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

第13卷第5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3No5 2007年10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Oct 2007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

陈卓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8)

摘要:上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西学东渐,来势汹汹,波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如今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思潮它已逐渐式微。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研究虽然比不上20世纪末那样“热门”,但它在中国的影响却没有减弱,而是悄悄催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结合中国实际,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异质的平等观”作为一种核心思想,贯穿于后现代主义始终;而“后现代思想批判”和“后现代生活”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两种基本状态。文化领域上的广袤性、理论体系上的零散性和历史时间上的交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特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异质的平等观;“后现代思想批判”;“后现代生活”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07)05?0578?05

作为一种思潮,后现代主义的高潮已经渐渐远去;但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它却悄无声息的在今天中国大众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今天的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后现代现象,有些领域甚至已经是典型的后现代了——关于这点,从新闻的娱乐化上就可见一斑:在内容上,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是新闻的重点;在表现形式上,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1]。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有必要对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理论特点和它在中国社会的新发展进行重新审视。

一、

“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其核心思想似可归纳为:承认异质的平等观。”[2]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价值,平等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有意思的是,以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面目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也十分强调平等的作用。但两者的出发点和重心却是不同的,这种区别集中表现为后现代主义的“异质的平等”对现代主义的“同质的平等”的批判。这里的“质”就是指“本质”,现代主义认为,存在着本质和现象的区别,本质是事物固有的、内在属性,现象是这种属性偶然的、不重要的外在表现,把握了本质才算了解了事物本身,人的认识就要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化多为一。与之针锋相对,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本质和现象的二元对立,反对规律、原则、范式这类概念,不论在认识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人的行为,还是在阅读、理解、解释文本时,他们都反对这种深度模式。鉴于此,他们在去中心、反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异质的平等说。因为只有同质的事物之间才有可比性,异质则导致了可比性的丧失,在他们看来,丧失了可比性的平等,才是没有高低贵贱、优劣上下的平等,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在现代主义同质的平等观的作用下,好坏优劣是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可以在人格上给予你平等的地位,但从本质上说,我和你还不是同一类人。我与你的平等是建立在我们本质上的不同的基础之上的。正如有人说的,“文人在诗化乡村,商人在觊觎乡村,官人在议论乡村,只是没有人生活在乡村”[3]。诗化乡村是一种艺术化,体现出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和乡村生活的向往;觊觎乡村的,是把乡村看作一个巨大的市场,在这里,一切东西都平等地呈现与金钱面前;议论乡村的官人们未尝不是真心实意地为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操心。这些对乡村的态度,都体现出了平等的姿态,有的甚至还拔高了乡村(如诗人),但诚如最后一句所讲的,“只是没有人生活在乡村”。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这些人并不曾在乡村生活过,所以不了解真正的乡村生活;其二,即使给一个机会

收稿日期:2007?09?04

作者简介:陈卓(1981?), 男,湖南怀化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06级秋季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德育原理, 高等教育学.

第5期陈卓: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579让他们去乡村生活(非短期的“体验生活”),恐怕他

们也不怎么乐意。今天社会大舞台出现的越来越明显的两极分化已不消再谈,仅仅就昔日“纯洁”的学校来看,“同质的平等”观的广泛蔓延和消极作用也已经十分明显了。作为“净土”的学校早已不再干净,这些年陆续出现的学校根据学生贫富状况分班级、分寝室、对号入座的事例就是明证。对此,有的人辩解说,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改革,给富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理所当然。

英国学者巴什勒提出“本体论上的平等”(onto logical parity),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不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更真实、更具有实在性。这种看法与我国古代哲学家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是相通的,“本体论上的平等”与“异质的平等”在核心理念上是一致的,只是两者的出发点不同罢了,它们均要求摈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利奥塔也提出“谬误推理”的概念,认为人类话语交往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追求一种异质标准。这种观点从认识论角度对“异质的平等”观进行了诠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用差异哲学取代求真求同哲学的特点。

建立在“异质的平等”观的基础上,福柯明确指出,不应该提“同性恋”这样的称呼,因为这样的称呼总是让人想到同性恋这类人群与“正常人”有所不同,因而总是被看作另类:“我认为‘同性恋者’这个词已经作废了,因为我们关于性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我们对快感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被一套强加给我们的词汇限制住了。人既不是这种人也不是那种人,既不是同性恋者也不是异性恋者。我们称之为性行为的东西有一个无限广阔的范围。”[4]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同性恋与异性恋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而这种平等,在古希腊时期,是十分明显的。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把男子间的性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根本无“同性恋”之说。中国古代对同性恋也是较为宽容的,但时至今日,异性恋与同性恋之间的不平等反而越来越大。联系到国内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因为提交同性婚姻提案招来一片哗笑、攻讦与谩骂,著名演员孙海英公开称同性恋是犯罪的惊人之举,可见现代主义的“同质的平等”观是何等强大,“异质的平等”观的确立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和经历多长时间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的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二、

