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廿一史弹词_与杨慎人生价值体系的自我调整[1]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作品原文: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品注释:(1)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2)淘尽:荡涤一空。
(3)成败:成功与失败。
《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4)青山:青葱的山岭。
《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5)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6)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
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7)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
也指美好的岁月。
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8)浊(zhuó):不清澈;不干净。
与“清”相对。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9)古今:古代和现今。
《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10)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作品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创作背景: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
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
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
正好,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
行走在博南古道上的灵魂——杨慎

梳理历史脉络凸显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责任编辑:刘倩投稿邮箱:**************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离合人生是非成败转头空杨慎的人生离合,除了与家人、朋友的悲欢离合外,更加刻骨铭心的是他自我的离合。
在巅峰与谷底间找到适应的感觉,需要修为的基础和洒脱的心性。
杨慎的一生72年,恰好一分为二,上半辈子36年处在权贵中心的高位上,下半辈子处在罪恨离愁的低位上。
但是假如没有烟瘴之地云南的履历,恐怕难以成就他“明朝第一才子”的称谓。
在云南,大多数时候和场合,杨慎都被人们称为“杨状元”,人们大多谈到的是他一些传奇故事;在四川,大多数时候和场合,人们都习惯称杨慎为杨升庵,人们谈到的大多是他的一生成就和他的家史。
所以云南人关注杨慎大多是状元郎在云南的风流倜傥、潇洒旅居;四川人关注的大部分是杨慎显赫的家世、绝世的才华,以及无可企及的成就名声。
明朝最大的政治事件“大礼议”是杨慎从京城到云南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一生非同一般的分水岭。
作为“大礼议”的首倡者,杨慎因此而遭遇了史上绝无仅有的跌宕起落。
如果是常人,一定是粉身碎骨了;但杨慎却在不同地域环境的文化风情塑●张继强行走在博南古道上的灵魂——杨慎文化·大理讲坛造下,有了两面传奇:一个是顺风顺水充满传奇色彩的风流倜傥形象,一个是以才立世却命运多舛的悲剧人物。
史籍上的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四川(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出生名门望族,少年时期就显现过人天资,24岁高中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其殁后7年,穆宗皇帝即位,颁布了《嘉靖遗诏》,赦免杨慎戴罪之身,官复原职,并追赠他为光禄少卿。
杨慎生平著述400余种,内容涉及文学、戏曲、史学、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音乐、宗教、民俗、金石等,后人多有“冠绝前儒”“罕有匹比”“博学鸿文”“学者恨难睹全”和“为古来书最富第一人”等类辞藻冠以其名。
论杨慎的历史意识_陈丽娟

大众文艺254明朝中叶的大才子杨慎,平生著述一百余种,在哲学、文学、史学等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得以与解缙、徐渭一起,被后世推崇为明朝三大才子。
杨慎“枕籍乎经史,博涉乎百家”,其人集文学家的情愫、思想家的哲思、史学家的理性于一身,其著述,尤其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和哲学思辨力,比如他这阙被清人毛宗岗置于《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短短一阕小词,“痛古今之须臾,悲死生之倏忽”1之外,透漏出作者面对历史、面对人生时的超脱。
本文将从杨慎的哲学、历史、文学著作出发,对杨慎的历史意识进行探讨。
一所谓历史意识,是指一种广义的历史感,是宇宙感、历史感与时代感的融合,这种历史感不只满足于历史的肌肤和一般的历史事件,也不只注重于游离在历史进程之外的孤立的现象,而是要透过历史现象,深入到历史进程的内脏中去把握其中的真正生命力。
英国诗人和批评家艾略特说:“任何一个25岁以上,还想继续做诗的人,历史感对于他,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感还牵涉到不仅要意识到过去已成为过去,而且要意识到过去依然存在。
”2这里所说的历史感,就是我们所谓的历史意识。
与西方“想继续做诗的人”利用历史增强文艺作品的现实感与厚重感不同,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历史意识不只是体现在文学方面,它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处世则往往从历史中寻找治安之道与做人准则,内省则也偏向于从历史中搜寻归属感和存在感。
中国传统文人这种历史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大概要归因于孔子。
与西方圣贤亚里士多德从逻辑学入手改造人的思维不同,孔子在西周那个战乱频仍、礼崩乐坏的年代,通过笔削《春秋》,生生创造出一个“三代之治”,试图通过这一“礼义之邦”的典型范例,来重构社会秩序。
随着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略被汉武帝推行,“三代之治”从此成为古人政治追求的最佳模式,崇古、在历史中寻找治国齐家之道,俨然成为传统文人的一种思维习惯,历史意识也就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杨慎和他的《廿一史弹词·临江仙》

杨慎和他的《廿一史弹词临江仙》
陈麟德;刘兆清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杨慎是一位高才博学、著作等身的特殊人物。
