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

合集下载

太极拳38式 名称

太极拳38式 名称

杨氏太极拳三十八势起势
第一段:
1、揽雀尾
2、单鞭
3、提手上势
4、白鹤亮翅
5、左右搂膝拗步
6、手挥琵琶势
7、白蛇缠身揽尾势
8、斜行势肘底捶
第二段:
9、左右倒撵猴
10、背折靠斜飞势
11、乌龙摆尾海底定针
12、扇通背
13、转身撇身捶
14、上步揽雀尾
15、单鞭
16、云手
17、高探马
第三段:
18、左右分脚
杨振河传
19、转身凳脚
20、进步栽捶
21、回身肘右蹬脚
22、左右打虎势
23、披身右蹬脚
24、双风贯耳拦腰掌
25、野马分鬃
26、玉女穿梭
第四段:
27、双缠手蛇身下势
28、金鸡独立
29、白蛇吐芯转身十字腿
30、进步指裆捶
31、仰天观月回身下势
32、上步七星
33、退步跨虎
34、扫膛腿摆莲脚
35、弯弓射虎
36、进步搬揽捶
37、如封似闭
38、十字手
收势。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图文详解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图文详解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图文详解(一)口令1.预备势2.起势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晾翅7.左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左搂膝拗步10.右搂膝拗步11.左搂膝拗步12.手挥琵琶13.左搂膝拗步14.进步搬拦捶15.如封似闭16.十字手17.抱虎归山18.肘底看捶19.右倒撵猴20左倒撵猴21.右倒撵猴22.斜飞式23.提手上势24.白鹤晾翅25.左搂膝拗步26.海底针27.扇通臂28.转身撇身捶29.进步搬拦捶30.上步揽雀尾31.单鞭32.左右云手(一)33.左右云手(二)34.左右云手(三)35.单鞭36.高探马37.右分脚38.左分脚39.转身左蹬脚40.左搂膝拗步41右搂膝拗步42.进步栽捶43.转身撇身捶44.进步搬拦捶45.右蹬脚46.左打虎式47.右打虎式48.回身右蹬脚49.双峰贯耳50.左蹬脚51.转身右蹬脚52.进步搬拦捶53.如封似闭54.十字手55.抱虎归山56.斜单鞭57.右野马分鬃58.左野马分鬃59.右野马分鬃60.揽雀尾61.单鞭62.玉女穿梭63.揽雀尾64.单鞭65.左右云手(一)66.左右云手(二)67.左右云手(三)68.单鞭69.下势70.右金鸡独立71.左金鸡独立72.右倒撵猴73.左倒撵猴74.右倒撵猴75.斜飞势76.提手上势77.白鹤晾翅78.左搂膝拗步79.海底针80.扇通臂81.转身白蛇吐信82.进步搬拦捶83.上步揽雀尾84.单鞭85.左右云手(一)86.左右云手(二)87.左右云手(三)88.单鞭89.高探马穿掌90.十字腿91.进步指裆捶92.上步揽雀尾93.单鞭94.下势95.上步七星96.退步跨虎97.转身摆莲98.弯弓射虎99.进步搬拦捶100.如封似闭101.十字手102.收势103.还原(二)图解第一式预备势,“面向正南”,要点:两脚分开与肩同宽面向前方,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手指朝下,目视前方,全身放松。

第二式起势,①两臂内旋翻动,使手背向前,仍置两胯旁,保持与肩同宽,由下向前往上徐徐提起至略与肩平,掌心向下,手指朝前。

杨式太极拳口诀

杨式太极拳口诀

杨式太极拳口诀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流派,想要学习好杨式太极拳需要花很多的时间。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杨式太极拳口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杨式太极拳口诀篇1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前平举,沉肩垂肘,落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五指向前。

2、揽雀尾:撇脚抱手,向前上步(正南),弓步前棚(上体转向偏西),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正西),棚(左手附于右前臂的下方)、捋、挤、按。