对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关注的重点应是在把握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用后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实际问题。问题在于,“当下中国这个现代社会是一个有着难以置信的荒谬组合的社会,它有着从近乎远古社会、传统社会到发达的现代社会的各种生活和生产方式,有着从前现代、现代到极端后现代的精神和观念。”[5](255)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种种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相异、相左以至相对的理解、阐释和争论,就都不足为奇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像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那样,瓦解一切、打碎一切、抹平一切,让这个世界变得颠倒、破碎、混沌而不可理喻,从而在“怎样都可以”(费耶阿本德语)的舞台上为所欲为、纵情狂欢。我们必须有所依附、有所执着,必须有所期待、有所超越。大致的出发点可能在于探讨缤纷芜杂的背后的共同的东西,——也许这不是“本质”,也不是“必然”,但它却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生活形式”基础上“家族类似”(维特根斯坦语),有了这种“生活形式”和“家族类似”,任何讨论才有可能。

诚如福柯所说:“借用康德的说法,我想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更多地当作某种态度,而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想说的是对于现实的某种关系的模式。这种对于现实的关系模式,是由某些人自愿作出的选择。同时,所谓‘现代性’也可以当作是思考和感觉的一种方式,当作是行动和举止的一种方式,它同时表示某种从属关系,并作为一种任务表现出来。所以,也很像希腊人所说的那种‘情感’‘德性’。因此,与其想把‘现代时期’同‘前现代’或‘后现代’时期区分开来,不如更好地探索现代性的态度,探索现代性自形成以后,以及自从它同‘反现代性’的态度发生争执以后的那种特殊态度。”[6]

福柯的意思是,态度上的差别比时间上的先后要重要得多,应当避开时间上的线性分类,以态度为标准,对“现代”与“后现代”进行划分。沿着福柯的意思进一步说,根据态度的不同,可以区分出两种类型的后现代主义,即:“后现代生活”与“后现代思想批判”,用赵汀阳的话说,就是“后现代态度”和“批判的态度”。实际上用“后现代生活”与“后现代思想批判”更能清晰地阐明两者的关系。具体说来,前者是一种生存状态,后者则是一种批判的反思状态。——前面所介绍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都是“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580

现代思想批判”的产物。

“后现代生活”是现代性的过度发展,它继承了现代性的主要特点,并把它们发挥到极致。这样,终于造成了现代性的悖论,即“对于现代事物x,你总能够按照x自己的逻辑,把x最终变成一种连x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或者使x变成一个悖论” [5](133)。对于这样一种最终的非x的东西或者悖论,“后现代生活”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而是沉醉其中,继续他们的狂欢游戏。前面所说的当今中国的新闻娱乐化倾向就是“后现代生活”的表现之一;而“后现代思想批判”则是对包括新闻娱乐化在内的“后现代生活”中诸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两者的差别可以简单表述为:前者是置身世界游戏世界,后者是跳出世界反观世界。

套用赵汀阳的话说,“后现代生活”与“后现代思想批判”两者的精神气质和目的是非常不同的。那些“后现代思想批判”都是属于现代人文精神内部矛盾的结果,而不像“后现代生活”是现代精神的一个变态或悖论表现。尽管“后现代生活”是不清不楚的,但与批判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有一个迹象是这样的:“后现代生活”不会真的去批判右派或左派,而是笑话它们,如果人们要求给出理由,那么它就笑话自己。

对于现代社会中具有“后现代生活”意味的种种现象,进行“后现代思想批判”的人会认真地进行反思和批判,——尽管这种认真有时是采取的“传统的”“学究式的”“正襟危坐的”方式进行的,有时是采取“新奇的”“调皮的”“戏谑的”的方式进行的;而处于“后现代生活”的人,则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对于现实,他们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他们不一定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其实他们对此毫不在乎,但却同意这句话的内容。对“后现代思想批判”者则表现出异常的冷漠:要么对此置之不理、不屑一顾,要么干脆给以无情的冷嘲的讥讽,取笑他们的不合时宜和不识时务。

