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五裂缝识别

合集下载

《应力场分析与裂缝预测》第5章-2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识别

《应力场分析与裂缝预测》第5章-2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识别

天然裂缝
人工裂缝
裂缝面常有矿物充填
裂缝位于岩心内(裂缝终止于岩心 内,不与岩心边缘相交)
形状很不规则或呈贝壳状(细粒岩 石更如此)
在长距离内平行于某一划痕或定向 沟;
具有一个至多个平行组系出现,且 尽管层理倾角随深度变化,但裂缝
分布规则
面始终平行于岩心轴;
具有擦痕面,其指示天然断裂作用 与层面一致; 过程中剪切和最大应力方向
80
16308000
4776000 4775000 4774000
Qd4
Qd8
Qd1
Qd21
Dsh1
Dsh2 Qd7 Qd22
Qd3 Qd25
Qd9
16310000
Qd6
16312000
Qd5
4778000
4777000
4776000
4775000
4774000
柳中示踪迹解释结果
4773000
4772000 16304000
= DI ( 1 + 2 + ⋅ ⋅ ⋅ + 1 + ⋅ ⋅ ⋅ + 1 )
T1 T2
Ti
Tn
(1)
∑ = DI n 1
T i =1 i
其均方差或标准差等43; P2 (1− P2 ) + ⋅⋅⋅ + Pi (1− Pi ) + ⋅⋅⋅ + Pn (1− Pn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风化裂缝分布特征: • 发育在风化壳中,常呈蜂窝状,具有含氧化 物的粘土物质(红色)充填
溶蚀裂缝分布特征: • 宽度大,形状不规则,在垂向渗虑带产状近 直立,在横向潜流带呈水平状,常沿构造裂 缝或成岩裂缝进一步溶蚀

裂缝的识别[指南]

裂缝的识别[指南]

裂缝的识别裂缝是指岩石的断裂,即岩石中因失去岩石内聚力而发生的各种破裂或断裂面,但岩石通常是那些两个未表现出相对移动的断裂面。

其成因归纳为:(1)形成褶皱和断层的构造作用;(2)通过岩层弱面形成的反差作用;(3)页岩和泥质砂岩由于失水引起的体积收缩;(4)火成岩在温度变化时的收缩。

从FMI图像上,我们可以总结出裂缝的类型:(1)高角度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0~15度;(2)低角度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70~90度;(3)斜交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15~70度。

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我们可以从FMI图像上观察出网状缝,弥合缝和一些小断层。

第一节地层真假裂缝的识别方法在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图FMI上,与裂缝相似的地质事件有许多,但它们与裂缝有本质的区别。

一、层界面与裂缝前者常常表现为一组相互平行或接近平行的高电导率异常,且异常宽度窄而均匀;但裂缝由于总是与构造运动和溶蚀相伴生,因而高电导率异常一般既不平行,又不规则。

二、缝合线与裂缝缝合线是压溶作用的结果,因而一般平行于层界面,但两侧有近垂直的细微的高电导率异常,通常它们不具有渗透性。

裂缝主要受构造运动压溶作用的影响,因此与缝合线的形状不一样,并且与裂缝也不相关。

三、断层面与裂缝断层面处总是有地层的错动,使裂缝易于鉴别。

四、泥质条带与裂缝泥质条带的高电导率异常一般平行于层面且较规则,仅当构造运动强烈而发生柔性变形才出现剧烈弯曲,但宽窄变化仍不会很大;而裂缝则不然,其中总常有溶蚀孔洞串在一起,使电导率异常宽窄变化较大。

五、黄铁矿条带与裂缝黄铁矿条带成像测井特征与泥质条带的特征混相似,但其密度明显增大,可作为鉴别特征。

总之,如图3—1所示,除断层面以外,其他地质现象基本平行于层理面,而裂缝的产状各异。

无论怎样弯曲变形,相似的这些地质现象的导电截面的宽度却相对稳定,相反裂缝的宽度通常因岩溶与充填作用变化较大。

第二节地层中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的鉴别方法要鉴别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就须搞清诱导缝产生的机理和相应的特征。

