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新人教版

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

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在英

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时产生

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

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

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

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

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

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

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种群密度定义:

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自然状态

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出生率、死亡率、迁

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种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种群密度的上限由种群所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决定,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的种群密

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种群密度的统计与估算方法

种群密度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统计与估算方法,估算时

“等可能”最为关键,不能掺入人为因素。

①样方法

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例如,跳蝻、蜗牛等。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完全相等的样方,统计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并求出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均值,以此值作为被调查种群之种群密

度的估算值。

常见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Z字取样法”等

② 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例如,田鼠、鸟类、鱼类等。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部分个体,作上标记,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

时间后在同一地点进行重捕,估算公式:

种群密度/标记个体数=重捕个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此估算方法得出的估算值倾向于偏大,因为很多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会更加难以捕获,导致“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偏小。标记时也需要注意,所用标志要小而轻,不能影响生物

行动;也不能用过于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否则会使生物更加容易被天敌捕食,影响估算

精确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含解析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种群的特征。2.种群调查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知识点一种群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知识梳理 1.种群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01同种生物的□02全部个体。 (2)概念分析 ①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03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4鱼包括很多种,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的鱼。 ②树林甲和树林乙中的全部麻雀□05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6两个树林中的麻雀不在同一个区域。 ③某个农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07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8它们是一定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数量特征:□09种群密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11迁入率和迁出率、□12年龄组成和□13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14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 (1)概念:□15种群在单位面积或□16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式:种群密度= 个体数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 (3)概念分析 ①一亩水稻的年产量□17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

□18种群密度不是指年产量。 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19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20鲢鱼是一个物种,单位体积中的鲢鱼的数量是种群密度。 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21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22乔木不是一个物种,而是多个物种。 (4)应用:农林害虫的□23监测和预报;渔业上□24捕捞强度的确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定义 ②步骤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学会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的密度。 3.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列举种群的特征。 【学习难点】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与点拨】 一、种群密度 【预习完成】 1.种群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种群密度差 异,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也不是的。) 2.种群的特征:、、、。 其中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在或中的个体。 4.估计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和。 【思考与交流】 1.什么是样方法? 即在被调查的范围内,选取若干,通过计数每个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2.样方是什么?随机取样方的方法是,。不同种类植物的 样方大小一样吗?在调查的范围内样方的数量有限吗?每个样方内个体计数时有要求吗? 3.知道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量后,怎样求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4.这种方法是不是只适合植物吗?如不是,那么还可以适合什么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5.标志重捕法概念?根据概念立式。这种方法适合什么生物种群密度的调 查? 【练习巩固】 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元。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重要的意义。试举一例。 (2)下图是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地块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0 2 3 3 4 12 4 2 3 3

生态学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每一个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如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昆虫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个体的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其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如大多数植物、海绵、水螅和珊瑚。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自然种群的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种群大小population size: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一个相对指标 样方法quadrat method:在所研究种群区域范围内随机取若干大小一定的样方,计数样方中全部个体,然后讲其平均数推广到整个种群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 标记重捕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即N:M=n:m,式中N-样地上个体总数,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样中标记数 种群的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检验内分布型的指标是方差/平均数的比率,即S2/ m 。其3种类型及形成原因①均匀的uniform-种群内个体的竞争S2/m =0②随机的random-资源分布均匀丰富S2/ m =1③成群的clumped-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S2/ m>1。 种群的群体特征:①种群密度②初级种群参数primary population parameters: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出emigration、迁入immigration③次级种群参数secondary population parameters:性比sex ratio,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种群增长率growth rate 最大出生率: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最低死亡率:种群内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特定年龄死亡率:死亡个体数除以每一时间段开始时的个体数 年龄椎体age pyramid: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至上的位置标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有3种类型①典型金字塔型椎体-增长型②钟型椎体-稳定型③壶型椎体-下降型性比sex radio: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多数动物种群性比接近1:1,轮虫、枝角类等以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为主,昆虫种群的雄性多以雌性,盐生钩虾的性比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黄鳝有性转变的特点。 生命表life table:描述种群的死亡过程的工具 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某一特定时期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 综合生命表:增加了mx描述种群各年龄出生率,致死力:k值,净增值率:Rо(Rо=∑lx*mx)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新人教版 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 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在英 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时产生 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 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 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 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 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 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 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种群密度定义: 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自然状态 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出生率、死亡率、迁 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种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种群密度的上限由种群所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决定,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的种群密 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种群密度的统计与估算方法 种群密度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统计与估算方法,估算时 “等可能”最为关键,不能掺入人为因素。 ①样方法 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例如,跳蝻、蜗牛等。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完全相等的样方,统计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并求出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二.种群特征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测量方法: ............ 方法步骤:1.选取样方:原则:随机选取,不能加入人为主观因素 样方大小:一般1m2 五点取样:适用于非长方形区域 等距取样:适用于长方形区域 2.统计各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其密度。 (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的计数:计左上边及其夹角。) 3.计算出各样方的平均值,代表整个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应用对象: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 方法步骤:1.第一次捕获,标记后释放 2.第二次捕获,计捕获数及其中带标记的个体数 N1=N2/N0→(种群总数=第一次捕获量*第二次捕获量/重捕标记个体数) (N:总数, N1:第一次捕获量, N2:第二次捕获量, N0: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如一年)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影响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数的比率。 (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大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不变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 4.年龄组成

