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61-2003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_征求意见初稿1

前言本标准是根据我国水文监测的需要,按照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编制而成。
本标准共7章××节×××条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数据报文传输规约;——数据通信报文及数据结构;——通信方式和误码率;——仪表设备数据通信规约;——数据通信的考核。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北京金水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淮委水文局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局上海市水文总站浙江省水文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灿尧陆云扬陈智孙春鹏王志毅王喜诚吴礼福本标准参加起草人:祝明陈祖华吴恒清何青高军宋政峰李幸福牛睿平徐海峰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阳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本标准由水利部提出。
本标准由水利部归口。
本部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首次发布。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目录1 总则 (1)2 术语、符号和代号 (3)3 数据报文传输规约 (5)3.1帧结构 (5)3.1.1本标准采用异步式传输帧格式。
(5)3.1.2传输规则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5)3.1.3链路层应符合以下规定: (6)3.1.4报文传输 (7)3.2链路传输 (8)3.3物理层规约 (9)4 数据传输报文及数据结构 (10)4.1应用层数据编码规定 (10)4.1.1链路用户数据编码格式 (10)4.1.2站点水情信息编报 (11)4.1.3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 (11)4.1.4水情站码 (12)4.1.5测报时间码 (12)4.1.6要素标识符 (13)4.1.7数据编码 (14)4.2水文信息编码 (14)4.2.1降雨量编码 (14)4.2.2蒸发量编码 (16)4.2.3河道水情编码 (17)4.2.4水库(湖泊)水情编码 (19)4.2.5闸坝水情编码 (20)4.2.6泵站水情编码 (22)4.2.7潮汐水情编码 (23)4.2.8土壤墒情编码 (24)4.3数据传输报文结构 (27)4.3.1 链路测试(AFN=02H) (27)4.3.2 参数设置(AFN=04H) (28)4.3.3 参数查询(AFN=0AH) (31)4.3.4 控制命令(AFN=0CH) (32)5 通信方式和误码率 (34)5.1通信方式 (34)5.2误码率 (36)6 仪表设备数据传输规约 (37)6.1仪表数据通信规约 (37)7 数据传输的考核 (38)7.1考核内容和指标 (38)7.2考核方法 (38)附录A 事件记录表 (39)附录B 编码要素及标识符汇总表 (40)附录C本标准用词说明 (47)1 总则1.0.1 为提高水文监测及自动测报系统效率和满足防汛防旱和水文数据收集的要求,规范水文监测设备及装置的系统设计、建设和管理,以适应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建立统一的水文监测数据采集和传输规约,形成科学合理、相互兼容、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体制,制定本标准。
水库水情测报系统设计方案

目录第1章概述 (4)1.1工程概况 (4)1.2王瑶水库水情测报系统现状 (4)1.3王瑶水库水情测报系统更新改造的必要性 (5)第2章总体设计 (6)2.1设计目标 (6)2.2设计原则 (6)2.3设计依据 (7)2.4系统组成 (8)2.4.1 信息采集系统 (8)2.4.2 信息化网络系统 (8)2.4.3 土建、供电、防雷 (8)2.4.4 数据库系统 (9)2.4.5 应用软件系统 (9)第3章信息采集系统 (10)3.1系统概述 (10)3.2站点分布 (10)3.3系统组成 (11)3.3.1 雨量站 (11)3.3.2 水位雨量站 (11)3.3.3 蒸发站 (12)3.4通信信道 (13)3.5工作体制 (13)3.5.1 自报体制 (13)3.5.2 自报-确认体制 (14)3.5.3 召测体制 (14)3.5.4 工作体制选择 (15)3.6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15)3.6.1 遥测终端机(RTU) (15)3.6.2 雨量计 (15)3.6.3 水位计 (16)3.6.4 蒸发计 (16)3.6.5 溢流计 (17)3.6.6 GSM通信终端 (17)第4章信息化网络系统 (19)4.1系统概述 (19)4.2系统拓扑结构 (19)4.3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20)4.3.1 工控机 (20)4.3.2 交换机 (20)4.3.3 VPN网关/防火墙 (21)4.3.4 服务器 (21)4.3.5 工作站 (21)4.3.6 笔记本电脑 (21)第5章应用软件系统 (22)5.1软件系统组成结构 (22)5.2中心站应用软件系统 (23)5.2.1 信息接收处理系统 (23)5.2.2 汛情动态监视系统 (24)5.2.3 信息查询系统 (25)5.3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27)5.3.1 系统概述 (27)5.3.2 系统功能 (28)5.3.3 水文预报模型库 (29)5.3.4 基于洪水预报的洪水调度 (30)5.4综合数据库系统 (31)5.4.1 综合数据库组成 (31)5.4.2 数据库管理系统 (32)第6章电源和防雷设计 (34)6.1电源系统设计 (34)6.1.1 遥测站供电 (34)6.1.2 中心站、分中心站供电 (34)6.2防雷设计 (35)6.2.1 防雷系统总体要求 (35)6.2.2 防雷地网的制作 (35)第7章土建工程 (37)7.1雨量站土建 (37)7.2水位雨量站土建 (37)7.3蒸发站土建 (37)第1章概述1.1工程概况王瑶水库位于延安市安塞县杏子河流域中游,是一座以防洪和供水为主,兼发电、灌溉、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为2级,设计总库容2.03亿立方米。
一体化遥测站的优势和特点简介

一体化遥测站的主要功能和特点简介表1.1 设计方案1.1.1仪器性能深圳市满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水位雨量一体化设备具有功能强、操作简捷、低功耗、体积小、准确性等特点,它使用GSM移动通讯网络作为信道,用GSM短信或GPRS包进行数据传输。
