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论舒婷诗歌感伤与激越情调共鸣的表现

论舒婷诗歌感伤与激越情调共鸣的表现姓名:姚丽秋学号:073280357内容提要:舒婷是20世纪70年代末“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
舒婷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条线索。
它或借助内心来映照外部世界的音影,或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而其中最优美的表现是感伤与激越情调的共鸣。
正是由于这种“共鸣”,舒婷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她那个时代的青年从迷惘到沉思到沸腾的心理历程,并能够超越对一代人生活轨迹的记载,折射出另一代人生活的苦闷和欢乐。
关键词:舒婷感伤激越共鸣朦胧诗派中,舒婷的诗歌创作是很有代表性的,而且产生了较大影响,拥有大量读者。
她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条线索,或是借助内心来映照外部世界的音影,或是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而其中最优美的表现,便是其感伤与激越情调的共鸣。
正是由于这种“共鸣”,舒婷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她那个时代的青年从迷惘到沉思到沸腾的心理历程,并能够超越对一代人生活轨迹的记载,折射出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苦闷和欢乐,正如同她的诗中所写到的:“深入所有心灵/进入所有年代。
”一、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一)悲欢交融的自我在舒婷的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以充满对立的形态出现,展示着悲欢交融的自我。
从最初的《致大海》,到社会意识不断增强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再到带有明显自白色彩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诗歌的抒情情调强烈地表现着感伤与激越共鸣的特点。
当她对社会现实做出反应时,她既是“迷惘 1的我,”又是“沉思的我”和“沸腾的我”。
迷惘,是因为悲壮。
多少诗人怀想多少英雄赞叹的大海曾把无数“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和“向天边扬起的风帆”埋葬,但作为“海的忠实的女儿”,她在狂涛中不会后退,而是感奋、欢乐和沸腾。
“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
”当她思考自己的人生位置时,她的内心交织着孤寂的痛苦和骄傲:“多么寂寞我的影”、“多么骄傲我的心”。
寂寞是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骄傲,则来自对不肯苟同时潮的自我肯定。
浅谈舒婷诗歌的女性特质__定稿

浅谈舒婷诗歌的女性特质On Shu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male poetry董伟斌摘要:舒婷的诗歌独具女性特质。
在思想上,舒婷诗歌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指向对人的尊重、肯定、对生命的关注、对情感的重视,通过温婉善良的内心来表现外部世界。
忧郁而自尊、忧伤而奋起是她诗歌的重要逻辑特征。
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诗味浓郁,语言清新,能贴切地传达隐秘曲折的、细腻的心理活动,融合了古典美和现代美,具有一种整体的和谐。
本文试图从其诗作所传达的女性情感与意识、所建构的女性意象与思维逻辑、所采用的女性话语等三方面入手,分析揭示其诗歌的独特气质,并进而发掘诗人对于女性诗歌发展进程的重大贡献。
Abstract:Shu Ting's Poetry unique qualities of women. Ideologically, both ShuTing poetry based on reality transcends reality, pointing to the respect and affirmation of life concerns Emotional attention to the right,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gentle hearts to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outside world.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sorrow and rose her poetry logic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art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mantic poetry taste flavorful fresh language, can be appropriate to convey hidden tortuous, delicat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America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n overall harmon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have their poems convey the feelings and consciousness of women, the female image building and logic, used by the women unconsciously three-pronged analysis of his poetry reveals the unique temperament, Poet and thus explore development of female poetry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cess.关键词:舒婷;诗歌;女性意识;女性写作Key words: Shu Ting;Poetry;Feminist consciousness;Women's Writing舒婷是“朦胧诗”群体中最早被正统文艺体系和普通公众所接纳的“朦胧诗人”之一。
