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及施肥实验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大纲土地资源与农业化学系(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用)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植物营养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它是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和土壤学等课程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

教学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过硬。

《植物营养学》紧紧围绕植物营养原理讲授植物营养需求、植物营养诊断及各种化学和有机肥料的合理施用。

通过本门课程的实验应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基本要求不同专业根据专业要求和教学时数选作不同的实验,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的学习,掌握:1、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形态诊断、化学分析、盆栽实验);2、常用化学肥料的鉴定和养分含量的测定;3、平衡施肥方法三、学时分配实验一植物根系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3学时)实验二土壤营养诊断(有效养分速测)(2学时)实验三植物营养诊断(2学时)实验四植株全氮、全磷、全钾的联合测定(5学时)实验五碳酸氢铵含氮量的测定(1学时)实验六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有效磷的测定(2学时)实验七草木灰全钾量的测定(2学时)实验八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3学时)实验九复混肥料氮、磷、钾含量的测定(5学时)实验十盆栽实验(6学时)实验十一配方施肥实践(8学时)四、讲授纲要实验一根系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淋洗法)一、方法原理首先将根制成氢质根,即用 H + 取代吸附在根表面可交换的阳离子,然后再用中性盐取代可交换的 H + ,根据 H + 浓度的变化,计算根系阳离子交换量。

二、操作步骤三、结果计算实验二土壤营养诊断(有效养分速测)土壤养分速测是田间诊断作物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土壤养分速测,可以大致摸清某个生产单位各种田块土壤养分的基本数量和供应能力,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状况,为合理施肥和采取合理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样品的采集二、土壤养分速测1. 土壤养分待测液的制备2.NO 3 -N 的测定(旱地土壤)3.NH 4 -N 的测定(水田土壤)4. 有效磷的测定5. 有效钾的测定三、结果计算实验三植物化学诊断(养分速测)植物养分速测也是田间诊断作物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手段,所用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属半定量性质。

任务3.3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教案

任务3.3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教案

项目3 土壤的基本组成教案(首页)授课题目任务3.3 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根部营养的原理,熟悉植物根外营养的特点2.了解化肥、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新型肥料及其科学施用能力目标1.能进行常见肥料的简易识别2.能运用有机物料腐熟剂进行作物秸秆腐熟教学重点、难点1.施肥的基本原理(重点)。

2.合理施肥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

3.有机肥料的科学使用(重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安排15课时1.课堂互动(12学时)2.实践活动(3学时)项目3 土壤的基本组成教案教学过程设计(12课时)引言:为了维持生命活动植物体通过根、茎、叶等器官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到底哪些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呢?[一]导入新课植物营养是指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根部营养是指植物根系从营养环境中吸收营养元素的过程。

根外营养是指植物通过叶、茎等根外器官吸收营养元素的过程。

目前已经明确的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即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硼(B)、锰(Mn)、铜(Cu)、锌(Zn)、钼(Mo)、氯(Cl)等。

[二] 新课讲解一、植物营养1.主要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一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