裂缝识别与评价

裂缝识别与评价

4.地层倾角测井
(1)FIL 微电阻率曲线与方位曲线:
地层倾角测井仪有多个极板,探测到垂直裂缝的机会较少,只 有当极板位于裂缝前面时,才能根据微电阻率曲线的下降来判断 裂缝。
如果井眼的椭圆是裂缝引起的,可以根据在椭圆长铀方向上电 阻率的下降,在与这—长轴方向垂直方位上相对较高的电阻率值 来判断可能裂缝。
N——岩心单元内观测到的裂缝总数;
四、基本概念
1.裂缝孔隙度:裂缝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
2.基质孔隙度:岩石基质孔隙/岩石基块体符号
基块孔隙度:岩石基块孔隙/岩石总体积
3.总孔隙度:总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
4.裂缝孔隙度分布指数(基块孔隙度分布指数)
(1)A型孔隙度分布(Vf =10-15%):裂缝孔隙储藏能力低,而 原生的基块孔隙储油能力高,总它的储量大,产量高,产量不降 慢,稳产时间长,但采收率较低。
叫裂缝率、裂缝频率或线性裂缝率。 裂缝孔隙度:裂缝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计算方法
1)基于理想模型的裂缝孔隙度和裂缝密度的估算(T.D.范高 尔夫—拉特,1989)
2)基于岩心模型的裂缝孔隙度和裂缝密度计算
并假设:(1)计算段内岩心柱铅直;
(2)岩心柱内裂缝面为一平面;
(3)裂缝宽度可测,宽度不可测的隐含裂缝不在计算范围 内。
将相邻两极板的电阻率曲线进行重迭,根据重迭曲线的幅度差 的大小来判断裂缝存在的可能性。
另—种显示裂缝的电导率异常检测程序DCA
电导率异常检测处理图
A.电导率超 过某一值
B.各电导率 之间有足够 的幅度差
C.反映电导 率异常的深 度段大于某 一值
1号极板方位与井径:当仪器上提时,由于电缆扭力的缘故,仪器 要旋转。仪器旋轴速度变慢、停止或反向旋转,常表示可能存 在裂缝。仪器走过裂缝段。将加速旋转一段路程以释放在裂缝 段电缆累积的扭力。

表5-5桥梁结构裂缝限值

表5-5桥梁结构裂缝限值

表5-5桥梁结构裂缝限值
在设计和评估桥梁结构时,裂缝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以下是表5-5中常用的桥梁结构裂缝限值的示例:
1. 伸缩缝宽度:伸缩缝是用于允许桥梁在温度变化和结构变形时发生相对移动的缝隙。

伸缩缝的宽度应根据桥梁类型和材料而定,通常在20毫米至50毫米之间。

2. 桥面板裂缝宽度:桥面板是横跨桥墩和桥梁梁的部分,裂缝宽度应根据材料性质和结构设计要求而定。

通常裂缝宽度应小于0.3毫米。

3. 桥梁梁裂缝宽度:梁裂缝是指梁的深度方向上的裂缝,宽度应根据梁的材料和跨度而定。

通常裂缝宽度应小于0.3毫米。

4. 桥墩裂缝宽度:桥墩是支撑桥梁梁和桥面板的结构,裂缝宽度应根据桥墩材料和设计要求而定。

通常裂缝宽度应小于0.3毫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裂缝限值仅为示例,实际的限值会因桥梁类型、材料性质、设计要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设计和评估桥梁结构时,应遵循适用的国家和地区的规范和标准。

裂缝识别ppt课件

裂缝识别ppt课件
5
6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成像测井识别高角度裂缝
高角度裂缝是指倾角在60°~90°范围之内 的裂缝,这类裂缝由于倾角比较大,所以不易 被压实,具有良好的储集能力,是重点需要识 别的一类裂缝。
8
9
10
三、成像测井计算裂缝参数
FMI成像测井不但可以定性识别裂缝,还可以对 裂缝进行定量计算,所输出的参数有:
参数名称 英文名称
利用成像测井识别裂缝
主讲人:李伟伟 小组成员:范坤宇、李勇军、陈强、刘田
1
利用成像测井识别裂缝
在储层评价中,裂缝识别是很重要的一个 环节。利用常规测井资料(Rlld、Rlls)可以识 别裂缝,但是所建立的模型一般都是在某一地 区适用,不具有一般性。
2
利用成像测井识别裂缝
成像测井(FMI、DSI等)是一种可以直观 快速识别裂缝的手段,它不但可以定性识别裂 缝特征,还可以定量计算裂缝参数。
FVDC 1.73977 1.73977 1.73977
3.53 5.25153 6.97205 8.05611 10.19129 13.90861 13.92822 12.26495
FVPA 0.00005 0.00032 0.00032 0.00048 0.0013 0.00139 0.00197 0.00218 0.00277 0.00577 0.00653
单位
裂缝密度
FVDC
1/m
裂缝长度
FVTL
1/m
裂缝发育度 FVDA
1/m
裂缝宽度
FVAH
cm
裂缝孔隙度
FVPA
%
11
12
三、成像测井计算裂缝参数
13
三、成像测井计算裂缝参数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国家标准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建造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xx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那末;2 术语和符号;3 根本规定;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5 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6 砌体结构裂缝控制;7 轻质隔墙裂缝控制;8 外墙外保温工程裂缝控制;9 装修工程裂缝控制; 10 裂缝的判断与处理。