是一种智能信息化设备,是构成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主要的基础设备,是完成水雨情信息自动化采集传输的关键设备。
由该设备组成的水位雨量收集系统具有安装方便(由于是一体化设备,无须专业技术人员安装,只需将设备安装好就可以,所以完全可以采取DIY形式)、投资小、灵活性(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可对各参数进行灵活、方便的设置)等优势,加上自身很高的可靠性,是一个理想的GPRS水文资料实时收集系统。
通过最可靠、最经济的GPRS通信方式,将流域内各遥测站点的水文数据,实时的采集并传输进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快速处理,为防洪抗灾提供准确的水文数据。
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深受广大用户欢迎和喜爱,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为水利部门指挥防洪抗灾,科学调度,正确决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1.2 系统概述1.1.2.1系统目标GPRS水文资料实时收集系统的设计目标:可靠、实用、经济、先进,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
(1)可靠性:选用技术成熟,信誉好的产品。
(2)实用性:友好的人机界面:清晰、实用、易于操作(3)经济性:实行优化调度,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力。
(4)先进性:采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最可靠的遥测终端。
采用具有发展潜力的软件平台。
1.1.2.2设计原则(1)系统需要具备高效可靠、先进实用的特点(2)使用成熟的先进技术,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采用完善的保密机制,使得重要数据不易被破坏、非法修改或访问。
(4)随着业务发展,系统软件便于升级与扩充。
(5)快速实现水位雨量监测数据的共享。
1.1.2.2设计依据1.1.2.3系统构成图一:系统组网示意图1.1.2.4技术特色(1)一体化结构,体积小、无需集成,安装简便,成本低廉;(2)提供多种电源管理模式,可实现低功耗工作模式下的双向通信;(3)本地实现无线现实,可完成实时、历史数据查询功能;(4)具有出色的防雷特性1.1.2.5产品选型及产品简介深圳市满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GSL系列水情遥测终端设计先进合理,可靠性高,计数准确,存储可靠,存储容量大,操作使用方便直观,可以在现场设置各种参数和显示各种参数(如逐日雨量、逐日水位、逐时雨量、逐时水位、电池电量等),也可通过手机进行设置各种参数,适合无人值守的水位雨量站使用,也适合有洪水预报任务的水位雨量站使用。
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项目设计方案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1项目概述1.1概况本项目拟建设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水利局设置1处数据接收中心。
1.2建设目标及原则1.2.1建设目标系统建设的总目标是:实现水位、雨量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存)入(数据)库和数据检索。
选用快速可靠的通信信道,利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确保水情信息在10分钟内到达水情分中心,20分钟内将实时数据共享到其它相关防汛部门,满足资料整编、预报和水情信息服务要求的目标。
系统建设将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有效资源,综合运用应用电子测控、现代通信、计算机编程等技术,实现对雨水情等实时动态监测管理。
结合地区降雨及数据管理特点,建设有效的、符合国家标准、及时、准确的防汛雨水情自动监测体系。
在充分利用现有先进的成熟技术和已有成果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信息采集、传输共享、安全存储、智能化分析管理等为一体的高可靠信息化系统,为各级管理部门的防汛抗旱管理工作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基础和支持平台。
系统在技术手段上,采用目前国内行业主流技术,代表国内行业先进水平;系统结构上达到架构清晰,层次分明,系统功能完善;设备性能上达到稳定可靠,数据测报及时准确。
系统建设后,从数据测报、数据存储、数据管理等多方面形成多级监管模式,能很好的满足防办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防汛指挥调度管理的需求,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搭建平台。
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的工作目标。
1.2.2建设原则“使水文监测基础设施向正规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水文监测能力”。
进一步完善水文测报站网,提高水文测报的自动化能力,建设一套可靠、先进的、与本流域相适应的水文信息监测系统,并与洪水预报系统、洪水警报、山洪预警等系统形成统一的整体,为防洪减灾发挥更大作用。
2系统方案设计2.1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标准2.1.1 设计指导思想➢满足当地气象、地理环境条件。
3水文勘测工理论知识试题

水文勘测工理论知识试题Ⅰ、必答题(75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你在选定的正确答案序号上打“√”。
(每题0.4分,共20分)1、河底较平且无风时,采用测深锤和铅鱼进行水深测量,两次测得水深相差应不大于()。
A、2% B、3% C、4% D、5% 2、当新测的比降水尺零点高程虽超过允许不符值,但小于或等于()mm时,其水尺零点高程仍沿用原高程。
A、5B、10C、12D、153、当视线长度在300m以内,跨越水流平缓的河流的四等水准测量,可采用静水传递高程法进行二次观测。
两结果不符值,应不超过()L mm。
L为两岸水准点间的水平距离,以km计。
A、±12B、±15C、±25D、±204、悬移质泥沙测验不确定度应以百分比衡量,按正态分布,置信水平取95%,随机不确定度在数值上应不大于()倍标准差。
A、1B、2C、3D、45、单断沙关系为直线关系,测点总数不少于10个,且实测输沙率相应单沙占实测单沙变幅的()以上时,可作高沙延长。
A、30%B、40%C、50%D、70%6、测沙布设方法和测沙垂线数目,应由试验分析确定。
在未经试验分析前,测沙垂线数目,一类站不应少于()条。
A、5B、7C、10D、127、采用浮标法测流或采用全断面混合法测输沙率时,只在()上采取水样。
