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合集下载

对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评价

对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评价

对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评价
诗经是儒家中宗教思想的一种表现,它把宗教指向神圣而非山川,神圣而非神明,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思想最具创造性的文学。

诗经展示了一种重视精神感知和思维传承、强烈强调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精神。

诗经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以复兴民间传说、叙述生活的真
实描述和自然的描写为主,强调实事求是和德行至上的理念,强调人要“以实为先,以道为滋”。

同时,它力求寻求快乐,积极探索存在的真理,积极探索存在的道德之美,赞颂自然的美好,表达了一种理性的喜好。

此外,诗经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与礼让,表现了和谐、宽容、友爱的人际
关系,倡导关系利己利他。

它将当时的社会文化、人际交往融入到其中,旨在培养社会中理解、尊重和承认他人之间关系,并建立一个友好和谐的社会关系。

从上述可以看出,诗经向人们传递的是现实主义的精神,从抽象的神学到日常
生活的琐碎,诗经的精神以现实性为基本特质,以实证为主,表达客观真实的有机统一。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精神古典文学之重要精神,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讨论述略概要

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讨论述略概要

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讨论述略建国以后,学术界对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些问题的讨论,直接关乎对中国文学的性质、内容、特征、艺术传统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等问题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研究者们的态度是认真的,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但是,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由于左的干扰,还有待于学者们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才能得到好的成绩。

兹就讨论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略述如下:一、关于现实主义问题1952年第14期《文艺报》发表了冯雪峰同志的长篇论文《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轮廓》,它是建国后第一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现实主义发展史的文章:,文章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的发生、发展的历史特点,提出了系统的观点。

对于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学术界并未展开争鸣与讨论。

四年之后,1956年第16期《文艺报》发表了刘大杰同志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接着第21期《文艺报》发表了姚雪垠同志与之争鸣的文章《现实主义讨论中的一点质疑》之后,遂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1956年苏联《文学报》发表了雅·艾尔斯布克的论文《现实主义还是所谓反现实主义》,苏联学术界认为,这篇文章提出了重大问题,需要对现实主义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

以后,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召开了大型学术会议,讨论了有关现实主义的种种问题。

我国《学习译丛》杂志于同年七月刊出了艾尔斯布克的《现实主义还是所谓反现实主义》的译文。

刘大杰读了雅氏文章之后,联系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实际,遂撰写了上文并《中国古典文学史现实主义的形成问题》[1]、《文学的主流及其他》[2]、《关于现实主义问题》[3]等几篇文章。

归纳起来,他的主要论点如下:(一:)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无论在思想倾向和创作方法上,有它自己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不能同积极浪漫主义混同起来,不能和一般的真实性等同起来。

现实主义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为主要内容。

以下是一些现实主义古典诗歌的例子:
1.《诗经》中的《凯风》:这首诗描绘了母亲抚养七个子女的艰辛,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和敬意。

同时,诗中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反映,如“棘薪”、“寒泉”等意象,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述了杜甫自己的生活困境,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中描绘了他居住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表现了他的贫困和无助。

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3.白居易的《卖炭翁》:这首诗以卖炭翁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他的痛苦经历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剥削。

诗中通过对卖炭翁的描写,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辛酸。

4.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通过捕蛇者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通过对捕蛇者的悲惨经历的描写,柳宗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这些现实主义古典诗歌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它们以朴实自然的语言、细腻真实的描写和深入人心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在华夏文明灿烂的诗河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源头——《诗经》,它所展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光芒在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历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孔子曾对《诗经》多次做出很高评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由此可见《诗经》的现实意义中的实用功利性。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这是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作出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达,以及指出的诗的政治功利性。

我们这里表述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仅是指《诗经》的政治教化和社会功利性,还指《诗经》直面现实的艺术特色和《诗经》中表现的情感抒发。

它对后世政治、文学创作、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深远而重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诗经》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历史上有著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汉书·艺文志》中也有采诗之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由此可见,《诗经》的形成是有统治阶级的大规模参与的,这当中也必然有一定的政治功利性。

在对巫史文化的改造完成以后,统治阶级创造了旨在维护宗法社会秩序和强化宗法观念的正统诗歌,即《诗经》中的祭颂诗和怨刺诗。

祭颂诗是配合祭祀祖先、耕种藉田、丰收后的报祭礼,对先王列祖、社稷自然表示崇高敬意,并祈求保佑的诗歌。

在这类诗中,统治阶级往往把现实政治的需要托之祖先和神的旨意,通过塑造古典膜拜,达到控制现实的目的。

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风格特点

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风格特点

中国古典文学从思想内容上似可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政治特征中国文学有着关心政治的传统,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政治的关心成为心理定势。

