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简史课件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现当代文学简史课件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潜)。并且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 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 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人性是测量 文学的唯一标准”。 人文主义文艺思潮倡导者多为对西方文艺有较全面 的系统理解,同时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 的功底,他们的学识可以担当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桥 梁。但在中国特定的时代,他们的文艺观念被误解, 而没有受到重视,但对后来的文学造成了深刻的影 响。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主讲:陈蘅瑾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
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 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 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 向世界的十年。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
鲁迅写了《论“第三种人”》和《又论“第
三种人”》对胡、苏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揭 露胡秋原、苏汶宣扬超阶级文学的虚伪性。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一)时代的变化引起文学潮流的变化
中国革命的历程由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
社会革命,20年代是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 30年代进入到社会解放的时代,从对人的个 人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转向对社会性质、 出路、发展趋向的思考和探求。
(六)关于“大众语文”的论争 1934年5月,汪懋祖、许梦因发动“文言复
兴运动”,进步作家陈望道、赵元任、茅盾 等集会,掀起反对文言文、保卫白话文的运 动,展开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批评了欧化和 半文半白的倾向,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 点及其发展方向,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具 有较深远的影响。
(七)对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和苏汶的“第三
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 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 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奋 斗目标,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反 对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促进“新兴阶级的解 放”。

090331-三十思潮

090331-三十思潮

2-2、文学主张

a、
b、
重视文学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所发挥的作用
强调文学的功能是培养无产阶级的意识和

鼓舞革命斗争的激情

c、
要求文学的形式服务于革命的宣传和鼓动

d、
强调革命文学的作者要用无产阶级的意识
取代个人主义的思想
2-3、成立组织

1928年,太阳社和创造社的新老作家们,开始大力倡导 革命文学。他们首先对五四文学和五四作家展开激烈批判, 认为五四传统已经落后过时。受到攻击最多的鲁迅和茅盾 也撰文反击。 经过党组织的出面斡旋,双方于1929年冬停止笔战,并 酝酿筹备革命文学的联合组织。1930年春,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左联 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鲁迅也在会上作了发言。
徐 志 摩
左翼与论语

周作人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9月主持 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次年9月又创办宇宙风, 依托这三个刊物,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 学流派。

左翼作家指责林语堂和周作人在风沙扑面,虎狼 成群的时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 磨得渐渐的平滑;他们提倡的所谓性灵小品,实 际上麻醉着民族的灵魂。
批鲁



宣言

左联成立大会上通过的理论宣 言声称: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 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 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另一方 面则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 的产生。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 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运动 的开始。
2-4、开展活动

1、创办革命文学刊物
2、译介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3、联系国际革命文学运动 4、推进文艺的大众化 5、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2、巴金:《新生》、《萌芽》、“爱情三部 曲”(《雾》、《雨》、《电》)、“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确立了巴金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
3、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大波》等,交织成一幅绚烂多彩、内涵 丰厚的四川近代历史风俗画卷。
4、丁玲:《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水》等小说具有左翼文学开拓意义。
四、作品探讨: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
丁玲作品的女性具有:美(外在、内 在)、傲、悲等特点。
张天翼
一、生平及创作(略)
二、小说的主要内容
始终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 反庸俗的讽刺主题。1、伪善、狡 诈的上层人物 2、甘心做统治阶级 附庸的人物 3、下层卑贱者
三、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上,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喜剧 的矛盾,使之交错并结,在假象和实质的 强烈反差中揭示人物的真面目。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3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3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概述

3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潮多元,文艺创作蓬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影响着当时的文学思潮和小说创作。

在30年代,中国文学面临着民族危机和现实考验,许多作家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希望通过文学来探索国家的未来方向。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20年代以及经济危机爆发的30年代,社会风气混乱,思潮鼎盛,各种文化思潮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在30年代,新感性主义流派是当时文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倡导者认为,文学要回归自然,要用直觉去触摸生命。

这种思潮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其中以胡风的小说创作最为代表。

胡风是新感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注重形象的直观性和生活的真实性,将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与新感性主义流派相对应的是现实主义流派,这也是30年代文学思潮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现实主义思潮主张反对抽象的、夸张的艺术形式,强调以讽刺笔调表达对社会和现实的关注。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是巴金,他擅长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巴金的作品以重情节、重思想、重社会性而著称,他的小说作品《家》和《春》等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30年代还出现了意识流小说,这是一种以意识流为基础的文学创作形式,力图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思维的流动。

