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2、了解透镜的构造及成像原理;3、能够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难点:理解物距、焦距与成像大小、虚实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1、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3、根据成像规律,学习透镜在不同情况下成像的特点;4、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四、学习内容及方法1、学习凸透镜的构造及成像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了解物距、焦距与成像大小、虚实的关系;3、学习凸透镜在不同情况下成像的特点,如:当u>2f、f<u<2f、u<f 时,分别成什么样的像;4、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的使用方法。
五、学习效果检测1、完成相关练习题;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不同情况下凸透镜的成像特点;3、根据实例分析,掌握不同情况下如何使用凸透镜。
六、学习反思与总结1、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特点;2、分析自己在掌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3、对于难以理解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课件《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课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逐步转变。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不再仅仅是听取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各种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生动地学习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款名为《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Flash课件,该课件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课件概述《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款针对中学物理课程的Flash 课件。
该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动画演示和互动式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该课件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将知识点进行细化,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突出特点1、动画演示: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将抽象的物理现象进行直观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对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分别把上述物体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得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光屏的作用是承接并显示凸透镜所成的实(选填“虚”或“实”)像。
2.完成下表的填写:(焦距、物距、像距分别用f、u、v表示)物距u像的性质物与像的位置像距v光屏能否承接应用u>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2f>v>f能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v=2f能测焦距f<u<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v>2f能投影仪u=f不成像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不能放大镜【合作探究】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哪些因素有关?【猜想假设】①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支持事例: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不同,是因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不同。
②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支持事例:同一物体通过照相机成像,当照相机镜头的焦距改变时(调焦),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会改变。
③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支持事例:照相机与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分居在凸透镜的两侧;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
【设计实验】(1)相关概念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如图所示,物距为30cm;②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如图所示,像距为60cm;③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实验思路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凸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
4.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探究引导设计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刚才两现象中我们改变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发现成像情况不同。由此关于凸透镜成像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预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组织学生对提出的某一个问题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并可能提出各种问题
加强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解决提出的问题?
思考:所需要的器材。
展示合作学习研究成果
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
强化“合作”与“交流”
体会合作探究的快乐
课堂总结
有效反馈
利用课件动画,对本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总结
组织学生完成反馈练习
布置作业
学生观看,并回顾整个实验过程
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
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评估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
会组装实验器材,学会使用光具座
活动:“牛刀小试”
组织学生自己在光具座上找一个像
教师引导,并解决以下问题:
1、实验如何操作
2、实验关键:如何调整像落在光屏的中央?
学生合作实验
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
学生知道实验如何进行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调整方法
增加探究性
使学生明确实验中要收集的证据像的性质(大或小/正或倒)和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倒立、放大的像
①
②
③
交流发现:成这种像时有何规律?
从u与f的数据上:
从v与f的数据上:
活动3:猜测:什么情况下光屏上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实验验证(设计表格,下面已画好了表格边框)
发现:
活动4:从远离凸透镜很远处的蜡烛逐步靠近它时,发现移动光屏上得不到像,可能此时烛焰经凸透镜成了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能用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剖析照相机、投影仪、缩小镜的成像特点,提高实验操作才干。
2.经过实验探求和小组协作,学会应用三条特殊光线研讨成像规律的方法。
3.树立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络,乐于探求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运用说明与学法指点】
1. 依据目的仔细阅读课本,勾勒并思索本节的重点内容(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成预习案局部,联络生活实践,尝试探求案效果,用红笔标出疑问,以备上课交流。
2. 结合上一节所学的照相机、投影仪、缩小镜的成像特点,总结凸透镜成像特点随物距变化的规律。
预习案
1.完成以下光路图。
2.你知道实像与虚像有哪些不同?
3.总结照相机、投影仪、缩小镜的成像特点,思索比拟三种光学仪器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的大小。
探务实验
1.提出效果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外面都有凸透镜,缩小镜自身就是一个凸透镜,它们都是应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
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缩小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那么,凸透镜所成像的真假、大小、正倒跟什么有关系?
