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引言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
它与古典园林和自然风景区等相比,更强调公共性及可达性。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的各个方面。
二、公共绿地设计公共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放松的场所。
设计时需考虑绿地的规模、布局和植物配置,以创造一个宜人的环境。
此外,公共绿地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三、公园与广场设计公园和广场是城市的重要开放空间,具有休闲、娱乐和景观等多种功能。
设计时需考虑空间布局、景观设计和文化特色,以提升公园和广场的吸引力。
同时,应注重可达性和安全性,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出入条件。
四、街道景观设计街道景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设计时需考虑街道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绿化配置,以营造独特的街道景观。
此外,应注重人性化设计,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五、滨水区设计滨水区是城市中极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具有生态、景观和休闲等多种功能。
设计时需考虑水体的保护、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以创造一个宜人的滨水环境。
同时,应注重可达性和亲水性设计,让市民更好地享受滨水区的魅力。
六、商业步行街设计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聚集人气、促进消费的作用。
设计时需考虑街区的空间布局、人流组织和服务设施,以营造一个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
同时,应注重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融入,提升步行街的吸引力。
七、社区开放空间设计社区开放空间是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的场所,对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设计时需考虑空间的可达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创造一个宜人的环境。
同时,应注重社区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融入,增强社区认同感。
八、校园开放空间设计校园开放空间是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休闲、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设计时需考虑空间的功能性、舒适性和安全性,以创造一个宜人的环境。
同时,应注重校园文化和教育特色的融入,提升校园开放空间的文化价值。
开放空间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开放空间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可持续性和居住品质。
在城市规划中,开放空间设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开放空间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街道、步行道等。
它们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社交、文化活动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开放空间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首先,开放空间设计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
因此,有一个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公园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开放空间,它们提供了绿荫、花草、湖泊等自然景观,为居民提供了休闲散步、晨练、运动等活动的场所。
广场则是城市中的社交场所,人们可以在广场上聚会、交流、观赏表演等。
这些开放空间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休闲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文化活动的发展。
其次,开放空间设计提升了城市的可持续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开放空间设计可以帮助城市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开放空间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地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提供氧气,并防止水土流失。
其次,开放空间可以增加城市的水源和水质。
湖泊、溪流等水体可以收集雨水,补充城市的水资源,同时净化水质,提供给居民使用。
此外,开放空间还可以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给各种动植物,维持生态平衡。
再次,开放空间设计提升了城市的居住品质。
城市的居住品质不仅仅取决于住房条件,还与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社会文化有关。
开放空间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供居民一个舒适、安静、美丽的居住环境。
绿地和花草的存在使城市更加宜人,减少了城市的噪音和空气污染。
此外,开放空间还可以促进社会交流和文化活动的发展。
人们可以在公园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展览等,增加了居民的文化娱乐选择,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开放空间的步骤

开放空间的步骤一、确定需求和目标——明确目的与期望在创建开放空间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需求和目标。
这包括确定为什么要创建开放空间、期望通过开放空间实现什么样的效果以及如何衡量这些效果等。
只有明确了需求和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的规划和设计。
二、规划和设计——制定合理的布局和功能在规划和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开放空间的布局、功能分区以及设施设备等。
布局要合理,可以灵活满足不同的工作需求,同时要考虑到通风、采光等基本要求。
功能分区要根据团队的工作特点和需求来确定,例如需要安排专门的会议区域、休息区域、工作区域等。
设施设备方面,要考虑到电源、网络、储物空间等基础设施的配置。
