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浅谈产后身痛
3.9产后身痛

浙江中医药大学 肖雯晖中医围产护理学产后身痛概念1病因病机2诊断与鉴别诊断3辨证论治4西医学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产褥期关节疼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可参照本病论治。
概 念妇女在产褥期间,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产后身痛”,又称“产后关节痛”、“产后遍身疼痛”、“产后痹证”或“产后痛风”。
病因病机素体血虚,产时失血过多,四肢百骸空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致肢体麻木,甚或疼痛。
产后百节空虚,卫表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客于经络、肌肉、关节,经脉痹阻作痛。
产后多虚多瘀,若余血未净,瘀血滞留经络、筋骨之间,气血运行不畅,亦致身痛。
素体肾虚,复因产伤动肾气,腰为肾府,则腰身疼痛。
病史产时、产后出血过多,或产褥期出汗过多,或感受风寒,或居处潮湿寒冷,或有痹证史。
症状肢体关节酸楚疼痛或麻木重着,甚至屈伸不利多见畏寒检查(1)体检:关节活动受限,肿胀(2)风湿免疫疾病相关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病名不同点产后身痛发生于产褥期内科痹证可发生于任何时期。
若产后身痛延续到产褥期以后仍未愈时,则属“痹证”范畴。
文字辨证论治血虚以肢体关节酸楚麻木为主血瘀疼痛按之加重,痛有定处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若兼有风寒湿邪,也应养血为主,稍加通络,不可过为攻伐。
风疼痛走窜不定寒冷痛而喜热湿重着而痛❿主要证候:产褥期中,遍身疼痛,关节酸楚,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❿护治法则:补血益气,活血通络。
❿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秦艽、当归、鸡血藤。
若偏于上肢疼痛者,加桑枝以宣络止痛;下肢疼痛者,加牛膝以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
血虚证❿主要证候:产褥期中,遍身疼痛,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或痛处游走不定,或疼痛剧烈,宛如针刺,或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恶风怕冷;舌质淡红,苔白或白腻,脉细弦或浮紧。
❿护治法则: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❿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胡玉荃教授辨治产后身痛经验

胡玉荃教授辨治产后身痛经验产后身痛俗称“产后风”,临床表现为妇女在足月产、引产或流产后,因调护不慎,感受外邪而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等症状,可延至数月,甚或经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影响家庭和睦。
1 气血虚弱是本,邪气留滞是标,经脉阻滞是主要病机《傅青主女科》云:“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牵脉引,骨节不利,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足不能动履,或身热头痛。
”胡教授认为,产后气亏血少,四肢百骸空虚,宛若大门洞开,若摄生稍有不慎,风、寒、湿等邪气最易乘虚入侵,留滞经络、关节,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筋骨关节,不通而痛;或使气血不达,筋脉失养,不荣而痛。
胡教授还指出:产后身痛与痹症不能混为一谈,它具备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为本虚标实之证。
其中,气血虚弱是病之“本”,风、寒、湿、瘀等邪气留滞经络、关节是病之“标”,经脉阻滞,使气血不能上通下达,濡养四肢百骸是其主要病机。
2 治疗重在补气养血,疏通经脉,切记勿过发散胡教授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虚瘀并存,风寒湿夹杂之证,临床表现虽似痹症但绝不可简单以痹论治。
治疗时要充分考虑产后“多虚多瘀”的生理特点和邪阻经脉的病机特点,抓住主要矛盾,以益气养血为主,气足则经脉得通,邪气得散;血旺则筋骨得养,荣而不痛。
不能用大队的祛风湿药,如独活、羌活、秦艽等。
切记不可过用辛散发表之药,因“血汗同源”,过汗则阴血伤,不但正气更虚,也会使邪入更深,犯“虚虚之戒”。
正如《丹溪心法·产后九十二》云:“产后无得令虚,当大补气血为先。
虽有杂证,以末治之。
一切病多是血虚,皆不可发表。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里也说:“此症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则养血为主,稍掺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邪气盘踞筋脉肌肉之间,单靠补益气血难以尽除,反易壅滞留寇。
