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整理(第二章)

知识点整理(第二章)
知识点整理(第二章)

第二章利用Word 2010高效创建电子文档

2.1 以任务为导向的应用界面

2.1.1 功能区与选项卡— 2.1.7 自定义Office功能区

本小节主要介绍了Office 2010的界面相关知识,包括:功能区与选项卡;上下文选项卡;实时预览;增强的屏幕提示;快速访问工具栏;后台视图;自定义Office功能区。

2.2 创建并编辑文档

2.2.1 使用模板快捷创建文档

用户可以创建空白的新文档,也可以利用模板(包括在线模板)创建文档。

2.2.2 输入文本

用户可以输入中英文等各类文字。

2.2.3 选择并编辑文本

(1)选择文本。

(2)选择一行:鼠标指针在改行左侧,指针变成箭头,单击左键即可。

(3)选择一个段落:在(2)的基础上,单击变成双击;或者鼠标指针在文中,三击鼠标左键。

(4)选择不相邻的多段文本:利用Ctrl键。

(5)选择垂直文本:按住Alt键,鼠标指针移动到要选择文本的开始字符,按下鼠标左键,拖动鼠标,直到要选择文本的结尾处,松开鼠标和Alt键。

(6)选择整篇文档:指针移到文档左侧,三击鼠标左键。

(7)使用键盘选择文本:详见教材P79表2.1

2.2.4 复制和粘贴文本

(1)通过键盘复制文本:Ctrl+C以及Ctrl+V。

(2)通过命令操作复制文本:利用剪贴板(最多存储24个对象)。

(3)格式复制:格式刷。

(4)选择性粘贴。

2.2.5 删除与移动文本

(1)删除前面字符和后面字符,分别用Backspace和Delete。

(2)移动字符通过光标即可。

2.2.6 查找和替换文本

简单。

2.2.7 检查文档中文字的拼写和语法

如果出现拼写错误,则用红色波浪线进行标记;如果出现语法错误,则用绿色波浪线进行标记。

开启步骤:[文件]—[选项]—[校对]—勾选[键入时检查拼写]和[键入时标记语法错误]复选框。

使用方法:[审阅]-[拼写与语法]。

2.2.8 保存文档— 2.2.9 打印文档

简单。

2.3 美化文档外观

2.3.1 设置文本格式

(1)设置字体和字号。

(2)设置字形:加粗,下划线,倾斜等格式。

(3)设置字体颜色:用户可以在“字体”对话框中,单击“文字效果”按钮,设置文本的填充方式、文本边框类型、轮廓样式以及其他特殊的文字效果。

(4)设置字符间距:[开始]—[字体]—[高级]。

2.3.2 设置段落格式

(1)段落对齐方式:左对齐;居中;右对齐;两端对齐;分散对齐。

(2)段落缩进:首行缩进;悬挂缩进;左缩进和右缩进。

(3)行距和段落间距。

用户设置了格式之后,系统会自动为后续段落设置相同的格式。

2.3.3 调整页面设置

(1)设置页边距:[页面布局]—[页面设置]—[页边距],可以选择设置效果适用于整篇文档,也可以仅适用于插入点之后的页面。

(2)设置纸张方向:[页面布局]—[页面设置]—[纸张方向]。

(3)设置纸张大小:[页面布局]—[页面设置]—[纸张大小]。

(4)设置页面颜色和背景:[页面布局]—[页面背景]—[水印,页面颜色,页面边框]。

2.3.4 在文档中使用文本框

[插入]—[文本]—[文本框],里面有许多内置模板。

2.3.5 在文档中使用表格

(1)使用即时预览创建表格:[插入]—[表格]。

(2)使用“插入表格”命令创建表格。

(3)手动绘制表格:[插入]—[表格]—[手动绘制表格]。

(4)使用快速表格:[插入]—[表格]—[快速表格],里面包含大量模板。

(5)讲文本转换成表格:在word中输入文本,在希望分隔的位置按Tab键;在希望开始新行的位置按Enter键;选择要转换为表格的文本;[插入]—[表格]—[文本转换成表格]。