3、单鞭:座腿转腰,向左平抹,向右平抹,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正东)。

4、提手上势:座腿扣脚,移动右脚,向正前方,两手相合与体前。

5、白鹤亮翅:转腰撤脚,抱手坐腿,分开两手成虚步(上手手心朝前)。

6、搂膝拗步:转腰摆手收脚(转腰撇脚时重心不做大的移动),上步弓步搂手推掌,做第二个、第三个。

7、手挥琵琶:跟步坐腿,措手合手成虚步。

8、搬拦捶:转腰撇脚握拳,上步搬拳(前脚尖外撇),上步拦掌(左手从胸前向前神探,右拳收到腰间),弓步打捶。

9、如封似闭:插手(左手从右拳下面伸出去,手心向下),屈收翻掌,弓步推按。

10、斜飞势:坐腿转身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西北),弓步分手(上手手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左手按在跨旁。

.11、肘底锤:坐腿转身扣脚,合抱收脚,摆步抹手,跟步摞手,虚步劈伸。

12、倒卷肱:撤手退步虚步推掌,撤手退步虚步推掌。

13、左右穿梭:扣脚转身,抱手,左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抹掌抱手,右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

14、左右野马分鬃:抱手收脚,左前方上步,弓步分手;正前方上步,弓步分手。

15、云手:左云收脚,右云开步,共做三次。

16、单鞭:勾手提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

17、高探马:跟步坐腿翻掌,虚步扑面掌(前手手心向下,手指斜向前,右手收到腹前)。

18、右蹬脚:穿手平抹,抱手收脚,蹬脚分手(方向东南),19、双峰贯耳:屈腿并手,落脚弓步贯拳(方向东南)。

20、左分脚:撇脚分手,抱手收脚,正东分脚分手。

八十五杨式太极拳口诀

八十五杨式太极拳口诀

八十五杨式太极拳口诀1.预备势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2.起势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3.揽雀尾-左掤势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4.揽雀尾-右掤势架御敌手须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5.揽雀尾-捋势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6.揽雀尾-挤势捋式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7.揽雀尾-按势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8.揽雀尾-总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式劲点在两臂,捋式劲点在掌中。

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9.单鞭追魂钢鞭当甩胸,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10.提手上势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11.白鹤亮翅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挒敌力分。

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12.搂膝拗步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须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13.手挥琵琶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采破擒拿。

14.搬拦捶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15.如封似闭扬掌格肘十字封,花开合手闭含攻。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16.十字手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17.抱虎归山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18.肘底看捶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迭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19.左右倒撵猴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20.斜飞势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

左采右挒抖然出,侧身腾出亦飞扬。

杨氏三十二式太极拳口令

杨氏三十二式太极拳口令

杨氏三十二式太极拳口令杨氏三十二式太极拳口令预备势:两脚并步,身体直立,保持舒松、自然、端正、平静的状态。

一、起势 1、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手慢慢前平举;屈蹲按掌,要保持沉肩、顶头、含胸、立腰。

二、右揽雀尾 1、微微向右转身,收脚右抱;左脚向左前方上步(东南);弓步左棚;坐腿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正西);弓步右棚;伸臂翻掌;坐腿转腰后捋(捋到腹前);转腰搭手;弓步前挤;坐腿转腰向右平云;转腰扣脚旋臂;丁步按掌(西南)。

(吴氏)三、左单鞭 1、钩手转身上步(正东偏北);2、弓步推掌。

四、左琵琶势 1、跟步摆掌;2、坐腿带手;虚步合手(左脚跟着地)。

五、进步搬拦捶 1、转腰穿搬掌(右手);2、上步(右脚)搬掌(左手,同时右手拦掌);3、上步(左脚)拦掌(左手心翻转向下,右手变拳落在腰间,拳心向上);4、丁步打拳(两手都变成拳,右拳拳眼向上,左拳拳心向下停在右臂下面,右脚收拢成后丁步)。

(孙氏)六、如封似闭 1、坐腿翻掌;2、(左脚)上步收掌;3、弓步推按。

七、搂膝拗步 (一)1、转腰撇脚摆掌;2、摆手收脚;3、收手上步;4、弓步搂推。

(二)1、转腰撇脚摆掌;2、摆手收脚;3、收手上步(正东);4、弓步搂推。

八、右单鞭 1、坐腿转腰扣脚云手;2、重心左移坐腿转腰云手翻掌收脚;3、钩手转腰上步(正西偏北);4、弓步推掌。

九、右云手 (一)1、坐腿转腰扣脚松钩;2、右云翻掌收脚并步;(二)1、左云开步;2、右云并步;(三)1、左云开步;2、右云并步。

十、野马分鬃 (一)1、转腰左抱收脚;2、转身上步(正西);3、弓步分手(前手与肩同高,手心斜向上);(二)1、转腰撇脚向右转;2、右抱收脚;3、转身上步(正西);4、弓步分手。

