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产后病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练习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练习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1.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宜选用的方剂为A.以上都不是B.丹栀逍遥散C.身痛逐瘀汤D.生化汤加味E.少腹逐瘀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2.气虚型产后恶露不绝,宜选用的最佳方剂为A.归脾汤B.生化汤C.补中益气汤D.桃红四物汤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3.产后月经闭止,毛发脱落,枯槁无华,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性欲丧失,甚或生殖器官萎缩,阴道干涩,舌淡白,苔少,脉沉细略数。
可以诊断为A.产后血晕,瘀阻气闭B.产后血劳,精血亏损C.以上都不是D.产后血劳,脾肾虚损E.产后血晕,血虚气脱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4.肝经郁热型产后乳汁自出,宜选用的最佳方剂为A.以上都不是B.小柴胡汤加减C.柴胡疏肝散加减D.丹栀逍遥散加减E.一贯煎加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5.感染邪毒型产后发热的发热特点为A.寒热交替,恶露臭秽B.身热微寒,头晕眼花C.潮热盗汗,颧红唇赤D.发热恶寒,鼻流清涕E.高热寒战,热势不退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6.气虚型产后汗证,宜选用的方剂为A.归脾汤B.黄芪桂枝五物汤C.黄芪汤D.以上都不是E.生脉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7.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少或多,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证属产后发热的A.血瘀证B.血虚证C.以上都不是D.外感证E.感染邪毒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8.风寒型的产后身痛,宜采用的最佳方剂为A.以上都不是B.独活寄生汤C.养荣壮肾汤D.生化汤E.身痛逐瘀汤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9.产妇于产后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可诊断为A.产后中暑B.产后发热C.产后自汗D.以上都不是E.产后盗汗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10.下列属于产后腹痛的是A.以上都不是B.产褥期内因感染而发生的腹痛C.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D.产褥期内腹痛,伴里急后重,下痢赤白E.产褥期内因伤食而发生的腹痛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11.生化汤的组成为A.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益母草B.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甘草C.以上都不是D.当归川芎桃仁生姜甘草E.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12.血瘀型产后小便不通的最佳选方为A.以上都不是B.春泽汤C.加味四物汤D.黄芪桂枝五物汤E.桂枝茯苓丸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13.肝气郁结型产后抑郁,宜选用的最佳治法为A.疏肝理气,开窍醒神B.以上都不是C.养阴柔肝,开窍醒神D.柔肝养阴,镇静安神E.疏肝解郁,镇静安神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14.产后恶露不绝的主要机制为A.瘀阻冲任B.热伤冲任C.寒滞冲任D.冲任不固E.气虚不摄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15.产后腹痛气血两虚型,采用的治法为A.活血化瘀,缓急止痛B.以上都不是C.补血益气,温经止痛D.活血化瘀,温经止痛E.补血益气,缓急止痛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16.产后病的特点为A.多虚多瘀B.气血亏虚C.亡血伤津D.寒热交替E.瘀血内阻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17.精血亏损型产后血劳,治疗宜选用的最佳方剂为A.人参养荣汤B.大补元煎C.人参鳖甲汤D.黄芪散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18.阴虚型产后汗证,宜选用的最佳方剂为A.黄芪汤加味B.以上都不是C.归脾汤加味D.