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城市带网络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是指中国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这四个省级行政区域。
这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本文将围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状况、交通网络和环保措施展开探讨。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等。
其中,辽宁和山东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和资源基地,河北和天津则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这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增长。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
钢铁、石化、机械制造、能源和化工等产业在这一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
同时,环渤海地区也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沿海城市更是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区和开发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了加强环渤海地区的交通网络,沿海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交通建设项目。
港口和海运业的发展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
同时,铁路、公路和航空的建设也加快了区域间的联系和物流运输的便捷。
环渤海地区还十分注重生态环保。
沿海城市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海洋环保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渤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过度的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不均衡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此外,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环渤海地区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也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社会平衡和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环渤海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流空间视角下的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结构与发展模式分析

Vol.43 No.4Dec. 2020第43卷第4期2020年12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文章编号:1000-1735 (2020)04-0508-09D01:10.11679/lsxblk2020040508流空间视角下的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结构与发展模式分析韩增林】,袁莹莹】,杨文毅2(1.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2.武汉大学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流”空间视角是互联网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新的视角之一.基于百度指数构建2013年和2018年的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网络联系矩阵,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凝聚子群3方面对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模式选择进行相关探讨.结果表明:①辽中南城市群网络密度整体虽有较大提升,但仍处于较弱的联系状态,未来需继续深化城市间的联系强度;②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中心度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沈阳、大连作为辽中南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极化效应开始向扩散效应转变.沈阳媒介作用稳固,大连的网络核心地位逐步建立.③辽中南城市群的三片区格局逐渐形成,沈阳-大连轴线子群成为区域联系的核心子群,城市群内子群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④“一轴双核”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未来应突出“以线带面”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鞍山和丹东作为新的“中间人”的角色,带动其他片区的发展,以实现辽中南城市群可持续性的网络化发展.关键词:城市网络;百度指数;发展模式;流空间;辽中南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着全球经济地理的格局,城市间的横向联系更加紧密. 传统的中心地理论将城市体系作为静态的系统来考察,未能考虑城市间的动态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 网络体系因此.Camagni 等认为应当运用新的研究范式弥补中心地理论的不足,在中心地等级体系 外,还应考虑城市之间的联系,即“城市网络”理论体系.城市网络范式的研究以“核心-边缘”关系、跨核 心关系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为特征曲.城市网络由大小不等又各具特色的城市组成,一般以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城市为发展基础,其独特的多核心机构与功能互补性使成员城市可以在合作中获得显著的规模 经济⑷.随着城市间联系的增强,“流空间"逐渐取代“地方空间”,成为主导性空间组织形式⑷.1989年,Manuel Castells 首次提出了“流空间”理论,他认为流空间的实质是物质组织,不必地理 邻接也可以实现共享时间的社会实践皈.在此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城市网络体 系的多项研究.基于不同要素流研究视角,国内外学者通过人口流时〕、知识技术流〔阿、交通流、企 业流⑴词、综合流「⑷等一般意义上的单个或多个要素流开展了国家或城市层面的网络体系和网络结 构的研究.伴随着Facebook,YouTube,微博等各类信息平台的快速发展,基于信息流的研究逐渐成为 研究热点.