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我们的身体》

三年级科学《我们的身体》
三年级科学《我们的身体》

15.我们的身体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3、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4、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用到实际生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体的各部分及作用,整体认识人体的各种器官。

教学难点:了解人体的各部分及作用,整体认识人体的各种器官。

【教具、学具】

空白纸、放大镜、尺、纸筒、钟表、人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激发观察身体的兴趣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我们来画一画人。先想一想你准备画谁?画些什么?

2.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再画一画。先说一说画了身体的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3.再让大家猜一猜:你画的是谁?出示人体全身图(投影),认识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头、颈、上肢、下肢、躯干等。观察同桌同学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包括结构灵活、左右对称、长短粗细等),然后介绍给大家。

4.观察身体互相观察,讨论身体有哪些部分组成?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学生回答:人能直立行走,能跑,会跳,头及身体能弯曲,能灵活转动,四肢能做很多活动,人还能学习,有智慧,能创造。)

2.生:头、颈、躯干、四肢。师:示人体全身模型,对照图和自己身体认识各部分名称。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学生分成3人一组进行实验。学生互相观察身体各个部位,观察各部位的特点。

生:指出胸、腹、腰、背、肩、臀。锻炼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观察指导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师:观察身体的其他特点,身体的各部分怎样?人身体的各部分是怎样连接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2.生:观察前有计划,做好记录,记录可用文字,图画,表格的方法。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选择观察内容,指导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各部分可从形状、构造、比例和身体怎样连接观察)师:头部是

什么形状?头部有什么?怎么样?头部怎样活动?四肢有哪几部分?有多长?多粗?什么地方细?怎样和躯干连接?师:身体内部不能直接观察的,可用摸、听的方法,还可用测量、比较的方法,如测量身体左右是否对称。师: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想象如果手臂很短,颈不能活动会怎样?如果两腿不等长,只有一支胳臂怎样?师:教师出示样例,启发学生,分组观察。

板书设计:

我们的身体

头颈四肢

机器

协调整体躯干

【2019年整理】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能利用简单器材做空气成分的探究性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适量红水);大、小不同的瓶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2、演示实验材料:乒乓球、水槽;其它与分组实验材料相同。 3、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猜谜语:今天呀,有个时时刻刻和你相伴相随的朋友,要和你一块儿来上科学课,请你猜猜它是谁?(课件出示) 奇妙奇妙真奇妙, 占据空间摸不着, 无孔不入看不见, 每分每秒都需要。 对了, 它,就是。 我们来和交朋友, 手拉手去体验科学的奥秘。 (学生朗读并揭示谜底:空气。)

2、趣味小实验:对,是空气。这节课咱就研究空气,老师先做一个小实验考考你,看你对空气有多少了解。 小球浮在水面上,罩上去了底的饮料瓶(实验前要拧紧瓶盖),小球还会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小球沉入水底。)小球为什么会沉入水底?你有办法让它上来吗?(学生谈方法,教师拧开瓶盖,小球浮上来。)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学们真聪明,以上现象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你还想知道关于空气的哪些秘密?欢迎你提出来。 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设计一个谜语和一个小实验,不是对前一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主要意图有三:其一,通过猜谜语唤起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其二,通过小实验再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是为下一步“探究空气成分实验”之后的分析作知识性铺垫;其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二、探究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 (一)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师:空气朋友想让同学们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来研究空气中究竟有什么(板书课题:空气的成分)。先来看看它给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学生列举材料名称: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红水);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师:看到这些材料,你认为实验将会怎样做?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初上科学课还不到一个学期,实验方法的习得以及实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给学生明确研究内容,要求学生观察实验材料,预想实验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一个心理准备,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师:(出示实验装置图片)现在,如果点燃三支蜡烛,再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饮料瓶,分别罩住其中的两支蜡烛,猜一猜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哪支蜡烛先熄灭? 学生汇报猜测结果(被瓶子罩住的蜡烛会熄灭,小瓶子内的蜡烛先熄灭,因为小瓶子内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及答案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及答案 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人和动物通过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A、出生 B、生长发育c、繁殖D、死亡 蚕是一生要经过次变化的昆虫。 A、一 B、四c、八D、多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天。 A、30 B、56c、65D、365 完全变态的昆虫的一生和蚕一样,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常见的昆虫中,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蝴蝶、蛾子,以及各种甲虫都是的;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蚜虫、虱子等都是的。 A、变态 B、完全变态c、不变态D、不完全变态 二、多项选择题。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A、卵 B、蛋c、蚕D、蛹E、蚕蛾