二是在植物新陈代谢中起催化作用。

三是参与植物体物质的转化与运输。

不同的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具有独特的生理作用。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元素名称生理作用氮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体内许多酶的组成成分,参与植物体内各种代谢活动;植物体内许多维生素、激素等成分,调控植物的生命活动磷磷是植物体许多重要物质(核酸、核蛋白、磷脂、酶等)的成分;在糖代谢、氮素代谢和脂肪代谢中有重要作用;磷能提高植物抗寒、抗旱等抗逆性钾是植物体内60多种酶的活化剂,参与植物代谢过程;能促进叶绿素合成,促进光合作用;是呼吸作用过程中酶的活化剂,能促进呼吸作用;增强作物的抗旱性、抗高温、抗寒性、抗盐、抗病性、抗倒伏、抗早衰等能力钙构成细胞壁的重要元素,参与形成细胞壁;能稳定生物膜的结构,调节膜的渗透性;能促进细胞伸长,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能调节养分离子的生理平衡,消除某些离子的毒害作用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并参与光合作用;是许多酶的活化剂,具有催化作用;参与脂肪、蛋白质和核酸代谢;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参与遗传信息的传递硫是构成蛋白质和许多酶不可缺少的组分;参与合成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谷胱甘肽、铁氧还蛋白、辅酶A等;与叶绿素形成有关,参与固氮作铁是许多酶和蛋白质的组分;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促进根瘤菌作用锰是多种酶的组分和活化剂;是叶绿体的结构成分;参与脂肪、蛋白质合成,参与呼吸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促进光合作用和硝酸还原作用;促进胡萝卜素、维生素、核黄素的形成铜是多种氧化酶的成分;是叶绿体蛋白-质体蓝素的成分;参与蛋白质和糖代谢;影响植物繁殖器官的发育锌是许多酶的成分;参与生长素合成;参与蛋白质代谢和糖类运转;参与植物繁殖器官的发育钼是固氮酶和硝酸还原酶的组成成分;参与蛋白质代谢;影响生物固氮作用;影响光合作用;对植物受精和胚胎发育有特殊作用硼能促进糖类运转;影响酚类化合物和木质素的生物合成;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影响细胞分裂、分化和成熟;参与植物生长素类激素代谢;影响光合作用氯能维持细胞膨压,保持电荷平衡;促进光合作用;对植物气孔有调节作用;抑制植物病害发生2.植物营养供给的两个关键期在植物营养期,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两个极为关键的时期,一个是植物营养临界期,另一个是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作物营养与施肥》教学大纲

《作物营养与施肥》教学大纲

《作物营养与施肥》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编号:开课学期:5本课程课内总学时数:36本课程实验课时数:9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作物营养与施肥》课程是根据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作物营养与作物营养诊断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对学生从事农业教学、科研、推广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对象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专业本科学生。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掌握养分平衡法、肥料效应函数法施肥理论和技术,施肥技术、轮作施肥技术、保护地施肥技术、计算机施肥专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农化服务与施肥、大田作物营养与施肥、蔬菜营养与施肥、果树营养与施肥、保护地栽培作物营养与施肥等知识。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课程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要求。

考核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对应于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核要求。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与教学要求一、学时分配课内总学时30,实验学时6,2学分。

序号内容课内学时1 绪论12 施肥的基本原理33 施肥的基本原则14 养分平衡法25 肥料效应函数法46 作物营养诊断57 常规施肥技术28 轮作施肥技术29 保护地施肥技术210 计算机施肥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411 农化服务与施肥112 大田作物营养与施肥113 蔬菜作物营养与施肥114 果树营养与施肥1合计36二、教材1、主教材为《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谭金芳主编,张自立、邱慧珍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教材是《土壤农化实验指导书》,土壤农化教研室编写,石河子大学教材科编印辅助教材《作物营养与施肥》,浙江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一、施肥的作用、施肥科学的发展概况二、施肥科学的体系、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教学要求:1、了解作物营养与施肥的定义、施肥科学的内容、研究方法。

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精)

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精)

《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营养学课程是植物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该课程将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与农业生产的土壤与肥料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农业生产中肥料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农业化学实验则是为了应证有关理论知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而设置的,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更加形象的理解土壤—肥料—作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本来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植物营养学的有关研究的实验方法,加强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室内模拟和室内分析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对“植物—土壤—肥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测试。

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应该真正理解和掌握植物营养基本理论的内涵,同时适当地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有关现象和作用过程进行定量测试。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核方式:考试实验成绩评分办法或标准如下优≥85;85>良≥75;75>良≥60四、实验项目一览表实验项目一览表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1 植株粗灰分及氮、磷、钾含量的测定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82 植物的溶液培养和缺素培养验证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3 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的土壤因素分析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4 植物营养缺素的诊断与恢复设计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5 蔬菜和水体中硝态氮的测定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6 重金属镉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研究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7 施肥方式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实验一植株粗灰分及氮、磷、钾含量的测定一、植株粗灰分的测定(直接灰化法)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掌握植株灰化的条件和判断灰化完全的标准;(2)灼烧的温度必须控制在适宜温度;(3)样品应先炭化,以防灰化时爆燃,引起残灰飞失。

