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戏曲是以音乐、歌唱、舞蹈、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原始舞蹈和祭祀活动中的表演。

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

早期的戏曲表演主要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在汉朝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戏曲演员被称为“弦歌”,他们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杂剧、散曲、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杂剧,它以嬉笑怒骂、滑稽幽默为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众艺术。

在唐朝时期,戏曲成为了皇室贵族和民众娱乐的重要方式。

唐代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歌舞、杂剧、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皮黄”,它以滑稽幽默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角色形象而闻名。

宋朝时期,戏曲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歌舞、杂剧、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越剧”,它以细腻优美的表演风格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明清时期,戏曲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剧目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明代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它以唱腔、表演和化妆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清代的戏曲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

近现代以来,中国戏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20世纪初,西方音乐和舞蹈艺术进入中国,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戏曲开始吸收西方音乐和舞蹈元素,并且加入了新的题材和内容。

同时,中国戏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观众减少、观众结构老龄化等问题逐渐显现。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戏曲阶段(汉代至唐代):古代戏曲主要包括曲艺、杂剧和小歌舞等,形式简单,表现方式单一。

2. 唐代至明代戏曲阶段:唐代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戏曲,如“西洋滑稽”、“花木兰”等,成为现代戏曲的雏形。

到了宋代,戏曲发展更加完善,形成了“四大剧种”——京剧、昆曲、豫剧和评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受欢迎,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3. 清代戏曲阶段:清代戏曲发展较为稳定,形成了现代戏曲的基本形式。

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对戏曲的扶持,使得戏曲得以大规模传播。

4. 民国至现代戏曲阶段:近代以来,戏曲的发展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影视文化的冲击,不过仍有一些剧种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不断改良和完善,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时期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时期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

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时期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

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

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元代戏剧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

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

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歌舞表演。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以下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史的几个主要阶段:1. 萌芽期:在唐代以前,中国的戏曲表演主要是以歌舞形式为主。

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戏曲开始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等元素,逐渐形成了以歌舞剧为主的戏曲形式。

2. 形成期:在唐宋时期,戏曲逐渐形成了以“杂剧”和“南戏”为代表的表演形式。

杂剧是一种综合了歌曲、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的表演艺术形式,而南戏则是以南方民间小戏为基础发展而来。

这两种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成熟期: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期。

元代的戏曲以杂剧为主,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思想。

4. 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戏曲的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戏曲以南戏为主,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

这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和地域特点。

5. 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京剧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同时,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兴起也对戏曲产生了影响,使得戏曲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和表演形式。

在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形成了新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

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真正发展为成熟艺术形式的是在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在中国戏曲发展的早期阶段,以弹词、鼓板为主要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民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表演逐渐引入了面具和服饰,演员们通过面具的特殊设计来突显角色的特点和性格。

这一时期的戏曲以"曲艺"的形式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剧种,如评剧、越剧、河北梆子等。

唐朝(618年-907年)时,戏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在宫廷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演员,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戏曲作品,如《长恨歌》、《窦娥冤》等,为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戏曲开始向民间蔓延扩展,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京剧、话剧、豫剧等新的剧种。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戏曲在剧本创作、演员表演技巧和舞台艺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京剧在清代达到了巅峰,在剧本和表演上取得了很大的创新,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戏曲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但在现代戏剧的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下,戏曲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戏曲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在剧本、演出、服装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总体来说,中国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诞生初期的民间形式逐步演变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

戏曲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创新的结合,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代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它源于民间乐舞,经过多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戏曲艺术。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当时的乐曲和舞蹈在民间广泛流传,演员们以各种故事和人物为题材创作剧目,形成了最早的戏曲形式。

这些早期戏曲以歌唱为主,通常用来祭祀神灵和娱乐民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的表演形式逐渐演变。

北朝时期,梨园形成了专业的演员团队,开始有了专门的剧目,人物角色也开始出现。

唐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代的戏曲演员普遍会表演歌舞、杂技和说唱,剧目也包括了历史戏和神话传说。

