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对经验的理解

杜威对经验的理解
杜威对经验的理解

浅谈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1-25 15:34:00 ] 作者:孙苗苗雷双双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杜威经验过程

[论文摘要]杜威使教育领域的“经验”概念得以不断的丰富与深化,使其不停留在静态与结果的属性之上,富有了动态的特征与过程的属性。具体分析,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经验在杜威的视野中有着丰富而系统的内涵,他使教育领域的“经验”概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深化。以往的“经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指体验。并且习惯把经验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个人通过亲自活动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知识成果。从概念和分类可以看出以往更多的是从结果和静态的角度看待“经验”,更多是指从实践或体验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某种成果。而杜威对“经验”的认识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意义,它既指经验的结果,也指经验的过程;既指经验着的事物,也指经验着的感受;经验既是一种直观体验,也是一种思维和反思。而且杜威更多从动态与过程的角度来解释经验,使经验具有过程的属性。在经验过程中,他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尝试”、“承受”等行动与实践。在此过程中,经验是主体作用于事物、而事物也在作用于主体的互动过程,而且在这个交互过程中,不是主体对于环境的被动“印象”,而是一种主动“契入”事物后的感受性获得。经验是反思的经验、理性的经验,经验包含着理性,引导主体利用以往的经验去经受新的经验,形成“经验的改组和不断改造”。概括说,经验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一、经验是实践与认识统一的过程

1.经验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社会人(主体)有意识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客体)的各种形式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实际去“做”,去“行动”。经验同样意味着“行动”,去经历、去做一定的事情。杜威强调“经验首先是做的事情”、“从做中学”。从“做”中学,就是从“行动”中学,从“行动”的经验中学。杜威认为“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这里的经验就是指动态的实践、行动、做。可见,“杜威的经验概念是融合于行动中的,行动是杜威经验概念的生命力所在。”

2.经验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认识过程是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升华的过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基础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就难以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储备大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局限于书本的认识是理性认识,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强调理性认识,就会抹杀感性认识,从而破坏认识的发展规律。这样不可能有深刻的理性认识,不可能使自身获得真正的发展。经验意味着经历,意味着亲身见过、做过、接触过、遭受过等等,经验是主体作用于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又反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经验还是反思的经验,经验中包含着理性,所以经验还提供一定的理性认识。可以说,经验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认识过程。

3.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统一的过程,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表明:人

类认识的辩证法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知识、理论只有在经验活动中才能获得深刻理解。杜威说:“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在经验中学习知识,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经验是连续互动的过程

1.经验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杜威认为:经验实质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对对方产生影响,主体对环境施以行动,产生影响,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即经历着行动,又承受行动后果。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在杜威的经典事例中,小孩将手伸进火焰是尝试,是主动的方面,小孩感到疼痛是承受结果,是被动的方面,小孩获得的经验就是将手伸进火焰会痛,这是主动与被动的联结,行动本身与行动结果之间的联结。“从经验中学习就是指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有的快乐或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行动即意味着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

2.经验的过程是连续的过程。“有了生长的积累,经验才具有了生命力。”我们碰到很多使人感到快乐或痛苦的事情,但是因为这些事情并没有和自己过去的或将来的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事情只是偶然的事情。因为这种所谓的“经验”没有前没有后,既无回顾,又无展望,缺乏连续性,因此它是没有意义的,严格地说,这些经验不能称之为“经验”。经验要具有连续性,“估量一个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在某种意义上,每种经验都应该提供某些东西,使人做好准备去获得未来的更深刻更广泛的经验。”这正是经验的生长、经验的连续性的涵义。

3.经验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经验的连续性还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由此,“经验”一词不仅表示一次互动作用后主体所达到的经验水平,更侧重于由一种经验水平经互动作用上升为更高经验水平的互动过程,形成“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