信息流大致可以分用户生产内容、职业生产内容和专业生产内容口叫像博客、微博、论坛、社收稿日期:2020-07-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71122,41976206)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山东商河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E-mail :************.cn第4期韩增林等:流空间视角下的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结构与发展模式分析509区、自媒体等都属于用户生产内容数据.相比较而言,用户生产内容的数据更具有开放性和海量性,数据获取的限制性小,这为利用“信息流”数据开展城市网络体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城市群的思想最早是由英国城市学家Howard(1898)提出,他发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基于城市发展规模的合理化,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以解决大城市规模过大的问题m.2005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代表着城市生活等级从单一的大城市成长为城市区域网络,通过人流、物流以及更大程度上的信息流连接起来.城市群不仅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展,还是城市生活的交易密度的增加以及作为经济中心将其腹地与外部世界相联系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其形成和发展对于所在区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2018年,辽中南城市群GDP达22450亿元,约占全省的87.24%,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作为中国区域性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城市群的建设也是我国东北振兴的重要途径•现有关于辽中南城市群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和城市潜力”删,少有通过“流空间”视角构建城市信息网络体系以分析城市网络结构和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如何从流动空间的角度考虑信息流对城市空间组织的影响,以及如何把握网络发展演变趋势,选择可持续的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以避免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成为辽中南城市群实现可持续性融合发展的需要.鉴于此,本文通过百度指数构建城市网络体系,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凝聚子群等方面对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促进“密度-网络经济"效应最大化的发挥,为辽中南城市群实现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数据来源百度指数是以百度的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平台.百度指数的搜索指数在样本量、连续性、及时性和可追溯性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借鉴信息流相关口切研究,数据来源选择的是百度指数的搜索指数,搜索的关键字统一不包含“市”,如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沈阳”,而不是“沈阳市”,时间为2013年和2018年.搜索指数的数据基础选择PC+移动搜索指数,选取整体日均值作为辽中南城市群内部两城市之间的用户关注程度.研究区域为辽中南城市群,包含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盘锦和铁岭10个地级市.1.2研究方法本文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的网络结构,依据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特征,选取了城市网络密度、城市网络中心度、城市网络中心势、城市群的凝聚子群等指标测度城市群的网络结构.1.2.1城市网络密度网络密度是指城市网络中各城市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密度越大,说明城市之间联系越密切.本文中的城市网络是有向网络,计算公式为其中,2为城市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为网络内的城市个数,D为网络密度.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多值图的信息,本研究通过设定不同的数据阈值来测量网络密度.在矩阵数据的处理中,高于阈值的认为存在联系,数值统一为1,否则为0.1.2.2城市网络中心性网络中心性指标主要包括中心度和中心势指标,其中,中心度指标是衡量城市地位重要性的指标.中心势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整体网络或者图的紧密程度,它与网络密度指标具有较高的互补性.本文选取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度数中心势指标和中间中心势指标测算城市网络的中心性.510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度数中心度是与某个城市直接相连的其他城市的个数,描述的是这一城市在网络中占据的核心性,度数越大表明城市间的联系次数越多,联系越持久•计算公式为nC Oi=S(2)其中,Cd为城市i的点度中心度,R q为城市i对城市j的联系强度.度数中心势(degree centralization)指标基于度数中心度指标进行计算,它是指一个网络或拓扑图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向某个城市集中的趋势•度数中心势指数越高,说明城市网络的整体集中的趋势越大;反之,度数中心势越低,说明城市网络内并不以某个或某些城市为中心集聚,计算公式为n2(Cmax-G)C d=—---------------------.(3)max[斗(C max—CJ]其中,Cd为城市网络的点度中心势,为城市网络中城市度数中心度最大的值,G为城市,的度数中心度皿为城市网络中城市的个数.中间中心度是研究某个城市对其他城市的控制程度,衡量的是一个城市在多大程度上是其他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的媒介,其值越高操控其他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也就越高,计算公式为C Bi=22S“°〉,j M怡斗,j V怡(4)3k Sik*为城市j和城市怡之间存在的捷径条数,g”G)为城市:和城其中,C b;为城市i的中间中心度,gj市k之间存在的经过第3个城市i的捷径数目.中间中心势(betweenness centralization)指标基于中间中心度指标进行计算,它反映的是城市网络的整体中间中心性.中间中心势越高,则说明城市间的交流越依赖于某个或某些媒介城市;反之,中间中心势越低,则是因为城市群各城市之间联系较为均衡,不需要某个城市作为媒介.计算公式为n工(CjBmax—C b J4”2十5”—2°⑸其中,C b为城市群网络的中间中心势,C Bm…为网络内中间中心度的最大值,C Bi为城市i的中间中心度.1.2.3凝聚子群凝聚子群研究是一种城市结构的描述性研究.当网络中出现相对较强、直接、紧密、经常或者积极的次级团体时,这种团体就被称为“小团体”或“凝聚子群”皿】.