生脉散加味E.六味地黄丸加味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19.瘀阻气闭型产后血晕的最佳选方为A.清魂散B.肠宁汤C.生化汤D.夺命散E.四物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产后病20.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色淡红,质稀,无味,神疲肢软,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白,舌淡,苔白,脉缓弱。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妇科学产后病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妇科学产后病[单选题]1.产后恶露不绝的主要病因是A.气虚、血热、血瘀B.气虚、血虚、血瘀C.气虚、血虚、血热D.气虚、血虚、寒湿E(江南博哥).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产后恶露不绝的主要病机是胞宫藏泻失度,冲任不固,血海不宁。
常见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
掌握“产后病-产后恶露不绝”知识点。
[单选题]5.治疗产后小便不通血瘀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理冲汤B.加味五淋散C.加味四物汤D.少腹逐瘀汤E.益肾调经汤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产后小便不通血瘀证主要证候:产程不顺,产时损伤膀胱,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尿色略混浊带血丝,小腹胀满疼痛;舌正常或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加味四物汤或小蓟饮子。
掌握“产后病-产后小便不通”知识点。
[单选题]6.产后小便不通气虚证的治法为A.补肾益气,温养冲任B.补气活血,行气利水C.益气健脾,行气利水D.补气升清,化气行水E.以上皆非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产后小便不通之气虚证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或小便清白,点滴而下,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补气升清,化气行水。
方药: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梗、茯苓、通草。
或用春泽汤。
掌握“产后病-产后小便不通”知识点。
[单选题]7.产后血晕与产后子痫的鉴别要点是A.是否发生在产后24小时之内B.是否意识清楚C.是否四肢抽搐D.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E.是否有角弓反张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产后子痫虽都可见神志不清,但产后子痫除了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状,可与产后血晕相鉴别。
掌握“产后病-产后血晕”知识点。
[单选题]8.产后三急是指A.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腹痛B.产后病痉、产后大便难、产后郁冒C.产后小便不通、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小便淋痛D.产后呕吐、泄泻、盗汗E.产后冲心、冲肺、冲胃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产后三急: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妇科学【代码:331】-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产后病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妇科学【代码:331]-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产后病[单选题]1.产后4天,恶露量少,少腹阵痛拒按,继而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色紫黯,唇舌均紫,脉(江南博哥)涩,应诊断为OoA.产后郁冒B.产后血晕C.产后痉证D.产后子痫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
又称产后血晕。
[单选题]2.产后出现晕厥症,以下哪一种属血晕?()A.产后2日,头晕目花,突然晕倒,欲呕,心悸不适B.分娩后2日,高烧,神不清,摸床寻衣,恶露量少,少腹痛拒按C分娩后2日突然晕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少时苏醒D.产后5天,突然痉厥不语,神识时明时暗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心悸,或痰涌气急,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又称产后血运。