十一、海底针 1、跟步(右脚)翻掌(右手向前摆到右腰前);2、坐腿提手到肩上头侧,左手翻转按在右腹前;3、虚步向前下插掌(上体略向前倾)。

十二、闪通背 1、立腰提手出(左)脚;2、弓步推掌(右手举在头侧上方)。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第1式:预备势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第2式:起势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侯,吐尽浊气清气升。

第3式:揽雀尾左掤势: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右掤势:架御敌手需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捋势: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挤势:捋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按势: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揽雀尾总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势劲点在两臂,捋势劲点在掌中。

挤势劲点在小臂,按势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第4式:单鞭追魂钢鞭当胸甩,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第5式:提手上势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第6式:白鹤亮翅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挒敌力分,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第7式、左搂膝拗步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预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第8式:手挥琵琶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采破擒拿。

第12式:进步搬拦捶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第13式:如封似闭扬掌格肘十字封,化开合手闭含攻。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第14式:十字手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第15式:抱虎归山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第16式:肘底看捶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叠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第17式:左右倒撵猴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第18式:斜飞势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

传统杨氏太极拳 103 式图文详解口令1.预备势27.扇通臂53.如封似闭79. 海底针2.起势28.转身撇身捶54.十字手80. 扇通臂3.揽雀尾29.进步搬拦捶55.抱虎归ft 81. 转身白蛇吐信4.单鞭30.上步揽雀尾56.斜单鞭82. 进步搬拦捶5.提手上势31.单鞭57.右野马分鬃83. 上步揽雀尾6.白鹤晾翅32.左右云手(一)58.左野马分鬃84. 单鞭7.左搂膝拗步33.左右云手(二)59.右野马分鬃85. 左右云手(一)8.手挥琵琶34.左右云手(三)60.揽雀尾86. 左右云手(二)9.左搂膝拗步35.单鞭61.单鞭87. 左右云手(三)10.右搂膝拗步36.高探马62.玉女穿梭88. 单鞭11.左搂膝拗步37.右分脚63.揽雀尾89. 高探马穿掌12.手挥琵琶38.左分脚64. 单鞭90. 十字腿13.左搂膝拗步39.转身左蹬脚65. 左右云手(一)91. 进步指裆捶14.进步搬拦捶40.左搂膝拗步66. 左右云手(二)92. 上步揽雀尾15.如封似闭41 右搂膝拗步67. 左右云手(三)93. 单鞭16.十字手42.进步栽捶68. 单鞭94. 下势17.抱虎归ft 43.转身撇身捶69. 下势95. 上步七星18.肘底看捶44.进步搬拦捶70. 右金鸡独立96. 退步跨虎19.右倒撵猴45.右蹬脚71. 左金鸡独立97. 转身摆莲20 左倒撵猴46.左打虎式72. 右倒撵猴98. 弯弓射虎21.右倒撵猴47.右打虎式73. 左倒撵猴99. 进步搬拦捶22.斜飞式48.回身右蹬脚74. 右倒撵猴100. 如封似闭23.提手上势49.双峰贯耳75. 斜飞势101. 十字手24.白鹤晾翅50.左蹬脚76. 提手上势102. 收势25.左搂膝拗步51.转身右蹬脚77. 白鹤晾翅103. 还原26.海底针52.进步搬拦捶78. 左搂膝拗步5。

杨式太极拳口诀

杨式太极拳口诀

杨式太极拳口诀
杨式太极拳又称作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知名的流派,据传是由杨露禅所建立,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杨式太极拳口诀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1、起势
混沌初开法为先,气贴背走沉丹田,心静体松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2、右揽雀尾
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掤捋挤按为总手,雀尾动作技法全。

3、左单鞭
单鞭多用可防攻,左像箭来右似弓,体正松腰勾屈下,翻掌前推转腰行。

4、提手
胸部被击用提手,截合断封妙无穷,上提虚步相一致,身势含蓄合手肘。

5、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立鸡群,左采右掤两臂分,沉气落胯腰拔起,开中寓合须用心。

