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颗粒与尼美舒利颗粒安全性比较
尼美舒利与布洛芬治疗高热患儿疗效比较

尼美舒利与布洛芬治疗高热患儿疗效比较胡学惠【摘要】目的对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尼美舒利颗粒、布洛芬混悬液治疗高热患儿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比较.方法选择1~13岁的高热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一组使用尼美舒利颗粒口服3 mg/kg,另一组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5 mg/kg.测定治疗前、治疗后30 min、1 h、2 h、6 h体温,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尼美舒利组在1 h内体温下降幅度比布洛芬组大,而且维持时间长.结论口服尼美舒利颗粒治疗高热患儿较布洛芬混悬液起效快,不良反应小,使用较安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0(005)014【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小儿高热;尼美舒利;布洛芬;疗效比较【作者】胡学惠【作者单位】678400,云南省德宏州妇幼保健院【正文语种】中文应用不同退热药物的退热效果见表1。
治疗前体温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m in尼美舒利组降温开始体现,1 h尼美舒利组体温下降为(37.2±0.33)℃,布洛芬组体温下降为(37.8±0.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尼美舒利1 h体温下降幅度比布洛芬组大。
2 h的退热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后体温尼美舒利组为(37.8±0.34)℃,而布洛芬组为(38.9±0.12)℃,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尼美舒利维持体温正常时间较布洛芬长。
6 h后对布洛芬组体温开始回升,而尼美舒利组退热效果仍达到最高峰,且能维持6 h 的药效。
结论尼美舒利退热作用快而强,且维持时间长。
两者治疗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尼美舒利组明显优于布洛芬组,见表2。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布洛芬组有1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尼美舒利组未出现不良反应,二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尼美舒利颗粒用途

尼美舒利颗粒用途尼美舒利颗粒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
它具有镇痛、退热和镇静的作用,常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和感冒等症状。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尼美舒利颗粒的用途。
首先,尼美舒利颗粒主要用于缓解头痛。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镇痛药物,能够通过抑制疼痛感受器的兴奋而减轻头痛的不适感。
咖啡因则能够扩张脑血管,提高血液流通,从而进一步缓解头痛。
其次,尼美舒利颗粒可用于退热。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见的退热药物,能够通过影响脑的温度调节中枢,降低体温。
尼美舒利颗粒中的咖啡因则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从而帮助退热。
此外,尼美舒利颗粒还可用于缓解感冒症状。
感冒常伴随着头痛、喉咙痛、鼻塞和喷嚏等不适感,而尼美舒利颗粒的镇痛和镇静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尼美舒利颗粒还可用于缓解月经痛。
对乙酰氨基酚能够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
咖啡因则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子宫痉挛引起的痛感。
除了上述常见的用途,尼美舒利颗粒还常用于缓解关节痛和肌肉疼痛。
它的镇痛效果能够缓解关节炎、肌肉劳损和扭伤等引起的疼痛,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尼美舒利颗粒的用法也非常简便。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口服1-2袋,每日3-4次;儿童则按体重和年龄适量调整剂量。
尼美舒利颗粒可以直接口服,也可以溶解于温水中冲服。
然而,尼美舒利颗粒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脏损伤,因此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其次,尼美舒利颗粒中的咖啡因会引起一定的兴奋和药物依赖性,因此对咖啡因过敏或者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患者需要慎用或避免使用。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也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尼美舒利颗粒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具有镇痛、退热和镇静的作用,可用于缓解头痛、发热、感冒、月经痛、关节痛和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