三、沟通和协商——团队参与决策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该充分听取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集体讨论、投票等方式,让团队成员参与决策,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开放空间的质量,还可以减少后续改动的可能性。
四、准备和布置——购买和摆放家具设备根据规划和设计的要求,购买适合开放空间的家具设备。
在购买时,要考虑到质量、款式、价格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并与团队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购买好家具设备后,要合理布置,使其符合预期的功能和美观要求。
五、培训和引导——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在开放空间启用之前,需要针对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这包括如何使用开放空间的设施设备、如何合理使用空间、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等。
通过培训和引导,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开放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实施和调整——逐步完善和优化在开放空间启用后,需要及时收集团队成员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包括改善空间布局、调整设施设备、完善工作流程等。
通过不断地实施和调整,可以逐步完善开放空间,使其更加符合团队的需求和期望。
七、评估和改进——持续优化和提升开放空间的建立并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优化和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实施之后,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什么叫开放空间技术

什么叫开放空间技术?开放空间一种民主讨论会议的形式,“开放空间”(Open Space )是将在一到两天半的时间把50到300甚至更多的人里带到一个空间,由参会者自行讨论的一种动态的会议模式。
在“开放空间”过程中通过参与者的沟通、互动、合作、创新探索发现面对挑战和转变的策略。
参与者可以创造并管理会议的日程,围绕着一个中心战略目标,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可以支持并参与其中。
无论是培训,一个三天的会议,或者普通的员工例会,“开放空间”会议产生的结果都是十分有效的,尤其适用于要复杂的问题,或是大家的想法有分歧的情况。
“开放空间”是一种可以激发各类群体、机构创新的方法,可以提升领导力,建立有创造力的组织,使得人们在工作中产生非凡的结果。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把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多方面与传统的会议大不一样。
一场半天或一天的“开放空间”会议,可以协助人们很快地找出共同的问题和机会,并建立相互的了解;一场两天半的“开放空间”会议,可以包括问题、机会和行动计划,将完整的过程报告交到参与者手上。
開放空間會議日前參加一項以「開放空間技術」(Open Space Technology)所引導的會議,在將近七個小時的討論中,每個人都熱烈的參與,提出許多很有建設性的意見;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會議結束時,大家都覺得很快樂、很舒暢,對於有共商的部分,也充滿行動的熱情。
這跟以前所參加的大多數會議之無聊、單調、各說各話、爭吵不休、推委敷衍,簡直有天壤之別。
會議的目的有很多種,若是做政策宣示,已有明確的方向、答案,就不適合用這種技術,可是大部分的會議是要集思廣益,即藉由會議的形式激發參與者的智慧與經驗,找到最後的可行方案,有效的解決問題。
因此,在會議之前「應該」是沒有人知道答案在哪裡;換言之,要對答案開放(open),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若還沒有開會,就已經有結論,那就不必開會了,可是大部分的會議卻在已有答案的窄小空間(space)裡,各執己見、揣摩上意、附和兩句,難怪開會時會覺得很悶,也激盪不出什麼好點子。
开放空间名词解释

开放空间名词解释
开放空间是指没有固定隔断或墙壁的室内或室外空间,通常用于商业、办公、教育、文化等场所。
在开放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协
作和共享资源,促进了创新和灵活性。
在商业场所中,开放空间通常被用于展示产品、提供服务和吸引客户。
办公场所中的开放空间则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
效率。
教育场所中的开放空间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社交体验。
文化场所中的开放空间则可以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表演活动。
为了使开放空间更加舒适和有序,通常会采取一些设计措施。
比如,
在室内设置不同高度的家具来划分不同区域;使用可移动隔板来调整
布局;安装隔音设备来降低噪音等。
然而,开放空间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办公场所中可能会出现噪
音干扰、缺乏私密性等问题;在教育场所中可能会出现学生分心、无
法集中注意力等问题。
因此,在设计和使用开放空间时需要考虑到这
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建筑室内中常见的基本空间形态

建筑室内中常见的基本空间形态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是指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其他空间相互连通,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这种空间形态能够增加室内空间的通透感和开阔感,常用于需要开放式布局的建筑,如图书馆、办公室等。
二、封闭式空间封闭式空间是指空间界限明确,与外界相对隔离,呈现出私密性的特点。
这种空间形态能够提供安静、私密的环境,常用于需要独立或保密的空间,如卧室、会议室等。
三、动态空间动态空间是指空间具有一定的动感,呈现出活跃、流动的特点。
这种空间形态能够增加室内的活力,常用于商业、娱乐等公共空间。
动态空间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来实现,如运用流线型的空间形态、动态的光线等。
四、静态空间静态空间是指空间相对稳定、平静,呈现出安静、平和的特点。
这种空间形态能够营造出一种宁静、安逸的氛围,常用于住宅、办公室等需要放松身心的场所。
静态空间的创造可以通过控制空间的光线、色调等手段来实现。
五、流动空间流动空间是指空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呈现出自由、流畅的特点。
这种空间形态能够使人在其中自由活动,感受到空间的无限延伸感,常用于商业、展览等公共空间。
流动空间的创造可以通过运用流线型的空间形态、动态的光线等手段来实现。
六、虚拟空间虚拟空间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创造出的非实体空间,呈现出数字化的特点。
这种空间形态可以营造出具有想象力和创意的空间效果,常用于科技展览、主题展等展示类场所。
