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代史心得体会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心得体会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我们知道,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
恰好也阅读了老师推荐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人民不屈服的精神,敢于斗争的精神,使我深深折服。
这本书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为宗旨,以历史唯物论研究中国近代史,使后人了解中国的演变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得到学术界一至很高的评价。
该书系统地叙述地半封建的社会;记述和分析了一百年来中国几个革命高潮和曲折历程。
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对每次战争进行全面总结以及带来的经验教训分析的一步到位,仅仅是通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让那几个不同阶段的革命发展阶段的历史展现在我的眼前,并且初步了解- -些爱国人士,一些革命先驱。
作者以默默无常的语调与爱国主义人士那种奋起反抗的精神形成强烈的对比。
作者又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中华民族处于艰难的苦境之中。
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滔天罪行等史实时,对侵略者那是如此的憎恨愤怒。
使我影响最深的还是1840的鸦片战争在全国爆发,帝国主义为打开中国市场,使鸦片源源不断的流入国内,导致中国的真金白银不断向外流通。
于是革命先驱林则徐展开了虎门销烟,在国内进行了一切严烟活动和政策。
而英国资产阶级以不平等为了争取平等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以战败而告终,最后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割地赔款,于是中国进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有后来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步步加深。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人民终于意识到不能一味地落后和被迫,我们要反抗斗争,于是就有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等。
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逐渐传播,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生们和工人阶级也参与了这次运动,他们共同联合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
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
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
”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0dc04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b.png)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
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
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
”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
读书笔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笔记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们知道,那段时光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
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
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突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痕迹,正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
中国的前途与命运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绝大多数人的手里。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理所当然,“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
”我们向历史学习,向历史中的各位革命前辈学习,学习他们无畏一切,为国奉献的精神。
抱着这种心思,我阅读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
此书系统的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可耻的卖国贼的应用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观点来看待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在经过了两千多年基本上停滞的封建社会以后,社会政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动荡和变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时期,可以说是现在这个和平强大高速发展的国家成立的奠基期。
把每次革命高潮时期和在它以前的准备时期合并起来的话,那就可以把1840-1919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是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和农民战争时期;第二个是从太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第三个是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到辛亥革命(1901—1912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时期;第四个是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 年),这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酝酿的时期。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因为我高中选择的是文科,所以对历史书上阐述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很熟悉了的。
但如今读了胡绳先生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感觉自己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领悟与见解。
这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的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
依据作者本人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中国近代史“三大革命高潮(太平天国、维新戊戌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理论,划分成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04--1840年,即为第一编),从天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年,第二、三编)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到辛亥革命(1902--1912,第四编),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年,第五编)四个时期,分别论述了不同历史阶段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各阶级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突出描绘阶级斗争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主题,戊戌变法清晰地勾画了“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展示了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以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全貌。
在第一编论述太平天国运动时,作者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
”是的,洪秀全把中国传统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西方基督教相结合,勾勒出了一幅“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地耕”的美好图像,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愿望,虽然说洪秀全的思想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是他巧妙地利用了农民的这一心理,大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反抗情绪,最终组成了太平起义军。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中国近代史两大阶段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一小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此间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小阶段,从太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
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一直居主导地位。
第三小阶段: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辛亥革命(1901-19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和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时期,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中西文化碰撞与新旧文化并存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阶级的矛盾。