后现代生活“并没有超越现代,而是现代对自身的悖论状态的自我表述” [5](130)。这与利奥塔所说的“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是相一致的。所以,用“后现代思想批判”对“后现代生活”进行思考和批判,这正是今天的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在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核心和两种状态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其基本特点,从而对后现代主义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有论者从七个不同角度对“后现代主义”的内涵进行了界说[7],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首届“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上,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后现代的六种不同含义[8]。通过对这些理解的分析,可以概括出后现代主义的三大特点:文化领域上的广袤性、理论体系上的零散性和历史时间上的交叠性。

其一,文化领域上的广袤性。这是从后现代主义涵盖的文化(广义上的文化)领域来看的。

这一点已经在理论上达到了共识。作为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等诸多领域发生的一次“哥白尼式”革命的综合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既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又指涉全球性的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的变化,其覆盖面是相当宽泛的。后现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视野,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聚集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分析哲学等[9]。

正如詹姆逊所言:“‘后现代’就好比一个诺大的张力磁场,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文化动力,最后构成一个聚合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10]所以,企图用“后现代主义”这样的“主义”字眼来概括一个“复杂得难以说清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无疑有削足适履之嫌。

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先后推出了“后现代交锋”丛书,这套书计划出版25种,内容涵盖面相当广泛,既涉及到人文领域的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及其社会影响,如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拉康、鲍德里亚、乔姆斯基、萨义德、利奥塔、艾柯、巴特等人以及历史的终结、酷儿理论、心理分析、后女性主义、全球化、非人、历史书写等议题;也涉及到科学与科学家的学术思想及社会影响,如爱因斯坦、霍金、道金斯、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科学家和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库恩、麦克卢汉、哈拉维等人以及科学战、虚拟实在、基因改良食品、自私基因、大科学的诞生等议题。这充分体现出后现代主义在文化领域上的广袤性。

其二,理论体系上的零散性。这是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内部各个不同流派、学说的关系来看的。

正如白赖尔·麦黑尔所说,“每一个批评家皆从不同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构设后现代主义。”[11]以至于有学者称:“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可能有多少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12]在后现代这个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大家庭中,混乱、分歧及至对立的程度是

第5期陈卓: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581

令人惊讶的,经常让人陷入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所以,对于同一问题,出现截然相反的解答就不难理解了。

正因为如此,有论者说:“我一直以为,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标准意义上的‘后现代’思潮,包括其表述方法、思维逻辑、师承关系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态度等等,都表现得犹疑不定,难以定位,以至于在我的目力所及范围内,大多数自我标示或被划归‘后现代’之列的论者,其实最终均无法把真正‘后现代’的原则贯彻到底,由此亦无法证明自己是个标准的‘后现代主义者’。以至于我始终怀疑中国是否真存在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所谓‘后现代’思想派别。”[13]其实,这位论者所批评的“犹疑不定”“难以定位”“无法把真正‘后现代’的原则贯彻到底”“无法证明自己是个标准的‘后现代主义者’”等“毛病”,正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它的诱人之处。如果能明确规定、能准确定位、能说清楚何谓“真正‘后现代’”和“标准的‘后现代主义者’”、并能贯彻之、证明之,那倒反而不是后现代了。所以美国学者S·贝斯特、D·凯尔纳指出:“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14]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理论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否定性后现代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两个向度[15]。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福柯、德里达、利奥塔、费耶阿本德等,他们“总是毁弃他人已建筑之物”(哈桑语),侧重于对旧事物的摧毁,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因而带有否定主义、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后者的代表人物是罗蒂、格里芬、霍伊等,其最大特征在于建设性。面对现代哲学的危机,他们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重构世界“蓝图”,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强调创造性、多元性,因而他们的哲学摆脱了否定主义的困境,带有较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主义倾向。还有人提出了第三种后现代主义,即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并认为它的代表人物是詹姆逊[16]。

其三,历史时间上的交叠性。这是从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两者的关系的角度来说的。

交叠性一方面表现在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它是现代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的产物。利奥塔说:“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和现代性正相反的不是后现代,而是古典时代” [17](154)。所以,“在我看来,散文(蒙田)是后现代的,遗迹(雅典米纳瓦女神的庙宇)是现代的”[17](141)。也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吉登斯说:“那种主张现代性正在分裂和离析的观点是陈腐的。”他认为“后现代性”可以看作现代性的一个新的阶段[18]。

