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合集下载

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女性三部曲(《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英林中学语文组洪金杯【摘要】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

舒婷的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带着女性话语的芳香气质,独具女性魅力。

【关键词】女性意识舒婷朦胧独立的宣言爱情舒婷是我国当代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的个性,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的爱,是舒婷诗歌创作的源泉,她在诗歌除中,以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于清隽蕴藉之诗意境界,传达她独自深入的灵魂的歌吟,将传统面影与现代气质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女性诗歌的创作还比较凋零的季节,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用她温婉细腻而饱含着淡淡忧伤的笔调,深沉而冷静地吟唱着一曲曲动人的女性之歌。

她谱写的女性诗歌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疏密有致的组合,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及平朴、纯净、接近口语的诗歌语言的追求,显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舒婷女性诗歌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她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

这两者是相辅相依的,正是舒婷用她的女儿心时刻关切生命,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类关系的平等,基于如此伟大的人格力量才使她具有了一种平等的建立在人格独立之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崇高理想,而其人格力量又因理想而更加光辉。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形成了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妻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几乎所有的女人都默默忍受甚至盲目屈从,只有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浅议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浅议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鉴赏浅议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武沛荣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要:舒婷是中国当代朦胧诗歌的代表人物,她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用优美的诗歌语言,抒写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对新时期的女性自我价值进行了重新探索,发出了女性追求真正幸福生活的呼声。

关键词:舒婷诗歌;自我价值;女性意识作为当代诗坛的代表人物,舒婷敏感而鲜明地记录了处于文化转型时期中国内地女性最内在的精神层面,以细腻的笔触精心地抒写她所理解的人和世界,积极地推动了女性意识的启蒙,呼吁女性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其诗歌中鲜明的女性意识,构成了中国诗坛的一道奇特景观。

一、女性独立人格的呼唤《致橡树》是舒婷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诗中饱含对独立人格的召唤,以及对夫唱妇随、妻子依附于丈夫的传统观念的背弃。

诗歌以剖析内心的独白形式,在一开始就彰显出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而独立的人格力量:“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在诗歌的开头就开诚布公,直面爱人橡树,表明强调女性人格价值。

在男女爱情关系上,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庸,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认同身份出现,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女人。

真正的女性不能仅仅为了丈夫而牺牲自己的一起,将自己柔弱的肩膀作为丈夫攀登的阶梯。

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诗中的“我”既不愿作附属、陪衬,也不愿作袒护与滋润男性的日光、春雨,而是要作为平等的、并肩站立的“另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不独是对传统的“夫贵妻荣”“、夫唱妇随”观念的反拨,同时也是对于那种极端主义的“女权”意识(认为女性应凌驾于男性之上并提出所谓的“性别政治”、“性别战争”“、性别反殖民”等) 的警惕。

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

她不甘心仅仅是作为对方的铺垫和陪衬,而要求有一个平等独立的地位。

关于浅析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论文.doc

关于浅析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论文.doc

关于浅析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论文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女性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在很多书籍乃至于教科书中,都可以发现朦胧抑或者朦胧诗二字都被加上了引号,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引号的使用一般是带有反语的意味。

事实上,北岛、顾城以及舒婷的诗歌并不是如朦胧二字所反映对于自己的思想、立场暧昧不清,相反,在她们的诗歌中,处处表现出非常坦率的意味,她们对于自己浅析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摘要:舒婷一一作为朦胧诗歌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名字曾不断被读者和评论者提及。

舒婷的诗歌多创作于80年代,在她诗歌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具体来说可以体现在女性对自我价值的确定、对社会责任感的承担以及对独立之精神的不懈追求。

因此在解读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阐述了关于舒婷简介,研究了舒婷诗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分析了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舒婷;诗歌;女性意识;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当代诗歌领域出现了众星璀璨的诗人,然而,最为被人称道的要数舒婷了。

她的诗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并且其影响不仅限于她那个年代,对现在的我们而言也是极为深远的。

"朦胧诗"中不乏有名的诗人,然而舒婷确实其中的佼佼者,然而,相较于那些饱受争议的人来说,她的诗歌非议较少。

当时的中国,占据主流地位仍然是男权思想,女性的思想受到了压抑,然而,舒婷对这一不公平的现象进行了有些抨击,她以诗的语言传达出女性自强、自立的精神。

她从女性所特有的心理来用心雕琢她的诗歌,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众所周知,男权思想都是比较狂野、豪放的,然而,舒婷的诗却展现了女性温柔、细腻的一面。

