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四两拨千斤
初中物理光现象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物理光现象题20 套( 带答案 ) 含分析一、初中物理光现象1.中国语言丰富多彩,此中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以下对应的物理知识不正确的选项是()A. 四两拨千斤——杠杆原理B. 海市蜃楼——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C. 磨刀不误砍柴功——减小受力面积能够增大压强D. 站着不如躺着——躺着对地面的压力比站即刻小【答案】 D【分析】【解答】四两拨千斤指的是用较小的力就能战胜较大的力,属于杠杆原理, A 不切合题意;海市蜃楼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是虚像, B 不切合题意;磨刀不误砍柴功指的是刀磨后,刀锋变薄,在压力同样的状况下,受力面积变小,压强变大, C 不切合题意;站着和躺着对地面的压力相等,都等于重力, D 切合题意 .应答案为: D.【剖析】使用杠杆时,力臂越大所用的力越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减小受力面积能够增大压强,当人站在水平川面上时,压力和重力相等.2.能源、信息和资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对于能源、信息和资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超导资料可应用于电饭锅和远距离输电线B.3G 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了红外线传输信号的C.商场收银员使用的条形码扫描器中的光敏二极管使用的主假如半导体资料D.太阳能、风能和核能都是可重生能源【答案】 C【分析】【剖析】( 1)超导体的电阻为零,电流经过时几乎不产生热量,所以不可以用于电热器的制作;(2)手机上网利用的是电磁波传达信号;(3)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发光二极管就是半导体系成的;(4)能够短时间内从自然界获取增补的是可重生能源.【解答】 A、超导资料没有电阻,不可以应用于电饭锅,可是能够应用于远距离输电线,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 3G 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了电磁波传输信号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商场收银员使用的条形码扫描器中的光敏二极管使用的主假如半导体资料,故该选项说法正确;D、太阳能、风能是可重生能源,可是核能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不到增补,属于不行重生能源,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应选 C.【评论】此题考察了超导体、半导体、电磁波、能源分类的知识,都是些基础内容,识记性较强,比较简单.3.以下四种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电脑显示屏画面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合成的B.城市中建设人工湖能够调理气温,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C.飞机在天空飞翔时,机翼上方的压强盛于下方的压强D.试电笔在使用时手不可以接触笔尾的金属部分【答案】 B【分析】【解答】解: A、彩色电视机中的各样画面都是由红、绿、蓝三种单色收复合而成的;故 A 错误.B、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日,同样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汲取同样的热量,水的温度高升的少;夜晚,放出同样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日夜的温差小,能有效调理天气;故 B 正确;C、因为机翼都做成上凸下平的形状,同一股气流在同样的时间内,经过机翼的上方和下方,上方气流经过时经过的行程大,速度大,压强小;下方气流经过时经过的行程小,速度小,压强盛.机翼下方压强盛于上方压强,机翼在压强差下产生向上的升力.故 C 错误;D、使用测电笔鉴别火线和零线时,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氖管发光,表示检测的是火线,故 D 错误;应选: B.【剖析】(1)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一样比率混淆,能够产生各样颜色的光.所以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2)修筑人工湖,含水量增加,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质量的水和其余物质比较,汲取或放出同样的热量,水的温度高升或降低的少,据此剖析;(3)此题主要考察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4)测电笔是用来鉴别火线和零线的,使用测电笔鉴别火线和零线时,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4.如下图的光现象中,主假如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路灯下的“人影”B.海面上的“空中楼阁”C.菜园坝大桥的“倒影”D.看见溪水下的“石头”【答案】 C【分析】【解答】解: A.路灯下的“人影”是光沿直线流传形成的现象,故 A 不切合题意;B.海面上的“空中楼阁”是光在不平均的介质中流传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 B 不切合题意;C.菜园坝大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C 切合题意;D.看见溪水下的“石头”是因为从池底发出的光由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造成的,故 D 不切合题意.应选 C.