第四小阶段: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
这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
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共和与民主,革命派又先后发动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反对张勋复辟,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由于其阶级时代的局限,这一系列运动多是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中国社会陷入黑暗的谷底。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也有人把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三个高潮”(第一次高潮时期是1851-1864年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高潮时期是1894-1900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由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1911-1912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
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
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
”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因为我高中选择的是文科,所以对历史书上阐述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很熟悉了的。
但如今读了胡绳先生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感觉自己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领悟与见解。
这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的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
依据作者本人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中国近代史“三大革命高潮(太平天国、维新戊戌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理论,划分成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04--1840年,即为第一编),从天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年,第二、三编)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到辛亥革命(1902--1912,第四编),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年,第五编)四个时期,分别论述了不同历史阶段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各阶级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突出描绘阶级斗争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主题,戊戌变法清晰地勾画了“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展示了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以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全貌。
在第一编论述太平天国运动时,作者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
”是的,洪秀全把中国传统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西方基督教相结合,勾勒出了一幅“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地耕”的美好图像,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愿望,虽然说洪秀全的思想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是他巧妙地利用了农民的这一心理,大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反抗情绪,最终组成了太平起义军。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五章太平天国的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是道光年间起,活跃了14个年头的反清农民革命组织,而这个组织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般以失败告终。
书中写道,“历史实践证明,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能够把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革命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
即便如此,我依旧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以及启示性和借鉴性。
太平天国的最早的组织者同时也是领导者之一——洪秀全误打误撞竟成了基督教“忠诚的教徒”。
而1847年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却拒绝给他施“洗礼”,认为“以彼对于圣经之知识无多也。
”
由此可见,洪秀全缺少对基督教系统、深入的认识和学校,而是借由基督教这一契机打开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帷幕。
以书中所述,“洪秀全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带来的基督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但必然性的历史通过这个偶然的事件而实现了。
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
”
古老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而洪秀全则是“这部‘天书’中着重论述的只有上帝是“独一真神”而一切偶像都应废弃这一点受到他特别注意。
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撤除学塾中的孔子牌位。
”
这便是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开头——虚假而愚昧的信仰。
自认为上帝次子,是天赐的神圣使命,从这一角度出发不仅经不起推敲,同时也和封建思想如出一辙——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天赋之权。
次之,参加太平天国武装起义的群众主要的是各地的贫农、雇农。
而中心领导人中,书中写道,“杨、肖利用了闭塞的山区本来流行的鬼神附体的巫术的形式,和洪秀全的梦魂上天的说法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
他们之所以能在群众中建立威信,并不是因为他们利用巫术的形式,而是因为他们假借“天父”“天兄”的名义所说的话常常是在重要的关头,起着稳定人心,指明方向,打击敌人的作用。
”
换而言之,主体力量是缺乏知识水平力量的贫困农民;领导者拥有一定领导能力,却仍然是靠坑蒙拐骗的乌合之众。
胡绳先生写道,“当革命形势出现的时候,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成为勇敢的先锋。
但同时,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流寇主义、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
他们既是农民革命中的勇敢分子,又往往成为革命中的不坚定分子;既给农民革命涂上了绚烂的色彩,又成为败坏农民革命并使农民革命终于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
在主体力量有一定缺失的情况下,领导力量也没起到矫正指导的效果,又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大失败因素。
第三则是历代农民起义的“通病”——“农民革命能够给封建统治秩序以严重的打击,但是农民阶级不具备新的生产力,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消灭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代之以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他们所做不到的。
造反的农民在意识形态上也摆脱不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毒害。
”也就是“农民阶级没有彻底独立的世界观。
”
许多参与革命的普通农民会从封建思想上认为自己是“匪”,是“贼”。
而这一认知使得这一组织容易被“招安”,被“收买”,被“劝降”,从而从内部分崩离析。
第四,腐败。
即便洪秀全曾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但是太平天国依旧走了封建地主阶级腐朽的老路——大兴土木,豪华奢侈,骄奢淫欲。
“天王同其他诸王的关系再也不是兄弟关系,而是君臣上下的关系。
每个王都有千人以上的僚属和侍从人员。
杨秀清每出府,‘开路用龙灯一条,计三十六节……’。
封建等级制度甚至搞到极端繁琐的地步。
高级官员坐轿时,小官和兵士都要回避或跪在道旁,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这些情况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进入大城市以后,失去了同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他们已经严重地脱离了群众。
”
失去了群众的支持,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蜂拥入城,其他方向的湘军也缘梯而入,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或自焚,无一降者,天京失守。
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革命也就这样失败了。
而《天朝田亩制度》、因太平天国运动而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
尤其革命中的错误和失误也成为“镜子”对无产阶级革命起到为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