[单选题]3.治疗血虚气脱型产后血晕的最佳方剂是()。
A.当归养血汤B.补中益气汤C.归脾汤D.清魂散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血虚气脱型产后血晕主要证候:新产去血过多,突然昏晕,面色苍白,心悸馈闷,甚则昏不知人,眼闭口开,手撒肢冷,冷汗淋漓,舌淡,苔少,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治疗法则:益气固脱。
方药举例:清魂散。
[单选题]4.瘀阻气逆型产后血晕的治法是()。
A.活血行气B.活血逐瘀C.益气固脱D.补气摄血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病血瘀气逆型主要证候: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也甚少,小腹疼痛拒按,甚则心下满闷,气粗喘促,恶心呕吐,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面色青紫,唇舌紫黯,脉涩有力。
治疗法则;活血逐瘀。
[单选题]5.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除哪项外,均是主要的?()A.体质素虚,正气不足,气随血脱B.瘀阻胞脉,血不归经C.胞脉受阻,冲任不固D.产后活动过早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新产元气虚惫,或因分娩伤损胞宫,血去过多,营阴下夺,气随血脱,心神失养,致令血晕。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要求熟记方剂:
1、两地汤方用干地,胶芍玄参地骨皮;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完带汤方重健脾,双术参淮草陈皮;柴芍车前黑荆芥,脾虚湿困带下宜。
2、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
解读活血连翘甘,升散退热柴胡根;红花归地桃仁芍,枳壳散结邪瘀分。
3、苍术导痰丸:苍术导痰丸茯苓,陈夏甘枳药南星;生姜苍术和香附,痰湿经少或闭经。
4、膈下逐淤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10、少腹逐瘀小茴香,芎归桂花与干姜;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
中医妇科学课件:产后病

五
西濠陆炳若夫人,产后感风热,瘀血未尽, 医者执产后属虚寒之说,用干姜、熟地治之 ,且云必无生理,汗出而身热如炭,唇燥舌 紫,仍用前药。余是日偶步田间看菜花,近 炳若之居,趋迎求诊。余曰:生产血枯火炽 ,又兼风热,复加以刚燥滋腻之品,益火塞 窍,以此死者,我见甚多。非石膏则阳明之 盛火不解,遵仲景法,用竹皮、石膏等药。 余归而他医至,笑且非之,谓自古无产后用 石膏之理。盖生平未见仲景方也。其母素信 余,立主服之,一剂而苏。明日炳若复求诊 ,余曰:更服一剂,病已去矣。无庸易方, 如言而愈。医者群以为怪,不知此乃古人定 法,惟服姜桂则必死。
四、
武昌望山门街,程姓少妇,新产方七日, 时方炎暑,蜷局于小卧室内,窗棂门帘均 紧紧遮蔽,循俗例头包布帕,衣着布衣, 因之为暑所伤。身大热,汗出不干,开口 齿燥,舌上津少,心愦愦,口渴郁闷,烦 躁莫可名状,脉浮而芤,与阳明“浮芤相 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类似。
予曰:新产阴伤,受暑较重,不宜闭置小 房内,倘汗出再多,津液内竭,必有亡阴 痉厥,昏迷谵妄之虞,宜破除俗例,移居 宽阔通风较凉之处,以布质屏风遮拦足矣 。药用六一、白虎、生脉三方合裁加减: 滑石一两,甘草一钱,生石膏八钱,知母 、沙参各二钱,麦冬四钱,鲜石斛六钱, 同煎,分二次服。
七、
河口黄姓妇女产后失调,兼患乳痈,自 溃一次,昏厥竟日,嗣虽渐苏,每日午 后二时及夜半二时,必潮热昏厥数小时 ,势急矣,延汉上名医某甲诊治,小效 。胸乳环周起红块若丹,渐及肢背,甲 以病杂且重,举予以代诊治。
予曰:戴阳面赤,或为寒证兼有,唇焦 舌枯,完全无津,断非寒证所有,其为 热证原无疑义。体质素弱,又产后久病 ,其虚原无待言。但虚为另一问题,而 此为实证,原有痈毒,新感旧邪二者兼 有,邪实正虚,但脉沉无外出之机,必 不能逆其势而从外解。邪既入营,侧重 清营,凭脉辨证,凭证用药。拟方:鲜 生地一两,白茅根、蒲公英各三钱,青 蒿露、银花露各一两,犀角尖一钱(磨 汁), 没药一钱五分,丹皮三钱,方 意清营解毒,活血透络熄风。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练习试卷1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练习试卷1(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B1型题(总题数:1,分数:4.00)A.产后血晕B.产后血劳C.产后痉病D.产后发热E.产后乳汁自出(分数:4.00)(1).一产妇西医诊断为破伤风,中医应诊断为(分数:2.00)A.B.C. √D.E.解析:(2).西医诊断为席汉综合征,中医应诊断为(分数:2.00)A.B. √C.D.E.解析:二、 B1型题(总题数:8,分数:48.00)A.加味四物汤B.加味五淋散C.沉香散D.化阴煎E.一贯煎(分数:6.00)(1).血瘀型产后小便不通,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 √B.C.D.E.