但应注意适量使用,避免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尼美舒利与布洛芬之争

尼美舒利与布洛芬之争连日来,关于儿童退热药尼美舒利“严重伤肝可致死亡”的报道频频出现,甚至有报道直接点名“瑞芝清”,称其为“夺命退烧药”。
而引发这一连串报道的,是2010年11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播报的一则关于“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报道。
该报道称:“尼美舒利用于儿童退热时,对中枢神经及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频频出现。
根据中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尼美舒利在中国上市的6年里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
”就当人们都以为事件只是一宗普通的药品安全事件时,一个意外的转折出现。
18日,康芝药业澄清:“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近十年来在我国没有尼美舒利相关不良反应的信息通报,瑞芝清上市九年来,从未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
”同时,康芝药业通过海南天皓律师事务所发出郑重声明,表示“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通过各类媒体散布并无端扩大‘尼美舒利颗粒’的副作用,从而达到恶意诋毁‘瑞芝清’产品声誉的目的”。
声明还表示,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举报强生不正当竞争羊城晚报记者18日拨通了康芝药业董事长洪江游的电话。
洪江游表示,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可能就是跨国企业强生。
“我们已经向海南省工商局举报强生不正当竞争”。
据洪江游介绍,目前康芝药业掌握了相关证据。
其中一个就是去年11月26日“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结束后,有厂商向各大医院医生发出了以儿童用药安全为名义的警示短信,称“尼美舒利”的成分涉嫌不安全。
而随后,强生的官网上就明显出现禁用“尼美舒利”的标识,“现在那个标识已经被撤下,但我们保留了证据”。
洪江游表示,在国内儿童退热药市场上,以尼美舒利为主要成分的“瑞芝清”和以布洛芬为主要成分的强生“美林”一直占较大市场份额,双方竞争激烈。
对于康芝药业的控诉,记者昨日联系到强生中国的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目前正在进一步了解情况。
昨日,有媒体接到匿名邮件,内容是一个名为“尼美舒利临床学术文献”的压缩文件,里面全部是各医院医生写的临床报告。
尼美舒利颗粒的功效和作用

尼美舒利颗粒的功效和作用尼美舒利颗粒是一种非处方药,主要成分是尼美舒利,具有镇痛、退热和消炎作用。
它常被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和轻度炎症引起的不适。
尼美舒利颗粒在很多人的药箱里都会备有,下面将详细介绍它的功效和作用。
首先,尼美舒利颗粒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尼美舒利属于非甾体消炎药物,它能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头痛、牙痛、肌肉痛等不适感。
它的镇痛效果快,作用持续时间长,因此在缓解各种疼痛症状方面非常有效。
其次,尼美舒利颗粒还具有退热作用。
当我们感觉身体不适,并伴随有发热时,这往往是我们身体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的表现。
尼美舒利能够通过降低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敏感性,刺激我们的汗腺分泌,加速散热,帮助我们通过排汗来降低体温,达到退热的效果。
另外,尼美舒利颗粒还具有消炎作用。
因为它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引起的体温升高、肿胀、红肿等症状,有助于恢复受损组织的正常功能。
正因为它的消炎作用,尼美舒利颗粒经常被用于治疗关节炎、扭伤、骨折等引起的炎症性疼痛。
尼美舒利颗粒的用法也很简单,一般适用于12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
在使用前,将尼美舒利颗粒倒入一杯温水中,搅拌均匀,然后饮用。
每次一袋,每天三次,间隔4至6小时。
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说明,不得超量使用。
然而,尼美舒利颗粒也有一些潜在的副作用,例如胃肠道不适、头晕、皮疹等。
因此,在使用尼美舒利颗粒时,应注意不要超过建议剂量,避免长期服用。
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就医。
总的来说,尼美舒利颗粒具有镇痛、退热和消炎的功效和作用,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