本文的凝聚子群分析以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为依据,采用UCINET软件计算子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关系相对于群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的密度,讨论辽中南城市群的小团体集聚现象,以体现城市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的空间组织结构.2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结构分析2.1网络密度基于辽中南城市群不同城市间联系度的分布规律,设定50、100、150、200和250为阈值(表1).当阈值设定为50时,2013年的网络密度和关系数为0.889和80,2018年的网络接近为完备网络,两两城市之间几乎都有联系(除了本溪和铁岭),网络密度都比较高,并且联系越来越紧密.当阈值为100时,2013年的网络密度和关系数都下降了64%左右,下降幅度剧烈,城市网络已处于弱连接状态;2018年的下降了44%左右,下降幅度较2013年减少了20%,说明2018年城市的网络联系程度比第4期韩增林等:流空间视角下的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结构与发展模式分析5112013年高,城市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当阈值设定为150时,2013年的下降幅度仍然比2018年高.阈值设定为200和250时,2013年和2018年的网络密度进一步下降.这些变化都表明2013—2018年辽中南城市群的网络密度和联系强度有所增加;约一半的城市之间的联系值低于100,联系较强的城市所占的比重较低,网络基本处于弱连接状态.因此,辽中南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仍需进一步提升联系强度,加强交流与合作.表12013年和2018年辽中南城市群不同阈值下的网络密度Table1Network density under different thresholds of the mid-southern Liaoning urbanagglomerations in2013and2018年份阈值网络密度关系数年份阈值网络密度关系数500.88980500.989891000.322291000.55650 20131500.1891720181500.322292000.07872000.200182500.03332500.122112.2网络中心性2.2.1度数中心度和度数中心势本研究的城市网络联系图为有向网络,因此,度数中心度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点入度是进入该城市的其他城市的个数,即该城市得到的直接联系数,表示的是这个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吸引力或凝聚力.点入度越大,表明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越大;点出度是这个城市直接发出的联系数,表示的是这个城市对其他城市的辐射力•点出度越大,表明城市的要素辐射能力越大.通过计算得到辽中南城市群网络中心度(表2).表2辽中南城市群2013和2018年网络度数中心度和度数中心势Table2Network degree centrality and degree centralization of the mid-southernLiaoning urban agglomerations in2013and2018城市2013年点出度2013年点入度2018年点出度2018年点入度沈阳2127143131381823大连1748126621001777鞍山83393614231265抚顺72395110391205本溪6848417831212营口6718119331175辽阳6537208891128盘锦6257808781161丹东60095110401448铁岭595572840869中心势32.38%13.62%36.95%10.42%从整体上看,2013年,沈阳、大连、铁岭的点出度高于点入度,2018年,沈阳、大连和鞍山的点出度高于点入度,这说明这些城市的溢出效应高于自身的集聚效应.其余城市点出度小于点入度,表明这些512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城市更倾向于从沈阳和大连等城市中获得要素溢出.2013-2018年,尽管各城市的点出度、点入度随 时间的推进均有提升,但仍存在不同城市出入度差异悬殊的情况.从点出度来看,2013—2018年,辽中南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点出度都有了较大提升,丹东市增加 幅度最大,高达73.3%左右,鞍山市其次,点出度增加了 70.8%.排在第3位的是沈阳市,增幅为47.5%. 增幅最小的是本溪,增幅为14.5%.其余城市的增幅在20%到44%之间,变化幅度差别不大.2013年, 沈阳市的点出度比大连市的高21.7%,这说明沈阳在辽中南城市群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突出.铁 岭和丹东的点出度最低,说明这两个城市处于城市群的边缘位置;2018年沈阳市和大连市的点出度明 显高于其他城市,城市网络整体上形成了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其他城市虽有小幅上升,但 影响力有限,网络结构整体上仍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从点入度来看,2013—2018年,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点入度都有所上升.2013年,点入度排名前3 的城市是沈阳、大连、抚顺和丹东,2018年排名前3的是沈阳、大连和丹东,这表明这些城市相对活跃, 对其他城市的集聚效应也比较大.同时还表明抚顺在辽中南城市群中的吸引力下降,丹东的吸引力上 升.铁岭的点入度在2013年和2018年都是最低的,表明铁岭整体吸引力和凝聚力都不强.从度数中心势看,出度中心势上升,由32.38%上升为36.95%,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度网络 的整体集中趋势加强.入度中心势下降说明整体入度网络的集聚程度下降,网络有均衡发展的趋势.沈 阳和大连的多中心发展模式会削弱网络的中心势.另外,城市群网络的出度中心势远大于入度中心势, 表明网络辐射力的中心性高于集聚力的中心性,要素资源集聚的多中心性更加明显,均衡化发展趋势 凸显,但不均衡发展现象仍然存在.2.2.2 中间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势在计算中间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势之前,需要先将数据进行对称化处理(取两个数值的平均值),然 后再将数据二值化.鉴于网络密度分析的结果,取密度差别较大的3个阈值50,150和250进行计算, 考察城市群网络在不同阈值条件下的变化(表3).表3 不同阈值下辽中南城市群网络中间中心性Table 3 Betweenness centrality o£ urban network under different thresholds2013年,阈值为50时,沈阳、大连、鞍山和抚顺的中间中心度为1.25,度数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城市501502502013 年中间中心度2018 年 中间中心度2013 年 中间中心度2018 年 中间中心度2013 年 中间中心度2018 年 中间中心度沈阳1.2501&51&506大连 1.2500.510.500鞍山 1.2500000丹东000000抚顺 1.2500000营口000000盘锦000000辽阳000000铁岭000000本溪000000中心势 2.31%051.23%4&15%016.67%第4期韩增林等:流空间视角下的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结构与发展模式分析513为阈值设定较低,城市间联系较为紧密,媒介城市的作用不大,同时,这也是网络中间中心势较低的原因.