(6)管理表格中的单元格、行和列:增加,插入,删除行或列。

(7)合并或拆分表格中的单元格:选中表格—[表格工具]—[布局]。

(8)设置标题行跨页重复:鼠标指针停留在表格的标题行中,[表格工具]—[布局]—[数

据],单击“重复标题行”即可。

2.3.6 文档中的图片处理技术

(1)文档中插入图片。

(2)设置图片与文字环绕格式:嵌入(在文字层中)和浮动(在图形层中)是环绕的两种基本形式,共有7类环绕设置,其在文档中的效果如下表整理。

(3)设置图片在页面上的位置。

(4)在文档中插入剪贴画。

(5)截取屏幕图片:[插入]—[屏幕截图]。

(6)删除图片背景与裁剪图片:首先选中需要进行设置的图片,[图片工具]—[格式]—[调整]—[删除背景];[图片工具]—[格式]—[大小]—[剪裁],经过裁剪之后,图片的多余区域依然保留在文档中,单击[图片工具]—[格式]—[调整]—[压缩图片]即可。

(7)使用绘图画布:[插入]—[形状]—[新建绘图画布]。

2.3.7 使用智能图形展现观点

[插入]—[Smart Art]。

2.3.8 使用主题快速调整文档外观

单击[页面布局]—[主题],用户可以创建自定义文档主题,如果要讲这些更改应用到新文档,还可以将它们另存为自定义主题文档。

2.3.9 插入文档封面

[插入]—[页]—[封面],用户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封面保存在封面库中以备用。

2.4 长文档的编辑与管理

2.4.1 定义并使用样式

样式的使用优点:帮助用户轻松统一文档的格式;辅助构建文档大纲以使内容更有条理;简化格式的编辑和修改操作;生成文档目录。

(1)在文档中应用样式:除了可以单独设置样式,office还提供了样式集,可以对整个文档定义样式。

(2)创建样式:选中已经完成格式的文本,单击右键,在样式下选择“讲所选内容保存为新样式”。用户创建样式后,还可以对样式进行修改。

(3)复制并管理样式:文档编辑中,可以将其他模板或者文档中的样式复制到当前文档,不必重复建立,复制与管理样式步骤如下:

[1]打开需要复制样式的文档,在[开始]—[样式],单击“对话框启动器”,打开“样式”任务窗格,单击底部的“管理样式”对话框。

[2]单击“导入/导出”按钮,打开“管理器”对话框中的“样式”选项卡。

[3]单击右下角“关闭文件”,从而变成“打开文件”,打开包含所需样式的文件,可以显示其样式,讲样式即可复制过来。

在复制样式时,如果出现重名情况,系统会提出,可以重命名,也可以选择覆盖。2.4.2 文档分页与分节

分页符与分节符:

[1]分页符(只分页)只是为了排版布局需要,单纯地将文档中的内容划分为上下两页,只需在文档中插入分页符即可,[页面布局]—[页面设置]—[分隔符]—[分页符]。

[2]分节符(既分页,又分节)不仅可以将文档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页面,还可以分别针对不同的节进行页面设置操作。分节符共有4种类型:

[下一页]:分节符后的文本从下一页开始;

[连续]:新节与前面一节同处于当前页中;

[偶数页]:分节符后的内容转入下一个偶数页;