然而,尽管它的效果显著,但我们还是需要在使用时注意用量和频次,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还是应该咨询医生的意见,进行正确的治疗。
家有儿女的注意了:“尼美舒利颗粒”不能乱吃

家有儿女的注意了:“尼美舒利颗粒”不能乱吃昨天,一条“12岁以下小孩发热不要用尼美舒利颗粒退热治疗,已经导致5人抢救无效死亡”的帖子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引发不少家长担心。
后经调查发现,“服用尼美舒利颗粒致多人死”是假新闻,但尼美舒利儿童禁用确实真的。
尼美舒利,是什么药?尼美舒利,也叫美舒宁,曾经作为处方退烧药,用于临床中,与尼美舒利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相比解热镇痛作用起效更快,不良反应相当。
2011年5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修改尼美舒利说明书,并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
尼美舒利的主要用于多种需要抗炎治疗的疾病,具有消炎、镇痛、解热的功效。
尼美舒利,禁止12岁以下儿童使用建议家里有小孩的家长一定要慎重使用该药,同时建议医生在选择在儿童发热用药的选择上需慎用尼美舒利。
在农村或者消息比较闭塞的偏远地区,孩子发热,家长喜欢带小孩到小诊所去看病,有些诊所处方药使用不规范或者没有遵循新的药用指南,很容易给孩子使用了该药物,该药物对孩子的身体损伤极大,同时,使用该药物后对中枢神经和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时常出现。
尼美舒利,为什么小孩子不能用?其实不仅仅是小孩子,孕妇也是建议最好不要使用的。
服用该品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疲倦、尿赤)的患者及肝功能检查出现异常的患者应该被终止治疗。
而小孩子不能使用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该药物容易造成肝损伤。
而另一方面,由于孩子本身的肝功能并没有发育完善,在无法掌握正确剂量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甚至有相关报道该药物导致儿童急性肝炎致死的案例。
小儿退热,该怎么选择?常用的退热药有以下几种:●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
代表药:泰诺林、小儿百服宁、对乙酰氨基酚栓、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
该药吸收快速而完全,口服30 min 内产生退热作用,但控制体温的时间相对要短,2~4 h。
该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随剂量上升而疗效上升。
布洛芬颗粒与尼美舒利颗粒安全性比较

布洛芬安全有效在2002年的《国际儿科学杂志》上,我国有学者曾指出布洛芬相对于对乙酰氨基酚更具优势:毒性低、降热快、并且维持时间长。
“这两种药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现在在临床上确实首推布洛芬,然后是对乙酰氨基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黄建萍这样说,布洛芬退热作用比对乙酰氨基酚更强,对胃肠刺激小,对造血系统无影响,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病儿。
2009年9月3日《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则表明,含布洛芬成分的药物在现有小儿退烧药中最为安全有效。
西英格兰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随机选取了156名6个月—6岁的发热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布洛芬退热所需的时间比对乙酰氨基酚缩短了55分钟—1.9小时。
研究人员因此提出把布洛芬作为小儿退烧药的首选。
布洛芬——效果最明显、副作用最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布洛芬自1969年在英国问世后,已逐渐成为全球镇痛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起初其主要以相对较小的剂量(1200mg/d)被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随着人们临床经验的积累,布洛芬用于慢性炎症性疾病和严重骨关节炎治疗时的最大剂量不断增加,英国和美国用该药治疗上述两种疾病时的治疗剂量分别达2400mg/d和3600 mg/d。
与此同时,小剂量布洛芬(≤1200 mg/d)的适应证也不断扩展,多种疾病(包括头痛、发热、痛经、肌肉骨骼损伤、感冒和流感等)引发的轻、中度疼痛均为其适应证。
最近有证据表明,布洛芬将来可能会被用于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并可能在多发性硬化[2]和阿尔茨海默病[3-5]的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
(IJCP 2003, Suppl. 135: 28)与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相比布洛芬疗效不逊色且安全性更高。
布洛芬是所有NSAID中胃肠道毒性最低的药物[6],而规律使用阿司匹林则会显著增加十二指肠出血的发生危险[7]。