A、测速垂线B、测深垂线C、岸边附近垂线D、测沙垂线8、实测悬移质输沙率成果表中,当河流有分流串沟,且需要分股的成果时,则施测号数栏应()A、空白B、比照实测流量成果表的规定填写C、与主河道施测号数一致D、接主河道施测号数依次编号9、设置比降水尺断面时上、下比降断面的间距应使测得比降的综合不确定度不超过( )。
A、5% B、10% C、15% D、20%10、采用气泡式水位计观测水位时,从水下溢出的气泡应调节在每秒( )个左右。
A、1B、3C、5D、1011、设在重合断面上的水尺编号,按( )顺序选用前面一个。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 LP S 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h y d r o l o g i c d a t aa c q u i s i t i o n S y s t e m2003—05—26发布2003—08—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l-2003的通知水国科[2003]211号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经审查,批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发布。
标准编号为SL61-2003,代替原SL61-94。
本标准自2003年8月1日起实施。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OO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前言修订SL61-9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的主要依据为2000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和SL01-97《水利水电技术标准编写规定)。
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基奉内容和要求;——进行系统设计时工作制式和通信方式的选择原则、系统应能达到的技术指标要求、数据传输格式和编码格式的要求、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等;——系统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装调试的要求;——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对SL61-94进行修改的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加了引用标准和术语、符号及代号一章;——调整明确了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具体内容;——增加了多种通信方式并重新规定了数据格式;——修改补充了中心站数据处理技术内容;——修改补充了系统设备与安装调试等技术条款;——充实了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等具体操作方面的要求。
地下水监测工作信息化建设

地下水监测工作信息化建设摘要:本文对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现状做了简要阐述,同时提出地下水监测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的建议,并制定了合理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地下水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1 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现状20世纪80年代前,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监测都是以满足供水需求服务的,其中,水利部以水资源管理为主要目的经过多次站网优化建立了为农业灌溉服务的监测网络,主要监测农村浅层地下水,监测井深一般在10~350 m;现有的专用地下水监测井少,建有专用监测井房的不到 5%,且井房十分简陋,缺乏专门供电设施。
因此受季节性开采和抽水的影响较大,达不到监测规范技术要求,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地下水资源状况,造成监测数据代表性差。
地下水监测工作大多委托距监测站点较近的农民,个别由附近水利和水文地质站(队)职工、乡镇、村干部和民办教师兼任,其中90% 没有专门进行地下水监测技能集中培训,缺乏基本监测技术,监测精度得不到保证。
目前,全国多数地下水监测工作仍采用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用测绳、皮尺、测钟或音响器等传统监测手段,近年来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济南、乌鲁木齐等省、市建设了部分地下水自动监测站,自动监测站数量不足500个,且尚处于试运行阶段。
目前采取的委托监测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由于委托监测费太低,委托人员积极性不高,造成缺测、漏测、野外记录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资料质量难以保证。
对于埋深较大的监测井,人工监测的难度大,监测资料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从监测信息的传输方式看,人工监测数据上报一般是采用普通信函、电报、电话报送到地市,地市再通过信函、电话、传真、网络报送至省级,经过监测员人工整理和逐级上报,月报动态信息传输周期至少10d以上,信息传输速度十分缓慢。
从时效性看,目前的传输方式与现在的信息化管理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在国家大力投入建设地下水自动监测站网的情况下,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实现地下水的自动监测和信息的自动传输是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的有效和必要手段。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1—2003条文说明目次1总则1.0.2随着遥测设备、传感器品类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水文自动测报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展。
不仅广泛地用于江河防洪和水库调度,而且不少灌区、输水工程、引水涵闸也都组建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用于水资源的管理与调度。
另外,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技术也适用于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条对规范的适用范围进行了修订。