6、搂膝拗步(二)
起肩过胯膝外搂,拗步推掌沉腕肘,搂推弓步相一致,头领身正左右走。

7、撇身捶
横截压带闪正中,翻拳按掌劲宜整,手眼身步要协调,双臂翻转随腰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曰:“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

”又曰:“太极拳以练习推手为致用。

学推手则即是学觉劲,有觉劲则懂劲便不难矣。

故总论所谓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此言即根于推手无疑矣。

”揽雀尾之棚、捋、挤、按四式,即沾、连、粘、随,是“舍己从人之定步推手”之基础。

棚式推手,捋式推手、挤式推手、按式推手是基础的推手四式。

杨振铎传103式、或李雅轩传115式的杨式太极拳,大部分拳式、架子,皆源自揽雀尾或揽雀尾四推手之变招。

自腰以下,下肢之变招似乎不多,但其难度却未稍减。

左右脚、腿之虚实相生、虚实转化,于多数拳式,大抵是相同或相似的。

故练习揽雀尾,至关重要,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揽雀尾是太极拳的基础式。

棚、捋、挤、按,一气呵成,缺一即不成包罗万象之势。

杨澄甫释揽雀尾推手,有棚、挤、按四式,为其整体拳势,有志于求太极拳之真的练拳者,须知此四式推手,整体并重,而不应重此轻彼。

自起势起之整套太极拳,有一百多拳式,如以拳功兼练为纲,实以起势和揽雀尾四式之习练最为紧要。

练习初期,学拳者可用一部分时间,用于腰以下的胯、腿、膝、足之虚实相依、相生之习练,上肢则由其自然松弛下垂。

左棚接起势,身躯重心向左逐渐移动,左膝渐屈,在此过程中,腰部有向右旋转、向左移动、向下沉降三个动作同时进行,均须极柔软、极轻灵、极沉着、极均匀,腰部向左移、向下动相融合的动作,带动下肢,使左下肢极均匀、极轻柔地旋转沉降,其螺旋劲似乎有入地三尺之势,而右下肢则渐变虚步。

至左下肢沉劲最大,膝位最低时,为“单沉”,腰部旋转带动已变虚步的右脚松动自然地转动,约转45度,上身和脊背亦随腰转而转向右侧。

由左向右的旋转,由上往下的(立身中正的)沉降,以及由右向左的(也是立身中正的)移位,须融为一体。

腰脊同动、同移,带动肩、上臂、肘、小臂及掌完全被动的动作,逐渐形成右上左下如抱球状的臂掌位置。

此处为太极拳起势之尾、揽雀尾之始,乃不同拳式之交接处,十分紧要。

当上肢形成右上左下如抱球状的臂掌位置时,身体已右转下沉,左脚渐虚;转腰之势,带动左腿向右旋转,再带动左脚向右脚靠拢,再迈步。

此时左髋骨、左膝骨均须完全放松,小腿与左脚毫不用力,牢记“主宰在腰”四字。

此时身体重心应在右足立脚处之内左侧,而不在右足接地处。

身向上起时,应为腰向左旋转、向前方移动、向上拔起三种动作交相渗透复合,继而带动右大腿,以右髋骨为支点向左旋转、向前方移动、向上拔起;右膝以下的小腿和右足皆不用力,亦不着力;不可应用丝毫蹬力;用蹬即僵,也练不出松弹力来。

“松弹力”这个词,为李雅轩所创。

他释之曰:“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船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因水涛之动而动。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这种弹力功夫来。

”人下肢弹力的发劲,只在膝盖上端的大腿二头肌;故练拳当以沉劲、弹力为主,不可着意前推。

如果意在膝下或足端,用蹬力,是常人走路、上楼梯的习惯。

此习惯得须在练太极拳过程中逐步消除。

小腿、膝、足空若无物,才能得松弹力;得松弹力,小腿、膝、足才能空若无物。

如此日复一日,在盘架子时,整个身体多次自然下沉,有时似乎有往上弹回一、二次之势。

这才能谓之松弹力。

太极拳之沉劲、弹力才能练成。

下肢松弹力的关键部位在腿二头肌,即在大腿前上部的那块突出的肌肉。

这些肌肉,像弹弓一样储存能量,并且能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释放出来。

能量注于下,可使腿极其快速地突然弹向前方;能量注入螺旋旋转的腰部,经由大松大软的体、肩、臂、手,形成“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内劲。