5 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 5.1 普通规定 5.1.1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第 3.2.1 条的规定外,尚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 GB 50010 等关于裂缝控制的规定,并在构件容易开裂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预防裂缝的产生。

5.1.2 结构混凝土的配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保证其体积稳定性。

5.1.3 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 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压面、养护和拆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标准》 GB 50666 的规定;2 对容易浮现裂缝的结构或者构件宜采取防止开裂的措施。

5.2 设计Ⅰ 控制间接作用效应的措施 5.2.1 对体量大或者外形和刚度变化的混凝土结构,宜设置伸缩缝或者设置适量的后浇带。

5.2.2 对外表尺寸大的墙体、楼板等面状混凝土结构构件,可设置引导开裂的控制缝(图 5.2.2)。

控制缝应设置在不影响观感、不易渗漏或者后续施工能掩盖的部位。

5.2.3 对大跨度的屋盖结构和刚度较大的室外构件,宜设置允许位移的支座。

Ⅱ 防裂构造措施 5.2.4 在混凝土结构以下受到约束的部位,应配置构造钢筋或者采取相应的防裂构造措施:图 5.2.2 混凝土结构的控制缝 1-引导缝; 2-预留缺口; 3-掩饰或者装条; 4-预埋止水带; 5-预留缺口或者插片; 6-后浇墙体 1 按简支构件设计,但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板、预制板或者梁的端部; 2 按铰接端设计而实际为约束连接的混凝土墙或者柱的端部;3 按铰接梁设计但实际与墙或者柱浇筑成一体的梁端及墙、柱连接部位;4 预制构件的拼接部位;5 预制板的板侧拼缝;6 混凝土结构与其他类型构件的连接部位;7 按受压设计,而实际可能承受拉力的构件;8 大跨度构件的支撑部位; 9 大跨度楼板的角部区域; 10 结构单元楼板的角部区域。

房屋地面裂缝识别规范

房屋地面裂缝识别规范

房屋地面裂缝识别规范房屋地面裂缝识别规范1. 引言房屋地面裂缝的存在可能代表着结构问题或建筑物老化的迹象。

准确地识别和评估地面裂缝对于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维护的需要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一套地面裂缝识别规范是必要的,以便质量监管部门、房主和维护人员能够准确判断裂缝的严重程度和修复措施。

2. 地面裂缝的分类与评估2.1 依据裂缝的宽度和深度,可以将地面裂缝分为细裂缝、中裂缝和大裂缝。

细裂缝一般宽度小于0.1毫米,中裂缝宽度在0.1毫米到1毫米之间,大裂缝宽度超过1毫米。

2.2 依据裂缝的形态和发展特点,可以将地面裂缝分为沉降裂缝、活动裂缝和扩展裂缝。

沉降裂缝是由于建筑物基础沉降引起的,活动裂缝则是因为地震或土壤活动引起的,扩展裂缝则是建筑物结构的收缩导致的。

2.3 在评估裂缝时,必须考虑裂缝的宽度、深度、长度、形态、扩展速度以及周围环境和土壤类型等因素,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2.4 根据裂缝的评估结果,可以确定相应的维修措施和改善方法。

3. 地面裂缝识别规范3.1 规范应覆盖地面裂缝的形成原因、分类方法、测量工具、评估标准和维修要求等方面。

3.2 规范应基于国家标准和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和经验总结,具备权威性和实用性。