【剖析】① 光的折射是指光芒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流传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方透镜成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② 光的反射是指光芒在流传的过程中碰到阻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方平面镜成像;③ 要掌握光沿直线流传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流传形成的.5.小华看到厨师在做“番茄炒鸡蛋”这道菜,想到此中包含好多物理知识,你以为她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 拿鸡蛋去磕碗沿,结果倒是蛋壳破了,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 红色的番茄发出红光,黄色的蛋黄发出黄光C. 切番茄用的菜刀,刀把上有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D. 利用天然气灶炒菜,是将天然气的内能转变为化学能【答案】A【分析】【解答】 A.拿鸡蛋去磕碗沿,结果倒是蛋壳破了,说明鸡蛋遇到力的作用,进而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切合题意;B.红色的番茄发出红光,黄色的蛋黄发出黄光,是错误的,因为不透明物体颜色是由它反射色光决定的,不合题意;C.切番茄用的菜刀,刀把上有花纹,刻有花纹的目的是增大摩擦不是为了减小摩擦,不合题意;.D.利用天然气灶炒菜,是将天然气的化学能转变为内能,不合题意故答案为: A.【剖析】 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同时也遇到另一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B、能看到物体的颜色是因为物体反射了与自己颜色同样的色光,番茄和蛋黄不是光源,不可以发光;C、增大接触面的粗拙程度能够增大摩擦;D、天然气拥有化学能,天然气焚烧时耗费了它储藏的化学能同时获取了为内能,6.以下对于光的现象,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是光的反射现象B.小明凑近平面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所成的像渐渐变大C.人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比实质地点浅D.太阳经过树中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减小的虚像【答案】 C【分析】【解答】 A.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 A 不切合题意;B.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相等, B 不切合题意;C.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是光的折射的原由, C 切合题意;D.太阳光经过树叶空隙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D 不切合题意。
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力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四两拨千斤”,大家都知道这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太极拳凭什么能做到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
欢迎阅读!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是有科学依据的,力学上说的四两拨千斤在太极拳中却能实现,这是为什么呢?太极拳是神秘的,其中的“四两拨千斤”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原则,但这对很对人来说,几乎不可思议,“四两拨千斤”,凭什么?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很多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着重体验而导致的不可言说性,但武术作为人类的运动行为,不可能脱离自然界的原则,如果从力学的角度去解释太极拳运动,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练习太极拳要掌握用劲的技巧,太极拳的每个招式动作都是根据力学创编的,因此,在变化中要掌握力的方向和力的转化。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仰面朝天放置在地上的自行车,我们转动脚踏板,等到车轮子高速转动起来,这时候如果我们用手想去按住车轮子,让它停止转动,这不仅不可能,我们自己也有随着车轮的切线飞出去的感觉。
以弧线运动解除直线攻击,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原理,除此无他。
中国武术分为内家和外家,内外家的区别主要在,外家拳主张主搏于人,主动出击,内家拳则讲后发制人,舍己从人。
在力学上,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在外家拳练习和实战中着重于力的大小,而太极拳则是力的方向和力的着重点。
因为力的大小对太极拳师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太极拳适合任何人群、尤其是身体素质比较弱的人练习。
前人谓太极拳最佳的搏击效果就是弱破强、女破男、老破壮。
“四两拨千斤”并不是说所有的弱均能破强,只是说有这种可能,而达到这种可能条件的就是小的力必须能够自如的变化。
因为自身的变化才能导致外来攻击力随之产生变化,就是说,太极拳师要练习到任何时候都能够像旋转的车轮一样,随时向任何方向化解外来打击,这就是拳谱上所说的“随屈就伸”、“以柔克刚”、“引进落空”。
深度解析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

深度解析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的观点。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以小力可以胜大力,弱可以胜强。