3 “产后身痛方”组成:党参、黄芪、熟地、当归、川芎、阿胶珠、杜仲、寄生、丹参、鸡血藤、丝瓜络、忍冬藤、络石藤、防己、甘草加减:若汗出多,伍用玉屏风散,或加煅龙牡、浮小麦等;头痛者加白芷、藁本;项背强急加伸筋草、葛根;腰痛加川断、狗脊;上肢痛加桂枝;下肢痛加怀牛膝、木瓜;足跟痛加盐黑豆、补骨脂;风胜加透骨草;湿盛加炒苡仁;寒盛加艾叶、巴戟天;恶露不畅者加益母草;乳汁不足可酌加穿山甲、王不留行等;大便干结者加炒草决明。
中医药治疗产后身痛研究进展论文

中医药治疗产后身痛的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378-01【摘要】:产后身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等症状,病程缠绵,日久难愈。
文章从病因病机,分型论治,以血痹论治,外治法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产后身痛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产后身痛;中医药治疗;综述产后身痛又名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甚至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西医对该病无特殊治疗药物或方法,本病的中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现将近年来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多数医家认为,多虚、多瘀、感受外邪为本病主要的病因病机。
先天肾气不足,肾督亏虚,肝肾不足,加之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是形成该病的病机。
病久则化生痰、瘀、热、毒,致使虚实错杂、寒热相兼、缠绵难愈。
产褥期女性因阳气虚损,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袭肢体,形成阳虚血亏,寒凝瘀滞,不通则痛的痹证。
其病机属虚实夹杂,即素体肝肾不足,又值产后气血骤虚致经络失养,外邪乘虚而入,留滞经络,气血闭塞不通所致。
宋阿棣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有三,即:产后多虚以气血虚兼脏腑功能不足是其主要的内在因素;产后多瘀多为气血虚致寒凝瘀血留滞经脉;产后感邪乃因产后气血不足,虚损未复风寒之邪客之成痹[1]。
刘爱英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素体肝肾不足,又值产后气血骤虚致经络失养,外邪乘虚而入,留滞经络,气血痹塞不通所致。
治疗应以补益肝肾为主,酌情祛邪为辅[2]。
2 分型论治2.1 从气血亏虚论治中医素有“产后多虚”之说,历代医家都以因产失血多虚为本病的根本。
如李改凤认为治疗产后身痛应侧重于益气养血,调和营卫,通阳引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本病,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产后身痛的常用方剂[3]。
2.2 从血虚寒凝论治曹云云认为产后身痛由产后气血俱虚,营卫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寒邪独盛,经络,凝滞不通而致,治以温经散寒,益气养血,用桂枝附子汤治疗本病患者20例,总有效率95%[4]。
6产后身痛

(二)、血瘀型
主要证侯:产后遍身疼痛,或关节刺痛,按之 痛甚,恶露量少色黯,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 苔薄白,脉弦涩。
治疗法则:养血活络,行瘀止痛。
方药举例:生化汤加桂枝、牛膝。 加 减:
若身痛较甚,脉络青紫——酌加红花、鸡血藤 若痛处不温,喜热熨——酌加姜黄、川乌、草乌
8
(三)、外感型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产时、产后血去过多,产褥期汗出不止, 当风感寒,居处潮湿阴冷。 2.症状: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著,恶风畏寒, 关节活动不利,甚则关节肿胀。 3.检查: ①体格检查关节活动度减低,或关节肿胀, 病久不愈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②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血钙、红 4 细胞沉降率、抗“O”、类风湿因子等。
主要证侯:产后遍身疼痛,项背不舒,关节不 利,或痛处游走不定,或冷痛剧烈,恶风畏寒, 或关节肿胀、重著,或肢体麻木,舌淡,苔薄 白,脉浮紧。 治疗法则: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举例:独活寄生汤 方 解: 四物汤——养血活血; 人参、茯苓、甘草——益气固表; 独活、秦艽、防风——祛风除湿止痛; 桂心、细辛——温经散寒止痛; 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9
产 后 身 痛
1
小总论ຫໍສະໝຸດ 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 重著者,成为“产后身痛”。亦称为 “遍身痛”“产后关节痛”。 本病类似于西医学风湿、类风湿引起的 关节痛。
2
(一)、病因病机
一.血虚——四肢百骸,筋脉关节失养 二.血瘀——气血运行受阻 三.外感——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