代表性的作家是沈从文,他以《边城》等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先河。

他的作品富有诗意,以微妙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激荡和复杂心态。

此外,30年代还出现了许多其他性质的小说创作,如社会写实小说、历史题材小说等。

这些小说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面貌。

总的来说,3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面临剧变,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2021/4/9
14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 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 和研究工作。
(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 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2021/4/9
6
五、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流派
•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 理论上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朱光潜、沈 从文等。 一再申说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反映 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
一、30年代文学思潮的显著特征
• 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 前政治化。
• 无产阶级文学兴起,决定了此后二三十 年间的文坛面貌。
• 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彼 此竞争,共同丰富了该年代的文学创作。
2021/4/9
1
二、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 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 代文学史两条基本线索。
2021/4/9
7
• 自由主义文学各流派 京派
主要成员: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 乾、朱光潜等 刊物: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 季刊等 特征:关注人生,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 文学倾向: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 主义的承袭和发展。
2021/4/9
8
• 论语派 人物:林语堂等 刊物: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文学倾向: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
• 后期新月派
文学主张:“健康”、“尊严”。
• “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种 人”——苏汶
2021/4/9
9
六、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论争
• 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争 新月派根本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理 论基础,首先打出“人性”的旗帜,以 人性的普遍存在来反对阶级论。第二面 旗帜是“天才论” 。

(9)30年代文学思潮

(9)30年代文学思潮
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蒋光慈
发起:由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成仿 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蒋光慈、 钱杏邨等)成员首先提出。 刊物:1928年1月,太阳社的成立,创 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的《创造月刊》 《文化批判》同时发表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章, 明确提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与五四文学的不同
◎五四时期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个性
解放的时代;30年代是政治革命的,弘扬个性;30
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众,文
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
◎五四时期主要是新旧文学的争夺,文言与 白话的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 乡村与都市的对立成为创作与论争的焦点。
◎五四时期抒情文体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成绩;
30年代叙事文体成就巨大。
◎文学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0年代的文学思潮
30年代是人文主义文学、无产
阶级文学并存的时代。二者共同决
定了30年代文学的基本面貌。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
主主义作家的文学观
1.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 2.文学主张:不赞成文艺直接为政治服 务,认为文艺是独立的,强调文艺对人 性的表现。 他们的文艺思想承传了五四的人文 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人的文学),但 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有一定距离。
2、“左联”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 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大会制定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把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作为左联的奋 斗目标。
左联会址外景 左联会址内景
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讲 三十年代文学史潮
30年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 五四时代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30年代是
政治革命的时代;2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启蒙, 弘扬个性,3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 众,文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20年代主要是 新旧文学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对立,30 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 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左联左翼源自阶 级 论人 性 论
人文主义
哪里走
这时代是一个新时代。时代的界限,本是 很难画出的;但我有理由,从十年前起算这时 代。在我的眼里,这十年中,我们有着三个步 骤:从自我的解放到国家的解放,从国家的解 放到Class Struggle①;从另一面看,也可以说 是从思想的革命到政治的革 命,从政治的革命 到经济的革命。我说三个步骤,是说它们先后 相承的次序,并不指因果关 系而言;论到因果 关系,是没有这么简单的。实在,第二,第三 两个步骤,只包括近一年来 的时间;说以前九 年都是酝酿的时期,或是过渡的时期,也未尝 不可。
由主义思想,但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所理解的中国现 实政治需求有一定距离。
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
3.梁实秋的文艺观
基本主张:超阶级的人性论、 天才论、节制的精神。 梁实秋信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 义,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标 准,以古典的节制为美学追求。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节欲的人 性论。在文学创造表现上,一是 注意感情的节制,二是注重题材 的选择。梁实秋强调人性的普遍 性,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提倡天 才论,遭到左联文艺家的批判。
哪里走
在这三个步骤里,我 们看出显然不同的两种精神。 在第一步骤里,我们要的是解放,有的是自由, 做的是学理的研究;在第二,第三步骤里,我们 要的是革命,有的是专制的党,做的是军事行动 及党纲, 主义的宣传。这两种精神的差异,也许 就是理想与实际的差异。 ——朱自清 1928年2月7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一、概述
1、基本特征:(1)、政治化
(1928年北伐战争<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失败>结束,1927至1937,土地革命/十年内
战/国内革命战争,与此同时日本侵略东北,东
北沦陷。

