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的识别
房屋裂缝鉴定标准

房屋裂缝鉴定标准房屋裂缝是指在建筑物的墙体、地板、天花板等部位出现的开裂现象。
裂缝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施工质量问题,也可能是由于地基沉降、地震等自然因素所致。
因此,对于房屋裂缝的鉴定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下面,我们将介绍房屋裂缝鉴定的标准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对裂缝的性质进行初步的判断。
裂缝可以分为结构裂缝和非结构裂缝两种类型。
结构裂缝是指由于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施工质量等问题所引起的裂缝,这类裂缝通常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修复。
而非结构裂缝则是由于地基沉降、温度变化等自然因素引起的裂缝,这类裂缝一般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但也需要及时观察,防止裂缝扩大导致安全隐患。
其次,我们需要对裂缝的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
裂缝的形态包括裂缝的宽度、长度、走向等方面。
一般来说,裂缝的宽度越大,裂缝的危害性也越大,需要引起重视。
此外,裂缝的长度和走向也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裂缝的成因和性质,对于裂缝的修复方案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后,我们需要对裂缝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
裂缝周围的环境包括建筑物的结构、材料、使用情况等方面。
通过观察裂缝周围的环境,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裂缝的成因,以及裂缝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最后,我们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对裂缝进行检测。
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裂缝检测仪器,如裂缝计、裂缝测量仪等。
这些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测量裂缝的宽度、长度,判断裂缝的变形情况,为裂缝的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对于房屋裂缝的鉴定工作,我们需要综合运用肉眼观察、测量、环境观察和专业仪器检测等方法,全面、准确地判断裂缝的性质和成因,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房屋裂缝鉴定标准和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为建筑物的安全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裂缝测井识别

所谓裂缝识别,主要包含四个含义,即裂缝的真实性、裂缝的有效性、裂缝填充物的性质(即含油气性)、裂缝产状的计算。
裂缝综合分类如下:⎪⎪⎪⎪⎪⎪⎩⎪⎪⎪⎪⎪⎪⎨⎧⎪⎩⎪⎨⎧⎪⎪⎪⎩⎪⎪⎪⎨⎧⎪⎪⎪⎩⎪⎪⎪⎨⎧︒<︒<<︒︒<<︒︒>应力释放缝钻井液与地应力压裂缝钻具诱导缝诱导缝网状裂缝)水平缝()低角度缝()斜交缝()高角度缝(低阻(低密度)缝高阻(高密度)缝天然裂缝裂缝5305753075αααα常规测井曲线对裂缝的响应1、微侧向测井微侧向测井采用贴井壁测量。
由于其电极系尺寸小,测量范围小,所以,其测量结果反映了井壁附近的地层情况,对裂缝的发育情况十分敏感。
在裂缝发育段,电阻率出现低阻异常,往往表现为以深侧向为背景的针刺状低阻突跳。
2、双侧向测井从宏观上看,深、浅侧向,尤其是深侧向能反映出井眼周围较大范围内地层总的电性变化,由于探测深度有较大差别,往往出现深、浅侧向值的大小不同,表现为电阻率的“差异”。
