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化圈: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亚非(中古亚非文学)

第2章中古亚非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中古亚非文学概论中古亚非文学是指亚非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
1.产生发展的原因(1)中古东方文化的自我演进①中古前期,约公元1~9世纪,东方文化处于上升阶段。
这一时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是东方文化的黄金时代。
②中古中期,约10~14世纪,东方文化进入繁荣和鼎盛阶段,涌现了众多的哲学派别、学术中心,产生了大量经典著作,出现了思想文化集大成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③中古后期,约15~18世纪,东方文化发生不同的演变,分为以下几种:a.东方文化出现模式化和定型化,标志着文化的成熟和发达,但容易形成定势。
b.文化遭到其他民族的破坏,出现衰落和停滞。
c.一些相对稳定的地区开始出现文化转型,这是东方文化的自然演进现象。
d.西方文化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交流给东方带来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欧洲列强对东方的殖民入侵,使东方文化也逐渐殖民化。
(2)东方三大文化圈的形成亚非封建社会初期,经过地区内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形成了三大文化圈。
如表2-1:表2-1 三大文化圈(3)亚非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①中古亚非文学的文化交流东方三大文化圈是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的,中古亚非有过数次大规模的地区间文化交流:a.佛教的东传贯通了南亚和东亚两大文化圈。
b.阿拉伯文化圈的形成融会了巴比伦、希伯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和印度诸种文明。
c.伊斯兰教的南传和东传,使西亚和南亚两大文化圈相贯通。
②中古亚非文化的统一性a.在人的外部社会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政治关系和伦理关系的紧密结合,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关系蒙上了一层伦理面纱,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与国家法律融为一体。
b.在世界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个体小宇宙与本体大宇宙的统一观。
在东亚文化中表现为“天人合一”,这是宗教修行和人生实践的最高目标。
c.在人生目的方面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在生活方式上讲求个人的自我修养,提倡个人内省以明心见性,要求克己节欲以顺乎天理。
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如徽商以“贾而好儒”的儒商形象雄踞商界300多年,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派建筑则 为中国建筑史上一绝。徽州文化除了学成派、商成帮外, 还出现了群星闪耀的文化景象,如在理学上就有朱熹、朱 升、郑玉等,徽州朴学上有江永、戴震,新安画派上渐江、 查士标、孙逸、黄宾虹,文学上则有方回、汪道昆,教育 方面则有朱熹、郑玉、汪克宽、陶行知等。
• 淮河文化圈的基本特点:
•
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如淮河流域
人们具有的尚义、淳朴、直爽的粗犷民风,以及重农轻商
的思想观念等,就是一定程度上受北方中原文化和齐鲁文
化的影响形成的。又如在饮食、戏曲、语言等方面也都表
现出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饮食文化方面,习惯接近于
• 淮北地区有习武的传统习俗, • 饮食文化主要以面食为主; • 淮河以南受田“水”的影响非常 • 突出,风俗多与水有关; • “智者乐水”,重视教育。 • 皖南山区的徽州民居风格、 • 徽州饮食、风水观念、 • 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都 •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四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 一、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 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
红 顶 商 人 胡 雪 岩
第二节 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 安徽文化历史悠久,自进入文明社会
以后就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 其间从未中断过。
安徽文化在夏商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 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继续发展,在学术 思想、文学成就尤为突出,涌现了一大批 杰出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哲学、教 育、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就有重大贡 献。
李 白 在 安 徽 泾 县 受 到 汪 伦 的 招 待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部分三、简答题1、何谓文化和地域文化?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1、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圈基本特点(1)古皖文化源远流长(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4)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3、安徽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安徽文化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4、老子哲学中“道”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核心的“道”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是真实存在的,道是物,却是浑然一体之物。
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1、中国文化的高度发达及其连续性、独特性,丰 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 学术界关于原生文化的分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主讲:王明月 历史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绪
论
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
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
1、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的概 念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中国文化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儒学、律令制度、中国 化佛教等辐射、传播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生活。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与行 为方式。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3、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世界上其他原生文化因各种原由,大都相继 夭折,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古希腊等莫不如 此,这些文化大都沿着“中断-重建”的轨迹跳跃 式地演进,被称为“突破性文化”,苏美尔-巴比 伦-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近代西欧,便是 其跳跃式轨迹。与其他原生文化不同,中国文化 几千年绵延不绝,堪称“连续性文化”的典型。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强势地位日渐消失,但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往中依然保持平等、互惠的格局。
耶稣会传教士担负起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使命, 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的使者。
东方文学

一.东方&东方文化(一)东方的概念&东方的共性&东西方文化交集东方的概念:“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地理东方分为三个部分:①东半球指的是西经20°至东经160°之间的区域(欧洲位于该区域),②西方之东: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之东(非洲不属于该区域),③非西方:亚非拉(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拉美属于该区域)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除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外,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它是伴随16、17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H·C·罗林森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东方三大历史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由波斯文化、犹太文化、阿拉伯文化构成的中东文化圈。
东方文化共性:东方专制主义:皇权至上,缺乏「公民反骨」传统亚细亚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缺乏「资本主义精神」东方意识形态:由前两者催生的思维模式:皇权崇拜、官本位、权威崇拜、家长/祖先崇拜——人是「伦理」动物而非「政治」动物*东西方文化交集:埃及与希腊(影响&反哺)印度与印欧语系人群(系出同源与灵感渊薮)阿拉伯的世界与文艺复兴(保存文明火种)犹太文化与欧洲文化(两希文明源头之一)纪伯伦《先知》讲述清晨,带着一颗雀跃的心醒来,感谢又一个充满爱的日子;午休,沉思爱的心旷神怡;黄昏,带着感激之情回家;睡前,为你心中的挚爱祈祷,唇间吟诵着赞美诗。
铁路企业文化概述

