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资料

合集下载

刘五华-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课教材-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三章璀璨的器乐-第三节室内乐PPT

刘五华-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课教材-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三章璀璨的器乐-第三节室内乐PPT
第室 三内 节乐
我们刚才欣赏的是什么体裁 的音乐作品?
室内乐(chamber music)
原意是指在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的音乐,后引 申为在比较小的场所演奏的音乐。
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 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重奏(reprise)
最常见的重奏形式是弦乐器重奏,如由两把小提琴 、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称为弦乐四重奏。
代表作:《小夜曲》、《摇篮 曲》、《野玫瑰》、《鳟鱼》等
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 原名《A大调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1.这段音乐是什么乐器主奏的?
小提琴
2.乐曲的色彩与情绪是怎样的?
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 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令聆听者难以忘怀。
本曲由一架钢琴和四把弦 乐器演奏。四把弦乐器为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低音提琴
这首《如歌的行板》,以轻吟低回、如泣如 诉的琴声传达了沙俄时代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悲 惨生活与难言的苦楚。
《小夜曲》
《野玫瑰》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他的短暂一生给后 人留下了600多首委婉动听的 艺术 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 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艺术 歌曲之王”。
聆听《A大调“鳟鱼”五重 奏》全曲,仔细体会乐曲 抒发的感情,写下来与同 学们交流分享。
下课,再见!
BYE-BYE!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统治下 的俄罗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 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 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 情色彩。
降b小调第1号钢琴协奏曲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 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 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 桃夹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教案标题: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公共艺术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公共艺术音乐的基本表演技巧;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合作意识;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音乐教材、录音设备、乐器等;2. 教学场所:音乐教室或礼堂等。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第一课时:公共艺术音乐的概述a. 教学内容:介绍公共艺术音乐的定义、发展历程、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等;b.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举例,让学生对公共艺术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2. 第二课时:公共艺术音乐表演技巧a. 教学内容:介绍公共艺术音乐表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如音准、节奏感、音色等;b. 教学方法:示范演奏、学生模仿、小组交流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表演技巧。

3. 第三课时:公共艺术音乐的鉴赏a.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音乐作品,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之间的区别;b. 教学方法:播放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音乐,要求学生做出评价并交流意见。

4. 第四课时:公共艺术音乐的创造与表演a.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公共艺术音乐的创作,并组织演出活动;b.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通过课堂问答、听力测试等方式,测试学生对公共艺术音乐的掌握情况;2. 表演评估:评价学生在公共艺术音乐表演中的准确性、表现力等;3. 创作评估: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创造性、做工等。

五、教学延伸与拓展:1. 邀请专业音乐人士来校进行讲座或指导,提供更专业的艺术指导;2. 组织学生参加公共艺术音乐比赛、演出等活动,提升他们的艺术水平;3. 定期进行音乐欣赏课,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以上是关于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的建议和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和补充教案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遵循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学生参与音乐研究、鉴赏音乐作品、实践音乐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音乐类别与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作品赏析和音乐实践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在基础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欣赏音乐作品,研究音乐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赏析能力,促进学生对音乐审美原则的感知和领悟;在拓展模块,注重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关联和整合,培养艺术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音乐在哪里(3个课时)通过对自然、生活、殿堂三个环境的音乐声的研究,开拓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从发现和认识身边的音乐开始,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第二章音乐无界限(3个课时)通过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和题材,满足学生自身对音乐的强烈需求,提升研究音乐的热情。

然后,将通俗音乐元素与民族的、经典的音乐元素交融与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并拓展音乐研究领域。

第三章“多彩的音乐”将向学生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音乐。

(荐)公共艺术(高教版音乐篇)教案第三单元--璀璨的乐器第六节交响曲(文化艺术与体育类音乐

(荐)公共艺术(高教版音乐篇)教案第三单元--璀璨的乐器第六节交响曲(文化艺术与体育类音乐

《交响曲》教案附页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播放图片,提问学生认识这些音乐家吗?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交响曲的发展过程中,以“交响曲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观看图片认识作曲家学生对交响乐影响较大的作曲家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习交响曲打好基础。

交响曲交响曲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一齐响”,后来经过发展,指的是由交响乐队演奏的由若干个独立但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乐章组成的大型器乐套曲。

了解交响曲的演奏形式为学习感受乐曲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作者作品介绍1、故事讲解惊愕交响曲的由来你作品特点与结构。

2、了解海顿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聆听介绍作品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品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聆听欣赏多媒体播放音乐,提出问题:1、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乐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这个乐章叫做“惊愕”?师生总结:这是人们最熟悉的慢板乐章,优美的旋律具有一种内在的美和魅力。