[奇数页]:分节符后的内容转入下一个奇数页。

2.4.3 文档内容的分栏处理

[页面布局]—[页面设置]—[分栏]。

2.4.4 设置文档的页眉和页脚

(1)在文档中插入预设的页眉或页脚:[插入]—[页眉和页脚]。

(2)创建首页不同的页眉和页脚:双击页眉或页脚区域,在设计选项卡选中“首页不同”。

(3)为奇偶页创建不同的页眉页脚:双击页眉或页脚区域,在设计选项卡选中“奇偶页不同”。

(4)为文档各节创建不同的页眉或页脚:方法类似。

(5)删除页眉或页脚。

2.4.5 使用项目符号—2.4.6 使用编号列表

(1)自动创建项目符号列表:在需要编号的地方先输入星号(*),再按Tab键。

(2)为原有文本添加项目符号:[开始]—[段落]—[项目符号]。

(3)使用编号列表:操作过程类似。

2.4.7 在文档中添加引用内容

(1)插入脚注和尾注:[引用]—[脚注]。

(2)插入题注:[引用]—[题注]。

(3)标记并创建索引:索引用于列出一篇文档中讨论的术语和主题,以及他们出现的页码。要创建索引,可以通过提供文档中主索引项的名称和交叉引用来标记索引项,然后生成索引。

加入索引之前,应先标记出组成文档索引的索引项(诸如单词、短语、符号等),索引

项是用于标记索引中特定文字的域代码。

用户既可以为某个单词、短语或符号创建索引项,也可以为包含延续数页的主题创建索引项,还可以创建引用其它索引项的索引。

首先需要标记索引,然后创建索引。具体步骤见教材P132—P133.

2.4.8 创建文档目录

使用“目录库”创建目录:[引用]—[目录]。

[1]使用自定义样式创建目录:[引用]—[目录]—[插入目录]—[选项]。

[2]更新目录。

2.5 文档的修订与共享

2.5.1 文档的修订与共享

(1)修订文档:在修订状态下修改文档时,Word应用程序讲跟踪记录文档所有内容的变化情况。

[审阅]—[修订]—[修订],即可开启文档的修订状态。用户可以对修订内容进行自定义设置:[审阅]—[修订]—[修订选项]。

(2)为文档添加批注:[审阅]—[批注]—[新建批注]。

(3)审阅修订和批注:[审阅]—[更改],可以决定接受还是拒绝批注。

2.5.2 快速比较文档

[审阅]—[比较]。

2.5.3 删除文档中的个人信息

[文件]—[信息]—[检查问题]—[检查文档]。

2.5.4 标记文档的最终状态

该操作将文档设置为只读,并禁用相关内容编辑命令。[文件]—[信息]—[保护文档]—[标记为最终状态]。

2.5.5 构建并使用文档部件

可以将文档部件理解成对该段文档的保存和重复使用,文档部件可以在不同的文档中公用:[插入]—[文本]—[文档部件]。

2.5.6 与他人共享文档

(1)通过电子邮件共享文档。

(2)转成PDF文档格式。

2.6 使用邮件合并技术批量处理文档

2.6.1 什么是邮件合并

将一个主文档和一个数据源结合起来并生成一系列输出文档。之前需要明确如下几个基本概念。

(1)创建主文档:是经过特殊标记的Word文档。包括共用部分(正文内容)和私用部分(题头收件人)。

(2)选择数据源:数据源是一个数据列表,包含了用户希望合并到输出文档的数据,主要包括如下几类数据源:[1]Office地址列表;[2]Word数据源;[3]Excel工作表;[4]Outlook 联系人列表;[5]Access数据库;[6]HTML文件。

