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合集下载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霉菌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将霉菌培养基均匀涂抹在培养皿上,接种霉菌,放置在25摄氏度下培养一周。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经过一周的培养,我们观察到霉菌在培养皿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首先,我们发现霉菌的生长呈现出不规则的菌丝状,有的呈现出圆形,有的呈现出分枝状,有的呈现出丝状。

其次,霉菌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呈现出白色,有的呈现出绿色,有的呈现出黑色。

最后,我们还观察到霉菌在培养基上形成了孢子,孢子的形态也各异,有的呈现出囊状,有的呈现出杆状,有的呈现出球状。

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霉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霉菌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这些形态特征与霉菌的生长环境、营养条件、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霉菌的形态特征对其生长繁殖、传播途径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研究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霉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这为我们研究霉菌的分类、鉴定和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霉菌的生长环境对其形态特征的影响,这对我们预防和控制霉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霉菌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增加了我们对霉菌的认识,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霉菌,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实验五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一、目的要求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二、基本原理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

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

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1.一般观察法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05kg/cm2,121.3℃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解剖刀切成0.5—1cm2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简述细菌与霉菌的菌落特征及差异。

简述细菌与霉菌的菌落特征及差异。

细菌和霉菌是两类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在菌落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1. 菌落外观:
- 细菌菌落通常呈圆形、点状、线状等形态,直径较小,一般在微米级别,肉眼一般无法看到。

- 霉菌菌落通常呈丝状、片状、粉状或球状,直径较大,一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

2. 生长方式:
- 细菌以单细胞方式繁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快速繁殖成群体。

- 霉菌以复杂的多细胞结构形式存在,由菌丝组成,通过分枝和延伸生长。

3. 细胞结构:
- 细菌细胞结构相对简单,通常包含细胞膜、细胞壁和胞质等基本部分。

- 霉菌细胞结构复杂,包含菌丝、菌核和孢子等多种形态。

4. 营养需求:
- 细菌对营养需求相对较少,可以利用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作为碳源和能源。

- 霉菌对营养需求相对较多,通常需要复杂的有机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生长繁殖。

5. 前述差异引起的影响:
- 细菌通常具有较高的抗生素抵抗力,并且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在人体和环境中广泛传播。

-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以生产多种酶和代谢产物,在食品、医药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但是一些霉菌也会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和霉菌是非常庞大和多样化的类群,不同种类和属下的菌落特征和差异会存在一定的变异。

此外,在实验室中,鉴别细菌和霉菌通常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和其他生物学实验手段进行判别。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测微与计数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4.总结并掌握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1. 霉菌定义及用途⏹霉菌不是真菌分类中的名词,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食品的关系密切,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的一种微生物,如早期进行的酱和酱油的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或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霉菌可产生分支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3-10u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

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3.霉菌的菌落⏹松: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较长,菌丝体疏松,因而形成的菌落也比较疏松,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大:菌落形态较大,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时会长满整个培养皿;⏹干:外观干燥,不透明;⏹挑: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颜色:由于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颜色不同,不同的霉菌菌落表面呈现不同的颜色,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颜色常不一致。

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所不同。

但同一种霉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和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特征相对稳定。

菌落特征是霉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4、霉菌的菌丝形态⏹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

菌丝的宽度一般为3-10μm,比放线菌菌丝宽很多倍,其菌可伸长并产生分枝。

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一部分菌丝存在于培养基质中吸收营养,称为基内菌线或营养菌丝。

霉菌鉴定结果

霉菌鉴定结果

霉菌的鉴定方法参照微生物学实验手册[118]。

(1)菌落特征的鉴定观察:观察菌落形状、特征,菌落颜色,培养基颜色是否有变化等。

(2)菌株特征及孢子形态观察:挑取菌株的少量菌丝于载玻片上,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的颜色、特点,有无特殊构造,成熟子实体的颜色、形态等。

