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长诗)【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圣才出品】

第15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一、简答题1.民间文学的语言有什么特色?(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民间文学的语言特色主要有:(1)口耳相传的独特性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广大民众口耳之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因此又被称为“人民的口头创作”“口传文学”。
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不需要文字作中介,更不需要造纸、印刷等技术媒介来传播,广大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和传播,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直接明快,没有过多的条件限制,人们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较为自由的创作活动。
而且,这种创作活动诉诸于口头媒介,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生活场景被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讲唱者与听者之间平等地双向交流,整个创作与传承活动充满了生活意蕴。
(2)未经雕琢、朴实无华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习俗、环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语言,总是能够从即时即景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它未经任何的雕琢,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
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乡间土话、口头语,这些“家常话”从劳动人民的口中表达出来,富有表现力。
(3)体现生活美体现生活美是民间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色。
民家文学语言虽然简洁、朴素,但是,简洁、朴素中却蕴含着塑造形象的雄壮力量。
民间文学创作不同于文人创作,民间文学创作善于从身边的人、事、物、景中“引类譬喻”。
民间文学作品中,天地万物、自然山川、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无一不被民间文学取用,因此,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现成的语言表达,就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常常能够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沟通。
总之,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是丰富的,在整体上呈现出亦庄亦谐、雅俗共赏的美学风格。
2.简述民间文艺的美学蕴涵。
答:民间文艺的美学蕴涵主要表现为:(1)民间文艺美学的悠久历史积淀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负载着民间审美文化的历史积淀。
各民族自成一体的远古文化根脉,历经沧桑,经久不变,生生不息,流注于各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一、名词解释1.《民俗》周刊(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刊物之一。
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
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
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
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
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2.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3.俗文学(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俗文学是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是近代人对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称呼。
俗文学经常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作家创作的通俗说唱体裁的文学作品。
如话本、章回小说、戏曲剧本、变文、弹词、子弟书、小曲唱词、灯谜、相声、鼓词、宝卷等。
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二、简答题1.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校园民间文学往往以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为题材,透露他们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情绪,表达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有顺口溜、笑话、流行语、鬼故事、智力游戏和怪谈等。
(1)校园顺口溜校园顺口溜一般远离政治,只是学生拿自己开涮。
由于大学生活中恋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女生成为被关注和调侃的主要对象。
围绕她们产生了“大一至大四女生不同风貌”“某大学女生几回头”“从后从旁从前看”等重要题材。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圣才出品】

③与题调查
a.含义:民间文学与题调查是指为研究的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民间文学中的某个方面的作
品迚行较全面、深入的调查,像对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迚行的调查。
b.优点:调查的内容集中,采录的资料与一,能使研究更深入。
④与访调查
a.含义:民间文学与访调查是指对民间文学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或代表性的人物迚行的全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4 章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
一、名词解释 1.田野作业 答:田野作业是民间文艺学研究方法之一。在社会科学中,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诧言 学等学科也常使用这种方法。民间文艺学采用的田野作业法。丌同亍一般的社会调查,而是 对民间传承的各类文学作品做出科学的记录和描述。这种记录和描述除了对民间文学作品作 忠实的记录外,还要对这种文学创作和传承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传承渠道、传承路线、 讲述和演唱特点等各类物质和精神文化事象作详悉的记录。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活劢 b.优点:偶然性、即兴性的特点和方便、灵活的优点。 ②定居采录 a.含义:民间文学定居采录一般是指采录者长期定居某个地区,对所在地区的民间文学迚 行全面、深入的采录工作。 b.优点:由亍采录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置身亍被采录的对象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了 解当地民间文学活劢,熟悉当地敀事讲述者和歌手的情况,因而采录工作深入扎实。 ③采风队采录 a.含义:民间文学组织采风队采录是一种由政府或有关单位(部门)出面组织的集体采录 形式。 b.优点:这种形式的最大优点是人力、时间都比较集中,计划性和目的性也比较强,可在 较短期内,按照既定的目的集中迚行采录,因而能取得较多的收获。 c.注意事项:参加采风队的人员丌宜多,采录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明确每个人 的具体任务,加强组织协调,以便采录工作能顺利迚行。 2.试述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的原则。(中山大学 2011 年研) 答:民间文学作品由亍长期在群众中流传、加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群众基础和生命力, 因此,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很重要。一般来说,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主要是民间传说和民 间敀事的收集和整理。收集工作一般称为“采录”:采,就是采访;录,就是记录。在采录 时,首先要选择民间传说及民间敀事的“富矿”去采录。 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面搜集,丌设禁区 全面搜集,指的是对口头文学创作、流传的实际形态迚行全面的考察和采录。这既是从空间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的定义(1)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2)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的分类(1)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2)从体裁上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3)从国别上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4)从民族上可以分为汉族和苗族、壮族、白族、满族等许多民族的文学;(5)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
3.民间文学的特点(1)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在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创造了大量美丽动人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人们统称为“民间文学”。
(2)民间文学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固然包含了该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但从创作主体来讲,它主要还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的、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4)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主要体裁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2.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界限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常混淆不清,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传说)【圣才】