解析:(2).肝经郁热型产后小便淋痛,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B.C. √D.E.解析:(3).肾阴亏虚型产后小便淋痛,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B.C.D. √E.解析:A.济生肾气丸B.养荣壮肾汤C.独活寄生汤D.化阴煎E.八正散(分数:6.00)(1).肾虚型产后身痛的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B. √C.E.解析:(2).肾虚型产后小便不通的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 √B.C.D.E.解析:(3).肾阴亏虚型产后小便淋痛的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B.C.D. √E.解析:A.以防亡阳B.以防亡血C.以防亡津液D.以防亡阴E.以防脱气(分数:6.00)(1).禁大汗(分数:2.00)A. √B.C.D.E.解析:(2).禁峻下(分数:2.00)A.B.C.D. √E.解析:(3).禁通利小便(分数:2.00)A.B.C. √D.E.解析:A.黄芪桂枝五物汤B.身痛逐瘀汤C.黄芪汤D.补中益气汤E.归脾汤(分数:6.00)(1).气虚型产后汗证,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B.C. √D.E.解析:(2).气虚型产后恶露不绝,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C.D. √E.解析:(3).血虚型产后身痛,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 √B.C.D.E.解析:A.逍遥散B.丹栀逍遥散C.下乳涌泉散D.生脉散E.柴胡疏肝散(分数:6.00)(1).肝郁气滞型缺乳,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B.C. √D.E.解析:(2).肝经郁热型乳汁自出,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B. √C.D.E.解析:(3).肝气郁结型产后抑郁,首选方剂为(分数:2.00)A. √B.C.D.E.解析:A.产后郁冒B.产后痉病C.产后身痛D.产后发热E.产后血晕(分数:6.00)(1).产后营血亏虚,风寒湿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可导致(分数:2.00)A.B.C. √D.E.解析:(2).产时感染邪毒,邪毒乘虚入侵,直窜筋脉,可导致(分数:2.00)A.B. √C.D.E.解析:(3).瘀血上攻,扰乱心神,可导致(分数:2.00)A.B.C.D.E. √解析:A.补气摄血固冲B.活血化瘀止血C.养阴清热止血D.益气固表,和营止汗E.益气养阴,生津止汗(分数:6.00)(1).气虚型产后恶露不绝,宜采用的治法为(分数:2.00)A. √B.C.D.E.解析:(2).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宜采用的治法为(分数:2.00)A.B. √C.D.E.解析:(3).阴虚型产后汗证,宜采用的治法为(分数:2.00)A.B.C.D.E. √解析:A.产后小便不通B.产后小便淋痛C.产后腹痛D.产后小便频数和失禁E.产后尿感(分数:6.00)(1).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或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为(分数:2.00)A. √B.C.D.E.解析:(2).产后小便次数增多,甚至日夜数十次,或小便自遗,滴沥而下,不能约束者,称为(分数:2.00)A.B.C.D. √E.解析:(3).产后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出(分数:2.00)A.B. √C.D.E.解析:三、 B1型题(总题数:4,分数:32.00)A.清热解毒,凉血化瘀B.养血祛风,清热解毒C.解毒镇痉,理血祛风D.养血祛风,散寒除湿E.养血祛风,疏解表邪(分数:8.00)(1).外感型产后发热,采用的最佳治法为(分数:2.00)A.B.C.D.E. √解析:(2).感染邪毒型产后发热,采用的最佳治法为(分数:2.00)A. √B.C.D.E.解析:(3).感染邪毒型产后痉病,采用的最佳治法为(分数:2.00)A.B.C. √D.E.解析:(4).风寒型产后身痛,采用的最佳治法为(分数:2.00)A.B.C.D. √E.解析:A.参附汤B.三甲复脉汤C.玉真散D.夺命散E.归脾汤(分数:8.00)(1).产后血晕血虚气脱证,宜选用(分数:2.00)A. √B.C.D.E.解析:(2).产后血晕瘀阻气闭证,宜选用(分数:2.00)A.B.C.D. √E.解析:(3).产后痉病阴血亏虚证,宜选用(分数:2.00)A.B. √C.D.E.解析:(4).产后痉病感染邪毒证,宜选用(分数:2.00)A.B.C. √D.E.解析:A.肠宁汤B.补中益气汤C.生化汤D.荆穗四物汤E.味消毒饮(分数:8.00)(1).产后发热血虚证选用的最佳方剂为(分数:2.00)A.B. √C.D.E.解析:(2).产后发热外感证选用的最佳方剂为(分数:2.00)A.B.C.D. √E.解析:(3).产后发热血瘀证选用的最佳方剂为(分数:2.00)A.B.C. √D.E.解析:(4).产后腹痛气血两虚证选用的最佳方剂为(分数:2.00)A. √B.C.D.E.解析:A.养血益气,温经通络B.活血化瘀,温经止痛C.养血祛风,散寒除湿D.补血益气,缓急止痛E.以上都不是(分数:8.00)(1).气血两虚型产后腹痛,宜采用的治法为(分数:2.00)A.B.C.D. √E.解析:(2).瘀滞子宫型产后腹痛,宜采用的治法为(分数:2.00)A.B. √C.D.E.解析:(3).血瘀型产后身痛,宜采用的治法为(分数:2.00)A.B.C.D.E. √解析:(4).血虚型产后身痛,宜采用的治法为(分数:2.00)A. √B.C.D.E.解析:四、 A3型题(总题数:2,分数:16.00)患者,女,25岁。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