其他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为0,说明这些城市处于网络的边缘,与其他城市的交流较少,没有起到媒介的作用.阈值为150时,2013年沈阳市的中间中心度高达1&5,远高于其他城市,表明沈阳在城市网络中能够通过控制或影响城市的联系而影响整个城市群.同时根据中心度的分析结果,沈阳的度数中心度一直也是最高的,这表明沈阳市既能与其他城市主动建立联系,又能控制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权力极大.大连市的中间中心度虽然只有0.5,但相比其他城市,在网络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阈值为250时,所有城市的中间中心度都为0.通过UCINET软件绘制2013年的城市网络图(图la),图中只有沈阳和大连相互连接,任何城市都没有起到媒介的作用,此时网络处于零散状态,中间中心势也为0.2018年,阈值为50时,所有城市的中间中心性为0,这是因为对称化处理后,该网络是完备网络(图lb),枉何城市都与其他城市直接相连,都不需要媒介城市,此时网络也没有集中的趋势,因而中间中心势也为0.这进一步说明了2018年辽中南城市群联系强度增加,而2013年的城市群内部处于弱连接状态.阈值为150时,沈阳和大连市中间中心度最高,分别为18.5和10.5.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两者共同承担了较强的“中间人”的角色.阈值为250时,2018年,沈阳的中间中心度为6,大连的为0,这说明沈阳和大连虽然能起到媒介作用,但当阈值提高时,沈阳凸显出更强大的资源和信息枢纽作用,大连的媒介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图1不同阎值条件下辽中南城市群网络中间中心性拓扑图Fig.l Betweenness central辻y in urban networks under different threshold conditions3辽中南城市群发展模式分析通过CONCOR算法,得到了密度矩阵(表4)和凝聚子群的组成状况(图2).表4辽中南城市群网络凝集子群廨度矩阵Table4The dens辻y matrix of agglomerated subgroup of mid-southern Liaoning urban agglomeration 子群2013年2018年1234i n m 1/133226.3110I498.5261.1269213357.369.6750n163.911589.53226.369.67103.075.67m161.57&7595.841105075.6777.0514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图2辽中南城市群网络凝聚子群演变Fig.2Evolution of cohesive subgroups of urban network in.mid-southern Liaoning urban agglomeration区域城市网络联系的三片区格局逐步形成.2013-2018年,辽中南城市群在2级层面上由4个凝聚子群演变为3个凝聚子群,凝聚子群分布形态的组织性逐步增强,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三片区格局. 2013年,辽中南城市群形成了以沈阳为核心的第一片区,以铁岭、抚顺、本溪和丹东为一体的第二片区,以大连、辽阳、鞍山为一体的第三片区和以盘锦、营口为一体的第四片区.2018年,空间组织性明显增强,由4个零散的片区演化为联系较为紧密的3个片区,形成了轴-辐式网络发展格局.辽中南城市群被划分为I片区(沈阳-大连)、II片区(盘锦-营口-鞍山-辽阳)和皿片区(铁岭-抚顺-本溪-丹东)3个片区,三大片区的片区密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城市要素组成相对较为稳定.其中,盘锦-营口-鞍山-辽阳作为第二片区,无论是内部联系还是外向联系都比第三片区的密度高,表明第二片区的发展趋势优于第三片区.沈阳-大连子群成为区域联系的核心子群.2013年,沈阳以自身为核心形成了第一片区,与其他子群的联系密度是城市群内最高的分区.2018年,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子群群内密度高达49&5,远高于其他子群,其外向联系水平也是城市群内最高的,表明辽中南城市群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轴-辐空间发展模式,呈现出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双核结构.沈阳和大连形成的沈大轴带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辽中城市群的发展.沈阳作为辽宁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拥有汇集资源的独特优势,使其外向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大连作为辽宁省的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成功的城市品牌建设提高了其在辽中城市群中的影响力.城市群演化过程中,子群间的差异进一步加大.通过计算,2013-2018年凝聚子群密度的变异系数由0.52上升到了0.66,表明辽中南城市群各子群联系的差异呈扩大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高联系的凝聚子群的集聚现象加剧,低联系的子群由联系密度相对较低的城市组成.沈阳和大连作为核心城市,其外向功能显著,区域内经济文化资源等高度集聚,非核心经济带普遍低位运行,城市间相互作用较低.由凝聚子群的分析结构可知,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模式经历了由“点''到“轴”的演化过程. 2013年,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信息流首先开始在沈阳集聚,到2018年,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增强,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不断增强,形成了沈阳-大连核心轴线发展模式,达到了以点带线的发展模式.下一步的发展模式应突出以线带面的发展模式,在强化沈阳-大连轴线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推动辽中南城市群沿轴线发展,最终形成由轴到网的综合发展.在构建辽中南城市群网络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培育鞍山第4期韩增林等:流空间视角下的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结构与发展模式分析515和丹东作为新的增长极,使其逐渐加强子群内部的联系和外向功能强度.4结论与讨论本文以百度搜索指数为信息流基础,从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性两方面对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辽中南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经济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辽中南城市群的网络密度整体有了较大提升.但当网络阈值提高时,网络密度下降较快,反映出城市间的联系强度较低,未来需继续深化城市间的联系强度.(2)中心性分析突出了沈阳、大连作为辽中南城市群的核心地位,其城市的极化效应开始向扩散效应转变.城市群内城市中心度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城市群整体对外辐射能力要强于吸引资源的能力.辽中南城市群网络的核心媒介仍然是沈阳,大连是城市的重要节点,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大连作为“中间人”角色的作用.