3
方歌
独活寄生当归芎,秦艽细辛桂防风, 白芍地黄仲茯苓,再加参草牛膝等。
中医医案——产后身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趁痛散治疗产后身痛病案:赵某,女,30岁,2014年8月18日。
主诉:下肢关节疼痛40余天。
病史:足月剖腹产产后43天,下肢关节疼痛40余天,恶露淋漓1月余,现乏力自汗。
舌紫黯,脉沉无力。
初诊:下肢关节疼痛,乏力自汗。
舌紫黯,脉沉无力。
西医诊断:产后身痛中医诊断:产后身痛,产后恶露不绝。
辨证审机:气血亏虚,邪阻经络。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趁痛散加味黄芪30克苍术20克当归15克王不留行30克独活15克川牛膝30克薤白15克制何首乌15克元胡15克炮姜5克穿山龙30克白芷15克通草5克桂枝15克丹参20克。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服用。
二诊:2014年9月1日下肢关节疼痛好转,舌紫脉沉。
以前方加:桂枝20克,五灵脂15克。
三诊:2014年10月15日药后疼痛明显缓解,脚部仍有不适,舌紫暗,脉沉。
处方如下:丹参20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苍术20克川牛膝10克独活10克桔梗10克薤白20克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路路通15克元胡10克通草5克四诊:2014年11月2日药后疼痛基本消失,现无明显不适。
按语产后身痛的发病原因多因产后气血亏虚,百骸空虚,筋脉失养,加之产后起居不慎,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脉气血,“不通则通”。
产后身痛患者多虚多瘀,在治疗上宜补气血,血行而风自灭;另一方面产后身痛患者不宜峻投风药,酌情采用祛风药,中病即止。
本例患者为产后恶露不止,亡血耗气,加之误服疏解之品,重伤气血,致使周身筋脉骨节失荣,故而疼痛难耐。
以养血祛风、散寒除湿为主治疗,方用趁痛散加减。
趁痛散出自《傅青主女科》,谓“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牵脉引,骨节不利……或身热疼痛,若误作伤寒,发表出汗,则筋脉动荡,手足发冷,变症出焉,宜服趁痛散。
”以黄芪、当归、桂枝、炮姜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苍术健脾祛湿;桑寄生、独活、穿山龙、元胡、通草、路路通祛风通络止痛;当归、丹参、川牛膝、王不留行补血活血通经,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另一方面川牛膝可引诸药下行;路路通、通草、王不留行有行气活血、通络下乳之效。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产后身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产后身痛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著者,称为·“产后身痛”,亦称“遍身痛”、“产后关节痛”。
本病类似于西医学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
本病的发生与产后营血亏虚或风寒湿邪稽留有关。
一、血虚素体血虚,产后失血过多,阴血亏虚,四肢百骸、筋脉关节失养,则肢体麻木、酸痛。
二、血瘀产后恶露去少,瘀血留滞于经络、筋骨之间,气血运行受阻,故使身痛。
三、外感产后百节空虚,卫表不固,腠理不密,起居不慎,风寒湿邪乘虚而人,客于经络、关窍。
治疗法则: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举例: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白芍、干地黄、桂心、茯苓、杜仲、人参、牛膝、甘草方中四物汤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固表;独活、秦艽、防风祛风除湿止痛;桂心、细辛温经散寒止痛,杜仲、年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全方扶正祛邪,有养血益气。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效。
恶露不绝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为“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晚期出血。
[病因病机]发病机理主要为冲任不固:恶露乃血所化,出于胞中而源于血海,气虚冲任不固,或血热损伤冲任,或血瘀冲任,血不归经,均可导致恶露不绝。
一、气虚素体虚弱,产时气随血耗,其气益虚,或产后操劳过早,损伤脾气,中气虚陷,冲任失固,血失统摄,以致恶露日久不止。
二、血热产妇素体阴虚,因产亡血伤津,营阴更亏,阴虚则内热,或产后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肝气郁滞,久而化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而致恶露不绝。
三、血瘀产后胞宫、胞脉空虚,寒邪乘虚而入,血为寒凝,结而成瘀,或七情内饬,气滞而血瘀,瘀阻冲任,新血难安,以致恶露淋漓不绝。
[辨证论治]辨证应以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等辨别寒、热、虚、实。