第4章民间传说4.1 复习笔记一、民间传说的界定与分类(一)民间传说的界定1.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于1816年出版了《德国传说》。
1835年,他们将民间叙事划分为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并进行了初步的区分。
2.1971年,美国学者乔治斯认为,民俗学家尽管对于民间传说的界定有不同看法,但有三点是共同的:(1)传说是故事或叙事;(2)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3)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几种民间传说的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方式大同小异,即认为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4.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
”(1)广义,是指把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记忆流传在口上的说谈,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只要问起就能得到某种说明的,都看着是传说。
(2)狭义,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仅限于我国发展起来的,分布各地,广泛流传的有情节的故事才称作传说。
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5.根据我国传说理论研究进展,将民间传说定义加以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1.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1)以情节为核心编制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明显受到芬兰学者阿尔奈和美国学者汤普森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影响,并且这个索引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
(2)以情节为中心的民间传说分类并不强调民间传说的思想内容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叙事情节的展演,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以民间传说的内容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1)以内容为核心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奥尔里克曾将民间传说分为两种,即起源传说和轶闻趣事。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年民间文学概论(代码803)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金枝》2.顾颉刚3.《民俗》周刊4.历史地理学派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民间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特征?2.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3.民间谚语有哪些特色?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举例论述神话的文化史价值。
2.试举例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四、阅读分析题(共5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答题:1.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10分)2.你是如何理解“神于天,圣于地”这句话的?(10分)3.对这篇神话作一分析。
(30分)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年民间文学概论(代码803)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金枝》答:《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
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
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2.顾颉刚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圣才出品】

第16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一、填空题1.《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在芬兰学者________的主持下起草的。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劳里·航柯【解析】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委员国提交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由芬兰学者劳里·航柯主持下起草的。
2.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________”,用以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________”,认为距离文化发达的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得越多。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重出立证法;文化周圈论【解析】“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又称“蒙太奇式照相法”。
这种方法是从多次重复出现的民族现象中去分析哪些是基本部分,哪些是有所变异的派生部分。
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先后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横断面来书写历史。
柳田国男认为“方言的地方差异大体标明古语退化的过程”,这就是说,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发生于文化中心的新词语像圆形波纹一样不断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为“文化周圈论”。
3.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_。
【答案】田野调查法、历史追溯法、共时比较法【解析】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二、名词解释1.神话学派(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
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
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
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语境)【圣才】