“发于腿”这三个字,说清了内劲的关键来源在于大腿的二头肌。

骏马就是利用腿部二头肌中类似弹弓那样的特性奔跑.英国动物学家阿兰·威尔逊拍摄了良种马奔跑时的慢镜头照片。

二头肌为这种至关重要的前踢运动提供80%的力量。

奔马、蚱蜢和跳蚤,都是利用类似的弹弓机制迅速加速,大型动物也是靠这种弹弓机制奔跑的。

有一些名家太极拳传人著书立说,用蹬力来求释双足之变势,恐怕是欠妥的。

揽雀尾的棚、捋、挤、按四式,在腰以下,主要练的就是下肢的松弹力。

“双沉”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是双足、腿虚实交替,阴阳互易的瞬间。

在这一瞬间,全身重心适在两足正中,上肢大抵为“开势”,虚领顶劲,层层骨节皆松开至最大限度,吸气和呼气亦在极度柔和的交接处。

自腰以下,则为左右并沉,其意相同,内劲亦相同。

就整体而言,腰以下,为下沉之势;腰以上,骨节皆松,气贯腰脊,即为“拔背”。

自“双沉”起,身、腰或向前,或向后,均旋转往下。

腰为轴,为唯一“主宰”,带动上下肢之变动,变为一实一虚。

此虚实之变,极轻、极柔、极匀、极松。

拳式到腰及上身达到一式之结尾处,一足已是“实”之至,另一足则是“虚”之至。

而腰及上身紧接着变式时,腰以下还可以有极短时间的自然轻柔的极少量之下沉,以练成圆弧状的变换以及下肢的松弹力、反弹劲。

太极拳全部拳式的主宰及枢纽,皆在腰。

腰有旋转、进退、上下所构成的螺旋式椭圆圈,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或偏圆、或趋扁,或左侧、或右侧,变幻不定,其要点在于两拳式交接处、交接时,腰部的旋转务须成圆弧形,切忌直来直去,形成尖角。

否则就不能练成上、下肢的“缠丝劲”和“松弹力”,也不足以言太极。

李雅轩倡言曰:弯曲的下肢,形成直角即可,膝部不必弯曲伸出在足底之外。

此说出自杨澄甫之《太极拳之练习谈》,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练拳,亦较易得轻灵松软之要诀,并可兼得“沉劲”。

但若移形换步,膝部势必还要弯曲超过直角,身体重心才能前移,故练拳时亦不宜过分拘泥于“形似”。

陈式太极拳拳式整体较低,较适合于年青练拳者;但练之不当者,易致蹬力,更易致拙劲。

左右下肢由实变虚或由虚变实,须力求轻灵松软匀整。

这几个字,特别“匀整”二字,是腿部虚实、阴阳变换的要领。

太极之意,惟存乎一心耳。

左右上肢之动,以腰为轴,以腰部螺旋劲为原动力,带动上下肢体;双肩极松软,肩关节完全松弛,从而甩动上臂,乃自然得“沉”肩之势;肘部亦自然下坠,名为“坠肘”。

左右上下臂动作路线皆为曲线,有时左略慢右略快,有时反之,从而形成“开合”之拳势。

在瞬间“双沉”甫过,左肩松动,为转动关节,左上臂略往上举,左小臂、左掌皆无丝毫僵力,自然向左耳近处下落,再以腰转动带动左上臂转圈,左小臂左掌随之向右、向外、向上移动。

在揽雀尾式中,棚、、挤、按之左臂、掌、膝如此动作,练之既久,才能得其大松大软。

其后的搂膝拗步,双倒撵猴……,皆如是。

举一而反三,右臂亦遵此理此道而逐日练习,即可得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所曰:“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之高境界,真功夫。

李雅轩称,推手或过招应以沉劲为主,不过双臂由合而开、腰旋转由下而上时,亦可以发劲。

动向上方的松弹力与旋转力相结合,亦不失为太极拳的优势。

清代之陈发科曾以背部弹诸弟子于三丈之外,可见太极拳之松弹力与过招,原不限于双掌也。

杨氏太极拳拳法特点拳法风格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

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

“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

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

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

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

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

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

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

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

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

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

”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

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

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

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

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

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

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