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退火与正火

合集下载

钢的正火与退火(经典4把火)22页PPT

钢的正火与退火(经典4把火)22页PPT

逻辑与科学技术逻辑就是事情的因果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

这是对逻辑和逻辑学比较经典的定义。

我认为对逻辑学的经典定义是不太科学的,是因为这个定义强调了“思维规律”而不是思维原则。

逻辑的重点是原则,即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原则,也就是说脱离自然规律的思维是没有逻辑的。

但是这个经典的逻辑学定义显然将思维规律放到了主要位置上,为人为编造“逻辑”提供了一道后门。

下面我来简单分析研究一下逻辑的定义问题:逻辑是事物产生和变化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具体有对立关系和层次关系。

对立关系就是指是非关系,也就是非此及彼的关系。

如正确与错误、高与低、前与后等等这是一种必然的对立关系;层次关系就是具有数和量上区别的关系。

无论什么逻辑关系在宏观上无法确认时都必须进入微观才能通过测定而有效的下判断,因而逻辑关系的判断往往决定于现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

也就是说逻辑的判断实际上是依赖科学技术的,科学技术的有限性也决定了逻辑判断的有限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有限性造成了微观上的观测不稳定和不确定,不少人就忘记了逻辑的确定性和必然性是基本物质属性决定的而否定了事物产生和变化的必然性,于是就发明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原理。

说好听点叫做“发明”,本质上就是人为编造了这些滑稽的“原理”来掩盖自身的观测判断能力。

地球上人类身边的事物没有正确认识的可以说遍地都是,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人类不认识的事物就更多了,如果我们不一步一个脚印按照自然规律决定的原则——逻辑进行研究,必然引入大量的“人造”内容参与,越到后面我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也必然越多,这样的科学研究显然是一种失败。

承认人类自身对自然的观测能力有限是明智的,不想承认这个事实是自以为聪明的弱智。

只有承认自己的科学技术有限才能想方设法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深入研究大自然,无论什么层次,自然规律都决定了必然性的逻辑关系,所谓“相对关系”是与人类有限的观测能力——科学技术伴生的。

逻辑的必然性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的逻辑判断能力,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不了逻辑的必然性。

钢的退火与正火

钢的退火与正火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钢的退火与正火
根据加热 和冷却方式的 不同,可将热 处理工艺分为 以下三类。
整体热处理
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
பைடு நூலகம்
化学热处理
本节主要讲解热处理工艺中退火与正火的相关知识。
2
退火 正淬火火 回火 稳定化处理、固溶处理等
表面淬火 物理气相沉积 化学气相沉积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渗碳 渗氮 碳氮共渗 渗金属
9
1.2 正火
正火是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空冷的 热处理工艺。亚共析钢的正火加热温度为Ac3以上30~50℃;而 过共析钢的正火加热温度则为Accm以上30~50℃。 正火与退火 的主要区别在于,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大,得到的组织为片间距 较小的索氏体,且先共析相数量显著减少。因此,钢经正火后 的机械性能比退火后有所提高。
1.1 退火
退火和正火是生产上应用最广泛的预备热处理工艺。其中,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一 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下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 退火的目的
退火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降低钢件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2)消除残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3)消除缺陷,改善组织,细化晶粒,提高钢的机械性能。 (4)消除加工硬化,提高塑性以利于继续冷加工。 (5)改善或消除毛坯在铸、锻、焊时所造成的组织或成分不均匀,以提高其工艺性能 和使用性能。
5
等温退火与完全退 火的目的相同,但转变 较易控制,不仅使退火 时间缩短,还可获得更 加均匀的组织。
6
2)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属于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以上30~50℃, 较长时间保温,并缓慢冷却,使钢中的碳化物进行球状化的热处 理工艺。
球化退火后的显微组织,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细小 的球状碳化物,称为球状珠光体,如图4-19所示。