影响双侧向差异性质及大小的因素较多,但主要是裂缝发育程度、裂缝角度、流体性质因素的影响。
(1) 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经验表明,裂缝越发育的地方,双侧向的正差异一般也越大。
(2) 裂缝角度的影响高角度、垂直裂缝的双侧向为正差异。
斜交缝的双侧向不明显。
低角度缝、水平缝的双侧向为低阻尖峰。
(3) 流体性质的影响在淡水钻井液作用下,当地层中的流体为油气时,侵入带的电阻率低于原状地层的电阻率,双侧向出现正差异。
如果地层中油裂缝发育,钻井液滤液沿着较大的裂缝侵入较深,但微缝中的油气缺少被驱替;离开井筒越远,地层中的油气呗驱替越少,从而一般仍出现双侧向的正差异。
当地层中的流体为水时双侧向差异减小。
(4) 地应力集中的影响在地应力集中段,岩石变致密,地层电阻率急剧上升,高达上万欧姆米,大大超过一般致密层的电阻率。
在钻井过程中,地应力通过井眼释放,造成该井段井壁沿最小主应力方向定向坍塌,使浅侧向值显著降低,从而出现深、浅侧向的正差异。
裂缝的识别[指南]
![裂缝的识别[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02cb02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1.png)
裂缝的识别裂缝是指岩石的断裂,即岩石中因失去岩石内聚力而发生的各种破裂或断裂面,但岩石通常是那些两个未表现出相对移动的断裂面。
其成因归纳为:(1)形成褶皱和断层的构造作用;(2)通过岩层弱面形成的反差作用;(3)页岩和泥质砂岩由于失水引起的体积收缩;(4)火成岩在温度变化时的收缩。
从FMI图像上,我们可以总结出裂缝的类型:(1)高角度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0~15度;(2)低角度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70~90度;(3)斜交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15~70度。
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我们可以从FMI图像上观察出网状缝,弥合缝和一些小断层。
第一节地层真假裂缝的识别方法在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图FMI上,与裂缝相似的地质事件有许多,但它们与裂缝有本质的区别。
一、层界面与裂缝前者常常表现为一组相互平行或接近平行的高电导率异常,且异常宽度窄而均匀;但裂缝由于总是与构造运动和溶蚀相伴生,因而高电导率异常一般既不平行,又不规则。
二、缝合线与裂缝缝合线是压溶作用的结果,因而一般平行于层界面,但两侧有近垂直的细微的高电导率异常,通常它们不具有渗透性。
裂缝主要受构造运动压溶作用的影响,因此与缝合线的形状不一样,并且与裂缝也不相关。
三、断层面与裂缝断层面处总是有地层的错动,使裂缝易于鉴别。
四、泥质条带与裂缝泥质条带的高电导率异常一般平行于层面且较规则,仅当构造运动强烈而发生柔性变形才出现剧烈弯曲,但宽窄变化仍不会很大;而裂缝则不然,其中总常有溶蚀孔洞串在一起,使电导率异常宽窄变化较大。
五、黄铁矿条带与裂缝黄铁矿条带成像测井特征与泥质条带的特征混相似,但其密度明显增大,可作为鉴别特征。
总之,如图3—1所示,除断层面以外,其他地质现象基本平行于层理面,而裂缝的产状各异。
无论怎样弯曲变形,相似的这些地质现象的导电截面的宽度却相对稳定,相反裂缝的宽度通常因岩溶与充填作用变化较大。
第二节地层中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的鉴别方法要鉴别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就须搞清诱导缝产生的机理和相应的特征。
裂缝识别算法

裂缝识别算法裂缝识别算法是指一种用于自动检测和识别照片、视频、地图等数据中出现的裂缝的算法。
这种算法可以帮助工程师、科学家、地质学家以及城市规划者找到并解决可能影响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问题。
裂缝识别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定的图像处理技术和算法,将图片中的区域进行分割、边缘检测、形态学处理等步骤,最终得出标记裂缝的结果。