如恶露量多,色淡,质稀,无臭气者,多为气虚;色红或紫,粘稠而臭秽者,多为血热;色黯有块者,多为血瘀。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

《中医妇科学》> 第十二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病小论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
上述诸病多数发生在“新产后”,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倾向将产后7天以内称为“新产后”。
产后病的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
总之,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产后疾病的诊断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须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同时,参以脉症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在古代医籍中,对新产疾病颇为重视,不但论述了亡血伤津的情况下产生的“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的危害性。
如《张氏医通》所论的“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
张氏还指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二。
”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景岳全书》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
(完整word版)中医浅谈产后身痛

中医浅谈产后身痛时间:地点:13楼示教室讲课人:胡叶参加者:正文产后身痛,中医病名。
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
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但也有部分患者导致痿痹残疾。
一、名词解释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二、历史沿革1. 对本病的论述,最早见于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
指出其因“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所致,并列方治。
2. 产后身痛首见于宋代《当归堂医丛·产育宝庆集》,云“产后遍身疼痛”,并指出本病的病因为气弱血滞,并立“趁痛散”以疗之。
3. 明代《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遍身疼痛方论》在前人基础上补充了“血瘀滞”与“血虚”之不同,并指出:“血瘀者宜补而散之,血虚者宜补而养之。
”4.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概括本病病因主要有血虚、外感与血瘀。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进一步指出,本病的治疗当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实为经验之论,对临证有参考价值。
总之,产后身痛的病因虽不同,但历代医家都强调因产失血多虚为发病之根本,故论治亦提出以养血为主。
这一理论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遵循。
三、病因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
产后身痛的发生,与产褥期的生理密切相关,产后气血虚弱,或产后发热后虚损未复,四肢百骸及经脉失养或产后气血不足,元气亏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机体,使气血凝滞,经络阻滞或经络失养;或产时耗伤肾气皆可致产后身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浅谈产后身痛时间:地点:13楼示教室讲课人:胡叶参加者:正文产后身痛,中医病名。
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
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但也有部分患者导致痿痹残疾。
一、名词解释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二、历史沿革1. 对本病的论述,最早见于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
指出其因“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所致,并列方治。
2. 产后身痛首见于宋代《当归堂医丛·产育宝庆集》,云“产后遍身疼痛”,并指出本病的病因为气弱血滞,并立“趁痛散”以疗之。
3. 明代《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遍身疼痛方论》在前人基础上补充了“血瘀滞”与“血虚”之不同,并指出:“血瘀者宜补而散之,血虚者宜补而养之。