但其原理是什么,《拳论》并无解释。
后人对此作了不少见仁见智的研究和探讨。
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是“杠杆原理”。
诸如《八法秘诀》就提出:“采劲意何在,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牵动只四两,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明确提出了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原理是“杠杆作用”。
其中,“衡”,就是衡器,或叫秤。
秤的确是“杠杆原理”,也能说明“四两拨千斤”。
但我认为,这个原理却不适用于太极拳。
下面试论之,与众拳友切磋。
一、“四两拨千斤”并非杠杆原理所谓“杠杆”,就是一个能围绕固定点作为轴来转动的杆。
杆转动时,作轴的一点叫支点,加力的一点叫动力点,产生力的一点叫阻力点。
改变三点两段距离的比率,可以改变力的大小。
支点至阻力点的长度叫阻力臂,力点到支点的长度叫动力臂。
支点在中间的如撬棍、秤,阻力点在中间的如铡刀,动力点在中间的如镊子,等等。
太极拳交手(推手或技击)时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应当是两人的臂长,阻力和动力应当是各人的力量。
做个比较:1、杠杆原理中的杠杆,就是一个棍子,中间不能弯曲,也不能断裂。
而两人的手臂中间是断开的。
也就是说,两人交手时不存在杠杆原理中的杠杆。
没有杠杆,何来杠杆原理。
2、杠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是一变俱变的,而且转动的角度是大小相同的。
而两人交手时不一定是一动俱动。
即便动,所动的角度也不一定相同。
3、杠杆原理中要想改变力(动力和阻力)的大小,方法就是改变杠杆三点两段的距离。
使用杠杆可以通过移动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来调整动力与阻力大小,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两人交手,中间是断开的,三点在何处是随时移动的,无法确定,加之两人手臂的长度是不变的,所以其比率是不变的。
因此,不可能像杠杆那样,通过改变比率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总之,杠杆原理,不适用于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一、力学、运动学1.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4.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而金刚石的硬度比瓷器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光学1.立竿见影、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
2.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
4.海市蜃楼: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热力学1.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2.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3.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分子的扩散作用。
4.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5.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6.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四、声学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这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发力规律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发力规律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但是太极拳与其他武术不同,不仅有实战功能,还有养生功能。
学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四两拨千斤”的说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发力规律。
欢迎阅读!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发力规律太极拳是门武术,很多人对四两拨千斤都存在质疑,习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丹田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说法。
“四两拨千斤”实现的理论可行性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类似的例证,钢帽为什么要制成圆型的,不只因头是圆的缘故;试用脚踩水中的汽球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装载千斤的车轮如果不是制成圆型的,会跑得那么轻松、那么快吗;杠杆原理更是“四两拨千斤”的典范;到处可见的马达是靠什么带动大机器转动的等等。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圆的强大力量,太极拳是效法自然的拳术,效法自然中圆的力量是实现太极拳中四两拨千斤的基本含义。
“四两拨千斤”的力学原理而言,己之小力与彼之大力形成合力,再作用于彼方,小力能胜大力,是因为借用了别人的力量,并改变了对方力道的方向。
这一点是关键所在。
我之小力与彼之大力形成合力,再作用于对方使其失去平衡,以达到有效控制对方重心的目的。
先要把对方的力“化掉”才能形成合力,能否“化掉”决定于功力和技巧了。
要化掉对方大的来劲就不要犯顶,俩劲不要形成过大的夹角相抗;要掌握它就必须练习娴熟,形成本能。
四两拨千斤归根结底是借助技术和技巧,用很小的力量化解大力,一个拨字就像子弹在钢冒上被滑掉了。