2、实验原理将样品在高温下灼烧,有机物化分解挥发,剩下的部分即为植株粗灰分。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分子生物学在植物营养研究上的应用。

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有机肥料的性质与合理施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植物营养原理与肥料的合理施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各节相应习题要点,有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

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本章节的教学要求:“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综合。

各章节格式如下:绪论第一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史1.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早期探索2.植物营养学说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3.植物营养学的发展习题要点:矿质营养学说。

第二节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1.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2.施肥原理习题要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最小养分律。

第三节我国肥料施用与发展1. 肥料的来源与分类2.肥料试验和研究3.我国肥料生产概况4.我国肥料施用概况习题要点:肥料的种类,肥料试验方法。

第四节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和主要的研究方法1.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2.植物营养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习题要点: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第五节植物营养展望本章重点、难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植物营养学研究的范畴,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植物营养与施肥教案

植物营养与施肥教案

第一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则第一节植物的营养成分一、植物体内的元素组成及其含量气态元素、灰分元素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判断的三条标准17中必需营养元素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划分的界限,有益元素肥料三要素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三、必需营养元素的作用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植物吸收养分的形态:离子态,部分小分子态和有机态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一)养分向根表的迁移:截获、质流、扩散(不同养分离子的主要迁移方式;各种方式的影响因素)1、截获:根系在土壤中伸长的过程中与养分离子直接接触交换吸收的过程影响因素:根系体积、养分浓度由于根系体积只占土壤体积的1%~4%,通过该方式获取的养分很少,大约只占根系吸收养分总量的0.2%~10%2、扩散:土壤中的养分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运动称为扩散影响因素:浓度差、土壤湿度、扩散系数不同养分离子的扩散系数(cm2/s)土壤与水中的扩散速率相差2~3个数量级养分离子NO3-Cl-K+PO43-水中 1.92×10-5 2.03×10-5 1.98×10-50.89×10-5湿润土壤中0.5×10-6~100.5 0.01-0.24 0.00001-0.001-7根系吸收的钾、磷有50%以上是通过该方式获得的3、质流:土壤中的养分离子随水流动到达根表的过程影响因素:植物蒸腾,离子浓度考质流提供的磷钾较少,硝酸根、硫酸根、氯、镁、钙等养分较多。

(二)根系对无机养分的吸收1、质外体中养分离子的移动质外体:植物体内共质体以外的所有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空腔等动力:浓度梯度和电化学势梯度方式:离子扩散、离子交换离子扩散:简单扩散(水分自由空间)杜南扩散(杜南空间)离子交换:根系与土壤溶液之间的交换根系与土壤颗粒之间的交换2、养分的跨膜运输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两种类型(1)被动运输:离子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方式:简单扩散、离子通道①简单扩散:溶液中的离子由高浓度的地方向低浓度的地方扩散,其动力是浓度差(主要影响因素),离子可以通过膜上的类脂、载体或者膜上的含水孔隙被吸收②离子通道:离子或者水分通过膜上具有选择性功能的孔道蛋白进行运输,影响因素是孔道蛋白的孔道大小及其表面电荷密度(2)主动运输:离子逆电化学势梯度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方式:载体运输与离子泵运输①载体运输:动力是ATP②离子泵运输:H+—ATP酶,每水解1分子的ATP,泵出2个H+3、影响根系养分吸收的因素(1)光照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同化CO2形成碳水化合物,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ATP,为养分的吸收提供能量。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肥料工艺与肥料资源利用》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掌握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掌握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肥料资源化合理利用技术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对复混肥料厂、有机肥料厂的参观、实习,了解肥料生产工艺流程、肥料的合理搭配,并按照土壤、作物的要求,通过计算能设计出不同配比的氮、磷、钾复混肥料或专用商品肥料、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