自发不良反应报告系统中所列布洛芬最常见不良反应[8]。
服用NSAID的另一严重不良反应是肾毒性,这是由于此类药物抑制肾脏COX-2所致。
探析尼美舒利和布洛芬在治疗高热患儿的临床效果对比

发 挥解痉和扩张脑血管的功效。本研 究组中,使 用天麻素注 射 液 来治疗紧张 性头痛,均取得 非常显著的治疗 效 果。对照组和治疗 组在 治 疗以前的 疼 痛 程 度 没有统 计 学 意 义 ,但 是 在 治 疗以后,该 两 组的疼 痛程 度比较,治疗组 要显著地优于对照组。对于治疗组 病 人,除了在 疼 痛的程 度明显 减 轻以外,其 发作的次 数也 和 治 疗 前 有 了明显的减轻。这充分 说明,使 用药物天麻素注 射 液 来治疗紧张 性 头 痛,治疗 效 果 好,并且使 用安 全,没有明显的不良 反 应。
(下转第75页)
中国卫生产业
7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药物研究
CHINA HEALTH INDUSTRY
酚胺 样物质和5-羟色胺以及缓激肽,结果造成了血管的收缩与肌 肉痉 挛,从而出现 持 久性的 头 颈 部肌肉的 疼 痛 [4]。本 研 究 组中的 病 例,在治疗以前经 过 TC D检 查,均发现 存在着不同程 度的脑血流 异常 状 况,并且均以血流 速 度 减慢 为主 要 特 征。因为紧张 性 头 痛生 物 学 特 征 属于 致 痛物质而导 致 的血管 收 缩,所以 造 成 病 人 的血 液 流动速度变慢,使 有形物质分 于 边侧,使 血液黏度增高[3];也有可 能 就 和头 痛发作时的颅 外血管出现 扩张,使 血流 量出现 增 加,造 成 颅内血管的容量出现 相 对的 减 少,导 致 颅内血管的 供 血明显不足有 关。本研究组病人 经过治疗以后另外复查TCD指标,显示伴随着 头痛症状的减轻,其血流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组别 尼关舒利组 布洛芬组
例数 53 53
适合婴幼儿的有效退烧药

适合婴幼儿的有效退烧药婴幼儿退烧药有哪些1.布洛芬。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们都很熟悉布洛芬,这是最为常见的婴幼儿退烧药。
这一类药物能够治疗婴幼儿的感冒或者是流感的问题。
特别是当宝宝出现了咽痛情况,还伴随发烧情况,那么就可以选择布洛芬进行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从药物性质考虑,也推荐婴幼儿选择布洛芬作为婴幼儿退烧药,更为安全且平稳持久。
不过,要是孩子的体质不适应布洛芬,可能存在肠胃不适的问题。
布洛芬更适合三岁以上的孩子。
2.对乙酰氨基酚。
兑现氨基酚也是常见婴幼儿退烧药。
该药物容易被吸收,退烧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对乙酰氨基酚的最大优点在于其副作用比较小,对于婴幼儿的胃肠道没有太大的刺激。
这一类药物安全性比较高,也可以同牛奶和果汁一同服用。
不足之处在于对乙酰氨基酚想要帮助孩子彻底退烧,还需要一段时间。
3.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有较好的退烧效果,不过该药物可能会对于婴幼儿的肝脏健康存在威海。
医生一般不建议使用尼美舒利为孩子退烧。
退烧药的种类多,药物性质不同,副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更悉心照顾忍受发烧痛苦的宝宝,在药物选择上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确保婴幼儿健康。
婴幼儿退烧药有副作用吗药物都可能存在副作用,特别是西药。
西药见效快,能够有效的缓解病情,同时西药也是可能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在治疗婴幼儿退烧问题上,很多爸爸妈妈们可能想着选择退烧药。
然而却忽略了退烧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常用的婴幼儿退烧药中,对乙酰氨基酚以及布洛芬都是常见的退烧药物,这一类型药物更适合婴幼儿,存在的副作用是比较小的。
安乃近以及氨基比林也是婴幼儿退烧药,这一类型的药物存在更大的副作用,这一类药物可能会引发婴幼儿肠道方面的疾病。
要是副作用反应强烈,可能引发幼儿虚脱或者是休克的问题。
特别是当孩子存在过敏体质的时候,我们更要避免药物带来的皮肤问题。
不过药物的副作用过于强烈,还是会被淘汰的。
什么情况下发烧会“烧坏脑袋”呢1。
各种原因的小儿频繁抽搐,可造成脑细胞缺氧,或是头部较严重外伤而损伤脑神经细胞,是有可能造成脑部的发育受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洛芬安全有效在2002年的《国际儿科学杂志》上,我国有学者曾指出布洛芬相对于对乙酰氨基酚更具优势:毒性低、降热快、并且维持时间长。
“这两种药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现在在临床上确实首推布洛芬,然后是对乙酰氨基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黄建萍这样说,布洛芬退热作用比对乙酰氨基酚更强,对胃肠刺激小,对造血系统无影响,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病儿。
2009年9月3日《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则表明,含布洛芬成分的药物在现有小儿退烧药中最为安全有效。
西英格兰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随机选取了156名6个月—6岁的发热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布洛芬退热所需的时间比对乙酰氨基酚缩短了55分钟—1.9小时。