钢的退火和正火

钢的退火和正火

机械制造基础
钢的热处理
1.1 钢的退火
退火的主要目的:
降低或调整硬度,以便于切削加工; 消除或降低残余应力,以防变形、开裂; 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力学性能
钢的热:
完全退火; 球化退火 去应力退火
钢的热处理
1.1 钢的退火
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是把钢加热到完全奥氏体化,保温后随之缓慢冷 却的退火工艺
完全退火常用于含碳量小于0.8%的碳素钢,45钢完全退 火时的加热温度为840~860℃
钢的热处理
1.1 钢的退火
球化退火
对于含碳量大于0.8%的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 钢等常采用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能使钢中碳化物球状(或颗粒状)化,碳素工具钢 球化退火的加热温度为760~780℃
钢的热处理
1.1 钢的退火
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不改变钢的内部组织,只是为了消除或降低 内应力
其加热温度较低(一般为500~600℃)
钢的热处理
1.2 钢的正火
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保温适当的 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正火同退火的比较:
正火的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较快 生产周期比退火短
机械制造基础
钢的热处理
❖ 钢的退火和正火
1.1 钢的退火 1.2 钢的正火
退火和正火经常作为钢的预先热处理工序,安排在铸造、锻 造和焊接之后或粗加工之前,以消除前一工序所造成的某些组织缺 陷及内应力,为随后的切削加工及热处理作好组织上的准备。
钢的热处理
1.1 钢的退火
退火是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随后缓慢 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钢材表面处理四把火

钢材表面处理四把火

机械知识-钢材表面处理四把火
第一‘火’——退火。

将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让其自行冷却到常温,叫做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钢加热到发生相变或部分相变的温度,经过保温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退火后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改善组织使成分均匀化以及细化晶粒,消除了组织缺陷,提高了钢的力学性能,减少了残余应力;
2、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所以退火是为了后续工序作好准备,故退火是属于半成品热处理,又称预先热处理。

第二‘火’——淬火。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其温度骤然降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急速冷却,而获得以马氏体为主的不平衡组织的热处理方法。

淬火的好处是:能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但要减少其塑性。

高速钢的淬火剂可以是“风”,所以高速钢又被称为“风钢”淬火中常用的淬火剂有:水、油、碱水和盐类溶液等。

第三‘火’——正火。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这一点和退火很相似但具体的操作和要求不同。

这种工艺可以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对要求不高的零件可以用正火来代替退火,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第四‘火’——回火。

将已经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再用一定方法冷却称为回火。

回火分高温回火、中温回火和低温回火三类。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降低硬度和脆性,以取得预期的力学性能。

另外提到回火多与淬火、正火配合使用。

钢材的正火、回火、退火

钢材的正火、回火、退火

退火:把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的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后在炉中或埋入炉中或导热性较差的介质中,使其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稳定的组织。

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适当保温后,从炉中取出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至室温。

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加热到Ac1线以下的某一温度,在该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2-4小时),然后取出在空气或油中冷却。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线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在水或油中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

正火对焊材的影响:
例:J507经过正火后抗拉强度会下降(50-70MPa),因此会造成焊缝的强度降低,因此对于要经过高温正火的焊缝,要考虑是否用强度较高和韧性好的焊材代替。

J507可用J607或J607NI代替。

(3) 各类不銹钢焊接后热处理:
不锈钢之所以不锈,是因为铬元素,以往发现铬含量必须具有12%以上,才能形成密积的表面氧化膜而达到防蚀保护的作用,所以任何不钢钢的热处理必须考虑到对铬之成份有无造成任何变化。

不銹钢内所含之铬元素,经焊接之后,在高温区域(热影响区)往往会扩散析出与碳结合成碳化铬,而造成局部之铬成份减少,无法形成保护膜,而穿孔等腐蚀情形经常在这些热影响区中发生,為补救这种情形业者经常在焊接完后,将物件以热处理,其作用為使其他区域之铬元素扩散到此铬缺少区域,以达到保护作用。

钢的退火与正火

钢的退火与正火

钢的退火与正火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分为两大类:预备热处理目的:消除坯料、半成品中的某些缺陷,为后续冷加工,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最终热处理目的:使工件获得所要求的性能。

退火与正火的目的:消除钢材经热加工所引起的某些缺陷,或为以后的切削加工及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一、钢的退火1、概念:将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Ac1以上或以下),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2、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2)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3)消除内应力(4)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3、类型:(根据加热温度可分为在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又称相变重结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及去应力退火。

)(1)完全退火:1)概念:将亚共析钢(Wc=0.3%~0.6%)加热到AC3+(30~50)℃,完全奥氏体化后,保温缓冷(随炉、埋入砂、石灰中),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完全退火。

2)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工艺:完全退火采用随炉缓冷可以保证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和过冷奥氏体在Ar1以下较主温度范围内转变为珠光体。

工件在退火温度下的保温时间不仅要使工件烧透,即工件心部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而且要保证全部看到均匀化的奥氏体,达到完全重结晶。

完全退火保温时间与钢材成分、工件厚度、装炉量和装炉方式等因素有关。

实际生产时,为了提高生产率,退火冷却至600℃左右即可出炉空冷。

4)适用范围: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的铸,焊,锻,轧制件等。

注意事项:低碳钢和过共析钢不宜采用完全退火。

低碳钢完全退火后硬度偏低,不利于切削加工。

过共析钢加热至Accm以上奥氏体状态缓冷退火时,有网状二次渗碳体析出,使钢的强度、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

