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公路发展史

沥青路面公路施工中······ 沥青路面公路施工中
水泥混凝土路 面
水泥混凝土路 面具有刚度大、 强度高、稳定 性好、养护维 修费用低等优 点。
福厦公路段
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 术标准》规定: 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 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 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 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 制出入的公路”。 一般能适应120公里/小时 或者更高的速度,路面有 4个以上车道的宽度。中 间设置分隔带,采用沥青 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 路面,设有齐全的标志、 标线、信号及照明装置; 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在路 上行走,与其他线路采用 立体交叉、行人跨线桥或 地道通过。
沈大高速公路(神州第一路)
成温高速公路景观
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
渝黔高速公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 (1993)
京沪高速公路
感谢观看
秦朝道路
秦,约 合70米,定线的 米 原则是尽量取直; 原则是尽量取直; 路基要高出两侧 地面,以利排水, 地面,以利排水, 并要用铁锤把路 面夯实, 面夯实,以增加 其密实度; 其密实度; 路旁 每隔三丈种一株 青松, 青松,以为行道 树;中央三丈为 皇帝专用, 皇帝专用,两边 还开辟了人行旁 每隔10里建 道;每隔 里建 一亭, 一亭,作为区段 的治安管理所。 的治安管理所。
全国公路的发展不大。 全国公路的发展不大。
现代公路( 年以后) 建立公路机构与专业管理队伍, 现代公路(1949年以后):建立公路机构与专业管理队伍,公路稳 年以后
步发展。八五后,公路普及,全国公路迅速发展。 步发展。八五后,公路普及,全国公路迅速发展。
中国古代公路
4,000年前 年前——中国有了车和行车的路; 中国有了车和行车的路; 年前 中国有了车和行车的路
公路发展史

我国公路早期发展与指标普通公路的发展:中国公路发展史中国公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出现可行驶牛、马车的道路。
秦朝时期,强调“车同轨、书同文”。
公元前2世纪,我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唐代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清代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即“官马大路”、“大路”、“小路”。
“官马大路”分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2000多km。
2)近代道路(1912~1949年)可细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我国第一条公路是1908年在广西南部边防兴建的龙州至那甚公路,长30km。
截至1927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为29000km。
二是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36年),是我国公路开始纳入国家建设规划阶段。
1927年国民党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
截至1936年6月,全国通车里程达117300km。
三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公路发展缓慢。
截至1946年12月,全国公路总里程只有130307km四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公路交通以军用为主,公路建设进展不大。
特别是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公路遭到严重破坏。
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通车里程只有75000km。
3)现代公路(1949年以后)细分为七个阶段:一、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全国从上到下建立了公路管理机构,并建立了设计、施工和养护的专业队伍。
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路建设的重要法规,进行了全国公路普查,全国恢复并改善了原有公路。
截至1953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2.6万km,有路面里程达 5.5万km。
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是公路稳步发展阶段。
公路通车里程和有路面里程都增长了1倍,分别达到25.4万km和12.1万km。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中国从修建牛、马车路到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网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古代道路、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
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
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
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规模。
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周礼》)的记载;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语》〕的记载;在道路质量方面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的记载。
战国时期秦惠王始建陕西至四川的褒斜栈道。
这条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一条通道。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史记》),并“为驰道于天下”(《汉书》),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一些城市兴起和发展,形成许多商队道路。
公元前2世纪,中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秦汉时期发展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
西汉设亭道路延续总长可达十万里。
唐代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
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①“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通往各省城;②“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③“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
在各条道路的重要地点设驿站。
“官马大路”分成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4000余华里。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如李春创建的赵州桥,工程艰巨的栈道,在中国和世界道路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近代道路〔1912~1949年〕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
从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道路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交通设施。