”4.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概括本病病因主要有血虚、外感与血瘀。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进一步指出,本病的治疗当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实为经验之论,对临证有参考价值。
总之,产后身痛的病因虽不同,但历代医家都强调因产失血多虚为发病之根本,故论治亦提出以养血为主。
这一理论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遵循。
三、病因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
产后身痛的发生,与产褥期的生理密切相关,产后气血虚弱,或产后发热后虚损未复,四肢百骸及经脉失养或产后气血不足,元气亏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机体,使气血凝滞,经络阻滞或经络失养;或产时耗伤肾气皆可致产后身痛。
常见病因有血虚、风寒、血瘀、肾虚。
四、病机(1)血虚:素体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虚损未复,阴血亏虚,四肢百骸空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致肢体酸楚、麻木、疼痛。
(2)风寒:产后百脉空虚,营卫失调,凑理不密,若起居不慎,风寒湿邪乘虚而人,稽留关节、肢体,使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络而痛。
此即《内经》所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3)血瘀:产后余血未净,流滞经脉,或因难产手术,伤气动血,或因感受寒热,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经脉、关节,发为疼痛。
(4)肾虚:素体肾虚,复因产伤动肾气,耗伤精血,腰为肾之府,膝属肾,足跟为肾经所过,肾之精气血亏虚,失于濡养,故腰膝疼痛,腿脚乏力或足跟痛。
五、诊断要点诊断要点1.病史:产时产后失血过多,产褥期起居不慎,当风感寒,居住环境潮湿阴冷。
2.临床表现: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畏寒恶风,关节活动不利,甚者关节肿胀。
本病多突发,常见于冬春严寒季节分娩者。
病证鉴别1.癖证本病外感风寒型与痹证的发病机理相近,临床表现也相类似,二者病位都在肢体关节。
但本病只发生在产褥期,与产褥生理有关,痹证则任何时候均可发病。
若产后身痛日久不愈,迁延至产褥期后,则不属本病,当属痹证论治。
2.痿证二者症状均在肢体关节。
产后身痛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为特点,有时亦兼麻木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痿证则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为特点,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相关检查1.体征:关节活动不利,或关节肿胀。
病久不愈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2.辅助检查:抗“O”、血沉均正常。
如有必要,可进一步做血气分析、血钙、类风湿因子、X线摄片等检查。
六、辩证论治辩证要点本病辨证首以疼痛的部位、性质为主要依据,结合兼证与舌脉。
若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属血虚;若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疼痛剧烈,宛如针刺,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遇热则舒,伴恶寒畏风,舌苔簿白,脉濡细,属外感风寒;若疼痛较重,痛有定处,麻木,发硬,重着,屈伸不利,伴恶露量少,舌暗,苔白,脉弦涩,属血瘀;若产后腰酸,足跟疼痛,伴头晕耳鸣,舌淡暗,脉沉细弦,属肾虚。
治疗原则本病以内伤气血为主,而兼风寒湿瘀,临床表现往往本虚标实,治疗当以养血益气补肾为主,兼活血通络祛风止痛。
养血之中,应佐以理气通络之品以标本同治;祛邪之时,当配养血补虚之药以助祛邪而不伤正。
本病与一般痹证不同,因产后气血俱虚,虽夹外感,也应以调理气血为主。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证治分类1. 血虚证主要证候:产后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金匮要略》)。
方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2. 风寒证主要征候: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冷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伴恶寒怕风,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方药: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
