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单片机(发展概述)
51入门笔记-(2)常见单片机的种类与简介

51⼊门笔记-(2)常见单⽚机的种类与简介常见单⽚机种类与简介单⽚机从当初的4位发展到8位、32位,甚⾄更⾼,到现在可以说种类繁多⽽且齐全,数量庞⼤,在不同的领域主流的单⽚机有不同,很多设计开发有时候要⾯临很多选择。
下⾯介绍⼏种常⽤的单⽚机:1、51系列单⽚机stc的51单⽚机51单⽚机最初是由Intel始创的8004单⽚机开始,这是8位的单⽚机,特点是:寄存器少,。
很多功能需要外部扩展,像AD转换、PWM专门输出信号等、I/O⼝输出能⼒不强、运⾏速度慢、抗⼲扰能⼒差、功耗⾼、不具备⾃编程能⼒。
但是它的外围电路相对简单,上⼿容易,适合⼊门级,很多⾼校单⽚机都是以51单⽚机教学为主,在⼯业测控系统应⽤很⼴泛。
⽬前⽣产51单⽚机的⼚家有:英特尔、艾德梅尔、西门⼦、华邦以及国产的宏晶等。
2、AVR系列单⽚机arduino nano开发板,芯⽚为avr单⽚机AVR单⽚机是由Atmel公司最初提出,也是8位单⽚机,后来也有16位的,但是与51不⼀样,它内部指令⼤⼤简化,同时内部结构精简,因此速度更快,功能更加强⼤,驱动能⼒⽐51的强,功耗也很低,抗⼲扰能⼒更强,内部有强劲的Flash程序存储器,烧录快捷⽅便,内部集成多种频率的RC振荡器、PWM输出、AD转换、看门狗、上电⾃动复位等功能。
AVR单⽚机有三种系列:1、tiny AVR,这种主要被⽤于需要性能不是很⾼、效率低下以及在⼩封装中使⽤2、mega AVR,这种主要是针对需要加额外外围电路设计的理想选择,⾃编程能⼒强3、Xmega AVR,这种主要是在⾼集成度和低功耗使⽤AVR单⽚机主要应⽤在打印机、空调、电表等控制电路板当中。
3、STM8系列stm8开发板STM8系列是意法半导体公司⽣产的8位的单⽚机。
该型号单⽚机分为STM8A、STM8S、STM8L三个系列。
从2008年STM8发布⾄今已有13年,截⽌到2018年底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40亿⽚。
4、STM32系列单⽚机stm32芯⽚STM32系列单⽚机是有ST公司推出的,表⽰ARM Cortex-M内核的32位微控制器,这个芯⽚功能就更强⼤了,光是学习起来就有厚厚的⼀本书,这还不包括实际操作实践,从事软件开发的⼯程师,特别是设计⼤型系统对这个芯⽚⼀定不陌⽣。
51系列单片机5000字

51系列单片机5000字篇一:51系列单片机介绍51系列单片机是基本型,包括8031、8051、8751、8951这四个机种区别,仅在于内程序储存器。
其中8031/8051/8751是Intel公司早期的产品。
8031的特点8031片内不带程序存储器ROM,使用执行程序时手机用户需外接程序存储器和一片逻辑电路373,外接的程序存储器多为EPROM的2764系列。
用户若想对写入到EPROM中的程序进行修改,必须红外线先用一种特殊的紫外线灯将其照射擦除,之后再可写入。
写入到外接程序无线连接存储器的程序代码没有什么保密性可言。
8051的特点8051片内有4k ROM,无须外接外存储器和373,更能体现“单片”的简练。
但是你编的程序你无法烧写到其ROM中,只有将程序交芯片厂代你烧写,并是一次性的,今后你和芯片厂都不能改写其内容。
8751的特点8751与8051基本一样,但8751片内有4k的EPROM,用户可以将自己编写的程序写入单片机的EPROM中会进行现场实验与应用,EPROM的改写同样需要用紫外线灯同样照射一定时间擦除后再烧写。
由于上述类型类型的单片机应用的迟,影响很大,已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后来很多芯片生产商以分销商各种方式与Intel公司合作,也推出了同类型的单片机,如同一种单片机的多个版本一样,虽都在不断的改变制造工艺,但内核却一样,也就是说这类单片机指令系统完全兼容,绝大多数管脚也兼容;反之亦然在使用上基本可以直接互换。
人们统称这些与8051内核相同的单片机为“51系列单片机”。
AT89C51、AT89S51的特点在众多的51系列单片机中,要算 ATMEL 公司的AT89C51、AT89S51更实用,因他不但和8051指令、管脚完全兼容,而且其片内的4K程序存储器是FLASH工艺的,这种工艺的存储器用户可以用电的方式瞬间擦除、改写,一般专为 ATMEL AT89xx 做暗含的编程器上均带有这些功能。
51单片机 原理

51单片机原理
51单片机,又称作8051单片机,是一种微控制器,广泛应用
于嵌入式系统中。
它是由英特尔公司在1980年推出的,并成
为了应用最广泛的单片机架构之一。