论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何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摘要:舒婷作为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诗人以其女性独有的敏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揭示出新时代的自由、平等、爱的新观念。
常常通过假设、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诗歌的主旨。
关键词:舒婷;朦胧诗歌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作者舒婷在1979年发表诗歌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震撼了当时的诗坛。
作者善于在诗歌中运用意向来表达情感,抒发情怀。
她的诗歌充满着对新时期忠贞爱情的向往,对传统封建旧观念的反思。
其诗歌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善于在诗歌中借助各种意向表达情感作者舒婷的诗歌往往会借助于意向来表达情感。
诗人善于运用多个意向组,通过组合意向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如诗歌《致橡树》,作者在诗歌中通过木棉、橡树、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等各种新奇的意象来抒写作者想要赞同的观点,揭露旧时代不平等的男女观念,呼喊新时期现代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新思想。
作者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简单而熟悉、生动而形象的事物来表述深刻的涵义。
整首诗歌诗人以橡树为对象,用木棉对橡树的告白为主线,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对爱情的热烈、执着、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以木棉对橡树倾诉情怀,象征平等坚贞的爱情。
以凌霄花象征附庸的爱情,以鸟儿象征奉献施舍的爱情,以泉源象征一厢情愿的爱情,以山峰象征盲目支撑的爱情。
用凌霄花、鸟儿、泉源、山峰不同的爱情观陪衬出木棉新时期自由、坚贞、平等的爱情观。
二、诗歌形式自由,不受各种诗歌体式的制约,更能抒发内心情怀诗人为更好的抒发内心情怀,表达诗歌主旨,作者的诗歌形式更加自由,没有了像古诗四言五言的限制。
论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对传统爱情的超越和理想爱情的追求-毕业论文

【标题】论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对传统爱情的超越和理想爱情的追求【作者】张欢【关键词】舒婷诗歌传统女性地位现代意识爱情观独立形象【指导老师】梁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文学创作中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情对女人之重要,犹如事业之于男人。
大多数女人在爱情里寻找自我,最后又在爱情里迷失自我,爱成为女人的终生困惑。
爱情不仅是女人出于天性本能的追求,更是作为女人肯定自我、完成自我的一种生命实现方式。
爱情,是一个闪光迷人的字眼,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渴望生命的光芒、生命的燃烧,每个人都渴望激动人心的爱情。
有无数的诗人为之深情地歌唱,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因此,每一个挖掘爱情题材的诗人,都要注意另辟蹊径。
寻找新的感受角度,对爱情做出自己独到的阐释。
这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启人深思的诗篇。
做为“朦胧诗群”最有代表性的女诗人舒婷,以其新的诗美追求和优秀诗作影响和震撼了诗坛。
舒婷对新时期诗歌创作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她的爱情诗,她的爱情诗主要收入《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诗集,其中名篇有《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心愿》、《赠》、《往事二三》等。
一、中国传统爱情观(一)女性的传统地位泱泱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足以让人骄傲自豪,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传统在规范女性的同时,施加于女性的负荷也愈加沉重。
在中国几千年的男性中心社会中,在男性本位创造的神话中,女性形象一贯是或虚幻、或美化、或扭曲的,是被动的次等客体。
她们周身处处散发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反映着男性的偏见。
事实上,烈女、节妇、望夫崖、神女峰等形象,不过是男性中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一旦剥去由美、诗意和爱情纺织而成的面纱,女性被贬抑的性质就暴露出来了。
”[1](P4)在世人习以为常的目光中,女性成为了一种依附,女人成为一种天生应被怜悯的动物,莎翁也不禁说道:“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弱者。
”社会分工的不同,男女先天性的差异,父权社会的同化,男性从精神意识上的侵蚀,造成女性的异化,造成原处平等的男女地位失衡,造成女性自我意识的消解甚至丧失。
舒婷诗歌中的创作内涵及美学特色分析