总之,从舒婷的诗中,我们感受到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女权思想的维护,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动摇了占据地位的男权社会。

一、相关概述(一)舒婷简介舒婷本名并不是舒婷,而是龚佩瑜,其老家是福建泉州人。

浅谈舒婷诗歌的女性特质__定稿

浅谈舒婷诗歌的女性特质__定稿

浅谈舒婷诗歌的女性特质On Shu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male poetry董伟斌摘要:舒婷的诗歌独具女性特质。

在思想上,舒婷诗歌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指向对人的尊重、肯定、对生命的关注、对情感的重视,通过温婉善良的内心来表现外部世界。

忧郁而自尊、忧伤而奋起是她诗歌的重要逻辑特征。

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诗味浓郁,语言清新,能贴切地传达隐秘曲折的、细腻的心理活动,融合了古典美和现代美,具有一种整体的和谐。

本文试图从其诗作所传达的女性情感与意识、所建构的女性意象与思维逻辑、所采用的女性话语等三方面入手,分析揭示其诗歌的独特气质,并进而发掘诗人对于女性诗歌发展进程的重大贡献。

Abstract:Shu Ting's Poetry unique qualities of women. Ideologically, both ShuTing poetry based on reality transcends reality, pointing to the respect and affirmation of life concerns Emotional attention to the right,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gentle hearts to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outside world.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sorrow and rose her poetry logic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art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mantic poetry taste flavorful fresh language, can be appropriate to convey hidden tortuous, delicat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America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n overall harmon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have their poems convey the feelings and consciousness of women, the female image building and logic, used by the women unconsciously three-pronged analysis of his poetry reveals the unique temperament, Poet and thus explore development of female poetry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cess.关键词:舒婷;诗歌;女性意识;女性写作Key words: Shu Ting;Poetry;Feminist consciousness;Women's Writing舒婷是“朦胧诗”群体中最早被正统文艺体系和普通公众所接纳的“朦胧诗人”之一。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北岛、顾城、海子、江河等等活跃在现代诗坛上的诗人中,舒婷也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也很独特的一位了。

有别于与她同时代的男性诗人们,舒婷的诗歌更偏重于感性而非理性,她曾坦言“我写诗的时候,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说自己“总也深刻不起来”。

的确,与北岛、江河等诗人相比,舒婷的诗歌很少涉及玄想和逻辑,也很少出现隐晦的暗示和譬喻,因而显得浅白易懂,但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诗歌总是感情充沛,无论风格是直白热烈,还是细腻委婉,都因为切近读者的情感体验而分外容易扣人心弦。

如果说感性的是女性的,理性的是男性的,这样的判断显然失之武断。

包括舒婷在内的许多女诗人都对社会和人生进行过冷静的、批判性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思想的睿智和活跃丝毫不逊于男子;而雪莱、叶芝、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中也往往充满了柔性元素,他们的敏锐易感是许多女孩子都不具备的。

理性和感性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因而也同时存在于每一位诗人的诗作之中,但一个感性的女诗人和一个感性的男诗人,或是一个理性的女诗人和一个理性的男诗人,却的的确确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赠》这首诗中,舒婷的感情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就体现出了很明显的女性特色。

我们可以把舒婷的《赠》和北岛的《雨夜》做一个比较。

这两首诗的主题相似,都在抒写文革之后一代青年人的迷茫与觉醒、脆弱与坚持,两首诗都出现了“我”和“你”,这个“你”身份不明,估计是“我”的异性友人或是恋人。

然而两个“我”对“你”的诉求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在《雨夜》中,“我”用深情的笔触记述了和“你”的美好记忆,强调“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朝霞/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宣称“你的微笑将印在红色的月亮上/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唤醒记忆”。

这些词句至少向我们透露了两个信息:首先,在“我”看来,“你”是“我”要保护的对象,“我”宁愿自己承担危险和迫害而希望“你”能幸福安宁;其次,对“我”来说,“你”是“我”的理想、信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的寄托,是“我”的勇气和力量的来源。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舒婷的诗歌从女性生命、情感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笔触构筑了一系列新颖的女性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意识,创建了一个独具女性魅力的艺术世界。