乐曲中出现了变奏,音乐中的不和谐音的造成惊愕的特别效果。

欣赏讨论交流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感受力及音乐的谈就能力。

音乐知识了解交响乐队的配置聆听、感受了解了解交响乐队的配置,相关知识,更好地欣赏音乐。

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作者介绍教师简单介绍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第四十交响曲》是一部带有戏剧成分的抒情性交响曲,感情丰富、细腻,充满内在的激情,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莫扎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作品、作者让学生了解作品,为欣赏音乐打好基础。

聆听欣赏分段欣赏,播放音乐,提出问题:1、乐曲的第一主题在哪首歌曲中出现过?2、乐曲的有着怎样的音乐形象?3、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音乐情绪有变化吗?4、感受每个主题音乐的发展变化,展开想象谈谈你的感受。

师生总结:带有戏剧成分的抒情性交响曲,感情丰富、细腻,充满内在的激情,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沉思性质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

2第二节 外国民歌——【《公共艺术》音乐 精品教案】

2第二节  外国民歌——【《公共艺术》音乐 精品教案】

旗开得胜《外国民歌》教案学法体验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由上节课学过的中国民歌,引出本课课题:《外国民歌》。

2、和学生一起了解各国民歌差异性的原因。

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自然环境语言观看视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日本民歌┃《樱花》1、多媒体播放歌曲《樱花》,学生欣赏并思考:①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②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谈感受。

3、深入分析歌曲旋律——日本五声调式音阶。

4、引导学生总结日本民歌《樱花》的的音乐特点。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倾听节奏与旋律的变化,感受日本音乐的特点与中国民族五声调式旋律进行比较体会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音乐特点。

1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1、播放《我的太阳》的MTV,学生欣赏并思考:①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②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再次欣赏,学生跟随旋律轻声哼唱4、提出问题:①歌曲分为几部分?②每一部分的旋律有什么特点?5、深入分析歌曲旋律第一段旋律柔和婉转,第二段旋律高亢明亮。

仔细聆听,感受歌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参与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俄罗斯民歌┃《伏尔加1、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有关知识。

2、多媒体播放《伏尔加船夫曲》视频资料,学生欣赏。

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听后回答问题。

通过比较和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1船夫曲》3、提出问题:①歌曲的力度有什么变化?②歌曲表达了纤夫们怎样的心情?揭示了什么?4、引导学生与中国民歌《川江号子》进行比较。

5、总结俄罗斯民歌的音乐特点。

验,对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不同情绪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听赏感受各民族不同的民歌风格。

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1、播放电影《魂断蓝桥》片段,学生欣赏。

2、学生分组讨论①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②它有什么特点?3、分析音乐作品创作的特点,让学生准确把握。

高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说课稿 中国民歌之山歌

高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说课稿 中国民歌之山歌

高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说课稿中国民歌之山歌《中国民歌之山歌》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教材: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一单元《美妙的歌声》的第一节《中国民歌》。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中国民歌的体裁与其特点,重点介绍当中的山歌。

是一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认识、中国民歌的体裁与特点。

(2)能力目标:学唱歌曲《刘三姐对山歌》。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散创新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国民歌中山歌的特点。

难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散创新思维。

二、说教法说学法教法:我将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具体为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运用钢琴教学,弹唱示范,随琴哼唱,互动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采用欣赏法、聆听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法。

通过讨论、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说学情分析这堂课面对的是职高的学生,她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音乐知识基础浅薄,所以不能讲的太深,太广。

本节课分2个课时,这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探究中国民歌的特点与体裁,重点学习当中的“山歌”。

四、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5分钟)(1)先由我弹唱一首中国汉族民歌《龙船调》,并邀同学们配合老师来共同完成。

(2)接下来我将提问:老师唱的这首歌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歌曲?是属于通俗、美声还是民族呢?(民歌)从民歌这个词而引出课题——让我们一同走近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

(通过这样的参与互动,讨论的方式导入,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吸引感动学生,从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体现出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作用。

公共艺术(高教版 音乐篇 )教案 第五单元--走进戏剧 第三节 舞剧

公共艺术(高教版 音乐篇 )教案 第五单元--走进戏剧 第三节 舞剧
情感目标
在欣赏乐曲后,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舞剧带给自己的感受,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
教 学
重 点
通过欣赏音乐了解舞剧的知识、表现手法及特点
教 学
难 点
深入舞剧的艺术内涵
教 法
启发引导法 视听法 积极评价法
学 法
体验法 总结归纳法 讨论法
附 页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欣赏
思考
感受
探讨
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
音乐知识
民族舞剧(或叫中国舞剧)是指运用中国民族舞蹈、戏曲、武术、哑剧等元素,反映
社会生活的舞剧作品。强调主题明确、个性鲜明,注重故事情节铺陈、矛盾冲突展开和思想情感抒发。
了解相关知识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一、了解作者
了解作曲家乔治比才
二、了解故事情节
课 题
《走进舞剧》
教 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公共艺术》音乐篇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舞剧及相关的音乐知识。
2、通过欣赏音乐了解舞剧的各种表演形式和表现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级表现,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及探究能力。
聆听 总结
了解学习音乐知识,达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了解作品故事情节