(3)从区域凝聚子群格局来看,区域城市联系的三片区格局逐渐形成,沈阳-大连轴线子群成为区域联系的核心子群,城市群内子群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未来应突出“以线带面”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鞍山和丹东作为新的“中间人”的角色,带动其他片区的发展,以实现辽中南城市群的可持续性的网络化发展模式.通过运用百度指数构建城市网络体系,探讨了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然而,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不仅体现在信息流上,还体现在人口流、知识流、交通流等因素上.因此,综合利用各种流要素分析城市网络将更有价值.最后,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网络虽然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但其网络发展效率如何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1]王士君,廉超,赵梓渝.从中心地到城市网络一中国城镇体系研究的理论转变[J].地理研究,2019,38(1):64-74.[2]CAMAGNI R,CAPELLO R.The city network paradigm: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dH.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2004,266:495-529.[3]马学广,李贵才.西方城市网络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4):65-70.[4]CAMAGNI R P,SALONE work urban structures in.northern Italy:Elements for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Urban Studies,2016,30(6).1053-1064.[5]CASTELLS 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The information age: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 E MU.Oxford,UK:Wiley-Blackwell,1996:407-459.[6]魏冶,修春亮,刘志敏,等.春运人口流动透视的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结构[J].地理科学,2016,36(11):1654-1660.[7]DU Z,YANG Y,ERTEM Z,et al.Inter-urban mobility via cellular position tracking in the southeast Songliao Basin,NortheastChina[JH.Scientific Data,2019,6(1):71-76.[8]LIEFNER I,HENNEMANN S.Structural holes and new dimensions of distance: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network of China's optical technology sectorCJH.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11,43(4):810-829.[9]周灿,曹贤忠,曾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的集群网络模式与演化路径[J].地理研究,2019,38(9):2212-2225.口0]王姣娥,景悦.中国城市网络等级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基于铁路和航空流的比较[J].地理学报,2017,72(8):1508-1519. [11]DERUDDER B,WITLOX F.Mapping world city networks through airline flows;Context,relevance,and problems]J].Journalo£Transport Geography,2008,16(5):305-312.[12]DERUDDER B,CAO Z,LIU X,et al.Changing connectivities of Chinese citie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2010—2016CJU,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8,28(2)•183-201.[13]薛德升,邹小华.基于中资商业银行全球空间扩展的世界城市网络及其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18,73(6):989-1001.[14]王国力,宋昂.基于引力模型的上海大都市圈联系度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2):260-266.口5]邓楚雄,宋雄伟,谢炳庚,等.基于百度贴吧数据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联系分析[口.地理研究,2018,37(6):1181-1192. [16]HOWARD E.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CM].Beijing:Commercial Press,2009:11-19.。
辽宁省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推动策略研究

辽宁省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推动策略研究作者:张竞鸣来源:《商场现代化》2022年第12期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当前数字经济的出现,对我国产业升级、行业创新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且为我国经济朝著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驱动力,成为当前经济朝着战略性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而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之下,辽宁省为获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推动政策助力行业经济转型。
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阻碍着辽宁省经济转型的进程,基于此,为促进辽宁省数字经济的发展得到突破,以及为当地政府制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方向,本文对辽宁省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策略。