3.3 规范中应清晰明确地列出地面裂缝的各类特征,包括宽度、深度、长度、形态、扩展速度等,以便使用者能够准确识别和评估裂缝。

3.4 规范中应包含不同类型裂缝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并介绍其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3.5 规范应根据裂缝的严重程度和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维修措施和改善方法,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稳定。

4. 观点和理解地面裂缝的识别和评估是确保建筑物结构安全和维护的重要一环。

制定房屋地面裂缝识别规范,能够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参考,使各方能够准确识别裂缝,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维修和改善措施。

借助地面裂缝识别规范,能够降低建筑物结构失稳和维修成本,并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结与回顾地面裂缝的识别评估是确保建筑物安全和维护的重要环节。

房屋安全鉴定中如何判断房屋裂缝

房屋安全鉴定中如何判断房屋裂缝

房屋安全鉴定中如何判断房屋裂缝第一篇:尊敬的:感谢您选择使用我们的房屋安全鉴定服务。

为了您了解房屋裂缝的判断标准和方法,我们特别编写了以下文档,希望能对您有所。

请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请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一、房屋裂缝的分类1. 根据裂缝的形状和大小,可将房屋裂缝分为直线裂缝、弯曲裂缝、T型裂缝、Y型裂缝等多种类型。

2. 根据裂缝的宽度,可将房屋裂缝分为微裂缝、细裂缝、中裂缝、宽裂缝等不同等级。

二、房屋裂缝的判断标准和方法1. 观察裂缝的形状和大小,对不同类型的裂缝进行鉴定。

1.1 直线裂缝: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观察其是否具有平行或斜线的特征。

1.2 弯曲裂缝:测量裂缝的曲线程度,观察其是否呈现弧形或曲线的形态。

1.3 T型裂缝: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观察其是否具有与墙体相连的垂直线条。

1.4 Y型裂缝: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观察其是否呈现Y字形的特征。

2. 衡量房屋裂缝的宽度,对不同等级的裂缝进行判断。

2.1 微裂缝:裂缝宽度小于0.1mm,一般不影响房屋结构安全。

2.2 细裂缝:裂缝宽度在0.1mm至0.5mm之间,可能对房屋结构安全产生轻微影响。

2.3 中裂缝:裂缝宽度在0.5mm至2.0mm之间,可能对房屋结构安全产生一定影响。

2.4 宽裂缝:裂缝宽度大于2.0mm,对房屋结构安全产生显著影响,需要及时修复。

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下:1. 房屋裂缝鉴定标准和判断方法图示。

2. 典型房屋裂缝的照片和数据。

请在使用本文档进行房屋裂缝判断和修复时,参考附件内容。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 房屋裂缝:指房屋墙体或结构出现的缝隙,可能与房屋地基或结构材料的变形有关。

2. 鉴定标准:根据相关法律和规范,对房屋裂缝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3. 裂缝宽度:指裂缝的最大间隔距离。

更多法律名词及注释,请参阅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篇:尊敬的:感谢您选择使用我们的房屋安全鉴定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5 剪切力分布图
图6 二元变形网格图
图7 铜锣峡构造长兴组岩石破坏接近程度等值线图
岩地层的破坏接近程度值的相对大小,可将研 究区划分为不同的岩石破坏区或裂缝发育区。 1)在断层和断层附近地区,其破坏接近程度值很 高,属地层破碎区。 2)在铜锣峡主构造区,其破坏接近程度值大于 1.248,岩石破坏程度比较高,属破裂发育区。 3)在铜锣峡构造西北边平缓带及东南边部分高陡 地带, 破坏接近程度值在1.142~1.248之间,为破 裂临界发育区。 4)在东南边部分高陡地带, 破坏接近程度值在 0.99~1.142之间,为欠发育区。 5)小于0.99为破裂不发育区。
2
F
W W x y
2 2
W G 1 y