舒婷诗歌中的创作内涵及美学特色分析作者:欧雨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本文主要从探索性、深刻性和进步性这三个方面,分析了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
然后再从自然美、抽象美和意境美三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其诗歌的美学特色。
希望能以此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舒婷诗歌;创作内涵;美学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舒婷的诗中,充满了对传统诗歌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并具有丰富的创作内涵和独到的美学特色。
其主要追求象征化、立体化与意象化,并且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针对其诗歌的内涵与特点展开分析,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其诗歌乃至对现代诗的理解。
一、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分析(一)探索性内涵舒婷的诗歌具有探索性的创作内涵,其在诗艺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
她的诗歌能够根据感觉的联想而创造出独有的时间与空间体验,并呈现出“旋律”的颜色,甚至可以看到旋律的游转与低回,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回响。
她的诗歌经常运用通感这一手法,从而给诗歌赋予了丰富的含义。
在舒婷的诗中,各类带有主观性的象征比比皆是,不同意象之间相互组合,使得主体也产生变化,拓展了诗歌的语言空间。
舒婷不仅借助诗歌对人的价值和心灵的奥秘进行了探索,同时也发出了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她的《船》,便是讲述了一代人的悲惨命运;《神女峰》表达的是觉醒和叛逆中构建的新诗歌主题。
她所作的这些探索,展现了人间的真情美,并代表了新时代女性的美好思想。
[1](二)深刻性内涵舒婷的诗歌仔细读来,可以让人产生内心的共鸣与反思,并获得精神享受。
她的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说明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同时又是一名诗人,心里所存在的种种矛盾。
如果说,舒婷之前的诗作大多展示的是浪漫主义情怀,那么这首长诗便是其作品朝现代主义转变的标志。
在《致橡树》一诗中,她将自己比作爱情的追随者,宣称自己不会做攀援的凌霄花,而是会成为和橡树并肩站立的木棉。
浅析舒婷诗歌中的人文关怀

舒婷诗歌论——浅析舒婷诗歌中的人文关怀中文系2008级2班马雪姣摘要:舒婷的诗歌在主题上侧重于揭示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表现那一代青年从迷惘到觉醒的痛苦、探求、欢乐的情感轨迹,她的诗歌以其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及其形式的的现代化拥有众多读者。
本文主要阐释了舒婷诗歌中充满的人性、人道主义,以及对女性独立人格和命运的关注,旨在发掘其诗歌中洋溢的浓郁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舒婷诗歌;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
1925年6月6日出生于福建,1969年初未毕业即下乡插队,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在知青中流传。
她的创作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在主题上侧重于揭示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表现那一代青年从迷惘到觉醒的痛苦、探求、欢乐的情感轨迹。
她的诗歌以其对“爱的世界”的渴求,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及其形式的现代化拥有众多读者。
她从关心个人命运,关心个体的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她把个人的许多感情内容和心理过程写入诗中,她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的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的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
我愿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又说:“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
”[1]——诗,正是可供选择的道路之一。
因此,她“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走入禁区”(《献给我的同代人》),目的是为“写一行饱满的诗/进入所有的心灵”(《馈赠》)。
舒婷的诗歌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对人的尊严、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探求,三是对女性独立人格和命运的关注。
围绕此三方面,本文主要阐释了舒婷诗歌中充满的人性、人道主义和爱,以及对女性独立人格和命运的关注,旨在发掘其诗歌中洋溢着的浓郁的人文关怀。
一、舒婷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舒婷的作品当中有不少关注民族命运,反思现实,歌颂祖国的诗篇,其中并不回避历史的苦难,也没有任何悲观的抱怨和偏激的否定,而是真正的面对和乐观的劝谕,忧愤而又热烈,激扬而又丰厚。
舒婷诗作简析