(3)霉菌的糖化能力测定实验:配制含有4%淀粉的溶液100ml,加入一定体积菌液并发酵24H后,测定溶液中还原糖的含量,采用DNS法测定溶液中还原糖的含量。

霉菌的糖化能力表示为F。

(1) 原理碱性条件下,3,5-二硝基水杨酸(DNS)溶液与还原糖溶液共热被还原为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物质),还原糖则被氧化成糖酸及其它产物。

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的程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在540 nm 波长下测定棕红色物质的吸光度。

(2) 1mg/ ml葡萄糖标准液准确称取100 mg分析纯葡萄糖(预先在80 ℃烘至恒重),置于小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量转移到100 ml的容量瓶中,以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冰箱中保存备用。

(3) 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将6.3 g 3,5-二硝基水杨酸和262 ml 2mol/L NaOH溶液,加到500 ml含有185 g酒石酸钾钠的热水溶液中,再加5 g结晶酚和5 g亚硫酸钠,搅拌溶解。

冷却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 ml,贮于棕色瓶中备用。

(4) 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取7支25 ml刻度试管,编号0~6,分别加入0、0.2、0.4、0.6、0.8、1.0、1.2 ml 葡萄糖标准溶液于7支试管中,并以蒸馏水补至2.0 ml,然后各加入DNS试剂1.5 ml。

摇匀,在沸水浴中加热5 min,取出后立即冷却至室温,再以蒸馏水定容至25 ml刻度处,颠倒混匀。

在540 nm波长下,用0号管调零,分别读取1~6号管的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葡萄糖毫克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3-1)。

得到回归方程y=49.665x+1.3421,其相关系数R2=0.9951。

霉菌的形态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段菌丝就是一个细胞,菌丝 由多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 有一至多个核。隔膜上有单孔 或多孔,细胞质和细胞核可自 由流通,每个细胞功能相同。 这是高等真菌所具有的类型。
按分化程度分:
营养菌丝(基内菌丝):伸 入到培养基内部,以吸收养 分为主的菌丝。
气生菌丝:向空中生长的菌 丝.
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可 分化成繁殖菌丝.
霉菌的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 许多分枝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菌丝体。 菌丝是中空管状结构,直径约2-10µm。 霉菌菌丝类型: 按形态分:
▪ 无隔菌丝:为长管状单细胞,
细胞质内含多个核。
▪ 其生长表现为菌丝的延长和细胞核的增多。
▪ 这是低等真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
▪ 有隔菌丝 ▪ 菌丝中有隔膜,被隔膜隔开的
三、实验原理
霉菌:真核生物,菌丝较粗大,有分枝或不 分枝的。菌丝体为无色透明或暗褐色至黑色, 或呈现鲜艳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菌 丝皆呈管状。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为绒毛 状或棉絮状。一些较高等的霉菌丝状管道中 皆有横隔,由横格状菌丝隔成许多细胞。细 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分散,所以 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该染 色液使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杀菌作用,且 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溶液本身呈蓝 色,有一定的染色效果。
2、置于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
五、实验结果
1、绘出三种霉菌中任意两种的个体形态图,并 注明各部分名称
2、列表描述三种霉菌的菌落形态
菌 菌落状态 颜色 表面形态 边缘 干湿状况
名 (蔓延/局限)
(疏松/紧 (整齐/
密)/(棉 放射状)
絮状/毡状/
绒毛状)
三、霉菌的繁殖
菌丝片段
繁殖方式
无性孢子

霉菌菌落特征描述

霉菌菌落特征描述

霉菌菌落特征描述霉菌菌落特征及其意义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长繁殖。

霉菌菌落是指霉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一团团的菌落,它们具有一些特征,可以用来鉴定霉菌的种类和性质。

一、菌落形态霉菌菌落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的呈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呈扁平形或凸起形,有的呈菜花状或丝状。

不同种类的霉菌菌落形态不同,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霉菌。

二、菌落颜色霉菌菌落的颜色也是鉴定霉菌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种类的霉菌菌落颜色不同,有的呈白色、灰色或黄色,有的呈绿色、蓝色或紫色,有的呈红色或棕色。

菌落颜色的变化可以反映霉菌的生长状态和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

三、菌落质地霉菌菌落的质地也是鉴定霉菌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种类的霉菌菌落质地不同,有的呈软质或粘稠质,有的呈硬质或干燥质,有的呈粉状或粒状。