蚕的一生会经历四个阶段,这个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A、出生 B、生长发育c、繁殖D、衰老E、死亡 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还可以采用 等方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 A、拍照 B、画图c、写观察日记D、制作标本 我们认为: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A、食物 B、气温c、有害气体D、疾病 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A、合理的膳食 B、足够的营养c、充足的休息D、加强体育锻炼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一副恒牙。牙齿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A、乳牙阶段 B、混合牙阶段c、恒牙阶段D、磨牙阶段 三、填空题。新课标网 蚕的生命是从开始的,一个就是一个生命。 蚕卵近似,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 黄色或黄色的,经1天~2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3天~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以后 不再发生变化。

最新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 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能利用简单器材做空气成分的探究性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适量红水);大、小不同的瓶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2、演示实验材料:乒乓球、水槽;其它与分组实验材料相同。 3、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猜谜语:今天呀,有个时时刻刻和你相伴相随的朋友,要和你一块儿来上科学课,请你猜猜它是谁?(课件出示) 奇妙奇妙真奇妙, 占据空间摸不着, 无孔不入看不见, 每分每秒都需要。 对了,

它,就是。 我们来和交朋友, 手拉手去体验科学的奥秘。 (学生朗读并揭示谜底:空气。) 2、趣味小实验:对,是空气。这节课咱就研究空气,老师先做一个小实验考考你,看你对空气有多少了解。 小球浮在水面上,罩上去了底的饮料瓶(实验前要拧紧瓶盖),小球还会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小球沉入水底。)小球为什么会沉入水底?你有办法让它上来吗?(学生谈方法,教师拧开瓶盖,小球浮上来。)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学们真聪明,以上现象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你还想知道关于空气的哪些秘密?欢迎你提出来。 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设计一个谜语和一个小实验,不是对前一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主要意图有三:其一,通过猜谜语唤起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其二,通过小实验再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是为下一步“探究空气成分实验”之后的分析作知识性铺垫;其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二、探究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 (一)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师:空气朋友想让同学们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来研究空气中究竟有什么(板书课题:空气的成分)。先来看看它给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学生列举材料名称: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红水);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 集 乡 王 寨 小 学 年级:三年级 教者:耿志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段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真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动物 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课件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不想得到它?不过,得到它的人就是最有智慧得人,猜猜它是谁? 1.教师口述谜语: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是能手。 2.谁能说说七星瓢虫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二、交流猜测,提出问题 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你们能不能将现在寻访到的小动朋友物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小动物? 2.猜猜老师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找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猜测,并请猜到的同学将相应的卡片,挂在树的相应位置上)。 3.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你曾经在校园里见过的小动物?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 4.选择其中的一个地点,估计一下: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如何才能很快观察到更多的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哪?引出分组活动。 三、合作探究,准备寻访 1.分组,明确分工。 分别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寻访员若干。 2.制作调查记录表。 讨论:调查记录表内应该设计什么内容呢?(课件出示样表)3.观察、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总结方法) (1)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用先去看一看、再接近一点的分步观察法。 (2)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用放大镜。 (3)不知道名称的动物可以画草图。 (4)看不到的动物可以观察标本。 4.寻访活动中注意事项。 想一想,观察、记录中可能还会碰到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再出示课件,再总结出注意事项) 四、开展活动,寻访交流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1 (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2、校园的树木 1、大树生长都需要的条件有(阳光)、(水)、(空气)。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 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 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4、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6、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树的相同之处:(1)他们都长在泥土里; (2 )生长都需要阳光、水、空气;(3)都有树干、树冠、树叶;树的不同之处:(1)树冠有大小;(2)树干有粗细;(3)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4)结的果实不一样;(5)叶片不一样。 7、远远看去,一棵大树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部分组成的?答: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有树冠,树干,树根组成,从近处观察树的各个部分,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8、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答:把白纸紧压 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在平9、我观察的大树:我观察的大树它有五层 楼那么高,树干很粗,用双臂刚好抱住。 树皮是银灰色的,摸上去有些粗糙,树枝上还有几只小鸟在鸣叫。树叶的形状像个 爱心,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这是一棵 杨树,已经在学校里生长了十几年了。 3、大树和小草 1、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 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 植物)。 3、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它是一年生杂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4、你知道哪些小草的名字?答: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含羞草,指甲草等。 5、我观察的狗尾草:小草矮小,茎细软, 果实串像狗尾巴,叶细长。 6、小草和大树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大树:大树植株高大,茎粗,很硬,很粗糙,寿命长,是木本植物。小草:小草植株矮小,茎细,较软,较光滑,寿命短,是草本植物。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根、茎、叶,都会开花结果,生长都需要(水分)、 (阳光)和(空气)。 4、水生植物 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 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 (水花生),(浮萍)等。 3、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1)都生长在水里,有适应水环境的结构;(2)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3)都有根、茎、叶。不同点:(1)水葫芦是浮水植物,金鱼藻是沉水植物。(2)水葫芦叶柄部位有膨大的海绵体。 4、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邙日光)和(空气);都有(根)、(茎)、(叶);都会 (繁殖后代);都是(草本植物),也都是(一年生植物)。不同点:狗尾草是长在土里 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习题