舒婷诗作简析——以《致橡树》为例摘要:舒婷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关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阐述,她善于站在生活与艺术的接触点融入自己内心世界进行细腻的表达,从而触发出情感热烈、意境独特的佳作,这些作品情理交融,处处运用象征、通感、隐喻等修辞手法,获得一种破除时空局限,极具视觉张力的艺术效果,形成了舒婷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这样的诗作,拓展了中国诗歌表现的疆土,充实了浪漫主义汇合现代派艺术的风格。
舒婷的笔触是敏锐纤细的,她善于捕捉细腻的情感体验,善于做自我的内省,由此交汇出作为一名女性所独具的生活体验。
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自始至终流淌在舒婷的诗作里,温暖平和里又充盈着激情,无论是关于祖国还是土地,也无论是关于人生还是爱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舒婷的视角又是尖锐深刻的,如在其《神女峰》《惠安女子》等作品里,往往能够发掘那些常人所忽视的哲理,总是闪耀出思辨的光芒,令人回味。
本文主要针对舒婷诗作的创作内涵,并分析这一主题的成因。
分三个步骤(探索性、深刻性和进步性)及三个角度(自然美、抽象美和意境美)来研究其70、80、90年代诗作中的亲情主题,并阐述其所呈现出来的诗歌美学。
关键词:舒婷诗作;创作内涵;美学特征引言“知人论世”是通常我们做作品研究的一个方法,因为创作主体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环境决定了创作主体的个体素质。
舒婷所成长的时代属于知青上山下乡及反思的一代,但由于家庭具有浓厚的宗教(基督教)氛围,使得舒婷的内心始终具有博爱与理想的追求,而没有导致因为生活境遇的残酷而被扭曲,她的情感表达反而更显露出时代下所少有的真诚与直率。
早期舒婷的诗作擅长借助个人感觉去展现眼前的现实,到了后期,其作品愈发关注生命本体意义,愈发注重深度发掘心灵的直觉和感悟。
总体看来,舒婷虽然也曾有在黑暗中孤独彷徨和迷惘,但却仍然能够怀揣着一盏“博爱”的明灯,来追寻明天的希望,仿佛是在黑暗中聆听理想的召唤,在现实的评判中仍然坚守光明的信仰。
一、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分析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人,祖籍福建龙海石码镇,幼年时期,舒婷随母亲生活在外婆家生活,这令她获得了一笔珍贵的童蒙教育财富,“财富”的提供者一是她的外祖父,教她吟诵唐诗,二是她的外祖母,将三国水浒等中国经典故事当安眠曲哄其睡觉。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任何诗歌的外在形式,无不是由诗人的内在情感律动而决定的,直接服从于对一种复杂情感状态的传达。
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
这都是为了表现她独特的内心情感的纠结、缠绕、冲突,以及为矛盾冲突的情感寻找解脱、出路的努力。
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在她的诗中,经常出现连接性虚词:如果……纵然……却……、虽然……但是……、与其……不如……、不是……而是……、也许……等等。
如“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也是这样的风,吹得脸发烫”(《寄杭城)));“无限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城/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船》);“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把梦剪成烟缕/我还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纵然呼喊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呵,母亲》)。
以及《致橡树》的前半部分也出现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
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其中,攀援的凌霄花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把那些凭借紫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缠绕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人格与尊严的悲哀。
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谈不上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在《寄杭城》中,用一个假设出来的美丽清新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心灵深处的序幕,真挚的友谊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般的色彩,如此迷人而令人神往,纯洁的友情,犹如湛蓝的江水,清澈如流;《呵,母亲》中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挚、神圣的爱,用了一系列的转折假设句式,“企图”寻找表达这种爱的最恰当的方式,但终究为没有找到充分传达这份深挚的爱而感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摘要舒婷是一个天才式的抒情诗人。
她的诗,是用真情谱写的一曲美丽而忧伤的歌!她的诗歌,将感情和艺术融合得天衣无缝,和谐的音韵性、优美的形式感、飞驰的想像、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都是那样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将浪漫主义的审美特征发挥到了极致,给单调的中国现代诗歌带来清新的空气。
本文从舒婷诗歌的情感和意向入手,探讨其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全文分为引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正文部分围绕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分两章加以阐述。