3.血瘀证主要征候:产后身痛,尤见下肢疼痛、麻木、发硬、重着、肿胀明显,屈伸不利,小腿压痛;恶露量少,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方药: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4.肾虚证主要征候:产后腰膝、足跟疼痛,弯腰困难,头晕耳鸣,夜尿多,舌淡黯,脉沉细弦。
治法:补肾养血,强腰壮骨。
代表方:养荣壮肾汤加减。
方药:当归、川芎、独活、肉桂、川断、杜仲、桑寄生、防风、生姜、秦艽、熟地黄。
七、其他疗法针灸疗法取次髎、风市、足三里、悬钟、环跳或阿是穴,先针后灸。
穴位注射疗法取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用复方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等,注0.5m1/穴。
八、转归预后与体质差异、病情的轻重、治疗调摄是否得当有关,若能及时治疗,大多可以治愈,预后亦佳。
如果失治、误治,日久不愈,正气愈虚,经脉气血瘀阻愈甚,转虚实夹杂之证,可致关节肿胀不消,屈伸不利,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紧,可致痿痹残疾。
九、预防调护1. 本病以预防为主。
2. 注意产褥期护理,要慎起居,避风寒。
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
3.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适当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十、产后身痛的护理很多女性朋友由于没当过妈妈,所以认为生宝宝只是在分娩的时候会很痛,其实不然,产后妈妈们也必须忍受很多的疼痛,那么产后妈妈们都会有哪些地方出现疼痛?应该怎样积极应对呢?一、肌肉酸痛其实,在剧烈运动过后,运动员的身体肌肉会从一个紧绷状态进入到一个放松状态,这个时候肌肉产生的乳酸堆积过量就会产生肌肉酸痛感。
生产其实也是一个剧烈的运动过程,牵扯到了孕妈们的大脑、四肢、背部、腰部等等各个关键部位。
假如在生产过程中产程过长,或者孕妈本身就缺乏运动的体质,生产完之后一个星期,基本都是全身酸痛的。
这种酸痛主要是肌肉的酸痛,不涉及筋骨及内脏,新妈咪们尽可放心。
对于肌肉疼痛,一般不建议新妈咪使用药物,而是使用热敷和按摩来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的方式减轻肌肉疲劳。
因此,保证适当的休息是最基本的减痛方法。
如果疼痛持久且严重,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局部止痛药。
二、子宫疼痛子宫是宝宝出生之前的小窝,生产之后子宫突然空下来了,总会有一个慢慢恢复的过程。
一般产后子宫都会有强直性的收缩,以减少胎盘剥离后的出血,通常下腹部还会鼓起一个圆形且硬邦邦的东西。
当然,这些都是无害的。
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多半与胎次有关,第二胎的新妈咪会比初产妇更加严重。
如果子宫收缩在恢复过程中良好并且恶露不多,新妈咪可以通过按摩和使用子宫收缩剂来减少疼痛。
如果子宫疼痛厉害,则大多使用抗生素、止痛药,并加以适当引流。
极少部分的新妈咪会因为子宫内感染物无法排出而采取手术的方式来取出感染物。
三、乳房疼痛对于乳房疼痛,医学上将乳痛分为三度:用手触摸感觉疼痛为一度,无须处理;活动时感觉疼痛为二度,可以考虑吃药;静止痛,即躺在床上也觉得疼痛时,则为三度,应就医。
而新妈咪们的乳房在产后3~7天也会出现疼痛,表现为双乳胀满、硬结。
这主要是由于乳腺淋巴停滞、静脉充血、间质水肿及乳腺导管不畅所致。
大部分新妈咪的成因多为乳汁排出不畅。
新妈咪应该以局部冷敷为主,少喝汤,少吃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减少乳头刺激,或用真空吸乳器吸乳汁都有利于解决乳房问题。
此外,新妈咪可以学习乳房按摩,由肿胀处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以减少疼痛感。
四、便秘引起的肛裂疼痛产后很多新妈咪都会出现便秘现象,这是因为分娩之后产妇多卧床休息,活动减少造成肠胃蠕动减慢,加之产后腹壁松弛无力,腹压降低,这些都会使排泄物停滞在肠腔内。
便秘是引起肛裂的主要原因,而肛裂引起的疼痛更是让新妈咪坐立难安,严重者呈撕裂样疼痛或灼痛。
产后新妈咪应该在医生指导适当参与活动,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豆类及其制品,要多饮水,多喝汤,保持体内水分。
当然,辛辣热性食物不宜吃。
便秘严重者可适当服轻泻药,或用少许蕃泻叶泡水当茶饮,也可用开塞露塞肛通便。
五、头痛头颅是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地方,也是蕴含了人体秘密最多的地方。
造成新妈咪头痛的原因很多,但原因分析也是让医师最头痛;的问题。
新妈咪中最常见的是紧张性头痛,原因多为心理压力大、睡眠不足、体力透支的产妇,感觉到太阳穴紧绷,像有带子在勒着一样。
新妈咪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症状。
如果新妈咪有头痛病史,伴有眼眶疼痛、畏光、流泪,治疗时则需要多种药物的配合才可达到疗效。
如果被医生诊断为血管搏动性头痛,新妈咪就须小心是否存在血压过高的问题了。
问题一:什么是产后身痛?答: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问题二:妇女产后主要有哪些疼痛表现?答:1、肌肉酸痛2子宫疼痛3. 乳房疼痛4. 便秘引起的肛裂疼痛5. 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