关键词:辽宁省;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推动政策以重工业为主的辽宁省当前已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其既定战略,而当前5G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断优化等,都为辽宁省数字经济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当辽宁省数字经济得到不断发展之后,辽宁省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省,省内的实体产业的发展空间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且潜力也会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
基于此,在当前,辽宁省政府为加快建成“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为辽宁省数字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指引方向。
但在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还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而为让辽宁省数字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数字经济的特点,其次再探讨辽宁省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之后研究数字辽宁的发展现状以及收集当前辽宁省政府为推动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所出台的政策,并研究其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意见。
一、数字经济的特点1.创新性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该行业集聚了众多互联网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
创新的推动,兴起了云计算、区块链、直播电商等,而这些都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意见-大政办发〔2019〕61号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意见正文:----------------------------------------------------------------------------------------------------------------------------------------------------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意见大政办发〔2019〕61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升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水平,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1.充分认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综合性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解决群众出行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和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建地铁就是建城市、以地铁建设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推进各类资源向轨道交通倾斜,全力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原则。
轨道交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建设、资源整合、创新驱动的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提供功能完备、运行安全、乘坐舒适、服务到位的轨道交通工具有效结合起来,优化设计,精细施工;二是坚持优先建设,将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位置,优先安排建设计划,优先保证建设资金,优先安排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坚持资源整合,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全市合力,充分挖掘、集中、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高效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坚持科技先导,推进融资创新、组织创新、建设创新、运营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市情的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新路。
辽宁凌海2023报告

辽宁凌海2023报告1. 引言辽宁凌海市位于中国辽宁省东北部,是一个以渔业和重工业为主的沿海城市。
凌海市是辽宁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本报告旨在总结凌海市在2023年的发展情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2. 经济发展2.1 GDP增长2023年,凌海市的GDP总值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8%。
这主要归功于凌海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
凌海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2.2 产业结构调整凌海市在2023年继续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重工业仍然是凌海市的支柱产业,但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也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凌海市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3 外贸进出口凌海市的外贸进出口贸易额在2023年实现了稳步增长。
凌海市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合作,扩大了对外贸易伙伴的范围,提升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凌海市也加大了对进口业务的推动力度,进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
3. 基础设施建设3.1 交通建设凌海市在2023年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道路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提高了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行效率。
同时,凌海市还加强了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和改善,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3.2 城市规划凌海市在2023年进行了深入的城市规划研究,制定了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