研究人员因此提出把布洛芬作为小儿退烧药的首选。
布洛芬——效果最明显、副作用最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布洛芬自1969年在英国问世后,已逐渐成为全球镇痛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起初其主要以相对较小的剂量(1200mg/d)被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随着人们临床经验的积累,布洛芬用于慢性炎症性疾病和严重骨关节炎治疗时的最大剂量不断增加,英国和美国用该药治疗上述两种疾病时的治疗剂量分别达2400mg/d和3600 mg/d。
与此同时,小剂量布洛芬(≤1200 mg/d)的适应证也不断扩展,多种疾病(包括头痛、发热、痛经、肌肉骨骼损伤、感冒和流感等)引发的轻、中度疼痛均为其适应证。
最近有证据表明,布洛芬将来可能会被用于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并可能在多发性硬化[2]和阿尔茨海默病[3-5]的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
(IJCP 2003, Suppl. 135: 28)与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相比布洛芬疗效不逊色且安全性更高。
布洛芬是所有NSAID中胃肠道毒性最低的药物[6],而规律使用阿司匹林则会显著增加十二指肠出血的发生危险[7]。
自发不良反应报告系统中所列布洛芬最常见不良反应[8]。
服用NSAID的另一严重不良反应是肾毒性,这是由于此类药物抑制肾脏COX-2所致。
老年人或低钠血症、血容量减少、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和使用利尿剂患者服用这类药物治疗时,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有所增加,而布洛芬则仅在用药过量时,肾毒性才成为重要问题[9]。
药物过量是OTC镇痛剂使用中很常见的问题。
对乙酰氨基酚可导致致命性肝损伤,而阿司匹林则可导致酸中毒。
相比之下,布洛芬导致这些不良反应的危险相当低。
1985-1993年间美国有147例患者因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而死亡,有167例患者因过量服用阿司匹林而死亡,而仅有3例患者因过量服用布洛芬而死亡。
有病例报告显示,患者服用数10 g布洛芬(经证实最高剂量为72 g,相当于数百片片剂)后仍可不发生致命后果[9]。
PAIN研究进一步证实布洛芬的安全性PAIN研究(Paracetamol, Aspirin, Ibuprofen New tolerability,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新耐受性研究)是一项盲法随机平行比较研究,旨在比较患者服用多种OTC 镇痛剂治疗常见急性疼痛时对药物的耐受性[10]。
共有1108名全科医师随机将8677例患者(年龄18~75岁)分入布洛芬组(1200 mg/d)、对乙酰氨基酚组(3 g/d)或阿司匹林组(3g/d),治疗1~7天。
研究者将不良反应分为严重(致命、危及生命或需要入院治疗)、重度(无法进行日常活动)、中度(日常活动受限)和轻度(对日常活动无影响)。
显著不良反应是指在严重程度上至少为中度或需进一步会诊或停止治疗的不良反应。
共有8644例患者(99.5%)被纳入意向治疗分析组,8233例患者(95%)被纳入方案治疗组。
这些患者平均年龄为43~44岁,57%的患者为女性。
参试患者最常见的治疗适应证为肌肉骨骼痛(31%~33%)、感冒或流感(19%~20%)、背痛(15%~17%)、咽喉痛(11%~12%)和头痛(10%~11%)。
与布洛芬组患者相比,阿司匹林组患者发生绝大多数不良反应的危险均较高,对乙酰氨基酚组患者发生中度不良反应的危险较高。
阿司匹林组患者显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1%)明显高于布洛芬组(7.0%,P<0.001)或对乙酰氨基酚组(7.8%)。
布洛芬组患者胃肠道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4.0%)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7.1%,P<0.001)或对乙酰氨基酚组(5.3%,P=0.025)。
布洛芬所致严重消化道不良发生率明显较低(与阿司匹林相比为 1.4%对3.1%,P<0.001;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为1.4%对2.2%,P<0.019),腹痛的发生率亦较低(与阿司匹林相比为2.8%对6.8%,P<0.001;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为2.8%对3.9%,P<0.24)。
阿司匹林组患者恶心的发生率高于布洛芬组(2.5%对1.5%,P=0.01)。
在患者进行的综合评估中,将布洛芬评为好或极好的患者有74.2%,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68.6%)和对乙酰氨基酚组(69.2%)。
这些数据表明,以治疗100例患者为例,如果用阿司匹林替代布洛芬,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的患者将增加5例;如果用对乙酰氨基酚替代布洛芬,则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的患者将增加4例。
