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型》 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选修)
2024届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设计

含英咀华品味诗歌——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炼字”的含义与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考的“炼字”类型。
2.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察方式。
3.规范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教学过程导入语:在进行试卷讲评之前,我们先来看三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是“全校期中考各主观题得分情况”,我们尤其要注意“满分人数”这一列,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除作文外的12道主观题中,只有一道题的满分人数为0,那就是第16题,第16题是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炼字题(板书题目: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第二组数据是“全区第16题的得分情况”,由表可知,在全区4506名学生中,只有1名同学获得满分6分,而全区平均分是1.62分;第三组数据是“咱们班第16题的答题情况”,从中看到这道题最高得分是3分,有王晓玥、孙睿、徐翊翔、程子衡4位同学,更多的同学分值区间主要集中于1-2分这个分数段。
基于这三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这道题的作答很不理想。
因此,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题型,共同来“含英咀华,品味诗歌”(板书题目:含英咀华,品味诗歌)。
01任务一:梳理新知,明确考点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使“意”具体化、生动化、深入化、美感化。
即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炼字题考什么?炼字题怎么考?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①根据学案中设计的课前预习题进行分类整理、讨论交流。
③归纳、概括炼字题常考的词语类型及题目类型。
明确:①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型》教学案例(高一选修)

学习目标:(3分钟)1、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当堂背诵2、掌握诗歌炼字型习题的提问方式与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答题技巧:(记一记,2分钟)(1)准确解释该字在诗词中的含义;(2)将该字还原于诗词,结合作品展开联想谈谈该字描绘出了怎样的的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结合注释自读课本14页《蜀相》一诗,比一比,看谁读得准,读得好,记得快。
(6分钟)2、根据学过的知识从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自主赏析本诗,体会诗歌传递的情感,然后与大家交流。
(看一看哪位同学理解的到位,6分钟)3、探究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比一比哪位同学思考的最深入,6分钟)二、精讲点拨三、当堂训练1、必做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选做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空”字写诗人在暮霭沉沉之中久久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
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写出了“空”所写的意境,二是此字所表达的情感,三是此字运用之妙。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知识与技术目标: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进程与方式目标:悟导结合,赏析诗歌中诗人所炼之词的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古诗的语言,培育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一、情景导入传说中,苏东坡有个伶俐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当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以后,不由叫绝。
学生活动:一、指名一人品味,说出二字的妙处。
二、让学生也各加一字,并说出妙处。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腕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腕。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也留下过很多“炼字”美谈。
学生活动:说一说你所明白的“炼字”美谈或名言。
那么在一首诗歌中,到底那些词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字词呢?咱们要如何鉴赏这些炼字呢?(提出目标)二、教学进程:(师生互动完成)一、介绍此类题的提问方式及答题要领二、诗歌关键字词把握(一)炼动词例一、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例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例3、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例4、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转头。
”例五、宋·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二)炼形容词例一、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例二、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天黑,润物细无声。
”例3、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形容词的特殊用法使动用法:例4、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五、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高中阅读指导】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炼字教案(苏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高中阅读指导】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炼字教案(苏教版高三教案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炼字教案(苏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揣摩赏析所炼字妙处的方法。
2、规范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目的答题步骤。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炼字教案(苏教版高三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赏析所炼字妙处的方法。
2、规范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目的答题步骤。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两句三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炼字尤其重要。
考纲也把这点列为重要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考情研究。
1、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有两种考察方式:炼字和判断语言风格。
其中炼字考察频率特别高,08就有5个省份对炼字直接命题。
其中全国卷一、二都设题了。
2、提问方式:(1)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3)请结合全诗赏析某词的妙处。
(4)本诗(某联)的“诗眼”是什么?(诗眼:最生动传神的字或词)那么如何鉴赏诗歌所炼之字富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两首诗,去发现思考角度。
三、寻找赏析思考方向。
1、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试析“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的“燃”字妙处。
参考答案:“燃”字用得极妙,由“燃”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火,把花与火相比,就抓住了花明丽、鲜艳的特征,在青绿背景的反衬下,花朵就显得格外红艳。
不仅如此,还利用火苗燃烧的跳动感,赋予花儿以动感,化静为动,就把花朵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生机盎然的特征准确地传达出来了。
古诗鉴赏 炼字 教案

