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获奖教学设计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1、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主要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
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
如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四、课后思考1.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2. 抓住关键词句,品析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爱的伟大。
3.通过解读“好好儿活"的含义,加深对亲子之爱和生命价值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深沉。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感悟生命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活中,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有许多想说的话,可能是感恩,也可能是抱怨;可能是眷恋,也可能是厌烦。
其实,我们可能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父母。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才会慢慢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今天,我们将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去感受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初读课文1. 投影出示生字词:瘫痪(tān huàn) 暴怒沉寂侍弄(shì) 捶打憔悴(qiáo cuì) 央求絮叨(xùdao) 诀别(jué)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砸碎仿膳(shàn) 整宿(xiǔ)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词的读音,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纠正读音和停顿。
(三)整体感知1.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坚强地面对生活,最终母亲离世,儿子在母亲的影响下,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决心“好好儿活"的故事。
2. 作者在瘫痪之初是怎样的状态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明确:作者在瘫痪之初暴怒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
从“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等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 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9篇】交流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活得热烈而辉煌。
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9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秋天的怀念》教案1一、教学目标主要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
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
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师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第一次第二次母亲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情况暴怒无常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的表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2. 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品味文章细腻深沉的语言,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3.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学会关爱父母、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2)领悟母爱的深沉无私,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她们用无私的爱呵护我们成长。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感受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档案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含哲理,寓意深沉。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背景了解1969年,史铁生去延安插队务农,1972年患病回北京住院,双腿瘫痪。
此后,一直默默支撑他坚强活下去的母亲因肝病早逝。
在他的许多文字中,都写到了母亲。
《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1)提出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感情真挚。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积累词语(1)展示词语:瘫痪(tān huàn)、砸碎(zá) 、侍弄(shì) 、捶打(chuí) 、诀别(jué) 、憔悴(qiáo cuì)、絮叨(xùd āo)、仿膳(shàn) 、豌豆(wān) 、翻来覆去(fù)。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等奖《秋天的怀念》是一首母爱的赞歌,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并且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秋天的怀念》的教案,欢迎查看!一、教学目标(一)找出行文线索,梳理文章主要内容;(二)通过品味母亲对儿子关心的句子,探究母爱的深沉;(三)感受作者的情感升华过程,体会作者对母亲、秋天深深的怀念。
二、重难点(一)感知秋天和怀念的含义;(二)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三)通过对三次看菊的分析,感受母亲对儿子热烈深沉的爱。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题目导入,引出文章线索(3分钟)提问:说到秋天,请同学们想象,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从之前学过秋的相关文章引发思考)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促使人变得快乐;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秋天又是愁绪、悲伤的象征,”那本文的秋天应该如何理解?我们能不能用另外一个词语来替换?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文章,把你觉得能替换的词语写在题目的旁边。
板书:的怀念看了同学们的答案,写了秋天、母亲、菊花等。
那么秋天的含义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标题能不能换成母亲的怀念或者菊花的怀念,我们一起从文中找到答案。
本文主要以什么为线索?(三次看菊)提问:1.本文提到了几次看菊?(3次)2.那真正看菊花是第几次?(第3次)【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秋天”一词导入本课,分析在秋天出现了三次的菊花,进而引导学生找到第三次“我”才真正地去看了菊花。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7分钟)为什么第三次才看成菊花,前两次作者拒绝了吗?怎样拒绝的?态度怎么样?(分析文中出现三次的“菊花”,引出我对三次看花的态度,分析第三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变化。
)1.不,我不去!——(暴躁)拒绝2.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厌烦)同意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淡定)主动我看花的态度由拒绝——愿意——主动,我的心情由暴躁——厌烦——淡定,这可以看出我因为母亲的影响而慢慢地成长,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和妹妹去看了北海的菊花才醒悟一切。
《秋天的怀念》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 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 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 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3.角色诵读,升华情感。 作者史铁生用平静内敛的叙述风格写出了母子深沉炽烈的感情,思考了生命 的意义。让我们换一种风格,以诵读的方式,呼喊出史铁生心中对母亲的痛悔、 理解与思念。 大家按照 ppt 上诵读角色的分配进行诵读: (男生)直到现在,我才想到, (师)妈,儿子曾经给您出了一道怎样的难题! (女生)当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您不敢多问,不敢要求,只是无言的帮我准备, (师)妈,您到底独自默默的承受了多少苦啊! (男生)当我看到那个地坛中步履茫然又急迫的您 却又决意不喊您的时候 (女生)妈,您知道儿子现在想喊 却再也听不到您的应声的痛悔之心吗? (师)今朝秋又来,北海菊花开得烂漫 (男生)我和妹妹已经懂得您未说完的话 (男、女)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全体)好好儿活!