诚如有中国论者所指出的,“所有关于后现代的论述都悄悄地或者说在不知不觉中换成了‘现代性’论述。很显然,这是后现代对现代性的重新铸造和重新包装,以应对当今全球化带来的知识挑战。”[19]刘小枫也认为:“‘后现代’论述对现代性论述的攻击,实际成了现代性论述的一个激进的变种。”[20]

交叠性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后现代性甚至可以在时间意义上超越现代性,也就是说,后现代性可以出现在现代性之前。美国最早对“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进行论证的思想家伊哈卜·哈桑明确地提出了后现代的“不确定的内向性”(indetermanence),他说:“我们每个人既可以带点维多利亚味道,同时又可以有点现代主义,而且还可能带点后现代主义的倾向。一个作家在他/她一生中,就可能写一部既是现代主义的、同时又是后现代主义的作品。”[21]

问题还远远不止于此,有人在另一个方向上做出的尝试同样是惊人的。由于不拘泥于时间的先后,后现代主义往往还能获得比现代性还要优先的特权。也就是说,在现代性出现之前,后现代就存在了。看来不可思议,但的确有人是这么认为的。刘长林提出:上世纪初期发生在中国的科玄论战是中国早期的一次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争:“从将后现代性看成一种对现实观照的思想态度或风格来看,发生在1923年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是一次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争历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虽然从时代上看这是中国走上现代化之初的一场论战,但科学派提出的人生观充满了现代性精神,而玄学派所提出的人生观,以及对科学派人生观的批评,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后现代性的特征。而科学派对玄学派的批评,又具有维护现代性的特点。”[22]还有人走得更远:张建军认为《庄子》在反对崇高、解构神话、以边缘立场反对中心强势话语的统治等方面都与后现代主义有相通之处。《庄子》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种原始天真对抗模式化世界,以人类精神解放为其终极目的的一种追求,它是通向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更为自由的境界[23]。这正好应证了艾柯的话:“‘后现代’理论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渊源。”[24]

参考文献:

[1]林晖. 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 (3):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582

30.

[2]刘复兴. 后现代教育思维的特征与启示[J]. 山东师范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4): 12.

[3]吴再. 怪味杂感[Z]. 杂文选刊, 2005, (2[下]). 18.

[4]李银河. 同性恋亚文化[M]. 北京: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422.

[5]赵汀阳. 长话短说[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1.

[6]冯俊. 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455.

[7]田薇. 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J]. 教学与研究, 1999, (4): 43?44.

[8]杨文极, 李育红. 全国首届“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研

讨会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994, (7): 46.

[9]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

[10]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 陈清桥. 北京: 三联

书店, 1997: 432.

[11]林达·赫哲仁. 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学[M]. 刘自荃. 台湾: 骆驼

出版社, 1996: 12.

[12]波林·罗斯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 张国清. 上海: 上

海译文出版社, 1998: 18.

[13]杨念群.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

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J]. 开放时代, 2003, (3): 7.

[14]道格拉斯·凯尔纳, 斯蒂文·贝斯特. 后现代理论[M]. 张志斌.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2.

[15]罗斯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21.

[16]王治河. 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J]. 国外社会科学, 1995,

(1): 45?46.

[17]谈瀛洲. 后现代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 上

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8]大卫·雷·格里芬. 后现代精神(代序)[M]. 王成兵. 北京: 中央

编译出版社, 1998: 20.

[19]陈晓明. 现代性: 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上)[J]. 社会科学,

2004, (1): 106.

[20]刘小枫.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8: 2.

[21]盛宁. 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M]. 北

京: 三联书店, 1997: 6.

[22]刘长林. 论科玄论战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特征争[J]. 上海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14.

[23]张建军. 后现代语境中的《庄子》[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1, (5): 66.

[24]艾柯. 诠释与过度诠释[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30.

Postmodernism and Chinese Society

CHEN ZHuo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 At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postmodernism, as one element of western learning, spread to China and made an impressive landing , which reached out to many domains of social life. Nowadays, postmodernism is attenuating as an extensive surge of thoughts. With the advent of the 21st century, although not as hot as before, postmodernism still exerts influence on China, with intangible and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Under new conditions, and combined with China’s reality, this paper makes an effort to interpret postmodernism once again. The findings are: heterogeneous equality runs through postmodernism; postmodern thinking and postmodern life are two basic forms of postmodernism in China; in essence, postmodernism in esstnce, is culturally extensive, theoretically fragmentary and historically overlapping.