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理论创新,并凝聚了亿万人民智慧和实践经验的伟大创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国家治理等方面,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一、改革开放: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胆地探索了一系列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激发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此后,中国相继实施城市企业改革、外资引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科技创新:推动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科技创新一直被视为重要支撑。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在高铁、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国家治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家治理是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模式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实施法治国家、德治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战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中国通过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党委主体责任制,强化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这种国家治理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总结起来,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一个持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史

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史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马车道到现代的高速公路网络,见证了中国交通运输的巨大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的道路建设、交通工具、现代化道路的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为读者详细介绍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史。
古代道路建设是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的起点。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时期,中国就开始修建道路,以方便国家的交通运输。
这些道路多数为泥土路面,主要用于军事和商贸活动。
随着王朝的更迭,道路的建设逐渐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万里长城,也对道路进行了整修,使之成为了连接北方和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
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也推动了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
在马的驱动下,古代中国出现了马车道,这是古代交通工具的一大突破。
马车道的出现使得交通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为道路的改善提供了基础。
此后,随着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道路交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汽车的普及,道路成为了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对道路交通体系的要求也更高。
近代以来,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交通建设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道路建设,大力修建公路,缩小城乡交通差距,并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公路网。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修建了一系列高架桥、立交桥等,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
当前,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已经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了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高速公路的总里程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并且不断扩大。
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交通效率,缩短了行车时间,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大力推广轨道交通,提高了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未来,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交通、智能交通、共享交通”的发展理念。
绿色交通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智能交通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共享交通将推动公共交通和个人出行的结合,提高出行的便捷性和效率。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发展道路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发展,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和历史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其历史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道路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巨大的发展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行了多种工业化政策,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这些政策和运动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道路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经历了新的变革和调整。
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工业化政策,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不断向现代化、科技化和国际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三、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发展1. 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这些事件和变革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八十年代初期进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等。
2. 工业化进程中的成就和挑战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中,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比如国有企业改革,技术创新,科技实力的增强等。
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挑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结构调整等。
四、个人观点与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始终是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
从秦汉时期,“万里长城”及其两侧的
“驿道”,中国的道路技术也就开始了。
唐宋时期,“调查表”更进一步展示了中国道路
的发展。
三国兴起后,中国的道路系统越来越完善,以南北蜀路、梁六戊线为主的通行网
络建立起来。
随着中国进入唐朝,中国的驿道发展史也进入了一个高潮。
从宋元明时期开始,中国的道路网络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精心规划,“地界”
和“安界”成为重要因素,帮助推动了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这一全国性的道
路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同时,新开辟的道路在诸多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