菌落质地的变化可以反映霉菌的生长状态和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

四、菌落边缘霉菌菌落的边缘也是鉴定霉菌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种类的霉菌菌落边缘不同,有的呈光滑或锯齿状,有的呈毛状或丝状,有的呈分叉状或环状。

菌落边缘的变化可以反映霉菌的生长状态和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

五、菌落气味霉菌菌落的气味也是鉴定霉菌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种类的霉菌菌落气味不同,有的呈芳香或清香,有的呈臭味或腐臭味,有的呈酸味或苦味。

菌落气味的变化可以反映霉菌的生长状态和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

霉菌菌落特征的意义在于,它们可以用来鉴定霉菌的种类和性质,为科学家研究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例如,某些霉菌可以产生抗生素、酶类、有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

而某些霉菌也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霉菌菌落特征是霉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们具有丰富的信息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推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霉菌菌落特征

霉菌菌落特征

霉菌菌落特征霉菌菌落特征是指霉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一种群体结构,它是由许多单个的霉菌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每个霉菌菌落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鉴定和分类。

本文将从菌落形态、菌落颜色、菌落质地和菌落边缘四个方面来描述霉菌菌落的特征。

菌落形态是指霉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整体形状和结构。

不同的霉菌种类形成的菌落形态各不相同。

例如,有些霉菌形成的菌落呈圆形,有些呈不规则形状,还有些呈分枝状。

菌落形态的独特性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霉菌属于哪个科或属。

菌落颜色是指霉菌菌落的外观颜色。

不同的霉菌种类形成的菌落颜色各异。

一些霉菌的菌落呈白色、黄色或浅灰色,而另一些霉菌的菌落呈深绿色、褐色或黑色。

菌落颜色的差异可以提供有关霉菌的一些初步信息,有助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类。

菌落质地是指霉菌菌落的表面质感。

不同的霉菌种类形成的菌落质地也不同。

一些霉菌的菌落质地湿润、光滑,而另一些霉菌的菌落质地干燥、粗糙。

菌落质地的差异可以提供有关霉菌生长环境的一些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霉菌的生态特征。

菌落边缘是指霉菌菌落的边界形态。

不同的霉菌种类形成的菌落边缘也不同。

一些霉菌的菌落边缘光滑、整齐,而另一些霉菌的菌落边缘呈分叉状。

菌落边缘的差异可以提供有关霉菌生长方式的一些线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霉菌的生长特性。

霉菌菌落的特征包括菌落形态、菌落颜色、菌落质地和菌落边缘。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对霉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分类。

通过观察霉菌菌落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到霉菌的生长环境、生长方式以及一些生态特征。

因此,研究霉菌菌落特征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霉菌菌落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
二、基本原理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

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

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
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
1.一般观察法
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
(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05kg/cm2,121.3℃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解剖刀切成0.5—1cm2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3)用灭菌的尖细接种针或装有柄的缝衣针,取(肉眼方能看见的)一点霉菌孢子,轻轻点在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夹着立在载玻片旁的盖玻片盖在琼脂块上,再盖上皿盖。

(4)在培养皿的滤纸上,加无菌的20%甘油数毫升,至滤纸湿润即可停加。

将培养皿置28℃培养一定时间后,取出载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3.玻璃纸透析培养观察法
(1)向霉菌斜面试管中加入5ml无菌水,洗下孢子,制成孢子悬液。

(2)用无菌镊子将已灭菌的、直径与培养皿相同的圆形玻璃纸覆盖于查氏培养基平板上。

(3)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2ml孢子悬液于上述玻璃纸平板上,并用无菌玻璃刮棒涂抹均匀。

(4)置28℃温室培养48小时后,取出培养皿,打开皿盖,用镊子将玻璃纸与培养基分开,再用剪刀剪取一小片玻璃纸置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五、实验报告
1.结果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霉菌形态特征。

2.思考题
(1)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形态上的异同。

(2)玻璃纸应怎样进行灭菌?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