浪漫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
第一章主要论述舒婷诗歌忧伤的情感。
舒婷的诗诞生在中国的苦难岁月,忧伤是她情感和创作的一大特色。
她的诗,既是对时代忧伤的抒写,也是对爱情忧伤的诠释,同时亦流露着温婉柔情的母性情怀;她把个人忧伤与大众的忧伤结合在一起,在忧伤中又蕴含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第二章主要分析其诗歌的意象艺术。
她的诗歌意象十分丰富,其意象的变化与组合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天成,具有“因情置象”的特点。
关键词:舒婷,忧伤,音韵节奏,意象,抒情艺术AbstractShu Ting is a genius of the Lyric poet. Her poetry, is a beautiful and sad song which composes with the true feelings! Her poetry, the feelings andart have a seamless heavenly robe, sound rhyme, gracefulform harmoniousfeeling, flying imagination, rich imagery,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at kind of have one's words athand, naturalTiancheng,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to play to the extreme, to the Chinese modern poetry monotonous bringfresh air. This paper from the emotion and intention of Shu Ting's poetry of the romantic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its poetry.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text,epilogue. The romantic features around Shu Ting'spoetry is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to elaborate. Romantic is thebiggest lyricism and rich imaginatio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Shu Ting's poetry feeling of sadness. Suffering the poetry of Shu Ting wasborn in China, sad is her feelings andthe creation of a special color. Her poetry, both times sadexpression, but also to love sad interpretation, but also show a mild tenderness maternal feelings; her personal sorrow and mass sadness together, in sorrow but also contains infinite longing for the future.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image art of poetry. Her poetry images of ten rich,changes in combinationwith the image changes,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mood natural Tiancheng, with "because oflove is like".Keywords: Shu Ting, blues, rhythm, imagery, lyric art引论舒婷,一个满蕴诗意的名字:舒婷的诗,“文如其名”,是缪斯腾飞的杰作! 她的诗总是浸透着真挚的感情,充满忧伤的旋律。
正如她自己在诗中所言,她的诗是“忧伤的花朵”然而,在忧伤的旋律中,希望的蓓蕾也悄然绽放!忧伤和灼热、失望和希望、伤感和浪漫、痛苦和理想,都在其诗歌中融为一体。
除此之外,她的诗歌,充满大量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她将被否定已久的浪漫主义重新发扬光大,成为新时代诗坛的代表人物。
她的诗,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她用自己的一支秀笔抒写出人间普遍的忧伤,将个人的忧伤与大众的忧伤、时代的忧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她又是一名“歌”手,将感情和艺术融合得天衣无缝。
和谐的音韵性、优美的形式感、飞驰的想像、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都是那样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几十年来,学者们对舒婷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1980年《福建文艺》刊登了舒婷的《心歌集》,紧接着于2月开始,以舒婷诗歌研究为切入点,进行了长达―年多的“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
孙绍振的《恢复新诗根本的艺术传统一一舒婷诗歌创作给我们的启示》、刘登翰的《一股不可遏止的新诗潮一从舒婷的创作和争论谈起》及其《通往心灵的歌一记诗坛新人舒婷》就是代表性文章。
在这一讨论时期,评论者都还处于对舒婷诗风的惊奇之中,评论文章虽然很多,但都集中在对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争论上,思路并不是很开阔。
这也不难理解,人们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对于浪漫主义心存疑虑。