根据规划,凌海市将重点发展现代化的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公共设施建设凌海市积极推动公共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凌海市投资兴建了新的医院、学校和文化设施,满足了市民对健康、教育和文化的需求。
4. 生态环境保护4.1 水环境治理凌海市在2023年继续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改善了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凌海市加大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并加强了水源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集聚研究

根据集聚公式 计算 出的结 果见 图 1 从 图 中我 们 可 ,
以看 出 :
1 各产业在辽 宁沿 海经 济带 的城 市间 已形成 了集 . 作者简介 : 何艳( 99一) 女 , 17 , 湖北仙桃人 , 湖北工业 大学经济与政 法学 院讲 师, 究方向 : 研 区域经济 ; 涛( 99 黄 17
何 艳 黄 涛
( 北工业大学 经济 与政法学院 , 湖 湖北 武汉 40 6 ) 3 0 8 [ 摘 要]许 多产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 内已形成 了空间集聚状 态, 同时由于城市 间的交叉定位 , 但 各产
业 问也存 在 着 重 复 建设 的现 象 。各 城 市发 展 不平 衡 和 行 政 分 割 是 产 业 分 工 和 合 作 的 主 要 障碍 。针 对 这 些 问 题 . 出 了制 定 城 市的 差 异 性 定 位 与 合 理 分 工 体 系 , 立跨 区域 协 调 组 织 , 产 业 的 空 间集 聚 度 进 行 产 业 布 提 建 按 局 , 立 网络 化 的 产 业 集 群 等 调 整 对 策 。 建
电力 、 燃气及水的生产 和供应 业 , 科学研 究 、 术服 技 锦州 务和地质勘查业 , 卫生 、 社会 保障 和社会 福利 业,方式 。这样 的产业布局 形成 了各地 的产业 园区建设 途径相 似 , 产业定 位趋 同。从 图 1中可 以看到 , 很多 产业 的空 间集聚指 数 产生 了重叠 现 象。例如在金融业 上除 了最 低集 聚度的盘 锦地 区外 , 其
于我 国沿海地 区继珠三 角、 长三角 、 京津冀 之后的第 四经
济增长极。辽 宁沿海经济带 由丹东 、 大连 、 口、 锦 、 营 盘 锦 州和葫芦岛 6个城市 的 2 个市 区和 1 1 2个沿海县( ) 市 组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土地生态问题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土地生态问题研究【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既是经济发展重要区域, 也是生态保护关键区域,发展经济伴随着的是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所受到的威胁。
本文结合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土地生态问题,重点研究土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地级市,所辖21个市区和12个县(市)。
土地面积面积3.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1/4;总人口1445万,约占1/3;地区生产总值3647亿元,占近1/2,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在辽宁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区域面积广大,发展前景广大,保护该区域的土地生态环境,加快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对确保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利用现状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总面积57809平方公里。
其中: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相当,分布面积最为广泛,分别占沿海经济带的40%以上;城镇用地面积为39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89%;另外,草地、水域(以沿海水域为主)和未利用地也有少量分布。
在大陆海岸线长2920公里的沿海经济带范围内。
宜港海岸线约占100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00公里,优良商港港址38处,有大小港湾40余个,80%以上尚未开发,为临港产业长远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土地生态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岸带对人们的吸引力就快速地、不间断地在增加,据统计,世界一半人口聚集在60千米海岸带范围内。
沿海地区人口集中将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压力,进而导致压力加剧的大城市的出现和扩散。
辽宁沿海经济带也面临着各种资源利用方式之间的冲突,也承担着土地开发利用过度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影响。
(一)滨海湿地萎缩沿海地区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用地扩张,滨海湿地不断转化为种植业用地、水产用地、盐业用地和城市用地,使得滩涂湿地面积严重缩小,加上城市化过程对滨海湿地的污染加重,滨海湿地功能退化,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破坏,原生生物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严重衰减。
加快推动辽宁省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建议

加快推动辽宁省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建议作者:郎奎平来源:《辽宁经济》2022年第06期〔内容提要〕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以数字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和基本逻辑,推动数字化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地发展数字经济更是辽宁全面振兴的新机遇、新要素、新空间。
〔关键词〕转型动力路径选择成效体现数字化思维一、辽宁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数字经济一般分为四个方面: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字价值化。
国家规划2025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达到50%,规模超过65万亿。
辽宁“十三五”期间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8.6%,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全国11位,数字辽宁建设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从数字经济规模看,2020年全国有13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1万亿元,8个省市超5000亿元。