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题。 1.植物的身体由六大器官组成,其中与植物体的营养有关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与生殖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植物的根能将植物体__________在土壤中,并从泥土中吸收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叶的功能包括散失_________和制造_____________。植物体的各器官都靠茎连接,茎有支持作用和输送__________的作用,将根吸收的____________和叶制造的__________输送到植物体的_____________。 3、做根吸水实验时往水中滴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叫根系,其中树木、棉花的根系是___________,小麦、大葱的根系是_____________。 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植物的根向___________生长,根的生长速度_____________。 5.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就是从一粒_____________成长为一株植物的。6.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______________提供的能量,利用泥土中的____________ 和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制成的。 7.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位于__________中,受到__________的保护,________ 的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是相适应的。 8.将新鲜的小树的一段嫩枝条,插在红色墨水瓶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其横切面,会看到一圈红色的___________;观察其纵切面,会看到一条条红色的________;该实验证明了植物的茎有____________作用。 9.“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茂密的树叶通过__________,降低了大树周围空气的______________。 10.“北大荒”国有农场种植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可以为我们提供__________;大兴安岭成片的森林可以为我们提供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植物的根需要不断地消耗体内的“食物”,由此可知植物的茎输送叶制造的“食物”的方向是( )。 A.从下向上 B.从上向下 C.从外向内 D.从内向外.2.大豆的豆荚(果实)成熟干燥后,豆荚裂开,里面的种子会( )。 A.弹射出去 B.慢慢垂直落在地上C.贴在豆荚里面 D.种皮也随之裂开3.通过观察种子的萌发实验.可知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包括( )。 A.阳光、肥料 B.阳光、水分、空气 C.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D.充足的肥料、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4.植物的花和果实中的养料的来源( ): A.根吸收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B.叶制造的“食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2)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 貌,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观察蚂蚁,可以把馒头留给蚂蚁吃吗?不行,这样会干扰蚂蚁的生活。 3、蜗牛是褐色的。蜗牛的身体包括:头、腹、尾、壳、触角、眼睛、嘴等组成。 4、蜗牛没有脚,蜗牛的足叫腹足。蜗主要靠腹足爬行。 5、蜗牛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蜗牛休眠后要唤醒它,可以把它放入(水中)。 6、蜗牛没有牙齿,蜗牛口中有(齿舌)。蜗牛用(气孔)呼吸,从(肛门)中排出粪便。 7、蚯蚓由(口、环带、肛门)组成。蚯蚓的身体摸起来总是(湿湿的)。 7、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是蚯蚓怕水,所以别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 8、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与不同。 9 蚂蚁由(头、胸、腹)头上长有(一对)触角,3对(或6只) 10、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或为什么不要随便干扰蚂蚁?) 蚂蚁在行进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线路。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 11、金鱼身上长着(鳞片)和(鱼鳍)。用(鳍)帮助游泳。金鱼用(鳃)呼吸。 12、动物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13、比较蚂蚁与金鱼的相同与不同。 14、(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有