虚拟空间的创造需要借助特定的技术设备和软件来实现。
七、共享空间共享空间是指多个使用者共同使用的空间,呈现出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这种空间形态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常用于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图书馆等。
共享空间的创造需要综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习惯,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设计来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
建筑知识:建筑中选择正确的开放和封闭空间设计

建筑知识:建筑中选择正确的开放和封闭空间设计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其中之一是选择正确的开放和封闭空间设计。
开放和封闭空间是建筑师用来控制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和体验的手段。
正确的开放和封闭空间设计不仅能提高建筑的可用性和功能性,还可以创造出美丽的空间。
本文将探讨开放和封闭空间的定义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选择正确的空间设计来实现建筑的设计目标。
一、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的定义开放空间是指没有围墙或者屏障的空间,能够自由地观察周围环境。
开放空间通常用于创造社交交流和互动、休闲、娱乐等人们欢聚一堂的场所。
封闭空间则是指被围墙或屏障所包围的空间。
封闭空间主要用于保护人们的隐私、安全、舒适度等。
在建筑设计中,开放和封闭空间的设计是根据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者的需求来确定的。
正确的开放和封闭空间设计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建筑的需求,同时创造出美丽的空间。
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开放和封闭空间设计在建筑的实用性、美观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开放和封闭空间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实用性在实用性方面,开放和封闭空间的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开放空间设计可以在一个大空间中容纳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具和设备,而封闭空间设计可以使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这种实用性的设计也可以使建筑变得更加有用。
2.美观性开放和封闭空间设计在建筑的美观度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观的空间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的。
开放空间设计可以创建宽敞、通风、光线充足、颜色丰富的空间,而封闭空间设计可以创造出更加温暖、舒适、私密的空间。
这种美观的设计可以让每个人的感觉都得到满足,从而增强了建筑的美感。
3.舒适性开放和封闭空间设计对建筑的舒适度有重要影响。
舒适空间的设计,包括合适的室内布局和经过考虑的氛围设计。
开放空间通常会使人感觉更加轻松和舒适,而封闭空间则可以创造出更加温暖和亲密的氛围。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开放空间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开放空间规范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开放空间是指建筑物内或周围的没有被建筑结构封闭的区域。
这些开放空间不仅能够为建筑物增添美感,提高室内环境质量,还可以提供人们休闲、交流和活动的场所。
为了保证开放空间的功能和美观,并确保人们的安全和舒适感,建筑设计中有一些规范要求需要遵循。
一、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1. 尺度与比例:开放空间应根据建筑物的整体尺度和比例来确定。
过大或过小的开放空间都可能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美感和使用效果。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划分开放空间的尺度,并与建筑物的其他部分进行协调。
2. 布局与连接:开放空间的布局应结合建筑物的整体布局来设计,要与室内空间和周围环境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考虑到使用需求,可以设置不同功能的开放空间,如庭院、露台、天井等。
3. 色彩与景观:开放空间的设计应注重色彩与景观的搭配,以创造舒适的环境氛围。
可以利用植物、景观灯光、彩色材料等手段来增加空间的美感和活力。
二、开放空间的安全要求1. 防护设施:为了确保人们在开放空间中的安全,有必要设置相关的防护设施。
例如,栏杆、护栏等可以有效地防止人们从高处坠落,保护行人的人身安全。
2. 交通规划:开放空间应考虑到人流、交通的规划,确保人们在其中的行动安全和便捷。
可以合理设置道路、人行道、自行车道等交通线路,并增加行人过街设施,提高人行通行的便利性。
3. 照明与安全设备:为了保证夜间开放空间的使用安全,需要合理设置照明设备。
照明灯具应布置在合适的位置,并保持足够的亮度,以确保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周围环境。
此外,应设置紧急出口指示标志、灭火器等安全设备,以应对紧急情况。
三、开放空间的使用要求1. 多功能性:开放空间的设计应考虑到不同人群和不同需求的使用。
可以划分出不同功能区域,如休闲区、游乐区、运动区等,以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
2. 舒适度:开放空间应创造舒适的使用环境,如设置座椅、休息区、遮阳设施等,以提供人们休憩、休闲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开放空间从19世纪开放空间的概念被提出以来,首先在城市规划界引起重视。
随着它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发展,地理学、建筑设计学、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也参入其中。
现在,城市开放空间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其规划设计也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协作。
开放空间的涵义随着时代变迁、研究的角度不同而不断的发展变化。
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Metropolitan Open Space Act)。
随后,1906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Open Space Act)第20条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20的用地有建筑物,其余用地作为公园和娱乐场所,或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的区域。