货物运输,旅游,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等。
在晚清时期,市井革命不断推动了中国道路建设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中国道路
发展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0世纪初,中国道路运输系统建立了内陆及外陆干线网络,以及广泛的支线。
飞机、汽车等新技术的应用迅速发展,使中国道路建设技术不
断完善。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三级路网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支持了中国道路发展的可持续性。
当今,中国的道路发展已基本达到了连通国家的程度,通过将全国道路网络紧密相联,形成了完整的公路交通系统,满足了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新技术和新
技术的应用,未来中国道路发展史也将会进一步深化,助推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公路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秦直道 前221—前206年
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 路”“圣人条”,是秦始皇 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 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 要道。直道则是秦始皇为攻 防匈奴,令大将蒙恬率数十 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的国 防道路。南起京都咸阳,北至 九原郡(今内古包头市西南 穿越14个县,7蒙00多公里。 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 有20米,它在历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这一时期是公路开始纳入 国家建设规划阶段。1927 年,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和 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 划及公路工程标准。1932 年,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 处奉命督造苏、浙、皖三 省联络公路,仿照国外中 央贷款筑路办法,筹集基金, 贷给各省作为补助筑路之 用
西安—兰州公路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年)
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神州第一路)
沈大高速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建设的高速公路,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八车 道高速公路,1990年完工时为全部四车道,全立交,全互通。是辽东 半岛经济圈的轴心。,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全线总长 375公里,超过了1978年台湾省建成的373.3公里的南北高速公路,被 誉为“神州第一路”。
随着战场的转移,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截至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前夕全国公路能通车的只剩下75000公里。 从中国近代道路的整个历史时期看,中国公路的发展 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随着交通量和车辆载重量 的增大,线路和桥梁标准逐步有所提
今天的公路
•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全长18.5公里。 • 1990年9月,沈大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75公里, • 1993年底济青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18公里。 • 1995年12月成渝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40公里。 • 1996年9月沪宁高速公路通车,全长275公里。 • 1998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733公里,居世界第四。 • 1999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接近世界第三水平。 • 2000年底,京沈高速公路通车。 • 2000年底,京沪高速公路通车。 • 200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 2004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 . 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 截至2007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36万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路发展史中国从修建牛、马车路到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网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古代道路、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
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
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
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规模。
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周礼》)的记载;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语》)的记载;在道路质量方面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的记载。
战国时期秦惠王始建陕西至四川的褒斜栈道。
这条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一条通道。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史记》),并“为驰道于天下”(《汉书》),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一些城市兴起和发展,形成许多商队道路。
公元前2世纪,中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秦汉时期发展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
西汉设亭道路延续总长可达十万里。
唐代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
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①“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通往各省城;②“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③“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
在各条道路的重要地点设驿站。
“官马大路”分成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4000余华里。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如李春创建的赵州桥,工程艰巨的栈道,在中国和世界道路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近代道路(1912~1949年)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
从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道路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交通设施。
这个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前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
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
中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那堪公路,长30公里,但因工程艰巨,只修通龙州至鸭水滩一段,长17公里。