(3)邮件合并的最终文档。

2.6.2 使用邮件合并技术制作邀请函—2.6.3 使用邮件合并技术制作信封

详细步骤见教材P146—P152。

等级考试对Word功能及其使用的要求

1.Microsoft Office应用界面使用和功能设置。

2.Word的基本功能,文档的创建、编辑、保存、打印和保护等基本操作。

3.设置字体和段落格式、应用文档样式和主题、调整页面布局等排版操作。

4.文档中表格的制作与编辑。

5.文档中图形、图像(片)对象的编辑和处理,文本框和文档部件的使用,符号与数学公

式的输入与编辑。

6.文档的分栏、分页和分节操作,文档页眉、页脚的设置,文档内容引用操作。

7.文档审阅和修订。

8.利用邮件合并功能批量制作和处理文档。

9.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文档视图的使用。

10.分析图文素材,并根据需求提取相关信息引用到Word文档中。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概念: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一、单项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 注意 ① 圆周率π是常数; ② 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1”通常省略不写。 例:x 2 ,-a 2 b 等; ③ 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例:23πa 6 的次数为 。 ④ 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⑤ 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例:h 2.1-系数是 。 ⑥ 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考点: 1.在代数式:n 2,33-m ,2 2-,3 2m -,22b π,0中,单项式的个数有( ) A. 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单项式- 3 22 4c ab 的系数与次数分别是( ) A. -2, 6 B.2, 7 C.3 2-, 6 D.3 2-, 7 3.25ab π-的系数是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单项式,是的√,不是的打X x ab 2 ; a ; 2 5ab - ; y x + ; 85.0- ; 21+x ; 2x ; 0 ; 7x ; 2(1)a - ;6 2a - ; 1xy ; x π ; x π 5.写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 a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5ab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a 2bc 3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23 7 x y π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3 y x -2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3xy z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53x 2 y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_; 6.如果1 2b x -是一个关于x 的3次单项式,则 b=_______;若6 a -1 -m b 是一个4次 单项式,则m=_____;已知28m x y -是一个6次单项式,求210m -+的值 。 7.写出一个三次单项式__________,它的系数是_______;写一个系数为3,含有两个字母a ,b 的四次单项式_______。 知识点回顾 1.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的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在压在纸带上,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2.数据处理 (1)纸带的选取:选择两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确定零点,选取5-6个计数点,标上0、1、2、3、4、5; 应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相隔0.1s取一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最好5-6个。 (2)采集数据的方法:先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 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到计数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毫米)的下一位。 (3)数据处理 ①表格法 ②图像法:做v-t图象,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像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中央。应让尽可能多的点处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对称地分布在直线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 ?运用图像法求加速度(求图像的斜率)。 ★常考知识点: 1、求瞬时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时间间隔的读取,是否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说明:“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标出”和“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都表明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有效数字”指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数起。 2、求加速度:逐差法(具体公式运用见下文) 3、要求用公式表示时,注意使用题意中提供的字母,而不能自己编撰。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任意相等时间内的△v相等,速度均匀变化。 (3)分类: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 公式的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确定正方向(一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2)画草图,根据正方向确定各已知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3)运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注意单位换算),根据计算结果说明所求量的大小和方向。 (4)如果要求t或v0,应该先由v= v0 + at变形得到t或v0的表达式,再将已知物理量代入进行计算。 ★典型例题:如果汽车以108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仍是6m/s2,则(1)3s后速度为多大?(2)6s后速度为多大? 解:取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由题意知a= -6m/s2,v0=108km/h=30m/s, (1)3s后速度v= v0 + at =30m/s+(-6m/s2)×3s=12m/s (2)设汽车刹车至停止时用时为t, 由v= v0 + at 得s s s m s m a v v t6 5 / 6 / 30 2 0< = - - = - = 所以汽车刹车6s秒后速度为零。 ?对于刹车问题,一要注意方向,二要注意刹车时间。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物理选修3-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要点

第一节电流和电源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 2、产生电流的两个条件条件: 3、电流的方向: 二、直流和恒定电流 1、直流: 2、恒定电流: 三.电流(强度) 1、电流的定义及公式: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 注意: 1.在金属导体形成电流的本质: 2.在电解液形成的电流应该注意的问题 的物理意义: 四、金属导体中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的推导 已知n为导体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的个数,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v为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求通过导体的电流。 五、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实用条件的分析 六、福安特性曲线(画出图像分析) 第二节电阻定律 一、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 1.探究方法: 2.探究结果: 二、电阻定律公式:物理意义: 实用条件: 三、电阻率与电阻的区别:

典型例题:P49第二题 第三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串联电路 1.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串联电路的性质: 等效电阻:电压分配:功率分配: 二、并联电路 1.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并联电路的性质: 等效电阻:电流分配:功率分配: 三、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 1.多(少)并联一个电阻,总电阻: 2.电路中任意一个电阻变大(小),总电阻: 3.并联电路总电阻最接近最小那个电阻的情况: 四、电表的改装 1、G表或表头G a.作用: b. 三个主要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2、改装后电流表的三个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电阻的作用: 3、改装后电压表的三个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电阻的作用: 五、限流分压 名称/电路图 ()() 1.电流调节范围: 2.电压调节范围: 3.选择条件: 六、电流表内外接: 1.画出电路图: 内接 1.存在误差的原因: 2.测量结果分析: 3.适用条件: 外接 1.存在误差的原因: 2.测量结果分析: 3.适用条件: 2.选择电流表内外接的常用方法: 1. 2. 例:“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选择限流还是分压,电流表内接还是外接,说明原因。 第四节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一、电源 1、电源作用:1. 2. 2、电源的电动势E定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1.地势特征: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第一级阶梯雄踞西南,主要是青藏高原。 2.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极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地33%、高原26%、盆地19%、丘陵10%、平原12%) 4.主要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高原、盆地、平原顺序为从大到小) 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5.山脉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较多,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大别山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小兴安岭(以上为主要的) 7.要想充分合理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决杜绝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禁止乱开矿,滥采矿,以及过量捕杀野生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 8.受纬度位置 ....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7月份(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其他地方普遍高温,均在20摄氏度以上。1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秦岭——淮河 9.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10.根据活动积温,我国划分五个温度带,从北到南依次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青藏高原位于高原气候区 ...... .....,是高原山地气候 11.受海陆位置 ....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多在1600mm以上,而西北内陆有大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 12.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13.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降水量>800mm)、半湿润地区(400mm<降水量 <800mm)、半干旱地区(200mm<降水量<400mm)、干旱地区(降水量<200mm),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在西北地区。 14.受纬度位置 ....共同影响,我国形成了显着的季风气候 ....和海陆位置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 2.1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 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2.2 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 外耳道 耳廓 收集声波 声波的通道 外耳 鼓膜 产生振动 鼓室 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听小骨 传递振动 咽鼓管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中耳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耳 内耳 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 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 听小骨 耳蜗内听 觉感受器 兴奋 听神经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廓 放大、传递 传递 二、听觉的形成

2.4 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 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 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 一、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 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20000Hz 5、超声波:大于20000Hz 次声波:小于20Hz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3)与不同的人有关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声音大小单位: 分贝 d B 2.噪声:令人感到烦躁不安的声音,叫噪声。 (三)控制噪声的措施: (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乐音:令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 (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色。 声音三元素:音调,音色,响度

知识点整理(第二章)

第二章利用Word 2010高效创建电子文档 2.1 以任务为导向的应用界面 2.1.1 功能区与选项卡— 2.1.7 自定义Office功能区 本小节主要介绍了Office 2010的界面相关知识,包括:功能区与选项卡;上下文选项卡;实时预览;增强的屏幕提示;快速访问工具栏;后台视图;自定义Office功能区。 2.2 创建并编辑文档 2.2.1 使用模板快捷创建文档 用户可以创建空白的新文档,也可以利用模板(包括在线模板)创建文档。 2.2.2 输入文本 用户可以输入中英文等各类文字。 2.2.3 选择并编辑文本 (1)选择文本。 (2)选择一行:鼠标指针在改行左侧,指针变成箭头,单击左键即可。 (3)选择一个段落:在(2)的基础上,单击变成双击;或者鼠标指针在文中,三击鼠标左键。 (4)选择不相邻的多段文本:利用Ctrl键。 (5)选择垂直文本:按住Alt键,鼠标指针移动到要选择文本的开始字符,按下鼠标左键,拖动鼠标,直到要选择文本的结尾处,松开鼠标和Alt键。 (6)选择整篇文档:指针移到文档左侧,三击鼠标左键。 (7)使用键盘选择文本:详见教材P79表2.1 2.2.4 复制和粘贴文本 (1)通过键盘复制文本:Ctrl+C以及Ctrl+V。 (2)通过命令操作复制文本:利用剪贴板(最多存储24个对象)。 (3)格式复制:格式刷。 (4)选择性粘贴。 2.2.5 删除与移动文本 (1)删除前面字符和后面字符,分别用Backspace和Delete。 (2)移动字符通过光标即可。 2.2.6 查找和替换文本 简单。