51单片机采用哈佛架构,具有8位数据总线和16位地址总线。
它内部集成了CPU、RAM、ROM、I/O口等组成部分。
在工
作时,通过外部时钟源供给给单片机提供时钟信号。
CPU是51单片机的核心部件,用于执行程序指令。
51单片机
的指令集支持多种操作,包括算术、逻辑、移位、跳转等。
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则在RAM中进行,程序的存储则在ROM中。
RAM是51单片机的临时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中的变量和计算结果。
ROM则是只读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在单片
机启动时,ROM中的程序会被加载到RAM中,并由CPU执行。
I/O口是51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交互的接口。
它可以被配置为输入或输出,用于连接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显示器等外围设备。
通过I/O口,51单片机可以与外部世界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
为了编程和调试51单片机,我们通常使用专用软件和编程器。
这些工具可以将用户编写的程序烧录到51单片机的ROM中,并通过与单片机的通信接口进行通信。
总的来说,51单片机是一种功能强大且应用广泛的微控制器。
它可以用于控制各种嵌入式系统,如家用电器、车辆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
MCS-51单片机

MCS-51单片机摘要:MCS-51系列是Intel公司继MCS-48系列之后发展起来的高档8位单片机,在总结MCS-48系列及扩大应用功能的基础上,推出的MCS-51系列单片微机,扩大了片内存储器容量及外部存储器寻址空间,增强了指令及寻址功能,扩大了并行I/O口和新增设全双工串行I/O口,增加了中断源及优先级,新增了乘除法、比较和位操作等强功能指令。
克服了MCS-48系列存储器容量小、运算功能弱得不足,提高了全机的操作速度等。
(一)单片机的历史和发展1.单片机的发展史:(1)单片机的探索阶段(1974——1978年)(2)单片机的完善阶段(1978——1982年)(3)微控制器形成阶段(1982——1990年)(4)微控制器成熟阶段(1990年至今)在发展的第二阶段Intel公司推出了MCS-51系列的单片机,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典型的通用总线型单片机体系结构。
(1)完善的外部总线。
MCS-51设置了经典的8位单片机的总线结构,包括8位数据总线、16位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及具有多机通信功能的串行通信接口。
(2)CPU外围功能单位的集中管理模式。
(3)体现工控特性的位地址空间及位操作模式。
(4)指令系统趋于完善和丰富,并且增加了许多突出控制功能的指令。
2.单片机的发展方向:综观单片机20多年的发展过程,再从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和微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单片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单片机将朝着大容量高性能化、小容量低价格化、外围电路的内装化以及I/O接口功能的增强、功耗降低等发展方向。
(二)单片机的分类单片机的通常分类方法:1.按数据总线宽度区分按单片机数据总线的宽度,可将单片机分为4、8、16、32位机。
2.按总线结构分按总线结构,单片机可分为总线型和非总线型两种。
3.按通用性分按通用性,单片机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两大类。
4.按厂商分Isuppli公司(一家全球领先的针对电子制造领域的市场研究公司)把全球MCU市场划分为三个地理区域:美国和欧州地区,日本和韩国,以及我国的大陆与台湾地区。
51单片机介绍

51系列单片机指令快速记忆法2007年10月25日工控吧-;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单片微型计算机以其体积小、性价比高、功能强、可靠性高等独有的特点,在各个领域(如工业控制、家电产品、汽车电子、通信、智能仪器仪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学习、使用单片机的人越来越多,而生产单片机的厂家很多,单片机种类繁杂,不知如何选择。