其中,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对于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裂缝识别算法:1. 卷积神经网络(CNN)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图像分类和目标检测的深度学习算法。
对于裂缝识别,CNN可以通过对输入图片进行卷积、池化操作,提取出图像的特征,然后使用全连接层进行裂缝的分类。
2. 支持向量机(SVM)支持向量机是一种监督学习算法,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
在裂缝识别中,SVM可以通过训练使用特征向量,将输入数据集分为裂缝和非裂缝两类,得出一个分类器。
使用该分类器可以对新的数据进行判断。
3. 区域生长法区域生长法是一种基于图像区域增长的分类算法,可以自动地将图像分成一些具有相似特征的区域。
对于裂缝识别来说,可以将图像中的某些区域(破裂区域)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并使用区域生长法来划分出破裂区域。
4. 模板匹配法模板匹配法是一种基于相似性的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用于侦测具有特定模式或形状的目标。
在裂缝识别中,模板匹配法就是将一个特定的模板与图像中的不同区域进行比较,当目标裂缝区域与模板匹配时,就可以识别出该裂缝。
总的来说,裂缝识别算法对于人们提高结构和城市规划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非常有帮助。
自动化的裂缝检测技术将帮助人们更快、更准确地识别各种类型的结构缺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社会和个人的安全。
测井裂缝识别方法有哪些

测井裂缝识别方法有哪些
1.测井曲线解释法: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测井曲线进行解释,识别地层中的裂缝。
常用的测井曲线包括自然电位曲线、电阻率曲线、声波时差曲线等。
裂缝通常表现为曲线的异常变化或交叉现象。
2.测井参数综合解释法:利用测井曲线的多个参数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地层中的裂缝特征。
例如,根据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
3.滤波法:通过对测井曲线进行滤波处理,突出裂缝的响应特征。
常用的滤波方法包括互相关滤波、小波分析等。
滤波后的曲线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裂缝的位置和分布。
4.井壁气体法:通过测量井壁气体的分布情况,判断裂缝的存在。
在存在裂缝的地层中,井壁气体的含量通常较高。
5.矿物光谱法:利用测井数据中的光谱信息,分析地层中矿物的组成和含量,识别出含裂缝的地层。
裂缝通常与一些特定矿物的组合相对应。
6.岩芯分析法:通过对岩芯样品进行物理性质和组成分析,获得裂缝的存在证据。
岩芯中的裂缝通常表现为破碎和破裂现象。
7.地震数据解释法:通过对地震数据的解释,识别出地层中的裂缝特征。
地震数据常包括地震剖面和地震速度模型。
裂缝通常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
8.数学模型法:利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地下裂缝的性质和分布。
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断裂力学模型、流体渗流模型等。
总结起来,测井裂缝识别方法包括测井曲线解释法、测井参数综合解释法、滤波法、井壁气体法、矿物光谱法、岩芯分析法、地震数据解释法和数学模型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裂缝识别。
如何识别六大常见混凝土裂缝

如何识别六大常见混凝土裂缝1、塑性塌落裂缝一般多在混凝土浇注过程或浇注成型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发生,由于混凝土拌合物中的骨料在自重作用下缓慢下沉,水向上浮,即所谓的泌水,若是素混凝土,混凝土内部下沉是均匀的,若是钢筋混凝土,则混凝土沿钢筋下方继续下沉,钢筋上面的混凝土被钢筋支顶,使混凝土沿钢筋表面产生顺筋裂缝。