辽宁数字经济规模列第15位,占GDP比重列全国11位。
从数字经济增速看,贵州、重庆、福建数字经济增速位列前三位,增速均超过15%;湖南、四川、江西、浙江、广西、安徽、河北、山西等省数字经济增速超过10%;其余省,包括辽宁,数字经济增速在5%—10%之间。
从产业数字化上分析,辽宁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区位优势,2021年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
两化融合基础能力全面增强,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73.8%(从15到1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5.2%(从16到15),全国排名上升一位。
培育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13个,累计28个,位居全国第4位。
推动20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等领域试点示范;建设100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工厂。
59个项目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累計上云企业9万家,其中工业企业约2万家,沈鼓数字化车间项目等6个上云案例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137户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省累计211个,居全国第10位;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解析节点数量达27个,居全国第6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 济 论 坛
E o o e F r m e n mi o u
Ap .2 1 r 01 Ge . 8 .4 n 4 9 No0
辽 沿 城 带网 宁 海 市
文/ 英杰 张
【 摘
期 推 动 和 加 快 辽 宁 沿 海城 市 带 网络 化 发 展 。
一
状 ,理清问题 ,探求对策 ,使辽宁沿海城市带网络 化发 展迈上健 康快 速发 展 的轨道 ,这对 于 辽宁 区域 经济 的跨越 式发展 乃 至东北 老工 业基 地 的振兴都 具
有重要 的理论 意义 和现 实意 义 。
一
势 位居 首位 。
当前 ,辽宁省 经济 发展 总体上 已进 入工业 化 中 后 期 、城 市 化 快 速 发 展 的新 阶段 。 “ 十二 五 ”期 间 ,辽宁沿 海城市 带将 进入 高速 发展期 ,在全 面推 进 的过程 中辽 宁将 重 点建设 大连 、营盘 、锦 葫和丹 东 四大都市 区 。作 为辽 宁城 市带 的核心 ,大连 市提 出 了 ‘ 城市 化 ”的宏伟 蓝 图。营 口市要 在沿海 ‘ 全域 10 平方公 里 的区域 内推进 城市 化 ,打造百 里滨 海 60 生态 城 。锦 州 的 白沙 湾行政 生活 区、盘锦 的滨海新
亿) 、盘锦市 (7 . 亿 ) 66 7 、丹东市 (0 . 亿 ) 8 6 7 2 、葫 5 芦岛市 (4 . 亿 ) 2 1年各市工业产品销售额、 45 8 o 00 5 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 般预算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出口总额 、外 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等指标差异较大 ,大连以较大优
之一 ,它 不仅 是辽 宁 ,也 是整 个东 北地 区惟一 的沿
海 经 济 开 放带 ,沿 海 各 主要 港 口通 过交 通 发展 轴 线 ,承 担了辽 宁及整 个东 北腹 地 的 内外 贸易 的绝大 部 分 。从 产业 结构 上看 ,这 里不 仅有装 备制 造 、石 油 化 工 、 电子产 品 、服 装 服 饰 等制 造 业 ,也有 旅
展 题与 策 的问 对
要 】在 工业化和城 市化的双 重推 动 下,辽 宁沿海城 市带发展迅速 ,已初步表现 出网络化发展 的特
征 。本 文基 于辽 宁沿海城 市带的现状和其 网络 化发展过程 中存在 的主要 f ̄ ,提 出几 点建设性 的策略 ,以 * - l 【 键 词 】辽 宁沿海城市带 ;源 ,也是 区域 经济 发展 的重 要增 长点 。
这六 个地 级城 市既 有 同质性 ,又 有异质 性 。六 个 城 市 都 依 山傍 海 ,资 源 禀 赋 和 区 位 特 征 大 同小
六 个地 级 市 的行政 体 制 尚是 ‘ 块式 ”体 制 , 条 其 职能 一方 面来 自我国地 方组 织法 和宪 法 ( 即外 部
游 、航 运 、物 流 、商贸 等现 代服 务业 ,同时也有水 产 品等农 业项 目,集 中了辽 宁 的许多优 势产业 和 优
辽宁 正加快 规划 建设 ,一个 功能 完备 、环境 优美 的
沿海 城市 带正 在形成 。 二 、辽宁 沿海城 市带 网络化 发展存 在 的主 要 问
题
( )传 统 ‘ 块 式 ”行政 体制 的束缚 一 条
‘ 块 ” 的结合 的 ‘ 块 式 ”行政 体制 ,并 在各 个 块 条 层 面 和各 个 领域 影 响和 制 约 着政 府 的行政 管理 效 能 。随着市场经 济体 制 的深入和沿海 城市 间互 动合 作的增 强 ,地 方政府 在改 革进程 中也 获取 了一 定 的 财政 自主权 , ‘ 块 管理 ”的状况得 到 了很大 的改 条 善 ,但条块 关 系仍没有 完全理 顺 ,各城 市政府 间的 合作 和互 动仍存 在 阻力 ,束缚 了 网络化 发展 。 ( )传统 政绩观 的偏导 - ‘ 权让 利 ”极大地 激发 了地 方政府 的积极性 , 放 地方政 府在 区域经 济发展 中处于 主导地位 。但 由于 政绩评 估大 多是 以经 济发展指 标为 主 ,如 传统G P D 增长量 、引进 项 目数 量 、新 增企业 多少等 ,导 致地
城 和葫 芦 岛 的北港 工业 区等 也都 在 加 紧建 设 之 中 。
、
辽 宁 沿海城 市带 的基本 情 况
辽 宁沿 海 城 市 带 包 括 大 连 、营 口 、丹 东 、锦 州 、盘 锦 、葫芦 岛6 地级 市 ,现 有4 个 国家 和省 个 3 级经 济 区。从 区位 条件 上看 ,该 城 市带位 于东 北地 区的前沿 、环渤 海地 区 的 中心 和东 北亚经 济 圈的关 键 地带 ,是 欧亚 地 区通 往 太 平 洋 的重 要 ‘ 陆 桥 ” 大
【 作者简介 】张英杰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博士研 究生、临沂大学助理研 究员,研究方 向:区域经济
和城 市经 济
在东北 振 兴总体 战 略的 引领下 ,辽 宁沿海 经 济
带 (0 9)和沈 阳经 济 区 (0 0)的开 发开放 已相 20 21
发展经济的共性特点 。但大连港在东北地区处于龙 头地 位 ,营 口、丹东 、锦 州 、盘锦 、葫芦 岛则作 为
新 的 区域经济 增长极 ,成为我 国新 一轮 经济增 长 的
引擎 。而辽宁 沿海城 市带 作 为辽 宁沿海 经济带 的重
要 依托 ,具有 良好 的 区位条件 、基础设 施 、人 口和
产业 的承 载 能力 ,在 工业 化 和城 市 化 的 双 轮 驱 动 下 ,现 已初 步呈现 出 网络化 发展 的态 势 。要 把握 现
喂 给港①,处 于辅 助地 位 。从 经 济 总量 上 来看 ,差 异 显著 ,20 年六城 市 的G 蹦 } 09 D 序依 次是 :大 连市 (395亿 ) 4 4 .1 、营 口市 (0 . 亿 ) 州 市 (2 . 869 6 、锦 773
继 上升 为 国家 级战 略 ,其 目标 是把 辽宁 打造 成我 国
获 得性 配 置 ) 一方 面 ,地方 政府 从 外 部 获得 职 ;另
能后 ,还 必须 在 内部合理 分解 ,进行 内部结构 优化 配 置 ( 内部 结 构 性 配 置 ) 产 生 了 “ 条 ” 与 即 , 条
异 ,各城 市在 确定 城市 定位 时 ,基本 都遵循 了 “ 以
港立 市 ”或 “ 以港兴 市 ” 的原则 ,形 成 了围绕港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