据统计,八位单片机占全球单片机销量的65%。
在八位单片机中,Intel公司的8051单片机内核已成为8位单片机事实上的标准。
因此,对初学者而言,选择8051单片机来学习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学习单片机,除了搞清单片机内部功能、存储空间分配及I/O接口外,还应掌握其指令系统。
MCS-51共有111条指令,现介绍我们总结出的快速记忆MCS-51指令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大家都知道,汇编语言指令由操作码、操作数两部分组成。
MCS-51使用汇编语言指令,它共有44个操作码助记符,33种功能,其操作数有#data、direct、Rn、@Ri等。
这里先介绍指令助记符及其相关符号的记忆方法。
一、助记符号的记忆方法1 表格列举法把44个指令助记符按功能分为五类,每类列表记忆。
此处从略,请读者自己总结。
2 英文还原法单片机的操作码助记符是该指令功能的英文缩写,将缩写还原成英语原文,再对照汉语有助于理解其助记符含义,从而加强记忆。
例如:增量INC-Incremect 减量DNC-Decrement 短转移SJMP-Short jump 长转移LJMP -Long jump 比较转移CJNE-Compare jump not equality 绝对转移AJMP-Absolute jump 空操作NOP-No operation 交换XCH-Exchange 加法ADD-Addition 乘法MUL-Multiplication 除法DIV-Division 左环移RL-Rotate left 进位左环移RLC-Rotate left carry 右环移RR-Rotate right 进位右环移RRC-Rotate right carry3 功能模块记忆法单片机的44个指令助记符,按所属指令功能可分为五大类,每类又可以按功能相似原则为2~3组。
2024年度51单片机超详细教程PPT

实例:按键中断程序设计
3. 在主程序中初始化LED 灯和按键输入端口。
4. 开启外部中断0并等待 按键输入。
5. 当按键按下时,触发外 部中断0并执行中断服务 程序,实现LED灯的闪烁 功能。
2024/3/23
32
Part
06
接口技术与应用扩展
2024/3/23
33
并行I/O口扩展方法
2024/3/23
存放程序代码和常数表格 等,一般使用ROM或 EPROM实现
STEP 03
特殊功能寄存器
用于控制单片机的各种功 能,如定时器、中断等
存放变量、中间结果等, 一般使用RAM实现
9
I/O端口及特殊功能寄存器
要点一
I/O端口
要点二
特殊功能寄存器
与外部设备通信的接口,分为并行I/O和串行I/O两种
用于控制I/O端口的操作,如设置端口模式、读取端口状态 等
优势
51单片机在嵌入式系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稳定的性能和成熟的生态系统使得开发者能够快速开发出高质量 的嵌入式应用。
2024/3/23
5
应用领域与市场需求
应用领域
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汽车电子、物联网等。
市场需求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单片机的性能、功耗、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市场对于单片机的定制化、差异化需求也日益增加。
23
Part
05
中断系统与定时器/计数器应 用
2024/3/23
24
中断概念及中断源识别方法
2024/3/23
中断概念
中断是指在CPU执行程序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暂时停止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转 而去执行另一段特殊程序,待特殊程序执行完毕后,再返回原程序继续执行的过程。
51单片机介绍ppt课件

温度检测与报警系统设计案例剖析
01
温度检测原理及硬 件组成
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环境温度, 并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