这种塑性塌落裂缝,对于大流动性混凝土或水灰比较大的混凝土尤为严重。
裂缝一般特征:混凝土沿钢筋表面产生顺筋裂缝2、塑性收缩(干缩)裂缝一般多在混凝土浇注后,还处于塑性状态时,由于天气炎热、蒸发量大、大风或混凝土本身水化热高等原因,而产生裂缝。
裂缝一般特征:一般有两种形状:一种为不规则龟纹状或放射状裂缝;另一种为每隔一段距离出现一条裂缝;有时上述两类裂缝同时在混凝土构件上出现。
3、温度裂缝一般是由于外界温度变化,使混凝土产生胀缩变形,这种变形即为温度变化,当混凝土构件受到约束时,将在混凝土构件内产生应力,当由此产生的混凝土内部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极限值时,混凝土便产生温度裂缝。
裂缝一般特征:温度裂缝,由于与温度场分布、温差大小,约束程度以及结构构件的类型不同,其温度裂缝的形状和发生的部位,都有较大的差异,同时,随时间的推移,温度裂缝还会逐渐开展,甚至恶化。
温度裂缝是混凝土裂缝中较为复杂的一类。
4、水化热裂缝一般多在大体积混凝土或高强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水化热很高土内部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以及外部环境温度相差较大,加之有约束的存在水化热裂缝。
裂缝一般特征:有表层裂缝、内部裂缝、底层裂缝、贯穿裂缝、非贯穿裂缝和转角、截面突变部位及孔洞角部的热应力集中裂缝等类型。
就其裂缝形状而言,有龟裂缝或放射状裂缝、水平裂缝、竖向裂缝、斜向裂缝等。
5、地基沉陷裂缝一般情况下,当混凝土结构主体和基础刚度较大时,其抵抗地基沉陷的能力还是较强的。
但是地基处理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特别是在严重湿陷性黄土、冻胀土、膨胀土、盐渍土、软弱土等不良场地,仍时常产生地基沉陷(膨胀)裂缝。
5.五裂缝识别

图5 剪切力分布图
图6 二元变形网格图
图7 铜锣峡构造长兴组岩石破坏接近程度等值线图
岩地层的破坏接近程度值的相对大小,可将研 究区划分为不同的岩石破坏区或裂缝发育区。 1)在断层和断层附近地区,其破坏接近程度值很 高,属地层破碎区。 2)在铜锣峡主构造区,其破坏接近程度值大于 1.248,岩石破坏程度比较高,属破裂发育区。 3)在铜锣峡构造西北边平缓带及东南边部分高陡 地带, 破坏接近程度值在1.142~1.248之间,为破 裂临界发育区。 4)在东南边部分高陡地带, 破坏接近程度值在 0.99~1.142之间,为欠发育区。 5)小于0.99为破裂不发育区。
2
F
W W x y
2 2
W G 1 y
2
W W 1 y x
2
W xy
2
W W 1 y x W W 1 y x
g ( x, h ) 1 Z ( x) Z ( x h)2 2
根据样品点计算的变差函数叫做实验变差函教, 其计算公式为:
1 N (h) Z ( xi ) Z ( xi h)2 r (h) 2 N (h) i 1
i
式中:xi—为第个观测点的坐标; Z(i)、Z(xi+h)—分别为xi及xi+h两点处的 观测值; h—为两观测点间的距离; N(h)—为相距h数据对数目; r(h)—为实验变差函数的值。
前处理主要有作图、识别分析域、约束条件设定、 荷载条件的设定、网格生成、材料参数的设定等功 能,作图窗口用于定义分析对象的形状、材料范围、 挖掘断面等几何信息。识别分析域的功能用于区分 不同材料(地层),并指定各区域材料。约束条件 设定是设定所选择边界约束,载荷条件的设定用于 设定所选择边界或点的载荷。网格生成根据所设定 的网格分割数自动生成有限元计算网格。材料参数 设定通过填写参数设定对话框来完成材料参数的设 定。通过前处理,得到有限元分析所需要的所有数 据后,便可进行分析计算。
裂缝识别

裂缝成因、力学性质、充填物等裂缝特征一般分成两大类八小类: 裂缝成因、力学性质、充填物等裂缝特征一般分成两大类八小类: 构造裂缝,包括方解石全充填的张性裂缝、 (1)构造裂缝,包括方解石全充填的张性裂缝、方解石半充填的张性 裂缝、泥质充填的压扭裂缝、末充填的微细裂缝、构造缝合线; 裂缝、泥质充填的压扭裂缝、末充填的微细裂缝、构造缝合线; 非构造裂缝,包括成岩收缩网状微裂缝、成岩缝合线、风化裂缝。 (2)非构造裂缝,包括成岩收缩网状微裂缝、成岩缝合线、风化裂缝。
一、常规测井曲线对裂缝的响应