《中医妇科学》> 第十二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病小论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
上述诸病多数发生在“新产后”,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倾向将产后7天以内称为“新产后”。
产后病的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
总之,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产后疾病的诊断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须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同时,参以脉症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在古代医籍中,对新产疾病颇为重视,不但论述了亡血伤津的情况下产生的“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的危害性。
如《张氏医通》所论的“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
张氏还指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二。
”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景岳全书》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妇科学-产后病题库

第十单元产后病一、A11、产后恶露不绝的主要病因是A、气虚、血热、血瘀B、气虚、血虚、血瘀C、气虚、血虚、血热D、气虚、血虚、寒湿E、以上都不是2、治疗“血瘀”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的代表方是A、少腹逐瘀汤B、生化汤C、膈下逐瘀汤D、失笑散E、逍遥散3、产后腹痛气血两虚型的首选方是A、肠宁汤B、八珍汤C、当归建中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养荣汤4、产后腹痛瘀滞子宫最佳选方是A、少腹逐瘀汤B、身痛逐瘀汤C、生化汤加味D、趁痛散加味E、血府逐瘀汤5、治疗产后小便不通血瘀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理冲汤B、加味五淋散C、加味四物汤D、少腹逐瘀汤E、益肾调经汤6、产后小便不通气虚证的治法为A、补肾益气,温养冲任B、补气活血,行气利水C、益气健脾,行气利水D、补气升清,化气行水E、以上皆非7、产后血晕与产后子痫的鉴别要点是A、是否发生在产后24小时之内B、是否意识清楚C、是否四肢抽搐D、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E、是否有角弓反张8、产后三急是指A、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腹痛B、产后病痉、产后大便难、产后郁冒C、产后小便不通、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小便淋痛D、产后呕吐、泄泻、盗汗E、产后冲心、冲肺、冲胃9、“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语出A、《诸病源候论》B、《景岳全书》C、《经效产宝》D、《金匮要略》E、《妇人大全良方》10、产后三冲出自于A、《傅青主女科》B、《妇人大全良方》C、《景岳全书·妇人规》D、《张氏医通·妇人门》E、《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11、感染邪毒,产后发热的特点是A、高热寒战B、恶寒发热C、寒热时作D、低热不退E、午后潮热12、感染邪毒产后发热的主要证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高热寒战,热势不退B、小腹疼痛拒按C、恶露量少,色紫黯,气秽臭D、心烦口渴,尿黄,便结E、舌红,脉细数无力13、感染邪毒产后发热的首选方是A、大黄牡丹皮汤B、四妙勇安汤C、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味D、桃红消瘀汤E、保阴煎14、血瘀产后发热的主要证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寒热时作B、恶露不下C、恶露量少,色紫黯D、小腹隐痛,喜按E、舌质紫黯,脉弦涩15、血瘀产后发热的首选方