一、“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性别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现实,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

”[1] “在男权中心的宗法社会之内,女性生活处处受男性的操纵、压迫、欺骗、藐视,……而她们也有投降也有反抗;投降者被誉为‘贞女’、‘良妻’,反抗者被骂为‘淫女’、‘妒妇’;而最后,投降者只能忍辱苟延度日,反抗者到底只有一个失败!” “沉默当然并不意味着从此泯灭了认识自己的渴望。

”[3]在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下,东西方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出现了“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

“文学作为文化生产的一个领域,从一开始就同性别问题密切相关。

”[1]因此“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也都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一术语1895年首次出现在英文中,是西方有较大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关于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应拥有平等权利的理论。

“女权”,刻意突出女性,否定男性,把两性完全对立起来,甚至走向一个极端――彻底否定男性,对男权进行彻底颠覆,更有甚者想把上帝改成“女上帝”,致使“女权主义”由受人认可到受人异议、否定。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于1870年在法国出现。

“女性主义”看到了两性存在的差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女性应有的本性、地位和价值。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在概念界定上是有区别的。

“女权主义”仅限于女性应该有的权力,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忽视男性的存在,甚至否定男性,同时“权”字有过于剑拔弩张的色彩,使女性与男性产生敌对。

而“女性主义”在肯定“女性”追求适当应有的权利之外,还肯定女人的自然属性,把女人自己视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女人。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试论舒婷爱情诗中女性主义色彩

试论舒婷爱情诗中女性主义色彩

试论舒婷爱情诗中女性主义色彩摘要:在所有致力于为表达"女性主义"的女诗人阵营中,舒婷的爱情史所展现的女性意识既没有对男权社会仇视下的偏激,也没有对于男权社会的无奈而屈服。

致力于实现一个男女平等、关系和谐的理想状态。

本文从舒婷的爱情诗歌中所展现的“恋爱观、婚姻观、人文关怀观”等方面舒婷爱情诗中对女性主义特有地展现,其跨度从女性之于男性的独立到女性在社会责任感中的独立,无不体现了女性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不断进步,同时诗歌中也鼓励女性作为社会独立的个体的个性解放、大胆去追求爱情,追求理想。

同时,舒婷笔下的爱情诗所展现的女性意识,同时也是对女性主义的探索,同时对于女性群体未来的发展走向的思考。

本文希望能够充分挖掘‘论述和总结舒婷爱情诗对女性主义的思考,探寻其对现代女性主义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舒婷爱情诗女性主义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前言 (3)二、爱情诗中舒婷对女性主义精神的表现 (3)2.1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 (3)2.2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4)2.3体现女性的社会责任感 (5)2.4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 (5)三、舒婷女性意识的现代影响 (6)3.1引发了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勃兴 (6)3.2唤起了一代人人格的独立和尊严的觉醒 (7)3.3女性话语权的重新构建 (7)四、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一、前言在中国这片古老与新生相交融的时代里,上世纪70年代末催生了一种新的诗派——“朦胧诗派”,幽灵而悄然地显示了其魅力,并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注意。

到八十年代初期已经在诗坛占据了统治地位。

而舒婷则是最早被认可的“朦胧诗人”的代表,她的诗歌特别是爱情诗多反映了女性的“温顺、多情、柔美”以及独立的个性和品格。

而其对女性主义的关注和强调自然也受到了文学家的广泛关注。

诗歌中所展现的“女性主义色彩”指的是女性对于社会中的个体意识和深层意识。

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是对以“父权制”为中心的男性霸权主义的反抗,追求男女平等,提倡女性追求理想、自由。

舒婷诗歌中的现代女性意识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中的现代女性意识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中的现代女性意识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

代表作家如北岛、顾城等,他们在作品中建立一个自己的、真诚而正直、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舒婷是最先得到诗界认可的“朦胧诗人”,她以女性诗歌独立于诗坛,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她的诗侧重于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细腻的情感心理的描写,清新直白的“倾诉”风格,使她在文革后的一段时期拥有大量的读者,为新时期女性诗歌带来光明的未来。