1.SP(致密性的石灰岩、白云岩)明显异常。 . (致密性的石灰岩、白云岩)明显异常。 2. CAL(( 井径曲线 ) 在裂缝发育带 , 有明显扩径现 . ((井径曲线 (( 井径曲线) 在裂缝发育带, 象。椭圆井眼,定向扩径。 椭圆井眼,定向扩径。 3.电阻率曲线R: .电阻率曲线 : (1)微侧向测井 ) 电极系尺寸小,测量范围小,贴井壁,对裂缝反映灵敏。 电极系尺寸小,测量范围小,贴井壁,对裂缝反映灵敏。 明显的微侧向低阻异常。 明显的微侧向低阻异常。
不同研究角度出发,将裂缝分类可划分为三类: 不同研究角度出发,将裂缝分类可划分为三类: 几何学分类,基于裂缝尺度、产状、形态、密度、 (1)几何学分类,基于裂缝尺度、产状、形态、密度、开度以及可测 量性。 量性。 地质分类,基于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地层岩性、地层厚度、 (2)地质分类,基于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地层岩性、地层厚度、地 质环境。 质环境。 成因分类,基于实验室的挤压、扩张、拉张试验所形成的剪裂缝、 (3)成因分类,基于实验室的挤压、扩张、拉张试验所形成的剪裂缝、 扩张裂缝、拉张裂缝。 扩张裂缝、拉张裂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缝的识别裂缝是指岩石的断裂,即岩石中因失去岩石内聚力而发生的各种破裂或断裂面,但岩石通常是那些两个未表现出相对移动的断裂面。
其成因归纳为:(1)形成褶皱和断层的构造作用;(2)通过岩层弱面形成的反差作用;(3)页岩和泥质砂岩由于失水引起的体积收缩;(4)火成岩在温度变化时的收缩。
从FMI图像上,我们可以总结出裂缝的类型:(1)高角度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0~15度;(2)低角度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70~90度;(3)斜交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15~70度。
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我们可以从FMI图像上观察出网状缝,弥合缝和一些小断层。
第一节地层真假裂缝的识别方法在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图FMI上,与裂缝相似的地质事件有许多,但它们与裂缝有本质的区别。
一、层界面与裂缝前者常常表现为一组相互平行或接近平行的高电导率异常,且异常宽度窄而均匀;但裂缝由于总是与构造运动和溶蚀相伴生,因而高电导率异常一般既不平行,又不规则。
二、缝合线与裂缝缝合线是压溶作用的结果,因而一般平行于层界面,但两侧有近垂直的细微的高电导率异常,通常它们不具有渗透性。
裂缝主要受构造运动压溶作用的影响,因此与缝合线的形状不一样,并且与裂缝也不相关。
三、断层面与裂缝断层面处总是有地层的错动,使裂缝易于鉴别。
四、泥质条带与裂缝泥质条带的高电导率异常一般平行于层面且较规则,仅当构造运动强烈而发生柔性变形才出现剧烈弯曲,但宽窄变化仍不会很大;而裂缝则不然,其中总常有溶蚀孔洞串在一起,使电导率异常宽窄变化较大。
五、黄铁矿条带与裂缝黄铁矿条带成像测井特征与泥质条带的特征混相似,但其密度明显增大,可作为鉴别特征。
总之,如图3—1所示,除断层面以外,其他地质现象基本平行于层理面,而裂缝的产状各异。
无论怎样弯曲变形,相似的这些地质现象的导电截面的宽度却相对稳定,相反裂缝的宽度通常因岩溶与充填作用变化较大。
第二节地层中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的鉴别方法要鉴别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就须搞清诱导缝产生的机理和相应的特征。
在井下,从FMI图上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钻头振动形成的裂缝钻井过程中由于钻具振动形成的裂缝十分微小且径向延伸很短,虽然在FMI图像上有高电导率的异常,但是在方位电导率成像(ARI)测井和探测较深的双侧向测井却无响应,因此很容易判断出它的无效性(如图3—2)。