2.2.7 检查文档中文字的拼写和语法 如果出现拼写错误,则用红色波浪线进行标记;如果出现语法错误,则用绿色波浪线进行标记。 开启步骤:[文件]—[选项]—[校对]—勾选[键入时检查拼写]和[键入时标记语法错误]复选框。 使用方法:[审阅]-[拼写与语法]。 2.2.8 保存文档— 2.2.9 打印文档 简单。 2.3 美化文档外观 2.3.1 设置文本格式 (1)设置字体和字号。 (2)设置字形:加粗,下划线,倾斜等格式。 (3)设置字体颜色:用户可以在“字体”对话框中,单击“文字效果”按钮,设置文本的填充方式、文本边框类型、轮廓样式以及其他特殊的文字效果。 (4)设置字符间距:[开始]—[字体]—[高级]。 2.3.2 设置段落格式 (1)段落对齐方式:左对齐;居中;右对齐;两端对齐;分散对齐。 (2)段落缩进:首行缩进;悬挂缩进;左缩进和右缩进。 (3)行距和段落间距。 用户设置了格式之后,系统会自动为后续段落设置相同的格式。 2.3.3 调整页面设置 (1)设置页边距:[页面布局]—[页面设置]—[页边距],可以选择设置效果适用于整篇文档,也可以仅适用于插入点之后的页面。 (2)设置纸张方向:[页面布局]—[页面设置]—[纸张方向]。 (3)设置纸张大小:[页面布局]—[页面设置]—[纸张大小]。 (4)设置页面颜色和背景:[页面布局]—[页面背景]—[水印,页面颜色,页面边框]。 2.3.4 在文档中使用文本框 [插入]—[文本]—[文本框],里面有许多内置模板。 2.3.5 在文档中使用表格 (1)使用即时预览创建表格:[插入]—[表格]。 (2)使用“插入表格”命令创建表格。 (3)手动绘制表格:[插入]—[表格]—[手动绘制表格]。 (4)使用快速表格:[插入]—[表格]—[快速表格],里面包含大量模板。 (5)讲文本转换成表格:在word中输入文本,在希望分隔的位置按Tab键;在希望开始新行的位置按Enter键;选择要转换为表格的文本;[插入]—[表格]—[文本转换成表格]。 (6)管理表格中的单元格、行和列:增加,插入,删除行或列。 (7)合并或拆分表格中的单元格:选中表格—[表格工具]—[布局]。 (8)设置标题行跨页重复:鼠标指针停留在表格的标题行中,[表格工具]—[布局]—[数

知识点整理-第二章

第二章 1.【组合中的产品类型】 突破性项目(有时也称为激进或颠覆式项目)[Breakthrough Projects(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radical or disruptive)]:通过新技术向市场引入崭 新新产品的项目,于组织的现有项目有明显不同,且风险水平较高。 平台型项目(Platform Projects):开发出一系列子系统及其接口,由此建立一个通用架构,继而高效地开发制造出其他衍生产品。 衍生项目(Derivative Projects):由现有产品或平台衍生出的项目。它们可以弥补现有产品线的不足,建立具有成本优势的制造能力,或者基于组织的核心技术提升性能和引入新特性。通常风险水平较低。 支持性项目(Support Projects):对现有产品渐进式改进,或提升现有产品的制造效率。通常风险水平较低。 (红皮书43页)