当然有人要说打得太准就滑不掉,偏一下,才能拨掉,无非是劲走圆弧的作用。
但您也要看到无论是己方还是彼方,双方都处于力道的变化中,不可能有任何一方扮演“钢帽”这一不动的角色的。
撇开内功不谈,“四两拨千斤”在理论上如同物理学上的改变力的方向,类似于杠杆原理,加上一些个关节技巧就可以办到。
但真的这么容易就能实现吗?“四两拨千斤”的难度所在(1)杠杆原理很好理解,但做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彼方的力不是死的是活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四两拨千金的物理原理

四两拨千金的物理原理
四两拨千金是一个常用的说法,形容小力量在适当条件下可以产生巨大的效果。
其物理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杠杆原理:四两拨千金中的“四两”指的是一小块物体的重量,而“千金”表示一个巨大的作用效果。
杠杆原理指的是利用杠杆的平衡关系,通过施加较小力量在一定位置上产生较大作用力。
在四两拨千金中,适当运用杠杆原理,小力量可以放大成巨大的效果。
2. 动能转化:物体的动能与其质量和速度有关,其动能可用公式E = 1/2mv^2 表示,其中E为动能,m为质量,v为速度。
四两拨千金的物理原理中,小力量在适当条件下的运用通常意味着将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电能、机械能等),通过某种方式产生巨大的作用效果。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被创建或破坏。
四两拨千金中,小力量的产生巨大效果往往涉及能量转化,但总能量仍然保持不变。
总体而言,四两拨千金的物理原理主要涉及杠杆原理、动能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等方面。
太极拳中的杠杆原理,学会了,你就会四两能拨千斤

太极拳中的杠杆原理,学会了,你就会四两能拨千斤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杠杆省力的事实。
早在三千年前古埃及人建的金字塔,就是靠杠杆来搬动巨大的石块的。
今人又巧妙发明了大吊车,千吨之物轻而易举就把它提起来。
太极拳技击也是巧用杠杆之原理的,它划圆缠丝的特点,正是杠杆的变形活用。
“四两能拨千斤”的省力技击,就是杠杆之作用。
研究太极拳怎样利用杠杆之理,须知杠杆的原理。
物理学讲的杠杆,即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运的硬棒。
杠杆的形成应具有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五个条件。
还要知道杠杆的多种形式。
省力杠杆和变形杠杆应当研究,省力杠杆是动力,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变形杠杆有滑轮、滑轮组合轮轴等形式。
下举例说明太极拳杠杆的妙用:太极拳杠杆的利用有主观和客观性两种,主客观是相互依存的,客观杠杆也受主观的支配,形成不同的杠杆形式。
主观性的杠杆是太极拳的首要问题。
这里指的是攻心战术,多采用“惊取诈败,闪战腾挪”,破坏对方心理状态的平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心态是平静的,好似相等量的杠杆天平,其重心、中心支点都在丹田。
如果人体两端受外力诱惑,心态随之就不平衡,同时,肢体也随之失去平衡。
这好似天平称的一端加重法码,另一端必然轻而高高抬起。
这就是技击前创设的主观性杠杆,有利于客观性杠杆的利用。
拳论曰:“引进落空合即出”,此理告诉学者应重视“引法”。
技击要求“不引不能空,不空不能击”的程序。
因此,练拳者要辩证地使用引法,要研究:“声东击西,打上击下,打右击左,横引直取,两虚一实”等引法含义,正确利用主观性杠杆,达到技击目的。
客观性的杠杆,是太极拳独有的特点。
划圆缠丝是杠杆的变形,实践可以证明它。
太极拳的杠杆,有以己为杠杆,有以彼为杠杆,还有两者杠杆的组合。
关于杠杆,应先定支点。
太极拳中的支点有时是固定的,有时是灵活多变的。
一般情况支点定位:上肢在肩,肘,腕,手指关节;下肢在胯,膝,踝,脚跟,脚指关节;中轴支点在丹田。
活动支点在于下肢的重心变换,支点在实腿的较多,两腿之间支点少。
生活中的物理---民俗谚语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知识点二十六、生活中的物理---民俗谚语1、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四两拨千斤"这是一武术技法术语,初见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
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均属"四两拨千斤"之法。
此语经广泛传播,为各家拳派采用,泛指以巧胜拙的各种击法。
在物理上“四两拨千斤”有三种含义:
1)是杠杆原理,也是用得最多的原理。
在长臂端施加一个较小的力,在支点另一端的短臂上,就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力。
这个定义,不是“四两拨千斤”的本义,还不如说是:四两产生千斤。
2)是外力原理,也是“四两拨千斤”的本义。
对方一拳打来,如果能够在对方打拳的过程中,有一个横向的外力将拳头轻轻一推,拳头就会改变方向。
这才是:四两拨千斤。
另一个例子是:子弹可以击穿钢板,算是有“千斤力”吧?但是,横向的三级风力足以改变弹道(子弹的路线)使子弹不能命中目标。
三级风力作用在子弹上,能有多大的力?犹如春风佛面,肯定还不到四两。
3)四两形成千斤力。
但不是杠杆原理。
一个实际的例子是:当汽车塌入一个坑内时,将汽车与附近的大树用麻绳连起来,尽量拉直。
然后,你在麻绳的中部横向一拉,可以将汽车拉出坑来。
这实际上是:较小的合力产生很大的分力的原理。
一个力,若分力夹角接近180度,那么分力的大小就很大啦~ 比如一根绷紧的绳子,两端有千斤,用四两的力顶起绳子中点,沿绳子方向的分力就能趋于无穷大。
“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从上面可以看出,“四两拨千斤”是靠各种方式,改变对方力道方向的技巧。
那么这种技巧如果真的走上类似散打、K1等比赛的擂台,面对对方来势凶险的拳脚,真的有效吗?下面来
做一道物理题吧。
题目:假设如下情况,甲拳手一个直拳攻击乙拳手的头部,乙拳手不是直接挡,而是从甲的手臂侧向拨开甲的拳头(即以垂直于来拳方向施力,要让对方拳的方向偏移,这是最有效率的施力方向),使得甲的拳头没有打中自己的头,那么,甲、乙需要用多大的力?