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亚于政治家的理想,因此,古代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教以化之”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并由此形成一个鲜明地主张“有为而作”、“有补世用”的优良传统。

如王充就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苏东坡也提出文学创作要“有为而作”,“言必中当时之过”。

文学一方面是屈原、司马迁、曹植、陶渊明、李白、孟浩然、陆游等政治失意者的事业,一方面是政治得意者的消遣,形成了文学史上的上官体、花间集,台阁体、西昆酬唱集和玉楼春、金缕曲、玉树后庭花等。

二、补史特征每个作家的作品,大多是作家自己的亲身履历事件和某种情感历程的记录。

这是由文学的功利性决定的,在中国古代,还没有专业文学作家,人们或者是把文学当作言志、咏物、抒怀的工具和消遣手段,或者是把它作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工具。

从屈原的作品里可以找到他的出生、发展、理想、政治遭遇;从李白的作品里可以再现他少年时代如何心高气傲,喜欢旅游“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年时代如何可以政治进取、自信恃才、坚持“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及政治失意后的苦闷和惆怅,晚年时如何在超脱和苦闷中度过。

杜甫不仅用诗歌记录了他自己的生平大事,而且也记录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战乱和苦难,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三、地域特征古典文学的语体是极具地域特色的。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对此,历代不少学者都曾论及。

中国古代文学“北雄南秀”的风格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方文学雄浑刚贞艺术风格的形成,得力于本地区多种文化基因的母育和熏陶,而这种艺术风格又在地域文化的互补中呈现出既守恒又转换的趋势。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独特道路.。

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什么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

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

《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

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

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摘要: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

本文通过与《诗经》的对比,来论及乐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及其影响,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庞大影响。

关键词:现实主义比较汉乐府影响《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

汉代乐府民歌的出现,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而且它的许多艺术表现手法,和在诗歌形式方面,都取得进一步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揭露和招架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诗篇。

在《诗经》民歌中,通过描述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劳动场面,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所占篇幅最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豳风·七月》,诗中描述了奴隶们一年到头劳碌痛苦,仍不免饥寒交迫,描画出了一幅奴隶受压迫剥削的悲惨画面。

深刻地揭露奴隶主的残酷和暴戾:“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曰杀羔羊。

”但奴隶们终生忙碌,“为公子裳……”“为公子裘”,而他们却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他们全年收取得果实,送给了奴隶主享用。

自己的生活却是吃“苦菜”,烧“臭椿”。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白天去采茅草,晚上要搓绳索,赶紧上房复盖屋顶,春一开始,又要下田播种百谷。

这是那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生产工作者即奴隶。

奴隶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即,普天之下,都是周王的土地,循着王土到海滨无人不是周王的臣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初期,那时还有“民不迁,农不移”的说法。

高教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总复习

高教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总复习

高教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总复习中国古代文论概观(一)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这派文论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西周文化之遗存,二是儒家士人身份认同意识。

(二)以老庄、佛释为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系老庄之学与佛释之学从根本学理上而言,都是否定诗文存在价值的,是对物欲横流世界的否定,这种审美主义观念在魏晋六朝时期形成。

(三)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这种文论话语主要包括:文体论、创造技巧和技法、关于诗文发展源流的观点。

传统诗文评可以说是中国式的文本中心注意文论,它只关注文学文本构成方面事情。

诗言志1,《尚书》与“诗言志”“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观念不可能产生于三皇五帝时。

2,西周时期的“诗言志”说“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

天下》“诗言是其志也”——《荀子。

儒效》“诗言其志也”——《礼记。

乐记》意义:说明当时人认识到诗歌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和抱负的。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什么是"诗可以怨" 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1、"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的.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葇》,《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讥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2、"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的那些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3、总之,"诗可以怨"成为我国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我国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孔子的文学观: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1.修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注重描绘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反映社会生活、人类命运和历史变迁的根本性。

这种精神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价值观和审美理念,也是汉唐时期文化薪传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方面,古代文学作品通常以真实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为背景,描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

例如《红楼梦》中包括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等人的命运与爱情故事,以及琴、诗、书画等文化追求的具体反映。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则通过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和形象,再现了历史上的战争、政变、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生动细节。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地权问题和家族势力等。

例如《西游记》中关于官员贪腐、妖魔横行的描写,以及《红楼梦》中对官场腐败、招降纳叛等社会现象的刻画。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真实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的追求,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这种精神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也蕴涵着深邃的文化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