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他幼时聪慧,垂髫时赋《黄叶诗》,七岁作《拟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向日照青苔之骨”,佳句叠出,语惊四座,为时人所传诵。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举会试第二,廷试第一,中了状元,即授翰林修撰。
嘉靖初充经筵讲官,翰林学士。
慎师事茶陵文正公(李东阳),在“前、后七子”复古尊唐的大潮流中,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陈麟德;刘兆清
【作者单位】[1]江苏;[2]江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从杨慎《廿一史弹词》看其人生哲学观的转变 [J], 庄鹏;王笑莹
2.从《廿一史弹词》看杨慎对史传文学叙事传统的吸纳与重构 [J], 曾绍皇;龚舒
3.杨慎《廿一史弹词》版本源流及其蜀中传播——兼论是书作于云南 [J], 赵永康;
4.明杨慎编著《廿一史弹词》 [J], 王作华
5.明杨慎编著《廿一史弹词》 [J], 王作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前言: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廿一史弹词》是个陌生的概念,何来的“二十一史”,“弹词”是苏州弹词吗?的确都有些偏门,但我们却都不曾豁免过,不信你看:这段耳熟能详的词(歌)取自《弹词》的第三段(共十段)的《说秦汉临江仙》,而非罗贯中的原创。
读着读着就想起了大衣哥朱之文熟悉的唱腔和老版《三国演义》讲述的精彩故事。
该段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为结尾,展示了作者的价值观:任你斗来斗去,最后何尝不是化作毫无知觉的一抔黄土并成为后人的谈资?▲全篇共十段二十来篇词话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七雄五霸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说三分两晋西江月》无独有偶,另一本优秀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同样以《弹词》选段作为开场白,也有着类似的主题。
其实《弹词》通篇的基调也都是如此,或曰“王谢堂前燕子,不知飞入谁家”,又或曰“荣华富贵转头空,恰似南柯一梦”,仿佛一切的勾心斗角和沙场争雄都毫无意义,流溢出一种参透人生的超脱感。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如果作者是一个人生的Loser,我们大可以将其视为无病呻吟的造作,但事实并非如此,杨慎乃是有明一代最顶尖的博学大家,足令后人仰望的优秀人物。
那么,究竟是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才能打造这样豁达的心境呢?我们都知道以“鬼马”著称的《永乐大典》总编解缙,也对奇闻轶事颇多的徐渭也有所耳闻,却很少知道当时还有一位大牛能够凌驾于二者之上,他就是本文的主角--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
别人家的孩子才子一般都是神童,少年杨慎也早早地展现了他不同寻常的一面。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
十二拟作《吊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十一岁写近体诗,十二岁做散文,被祖父赞为“吾家之贾谊也”,十三岁那年因一首轰动京城的《黄叶诗》被茶陵诗派首领、内阁首辅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并称杨慎为“小友”。
明代博学思潮与文论_以杨慎为例的考察

引 言所谓“学问之道两面而已:一曰广大(博),一曰高深(精),两者须相辅相行”,处于中国传统学术总结期的明清两代,就分别表现出“博”与“精”的学术特点,正如顾颉刚所说:“我常觉得明代的文化是艺术的,诗文、戏剧、书画、雕刻都有特殊的造就……倘使一定要说出他们的优点,或者还在‘博’上……他们的广而疏,和清代学者的窄而精,或者有互相调剂的需要。
”朱一新、王国维等学者也都有类似观点。
当然,明清学术的“博”与“精”的区别并非划然,只是某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已。
而明代学术之所以呈现出“博”的特色,其根源在于明代兴起的“博学思潮”。
明代学者在反拨空疏学风的同时,更加有意识地提倡博学,因而涌现出了众多的博学鸿儒,他们通贯古今,兼综百家,以博大的气象、开阔的视野、宽广的治学路径,在经史子集诸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使明代学术呈现出一种追博求大、注重融通的特色,这一特色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亦表现得甚为明显。
作为博学思潮的重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杨慎不仅“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比”,而且始终有意识地践行其博学、重学观,因此在其学术中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学问色彩和明显的“博”的特点。
在文学上,“杨慎博物洽闻,于文学为优”,“其穷极词章之绮靡,可以见其卓绝之才;其牢笼载籍之菁华,可以见其弘博之学”。
可以说,在他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博学思潮与文学、学术之间的关联。
本文即以杨慎为例对此试作初探。
一 博学众体而兼善的创作风貌李贽称:“先生人品如此,道德如此,才望如此,而终身不得一试,故发之于文,无一体不备,亦无备不造。
”“无一体不备”和“无备不造”准确地揭示了杨慎博学众体而兼善的创作风貌。
这一认识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如“公辞赋似汉,诗律似唐,下至宋词元曲,文之末耳,亦不减秦七、黄九、东篱、小山。
噫!一何多能哉”;“其赋颂之作,雄词丽藻,章含秀发,亦汉扬马之流亚也;诗则取材亦朝三唐,与子昂太白异曲而同工;议论博辨,略有苏氏风。
盖昔人所独擅者,先生庶几兼撮其长”,等等。
浅谈杨慎及《临江仙》