1、一个突破性的项目? A.通常在性质上保持原有特点 B.和现有的实践大相径庭 C.是对现有产品线的加强 D.以上全部 答案B 突破性项目与现有项目明显不同。突破性项目( Breakthrough Projects)(有时也称为激或式项目)——通过新技术向市场引入崭新产品的项目,与组织 的现有项明显不同,且风险水平较高。

2.【组合管理的三种方法】 三种方法能建立战略和产品组合之间明晰的关系:确保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组合中的项目是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选择。 1.自上而下法(也被称为战略水桶方法)开发过程中首先考虑愿景和战略,确定整个项目组合中可获得的资源平衡根据重要战略可能对新产品做出的贡献,确定业务单元和产品种类的顺序,“战略桶方法”规定了不同 业务单元或产品种类理想的 投入比例在路径上,项目按 优先级排序 2.自下而上法 战略标准依据评估每个项目的选择标准而定, 不同于自上而下法,单个的产品组合即是结果----不对业务部门和产品类型进行特别考虑,该法保证项目与战略是保持一致的,但可能无法对特定的项目类型投入理想比例的成本3.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法 具备两种方法的优点确定能根据业务部门或产品类型的投入,进行战略优先级排序所有潜在的项目都要根据战略标准和每个项目的预估投入, 进行排序通过战略预算分配项目时,要综合考虑独立的项目优先顺序和预算投入,并与业务部门或产品类型优先顺序保持一致

(完整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二、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 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 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同时地租、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等因素也可以对其产生影响。 功能区 形 态 特 征 位 置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 质量上中高级与低 级住宅区的分化; 位置上是背向发展 高 级 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 高坡、文化区 联系,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低 级 住宅区 位于内城、与 低地工业区 联系,配套设施缺乏,环境较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 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 移,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 布 市区外缘及 交通干线两侧

OA:商业区AB住宅区BC工业区 3、空间结构的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划分: ①划分标准:城市人口规模 ②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50万~ 100万人口: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 例如石家庄;丰富的资源条件,例如大庆。 二、城市的等级体系 第三节城市化 一、概念、标志、意义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意义:不仅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城市化进程 2、两类国家的差异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1)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 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 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 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主要用于辨别)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 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 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 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 15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 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5、物体颜色: a)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b)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β=α )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3、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反射现象)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 凸面镜凹面镜 6、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8、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 α)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 > α) α α γ γ αβ

最新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 类型。 (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列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但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 他类型的用地。 (3),1,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并且分化出了高级住宅区和中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屋 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施齐全的地方。 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 分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殊商业区(中心商务区, 简称CBD),其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的总部,可以提供金融、 保险、旅游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且企业之 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工业企业多处于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 捷的地带用来布置其厂房和仓库等设施。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1同心圆模式:呈同心圆状,一般有五个同心圆构成,形成因素是地租因素。 2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其形状由交通因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同,也决定着功能区的分布状况。其中,商业区付租能力最强,所以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地区。住宅区付租能力一般,所以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工业区付租能力最低,搜所以一般分布在距离市中心最远的地区。 (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2社会因素,其中包括居民收入、本地知名度以及种族或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3,历史因素,包括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昔日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4行政因素,国家政策和行政规划会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是有等级的,这种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从小到大一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 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2章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 能生长不能生长 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 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 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 具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 形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 作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 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 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 :1).....23(:)12--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以下公式全是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 1v t =v 0+at ○2x=v 0t+at 2/2 ○ 3v t 2-v 02=2ax ○42/02 t t v v v v =+=- x=(v 0+v t )t/2 ○52aT x =?(一定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1).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 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2).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 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 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 △ 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