了解肥料企业标准制定的要求及肥料质量检测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第一节肥料工业的现状第二节肥料的分类与特点习题要点:肥料的种类与特点。

第三节肥料工业的发展习题要点:肥料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肥料的特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工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不同肥料的特点。

第一章我国有机废弃物资源与处理现状第一节有机废弃物资源习题要点: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种类。

第二节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习题要点:固体有机废弃物随意弃置的危害。

第三节有机废弃物处理现状与存在问题习题要点:固体有机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固体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肥料资源化利用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主要的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种类、资源与分布,理解固体有机废弃物任意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掌握国内外主要的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第二章堆肥工艺第一节堆肥的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习题要点:好氧堆肥、厌氧堆肥、前处理、一次发酵、二次发酵。

第二节堆肥发酵条件的控制习题要点:堆肥材料的特性,堆肥材料的水分含量与氧气供应,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堆肥温度。

第三节堆肥的腐熟习题要点:腐熟度的定义与判定方法、堆肥腐熟与有害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腐熟过程中的成份变化。

第四节堆肥原料及堆肥水分测定习题要点:水分测定与表示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堆肥的工艺流程及发酵条件的控制、堆肥的腐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堆肥腐熟的目的和意义,堆肥的基本原理;理解并掌握堆肥的工艺流程及堆肥过程中的条件控制,堆肥腐熟度的测定方法。

《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营养与施肥(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课程编号:312581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课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名称: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指导(自编)实验学时:81 学分:4.5面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D)、农学(A)、植保(B)、园艺(C)实验室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实验独立设课。

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由原来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农化分析”三门课程的实验课优化组合而成,包括土壤分析、植物分析两大部分。

并介绍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作物营养诊断施肥法,以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作物的施肥技术。

土壤分析内容有:土壤和植物样品的制备;土壤水分和土壤颗粒的测定;土壤比重、容重的测定及孔隙度的计算;土壤剖面性状观察;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测定;土壤速效氮、磷、钾的测定;土壤有效锌、铜的测定;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和植物营养与植物生长关系分析等。

植物分析内容有:植物全氮、全磷、全钾的测定;植物全钙、镁的测定;植物锌、铜的测定等。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掌握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本课程同时作为农学、植保、园艺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肥料的基本知识两大部分。

实验教学主要学习植物营养学研究主要的方法、原理,影响农产品品质的硝酸盐测定方法,了解植物营养化学诊断方法。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本实验课学习,掌握土壤和植物中各种营养元素分析的原理、方法,掌握土壤、植物营养分析的实验操作技能;并能够应用土壤学知识和植物营养学知识对分析结果加以应用,对土壤肥力、植物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科学合理土壤改良和施肥方案。

三、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营养与施肥(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课程编号:312581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课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名称: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指导(自编)实验学时:81 学分:4.5面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D)、农学(A)、植保(B)、园艺(C)实验室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实验独立设课。

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由原来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农化分析”三门课程的实验课优化组合而成,包括土壤分析、植物分析两大部分。

并介绍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作物营养诊断施肥法,以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作物的施肥技术。

土壤分析容有:土壤和植物样品的制备;土壤水分和土壤颗粒的测定;土壤比重、容重的测定及孔隙度的计算;土壤剖面性状观察;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测定;土壤速效氮、磷、钾的测定;土壤有效锌、铜的测定;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和植物营养与植物生长关系分析等。

植物分析容有:植物全氮、全磷、全钾的测定;植物全钙、镁的测定;植物锌、铜的测定等。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掌握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本课程同时作为农学、植保、园艺专业的基础课程,容包括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肥料的基本知识两大部分。

实验教学主要学习植物营养学研究主要的方法、原理,影响农产品品质的硝酸盐测定方法,了解植物营养化学诊断方法。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本实验课学习,掌握土壤和植物中各种营养元素分析的原理、方法,掌握土壤、植物营养分析的实验操作技能;并能够应用土壤学知识和植物营养学知识对分析结果加以应用,对土壤肥力、植物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科学合理土壤改良和施肥方案。