谈谈杨慎及《临江仙》内容摘要:文学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形式,杨慎的《临江仙》也不外乎是他抒发感情、表达人生理想的一种载体,从这首词中折射出了明中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其作者对儒学和道学的态度,同时还反映了杨慎在被贬后对个人价值体系的调整,即由原来的儒家积极进仕思想转向道家淡泊名利思想,在儒学与道学的影响下重构人生理想,形成一种豁达超脱及大彻大悟式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关键词:杨慎;儒学;道学;人生理想On the Yang Shen and "Lin Jiang Xian" Abstract: Ancient literature is an expression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in the form of authors, Yangshen's "Lin Jiang Xian" was merely expressing his feelings, to express the ideal of life as a carrier, from the poem reflects the Ming in the medium-term social living conditions of its author's attitud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but also reflects the Yang shen, after being demoted to the adjustment of personal value system, that is from the Confucian Shisi like to turn the positive into the thinking of Taoism sought fame or fortune, in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reconstruction of life under the ideal of forming a open-minded detachment and dachtaiewu style of life and history.Key words: Yangshen ; Confucianism ; Daoism ; Ideals杨慎,生于公元1488年,卒于公元1559年。
杨慎与廿一史弹词

杨慎与廿一史弹词在传统文化中,古代文学占有重要地位。
以大家熟悉的诗词曲为例,古代的诗词入乐之后是可以唱的,其实,很多诗词本身就是歌词。
元代之后,曲空前盛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而进入明清,人们就开始唱弹词了。
还记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吗?这首歌可谓人尽皆知。
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明代杨慎写的,出自他的《廿一史弹词》。
杨慎是何许人也?《廿一史弹词》的艺术成就如何?杨慎其人少年得意半生坎坷《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词出自明代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的卷首词。
原文是《论秦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今成都人,与解缙、徐渭并称明代“三大才子”,而杨慎居首。
杨慎成长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从其祖父到其子,一家四代“六进士,一状元”。
其父杨廷和在正德年间和嘉靖初年,为两朝内阁首辅。
杨慎11岁就被奉为“神童”,24岁时被取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官至“经筵讲官”,与父同朝为官。
仅为官13年,因在嘉靖皇帝亲生父母尊号问题上,反对皇帝的意见,杨慎深陷嘉靖初年的“大礼仪”之争,后被谪戍云南永昌卫。
而为官13年间,杨慎又因继母去世丁忧3年,正德皇帝在位期间,因禀性刚直、“抗疏切谏”,被贬归家4年,实际在朝为官仅6年多的时间。
杨慎受杖刑后,即被押解上路,期间险被暗杀。
扶病万里方到戍地,已九死一生,大病不起。
谪戍期间,国家曾六次大赦,杨慎均被除外。
不仅如此,嘉靖帝还经常问及杨慎的状况,大臣回答“老病”,帝方宽慰。
按明律,谪戍之人60岁可赎身返籍,但杨慎却一直在谪戍地,直至病逝,终年72岁。
30多年的谪戍之苦,成就了杨慎明代大才子、大文学家的人生。
他著书400余种、存诗2300余首,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均有建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4期 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
第4期,2006 [古代文学研究]
《廿一史弹词》与杨慎人生价值体系的自我调整
曾绍皇 吴 波3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怀化学院中文系 湖南 怀化 418008)关键词:杨慎;《廿一史弹词》;价值体系;自我调整
摘 要:《廿一史弹词》作为杨慎在谪戍期间所创作的一部通俗历史读物,充分反映出作者在遭遇人生历练波折后价值体系之自我调整:精神信仰由孔孟之儒学向老庄之道学倾斜;价值取向由汲汲仕进向淡泊功名回归;具体行为由谨遵礼教向不拘小节转变。
在实施整合过程中充分凸现杨慎在不同人生阶段价值体系的儒道互补原则。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3-7535(2006)04-088-04“The story-telli n g of the history of21ki n gdo m s”and the self-adjust ment about Yang Shen’s value syste m of li fe
ZENG Shao-huang WU Bo
(L ibera l A rts Institute,Hunan N or m al U n 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
L iberal A rts Institute,Huaihua College,Huaihua,Hunan418008China) Key words:Yang shen;“The st ory-telling of the hist ory of21kingdom s”;syste m of value;self-adjust m ent
Abstract:“The st ory-telling of the hist ory of21kingdom s”is a popular hist orical book for entertain ment written by Yang Shen during the peri od of his relegati on.It reflects the self-adjust m ent of the author’s value system after suffering m isf ortunes: the s p irit belief p referring t o the Taoist school fr om the Confucian school;the value trend returning t o disregarding fa me and wealth fr om pursuiting official career;the concrete behavi or transfor m ing t o regardlessness of trivial matters fr om taking care of courtesy.I n the course of adjust m ent,it has obvi ously shown the p rinci p le of mutual comp lement bet w een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 the Taoist school about Yang Shen’s value syste m during the different stage of his life.