三、经验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1.经验的过程是理性思维的过程。杜威的经验反对理性与经验的对立,他提到的经验并不是毫无理性的经验,而认为经验是思维着的经验,经验中包含着理性,没有无思维的、无理性的经验,“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所谓思维与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经验的形成要求尝试和所经受的结果之间进行“联结”,而这种“联结”正是通过“思维”或者“反思”完成的,通过“思维”找出某一行动和某一结果彼此关联的事实,思考它们是怎样联结的。而经验的价值高低取决于这种经验是否是“反省的经验”,即是否是“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的联结,使两者连接起来。”任何思维过程的出发点都是正在经历中的事情,思维是深化下去的经验,经验的意义便是思维。

2.经验的过程是处于特定情境中的过程。杜威认为:经验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里的“环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周围存在的客观条件与事物,而是指特定的“情境”。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中客观的世界之中,这些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构成了环境,但不

构成情境。环境与情境是两个不同但有联系的概念。环境对于个体来说,是纯客观的,不同个体可以处于同样的环境之中,而情境则是主客观之间的统一,每一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只有经过情境才对个体起作用,只有当客观条件从属于具有某种经验的个人内心情境时,这时的环境才称得上情境。只有情境才能跟人之间形成互动,因而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经验。所以我们的经验过程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与发展。

3.经验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杜威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儿童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也就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个促使儿童思考的问题;第三,调动已有的经验,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儿童产生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第五,儿童把思维的结果运用于实践,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从中可以看到,反思的经验或思维的经验以情境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观察与试验,最后在相应的情境中对结果与方法进行检验。

终上所述,“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实现“不断改组与改造”,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在具体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当然,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经验”概念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经验”在杜威看来指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概念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呢?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他把教育本质生物化了。 2、“教育即生活” 为什么说教育即是生活呢?杜威作了这样的解释: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他宣称,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与斯宾塞关于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教育即生活”并没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质,但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它

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 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因此,学习,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是有合理因素的;但他把儿童获取主观经验的过程看作是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则是错误的。教育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学习,接受间接经验。二、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见解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条》中都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他说,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过程外无教育目的,根据这种观点,杜威批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理论。他认为,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青年人的个性就会被忽视,从而会违反儿童本身内在的需要,违反了本能。因此,他认为,教育除了它自身的过程之外,不应有什么外加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教育过程就是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杜威认为有两种教育目的的存在是可能的。一种是教师或家长提出来的。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约翰。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 人民教育,1991年3月) ●什么是教育?杜威回答说:教育即生活。什么是生活呢?“生活 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条件的事业。”他又认为要保证继续生长,就要不断改造经验,“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由此可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句话含义相同,互为表里,这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容。【7】●什么是学校?杜威说:学校即社会,“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 现实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不难看出,这种论断是教育即生活的自然延伸。【8】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材?在杜威看来,知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 工具;人类积累的知识都是用来处理现实问题的材料,前人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如果被用来解决当今的现实问题,它就变成被改造了的经验。然而,人类和人类所处的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知识或经验也不断地被改造。由此,杜威便说:“教育应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9】 ●杜威的学生克伯屈等在美国搞“设计教学法”,曾经风行一时,并 对许多国家有极大的影响。这种设计教学法打乱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必然降低学校中的教学质量。杜威等人反对“传统教育”的固定的书本,但是走入另一极端,否定科学的系统的知识,过犹