02
软件设计思路及实 现方法
采用51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 通过编程实现温度数据的采集、 处理、显示和报警等功能。
03
系统调试与性能优 化
针对实际温度变化情况,对温度 检测与报警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 ,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准确性。
发展历程
自1980年代初期Intel推出8051 单片机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 改进,51单片机已成为应用最广 泛的微控制器之一。
主要特点及应用领域
主要特点 8位处理器,运算速度快。
片内资源丰富,包括RAM、ROM、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信接口等。
主要特点及应用领域
可扩展性强,可通过外部扩展芯片实现更多功能。 功耗低,适用于便携式设备。
寻址方式
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等 。
数据传送类指令
MOV、MOVC、MOVX等。
数据交换类指令
XCH、SWAP等。
算术运算类指令
01
加法指令
ADD、ADDC等。
02
减法指令
SUBB、DEC等。
03
乘法指令
MUL等。
04
除法指令
DIV等。
逻辑运算类指令
逻辑与指令
ANL等。
逻辑或指令
其他常用外部设备接口技术
键盘接口
显示接口
通过扫描键盘矩阵或采用专用键盘接口芯 片实现键盘输入。
采用LED数码管、LCD液晶显示屏等显示设 备,通过单片机的I/O端口或专用显示驱动 芯片实现数据显示。
打印机接口
传感器接口
51单片机课件第一章

1.2.2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1)CPU功能增强
(2)内部资源增多 (3)引脚多功能化 (4)寻址范围增加 (5)超微型化
(6)低电压和低功耗
1.3 单片机应用
电讯方面
工业方面
汽车方面
民用方面 数据处理方面
仪表方面
1.4 MCS-51单片机
1.4.1 MCS-51系列单片机
MCS51是指由美国INTEL公司生产的一系列单片 机的总称,这一系列单片机包括了好些品种,如 8031,8051,8751,8032,8052,89C51等,其中 8051是最早最典型的产品,该系列其它单片机都是 在8051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的增、减、改变而来的, 所以人们习惯于用8051来称呼MCS51系列单片机, 而8031是前些年在我国最流行的单片机,所以很多 场合会看到8031的名称。
1.2 单片机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1.2.1 单片机的发展历史 单片机的发展经历了由4位机到8位机,再到16位 机的发展过程,目前8位单片机仍在广泛使用。 第一代:1974~76,起步阶段 特点:制造工艺落后,集成度低,采用双片形式 典型代表:美国仙童(Fairchild)公司F8系列 第二代:1976~78,低性能单片机阶段 特点:性能低,品种少,应用范围不广(比较简单 场合) 典型代表:Intel公司的MCS-48型,8位单片机 采用8位CPU、2个 I/O口、8位定时器/计数器、简单 中断,寻址小于4K,且无串行口。
单片机系统
CPU
输 入 设 备
输 入 接 口 设 备
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 硬件系统
输 出 接 口 设 备
输 出 设 备
软
+
件 系
统
单片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储器 微型 计算机 I/O接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硬件 外围 设备 微型计算 机系统
系统总线 I/O设备 外存储器 电源 操作系统 系统软件 编译系统
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 硬磁盘、光盘、U盘
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 字处理软件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图形软件
应用软件
...