(2)球化退火1)概念:使钢中碳化物球状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称为球化退火。

钢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钢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正火工艺比较简便,有利于采用锻造余热正火,可节省能源和缩短生产周期。
正火工艺与操作不当也产生组织缺陷,与退火相似,补救方法基本相同。
“四把火”随着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又演变出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为了获得一定的强度和韧性,把淬火和高温回火结合起来的工艺,称为调质。某些合金淬火形成过饱和固溶体后,将其置于室温或稍高的适当温度下保持较长时间,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强度或电性磁性等。这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时效处理。把压力加工形变与热处理有效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使工件获得很好的强度、韧性配合的方法称为形变热处理;在负压气氛或真空中进行的热处理称为真空热处理,它不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脱碳,保持处理后工件表面光洁,提高工件的性能,还可以通入渗剂进行化学热处理。
球化退火工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两种工艺是普通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普通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适当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冷到500℃左右出炉空冷。等温球化退火是与普通球化退火工艺同样的加热保温后,随炉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进行等温,等温时间为其加热保温时间的1.5倍。等温后随炉冷至500℃左右出炉空冷。和普通球化退火相比,球化退火不仅可缩短周期,而且可使球化组织均匀,并能严格地控制退火后的硬度。
4.工件表面硬度高,缺口敏感性小,冲击韧性、疲劳强度以及耐磨性等均有很大提高。有利于发挥பைடு நூலகம்料地潜力,节约材料消耗,提高零件使用寿命
5.设备紧凑,使用方便,劳动条件好
6.便于机械化和自动化
7.不仅用在表面淬火还可用在穿透加热与化学热处理等。
•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将工件放在感应器中,当感应器中通过交变电流时,在感应器周围产生与电流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在工件中相应地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在工件表面形成感应电流,即涡流。这种涡流在工件的电阻的作用下,电能转化为热能,使工件表面温度达到淬火加热温度,可实现表面淬火。

第四节钢的退火与正火

第四节钢的退火与正火

(2)球化退火 1、定义: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 ºC,保温后随炉缓冷至600 ºC,出 炉空冷。 2、目的: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适用范围:主要用于过共析钢及合金工具钢。 (3)去应力退火 1、定义:将钢加热到500--600 ºC,保温后随炉缓冷至200--300 ºC出炉空 冷。又称低温退火。 2、目的:消除铸件:用于所有的钢。 (4)扩散退火 扩散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亚共析钢通常为 1050℃~1150℃),长时间(一般10~20小时)保温,然后随炉缓慢冷 却到室温。扩散退火的主要目的是均匀钢内部的化学成分。主要适用于 铸造后的高合金钢。
碳钢的淬火温度范围
2.加热时间的确定 加热时间由升温时间和保温时间组成。由零件入炉温度升至淬火温度所 需的时间为升温时间,并以此作为保温时间的开始。保温时间是指零件 烧透及完成奥氏体化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加热时间通常根据经验公式估 算或通过实验确定。生产中往往要通过实验确定合理的加热及保温时间, 以保证工件质量。 3.淬火冷却介质的确定 淬火过程是冷却非常快的过程。为了得到马氏体组织,淬火冷却速度必 须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但是,冷却速度快必然产生很大的淬火内应力, 这往往会引起工件变形。 淬火的目的是得到马氏体组织,同时又要避免产生变形和开裂。理想的 淬火冷却曲线如下图所示。
理想淬火冷却曲线示意图
只要在“鼻尖”温度附近快冷,使冷却 曲线躲过“鼻尖”,不碰上C曲线,就 能得到马氏体。也就是说,在“鼻尖” 温度以上,在保证不出现珠光体类型组 织的前提下,可以尽量缓冷;在“鼻尖” 温度附近则必须快冷,以躲开“鼻尖”, 保证不产生非马氏体相变;而在Ms点附 近又可以缓冷,以减轻马氏体转变时的 相变应力。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 完全理想的淬火冷却介质。 常用的淬 火冷却介质是水、盐或碱的水溶液和各 种矿物油、植物油。 4.淬火方法 选择适当的淬火方法同选用淬火介质一 样,可以保证在获得所要求的淬火组织 和性能条件下,尽量减小淬火应力,减 少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 (1)单液淬火 它是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放入一种淬火 介质中一直冷却到室温的淬火方法。这 种方法操作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适 用于形状简单的碳钢和合金钢工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