Key words: postmodernism; core; state; characteristics

[编辑:汪晓]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https://www.360docs.net/doc/5014940009.html, 一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 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 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 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https://www.360docs.net/doc/5014940009.html, 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后现代的生存》中阐述: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结论,否认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的认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 趋势① 文军 2012-8-5 12:07:41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07年1期第113~119页 【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表现出了八个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强;(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社会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 【作者简介】文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2000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现象: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

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很难再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 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今天,面对过于且越来越繁多的专业化理论,社会学家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宏观的、整体的方法来应对。犹如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 Turner)和大卫·鲍兹(David E.Boyns)所指出的:在一个更具包容能力的有关社会世界是如何呈现的研究中,专业化理论会得到最好的发展,这种研究只有综合性的宏大理论才能提供。[1]与之相似,贝利(Kenneth D. Bailey)也像涂尔干一样主张社会学理论家应该研究复杂的现代社会,“唯有这样做,社会学才可以说自己是研究整体社会的,否则也就是研究社会的一部分而已”[2]。尽管有这么多人关注,但仍有一些人并不担忧社会学的目前状况。例如,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和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就认为,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及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都有助于该学科的整体发展。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学理论的这种过度分化状态,但在各种理论的分化之中出现各种多元综合的理论趋势将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针对当前社会学理论四分五裂的状况,许多西方社会学者认为理论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编号:D002 开课单位:社科部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主讲教师:熊絮茸 【教学目的】 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启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比较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战略思维能力。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及要求】 导论 导论分析了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理论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并系统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第一讲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要变化,为认识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明确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基本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形势严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华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答卷需抄题,请在姓名后面加上个人编号) 1、请根据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 义。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谈谈如何推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25 分)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 活的重大举措。为实现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不能再继续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劳动这三个要素,因为它违背科学发展观,是经济起飞初始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粗放的增长方式,依靠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 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同世界上的创新型国 家相比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和自给率低。③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 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提 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要让国内生产总值翻几番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这个国家 民族生存、发展、统一的需要。 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推动创新型国建建设的途径有:第一,国家和企业 应制定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规划,如发动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第二,制定和 ______ 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如国家给予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激励政策,提高研发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第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尤其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女口新能源汽车等;第四,推进国际合作。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因此,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在你的专业领域,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社会责任感?为什么?(25 分) 答: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有: ①践行科研诚信,净化科研氛围 诚实向来是一种美德,它更是科技工作者探索、治学的态度,是一个国家社会的保障。科技工作者要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遵守最基本的行业规范,从客观事实出发,严谨、真实的记录、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科技工作者做不到这些,不仅会影响科技的进步,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科技事业的信任度。 ②开展科学探索,创新研究成果

(完整word版)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版本1

一、填空 1.权威关系 分为共同的权威关系和分离的权威关系。两者都易出现超范围使用权利的情况。 2.信任关系 最简单的信任关系包括权威委托人和受托人 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四个阶段:平等式部落社会、等级制部落社会、政治阶级分层社会、 经济阶级结构社会 4.实践的逻辑的四个特点:紧迫性、经济必须条件的约束、模糊性、总体性 5.四种“客观系统”:功能性的、非功能性的、变态功能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性的 6.“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来解 释系统的行为。 二、名词解释 1.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来解释系 统的行为。 2.后实证主义:4 个基本假设:第一,所有科学资料都受理论指导。事实与理论的区分既 不是出于认识论上的,也不是出于本体论上的需要,而是出于分析上的需要;第二,科学成果并不紧紧依赖经验证明;第三,一般性理论的形成是武断和平行的,而不是怀疑性和垂直的;第四,只有当经验事实的变化为新的理论所认识后,才会出现科学观念的根本变化。 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化和非商品化的活动,被 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所侵蚀。 4.共识真理:个理论或语句的真假值,取决于该理论或语句的描述是否跟外在世界相 吻合。证成真理也就是要证成命题或理论是否符合真实性这一条件,就是要证成有关真理的命题或假设是否与“符指”、实在相符合,是否能得到观察材料的支持,得到证认的假设、命题具有了普遍的阐释力;证成理论、命题的真理性条件不在语言自身。 5.结构二重性是指结构即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 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6.双向合作风险治理模式:即风险治理的主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有个别的民族政府来承 担。在全球风险社会中,风险治理的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社区、非盈利组织,并在他们之间构筑起共同治理风险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建立起资源、信息交流与互补的民族内部平台,在各民族之间突破国界建立起风险治理的国际网络和国际间的信任平台,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风险治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世界风险社会的风险治理要求,全球化在增大对国家提供的保障和管理方面的需要的同时,也降低了民族国家有效发挥其风险治理的能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政治全球化领域出现了一个政治上的“权力真空”,人类的大量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力量得不到跨国性机制的有效约束,当出现了超越民族国家的地区性和全球性风险时,缺少有效的世界性的机制来弥补这个“权力真空”。因此,只有建立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机制才可能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国际间的力量,来共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 7.自反性现代化指:指创造性地(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 性......。自反性现代化意味着由另一种现代性对工业社会形态首先进行抽离、接着进行重新嵌合。因此,现代社会凭借其内在活力暗中削弱着。在这个新阶段中,进步可能会转化为自我毁灭,一种现代化削弱并改变另一种现代化。 8.惯习: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阻止事件,生产这里是,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 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的一股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各个流派之间的更迭迅速,“各领风骚数十天”。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衰微,并逐渐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由于流派纷杂众多,整体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复杂的,但它作为20世纪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总称,在总体上又有它们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人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当时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而紧接而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本就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危机感,使得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怀疑,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恼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而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一望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作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明显而又强烈的破坏欲。表现现代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像艾略特的《荒原》描写了物质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毁灭的可怕情景;以及奥尼尔的《毛猿》中表现了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使人的价值等于甚至低于禽兽,他们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物质世界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大自然也是丑恶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是指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相矛盾甚至相敌对的关系,现代主义作家对社会采取批判的态度,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社会就像一个强大而又无情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而主人公“格里高尔”成为了一只软弱无力、惶惶不可终日的“甲虫”。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表现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解