1983年以后,关于舒婷诗歌的讨论表面上不如盼两年热烈,但实际的研究却不断深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周良沛的《殊途同归一一读舒婷几首诗有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几篇与之“商榷”的文章。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对舒婷的研究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刘登翰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论舒婷》和谢冕的《在诗歌的十字架上:论舒婷》就对舒婷诗歌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进入90年代,关于舒婷诗歌的研究不断深入, 进一步探索她在当代文学史的作用和地位。
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一书中就认为舒婷在语言上对当代汉文学语言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任萍的《论舒婷诗歌对民族诗美传统的继承》一文也对此进行了专门讨论。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对舒婷诗歌的研究开始集中在思想情感层面,罗关德的《论舒婷诗的复调情感》、孙秀华《论舒婷诗歌的情感思维方式》、榻展图《舒婷:悲剧情感的凸现》、刘广涛《痛苦的升华、泪水的结晶》等文章就对舒婷诗歌的情感尤其是忧伤情调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这深入到了浪漫主义的本质。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舒婷诗歌的艺术特征研究,尤其是她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忧伤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之上。
第一章直率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强调抒发个人情感,以情动人。
舒婷的诗歌,充满忧伤,这种忧伤不止是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的忧伤,它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1.舒婷诗歌的感情基调一忧伤舒婷是一个天生的抒情诗人。
著名的评论家孙绍振曾这样评价:“舒婷的全部天赋,全部冰华都集中在她的抒情上,先天的敏感和后天的多情都使她不费劲地在抒情上取得成就,她写出了那么多我们天天感到却说不出來的平凡的、不起眼的、被颂歌和战歌遗忘的情感……她美化了这些情感,以优美的旋律和璀灿的色彩,使我们的感官和心灵震惊。
”①^的确,舒婷的感情丰富而真挚、热烈而优美, 与此同时,因为时代的感伤氛围,个人身世的不幸和善良脆弱的天性,她的诗歌便自然而然地打上了“忧伤”的烙印。
翻开舒婷的诗集,满纸浸染的都是一种忧伤的情愫。
从“我献出了,我的忧伤的花朵”到“我的痛苦变成忧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从“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从“我还不知道有这样的忧伤”到“叫我怎能不哭泣呢?”……诗人的“泪水”洒满了她个人建筑的诗苑,也敲打着读者的心灵之弦。
经过笔者的统计,在其代表作《舒婷的诗》中,第一辑一“痛苦使理想光辉”共有诗歌33首,而出现“忧伤、悲伤、哭泣、泪水、痛苦、荒凉、牺牲、死亡”等带明显感伤色彩的诗歌就有26 首,比例竟高达799^。
由此,我们可以在“量”上将舒婷诗歌的感情基调锁定在“忧伤”二字。
“忧伤”,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忧愁悲伤”,它是一个满蕴情感的词语。
这恰恰与舒婷的艺术气质不谋而合。
舒婷是一个情感型诗人,她曾这样说:“尽管我明白作品要有思想倾向,但我成不了思想家,起码在写诗的时候,我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
”也许正因为此,舒婷才能在历史的转折期,在诗风的转折期,成为读者目光的焦点。
舒婷的诗歌,是在“在历史的聚光灯下”,由心灵最真实的情感打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声音”。
情感的真实成就了其诗歌“质”的忧伤。
事实上,舒婷诗歌忧伤的艺术风格也是众多评论者的共识。
赵树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研究》一书中,就认为舒婷诗歌具有“美丽而忧伤的抒情风格”;罗振亚在论文《心灵与历史的同构》中说,“舒婷总是用美丽的忧伤曲调,诉说理想被阻隔的忧郁痛苦。
”杨景龙在《忧伤的花朵一舒婷诗与唐宋婉约词的对比解读》中写到:“舒婷诗歌总体的美感特征亦是‘忧伤执著的悲美’”。
无论是从对诗歌“量”的统计,还是从情感的“质”之所在,以及评论家的评论來看,我们都可以毫无疑虑地说,舒婷的诗歌的确贯穿着一股忧伤的主旋律。
正如她自己所概括的那样,她的诗歌是“忧伤的花朵”。
2一代人的忧伤鲁迅说:“诗是民族的声音,对于时代精神,诗应该是最敏感的水银柱。
”^舒婷的诗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她的忧伤带着浓厚的时代色彩,当我们探讨其诗歌的忧伤内涵时,让我们首先从她在那个时代的经历开始。
文革,这样一个思想禁锢、艺术封锁、个性缺失、人情冷漠的时代,对于老百姓来说,绝对是一种纯粹的灾难。
正如评论家谢冕所说:“一个让人猝不及防的变态时代,颠倒了由革命胜利而建立起来的生活秩序。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场空前的动乱中蒙受了耻辱与灾难。
”②舒婷也不例外。
文革给舒婷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苦难,她经历了今天的年轻人所无法体验到的磨难和不幸:早在50年代,她的父亲就被打成了“右倾分子”,母亲承受不了这种苦难生话的打击,忧郁成疾,过早地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