15、生活在海洋中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世界上最小的动物叫(蜂鸟)。 (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龟)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 16、池塘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金鱼是人工培育的,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17、从运动、受到刺激时的反应、食物、繁殖四方面研究动物的共同特点,填入下表。 18、观察蚂蚁的过程中,那一总是乱跑,怎样解决观察难的问题?说出你的方法。 (1)把蚂蚁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 (2)在一个前盆子里装入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瓶盖,让蚂蚁在瓶盖上爬。 (3)把蚂蚁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19、如何知道金鱼是用鳃呼吸的?设计一个试验。 材料:金鱼、红食用色素水、吸管、水。 过程和方法:观察水中的金鱼时,用吸管吸一些红色食用色素水,悄悄的伸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从腮部流了出来。原来金鱼没 有喝水而是在呼吸。 结论:金鱼用鳃呼吸。 20、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为蜗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答: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粗沙,然后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入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21、在观察小动物过程中,同学们要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他们并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背景: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具: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科学复习

第二单元科学复习 一、填空题 1、动物具有(),动物的生存依赖于(),不同的()中生长着()的动物。 2、我们在寻访时应做到()、(),不(),不()小动物。 3、为了方便观察小动物,我们( )把小动物抓在手上。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如触角()、身体缩进()来躲避危险等。 5、蜗牛利用()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痕迹。 6、蜗牛头上有()触角,靠触角来()外界物体;长触角上有一对(),但是眼睛();蜗牛壳旁边有两个孔:一个是(),用来(),能看到它();还有一个(),用来()。 7、蜗牛有()颗牙齿,叫()。它喜欢吃(),也喜欢吃()、()、()等植物类食物,蜗牛不喜欢吃()、()、()等刺激性食物。它们()出来活动。 8、蜗牛属于陆生贝壳类()动物,蜗牛喜欢在()、()、()的环境中生活。 9、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包括()、()、(),环带离口()的位置。 10、蚯蚓柔软,有(),身体()爬行,摸上去()的。遇到水会(),下雨天会()地面。 11、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里。 1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如对()刺激的反应,对()的反应。 13、蚂蚁的身体分成()、()、()三个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胸部长有()只脚。用()爬行。 14、蚯蚓()在水中生活。 15、蚂蚁的生活范围(),校园里、花坛边都能找到它们。 16、为了寻找蚂蚁,我们可以用蚂蚁喜欢的食物()它们。 17、蚂蚁遇到同伴时用()交流信息。 18、金鱼用()游泳,用()呼吸;金鱼()牙齿,是靠()食物;身上有();吃()或()。 19、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里;会()会()会();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会生长发育;会()。 二、问答题: 1、写出动物的相同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 科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中,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学生们将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其中一、二单元涉及到生命科学的相关内容,而三、四单元则涉及了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 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

小学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1.《植物》单元 ·我们观察一棵树一般用到了看、闻、摸、听、量等方法。看颜色、形状、大小;闻气味;听声音;摸粗糙、软硬;量粗细、长短等。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 ·我们可以用拓印的方法获取树皮的纹路。 ·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它们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大树和小草的不同点是:大树高大、木质茎、寿命长;小草矮小、草质茎、寿命短。 ·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像樟树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水葫芦叶柄里有气囊,它是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 2.《动物》单元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波浪式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蜗牛头上有两对触角,靠触角来感知外界物体;长触角上有一对眼睛,但是眼睛看不见;蜗牛壳旁边有两个孔:一个是气孔,用来呼吸,能看到它一张一合;还有一个排泄孔,用来排泄。 ·蜗牛有25000多颗牙齿,叫齿舌。它喜欢吃菜叶,也吃果皮、面包、水果等植物类食物,蜗牛不喜欢吃肉类、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它夜间出来活动,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要会画蚯蚓的图,并标出口、环带、肛门的位置)环带离口较近的位置。 ·蚯蚓柔软,有环节,身体伸缩爬行,摸上去黏黏的。遇到水会乱跳,下雨天会爬到地面。·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用脚爬行。·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金鱼没有牙齿,是靠吞食食物;身上有鳞片;吃鱼食或面包屑。·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相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会吃食物;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3.《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 ·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布等。 ·木材的特点是吸水、轻、易燃烧、易腐烂、易劈碎、绝缘、不易导热。 ·材料的硬度可以用刻划的方法来比较,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