三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1) 按形态分类 ������ 2) 按CPU的字长分类 ������ 3) 按主机装置分类
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三个层次组成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三个层次
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 微型计算机系统(Microcomputer System)
微处理器
算术控制逻辑单元 控制器 寄存器组 ROM ROM EEPROM FLASH ROM RAM SRAM DRAM 串行接口 并行接口 辅助接口 地址总线 数据总线 控制总线
学习本课程的建议
抓住5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记笔记、
作业 注重两个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 注意两个交流:与同学、老师的交流 实现一个转变: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课学习方法 的转变。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
1.1微型计算机概述 1.2微型计算机系统模型 1.3单片微型计算机 1.4计算机中数和编码
第二代:中档8位微处理器1973年~1978年
这个阶段也是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其间又分为两个 阶段 :
1、1973-1976年为典型的第二代,以美 国Intel公司的8080和Motorola公司的 MC6800微处理器为代表。 2、1976-1978年为高档的8位微型计算机 和8位单片微型计算机阶段,称之为二代 半。高档8位微处理器,以美国ZILOG公 司的Z-80和Intel公司的8085为代表,集 成度和速度都比典型的第二代提高了一倍 以上。此外,MOS公司推出了MOS 6502, 它是IBM PC机问世之前世界上最流行的 微型计算机Apple2(苹果机)的CPU。
第五代:64位微处理器(1993— )
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新一代高性能处理器Pentium(奔腾), Pentium的速度比80486快数倍。AMD和Cyrix推出了与Pentium兼容的处理 器K5和6x86,获得了少部分的市场份额。 1996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Pro(高能奔腾), Pentium Pro的性 能有了质的飞跃。 1997年初,Intel发布了Pentium的改进型号——Pentium MMX(多能奔 腾)。兼容CPU厂商在这段时间也相继推出了多款产品来与Pentium MMX 竞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AMD的K6。 1997年推出了PⅡ。PⅡ是对Pentium Pro的改进,因为其核心结构与 Pentium Pro类似,但加快了16位指令的执行速度,且支持MMX指令集。 1998年推出了赛扬(Celeron)PⅡ的二级缓存以及其它可以省略的东西, 从而将价格降了下来。 1999年又推出了开发代号为Coppermine的PⅢ,该芯片大大加强CPU在 三维图像和浮点运算方面的能力。 2000年3月底,Intel又推出了566MHz和600MHz的赛扬Ⅱ(也叫 Coppermine-128kB)。
第四代:32位微处理器(1981—1992)
1985年,Intel又推出了32位处理器80386(时钟频 率为20MHZ),该芯片的内外部数据线及地址总线都 是32位,可访问4GB内存,并支持分页机制。 1989年推出了80486(时钟频率为30~40MHz), 集成度达到15万~50万管/片(168个脚),甚至上百 万管/片,因此被称为超级微型机。
2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 把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
电路为主要部件的微处理器(CPU)作为核心, 配以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所 制造出的计算机系统。 微型计算机的换代,通常是按其CPU字长(计 算机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和典型的 微处理器芯片作为各阶段的标志。
电子管计算机 (1946—1958) 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5) ������ 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用于 军事和国防尖端技术 开始使用高级语言,开始用于工程技术、数据 处理和其它科学领域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采用微程序、流水线等技术,提高运行速度; (1965—1970) 出现操作系统、诊断程序等软件,出现小型机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采用半导体存储器、采用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计算机 器件速度更快, 软件、外设更加丰富。出现微 (1970—1981) 型机 智能化计算机 (1981— ) 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 能结合一起具有形式推理、联想、学习和 解释能力 。
������
1) 按形态分类
单片机、单板机、微机系统
系统机
单板机
单片机
三种应用形态图示
第一代:4位及低档8位微处理器(1971—1973)
1971年Intel公司为了设计高级袖珍计算器设计了第 一台微机Intel4004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第一片4位微处 理器Intel4004,以其为核心组成了一台高 级袖珍计算机。随后出现的Intel4040,是 第一片通用的4位微处理器。 1972年,Intel8008,8位,集成度约 2000管/片,时钟频率1MHz。
第三代:16位微处理器(1978—1981)
1978年,Intel首次推出16位处理器8086(时钟频率达到4~ 8MHz),80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地址总线为20 位,可直接访问1MB内存单元。 1979年,Intel又推出8086的姊妹芯片8088(时钟频率达到 48MHz),集成度达到2万~6万管/片。它与8086不同的是外部 数据总线为8位(地址线为20位)。 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时钟频率为10MHz),该芯片 仍然为16位结构,但地址总线扩展到24位,可访问16MB内存, 其工作频率也较8086提高了许多。
1.1 微型计算机概述
1 计算机的发展史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了弹 道设计的需要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数
字电子计算机。
它的运算速度不高,且是一个庞然大 物。却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
程碑 。
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是 以所采用的电子器件的不同来划分
的。
计算机发展的五个阶段(基本电子器件)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主讲教师:物科院 冯杰
Email:fengjie@
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课程内容
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围绕MCS-51系列单片机的原理结构、汇编指令系统、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系统总线扩展技术,单片机定 时计数、中断、串口通信,初步掌握单片机系统的 设计开发方法及单片机的简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