2
W W 1 y x
2
W xy
2
W W 1 y x W W 1 y x
g ( x, h ) 1 Z ( x) Z ( x h)2 2
根据样品点计算的变差函数叫做实验变差函教, 其计算公式为:
1 N (h) Z ( xi ) Z ( xi h)2 r (h) 2 N (h) i 1
i
式中:xi—为第个观测点的坐标; Z(i)、Z(xi+h)—分别为xi及xi+h两点处的 观测值; h—为两观测点间的距离; N(h)—为相距h数据对数目; r(h)—为实验变差函数的值。
前处理主要有作图、识别分析域、约束条件设定、 荷载条件的设定、网格生成、材料参数的设定等功 能,作图窗口用于定义分析对象的形状、材料范围、 挖掘断面等几何信息。识别分析域的功能用于区分 不同材料(地层),并指定各区域材料。约束条件 设定是设定所选择边界约束,载荷条件的设定用于 设定所选择边界或点的载荷。网格生成根据所设定 的网格分割数自动生成有限元计算网格。材料参数 设定通过填写参数设定对话框来完成材料参数的设 定。通过前处理,得到有限元分析所需要的所有数 据后,便可进行分析计算。
应力场那样用实测点来进行拟合模拟,因为古构造 应力场,特别是比较久远的构造应力场,现在还没 有办法对个别点的数值大小和方向进行实测。目前 探索使用的Kaiser效应方法是一个新的方法,对于 近期的地应力的测量比较准确,而对于年代久远的 地应力的测量结果尚在探索中。所以古构造应力场 只能根据现今的构造行迹来进行应变场的模拟,这 种模拟需要有正确的构造发展及演化的认识结果, 并且模拟结果仅是相对值,不能当实际应力值使用。 3、有限元软件简介 二维计算软件主要分为前处理、计算和后处理三 大功能块,现将其功能简单介绍如下:
表1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表
材料名 灰岩 断层 大断层 高点 弹性模量 45000 34000 32000 34000 泊松比 0.26 0.23 0.22 0.22 残余内聚 力 4 2.4 2 2.6 岩体抗拉强 度 45 29 28 39
断层高陡带
陡坡 缓坡 构造发育带
35000
42000 40000 38000
① 趋势面拟合法
趋势面拟合可以构造曲面整体拟合,也可以局部内插加密拟 合,此次研究采用后一种方法。通常局部内插三次趋势拟合度一 般达到90%以上。其趋势面方程为:
f Ax3 By3 Cx 2 y Dxy2 Exy Fx2 Gy 2 Hx Iy J
将构造面抽象为一个数学曲面 W W ( x, y)
图3 最大主应力值分布图
图4 最小主应力分布图
图5为最小主应力分布图,其最小主应力方位基 本上沿北东—南西向展布,一般在16—26 Mpa之间 变化。在断层端部形成应力集中区,而在铜锣峡西 侧平缓带应力值较小。 剪应力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如图6所示,在最大 主应力值比较高而最小主应力值比较小的地方会出 现剪应力集中的情况,由最大主应力值分布图和最 小主应力分布图可看出,在铜锣峡构造带的南高点 及铜1、6、7井地区,最大、最小应力值相差较大, 因而在剪应力分布图上表现为剪应力集中带。另外, 在断层处往往出现剪应力集中,这有利于岩石产生 破裂。
K LN M 2 EG F 2
它在点(X,Y)处的三维最大主曲率为:
1 R1, 2 H H 2 K
LN M 2 其中:K EG F 2
EN 2 FM GL H 2( EG F 2 )
W E 1 x
2W L x 2 M
区域现今应力场的总体规律,可以在调查断层的新 构造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实测的基础上 得出初步认识。但要定量的反映区域应力场,找出 应力集中部位,则需要通过地应力实测和数值模拟 来实现。所谓区域应力场的有限元反演,就是采用 有限单元法根据已有的已知地应力实测点和震源机 制解来推求整个区域的地应力场。其方法是首先根 据区域地质调查结果,建立研究区的地质力学模型; 然后通过不断改变边界力作用方式和大小量值(包 括大小和方向)与已有地应力实测结果和地震震源 机制(最大主应力大小和方向)达到最佳拟合。由 此即可得出反映研究区现今应力—形变场的真实情 况。然而,古构造应力场不能像现代区域
(2)计算模型范围 计算模型是根据新解释的《四川盆地铜锣峡构 造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底界地震反射构造图》为基础 建立的,模型的边界北以84TLX—D323,南以 86TLX—D285测线为界,东以主测线85TLX— D668及86TLX—D619为界,西以砂坪场两岔一线 为界组成一个矩形模型。 (3)地质结构模型 根据《四川盆地铜锣峡构造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底界地震反射构造图》及其它地质资料,抽象出用 于实际计算的地质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0.235