女性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里是从属与男人,是男人的附庸,女性是封建纲常礼教中最底层的群体,经过几千年来思想的奴化、禁锢,男性按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打造出“贤妻良母孝妇”的女人典型范式,这种封建教条在女性心理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精神枷锁,女性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固定的人生价值模式:生活内容是相夫教子;生活准则是夫唱妇随;生活理想则是夫荣妻贵。

中国女性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和五四以来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逐渐觉醒,舒婷经历过历史的浩劫,生活磨难后,勇敢地发出了追求女性独立人生价值的呼喊。

《致橡树》是舒婷爱情诗的代表作,作者在诗中大胆的反对传统爱情观,宣扬独立人格与平等的观念,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爱情宣言的原因。

舒婷在诗中把女性比做有阴柔之美的木棉,把橡树比做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开篇直入主题,首先坚决的反驳传统的、流俗的爱情观。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凌霄花有着攀附性的爱情观;“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的痴情鸟,有的只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是取悦与谄媚的爱情观。

对凌霄花和痴情鸟的否定批判,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苏醒,对传统的“夫贵妻荣”、“夫唱妇随”观念的反拨。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的泉源是奉献式的爱情,诗人接下来用递进的方式扬弃了中国传统女性“象泉源”、“象险峰”、“象日光”、“象春雨”式的作为陪衬的生存状态,正如刘登翰所说:“它们都是以压抑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反映了长期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一种历史积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在北岛、顾城、海子、江河等等活跃在现代诗坛上的诗人中,舒婷也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也很独特的一位了。

有别于与她同时代的男性诗人们,舒婷的诗歌更偏重于感性而非理性,她曾坦言“我写诗的时候,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说自己“总也深刻不起来”。

的确,与北岛、江河等诗人相比,舒婷的诗歌很少涉及玄想和逻辑,也很少出现隐晦的暗示和譬喻,因而显得浅白易懂,但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诗歌总是感情充沛,无论风格是直白热烈,还是细腻委婉,都因为切近读者的情感体验而分外容易扣人心弦。

如果说感性的是女性的,理性的是男性的,这样的判断显然失之武断。

包括舒婷在内的许多女诗人都对社会和人生进行过冷静的、批判性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思想的睿智和活跃丝毫不逊于男子;而雪莱、叶芝、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中也往往充满了柔性元素,他们的敏锐易感是许多女孩子都不具备的。

理性和感性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因而也同时存在于每一位诗人的诗作之中,但一个感性的女诗人和一个感性的男诗人,或是一个理性的女诗人和一个理性的男诗人,却的的确确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赠》这首诗中,舒婷的感情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就体现出了很明显的女性特色。

我们可以把舒婷的《赠》和北岛的《雨夜》做一个比较。

这两首诗的主题相似,都在抒写文革之后一代青年人的迷茫与觉醒、脆弱与坚持,两首诗都出现了“我”和“你”,这个“你”身份不明,估计是“我”的异性友人或是恋人。

然而两个“我”对“你”的诉求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在《雨夜》中,“我”用深情的笔触记述了和“你”的美好记忆,强调“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朝霞/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宣称“你的微笑将印在红色的月亮上/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唤醒记忆”。

这些词句至少向我们透露了两个信息:首先,在“我”看来,“你”是“我”要保护的对象,“我”宁愿自己承担危险和迫害而希望“你”能幸福安宁;其次,对“我”来说,“你”是“我”的理想、信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的寄托,是“我”的勇气和力量的来源。

这样的态度就是很典型的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

事实上,诗中的“你”并不一定明白“我”在追求什么,期望什么,但这没关系,“我”把“我”的理想投射在“你”身上,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形象,或者说幻象,对“我”来说,这个幻象就是“我”的理想和追求的化身;而与此同时,现实中的“你”又给了“我”安慰和温暖,让“我”在紧张而孤独的追求信仰的路途上得到了舒缓和鼓励。

而在《赠》中,“我”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像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这表明“我”不仅仅希望做“你”在生活中的陪伴者和在“你”保护下的小女人,而希望“你”向我倾诉“你”的思想和信念,与“我”并肩战斗。