二、重泥浆和地应力不平衡造成的裂缝由这种原因成的裂缝,它们虽然径向延伸不远,但张开度和纵向延伸都可以较大,因而在FMI和ARI图像上都有异常,我们可以利用下列特征加以识别:(1)、在FMI 图像上,它们总是以180度或近于180度之差对称出现在井壁上;(2)、是以高角度缝为主,在两侧有羽毛状的微小裂缝。
(3)、在双侧向测井曲线上出现特有的“双轨”现象,即深浅双侧向曲线表现为大段平直的正差异异常,其电阻率数值较高(如图3—3)。
值得注意的是,应力压裂裂缝与井壁椭圆形塌落图像的差别。
他们都具有垂直裂缝特征,但后者两侧无羽毛状微细裂缝,且总是在最小主应力方向上,因而与压裂裂缝近似诚90度夹角关系。
这类裂缝在脆性致密地层经常出现。
不仅在重泥浆钻井井断可见,有时在泥浆密度虽不大,但水平主应力差别较大时也能看成诱导裂缝。
三、应力释放裂缝在裂缝发育段,古构造应力多被释放,保存的应力很小,而且现代构造应力在充满流体的裂缝处也将剧烈衰减,因此裂缝段的构造应力是很小的,其应力的非平衡性也必须微弱;但在致密碳酸岩盐层段的古构造应力却未得到释放,加之现代构造应力在致密岩石中不容易衰减,因而其间存在巨大的地应力。
这种地层被钻开,为其间的地应力释放提供了条件,随着地应力的释放,将产生一组与之相关的裂缝,这些裂缝即可以在岩心上出现,也可在井壁上出现,其特征可清楚的反映在FMI图像上(如图3—4),它们是一组接近个平行的裂缝,其裂缝的倾角与地下三轴向应力的相对大小有关。
1、当垂向应力为中间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力时,裂缝为垂直缝和高角度缝。
2、当垂向应力为最小主应力时,裂缝为低角度缝。
此外,裂缝面十分规则。
在常规测井中,易误解为低孔高角度裂缝性储层。
归纳起来,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在形态上有以下几点主要差别:A、诱导裂缝是就地应力作用下即时产生的裂缝,因此只与地应力有密切关系,故排列整齐,规律性强。
天然裂缝常为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又遭地下水的溶蚀与沉淀作用的改造,因而分布极不规则。
B、天然裂缝因遭溶蚀和褶皱的作用,故裂缝面积总不太规则,且风宽有较大的变化,而诱导裂缝的缝面形状较规则且缝宽变化较小。
C、诱导裂缝的延伸都不大,故RLLD曲线下降不很明显。
第二节裂缝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对裂缝有效性评价的实质是对三维空间非均质性的认识。
目前主要是通过一维和二维方法结合来实现。
井下天然裂缝有效与否,取决于它的张开程度及径向延伸和连通情况。
因此裂缝有效性的评价就是对以下三个因素进行描述和评价。
一、从裂缝张开度来评价裂缝的有效性对裂缝张开度的描述,原来主要用双侧向测井的差异和电阻率值,再根据图版或公式来求取张开度。
但是该方法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如裂缝的产状及组合,储层的含流体性质,泥浆的侵入特征就很差。
如FMI和ARI等成像图,从裂缝在井壁上的形态特征来评价裂缝张开度就要准确得多。
下面谈谈是否为有效张开缝的判别:完全被充填的裂缝自然是无效缝,但张开缝也不完全是有效缝。
1、非渗透性的微细裂缝。
这种裂缝被束缚水充满,不具有渗透性能。
如石灰岩中的簿曾状构造,其间就具有很多这种微细裂缝,它们主要被束缚水充满,故电阻率很低,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响应,自然伽马值又不高,因而被常规测井资料误判为渗透层,但在FMI图像上则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两种非均匀岩石聒噪的形态特征,从而加以排除。
2、人工诱导裂缝也有无效和有效之分。
钻具振动形成的微细裂缝均为无效缝;出现在致密岩层中的重泥浆压裂缝是无效缝,但出现在渗透性层则可能与天然裂缝相连同,成为有效缝。
应力释放裂缝是井被钻开后才形成的裂缝,它们在地层被钻开前是闭合的,岩心中的这种裂缝内无泥浆或泥浆滤液痕迹就是证明,因此它们是无效缝。
而且由于应力释放裂缝基本都发生在致密层段,所以也不可能对天然裂缝有任何好的连通作用。
二、从裂缝的径向延伸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1、用深浅双侧向测井响应来近似估计裂缝的向径延伸由于浅双侧向测井的径向探测深度为30~50CM,而深双侧向和ARI测井的径向探测深度都为2~3M。