高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说课稿 中国民族器乐曲说课稿

高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说课稿 中国民族器乐曲说课稿

高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说课稿中国民族器乐曲
说课稿
尊敬的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呈现的教学设计与说课题目是《中国民族器乐曲》。

这是一堂民族器乐教学(欣赏)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五方面进行陈述。

 第一部分:教学资源
 说教材
 今天,我所选用的这节课的内容,来自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刘五华主编的公共艺术(音乐篇)中的第三单元《璀璨的器乐》的第一节《中国民族器乐曲》。

这节课在整个教材和单元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同时也非常新颖和适合学生。

因为学生对民族器乐知识了解的比较少。

要在一堂课内对我国民族器乐不同的音色特点、表现形式、演奏方法等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总分总的形式,先从大的方面讲民族器乐的分类,然后再选出一件有代表性的乐器进行讲解,最后以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为最后内容的教学思路。

课堂中给学生实物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器乐,并让学生聆听音像资料。

内容的设计涉及了鉴赏、体验、表现、合作、探究等教学领域,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

 三维教学目标
 分为知识掌握理论、能力运用理论、情感培养美德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1.介绍民族器乐的分类。

2.了解音乐体裁中的叙事曲的音乐风格。

 能力目标:对琵琶有一简单了解,体会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公共艺术课程(音乐)遵循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理念,根据主体性、多元性、有序性、教育性、趣味性、操作性等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以学生参与音乐学习、鉴赏音乐作品、实践音乐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音乐类别与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作品赏析和音乐实践能力,具体体现在唱、奏、跳、演、导等方面。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书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由肖敏主编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在基础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学习音乐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赏析能力,促进学生对音乐审美原则的感知和领悟,学生不仅
汲取了知识,更获得心灵的生化、精神的成长;在拓展模块,注重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关联和整合,培养艺术实践能力。

1.基础模块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0学时。

2.拓展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的限定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为7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音乐在哪里(3个课时)
通过对自然、生活、殿堂三个环境的音乐声的学习,开拓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从发现和认识身边的音乐开始,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第二章音乐无界限(3个课时)
通过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和题材,满足学生自身对音乐的强烈需求,提升学习音乐的热情。

然后,将通俗音乐元素与民族的、经典的音乐元素交融与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并拓展音乐学习领域。

第三章“多彩的音乐”(4个课时)
通过向学生展示世界音乐文化中古老而又神秘、清新而有活力的亚洲音乐,体裁多样、章法严谨、内容丰富的欧洲音乐;热情奔放而又细腻动人的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第四章“音乐的伙伴”(4个课时)
通过对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学习,培养学生对戏曲、舞蹈和音乐剧的欣赏与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

第五章“秀出青春梦”(3个课时)
通过开启学生对音乐、舞蹈和音乐剧创编表演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在校园艺术活动中的策划与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教学实施
(一)教学实施建议
1.遵循艺术规律,注重感知体验。

要遵循艺术感知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其情感体验。

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开展合作学习,感受艺术魅力,愉悦身心。

2.加强课程建设,注重衔接融合。

教师应善于把握课程要求,按照模块化的教学思路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

要指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关注艺术与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

要注重不同模块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交叉融合,加强艺术课与产业文化、职业文化的衔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3.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集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4. 充分利用资源,拓展教学领域。

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现代艺术发展的新动态,利用本地区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优势和艺术资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
术,整合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创设具有研究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二)教学设施建议
1.学校应配备相应的图书、报刊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学生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2.学校应根据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国家基本标准以及公共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的实际需要配备专用教室、活动场地和相关器材设备。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及实效性特点。

教材要遵循艺术感知规律,以学生为本,适应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材内容的选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兼顾传统与现代、经典与通俗、国内与国外、基础与拓展,富有生活气息、积极意义与人文内涵,体现经典性、代表性和综合性。

教材的呈现方式要符合艺术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配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六、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1.评价原则与内容。

要在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核的同时,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及合作能力;注重考察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素养。

要关注学生整体水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形成富有个性的欣赏感受与表达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评价方式与方法。

要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提倡简便有效的评价方法。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信和成功。

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进步做出积极评价。

应将学生参加文化艺术活动情况纳入考核和评价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