2.停止猜想
针对提出的效果,说出自己的猜想。
4.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导学案

课题:4.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设计说明:本节教学一直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难在以下方面:1、实验的步骤多,观察的内容多,需要强调注意的问题多,老师用于组织教学的工作量很大,实验过程往往嘈杂而混乱,搞了半天,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在干什么?2、因为需要注意的地方太多,在嘈杂的实验环境中,老师要不断叫停实验,大声叫喊实验的注意事项,纠正操作错误,效果很不理想。
3、很多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只让学生找了三个特殊的物距点来研究,就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忽略了很多中间过程,导致规律的得出非常的生硬。
4、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是迷糊的。
对规律的记忆往往是死记硬背的。
5、虽然规律记住了,但学生没有在实验中看到凸透镜成像大小的渐变过程,所以碰到一些稍难的题目,就不会分析了。
6、对于成像的“放大”和“变大”理解不清,影响了对规律的总结和理解。
针对上述问题,我设计了这个导学案,力求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对比,猜想影响凸透镜成像大小、虚实的可能原因,从而产生实验探究的内在动机。
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需要观察记录的现象和内容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都有现成的文字和图像的结合来导引,使得整个实验目的明确,过程清楚、明了。
学案中不仅设计了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还增添设计了更形象化的比例图像记录方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析总结成像规律,就降低了教学难度,不存在规律强加的嫌疑。
这一过程也培养锻炼了学生分析数据,找寻规律的能力。
设计了根据已学过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规律,通过光学作图来确定成像位置和大小的课堂练习,以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增设了新的探究项目,更能激发优秀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
课题:5.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导学案设计者:宜昌金东方学校 李军班级 姓名【目标导引】1、通过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导学案

二次备课 (调整)
研学部分
一、意外的发现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课本 88 页图 4—21 所示之“意外的发现” ,移动放大镜位 置,会在报纸上看到不同的像. 二、阅读课本 P88——89 页内容,看看你能否说出下列问题的答案,你也可以和小 组同学相互讨论后来回答。 1.自主探究:用桌上的凸透镜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2.什么叫做物距?什么叫做像距?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3.什么叫做实像?影响凸透镜成像性质的两个关键点是 和 . 【知识建构】——你最棒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组内交流:小组讨论怎样测量凸透镜焦距. 2.合作探究:利用桌面器材,以及阅读课本第 88 页内容,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来探究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3.小组展示:按照小组讨论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并展示. 物距与焦 距的关系 u>2f u=2f 2f>u>f 物距 u/cm 虚 实 像 的 性 质 大 小 正 倒 像距 v/cm
练学部分
1.某同学用焦距为 15cm 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25cm 处的主光 轴上,则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2.如图所示,人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烛焰的像是( ) A.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B.实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C.虚像,能用光屏承接 D.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光屏上已得到烛焰缩小的像, 如果小明使物体 远离凸透镜,则应使光屏应 (填“远离” 、 “靠近”或“不变” )凸透镜, 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 、 “变小”或“不变” ). 4.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他按如图装配仪器 (图中F点 是焦点,H 点是 2 倍焦距处) ,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 高.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学法指导:探究法一、自主学习:1、凸透镜有作用;凸透镜能将光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凸透镜凸透镜有个焦点。
2、焦距:到光心的距离,用表示。
3、能够在上得到的像叫实象,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不能在光屏上接受到的像叫虚象。
4、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用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1、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探究P97)注意:应该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过程:详看课本思考:(1)如上述实验中,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能在光屏上得到实象吗?为什么?(2)认真分析上述实验探究过程,你能分析出凸透镜成像是由什么决定的?分析与论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自我检测:1、用一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实像总是正立的,虚像总是倒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2、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
则凸透镜的焦距为()A.f<2cmB.2cm<f<4cmC.4cm<f<5cmD.5cm<f<8cm3.一个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20cm处逐渐移向30cm处的过程中( ).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4.如果要使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的清晰、缩小的实像,测应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A.5cm B.10cm C.15cm D.20cm5、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应为( )A.100mm以外B.恰为50mm C.50mm以内D.略大于50mm 6、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A.一定大于20 cmB.一定小于9 cmC.一定在10 cm到8 cm之间D.一定在9 cm到10 cm之间7、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分工协作(全体学生)2)会组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全体学生)3)能正确确定物距,并通过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的位置,然后正确辨认像距和像的正倒,大小和虚实。
(优生起主导作用,学困生在积极参与中形成并强化理解)2、知道凸透镜成虚实,大小,正倒像所满足的条件4)能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
(优生能独立得出结论,学困生在其启发下逐渐完成概括过程)5)对实验结论能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上进行表述(优生进行多种个性化理解,包括画出光路图)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器材主要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
[引导点拨][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表一: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应用大小虚实正倒u>2fu=2ff<u<2fu=fu<f表二:各组每次实验时物距取值一览表(实验前先把物距写在表上方表一中)注意:做当f<u<2f时请在实验前把透镜向蜡烛一方移动,使其距光具座蜡烛一端25cm物距组号 1 2 3 4 5 6u>2f 25 27 29 31 33 35f<u<2f 15.5 16 16.5 17 17.5 18u<f 9 8.5 8 7.5 7 6.51、组装实验器材,将蜡烛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即物距u>2f,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像距。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4、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光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5、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光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取掉光屏,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成果展示]补充完善表格一中的内容[分析与论证]三、课堂检测1、一凸透镜的焦距是8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2cm处,则所成的像是A.正立、缩小的虚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虚像2、小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测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