这里强调了非建筑性、具有娱乐功能的城市空间的存在。
美国1961年的《房屋法》将开放空间定义为: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的土地,具有:①公园和供娱乐用的价值;②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③历史或风景的价值圆。
此处强调的是保护土地的自然和历史景观,作为公园娱乐的土地资源价值。
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和景观都无关。
林奇在此强调的就是开放空间的开放性、公共性和社会性。
C·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城镇建筑结构》中对开放空间的定义则是: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屏靠,并可以看往更广阔的地方,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
这里突出了人们对于开阔的场所或景观的视觉感受。
以上是“开放空间”一词在100多年来的概念发展中的比较典型的论点。
可见涵盖的内容很广泛,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者都从自己的学术需要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尽相同的释义;而法律或其它为了管理而定义的开放空间,往往更为明确地指出城市开放空间的实体范围。
基本上,城市开放空间可以分广义和狭义去理解:广义是指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构筑物覆盖的地面和水域;狭义是指城市公共绿地。
综合19世纪以来具有现代规划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历史,结合其规划模式以及各领域的理论研究,按城市开放空间价值取向的变化,将其发展进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城市开放空间的探索阶段——美学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促使宫苑和私园开始向公众开放,出现了最早的公园(Public Park)。
1843年,利物浦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Birkinhead Park),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
在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呼声中,产生了很多随机型规划的城市开发空间,也孕育着现代规划的理念。
这时期的城市开发空间,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规划设计仅着眼于开放空间本身,主要表现美学的要求和人们游赏的欲望。
因此,虽然许多规划设计都美轮美奂,但没有规划原则和专门的理论依据,也不追求功能,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与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2)城市开放空间理论和方法形成阶段——城市绿化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城市规模逐步扩大,自然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迫使人们从人的需求角度开始思考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
这时候,许多有影响力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思想或理论被提出来:美国“造园之父”欧姆斯特德(F.L.Olmsted)倡导的“城市公园运动”;源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等等。
在规划方法上,相继出现了定量空间标准、公园系统和形态相关的模式,标准定量的方法使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走向科学,公园系统和形态相关模式使城市开放空间结构化系统化。
1920年代到二战结束,更多重视城市绿化的城市规划新理论纷纷提出:美国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勒·柯布西埃提出的“机械城市”理论;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理论;沙里宁提出的“有机疏散”思想;现代建筑国际会议上制定的《雅典宪章》更详细指出城市绿地与人们的各种功能联系。
这些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出于人们对自然的本能呼唤,对后来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和科学化奠定坚实基础。
这阶段的城市开放空间注重城市绿地建设,从绿地结构的系统性、绿地属性的自然性、绿地功能的游憩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同,但其规划是按照人的需要制定,并不能保证自然环境的需要,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
(3)城市开放空间理论和方法发展阶段——环境保护二战结束后20年间,战后城市的恢复和重建引起对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新一轮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这时期出现的著名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有:英国大伦敦为限制城市膨胀、防止与邻里街区毗连、保护农业、保存自然美和游憩而提出并实施的环形绿带规划模式;美国和朝鲜的组团发展模式;美国华盛顿和丹麦的大哥本哈根的楔形绿地发展模式;英国哈罗(Harlow)新城和印度昌迪加尔的城市绿带网络(系统)模式。
这些都是形态相关规划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应用,也是上一阶段理论的实践延伸。
迫于城市环境的压力,开始限制城市建设区的扩展,注重开放空间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协调城市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但人工成分与自然成分分离,仅为保护环境而保护和建设绿地,对城市开发空间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文化功能认识不足,甚至为了建设绿地而破坏原有的自然系统和文化景观。
(4)城市开放空间理论和方法成熟阶段——多元价值观从1960年代开始,生态保护、遗产和景观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很快被接纳到规划领域,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和规划走向多元价值观。