第四处:“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了母亲对“我”无微 不至的爱,母亲连这个细小的动作都观察到了,她不想让“我”产生不好的联想。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自 己深深的悔恨、愧疚之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查阅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将那些给你感触最深的语句摘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了解了史铁生的生平,也 从他的文章里感受到了母亲对他深沉无私的爱以及他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之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 新课讲授: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明确题目的含义。 2、品读细节描写,深入理解母子间深沉炽热的情感。 3、主题阅读,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三、课堂活动 (一)速读课文,感知全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憔悴"央求”“絮叨"诀别”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3)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形象。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中“好好儿活"和菊花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母亲的伟大与无私,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
(2)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母亲的形象。
(2)理解文中“好好儿活”和菊花的含义。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2)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来认识一位作家——史铁生。
他21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
他的母亲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因肝病去世,当时年仅四十九岁。
史铁生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史铁生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如“瘫痪"侍弄”“憔悴"诀别”等。
(3)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强忍内心的痛苦与重病的折磨,照顾和鼓励“我”直至生命尽头的故事。
(4)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情感基调。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教案一等奖1、秋天的怀念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课题: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
2、体会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3、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2、领悟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感受到母爱的熏陶。
3、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前放歌曲《母亲》每一句歌词都是一个你熟悉的生活片段,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处处都饱含着母亲的爱。
从同学们深情的眼神,我相信你们一定从画面中找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母爱是人们恒久歌颂的主题,著名作家史铁生就用他文字表达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让我们带着一份感动,一份崇敬,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一、走进秋天——读出味道(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
初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1)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来源:Zxxk。
Com](2)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3)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4)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正如所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写秋天的故事。
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
2。
读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来源:Zxx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念慈母心低回愧人子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设计突破】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散文。
此文常见的教学设计一般侧重于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无限追思。
这样的设计其实没有做到散文教学的“形神合一”。
母亲只是作者的一个抒情载体,作者显然不是仅仅要我们了解他的母亲。
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其文本解读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作者从母亲去世到创作该文,其间写过无数怀念母亲的文字,三十多年的感念里仍是充满自责与内疚。
正是这样一颗忏悔的心,使他愈加明白了母亲所说的“好好活”的真正含义,因而能超然地对待死神的一次次降临,把病痛当作人生的另一种享受。
因此,本设计重在对《秋天的怀念》做深人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对母亲做出的那份迟到的忏悔,体会作者对生命那份坚定的承诺。
但是,初一学生对作者的自责、愧疚、忏悔之情是很难理解的,因而本设计做出了一点新的探索与改变,以期能达到散文教学的“形神合一”。
一是比较、赏析母亲与“我”在面对人生磨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姿态:一个是默默承受,心里只有孩子;一个是暴怒无常,心中只有自己。
在这种比照中体会作者隐含在文字中的自责、愧疚与悔恨,以及对无私、坚毅、隐忍的慈母的赞颂之情、忏悔之情。
二是通过拓展研读,了解作者对母亲、对生命那份迟到的坚定承诺,感受作者对母爱及生命的深入思考。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较母亲与“我”在面对人生磨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姿态,体会作者深深的自责、愧疚、悔恨以及对母亲的忏悔与赞美之情。
2、通过拓展研读,分析作者对生命与生存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文
大家请看屏幕上这段文字,猜猜这位母亲是谁?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史铁生的母亲。
二、品读赏析,感念慈母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母亲。
请大家思考: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①母亲自己饱受病痛的折磨,肝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
OJL子刚成年,本可以为她分担生活的压力,却遭遇截瘫;截瘫的儿子痛不欲生,生活、心理上都需要她照顾与安抚;她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
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2.面对这些苦难,母亲是如何应对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明确:默默地承受一切。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她一直跟孩子隐瞒自己的病情,不希望孩子为自己担心。
面对因截瘫而痛不欲生的孩子,她没有天天以泪洗面,怨天尤人,也没有呵责孩子的懦弱,而是包容与谅解、呵护与开导。
例如“我”摔东西,她“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当孩子捶打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她也没有责骂孩子,而是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在弥留之际想的还是孩子。
3.你能用一个比喻句形容一下史铁生母亲一生艰难的生活吗?
请用“她一生艰难的生活就像”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明确:她一生艰难的生活就像她离去时艰难的呼吸。
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母亲的话:“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作者此时已经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也深深体会到母亲在病魔折磨下、在生活的重压下仍要为孩子顽强活下去的不易。
用作者自己的话最能真实再现母亲的生活。
屏显: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跨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合欢树》教师小结:有人说女人的名字叫软弱,母亲的名字叫坚强。
确实,史铁生的母亲为了孩子选择了包容与疼爱、坚强与隐忍。
文中反复出现她在孩子身边“悄悄地来去”的语句,母亲就是这样默默地为孩子付出,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有一天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母亲的一生都在煎熬中度过,离世时只有49岁。
三、比较研读,人子之痛
1.母亲面对艰难的生活、病痛的折磨,选择的是默默承受,她心里只有孩子没有自己。
儿子面对截瘫是怎样表现的呢?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明确:心里可能只有自己,暴怒无常,尽情宣泄自己的痛苦,根本不去想这样的行为会给母亲造成多大的伤害。
母亲已病入膏肓他也没有觉察。
如“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母亲多次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我”始终没答应,等答应的那一天竟是与母亲永别的一天。
2.母亲离世几十年后作者写这篇文章,把母亲的行为与自己的行为进行对比,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明确:深深的自责、内疚、悔恨以及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恩。
例如:“可我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
3.朗读集中体现人子之痛的段落,体会作者的忏悔之情。
屏显:
可我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郁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教师小结:当年慈母心,永别始知迟。
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悔恨,这是一份迟到的忏悔,也是一份迟到的感恩啊!
四、拓展研读,对话生命
1.母亲突然辞世,让作者自责,也让作者自省。
又是秋天,他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菊花,你觉得文章这样结尾有何意义呢?
明确:母亲是在秋天病逝的,带走了未能陪儿子去看菊花的遗憾。
多年后,兄妹俩去北海看菊花既是在完成母亲的遗愿,也是在以实际行动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2.在文章结尾,作者对着北海的菊花说出了自己对母亲的承诺:“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你觉得这句话仅仅是对远在天国的母亲说的吗?
明确:这份迟到的承诺,不仅仅是对母亲的一份承诺,更是对自己、对生命的一份承诺——要好好地活,不仅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活出生命的尊严。
屏显:
当代的西绪福斯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不咳
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刚坐上轮持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睛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