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现当代文学简史课件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潜)。并且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 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 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人性是测量 文学的唯一标准”。 人文主义文艺思潮倡导者多为对西方文艺有较全面 的系统理解,同时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 的功底,他们的学识可以担当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桥 梁。但在中国特定的时代,他们的文艺观念被误解, 而没有受到重视,但对后来的文学造成了深刻的影 响。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主讲:陈蘅瑾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
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 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 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 向世界的十年。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
鲁迅写了《论“第三种人”》和《又论“第
三种人”》对胡、苏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揭 露胡秋原、苏汶宣扬超阶级文学的虚伪性。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一)时代的变化引起文学潮流的变化
中国革命的历程由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
社会革命,20年代是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 30年代进入到社会解放的时代,从对人的个 人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转向对社会性质、 出路、发展趋向的思考和探求。
(六)关于“大众语文”的论争 1934年5月,汪懋祖、许梦因发动“文言复
兴运动”,进步作家陈望道、赵元任、茅盾 等集会,掀起反对文言文、保卫白话文的运 动,展开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批评了欧化和 半文半白的倾向,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 点及其发展方向,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具 有较深远的影响。
(七)对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和苏汶的“第三
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 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 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奋 斗目标,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反 对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促进“新兴阶级的解 放”。
(9)30年代文学思潮

蒋光慈
发起:由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成仿 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蒋光慈、 钱杏邨等)成员首先提出。 刊物:1928年1月,太阳社的成立,创 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的《创造月刊》 《文化批判》同时发表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章, 明确提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与五四文学的不同
◎五四时期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个性
解放的时代;30年代是政治革命的,弘扬个性;30
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众,文
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
◎五四时期主要是新旧文学的争夺,文言与 白话的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 乡村与都市的对立成为创作与论争的焦点。
◎五四时期抒情文体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成绩;
30年代叙事文体成就巨大。
◎文学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0年代的文学思潮
30年代是人文主义文学、无产
阶级文学并存的时代。二者共同决
定了30年代文学的基本面貌。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
主主义作家的文学观
1.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 2.文学主张:不赞成文艺直接为政治服 务,认为文艺是独立的,强调文艺对人 性的表现。 他们的文艺思想承传了五四的人文 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人的文学),但 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有一定距离。
2、“左联”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 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大会制定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把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作为左联的奋 斗目标。
左联会址外景 左联会址内景
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填空题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
洪灵菲。
郑伯奇。
华汉,咆哮了的土地3、“两个口号”论争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
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
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
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九章 文学思潮

“第二个十年”文学开始的标志:《文化批判》、《创造月刊》与《新月》月刊这两种对立倾向刊物的出版及宣言的公布特征:1、“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
第一节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文艺运动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建立稳定又危急四伏的时期南京《文艺月刊》,上海《民国日报》与《觉悟》副刊提倡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左联的成立引起恐慌,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未形成中心理论及代表创作,在思想文艺领域未形成独立又影响的力量。
二、30年代现代文学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部分倾向左联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自由主义文学(倾向国民党却不党治文学)各自发展演变,构成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一、革命文学论争(一)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1928年,由革命作家和归国青年共同倡导,接受左倾路线(苏日左倾机械论,苏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文艺组织生活论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文学能推动政治的持续革命,提出文学的任务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
鲁迅写作的“阿Q时代早已死去”,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革命人物”(二)鲁迅、茅盾赞成文学革命的倡导反对创造社太阳社的文学工具论,组织生活论认为文艺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揭示与认识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二、左联基本情况:1930年3月2日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郭沫若、郁达夫、冯雪峰、钱杏邨、鲁迅、柔石、茅盾、田汉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的倾向”,并表明要“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机关刊物:《萌芽月刊》、《拓荒者》、《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左联贡献①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其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左联的主要成就
(1)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和文化围剿, 发展了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 (2)推动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翻译和传播。 (3)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 (4)开展了文艺大众化和现实主义理论的讨 论。 (5)左联文学创作丰收,巩固了革命文学的 地位。
“两个口号”的论争
(1)“国防文学” (存在右的错误和宗派主义) (2)“民主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强调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责任) “两个口号”的论争,是当时革命文艺界 内部的一场论争,这场论争在当时具有明显 的积极作用。但旷日持久的论争,严重影响 了新文学内部的团结。
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当时的革命形势作出 错误的分析;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诸如夸 大文艺作用、忽视文艺特征、轻视生活、主 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等不正确的观点;否定 “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 运动,把小资产阶级作家当作革命对象;对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作家进行了 错误的批判。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左翼文艺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跃 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以《骆驼草》 《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 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左翼文艺和“京派”之间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下面: 1、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 永久的文学价值。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 提倡战斗的力的美。 2、1936年10月,沈从文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指 责文学创作中题材、内容、风格“差不多”的现象,“记着时 代而忘了艺术”,号召作家脱离文学媚悦流俗。茅盾等众多左 翼作家也展开了与沈从文的论争。
左翼文艺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第九章文艺思潮与文学运动(1928__1937.6)