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决
定二三十年间的文坛面貌
(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倾向的文学(近
现代通俗文学)共同存在、发展
《朱版教材》
基本风貌:一是上承五四人的文学的文艺、美学思潮及文学创作中的多彩艺术成就;二是左翼革命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文学观念与话语:三种“人”的观念的对话、冲突——一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二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三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即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2、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左翼)文学
(人文主义)
两大文艺思潮各自发展演变、相互竞争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论争——左翼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受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等左倾文艺思潮影响)的基本主张:把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否认五四文学革命。

强调: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及新社会的预图”,“对于敌人的厌恶,对于同志的团结,激发斗争的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这是革命文艺的根本精神,也是它的根本任务”;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的作家要“把自己否定一遍”,“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要牢牢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观”,“我们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2)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成员和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
主要缘于其对五四文学的否定,把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当做革命的对象,把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都当做“社会变革期的落伍者”。

鲁迅(《三闲集》)与茅盾著文予以反击。

1929年末,中共出面要求双方停止论战,加强团结。

(3)梳理左翼文学倡导者于30年代五场重大文学论争
①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P153
左:提倡“宣传鼓动的艺术”、“一切艺术都是宣传”、“艺术是阶级对立的强有力的武器”
鲁迅:一切文艺故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学
茅盾:批评普罗文学的标语口号不是文学
②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与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梁实秋)、天才论的论争
梁实秋的“普遍人性论”:
“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批评左翼“把文学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否认其本身的价值”,指出“人生现象有许多方面都是超于阶级的;
梁实秋的“天才论”:
文学是天才创造的,与一般人无关,实质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也反映了新月派的保守与贵族化倾向。

③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与胡秋原、苏汶的论辩,焦点集中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胡等: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强调艺术的独立性;
文学阶级性不意味着“那种有目的意识的斗争”
左(瞿秋白):文艺永远是、到处是政治的留声机
这是第一次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争,由于中国革命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愈益紧密,这样的论争贯穿了20世纪中国文坛始终。

④与林语堂、周作人等的幽默与闲适文学(“性灵文学”)的论争
⑤与朱光潜、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的论争
2、“左联”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
(1)“左联”的成立
1929年底筹备,1930年3月2日于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左联的文学活动P149
①创办刊物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积极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富于革命意味的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两大文艺思潮的
对立
1、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本质:承传五四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与五四人文主义艺术传统一脉相承:艺术无功利,艺术不是道德行为,艺术是个性的展现,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审美的移情等。

P 140(1)梁实秋
“新月派”理论家,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现代雅士文学理想
“人性论”、“天才论”
提出:以“健康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藉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2)朱光潜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文艺心理学》
主张: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用,维护文学的独立自主性。

2、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体现在三场论争
①与“新月派”
②与“性灵派”
③与“京派”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P159
1、影响30年代创作的两个因素: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结合史实背景)
(2)作家结构的重大变化——“新人”涌入,使得人的思考中心
与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由对个人、人生的思考转向对社会
出路的探求。

2、三大文学派别(“左翼”、“京派”、“海派”)间的对峙与互渗
(1)“海派”
①概念
②初期海派:张资平、叶灵凤
③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④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
予且、苏青、梅娘等
(2)“京派”
①概念
艺术特征
②代表作家
沈从文、废名、萧乾、师陀、李健吾
(3)“左翼”
①概念
②代表作家
一是准备期间——革命+恋爱的主题,公式化、概念化:
蒋光慈、洪灵菲、柔石、胡也频。

二是“新写实主义”,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较好地结合:
丁玲、张天翼、蒋牧良。

三是左翼内部主流小说体式(与茅盾小说类似),采用二元对立模式和社会分析方法:
沙汀、吴组缃、叶紫、艾芜。

四是东北作家群——抗日文学的先声: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
3、30年代的时代文学的特征
(1)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表现角度的开掘
由个人走向社会;
关注30年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历史命运、心理、道德、情感变迁等;
九一八后,中华民族命运成为文学关注的焦点与主题;
其他题材: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

(2)文学形式的变化
小说成为最有成就的文学样式;
戏剧于现代文学时期成就最高;
诗歌有抒情转向叙事、由短变长;
其他文体向小说渗透:诗体、散文体小说,小说戏剧化等。

(3)艺术表现有新的特点
左翼作家对时代、环境与个人性格的关系有了辩证的把握;
心理刻画的艺术手法得到重视与发展;
讽刺艺术的发展——社会政治讽刺与世态嘲讽两种派别。

(4)较成熟的作家都各自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