评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xxx a,xxx b (a.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武汉430063; (b.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制度反复较量中最深刻的影响因素。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制度变迁中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借鉴,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回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也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找到了借鉴。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市场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①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事实上还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即把科学和科学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带动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其精髓的抽象的反映”,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道理。②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 ①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2页。 ②Ю·А·奥夫钦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页。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一种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科学技术;理性;现代化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特征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中,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逐渐暴露出来。促使思想家们开始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的结果。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以下主要理论特征。 第一,反理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大力颂扬人的理性力量,倡导通过理性去认识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借助于近代自然科学,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上了人的对立面。这就抽掉了视自由、理性和主体性为生命的西方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信仰根基,把他们抛入了价值、信仰和生存的真空,也促使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理性。尼采被称为由理性转向非理性的转折点人物,他对理性的攻击动摇了理性主义的大厦,从而

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先驱。他认为“世界除了强力意志外,什么也不是。”尼采对强力意志的推崇贬低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崇拜。正如马尔库塞评价道:“尼采揭露了那个作为西方哲学和西方道德基础的巨大谬误;就是把事实当成了本质,把历史条件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条件。”在尼采看来,理性不是世界的主宰,权力意志才是世界的主宰,真理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工具,对人是否有利是衡量真理的惟一标准。尼采的反理性主义后来被后现代主义推向极致。 第二,反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愈演愈烈,这种观念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人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在提出了“上帝的死亡”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人的死亡”,主张要用对自然的和谐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征服,从而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因此,后现代主义者拒斥人类中心论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倡持续发展,重新审视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 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后现代主义开始衰落和分化。耐人寻味的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衰落并出现分化时,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却成为了知识界关注的热点。”后现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发生 现代主义是现代性高度发达的产物,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性出于起步阶段,现代主义并没有发生的环境和土壤,它的产生主要是外源性地移植西方现代主义的结果,这也决定了其幼弱、畸形乃至必然夭折的命运。换句话说,中国的现代主义不过是在中国现代性发生之初的一次趋时尚新的表演,无法准确把握现代主义审美的核心内质。 现代主义的兴起始终与现代都市的繁荣相伴随,李欧梵指出,“没有巴黎、柏林、伦敦、布拉格和纽约,就不可能有现代主义作品的产生”。因为,正是都市对理性、效率和自我利益的强调导致了人的异化,现代主义的诞生便是出于对以都市生活形态为核心的异化生存方式的厌弃和抵制。在中国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中,上海的都市化所带来的不是人对于现代生存形态的焦虑和恐惧,而是价值体系出于混乱时期的中国人对于现代生存方式的盲目迷恋和好奇。施蛰存坦言: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所谓的现代生活,这里面包含着各式各样独特的形态: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厂,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技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与前代的不同了。这种生活所给与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与上代诗人们从他们的生活中得到的感情相同吗?” 从上述话语中,我们看不到施蛰存对于现代生活的厌弃,相反,是新奇甚至着迷。因而,《现代》杂志倡导现代主义,重心放在了确认人的感受能力与现代生活形态之间的新的对应关系上,与现代性之间形成了一种顺应关系,而非对抗和反思。 中国现代主义的基本形态: 现代主义诗歌 第一阶段(20年代中期以前):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 李金发学习波德莱尔和魏尔伦,诗风怪异、晦涩,隐约触及到了象征主义的精神实质;而穆木天和王独清师法瓦格拉和瓦雷里,二者看重象征主义在语言精细化方面的努力,致力于形式方面的“纯诗”的实验。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象征主义重心在形式和语言层面的实验,无意于对现代性进行反抗和抵制。 弃妇(李金发)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 一、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风靡全球。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哈桑、罗蒂、利奥塔德等分别从艺术、哲学、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概括,不可否认,种种言说对后现代概念清理有着不同的助力。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复杂且争论颇多的问题,但就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特征,如反传统、反本质、非主流、反理性、多元化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却已形成某种共识。