1.0.3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连接各个水情、雨情报汛站点和各级水文管理部门的水情测报网,通过该网络完成实时水雨情数据的收集与传递。
但大部分站点的信息采集还主要依靠人工观测和模拟记录,传递方式也较单一。
为改变这一落后状况,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要求,满足防汛及水资源调度管理的需要,水利部计划组建以水利部为中心、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管理部门为二级节点、地区水情分中心为三级节点,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覆盖全国重点水情测报站的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网络,形成快速收集和传递实时水文数据,进行节点间信息交换的水文信息网。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是水文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0.4由于近年来固态存贮技术不断发展,存贮记录设备的可靠性明显提高,使得在遥测站配备固态存贮器成为现实。
在遥测站安装固态存贮器,解决了遥测水文数据难于满足基本水文站对水文资料收集的要求,以及遥测站不能完全替代水文站观测的难题。
因此,本次修订在本条和后续条文多处强调有收集水文资料任务的遥测站应安装固态存贮器的要求。
1.0.6考虑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不仅要涉及水文测验、水文情报预报,还要运用遥测、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等多种技术,因此本次修订从原则上提出:运用各项技术时都应符合与之相关的国家现行标准(规范或规程)的规定。
3系统建设前期工作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P SL 61-2003替代SL61-94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ydrologic dataacquisition system2003年—05—26 发布 2003年—08—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前 言 修订SL61—9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的主要依据为2000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订、修订计划和SL 01—97《水利水电技术标准编写规定》。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进行系统设计时工作制式和通信方式的选择原则、系统应能达到的技术指标要求、数据传输格式和编码格式的要求、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等; ——系统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装调试的要求; ——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对SL61—94进行修改的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了引用标准和术语、符号及代号一章; ——调整明确了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具体内容; ——增加了多种通信方式并重新规定了数据格式; ——修改补充了中心站数据处理技术内容; ——修改补充了系统设备与安装调试等技术条款; ——充实了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等具体操作方面的要求。
本规范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规范主持机构:水利部水文局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水文局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本规范参编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浙江省水文勘测局 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大学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建云 朱长年 崔家骏 唐镇松 徐兆成 吴恒清 周五一 叶秋萍 王恒斌 张海敏 姚永熙 陆 旭 冯讷敏 丁 强 王志毅 程益联 程 琳 林灿尧 1 总 则....................................................................12 引用标准和术语、符号及代号................................................12.1 引用标准.........................................................................12.2 术语.............................................................................22.3 符号及代号.......................................................................23 系统建设前期工作..........................................................33.1 基本资料收集.....................................................................33.2 系统规划.........................................................................43.3 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44 系统设计..................................................................64.1 系统组成.........................................................................64.2 设计任务、内容和工作制式.........................................................74.3 系统技术指标.....................................................................84.4 数据传输方式和编码格式..........................................................104.5 