因此对于向径延伸小于05M的无效高角度裂缝,ARI图像和深浅双侧向都因主要反映基岩的高电阻率,故而呈高电阻率特征,且电阻率差异也不大,其深浅双侧向值的比率小于5;当裂缝的径向延伸在05~2M时,浅双侧向就基本只受侵入带影响,而深侧向ARI还将受到基岩电阻率较大的影响,故浅侧向电阻率明显降低,而深侧向电阻率仅略有降低,所以出现大幅度的正差异,其比值可达5~11;对于向径延伸大于2~3M的有效高角度裂缝,以上三种测井参数都将受到裂缝的影响,故ARI 图像有明显的高电导率异常,深浅双侧向电阻率也将降低,深浅双侧向正差异的幅度减小,其比率小于5。
2、通过FMI与ARI的比较来判断裂缝的向径延伸一般而言,FMI的径向探测深度比ARI小得多,仅在水平裂缝或低角度裂缝时两者才比较接近。
因此FMI可看到井壁上的全部裂缝,包有效的和无效的,而ARI则只能看到向径延伸在2M以上的裂缝。
所以比较两者的图像或处理结果,如SPOT处理结果,就可估计裂缝的向径延伸情况。
具体方法是FMI图上确定是否为天然裂缝,在ARI图上看这些裂缝是否存在,不存在为无效缝,存在为天然缝。
3、通过FMI与BCR结合分析高角度裂缝的有效性各向异性是对地层非均质性的反映,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地应力和高角度裂缝。
高角度裂缝发育地层,存在强烈的各向异性,BCR测井方式下使快慢横波发生分离,其快横波的方向与裂缝的走向一致,而且只有延伸较远的裂缝才有反映,因此可用来指示有效裂缝的存在。
但应指出,由于天然裂缝发育一般不规则,其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快横波反映的方向是主裂缝发育的方向,而且还必须与地应力造成的各向异性相鉴别,最大水平住地应力在一口井中通常比较稳定,故在由地应力造成的各向异性表现在快横波的方位上基本为一个方向,可通过FMI图像来区分。
三、从裂缝的渗滤性能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裂缝的渗滤性综合地反映了裂缝的张开度、径向延伸度及三维空间的连通程度等,是评价裂缝储层有效性的最好指标。
目前评价裂缝的渗滤性的最好方法是用斯通利波传播特征,其具体方法总结如下:1、根据斯通利波能量衰减程度来判断裂缝渗透性的高低。
渗透性越高,能量衰减越快。
但应用中需注意泥饼的影响,因泥饼要阻止斯通利波能量的衰减,而且泥饼的厚度及对井壁的覆盖特征又与裂缝性储层的孔隙空间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泥饼使斯通利波能量衰减变得十分复杂。
2、根据斯通利波波形干涉特征判断裂缝渗透性的高低。
任何有效的裂缝都将在地层中产生一个声阻抗截面,从而造成斯通利波波形在裂缝面处的反射和干涉。
但应注意与层界面、泥质条带等非裂缝性声波阻抗界面相鉴别。
3、根据斯通利波传播速度来判断裂缝渗透性的高低。
由于斯通利波速度直接受到地层切变模量的影响,而切变模量又与地层渗滤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用来计算渗透率值(该方法根本不受泥饼的影响)。
当然用重复式地层测试器以及双封隔试的地层测试器(MDT)也可可靠地求取算渗透率值。
从而更好地评价裂缝的有效性。
第三节矿物充填缝及其光晕效应矿物裂缝能给出关于成岩作用过程可能较小地改变相关裂缝位置的有用信息,一些科学家注意到不同的充填矿物可能确定裂缝的年代。
矿物充填裂缝减少了纵向或垂向上的渗透率,建立了一个“薄的压实层”,这些层带导致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减小,认识它们对储层流体流动性质的影响程度是重要的。
图3—5上孔隙度为18%的含油砂岩的成像资料。
两条明亮的正弦波形是矿物充填裂缝。
次生矿物充填的裂缝比周围砂岩有更强的反射,即充填矿物有较高的声波阻抗且代表较硬的岩石。
一般而言,张开缝以高电导率异常出现;被方解石、石英等矿物充填的裂缝则以白色的高电阻率异常出现。
如果裂缝中所充填的是高电阻率物质,那么有以下情况:当裂缝的高角度不大或者裂缝面与仪器的极板面接近垂直时,FMS图像上显示出浅色线条,反映高电阻率裂缝。
当裂缝面朝向仪器面时,FMS图像上的显示为:彩色图像上,在正弦曲线的顶部以上及谷部以下出现光晕,其余地方显示深色;在黑白图上,在正弦曲线的顶部以上及谷部以下为白色,其他地方为黑色,这种现象机理如图3—6。
左图反映电阻率裂缝FMS图,右图时产生光晕效应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