参考文献1. Van Overmeire B, Smets K, Lecoutere D et al. A comparison of ibuprofen and indomethacin for closure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N Engl J Med 2000, 343: 674-681.2. Rice GP, Ebers GC, Lublin FD, Knobler RL. Ibuprofen treatment versus gradual introduction of interferon beta-1b in patients with MS. Neurology 1999, 52(9): 1893-1895.3. t' Veld BA, Ruitenberg A, Hofman A et al.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1, 345(21): 1515-1521.4. Lim GP, Yang F, Chu T et al. Ibuprofen effects on Alzheimer pathology and open field activity in APPsw transgenic mice. Neurobiol Aging 2001, 22(6): 983-991.5. Wyss-Coray T, Mucke L. Ibuprofen, inflammation and Alzheimer disease. Nat Med 2000, 6(9): 973-974.6. Henry D, Lim L, Garcia Rodriguez LA et al. Variability in risk of maj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with individual NSAIDs: results of a collaborative meta-analysis. BMJ 1996, 312: 1563-1566.7. Kaufman DW, Kelly JP, Sheehan JE et al.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use in relation to maj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lin Pharmacol Ther 1993, 53: 485-494.8. Moore N, Noblet C, Breemeersch C. Focus on the safety of ibuprofen at the analgesic-antipyretic dose. Therapie 1996, 51: 458-463.9. Volans G, Fitzpatrick R. Human toxicity of ibuprofen. In : Rainsford KD, Ed. Ibuprofen. A Critical Bibliographic Review.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1999, 539-559.10. Moore N, van Ganse E, Le Parc J-M et al. The PAIN study: Paracetamol, Aspirin and Ibuprofen New tolerability study. A large-scal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the tolerability of aspirin, ibuprofen and paracetamol for short-term analgesia. Clin Drug Invest 1999, 18: 89-98.布洛芬的退热优势1、相对安全:世卫组织(WTO)推荐的儿童首选解热用药中国权威指南《中国0-5岁病因不明的发热诊治指南》推荐用药;中国OTC甲类药物在所有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中,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对布洛芬和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作为安全有效的解热药应用于儿科,可见在正常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它是可以放心服用的。
2、控制持久高热的效果好,多用于高烧不退同为退热药,在体温高于39.2 时,布洛芬比同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更有效,且退热时间较之更持久。
正因为有此特效,布洛芬大多情况下用于持续高热不退。
服用布洛芬的注意事项:一、要参考年龄、体重指标作为解热镇痛抗炎药来讲,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与剂量的相关性,相对更密切。
在小剂量、短期用药的前提下,不良反应相对要少很多,但长期、大量应用时,发生胃肠道等不良反应的几率就会增加。
因此,在应用布洛芬时更需要应参考年龄、体重等指标。
用于儿童退烧每公斤体重约10~20mg,每隔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用于成人退烧每次约200mg,一般每天最多不超过800mg;用于长期止痛的关节炎患者每周用量超过2.4克,同时要在医师或执业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二、可能引起的肾毒性与其他同类解热镇痛抗炎药相比,布洛芬的不良反应较低,但大量、长期服用时,对肾的损害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