解:
(1)
假设甲的身高为1.8米,则其手臂长约0.75米,前臂长约0.45米。
把前臂近似为勇敢长0.45米,直径0.12米的圆柱体,人体密度约1200千克/立方米,
则前臂重量为m=3.14*(0.12/2)*(0.12/2)*0.45*1200=6千克
报道说武林高手拳速可达40英尺/秒,即约12米/秒,考虑到不是每个拳手都那么快,这里只取v=7米/秒。
假设乙恰好在甲可以打到的距离,考虑甲的臂长,取两人距离0.73米,甲出拳前手臂弯曲,距离乙0.3米,则拳头移动距离l=0.73-0.3=0.43米。
假设甲手臂伸直时拳头恰好加速到v=7米/秒,则整个加速过程平均速度为v/2=3.5米/秒,
则甲的攻击时间t=l/(v/2)=0.43/3.5=0.12秒
拳头加速度a=v/t=7/0.12=58.3米/(秒*秒)
甲用力f=ma=6*58.3=350牛
(2)
设乙头部宽度为0.15米,上面设乙的拳头直径为0.12米,甲拳头瞄准乙头部正中,那么要恰好拨开甲拳,至少需要让甲拳侧向偏移
l'=(0.15/2)+(0.12/2)=0.135米
由于乙需要反应时间,而且乙的手开始并不和甲的手接触,要接触到甲的手臂还需要一段时间,设这段时间为0.05秒,则乙的真正施力时间为t'=t-0.05=0.12-0.05=0.07秒
由于开始甲拳的侧向速度为0(直拳),侧向位移完全是乙施力造成,则由运动学公式得 0.
5*a'*t'*t'=l'
则甲拳的侧向加速度a'=l'/(0.5*t'*t')=0.135/(0.5*0.07*0.07)=55米/(秒*秒)
乙用力f'=ma'=6*55=330牛
可以看出,乙需要和甲差不多的力,才可以侧向拨开甲的拳,“四两拨千斤”并不可能。
但是,实际上还不仅如此。
乙要给甲拳施力,自己的手臂也要加速,这也需要力,所以实际上侧向拨开甲的拳头,乙使用的力可能是甲的2倍左右。
由此可以知道,所谓靠小力化解大力,实战中并不可能。
在对方快速攻击时,想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稍微改变对方的力道方向避免被攻击,本身你就需要使用更大的力。
究其原因,是因为你的施力时间比他出拳时间短,而且你本身的手臂加速也需要力,最后造成这个结果。
四两拨不了千斤,相反,可能要两千斤的力量才能拨动千斤。
现实也正是如此!
拳击、散打,中泰对抗等比赛的实际情况说明了这一点,在防守对方直拳时,拳手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格”(即侧向拨开对方攻击),而是“挡”(以自己手臂或拳头为盾,直接承受对方的攻击)。
原因就是“格”需要消耗更大体力,而且如果自己没有比对方大得多的力气提供那么快的加速度,很可能无法拨开对方攻击,造成严重后果。
同样,在武林风等节目中,无论选手是练什么拳的,什么形意也好太极也罢,绝大多数时候也是采用“挡”来防守,因为“拨”实际上是需要更大体力的。
有人说“四两拨千斤,千斤力在后”,虽然后半句话找不到出处,但是这才是真相。
而武打片里面的“四两拨千斤”,主角把对方牵引得东倒西歪,这个位移岂止上面计算的0. 135米啊,力气要远远大于对方才可能。
有人说真正的太极拳根本不是以柔克刚,而是以刚克刚,这估计才是事实。
以柔克刚,只不过是因为违背了常理才被人津津乐道,其实是不存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