一些生态学家出身的规划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对城市生态学及城市规划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生态学理论的影响下,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开始考虑其生态效应,如:1966年联邦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集聚区的规划;澳大利亚1971年规划的城市绿地规划,形成了“楔形网络”布局的绿地系统等等。
1972年联合国的《人类环境宣言》使欧美等发达国家掀起了“绿色城市”运动,把保护城市公园和绿地的活动扩大到保全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并将生态学、社会学原理与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工作相结合,形成了富有新意的理论。
1980年代,生态保育开始进入规划者的视线,如英国伦敦在海德公园湖滨建立禁猎区,在摄政公园建立苍鹭栖息区;澳大利亚墨尔本开展的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公园整治。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城市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特别是绿道受到重视,1980年代在美国有上千项绿道的规划和实践项目,十年后绿道更成为一个国际运动。
这些理论和方法,把城市的人工和自然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设计,其中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生态决定论的规划模式也由此发展起来。
1960年代开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以法国为先的西方国家纷纷颁布保护历史地段的法律,后来一些国际性法规文件被颁布,如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的《华盛顿宪章》等。
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开放空间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得到相应的保护和修复;一些重要的遗产周围的开放空间作为遗产与附近环境的缓冲起了重要的协调和保护作用,也成为遗产保护规划的对象。
除了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中具有视觉景观价值区域也结合城市开放空间进行规划,以保护其景观不被侵蚀,如德国鲁尔的区域更生发展,改造原有旧工业区,实现了城市开放空间的恢复重建,“From Brown Fieldto Green Field”。
随着多元价值观的建立,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体系日趋完善,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分,研究角度多元化多、层次化,方法手段不断更新,规划管理也日渐复杂。
可以说,城市开放空间研究进入了成熟阶段。
Tseira Maruani和Irit Amit-Cohen把开放空间的规划方法划分成两大类:一类称之为“需求方法类”(demand approach),关注人们对悠闲、娱乐和环境质量的需要——多数为规划学家和地理学家所关注,研究的开放空间类型多是市区或市郊的公园和绿地;另一类称之为“供应方法类”(supply approach),关注开放空间的保存以保护其景观和自然价值——多数为生态学家和自然保护论者所关注。
根据不同的规划研究角度和产生途径,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方法分以下7种模式:①随机型模式(Opportunistic model)②定量空间标准模式(Spacest and ardsmodel)③公园系统模式(Park system model)④田园城市(Gardencity)⑤形态相关模式(Shape-related models)⑥风景相关模式(Landscape-related models)⑦生态决定论(Ecological determinism)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中最生动、最活跃的部分,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满足人们需要、促进城市有序发展、协调环境的场所系统,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城市的风貌,研究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能够协调城市建筑与空间的合理发展,建立整体性的城市空间框架,组成等级有序的开发整体,从而利于组织安排城市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
近来,我国城市规划界也开始把开放空间的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实践中,特别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等,但总的来说,以城市开放空间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不多,起步也较晚,1980年代南京大学地理系首先将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中。
目前,从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来看,国内的研究主要在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生态、园林绿化等领域上。
其中对微观层次下环境设计研究占了大多数;中观、宏观层次的规划案例研究不多;理论研究主要还在认识的层面上,如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功能、层次、结构、要素等的划分,以及一些国外的经验的介绍。
因此国内研究相当薄弱,在数量、角度、深度以及规范性上均与国外有明显差距。
通过对国外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和研究分析,结合我国的情况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和目标多样性、参与多学科性。
由于我国行业管理条块分明,学术研究又往往局限于自身专业,导致在规划管理实践和综合研究的落后局面。
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城市开放空间的多功能和多目标,在规划设计研究中架起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桥梁,建立跨越不同学科的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体系。
规划和管理也应注意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民主的管理方法,加强相关管理法律与规范的建设。
(2)国外经验的中国化和地方化。
虽然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比我国要先进,但出于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科技条件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对国外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