二、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显著特征是
1、“五四”时期的思想自由氛围为政治化气氛所 取代。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影响此后二三十年 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的 文学相互竞争,共同丰富了30年代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 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与革命文学论争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 从1923年早期共产党人的提倡、1924 年春 雷社的成立,到1925年“五卅”运动后用阶级论解 释文学现象,“文学革命”失败,革命低潮下革命者 欲借文学鼓舞士气,民众亦希望借文学了解革命前 途。 (3) 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 发展,促进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盛。
2、革命文学的核心主张是: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 阶级文学的作家必须先具备无产阶级意识。
3、革命文学论争:
1928年,由共产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和后期创 造社一起大力倡导革命文学。他们对五四文学 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引发与鲁迅、茅盾等人的 论争,史称“革命文学论争”。
二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 潮
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由于共产党的积极促成,1930年3月,太 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和鲁迅及鲁迅影响下 的作家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 立大会上确定将“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作为左联的基本立场和主要任务。鲁迅作了 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 话。
左联的主要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促使马克思文艺思想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主导。
第九章 文艺思潮与文学运动
(1928__1937.6)
现代文学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原 因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大革命 期间,创造社和进步文学阵营的酝酿; 期间,创造社和进步文学阵营的酝酿;大 革命失败后, 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单独肩负领导中国 革命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 革命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国际无产阶 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级文学运动的影响;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 上海, 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 的可能性。 的可能性。
“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左联”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的设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的设立;三套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的翻译出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的翻译出版;新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革命浪漫蒂克”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革命浪漫蒂克” 倾向的清算;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倾向的清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介 绍与讨论。 绍与讨论。 2、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国际文化研究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 会的设立;苏联文学的译介; 会的设立;苏联文学的译介;俄国和西方 国家文学的译介。 国家文学的译介。 3、 文学大众化的两次讨论及创作的试验。 文学大众化的两次讨论及创作的试验。
第三节 文学论争
1、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 判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 、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 论争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关于“文艺自由” 4、关于“大众语文论争” 、关于“大众语文论争”
梁实秋(1903. ——1987.11. 梁实秋(1903.1——1987.11.3)
胡秋原(1910——2004、 胡秋原(1910——2004、5、24) 24)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39155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c.png)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坛论争
• 与右翼思潮的斗争 1930年3月“六一社” 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黄 震遐《前锋周报》《民族主义文艺运 动宣言》“文艺的中心意识” “文艺 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族是 一个人种的集团” 黄震遐《黄人之血》人种学来抹杀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
梁实秋观点
• 与 “人性论”的论争
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 “自由人”代表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阿狗文艺论》 • “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第三种人”的出路》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 鲁迅《论“第三种人”》
鲁迅观点
• “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 家,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 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 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 界上是没有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 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很多共 产党人从政治革命直接参与文学运动; • 社会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 首先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创造社、 太阳社(1928)酝酿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就是如此; • 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独立领导中国革 命的现实政治斗争,有建设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求; • 同时,也有来自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 诸如前苏联文学、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 方辛克莱、巴比塞、德莱塞等作品; • 革命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也提供了组织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 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 李健吾、朱光潜
• 京津两地从事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在京津 刊物发表,艺术风格本质上较为一致。基 本特征就是关注人生,但是和政治保持距 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 学趣味。 • 1934.1沈从文《论“海派”》扬北方文学而 抑海派,是讨伐海派的檄文。矛头主要指 向上海文人
• 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 纠正了倡导者们的某些理论错误, 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提高了思想 • 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左联
• • • • • • • • 起止时间 地点 全称 性质 成员 理论纲领行动纲领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刊物
主要文学活动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 国际文化研究会 • 文艺大众化运动 • 创作方法的引进和发展 • 两个口号的论争
• 梁实秋“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 的人性”;“一个资产者和一个劳动者, 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 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 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 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所 以,“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鲁迅观点
• “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 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 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 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 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 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 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 的”。“倘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 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 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
30年代 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 • 革命文学思潮 • 民主主义文学思潮 •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发展情况:
• 初期革命文学倡导(1923-1926) • 1924春雷文学社 • 早在1923年5月,郭沫若在《我们的文学新运动》 “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 • 1926年3,郭沫若在《文艺家的觉悟》形式上是 写实主义的,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的 • 1926《革命与文学》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口号“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 涡中去”
论争结果 • 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 茅盾、巴金等21人联合签名发 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 与言论自由宣言》初步形成了 抗日统一战线
文学思潮特点
• 现实主义文学仍占主潮地位: 左翼创作;创造社转向;“京派”创作; 文学研究会;东北作家群;民主主义作家; 中国诗歌会 •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比上一时期大大减弱了 •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比上一时期有所发展
鲁迅态度
• 2月鲁迅《“京派”与“海派”》
•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 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 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 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 “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 得食者其情状显,到处难于掩饰,于是忘其所 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而官之鄙商,固亦 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 了”
茅盾、鲁迅的答辩
•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铲共大观》《文 艺与革命》《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 翻译普列汉诺夫《艺术论》 • 肯定无产阶级文艺的发生有社会历史背景 • 批评夸大文艺作用 • 不敢暴露黑暗 • 头脑中有旧思想残渣的自封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家
论争的意义
• 左翼文学内部的思想论争
正式兴起
• • • • • • 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正式提出 最初是创造社、太阳社理论倡导 郭沫若(麦克昂)《英雄树》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主要观点
“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 而起的”必将是“无产阶级文艺” • 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 及新社会的预图”—性质
• 文艺思想上,夸大文艺作用,能“组织生活”: 冯乃超《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超越 时代”“创造时代”:钱杏邨《英兰的一生》
• 忽视文艺特征、轻视生活,鼓吹标语口号式文学。 冯乃超《同在黑暗的路上走》 • 主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郭沫若《桌子的跳舞》 • 批判五四以来文学,唯我独革宗派情绪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张资平--“社会变 革中的落伍者”
论争的收获
• 张闻天《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
• 冯雪峰《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源自向与理论》与“论语派”的论争
• • • • • • • 林语堂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小品文 幽默、闲适、性灵 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抒写“性灵文学”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认为小品文是小摆设 匕首,投枪
与“京派”的论争
• “对于敌人的厌恶、对于同志的团结,激 发斗争的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 ”--根 本精神、根本任务
主要观点
• 为建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小资 产阶级作家要“把自己否定一遍” • “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 性”“牢牢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 观”—世界观转变
• “我们的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 革命家”
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