1915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指挥工兵修筑邕(宁)武(鸣)公路长42公里,1919年通车。
1917年谭浩明用军饷招工修筑龙州至水口公路,长33公里,1919年通车。
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军用而开辟了张家口至库伦运输线,全长1930华里,于同年10月11日开始客运。
1913年湖南兴修长沙至湘潭公路长50公里,1921年竣工。
民国初年张謇倡建的江苏省南通唐闸至天生港公路(长6公里),南通至狼山公路(长10.37公里)开始修建,并于1916年修通。
广东省的惠(州)平(山)公路,长33.2公里,1913年开工,1921年5月1日通车。
1920年华北五省遭受旱灾,以工代赈招集灾民修筑了山东省的烟(台)潍(坊)公路,1922年8月试车通行。
这些公路修建都较早,一般是从军路开始,以地方发动,民间集资或商人集资方式修建的。
当时东南沿海各省处于军阀割据和混战情况下,大都各自为政,互不联系,修建的公路既无规划,又无标准。
据统计,截至1927年,中国公路通车里程约为29000公里。
国民党政府前期(1927~1936年)是公路开始纳入国家建设规划阶段。
1927年,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
1932年,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奉命督造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仿照国外中央贷款筑路办法,筹集基金,贷给各省作为补助筑路之用。
并组织三省道路专门委员会统筹规划工作。
1932年冬,在督造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的基础上,在浙江溪口召开了苏、浙、皖、赣、鄂、湘、豫七省公路会议,除确定七省的督造路线外,还将陕、甘、青等省和赣、粤、闽边境的重要公路纳入督造之列,在西北地区,修筑西(安)兰(州)公路和西(安)汉(中)公路,使陕、甘、川三省交通得以联贯。
据统计,截至1936年6月中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7300公里。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抗战初期,几条主要铁路(如平汉、粤汉等)运输干线,几乎全被日本侵略军切断,上海、广州等口岸也被封锁,为沟通大后方交通和打通国际道路,公路成为陆上交通主要通道。
那时,为抗日战争的急需而抢修了一些公路。
在北战场抢修了以石家庄为中心的石德(州)、石保(定)、石沧(州)等军用公路,抢修了环绕北战场外围的太原至大同和晋南、豫中等公路,总长达3600余公里。
在南战场主要抢修了苏、浙、皖三省被破坏了的桥梁。
此后,随着战场的转移,赶筑或改善汴(开封)洛(阳)、广(州)韶(关)、武(昌)长(沙)、汉(口)宜(昌)公路以及鄂省东北、东南通达皖赣各地的干线和支线,疏畅以武汉为中心的辐射线交通网。
同时,在西北改善了西(安)兰(州)公路、兰(州)新(疆)公路,在西南修筑和改善了川陕公路、滇缅公路,整修了川湘公路和湘黔、黔桂、川黔、黔滇以及湘桂公路。
这一时期新建公路共14431公里,其中多数是远在地理与自然条件均较恶劣的边陲地区,不论勘测设计或施工,工程都是十分艰巨的,其使用多服务于军事,对标准和质量要求不高,而且时兴时废,往往修筑和破坏交替发生。
据统计,截至1946年12月,中国公路总里程达130307公里。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抗战胜利后,由于进行解放战争,公路交通以军用为主。
公路建设进展不大。
特别是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公路遭到严重破坏。
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国公路能通车的只剩下75000公里。
从中国近代道路的整个历史时期看,中国公路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随着交通量和车辆载重量的增大,线路和桥梁标准逐步有所提高。
但因缺乏资金,缺乏公路建设的规划,即使有规划,也难于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建成的公路在分布上很不合理。
按1942年统计,东部几省公路每50平方公里有一公里,而西北及西南各省每800平方公里有一公里。
就公路工程技术而言,修建的公路多为泥结碎石路面。
1933年到1946年间,先后在南京、重庆、昆明、乐山等地进行了水泥混凝土、块石、级配碎石、水泥稳定土、沥青表面处治、弹石等各种类型的路面试验,但因受到战争的影响,试验成果很少应用。
这个时期只在滇缅公路上修筑了157公里的双层沥青表面处治路面和100公里的弹石路面;在乐(山)西(昌)公路修筑了62公里的级配碎石路面;水泥稳定土路面为数不多。
筑路机械在抗战期间虽已在滇缅公路等修筑中开始引进,然而机械配件和燃料供应困难,也难于推广使用。
桥涵结构方面,少数采用悬索吊桥、钢桁架(梁)桥、钢筋混凝立梁式桥(包括悬臂梁、T形梁、连续梁等),因建筑材料多需进口而建造不多。
较普遍采用的是永久式或半永久式的圬工结构,既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又容易举办。
在公路养护方面,抗日战争前多数地区的公路缺乏经常养护,只有少数路线建立了养路道班。
1938年,当时的中央政府公布了一些有关养护管理的规章制度,但缺乏技术要求内容。
由于路面多是泥结碎石或天然土路,而桥梁又多是木制或石(砖)砌的,各省自订的一些养护技术要求十分简单。
1947年,公路总局公布了《养路须知草案》,共120多条,包括了路基、路面、桥涵、渡口、房屋等工程设施保养的内容。
中国现代公路(1949~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公路建设进入了逐步现代化的时期。
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这个时期内从上到下建立了公路管理机构,并建立了设计、施工和养护的专业队伍。
同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规,对公路留地办法、公路养护办法、动员民工整修公路办法、养路费征收办法等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个时期内,又进行了全国公路普查,全面恢复并改善了原有公路。
到1952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6万公里,有路面的里程达5.5万公里。
同时由国家或各省、市、自治区投资,专业队伍负责设计施工,重点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如康藏公路(后改称川藏公路)、海南岛公路、成(都)阿(坝)公路、昆(明)洛(打洛)公路、广(州)海(安)公路、沈(阳)大(连)公路、福(州)温(州)公路等相继兴建。
对一些原有的重要干线,如川陇、川湘、川滇、川康、京塘等公路进行了改建。
公路交通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全国的建设事业,并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是公路建设稳定发展阶段。
各级公路部门补充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公路建设队伍进一步充实发展,使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
这个时期内确立了通过养护,分期改善和逐步提高公路质量的方针;确定了依靠群众,就地取材,大规模改善土路,加铺各种路面的原则;创立了泥结碎石路面加铺级配磨耗层和保护层的养护技术;推行了木桥防腐,改良工具等措施,大大改善了路况。
在此期间,已开工的公路干线迅速建成通车,并继续修建了沈(阳)丹(东)公路、通(远堡)庄(河)公路、潍(坊)荣(成)公路、新藏公路等干线。
国务院于1955年公布了《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地方道路的指示》,使专业队伍和群众力量密切结合起来,加快了建设速度。
在这个时期内,县乡公路得到普遍发展,公路通车里程和有路面里程增长了一倍,分别达到25.4万公里和12.1万公里,桥梁达到3.5万座,55.1万延米。
“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是公路数量猛增、再进行巩固的阶段。
1958年,制定了“简易公路”的标准,公路里程猛增,但质量标准较低。
1962年,公路建设开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阶段,恢复和完善了若干基本政策和制度,调整健全了公路机构和建设队伍,试验推广了渣油路面、双拱桥和钻孔灌注桩桥基等技术成果。
在此期间,重点建设了一些国防干线公路如水(口)漳(平)线、徐(州)连(云港)线以及中尼公路等。
据统计,截至1965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4万公里,有路面里程达到30.5万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由1962年的571公里增长到5547公里,桥梁增长到10.4万座,156.6万延米,公路绿化里程达到18万公里。
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公路建设仍有发展。
渣油路面发展较快,十年中增长了10万公里;还相应地改善了线路标准;绝大部分木桥改建为永久性桥梁,使桥梁永久式比重由原来45%左右提高到90%以上;一大批干线上的渡口也改建为桥;公路自办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机械设备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