2010)。

本文借助RMP分析模式,为小章竹马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一些设想。

(一)R(Resource)性分析:资源评价与产品转换作为非遗的小章竹马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一,资源内涵丰富,小章竹马融合了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武术和传统手工技艺,凝结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

其二,小章竹马自身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比较漫长,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乡民艺术特色。

这类具有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民俗,可以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旅游开发,对其内在价值挖掘和内涵进行提炼,依据不同的细分类别,推出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组合。

(二)M(Market)性分析:旅游产品弹性与旅游者偏好旅游产品的弹性是指旅游需求量随旅游产品价格的相关因素的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关系(张建春,2001)。

小章竹马的开发方向应属于文化遗产旅游层面,需求弹性较大且处于买方市场,游客在选择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基于游客的体验。

只有推出符合旅游消费者偏好的优质旅游产品,才能在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旅游者的消费偏好中带有猎奇心理,注重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休闲娱乐特性等特点。

小章竹马原生态表演的神秘感和仪式感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符合旅游需求者求异求奇的心态,观赏性和娱乐性很强,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的潜力和价值。

(三)P(Product)性分析:产品创新和线路组合小章竹马旅游产品创新开发转化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其整套表演可以作为旅游演艺项目开发;可以深度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将其当作乡土民俗的生态展示;舞蹈内容可以开发为参与性角色扮演体验活动;其传统的竹马扎制技艺可以开发为手工艺制作体验。

产品开发创新时,在内容上,注重运用体验性较强的载体,打造戏剧表演、参与体验等项目产品。

在形式上,强调外包装的创新创意和现代高科技术的应用,旨在给旅游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产品线路组合上,要依托于当地的民俗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形成产品组合与产业联动。

五、小章竹马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模式旅游演艺能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声效、光影、道具和布景等现代舞台技术相融合,舞台实景表演往往有较强的文化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乡村民俗的“舞台化”以“真实性”为卖点,是平衡商业化开发与保护文化之间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旅游演艺领域,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大唐追梦》《梦回大唐》,创意性的旅游演艺活动旅游者极大的欢迎。

《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是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杰作。

少数民族经典乐舞如新疆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彝族的阿细跳月、侗族大歌等都纷纷依托旅游地民俗文化节或者村镇旅游打造旅游演艺项目。

小章竹马作为一项动态性、观赏性、参与性强的仪式表演活动,旅游产品开发的可操作性较强。

小章竹唱念打斗,花样繁多,这种“杂耍”在民间歌舞中是不常见的。

表演期间旌旗飘扬、舞刀耍枪、击鼓鸣罗,阵容十分壮观。

旅游项目策划者可以据此精心构思创意、汇集民俗文化精华,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开发出独特的舞台演艺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体验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

六、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民俗的复兴,乡村民俗中涉及的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是传统乡村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往往寄托在物质(竹马道具)或非物质(竹马的表演仪式)的外壳中,承载着村落发展的精神内核。

民俗节庆、敬祖祭神、地方戏曲民俗表演,丰富了乡村地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着乡村风土人情,作为“精华”的部分应该被保存下来,用来延续独特的“乡愁”。

但是,在乡村旅游“民俗热”的背景下,一些巫师神婆、算命先生等迷信活动死灰复燃,渗透在乡村民俗之中。

有的甚至乔装打扮成为旅游产品,借机坑蒙拐骗,侵害消费者的权益,污染乡村旅游环境。

此外,一些乡村民俗中夹杂着纲常礼教、小农意识、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乡村旅游地大肆兴建祠堂、贞节牌坊等异化现象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旅游产品开发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对乡村民俗加以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对于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糟粕”部分予以剔除,对于乡村民俗中具有独特文化历史价值的部分应该加以弘扬并挖掘利用,使其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

(二)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传承人的参与小章竹马蕴含了一种高贵的家族气节,有着不演“过路戏”的传统,遵循“不请不演”的规矩,家族传承人掌握表演主动权。

对于商业表演和旅游开发问题,家族人持有不同的态度,不少宗族长辈认为有悖于家族的价值追求。

由此,在开发旅游产品时,一方面要关注该家族人或本地居民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念,不能过度迎合游客,也不能以保护的名义谋取利益,损害传承人的权益。

另一方面,开发要有利于他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尊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传承人具有表演经验和精湛的技艺。

如果进行旅游开发,传承人应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占主导地位,旅游开发的主体要注重采纳传承人的意见,积极动员和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旅游开发的过程,对旅游开发的实施进行监督。

(三)遵循原真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原真性”原则就要避免旅游产品开发中出现过度商业化,文化资源被曲解、被加工等问题(徐赣力,2000)。

对于小章竹马,旅游产品开发中在对竹马舞的形式、表演动作、戏曲内容进行创新时,要避免过度包装、过度创作。

另外,在旅游产品开发中,更要杜绝假借创新之名随意篡改的做法,避免丧失原有的朴实,使其始终保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

制定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和规划时,对小章竹马的挖掘、整理和提高,要以适应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符合后代人的认知与认同,不断延续其生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