古诗鉴赏·炼字(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炼字的命题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程度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真是寻常一字,尽显风流。
二、出示学习目标1、明确炼字的命题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学内容一,了解炼字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步骤,并完成后面的练习,时间10分钟。
(一)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考纲解析:1、考点:赏析评价诗词语言2、考查方式:主观题形式3、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作一简析?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古代诗歌复习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语言篇-------炼字(教案)湖南湘乡东山学校刘京玉教学目标:1、了解“炼字”的高考考查内容2、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目的答题方法教学重难点: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高考“鉴赏诗歌语言”考查的类型:(一)炼字类: (1)评炼字(2)析诗眼(二)语句类: 品语句(关键词)(三)作品类: 析风格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以使之传神动人。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今天我们就是着重来学习诗歌鉴赏之炼字。
二、提问方式(一)、补充概念“诗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炼字”常见题型A、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B、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C 、请赏析某字的妙处。
三、高考真题典型实例:(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参考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人讲究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仍说炼字。
炼字,就是锤炼语言,从丰富的词汇中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的词语来运用。
字,本无好坏之分,然高手用之,却让人叹赏不已,在乎一个“合”字也。
合景,就是指一个字能准确地表现当时的情境;合心,就是指这个字能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诗歌的中心。
【鉴赏方法】体会炼字之妙,关键是要找到合契之点。
合于一句之景(景物特点)。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云:“遥看瀑布挂前川。
”瀑如帘而挂,“挂”字使瀑布变为静态,正合了“遥看”的句意,没有了飞珠溅玉,只似白练也。
合于全诗之旨(中心思想)。
齐己《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全诗要表现梅之报春之早,不畏严寒。
“一”字,既能合“早”之特点,又与全诗主旨相合,正是其妙处所在。
合于诗人之心(诗人感情)。
是指诗中景物,已经是诗人用艺术手法加工了、附有诗人主观情思的景物,有如下术语可用:“化静为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虚实结合、拟人有人情味”等等。
此时景物静的能动,无情可为有情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象银蛇一样舞动,高原象大象一样奔驰。
此为化静为动,写出景物之生机,合于诗人之豪迈。
【答题步骤】步骤一:翻译原诗,揣摩全诗主旨,诗句景物特点(合契的内容就在此处);步骤二:确定答题格式,如果是合于景物特点,则答曰A:“某字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特点。
”如果是合于人物心情,则答曰B:“运用了化静为动(或将抽象感情形象化、拟人富有人情味等),表现了诗人……心情”;步骤三:根据契合点,把步骤一的内容补充入步骤二的省略号,即可。
【答题示例】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金堡·清朝激浪输风,偏绝分乘风破浪。
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
鹿角狼头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
问何人唤汝作黄巢?真还谤。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解读】近几年,古代诗词鉴赏已成为高考语文重点考点之一。
鉴赏的考点涉及: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以往的考查中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失分较多,得分率较低,这也成为制约高考语文得分的瓶颈。
诗歌语言题出题方式一般为:炼字、炼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所以,这节古代诗歌鉴赏炼字专题复习课就定位在:一方面训练学生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及诗句在诗歌中所起作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既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经过之前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已经基本了解。
但是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看精练词语及诗句在诗歌中所起作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设想】根据本班学生水平的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采用动画、图片等营造鉴赏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
本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联系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已达到让学生掌握古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等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歌鉴赏炼字相关的答题方法及综合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教师的“考点阐述”、“解答步骤”、“真题示例”和学生的“真题体验”几个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的明白、练得明确、做得有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味和文化修养。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鉴赏炼字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的应试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及诗句在诗歌中所起作用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诗歌鉴赏的炼字对于理解全诗十分重要。
“炼字”是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确切、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型》教学案例(苏教
版高一选修)
学习目标:(3分钟)
1、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2、掌握诗歌炼字型习题的提问方式与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技巧:(记一记,2分钟)
(1)准确解释该字在诗词中的含义;
(2)将该字还原于诗词,结合作品展开联想谈谈该字描绘出了怎样的的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结合注释自读课本14页《蜀相》一诗,比一比,看谁读得准,读得好,记得快。
(6分钟)
2、根据学过的知识从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自主赏析本诗,体会诗歌传递的情感,然后与大家交流。
(看一看哪位同学理解的到位,6分钟)
3、探究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比一比哪位同学思考的最深入,6分钟)
二、精讲点拨
(1)“自”在原诗中是“自然”之意,喻指阶下野草自枯自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空”在这里应该理解成“白白地”“徒劳地”之意,写出了黄鹂音好却无人赏析。
(2)作者借助阶下的“青草”、无人赏析的“黄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慕和功业未成的惋惜之情。
三、当堂训练
1、必做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此题要求考生对关键字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通常要从词性(如动词、形容词)、修辞、想象等角度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此题的答题过程是:这里的“网”是动词,网春即把春天留住,用字新颖(简析词意)。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赏析修辞并点明情感)。
2、选做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空”字写诗人在暮霭沉沉之中久久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
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写出了“空”所写的意境,二是此字所表达的情感,三是此字运用之妙。
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