通信电路设计....................................................................114.6 系统联网........................................................................134.7 数据处理系统设计................................................................134.8 土建设计........................................................................145 系统设备及安装调试.......................................................155.1 一般规定........................................................................155.2 传感器..........................................................................155.3 固态存贮器......................................................................175.4 通信设备........................................................................185.5 遥测终端机......................................................................205.6 中继机..........................................................................225.7 集合转发站设备..................................................................225.8 中心站设备......................................................................225.9 其他配套设备....................................................................235.10 设备安装调试...................................................................236 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246.1 系统考核验收....................................................................246.2 系统运行管理....................................................................26本标准的用词和用语说明......................................................27条文说明1.0.1 为促进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统一技术要求,加强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水电站、灌区及输水工程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
1.0.3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利用遥测、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完成流域或测区内固定及移动站点的降水量、蒸发量、水位、流量、含沙量、潮位、风向、风速和水质等水文气象要素以及闸门开度等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
1.0.4 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充分利用流域或测区内现有水文测站。
承担水文资料收集任务的测站,应实现采集数据在站存贮。
1.0.5 为了实现防洪抗旱工程体系的科学调度和满足施工与运行管理需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宜建设与其配套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并作为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纳入工程的建设之中。
1.0.6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引用标准和术语、符号及代号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均适用于本规范。
GBJ138—90 水位观测标准 GB2887—89 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 GB3102 量和单位 GB/T9359—2000 水文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条件及方法 GB9813—89 微型数字计算机场地通用技术条件 GB11830—89 水文测报装置 遥测水位计 GB11831—89 水文测报装置 遥测雨量计 GB/T50095—98 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 SL2.1~3 水利水电量和单位 SL10—89 水文仪器术语 SL21—90 降水量观测规范 SL26—92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标准 SL199—97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通信电路设计技术规定 SL250—2000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SL276—2002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 2.2 术语 2.2.1 水文信息网 Hydrologic information network 由国家、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等水文水利水电管理部门,利用公用和专用的通信资源组建的计算机网络。
通过该网络可以快速完成实时数据收集,进行节点间的信息交换。
2.2.2 测区 Measurement area 为完成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水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的某项任务需要进行水文信息采集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