不及,同样是错误的。【10】 ●怎样学?杜威回答说:从经验中学习,或者从做中学。杜威反对 “传统教育”的课堂教学,提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10】 ●杜威称“从做中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他认为按照“科学的” 方法去处理问题,便可得到某种经验;而“科学的”方法又是人类思维反省的过程。他把思维过程分为五步,与此相适应,教学也有五个阶段:1.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即学生有兴趣的一些活动;2.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3.学生须具有相当的知识,从事必要的观察,用来对付这种问题;4.学习者须具有解决这种问题的种种设想,并将这些设想整理安排,使其秩序井然,有条不紊;5.学习者把设想的办法付诸实施,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杜威主“做中学”,但是把“做中学”绝对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否定间接的知识和系统知识的价值,忽视教师系统传授间接知识的主导作用,这便不免有所偏颇了【11】 ●信念是超于某物之外而对该事物的价值作出的测定;它对事物、 原则或定律的性质作出一些判定。。信念包含那些我们并不去确定的知识,然而却确信不疑地去做的事情,也包含那些我们现时认为是真实的知识,而在将来可能出现疑问的事情。【4】 ●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摘要]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关键词]杜威;经验;课程;儿童教育 杜威经验课程观是建立在其经验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经验哲学就是“用生活的经验来解释教育的意义、教育的计划和设计的一种明智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要进行教育研究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经验哲学。 一、杜威经验课程观的哲学基础 (一)经验的定义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与传统的经验定义不同的是,杜威的经验并不单纯地指感觉经验,而是一个“双义语”,“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等能经验的过程”。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杜威认为思维和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人们从经验中发展思维,认识到一个事物和各个方面的联系,便获得了知识。思维的开始阶段是经验_,思维的结果归结于知识,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一个经验能自由地用于其他经验。 (三)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 杜威提出一种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的哲学。他认为,经验与自然是合一的,经验既是在自然之内l的。也是关于自然的。被经验到的如石头、植物等不是经验而是自然,只有当这些事物以某种方式与人相互作用时,才是经验。经验是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惟一方法,而经验所揭示出来的自然则使经验进一步发展。杜威强调,经验是经验者与被经验者、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具有能动性,是对事物的一种改造。在经验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杜威的课程观以“经验”为核心,围绕儿童的经验展开,并以扩充儿童的经验为目的。 二、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一)课程经验的选择标准 一切教育来自于经验,但并非一切经验都有教育意义。经验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进入课程:第一,经验必须能促进儿童生长。凡是对儿童的成长起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必须被排除在课程之外。真正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必须能让儿童“从经验中学习”,也“就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 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摘要: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杜威经验课程观是建立在其经验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经验哲学就是“用生活的经验来解释教育的意义、教育的计划和设计的一种明智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要进行教育研究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经验哲学。 一、杜威经验课程观的哲学基础 (一)经验的定义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与传统的经验定义不同的是,杜威的经验并不单纯地指感觉经验,而是一个“双义语”,“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等能经验的过程”。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杜威认为思维和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人们从经验中发展思维,认识到一个事物和各个方面的联系,便获得了知识。思维的开始阶段是经验_,思维的结果归结于知识,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一个经验能自由地用于其他经验。 (三)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 杜威提出一种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的哲学。他认为,经验与自然是合一的,经验既是在自然之内l的。也是关于自然的。被经验到的如石头、植物等不是经验而是自然,只有当这些事物以某种方式与人相互作用时,才是经验。经验是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惟一方法,而经验所揭示出来的自然则使经验进一步发展。杜威强调,经验是经验者与被经验者、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具有能动性,是对事物的一种改造。在经验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杜威的课程观以“经验”为核心,围绕儿童的经验展开,并以扩充儿童的经验为目的。 二、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一)课程经验的选择标准 一切教育来自于经验,但并非一切经验都有教育意义。经验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进入课程:第一,经验必须能促进儿童生长。凡是对儿童的成长起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必须被排除在课程之外。真正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必须能让儿童“从经验中学习”,也“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受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就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经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第二,经验必须具有连续性。杜威认为有一些经验本身也许是新.鲜的、富有活力的和有趣的,但是互不相关,可能使人们形成不自然的、分散的、割裂的和离心的习惯,使人们没有能力去控制未来的经验。这种类型的经验同样是没有教育意义的。 (二)课程经验的组织原则 传统的课程按照学科发展的逻辑加以组织和排序,显然背离了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世界。不过,学科知识和儿童经验之间看似存在鸿沟,两者其实又是可以协调一致的。从儿童经验的角度来看,首先,儿童的经验已经包含了态度、兴趣和动机,这会对儿童从已有的经验发展到课程、教材期望的那个水平起积极的作用;其次,儿童的经验已经包含了各门学科的事实和真理,只不过儿童对它们的认识是朴素的、原始的;再则,儿童的经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儿童现在的经验进展到有组织体系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引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因此,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给现代美国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五四”以后中国的教育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为人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供了思想营养,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