是A、桃红四物汤B、桂枝茯苓丸C、桃核承气汤D、血府逐瘀汤E、生化汤加味16、下列哪项不符合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A、产后胞脉空虚,邪毒乘虚,直犯胞宫,正邪相争B、产后元气受损,正气较虚,易感外邪C、败血停滞,营卫不通D、阴血骤虚,阳无所附,阳气浮散E、经脉不通,营卫不和17、外感证产后发热的首选方是A、小柴胡汤B、桑菊饮C、银翘散D、清暑益气汤E、荆穗四物汤加味18、血虚产后发热的首选方是A、八珍汤B、补中益气汤C、加减一阴煎D、举元煎E、人参养荣汤19、感染邪毒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其中热入营血不会出现的症状为A、高热不退B、斑疹隐隐C、神昏谵语D、脉弦细数E、舌红绛,苔黄燥20、产后身痛血虚型的最佳选方是A、八珍汤B、十全大补汤C、人参养荣汤D、当归补血汤E、黄芪桂枝五物汤21、产后身痛血瘀证的最佳选方是A、膈下逐瘀汤B、血府逐瘀汤C、生化汤加味D、少腹逐瘀汤E、身痛逐瘀汤22、肾虚型产后身痛的最佳选方是A、归肾丸B、金匮肾气丸C、右归丸D、养荣壮肾汤E、左归丸23、产后身痛风寒证的最佳选方是A、参苏饮B、附子理中汤C、独活寄生汤D、身痛逐瘀汤E、人参败毒散24、治疗产后小便淋痛肝经郁热证,应首选的方剂为A、五淋散B、沉香散C、丹栀逍遥散D、知柏地黄丸E、五味消毒饮25、产后小便淋痛湿热蕴结证的治法为A、疏肝清热通淋B、清热解毒利湿C、清热利湿通淋D、清热利湿止痛E、以上皆非26、调经散用于治疗产后抑郁的病证为A、肝经郁热证B、气血虚弱证C、肝郁气结证D、心脾两虚证E、瘀血内阻证二、A21、患者产后血性恶露13天不尽,量多、色淡、质稀、无气味,神疲懒言,小腹空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 第十二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病小论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得疾病,称为“产后病”。
常见得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
上述诸病多数发生在“新产后",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倾向将产后7天以内称为“新产后"、产后病得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就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就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就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总之,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产后疾病得诊断在运用四诊得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须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得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得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得强弱。
同时,参以脉症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得诊断。
在古代医籍中,对新产疾病颇为重视,不但论述了亡血伤津得情况下产生得“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得危害性。
如《张氏医通》所论得“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
张氏还指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
”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病得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得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得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景岳全书》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
"即产后多虚应以大补气血为主,但其用药须防滞邪、助邪之弊;产后多瘀,当以活血行瘀之法,然产后之活血化瘀,又须佐以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化瘀而不伤血。
选方用药,必须照顾气血。
开郁勿过于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勿过于温燥,清热勿过用苦寒。
同时,应掌握产后用药。
三禁。
,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中医妇科学》〉第十二章产后病第二节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
产后血晕。
,又称。