IBM公司用人原则:
机会均等 男女平等 员工多元化
IBM公司 不看人下菜碟,平等对待所有员工
2002年3月,张炎接到了IBM公司的面试通知.告诉他在指定的日 期到IBM公司去面试。不久后的一天.他走进了位于盈科中心的IBM公司。 和其他面试者一样的是,他觉得心里很紧张、毕竟到IBM这样国际化大公司
① 企业宗旨是企业存在的原因或者理由 。 ② 企业宗旨为企业确立了一个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
、方向、经营哲学等 。 ③ 企业宗旨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形象定位。
精神文化
企业愿景
企业愿景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内心真正向往的关于 企业的未来蓝图,是激励每个成员努力追求和奋 斗的企业目标。
企业愿景更清晰和具体,有更多“量化”的成分,也融入了更强烈
至专门安排人对此负责、并制订了严格的制度和计划、而 立会对此进行定期考核。
但这并不意味着残疾人在IBM公司就可以享受到
什么优惠政策.相反,残疾人在IBM公司要想获得
相应的认可,就必须取得相应的成绩,否则也样要 离开。当然,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这样的人也不
会获得进入IBM公司工作的机会,因为1BM公司
伊斯兰的意思是“和平、顺从”,只有按照 真主的意愿去生活和工作,才能升入天国, 所以这些国家的人都非常的虔诚,宗教色彩 浓厚,这也导致了这些国家大都在经济上比 较落后,思想上较为保守。
地域文化
世界有三大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这三大 文化圈的历史都很悠久,人口都在10亿以上,影响非常深远。
铁路企业文化概述
第一章 企业文化概述
一 辨识文化
什么是文化?
• 认识方面:语言、哲学、科学、教育
• 规范方面:道德、法律、信仰 • 艺术方面: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 • 生产方面:技术、制造、发明
地理文化圈。

地理文化圈整理1.西欧文化圈包括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文化深受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造就了(乳畜)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刀叉,不同风格的(西方古典)建筑,展示了浓郁的西方文化风情。
2.东欧文化圈,以(斯拉夫)民族为主的东欧地区,信奉(东正)教,文化深受(俄罗斯)的影响。
东正教堂、俄罗斯精湛的(芭蕾舞)艺术,构成了靓丽的文化风景。
3.东亚文化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化圈,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汉字)的影响。
(季风)气候造就了本地区的(稻米)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筷子;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朝鲜的(高腰长裙)和(蒙古袍)组成了东亚特有的服饰文化。
4.南亚文化圈,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是古文明中心之一,受(古印度)文明影响,语言数据印欧语系,民族、语言、宗教都比较复杂;(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混杂;印度(泰姬陵)等各式宗教建筑,(纱丽)服饰等,展现了独特的南亚风情。
5.东南亚文化圈,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文化受(中国)、(印度)、及(欧美)影响,丰富多样。
主要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而(菲律宾)是亚洲唯一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
(吴哥窟)、(婆罗浮屠)等各种宗教建筑以及多姿多彩的宗教节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6.伊斯兰文化圈:分布在(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阿拉伯)民族占主导,传统服饰是宽松的(阿拉伯)长袍,可预防日晒和风沙。
(清真寺)(建筑)和朝(麦加)方向虔诚祈祷的穆斯林,是这里随处可见的风景。
7.非洲文化圈,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种族以(黑)色人种为主,民族、宗教复杂。
多信奉(原始)宗教,原始的(图腾)崇拜。
8.拉丁美洲文化圈,包括(墨西哥)及其以南的美洲地区,主要使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信奉(天主)教。
安徽文化圈概况

• 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 基人程颐、程颢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其 核心是伦理纲常,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 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 人欲为利”、“正气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 夷狄”的节义思想,学子以之为学院学规, 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世的教条,徽州商人 “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为商业伦理。
• 皖江文化圈范围甚广,实际上包括整个皖西南。 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 古皖文化和外来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 融合而成。由于对皖江地区的区域范围认识不一, 所以皖江文化起源的时间难以确定。皖江地区内 的文化在历史上又客观上存在不同类型,人们将 其称之为“皖江地区文化”,其涵盖古皖文化 (皖河文化)及与之有传承关系的安庆文化和桐 城文化,九华山佛文化,芜湖商业文化,马鞍山 和铜陵的城市工业文化。
淮河文化圈
淮河文化又称为涡淮文化,涡 河是淮河的众多支流中的一 条,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流 经安徽毫州、涡阳、蒙城,于 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全长 380公里。起源于先秦,兴盛 于三国,衰落语明朝。跨河 南,安徽、江苏三省,和齐鲁 文化、楚荆文化、吴越文化并 立而互相渗透。新石器时代文 化遗址遍布淮河流域,河南新 郑裴李岗遗址器物距今8000 多年,比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早 1000多年。在蚌埠怀远,则 有禹文化的产生。
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 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皖江文 化又被称为桐城文化,这与桐城派 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宗崇秦汉及 八大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一派 。它以方苞倡导古文“义法”为标 志,始于康熙年间,中经刘大櫆的 拓展,到乾隆年间姚鼐时逐步兴盛 。桐城派作为一个文派,其影响延 续200多年,汇集散文家1200多人 ,留下传世之作2000多种,在整个 清代前期到近代无出其右者,曾有 “天下之文章,尽在桐城乎”的美 Page 17 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