“我为你扼腕可惜”,可惜什么呢?也许是可惜“你”拱肩袖手,不够坚定,但更有可能,是在可惜“你”不肯信任“我”,不相信“我”能理解“你”,从而错失了一个真正了解“我”的机会;“我为你举手加额”,什么样的情绪让人举手加额?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我”为“你”的冥顽不化而无奈叹气的样子。

“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这些话说出来几乎是有点幽怨的,作为一个新女性,“我”并不甘于无知而幸福地被人保护,“我”希望觉醒,希望战斗,希望和“你”并肩站在一起,但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她想走上这条路要面对并克服比男性更多的困难。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舒婷的许多诗歌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女权意识。

《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等都表达了新女性对独立自主、平等而互相尊重的爱情、承担社会责任等的要求。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对舒婷来说,女权意识既给了她力量,又是她矛盾痛苦的来源。

舒婷处在一个女性的社会定位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女性在承担传统的家庭责任和家庭义务
的同时,也开始走向社会,面对更广阔的天地。

舒婷在《神女峰》、《惠安女子》这些诗作中呈现出来的面貌是十分大胆叛逆的,她突破了传统对女性的角色和姿态的拘囿,试图建立一种与男子一样骄傲坦荡、顶天立地的新女性形象,但与此同时,传统女性对家庭、家人的重视、关心和爱又是她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东西。

没有精力兼顾工作和家庭、与家人的理念不同、社会的不理解等等,都是她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情绪也带到了诗中。

在《赠》中,“我”的心思是曲折的,态度是犹疑的,从“我为你扼腕可惜”到“我在你身边的步子/放得多么慢”再到“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我”的心情经历了一个从期望到失望,因失望而萌生了大胆表白的想法,但最后又产生了迟疑的变化过程。

“我为你扼腕可惜”实际上是一个倒叙,“扼腕可惜”的情绪是在“你没有察觉到”之后出现的。

“然而我不敢”是整阙诗的重点所在,“我”不敢告诉你,因为怕唐突,怕“你”误会,也许还怕“我”承担不起这么重的责任,怕“你”在这样艰难的时刻被“我”不经意中刺激或伤害,短短五个字之中暗藏着复杂曲折的心思和激烈的心理斗争,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过渡时期的新女性所面对的典型困境,而这样体贴、细腻、幽微的心思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女性特征。

在《赠》的第二段中,“你”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拱着肩,袖着手”“深藏着你的思想”到“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说春潮重又漫过了/你的河岸”,“你”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思想觉醒的过程。

同时地,“我”和“你”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我愿是炭”和“我就是土壤”,“安慰”和“提醒”,这样的字眼变化是很微妙的,我们可以大胆猜测,第一段中两人的关系是“友人以上,恋人未满”,“我”的态度中含着一些矜持,显得若即若离;而第二段中两人应该已经确立了恋人关系,“就是”、“提醒”,说明“树和土壤”的关系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事实,但很遗憾地,“你”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我”希望成为“你”的炭和土壤的愿望也还是没有达成。

在这里,“炭”和“火”,“树”和“土壤”这些意象值得我们琢磨。

有炭火才能燃烧,有土壤树才能生长,“我”想要成为的,是“你”的养料、根基和依托。

这个愿望是很明显的“大女子主义”,她希望成为恋人的保护者,受到恋人的依赖,而不是仅仅被恋人保护迁就。

比较《赠》和《雨夜》中对“你”的不同期许,可以看出两个“我”的爱情十分不同。

《赠》中“我”的爱情是务实主义的,踏实温暖;《雨夜》中“我”的爱情是理想主义的,缥缈美丽。

我想,也许这正是感性的女人和感性的男人之间的差别,同样是一种感情,对女人来说,它来源于直觉,归结于现实;而对男人来说,它来源于玄想,归结于哲学。

我们当然是需要哲学的,如果没有思考,人又何异于动物?但每一种哲学最终也必须应用到现实中去,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意义。

舒婷说她写诗时“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因而“总也深刻不起来”,其实我觉得她不必追求所谓的“深刻”,佛家有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并不是参禅的最高境界,修炼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时候才算真正的返璞归真。

对有些人来说,抛开复杂的思想游戏反而更容易在灵魂的层面直击本质,剔透并不是修炼得来的能力,而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简单的又何尝不是深刻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