近年来,后现代主义精神已渗透到哲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理论研究领域和戏剧、电影、电视、广告等文化产品的制作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经济学和市场营销领域也开始研究经济及消费生活中出现的后现代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后现代主要是指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消费环境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物质丰盈了,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发愁,新技术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消费占据了人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我们可 以清楚地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消费主义热潮正在社会中涌动。但是消费不再或主要不再是一种物质行为、纯粹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和象征性消费之类的文化行为。正如托夫勒所预言的,消费社会已经到来。这是一个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社会,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人们满足的源泉和社会理想行为的标准不再是工作劳动本身,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实质上,这种消费社会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在后现代社会里,人类在物质与文化生产、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则是通常意义上的后现代消费文化。 在消费社会中,后现代主义正影响着人们经历一场文化变迁,这种文化变迁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意识,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才吸引了更多公众的兴趣。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 1消费的符号化 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个性特征。这一点在服装消费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身着最新潮的服装,人们会产生一种胜过他人的优越感,比如金利来,人们之所以以高出普通服装十几倍的价格来选择这一牌子,主要在于金利来独特的商标符号及它对地位财富的象征和宣示,穿上它,无异于展示自己是上流社会成功人士的一员。后现代消费社会已经从商品形式占主导地位进入到符号形式为主的时代。 2消费价值观发生变化 后现代消费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人们把追求和占有物质,追求享受作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和规范,人变得越来越现实,变得越来越功利。许多人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忙于享乐,忙于购买那些标榜自己身份的物品,而这意味着那些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品由于缺少了商品的符号价值而失去了他的消费价值,被纳入废弃品的行列而被扔进垃圾箱,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挥霍性浪费。而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 3审美平面化 由于追求短暂,即时性的审美趣味使消费文化全然摒弃了对深度意义、永恒价值、理性蕴涵的追求。几句无厘头的广告词,几个非连续、逻辑和时间关系模糊的电视镜头就可以拼接成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起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的基本原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对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指导意义。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把无处无时不起指导作用的思想方法,称为思想路线。由于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因而我们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时,首先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或思想路线的指导。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只有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才能正确认识文化的起源、实质,文化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文化对其他社会现象的作用,文化的传承,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各种哲学的文化观各不相同,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文化观。作为文化整体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的文化观,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还在形成中。但无论如何,认识一种文化现象、处理一个文化问题,任何人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观指导。 第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概括。这种指导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避免“左”或右的偏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文化问题 正确的指导包含对指导思想的分析,对客观对象的分析和概括,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论的真理性才是可靠的,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文化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是今天还没有充分解决的理论问题。文化不是一类感性事物,无法根据其感性特征而把文化从其他事物中区别出来。我们对文化的界说大体上有一共识,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诚然,作为精神产品,必有物质载体,但物质载体不等于文化,物质载体虽然是感性的,载于其上的文化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究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有必要认真研究。文化是三大社会领域之一,要弄清楚它的内容问题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当然会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循着作为社会存在之精神反映及其成果把文化因素区别出来。例如,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关系区别出技术、自然科学、经济理论,从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区别出语言、文字等。对政治领域的精神活动和文化领域本身的精神活动,也是如此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充分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总之,指导不仅是在指导思想中进行逻辑演绎的过程,也是在指导思想下深入实际,对实际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就其中几个重要问题略陈己见。 第一,建设和发展科学的文化哲学问题。至今,还没有大家都认同的科学文化观,即文化哲学,因此建设和发展科学的文化哲学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这个任务,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来指导才有可能完成。科学的文化哲学之所以难于形成,是由于人们对其对象的理解各式各样。应该采取多数人在理论研究中的理解。在理论研究中,各家各派、东西方往往把经济、政治和文化并列为人类社会三大类活动和现象,把文化界定为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也就是一种可以与经济、政治比较清楚地区分开来的东西。有了比较明确的对象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它作进一步研究。