3〔收稿日期〕:2005-08-05
〔作者简介〕:曾绍皇(1978-),男,湖南浏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吴波(1965-),男,湖南浏阳人,文学博士,怀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
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处境和身份,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廿一史弹词》从整体思想观念而言,无庸置疑属于老庄一派。
但是,在老庄思想统领下,亦不难捕捉到儒家思想的蛛丝马迹。
一方面,杨慎对儒家的鼻祖孔子特别推崇。
在《廿一史弹词》中特意提到孔子诞生,并把他的出生当作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来进行叙述,认为孔子“祖三皇宗五帝撑住斯文”(《说三代》),高度评价孔子的历史贡献。
另一方面,作为封建传统礼教濡染下的文人学士,对于历代兴亡衰变的历史始终持以正统史家评价尺度,第6段《说五胡乱华》、第9段《说宋辽金夏》中对少数民族继承汉统带有明显的偏见,即是明证。
与此同调,在对待某些具体历史事件时,杨慎也念念不忘祖宗之制儒家之礼:在叙述秦王嬴正的历史事实时,旗帜鲜明地指责“始皇帝吕家儿根源不正”,认为秦始皇嬴正因是“吕家儿”而“根源不正”,对其继承大统颇有非议。
此外,其谪戍滇南时依然惦念国事,面对北虏南倭的边事危机更是忧心忡忡:“杂种犬羊纷北虏,妖氛牛斗更南倭。
浮云江汉愁心结,新月关山涕泪多”(《病中秋怀》之八)。
〔15〕(P206)可见,不管是在朝为官还是远戍西南,杨慎受儒家思想影响都是十分明显的。
虽然他作为一个谪戍边陲之徒没有任何权力去解决自己担心的相关事情,也因惧怕招祸而不敢妄自上疏言事救民于水火之中,但其忧怀国事的一腔忠愤已溢于言表。
杨慎在谪戍滇南后人生价值的自我调整以及这种整合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实践经时间考验和证实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这种从观念、行为至创作的一致转变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主观努力,不但为他赢得了学术上“明代之冠”的美誉,而且由《廿一史弹词》确立的新型文学样式所带来的典范效应,也为其争得了俗文学领域的一席之地。
单从后世对《廿一史弹词》的普遍认同即可窥豹一斑:孙同邵认为《廿一史弹词》“以历代兴亡之陈迹,托为街谈巷议之俚词”,“真可谓雅俗共赏者也”。
(《史略词话正误跋》)宋凤翔更是进一步指出“世间有廿一史,便合下当有此书”的重要性,并且从音乐弹唱的角度肯定“其声调之凄惋,固可使十七八女郎弹之;其音节之悲壮,亦可使铜琵琶铁绰板丈二将军弹之”,盛赞其“真不愧状元才子”(《杨用修史略词话序》)。
阴武卿也从当时学者的普遍风气的角度肯定杨慎的贡献:“近世学者,多以艰深文浅近,先生独以浅近发其该博”,“虽在千百年以后,不可一日无此书也”(《杨升庵史略词话序》),极力颂赞杨慎在通俗方面的卓越功勋。
而李清更是把《廿一史弹词》当作病中的良药来消遣闲日:“予以甲辰早春,忽感重疾,呻吟半载,它书皆不能读,独取杨升庵《史略词话》……朗吟悲歌聊自娱,还自伤已。
”(《史略词话正误序》)
综上所述,从《廿一史弹词》的创作中,不难看出杨慎在谪戍时期人生价值体系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及其在调整中凸现的人生价值体系儒、道之间的显隐置换与互补,这种置换与互补使得杨慎在不同人生阶段和不同领域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与满足,也反映出杨慎思想的复杂性。
而梳理这种思想的多重复杂性对于准确把握历史转型时期的文人心态和思想变迁更是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8〕王文才、张锡厚.升庵著述序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10〕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5〕〔9〕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4〕〔6〕〔11〕〔12〕丰家骅.杨慎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陆复初.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3〕〔15〕杨慎.升庵集(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4〕朱森溥.浅论杨慎与老庄〔J〕.云南社会科学, 1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