第13章民间文学的语境13.1 复习笔记一、语境民间文学的传承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与不确定性。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民间文学的这种传承特点与传承人进行表演的语境息息相关。
(一)语境的类别1.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分类(1)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
(2)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2.美国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鲍曼的分类(1)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①文化语境,理解文化需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指意义系统和符号性的相互关系;②社会语境,主要指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层面。
(2)在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上的进一步划分①意义语境,理解“这意味着什么”需要了解的信息;②风俗制度语境,主要回答文化各方面如何相互关联、如何相互适应的问题;③交流系统语境,主要回答一个文化中的特定民俗形式如何与别的形式相关联的问题;④社会基础,回答“该民俗关联到何种社会认同的特点”,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地域、民族、职业和年龄集团、家庭和社区等;⑤个人语境,包括个人生活史、个人讲述资料库的结构和发展等;⑥情境性语境,事件的结构是由许多情境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表演的文化背景原则、互动和阐释原则、行动发生的顺序等。
这些因素将决定选择什么来表演、表演的策略、新生文本的形态,及特定情境的自身结构;⑦历史语境。
(二)语境的两层含义1.首先是指话语、语句或语词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2.其次是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二、语境的构成(一)时间1.含义即传承人表演过程中共时态的自然时间。
2.具体内涵(1)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时间是自然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民间长诗
一、填空题
1.《阿诗玛》是________族的作品。
(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彝
【解析】《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
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民间叙事长诗通过人民群众________得以________。
【答案】集体创作;口头流传
【解析】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又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二、简答题
1.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我国各民族民间叙事长诗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品种繁多。
综观其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
①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大都产生于近现代社会,多反映人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和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斗争生活。
歌颂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即反对封建礼教对纯真爱情的束缚与
戕害,是我国民间叙事长诗的两大常见主题。
这是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在题材、主题方面的特征。
②民间叙事长诗中最多的篇章是以歌颂青年男女追求真挚的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迫害、争取婚姻自主为主题的。
(2)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①民间叙事长诗多以歌唱形式流传,叙述曲折悲欢离合的故事,必带上歌者喜怒哀乐的情感,这就形成了叙事长诗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大都要叙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故事情节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具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②民间叙事长诗注重叙述故事,在叙述中融入歌者浓烈的情感。
随着故事中悲欢离合情节的展开,自然流露出歌者的喜怒哀乐。
民间叙事长诗的叙事语言、结构安排、表现方法等,都体现了这种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的语言,既具叙事性,也具抒情性,写景是情景交融,叙事是情事合一。
(3)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
①民间叙事长诗注重塑造人物形象
民间叙事长诗最引人注目和最具魅力之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那些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众美好理想追求的诗意般的人物形象。
如嘎达梅林、阿诗玛、黄黛琛、召树屯、仰阿莎、娥并、桑洛等,都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人物形象
②民间叙事长诗注重用诗歌的表现方法
民间叙事长诗多用民众熟悉的美好的事物来构成比喻,并用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塑造优美动人的具有诗意的人物形象,使其更加亲切可爱、优美动人。
如《娥并与桑洛》用比喻描写娥并的美貌,这些夸张和侧面衬托,比实际正面描写更能表现人物的美丽与魅力。
2.简述民间抒情长诗及其与民间叙事长诗的区别。
答:(1)民间抒情长诗的定义
民间抒情长诗是人民群众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2)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的区别
①故事完整度不同
民间叙事长诗要叙述完整的故事,其故事有头有尾,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一波三折。
而民间抒情长诗重在抒情,没有故事情节,多由一组组短歌连缀而成;一部分首尾连贯的抒情长诗虽然有一定的叙事性,但也只是事件的梗概或情节的片段与若干过去生活的画面,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了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为了配合主人公的抒情。
②叙述视角不同
民间叙事长诗多以第三人称叙事,被视为全知全能的视角,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叙述不同事件的发展和各种人物的言行,甚至还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各种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民间抒情长诗则多以第一人称进行抒情,倾诉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愿望。
民间抒情长诗也有男女对唱的形式,男女互诉衷情。
抒情主人公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也仍然属于第一人称的表现方法。
③描写人物的目的不同
民间叙事长诗与民间抒情长诗中的爱情诗都有细致的人物描写,但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民
间叙事长诗描写人物主要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民间爱情抒情长诗描写人物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于人物的爱恋之情。
3.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
答:我国各民族民间叙事长诗的共同特征:
(1)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
①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大都产生于近现代社会,多反映人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和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斗争生活。
歌颂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即反对封建礼教对纯真爱情的束缚与戕害,是我国民间叙事长诗的两大常见主题。
这是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在题材、主题方面的特征。
②有少量表现男女爱情的叙事诗是以大团圆为结局的,但仍贯穿了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封建邪恶势力的主题,而且这类叙事诗多带有神话色彩,大团圆的结局只不过是寄托了人们对婚姻自由的一种美好的向往而已。
(2)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民间叙事长诗多以歌唱形式流传,叙述曲折悲欢离合的故事,必带上歌者喜怒哀乐的情感,这就形成了叙事长诗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征。
①民间叙事长诗大都要叙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故事情节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具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②民间叙事长诗注重叙述故事,但又不像一部分叙事文学作品那样只作冷静客观的叙述,而是在叙述中融人歌者浓烈的情感:
③民间叙事长诗的语言,既具叙事性,也具抒情性;写景是情景交融,叙事是情事合一。
④民间叙事长诗在结构上还安排有专门抒情的部分,一是故事讲到动人之处,往往插入一段
抒情;二是在长诗的开头往往设置一短小的序曲,除了介绍环境、点题等作用外,主要作用是抒情。
⑤民间叙事长诗的“序歌”,往往表达了歌者对所叙述故事的一种激情,营造出一种抒情的气氛。
⑥民间叙事长诗还擅长运用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来进行叙事描写,使叙述的情节、描写的人物饱和着浓烈的情感,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也往往运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此外,刻画人物性格也用到反复咏叹的方法,不仅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而且表达了对人物深深的赞美热爱之情。
(3)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
民间叙事长诗最引人注目和最具魅力之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那些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众美好理想追求的诗意般的人物形象。
民间叙事长诗更注重用诗歌的表现方法,如比喻、夸张、衬托等,塑造优美动人的具有诗意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