三、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预习准备工作、实验态度、动手能力、理解问题、实验报告质量等方面综合评定,其中,预习报告与课堂提问占20%,实验态度占5%,动手操作占50%,理解问题与实验报告25%。

期末考试成绩=笔试成绩的×40%+操作考试成绩×60%。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电子天平、电热干燥箱、调温调湿箱、植物样品粉碎机、分样筛、精密酸度计、植物样品分解仪、土壤样品分解仪、往复振荡机、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计算机。

五、参考书目:[1] 黄建国. 植物营养学. :中国林业,2003.[2] 陆景陵. 植物营养学. :中国农业大学,1994.[3] 羲. 植物营养学原理. :中国农业,1997.[4] 鲍士旦主编.土壤农化分析.:农业, 1999.[5] 鲁如坤主编.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中国农业科技,1999.六、实验项目: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营养学课程是植物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该课程将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与农业生产的土壤与肥料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农业生产中肥料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农业化学实验则是为了应证有关理论知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而设置的,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更加形象的理解土壤—肥料—作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本来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植物营养学的有关研究的实验方法,加强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室模拟和室分析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对“植物—土壤—肥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测试。

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应该真正理解和掌握植物营养基本理论的涵,同时适当地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有关现象和作用过程进行定量测试。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核方式:考试实验成绩评分办法或标准如下优≥85;85>良≥75;75>良≥60四、实验项目一览表实验项目一览表实验一植株粗灰分及氮、磷、钾含量的测定一、植株粗灰分的测定(直接灰化法)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掌握植株灰化的条件和判断灰化完全的标准;(2)灼烧的温度必须控制在适宜温度;(3)样品应先炭化,以防灰化时爆燃,引起残灰飞失。

2、实验原理将样品在高温下灼烧,有机物化分解挥发,剩下的部分即为植株粗灰分。

3. 需用的仪器和试剂仪器:高温电炉、万分之一天平、调温电炉、瓷坩埚。

4. 实验步骤样品预处理:吹干→烘干→粉碎过筛→混匀→装瓶。

测坩埚重:洗净→灼烧→冷却→称重炭化、灰化:称样→炭化→灰化→冷却→称重。

5. 教学方式每个班分成两个小班,每个小班安排一个老师负责讲解、指导,每个学生动手操作。

6. 考核要求(1)能正确判断植株样品是否灰化完全;(2)明确要先碳化的原因。

7. 实验报告要求要求写清楚项目测定的目的意义、测定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计算、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或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二、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⑴实验目的掌握H2SO4—H2O2消化—蒸馏定氮法测定植株全氮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⑵实验要求溶液中残余的H2O2必须分解除去;消化完全标志是溶液无色透明;检查2%硼酸溶液pH值是否变化;蒸馏定氮时注意消化管密封;确保待测液中NH3蒸馏完毕。

2.实验容或原理(不包括硝态氮)植物样品首先经浓硫酸的脱水碳化、氧化等一系列作用后,而未被硫酸破坏和分解的有机物和碳又经过双氧水分解出的新生态氧的强烈氧化作用,从而使有机氮等转化为无机铵盐,消煮液中的铵用半微量蒸馏法定氮,从而计算出植株中氮的含量。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⑴需用的仪器150ml(细口)、250ml三角瓶;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电热板或普通电炉、定氮仪等⑵需用的试剂浓硫酸、双氧水、2%硼酸溶液、定N指示剂等4.实验步骤称植株样品→加浓硫酸和H2O2消化→容量瓶中定容→准确吸取一定体积待测液用蒸馏法定氮→结果计算。

5.教学方式实验操作过程分小班进行,即指导学生人数每位教师不得超过16人;学生实验过程是一人一组。

实验前老师先检查学生预习实验容情况,再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再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中老师应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或指出操作不当等问题,最后检查每位学生实验过程所得原始数据。