种群的特征习题和答案-生物高二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人教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测试题 知识点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1.种群是指在一定地域内() A.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B.同种生物成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幼体的总和 D.同种生物幼体和成体的总和 2.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A.形体较小的种群B.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 C.形体较大的种群D.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 3.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2户养的是山羊,这些羊是()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4.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46只,将其全部标记后释放,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标记鼠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A.21 B.46 C.71 D.96 5.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C.对某种植物的调查,样方内各种植物均需统计 D.对某种动物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 6.下图为曾经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喷洒DDT进行农药防治和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业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其种群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 B.A点开始进行生物防治,E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 C.图中必须进行害虫防治的时间为A、D、E D.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或寄生关系 7.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竞争加剧的是()

A.环境温度升高 B.捕食者数量增加 C.种群内疾病流行 D.种群繁殖率提高 8.(经典回放)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 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A.a>b B.a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阅读教材P60~63) 1.概念要素 (1)一定的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 (3)全部个体。 2.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阅读教材P60~62) 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写出图中各序号的含义: ①单位时间,②种群个体总数,③出生率,④迁入率, ⑤死亡率,⑥迁出率。

2.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阅读教材P63)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1)均匀分布; (2)随机分布; (3)集群分布。 [共研探究] 1.理解种群的概念 (1)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种群,并说明理由。 ①某池塘中所有的鱼。(不属于) 理由:鱼的种类很多,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 ②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不属于) 理由: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不是全部的玉米个体。 ③甲、乙两地同一物种的鸟。(不属于) 理由:不在同一个自然区域。 ④一个班级内的全部同学。(不属于) 理由:不是全部的所有个体。 (2)个体、种群、物种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个体具有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等特征。

②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根据概念,下列对种群密度的描述正确的是②。 ①一块麦田中所有的蝗虫;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④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3.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所处的面积或体积。所以,在自然区域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4.种群密度的调查 (1)学校周围生长着很多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采用样方法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调查步骤如下: Ⅰ.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Ⅱ.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利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取5个样方;若在较长的范围内调查,可采用等距取样法(如图2)。 Ⅲ.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如下表 则N4样方中x=8株/m2。 [总结]样方法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注:实心圈表示统计的个体)。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 1.阐述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难点) 2.掌握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难点)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应用。 ①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②渔业上的捕捞强度的确定。 3.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 ①概念 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对点连线) 【提示】A—c—ⅡB—a—ⅠC—b—Ⅲ (4)性别比例 ①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4.种群的空间特征 (1)随机分布,如杂草的空间分布。 (2)均匀分布,如水稻的空间分布。 (3)集群分布,如飘虫的空间分布。 [合作探讨] 探讨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④是否可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 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④某中学高一·(五)班所有学生。 提示:①~④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①不属“同一区域”;②不属“同一物种”(鱼有很多种类);③不属“全部个体”。④“班级”不是一个自然区域,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特征。 探讨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②③④代表哪种特征,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同一种类个体在一 定空间范围内的集合体。了解种群的特征对于我们理解生物群落 的结构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高二生物课程中关 于种群特征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种群密 度可以通过个体数量除以研究区域的面积或体积得到。种群密度 的高低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充裕程度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强度。例如,当种群密度过高时,个体之间的竞争可能增强,从而影响到种群的存活和繁殖。 二、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常见的种群分布模式 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随机分布指的是个体没有 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均匀分布指的是个体之间的距离相对均匀, 聚集分布指的是个体更倾向于聚集在一起。种群的分布模式与环 境因素、个体间相互作用以及种群内部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三、种群生长 种群生长是指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根据个体增长方式的不同,种群生长可以分为指数生长和对数生长。指数生长是指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种群个体数量按照指数倍数递增。对数生长是指种群个体数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逐渐趋于稳定,并呈现对数增长的趋势。了解种群生长的模式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控制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种群年龄结构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情况。了解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种群的发展阶段、生物学特征以及相关的生态意义。常用的种群年龄结构表征方法包括年龄金字塔和生命表分析等。 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群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遗传多样性对种群适应环境变化、抵御疾病以及避免近亲交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遗传多样性通常通过基因频率等指标进行量化。 六、种群的生态位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58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 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 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 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迁入率、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目的比例 ①类型 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 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初次捕获标记数M 个体总数N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 。 考向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 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它们对种群的密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决定种群的密度; ③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性别比例影响着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 【经典例题】 例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争 解析: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通过交配而繁殖后代;种群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动;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争夺空间和食物而发生斗争,但这不是竞争,而是种内斗争。 答案:D 例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B C 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 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特征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做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这些特征都可以影响种群的大小、发生、发展等变化。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都可以影响未来种群的密度大小,但是它们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体现出来的。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预测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到时候未必能够实现,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所决定,关键要看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同样,人类的死亡率也并非仅由自然选择所决定,而对于种群中个体的迁移率,则根本无法预测。因此,对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答案:D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点导学】 一、J 型曲线:

高二生物集体备课(第四章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题: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 学科组高二年级生物组主备人童斐执教人别建玺童斐课题种群的特征课型新授课时间2012. 课时 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课时安排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个性化修 改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X=∑X 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

2023年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 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 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 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 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 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 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 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 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高二生物关于种群的知识点详解

高二生物关于种群的知识点详解 【关于种群的知识点】 一.种群 1.概念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单位,具有基因交流的能力;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元。 要分清“同一个物体”和日常用语中“同一类生物”的区别,如:“虫、树、草、鱼、蛇、鸟”等不是一个种群,而是一类生物。注意区分“种”与“纲、目、科、属”等分类单位。 例如:黄山上的全部黄山松是一个种群,而黄山上的所有松树就不是一个种群,因为除了黄山松,还有其他松树。 2.种群的特征 生物个体不具备这些特征。 1种群密度 即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有差异。 调查方法: ①标志重捕法捉放法:

一般适用于动物,就是在一个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区域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即可算出该动物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几率相等。 例如: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A 只个体,第二次捕获B只个体,其中标志个体C只,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 N:A=B:C,N=A×B/C只 ②样方调查法: 一般适用于植物,即在某一生态系统中,随机取若干样方,在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估数种群整体。样方形态可以是长形、长方形、条带形和圆形等。注意以下两个概念: 样方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因素。

高二生物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的概念?___________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调查中群密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取样的方法有_______和_______;同时还得注意做到_______。 3.年龄组成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年龄组成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性别比例 研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出生率和死亡率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种群的空间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 1.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 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 ___________ 3. 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1. 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 ”型。 2.数学模型 ⑴模型假设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 ×λ的t 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年),N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 ”型曲线 1. 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呈“S ”型。 2. 产生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出生率约=死亡率 3. 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下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又称环境容纳量。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1. 群落是___________________ 2. 种群是一个系统,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 3.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群落的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来说,森林要比草原物种的丰富度___________________(大或小)。 4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块农田里,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农作物与田鼠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田鼠与蛇属于_______,非典病毒与人之间属于_______。 5. 群落中各个种群的不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它包括_______和_______。我国传统上四大家鱼混合放养,四大家鱼在池塘生物群落中的结构属于_______;我国的华东地区,自沿海向内地,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减少,动植物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这种地带性的动植物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1.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环境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导致了组成群落的种群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使群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2.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分为_______和_______。 3.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干涸的的湖底进行的演替。 4.次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5.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种群的演替。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6.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复习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三种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能正确反映三种种群密度增加趋势的是( ) A .①<③<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② D .①>②>③ 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 点后,增长速率为0 B .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 点之后 C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e 点之后 D .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温度、食物 B .温度、光照 C .湿度、温度 D .光照、食物 4.下列选项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 .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 .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 .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 .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中甲所示曲线。则在t 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图中乙)分别是( ) A .衰退型和① B .增长型和② C .衰退型和③ D .增长型和④ 6.当一个非洲“土堡”中的幼年雌蚁个数超过1个时,幼年雌蚁之间就会相互厮杀,直到只剩下1个幼年雌蚁为止。这种现象对于1个非洲蚂蚁群而言是( ) A .有利的 B .有害的 C .毫无意义 D .不可能出现 7.在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数量暂时超过K 值的是( ) A .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B .引入狼后的草原兔 C .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D .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8.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巴西引进一种蜗牛进行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有少量蜗牛逃出养殖池,大肆吞噬蔬菜,并使本地蜗牛几乎绝迹,这一现象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 A .捕食、种内斗争 B .寄生、竞争 C .捕食、竞争 D .竞争、种内斗争 10.如图中A 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 可能代表的是什么( ) A .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 .是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 .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 .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11.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 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的总结

稳态与环境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 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种群的特点 (1 )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2 )种群中各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延续。 种群密度的概念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特点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种群密度也是不同的。种群密度的意义 它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 a. 样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b. 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北选与其 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 往往使调查结果误差偏大。 样方法的概念:在北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适用范围: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样方的选取方法 1、样方数目的确定:取样多少随调查地段的总体面积而定。一般地说,选取的样方越多, 求得的种群密度越接近实际情况。 2、样方大小的确定:视北调查的植物类型而定。一般情况下,温带地区,乔木为100m2, 灌木为16m2,草本植物为1m2。 4、样方的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所有个体,遇到边缘时,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一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 昆虫类等动物。 方法:在一个有比较明显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记后放回原环境,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再进行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