产后血运"。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出血引起得虚脱、休克,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心衰,或羊水栓塞等病症,就是产后危急重症之-,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产妇生命,或因气血虚衰而变生她疾。
[病因病机]主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阴血暴亡,心神失养,或瘀血停滞,气逆攻心、一、血虚气脱新产元气虚惫,或因分娩伤损胞宫,血去过多,营阴下夺,气随血脱,心神失养,致令血晕、二、血瘀气逆产后胞脉空虚,寒邪乘虚内侵,血为寒凝,瘀滞不行,恶露涩少,血瘀气逆,扰乱心神,而致晕厥。
[辨证论治]产后血晕得治疗,首当辨其虚实,分清脱证与闭证。
本病属产后。
三冲”范围,无论虚实都属危急重症,均须及时救治,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
一、血虚气脱型主要证候:新产去血过多,突然昏晕,面色苍白,心悸馈闷,甚则昏不知人,眼闭口开,手撒肢冷,冷汗淋漓,舌淡,苔少,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证候分析:血去过多,心失所养,神明不守,则令昏晕,心悸愦闷,或昏不知人;阴血暴脱,不能上荣于目,则瞑冒眼闭;气随血脱,脾阳衰微,故面色苍白,口开,手撒肢冷;营阴暴虚,孤阳外泄,则冷汗淋漓。
舌淡,苔少、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为血虚气脱之征、治疗法则:益气固脱。
方药举例:清魂散(《丹溪心法》)。
人参、荆芥、泽兰叶、川芎、甘草方中人参、甘草补气固脱;荆芥理血升散以达清空;川芎活血上行头目,合泽兰辛散芳香以醒神。
全方共凑益气固脱醒神之效。
心清神醒之后,继之则应大补气血,方用加味当归补血汤(《医理真传》)去葱白、甜酒,加人参、熟地;黄芪当归鹿茸麦芽炮姜炙草葱白甜酒二、血瘀气逆型主要证候: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也甚少,小腹疼痛拒按,甚则心下满闷,气粗喘促,恶心呕吐,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面色青紫,唇舌紫黯,脉涩有力、证候分析:新产感寒,内袭胞中,余血浊液遇寒则凝滞,停蓄于内不得下出,故恶露不下,或下也甚少;瘀血内阻,故小腹疼痛拒按;败血停留,气机不畅,逆上攻心、攻肺、攻胃,攻心则扰乱神明,清窍闭塞,以致神昏口噤,不省人事,攻肺则肺失清肃之职,症见心下满闷,气粗喘促,攻胃则胃失与降,而见恶心呕吐;瘀血内停,筋脉失养而拘急,故两手握拳,为闭证之象、面色青紫,唇舌紫黯,脉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逐瘀。
方药举例:夺命散(《妇人大全良方》)加当归、川芎、没药、血竭方中没药、血竭活血理气,逐瘀止痛,加当归、川芎以增强活血行瘀之力,瘀去则气机条畅,逆气可平,晕厥除则神自清、若血瘀里实,症见大便燥结,腹满胀痛,神昏谵语者,宜祛瘀通腑,方用牡丹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牡丹皮、大黄、芒硝、冬瓜子、桃仁方中大黄、桃仁、牡丹皮活血行瘀;芒硝软坚散结,与大黄配伍能通腑泻热;冬瓜子清利湿热排脓。
《中医妇科学》>第十二章产后病第三节产后血崩产妇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称为“产后血崩"。
本病基本相当于西医学得产后出血,它与产后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胎膜部分残留、凝血功能障碍有关,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虚脱,甚至危及产妇得生命,故为产后危急重症之一。
如系胎盘、胎膜部分残留宫内,或软产道损伤所引起得产后阴道大量出血时,应及时手术止血、[病因病机]主要机理有气虚血失统摄;瘀血留滞,新血不得归经;或产伤损伤脉络。
一、气虚产妇素体虚弱,或因产程过长,疲劳过度,损伤元气,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则致血崩。
二、血瘀产时血室正开,寒邪乘虚而人,余血浊液为寒邪凝滞,瘀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而致崩下不止、三、产伤产时助产不当,或产力过强,产程进展过快,或胎儿过大,以致产道损伤,脉络破损,遂使流血不止,而致血崩。
[辨证论治]辨证时应注意本病主要就是指产后7天内得出血,而且以产后24小时内出血为主,以区别于产后恶露不绝,治疗时除按虚实辨证施治外,危重者应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气虚型主要证候:新产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血色鲜红,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气短懒言,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舌淡,脉虚数、证候分析:因产气虚,冲任不固,统摄无权,故令阴道大量出血,血色鲜红;因无瘀滞,故无腹痛;气虚不摄,营血下脱,清窍失养,故头晕目眩;血脱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气虚下陷,故气短懒言;气虚,腠理不密,卫气不固,则肢冷汗出;气虚血少,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