0.255 0.245 0.24
2.8
3.5 3.4 3
31
40 36 33
(4)模型的离散化 在整个模型区域内采用8节点四边形单元和六节 点三边形单元将整个计算模型离散为9432个节点, 3081个单元,经离散后的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计算模型图
(5)计算结果及分析 在上述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日本软脑公司的二 维有限元计算软件2D—δ进行数值分析(计算所得的应 力场遵循弹性力学约定,即张为正、压为负),可得到 模拟计算区的最大、最小主应力值等色谱图,最大剪应 力等值色谱图。 从图3可知,在晚二叠纪时期,研究区持续受到来 自东南—西北向的挤压力作用。图4为最大主应力值分 布图,表明研究区内最大主应力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南 方向,在各构造高点上出现最大主应力值,最大值为 115.022Mpa。在断层内部,由于应力释放,形成低应 力区,但在断层周围的岩体边缘却有应力集中,因此, 往往在断层附近,主应力值变化较快。
式中:
H 12 (2Y0 H 3 ) X 2 X0 2X
H 12 H 32 2 X 2 Y0 2(H 1 H 3 )
H 3 H 2 H 3 H 1 H 1 H 2
裂缝孔隙度及渗透率计算
裂缝孔隙度有多种计算方法,其中Murray的计算 方法应用较多。该方法是以岩层受拉张力产生弯曲裂 开的一个单元为基础 ,利用几何形态来计算该单元的 裂缝孔隙度。其裂缝孔隙度为:
差分法的曲率计算与趋势面中的曲率计算相同。
③ 样条函数法
这是一种曲线拟合的方法,美、英称为Spline函 数。通常以三次样条函数来模拟复杂的曲线轨迹,其 计算公式为:
u ui 1 u ui 1 S (u ) xi 1F0 h xi F1 h i i mi 1G0 u ui 1 m1Gi u ui 1 hi h h i i
曲率半径计算公式:
R 1 d 2 z / dx 2
④ 三点圆弧法
数据网格化后,在每一行上依次提取等距三点的 海拨高度,在构造剖面上便构成一个圆弧。根据点距 及深度即可计算圆心坐标,进而求出三点的平均曲率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X
H2
L2
2X
H3
H1
L1
L
利用圆心坐标计算曲率半径的公式为:
R 1 X 02 Y02
用多种不同的材料表示出了该区的岩性(生物灰 岩),以及主要构造、断层、高点、凹陷等特征, 涉及到了铜锣峡、统景场、明月场、天口场、两岔 等构造,还有东北等方向的断层,较准确的反映了 实际地层的情况。 物理力学参数计算采用弹性结构模型,用基于 Mohr—Coulomb原理破坏接近度来判断岩石材料 的破坏状态,计算所涉及的物理力学参数主要包括 弹性模量、泊松比、残余内聚力及岩体抗拉强度, 其确定原则主要依据实验测试结果和工程地质类比 方法确定,各参数选取结果见表1。
后处理主要用于查看及分析结果。后处理为用 户提供了丰富的功能,主要有位移和应力的色谱图、 等值线图、断面曲线、轴力曲线、各分量的数值表。 4、铜锣峡构造应力场二维有限元计算 (1)计算模型的建立 据有关研究,川东铜锣峡地区长兴组地层主要 受海西期构造应力的作用,以东南—西北的构造挤 压力为主,从而形成了现今北东—南西的构造面貌, 为了模拟古地理构造应力场,在二维有限元构造应 力作用的模拟中,采取了地质结构模型和离散化网 格加不同的载荷约束边界来实现。
2
2
2W N y 2
2
式中: R1,2—曲率半径; K—总曲率; H—平均曲率。
② 曲面差分法
地质统计学认为,在空间观测到的一个地质参数 往往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确定性的函数来表示,它们是 随机的。但这些值又显示出一定的空间连续性,相互 之间又有一定的相关性,对这既具有空间上的相关性 又具有随机性的变量称为区域化变量。 变差函数是指区域化变量Z在与两点处的增量的方 差之半,即区域化变量在相距为h的任意两点处的平方 差值的一半。也称理论变差函数,其公式为:
(6)裂缝预测
表2 铜锣峡地区裂缝预测的K值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