浅谈杜威的教育思想

浅谈杜威的教育思想 摘要: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论等教育主张,一直是整个20世纪教育革新的思想源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理论是尽善尽美的,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正确认识杜威的理论思想。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从做中学 一、杜威简介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现代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一生著述甚多,涉及各个领域。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等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一般认为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是现代世界中理论体系相当完整和系统的教育巨著。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进行了长达8 年的教育改革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 它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虽然这一教育思想曾经遭到其他学者的猛烈抨击, 但是, 杜威对教育的贡献是空前的。正如美国学者罗思( R.J.Roth ) 所说:“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过杜威??可是很难想像,它在前进中怎么可以不经过杜威而超过杜威。”① 在西方哲学史上,特别是在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杜威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杜威建立了一个十分庞杂、影响广泛、又颇有争议的教育思想体系。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简介 杜威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作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无目的”等观点。(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②、“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 也包括社会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他认为, 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 而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理论的异同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理论的异同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2010级4班 专业:小学教育 姓名:廖茂 学号:20101241051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理论的异同 摘要:众所周知,陶行知曾求学于杜威,受后者思想的影响甚深,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而陶行知提出得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这些绝非杜威思想的简单翻版,而有其符合国情民性的一面。这是他们两者在认识教育本质上的差异。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着独自对教育的思想。两位在教育这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至今影响着教育事业。 关键词:教育本质教育思想影响 引言 在赞叹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方面推行杜威理论的时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陶行知与杜威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走到一起来的。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友谊,且教育理论方面亦存在联系与区别。 约翰?杜威,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是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旗帜型人物。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如此不可思议的两个人却在教育这块领域上,有了交叉,彼此对教育的认识,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二者在教育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l914年,如果陶行知不到美国的lllinois大学学习政治学,他与杜威可能永远也不会相识。陶行知获得学土学位以后,他就转到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在杜威、孟禄、克伯屈门下学习研究生课程,直至1917年回国。而后,陶行知和杜威都有着联系,在杜威、孟禄和克伯屈这些良师益友的帮助下,他认识到美国是一个先进的民主国家,对帮助中国发展自身的民主体制是有所帮助的。基于种种认识,陶行知也从中获得了许多独到的看法,因此提出了一些似同非同于杜威的观点。 陶行知是第一个发展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中国学者,也是第一个把杜威的理论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人。因此,陶行知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运用是一个分析、批判和革新的过程。他的最显著的成就就是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转换和实践,即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工具,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及进步主义的,儿童中心的,实验主义的教育学。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他说:“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意思是指,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现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他认为通过学校进行的正式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形式,如果学校教育能够使儿童“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有利于将复杂社会的全部资源和成就传递下去,以克服正式教育与社会隔离带来的弊端。“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即教育原本是为了生活,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