舌淡,脉虚数,为气虚血脱之征。
治疗法则:补气固冲,摄血止崩。
方药举例:升举大补汤(《傅青主女科》)去黄连,加地榆炭、乌贼骨。
黄芪、白术、陈皮、人参、炙草、升麻、当归、熟地、麦冬、川芎、白芷、黄连、黑芥穗方中参、芪、术、草、升麻、乌贼骨益气升提,固冲摄血;熟地、当归、川芎补血益精;麦冬养阴生津;白芷辛香醒神;黑芥穗、地榆炭固经止血。
若昏不知人,肢冷汗出,脉微细欲绝者,为气随血脱,宜补气固脱,方用独参汤。
若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者,宜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二、血瘀型主要证候:新产后突然阴道大量下血,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腹痛减轻,舌淡黯或有瘀点瘀魔,脉沉涩。
证候分析:瘀血内阻,新血难安,血不归经而妄行,故阴道大量下血,夹有血块;瘀血留滞,胞脉阻痹,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胞脉瘀阻稍缓,则腹痛减轻、舌淡黯,有瘀点瘀班,脉沉涩,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理血归经。
方药举例:化瘀止崩汤(《中医妇科学》)、炒蒲黄、五灵脂、益母草、南沙参、当归、川芎、三七粉方中五灵脂、益母草活血祛瘀以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炒蒲黄、三七粉活血止血,理血归经;沙参益气养阴,使祛瘀而不伤正、全方共奏活血祛瘀,理血归经之效。
三、产伤型主要证候:新产后突然阴道大量下血,血色鲜红,持续不止,软产道有裂伤,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数。
证候分析:由于急产、难产损伤软产道,经脉破损,故使阴道大量下血,持续不止,血色鲜红;血失过多,故面色苍白。
舌淡,苔薄,脉细数,为失血伤阴之征、治疗法则:益气养血,生肌固经。
方药举例:牡蛎散(《证治准绳》)。
煅牡蛎、川芎、熟地黄、白茯苓、龙骨、续断、当归、炒艾叶、人参、五味子、地榆、甘草方中人参、甘草益气;;熟地、当归、川芎养血;续断补肾强腰以续筋脉;龙骨、牡蛎育阴潜阳,生肌固经;茯苓、五味子交通心肾而宁神;炒艾叶、地榆止血。
全方共收益气养血,生肌固经止崩之效、若软产道裂伤明显,应及时缝合止血,继以中药调治。
《中医妇科学》〉第十二章产后病第四节产后腹痛产妇分娩后,小腹疼痛者,称为“产后腹痛”,又称“儿枕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得产后宫缩痛及产褥感染引起得腹痛。
[病因病机]产后腹痛得主要机理有不荣而痛与不通而痛虚实两端。
一、血虚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因产重虚,复因产后失血过多,冲任血虚,胞脉失养;又气随血耗,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而致腹痛。
二、血瘀产后脏腑虚弱,血室正开,起居不慎,当风感寒,风寒乘虚而人,血为寒凝,或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血随气结而为瘀,瘀阻冲任,胞脉失畅,不通则痛,故使腹痛。
三、热结素体阳盛,或产后胞宫胞脉空虚,邪毒内侵,人里化热,损伤冲任经脉,热与血结,阻痹胞脉,败血浊液不得下行,不通则痛,故使腹痛、[辨证论治]产后腹痛有虚实之分。
血虚者,小腹隐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血瘀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黯有块;热结者,小腹灼痛,按之剧痛,恶露初则量多,继则量少,甚如败脓。
一、血虚型主要证候:产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产后营血亏虚,胞脉失养,或气随血耗,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致令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阴血亏虚,冲任血少,则恶露量少,色淡;血虚上不荣清窍,则头晕眼花;血少内不荣心,则心悸怔忡;血虚津亏,肠道失于濡润,则大便秘结。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为血虚之征。
治疗法则:养血益气。
方药举例:肠宁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熟地、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方中当归、熟地、阿胶养血滋阴;人参、山药、甘草益气健脾以资化源;续断补肝肾,益精血;麦冬养阴生津;佐以少量肉桂以温通血脉、全方合用,养血益阴,补气生津,血旺则胞脉得以濡养,气旺则率血以行,其痛可除、若血虚兼寒者,症见面色青白,小腹疼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或大便溏薄,舌淡,脉细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