6.考核要求⑴植株样品的消化过程和消化完全的标志⑵定氮仪的测定原理和使用⑶待测液定量体积估算⑷标准铵态氮的回收实验⑸硼酸吸收液和氢氧化钠加入量的估算⑹硫酸标准溶液浓度的选择7.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写明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原始数据记录、结果计算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或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三、植株全磷含量的测定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⑴实验目的掌握H2SO4—H2O2消化—钒钼黄比色法测定植株全磷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⑵实验要求待测液制备要求同植株全氮测定;比色时溶液酸度控制在0.50~ 1.10mol·L-12.实验容或原理植物样品经H2SO4—H2O2消煮分解制备待测液方法同“植株全氮”,待测液中正磷酸在酸性条件下能与偏磷酸盐和钼酸盐作用生成黄色的杂聚化合物钒钼酸盐,其黄色深浅与溶液中正磷酸中磷含量在一定浓度围成正相关,通过比色可定量测定磷含量。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⑴需用的仪器150ml细口三角瓶、50ml容量瓶;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电热板或普通电炉、722或723型分光光度比色计等。

⑵需用的试剂4.实验步骤植物样品消化同“植株全氮”→待测液干过滤→准确吸取一定体积滤液于容量瓶→二硝基酚→10MNaOH调至刚呈黄色→钒钼酸铵试剂→定容→于波长450nm处比色测定→结果计算。

5.教学方式实验操作过程分小班进行,即指导学生人数每位教师不得超过16人;学生实验过程是一人一组。

实验前老师先检查学生预习实验容情况,再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再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中老师应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或指出操作不当等问题,最后检查每位学生实验过程所得原始数据。

6.考核要求⑴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原理和使用⑵待测液定量体积估算⑶磷标准浓度系列溶液的制作7.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写明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原始数据记录、结果计算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或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四、植株全钾的测定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⑴实验目的掌握H2SO4—H2O2消化—火焰光度法测定植株全钾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⑵实验要求待测液制备要求同植株全氮测定;标准钾溶液系列中加入与待测液等量的空白溶液。

2.实验容或原理植物样品经H2SO4—H2O2消煮分解制备待测液方法同“植株全氮”,待测液中的钾经稀释后即可于火焰分光光度计上直接测定。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⑴需用的仪器150ml细口三角瓶、50ml容量瓶;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电热板或普通电炉、火焰光度计。

⑵需用的试剂浓硫酸、双氧水、100mg·L-1K标准溶液。

植物样品待测液制备方法同“植株全氮”→待测液干过滤→稀释→火焰光度计上直接测定→结果计算。

5.教学方式实验操作过程分小班进行,即指导学生人数每位教师不得超过16人;学生实验过程是一人一组。

实验前老师先检查学生预习实验容情况,再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再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中老师应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或指出操作不当等问题,最后检查每位学生实验过程所得原始数据。

6.考核要求⑴植株样品的消化过程和消化完全的标志⑵火焰光度计的测定原理和使用⑶待测液定量体积估算⑷钾标准浓度系列溶液的制作和运用7.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写明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原始数据记录、结果计算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或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实验二植物的溶液培养和缺素培养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学习植物的溶液培养技术(2)证明氮、磷、钾、钙、镁、铁诸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3)幼苗培养过程中要精心管理,并仔细观察和记录。

2.实验容或原理:采用溶液培养可完全人为地加以控制营养液的成分,从而可观察某元素缺乏所引起的生理病症及其恢复情况。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仪器:烧杯、、搪瓷盘(带盖)、培养缸等试剂:砂酸钾、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硫酸钾等4.实验步骤幼苗培养——配制营养元素贮备液——配制完全营养液和缺素营养液——幼苗定植——培养管理及观察记录讲授本次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完成整个实验。

6.考核要求培养幼苗健康,缺素症状明显,观察记录完整。

7.实验报告要求要求写清楚项目测定的目的意义、测定方法、原理、操作步骤、观察结果、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