怎样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

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同。所以,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1858至1879年在佛蒙特州立大学学习期间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4年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执教,讲授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在教育学方面著述甚丰,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教育与社会》(1899)、《明日之学校》(1915)、《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作。 1. “教育即生活” 杜威用“生活”来表示个人与种族的全部经验,而且个人的经验是在不断更新的。他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作用:一是传递经验,二是交流经验。他认为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儿童将来的某种生活做预备的。 2. “教育即生长” 他把生物学上的名词“生长”搬到教育上来。所谓“生长”,就是指儿童本能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智力和道德。因此,儿童的本能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组织保证儿童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因此,从“生长”的含义出发,教育就是发展,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 3. “学校即社会” 杜威强调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型的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型的状态,呈现给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学生应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这就是说学生应在学校学习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知识。 4. “从做中学” 杜威从批判传统的学校教育出发,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他认为,在传统学校的教室里,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儿童很少有活动的机会和地方,这样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在学校里,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从做中学”,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5. 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尖锐地批判了传统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儿童的做法。他强调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应该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学校的教育计划、课程、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服从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在学校生活中,儿童的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理想的所在。 杜威的教育思想全面系统、博大精深,是把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的代表性的教育家。他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欧洲等国家与地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至今仍然闪耀着思想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_经验_概念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 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褚宏启 “经验”一词是杜威教育理论尤其是其课程理论中的关键词。国内许多课程研究者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有误,往往将之视为直接经验,视为一种只与人的认识相关的事情,将经验的过程视为一个被动的认识过程。这种理解并没有将杜威的经验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概念区分开来,没有看到杜威对经验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深刻的改变。这种理解上的失真现象至今犹存,严重影响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严肃性和对杜威课程理论评价的客观性。本文不评述杜威的课程论本身,只想阐明杜威课程理论中经验概念的本意,以助益于课程理论研究。 一、经验的含义 杜威的经验既不同于古代的经验,也不同于近代的经验,他对传统的经验概念作了改造,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经验作为一个与理性、与知识对立的概念而受到轻视,因为“关于经验,有某些在道德上危险的东西,例如,肉欲的、好色的、物质的和世俗的兴趣这类词语所暗示的意义;而纯粹理性和精神则意味着道德上某些值得赞扬的东西。此外,经验总是和变化中的东西、和无法解释的变幻莫测的东西以及形形色色变化多端的东西有着根深蒂固无法根除的联系。经验的材料本来就是变化无常和不可信赖的。经验是混乱的,因为它是不稳定的。”〔1〕理性主义(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以此为由认为,若使经验摆脱混乱、孤立及易走向不道德的局面,必须诉诸统一、完整而纯洁的理性。杜威对传统的理性持否定态度,认为它“过于鲁莽、浮夸、无责任心和呆板”,并“陷于绝对论”。这种理性给经验加上一个比事实更为好看的外观,以一个单纯、统一和普遍的外表掩饰实际经验的缺陷和 弊病,如同给一个丑陋的人套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追求的是虚饰而非实际,结果不仅自欺,而且欺人。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概念是自足的从而是超乎经验之上的,自然无须确证,也无从得到确证,杜威因此认为这种理性是一种无责任心的理性;理性主义自满于这种假定,于是不积极从事具体的观察和实验,蔑视经验,贬低经验,使自身与实际隔绝,杜威认为这种理性也是一种消极退隐的理性。 杜威理论中的经验与理性的含义皆不同于传统。经验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变成首先是做(do ing)的事情”〔2〕。在经验过程中,我们不只是蹈袭既往,或等候意外事件来推动我们变化,我们利用既往经验造就新的、更好的经验,“于是经验这个事实就含着它指引它改善自己的过程”,“所以经验就可以说是建设的自律的”。经验在它自身里面含有结合和组织的原理,而无须一个外在的所谓理性来提供这种原理。在杜威那儿,理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体系,或某种神秘的官能,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使经验(做、行为等)更富有成效的“智慧”。因此这种理性是一种新理性。这种新的理性与新的经验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运用智慧的过程。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论述了感性与理性在经验改造中的作用。他说:“没有通过感觉器官的积极反应而区别出来的个别,就没有认识的材料,也没有智力的发展。没有把这些个别放在从过去广泛的经验所提炼出来的意义背景之中——没有利用理性或思维——个别就只是一些兴奋或刺激。感觉论学派和理性论学派的错误,同样在于每一派都没有认识到感觉刺激和思维的作用在应用旧经验于新经验,从而保持生活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时,都与改组中的经验有关。”杜威同时又说:“‘理性’正是利用一种能力,利用先前经验的材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董琳 1044407056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当时美国的教育流行的是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机械呆板,杜威在教学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萌生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并进而成为教育革新的倡导者。他一生著作颇丰,1916年发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此外还有《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的学校》等。 他的教育思想迎合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至于更多国家教育思想的变革,综合看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的本质上,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在教学论上,他提倡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注重教材与学者的关系、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从“做”中学;最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教育的理论。 杜威一生中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围绕道德价值标准、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四个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 首先,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的用意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要同他以前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相联系,既要从社会生活、学习实践中培养道德,又要使所培养出的道德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适应社会生活。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道德就是教育。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上述看来,他主张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道德的需要。 在他论道德教育的著作《道德教育原理》的序言中他说道“每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人们就会将社会的道德缺陷与盛行的道德标准和公民在学校内外所接受的抑或没有受到的教育联系起来。无乱学校存在于何处,它们一直被指望去加强、补充有时甚至代替儿童在家庭或教堂里所获得的道德教育。”