宋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期。

当时的戏曲表演技巧日臻完善,经历了由平板舞台演变为帷幕舞台的改革,以及行当制度的完善。

经过宋代的发展,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基本上定型。

明清时期,戏曲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戏曲剧目更加丰富多彩,剧本的内容对话趋向于自然,演员的表演技巧也更加纯熟。

此时期的经典剧目,例如《西皮》、《京剧》等,至今仍然为人们喜爱。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中国戏曲遭遇了一些挑战。

不过,在中国戏曲的传承者的努力下,它依然被广大民众喜爱。

戏曲演员们不断进行创新,结合现代元素和技术,使戏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今天,中国戏曲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参考资料:1.张云帆,殷卫民编.中国文化大典·中国文化经典113:中国戏曲[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中国戏曲文化入口课程,戏曲的起源及初步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和哲学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仪式和巫术表演。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由原始宗教中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融入了民间艺术,并且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宫廷中有专门的演员和编剧,他们演绎了许多富有武功和音乐元素的戏曲作品。

这些戏曲作品通过皇室赞助和皇家演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在宋代,浮世绘艺术中也开始出现了对戏曲剧情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代时,四大传统剧种——京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清代时,曲艺、评话以及河南坠子等其他地方戏曲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个时期,戏曲剧目和表演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开始形成各地的地方剧种。

二、戏曲的主要流派和特点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它汇集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独特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目而闻名于世。

它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说)、念、做、打、舞、揩(即化妆)、装、亲等八个基本功。

京剧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豫剧:豫剧起源于河南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以其豪放、豪迈的风格和快节奏的表演形式而深受观众喜爱。

它的剧情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演唱时以豫剧曲调为主。

3. 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越剧多演绎女性形象,剧情多为爱情、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琐碎。

4.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地区,它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江南民间音乐元素而独树一帜。

黄梅戏的唱腔柔美婉转,舞台表演热闹活泼,剧情多以家庭和爱情为主题。

三、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欣赏
中国戏曲欣赏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
2015 -9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起源于原始歌舞。

先秦”乐舞”。(表现采集、狩猎、农耕、战争生活) 秦汉”散乐”。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
, 泛指所有的乐舞、技艺、魔术等,有的来自民间,有的传自域外。 以《蚩尤戏》、《东海黄公》为著。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 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 间。 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 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 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 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 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 (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 胜,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 (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 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 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明清传奇
12、新兴地方戏的产生
——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 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 曲舞台上出现,包括 越剧、评剧、黄梅戏 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 展而来,具有极为浓 郁的民间乡土气息, 进入城市后,它们吸 收京剧、梆子等老剧 种的艺术营养,表演 上得以成熟。

13、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京剧形成


继四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 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 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 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 腔京剧。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
——同治、光绪年间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 ——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 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 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 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 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
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 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
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 等通俗说唱形式。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起源于原始歌舞。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 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 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 间。 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 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 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 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 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Hale Waihona Puke 20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 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 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 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 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 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 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 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 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 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 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 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 带来了与昆曲截然不同的 一种地方曲调——徽调, 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 感。 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 翠、和春、春台等戏班相 继进京。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 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 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

毛泽东为之题词"百花 齐放 推陈出新",以后 便成为戏曲发展的指 导性方针。即要求戏 曲艺术既要在继承传 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 又要求各个剧种在自 由竞赛中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14、京剧现代戏汇演举行
1964年,北京举行京剧 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共推出35个剧目。 其中著名的有《红灯 记》、《芦荡火种》、 《奇袭白虎团》、《智 取威虎山》、《黛诺》、 《六号门》、《红嫂》 等。 这是京剧编演现代戏的 一次成果展示。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11、京剧的第三个鼎盛期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 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 ” (在宋朝
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在瓦舍中,有用 图文装饰的栏杆围成的供表演的场地,称为勾栏。
);民间歌


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 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 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又叫元杂剧),南 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0世纪5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处处呈 现出万象更新之貌。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 的春天。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59年前后,它的艺 术生命又到了第三个顶峰。 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演员阵容的强大,梯队的 完整为标志的。《白蛇传》、《将相和》、 《穆桂英挂帅》、《野猪林》等优秀剧目的出 台,也将京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 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 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 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 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 山腔的合称。 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 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 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 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 雅细腻的昆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