进一步研究应该包括,对它的环境的研究和对它本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 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 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 (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 (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 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 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 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 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 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 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 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 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 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 ◆、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 ◆、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社会科学的规律是具有概率性的,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 ◆、逻辑一贯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logical consistency)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 ◆、相容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compatibility)必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③、上面四项假定中,前两项假定阐述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得常识基础之间的关联,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当法国的《世界报》于1981年模仿《共产党宣言》首句句式向其晨报读者宣布这一消息时,也许并未料到这个“幽灵”蔓延得如此迅速,从欧洲大陆到美洲大陆到亚洲大陆,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通常认为,其思想先驱向前追溯到尼采、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海德格尔,甚至马克思;其风云人物则包括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德鲁兹(Gilles Deleuze,1925-1996)、拉康、博德里亚(Baudrillard)、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福柯、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14-1994)、德里达、罗蒂(Richard Rorty,1931-)等人——但这些人自己罕有标榜自己为“后现代”的,这个名单也只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杜撰”出来的。通常认为名单上的这些思想家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建立起以“反”、“后”和“非”为字头的“主义”:“反基础主义”、“后人道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解释学”、“后哲学文化”、“非理性主义”、“视角主义”、“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顾名思义,也许是在现代主义(modernism)之后的思潮,也许是对现代主义的破坏、反动或超越,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异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甚至不过是绝望的呐喊。现代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笛卡尔哲学和近代科学的产生。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的解释者(培根);或人是宇宙的观察者(伽利略),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改造和控制世界,主体(自我)能自己证明自己,自己肯定自己。现代主义哲学试图成为“科学的”,它诉诣于一种精确的方法,而不是权威。现代主义在康德那里取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它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结合起来。这样哲学中的现代主义便具有了超验的和经验的两个方面。超验的方面通过理性的工具提供经验多样性的统一,“我思”确立知觉的限度。伴随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协作(同一),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被牢固地奠定了。在此基础上,现代主义哲学家形成了一种主体性的观念,该观念不仅是逃避的场所,而且也是所有知识的条件。笛卡尔、黑格尔和胡塞尔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流派,但在以主体性概念为基础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也正是主体性概念使关于意识的理论成为可能。因此他们的哲学都属于现代主义哲学。简言之,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1]而对这一切的质疑便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探求绝对真理的惟一的哲学已不复存在,只存在着各种形态的哲学;真理也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话语(discourses)、解释、言谈、思考、写作和传播;“中心”不再存在,只有飞速扩展的边缘;没有纵览一切、总括一切的视角,没有“上帝之眼”(God’s-eye view),有的只是无限多的不可通约(incommensurable)的解释。或许对许多后现代主义者来说,惟一健康的思想态度,是强烈的彻底的怀疑主义。 因此,后现代主义不可能是“哲学”,哲学在后现代思潮中已经死亡了。后现代主义是一只口袋,里面盛满了对传统哲学主张的反对、控诉、戏谑和讽刺。它基本上是否定性的,它欢呼哲学的终结,但并不致力于新的创造;它抛弃了以往哲学的信心和雄心,但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也并不是那么谦恭。

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传统文化; 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一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后现代的生存》的私以为: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①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把握,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张扬主体性,这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反对同一性和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的否定,强调不确定性。 [!--empirenews.page--] 总的来看,后现代主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变化。它并未向人们展示一幅完整的现代状态下的社会图像,而强调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二、后现代主义的正面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代表着后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作为一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和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评估。 1. 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后现代主义拒斥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的态度来张扬科学的怀疑精神。在知识领域里后现代主义拒绝对理性、本质和普遍绝对真理的信仰,反对直线进步的价值观,提倡多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关系领域中拒绝一切普遍主义的社会方案,主张社会关系中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兼容性,拒绝任何囊括世界历史全部内容的理论,强调社会生活中的相对主义、特殊主义和情境主义,要求人们尊重差异,学会宽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