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综合组研 讨资料 约翰·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生平与经历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恐怕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杜威对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与实施,有其深远的影响及无与伦比的贡献。杜威不仅是二十世纪中的一位 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而且在美国国内,也是一位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谓自由主义派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他的思想,不仅形成了美国继实用主义之后而起的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哲学体系,而且也是间接影响到新教育──所谓进步主义教育──实施与理论的一位教育哲学家。由于他毕生从事著作、教学,受业学生分居世界各地,故其影响是他人所不能匹敌的。他的门徒胡适,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和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健将。杜威(John Dewey)出生于一八五九年的十月二十日。这一年也是英国进化论的提倡者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发表其《物种起源》(Ori gin of Species)巨著的一年。杜威诞生在一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由于杜威的家乡,是新英格兰(New England)的维蒙特(Vermont)州的贝林顿(Burlington),人民生活习惯,娴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 杜威小时候,就显得有点害羞,天资并不聪慧,但是,却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喜爱阅读,是大家所共认的一位书虫。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学业。当时的维蒙特大学规模很小,那年跟杜威一起毕业的学生仅仅十八人。 凡是在维蒙特大学就读的学生,都得研修古典语文。他们都要学习希腊文,而且每个学生都要跟维大的每一位教授学习,因为除了工科的教授之外,当时全校只有八位教授。杜威在大学的前两年修读希腊文及拉丁文,西洋古代史,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第三年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包括地质学,动物学,进化理论;他尤其从当时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 Huxley 1825-1895)的生理学教本中,获得不少的启示,特别是关于进化的理论、生物与环境的理论,在在都使他有不少心智上的激动。在大学课程的第四年,他才更为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慧的领域;当时担任讲课的以哲学传授为主的泰锐(H.A.P. Torrey)教授,对杜威初期哲学思想的探究颇有帮助。 一八七九年,杜威从维蒙特大学毕业后,极想谋得中学教职,以发展他的志趣。但因他年纪轻,加以毫无教学经验,到秋季各校已经上课,而他的职业尚毫无端倪。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他一位在宾州南油城(South Oil City)担任中学校长的表兄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当时的月薪是美金四十元;一年之后转往贝林顿自己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并继续研读哲学史,这时他认识了哈锐士教授(W.T. Harris)。

杜威对经验的理解

浅谈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1-25 15:34:00 ] 作者:孙苗苗雷双双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杜威经验过程 [论文摘要]杜威使教育领域的“经验”概念得以不断的丰富与深化,使其不停留在静态与结果的属性之上,富有了动态的特征与过程的属性。具体分析,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经验在杜威的视野中有着丰富而系统的内涵,他使教育领域的“经验”概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深化。以往的“经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指体验。并且习惯把经验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个人通过亲自活动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知识成果。从概念和分类可以看出以往更多的是从结果和静态的角度看待“经验”,更多是指从实践或体验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某种成果。而杜威对“经验”的认识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意义,它既指经验的结果,也指经验的过程;既指经验着的事物,也指经验着的感受;经验既是一种直观体验,也是一种思维和反思。而且杜威更多从动态与过程的角度来解释经验,使经验具有过程的属性。在经验过程中,他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尝试”、“承受”等行动与实践。在此过程中,经验是主体作用于事物、而事物也在作用于主体的互动过程,而且在这个交互过程中,不是主体对于环境的被动“印象”,而是一种主动“契入”事物后的感受性获得。经验是反思的经验、理性的经验,经验包含着理性,引导主体利用以往的经验去经受新的经验,形成“经验的改组和不断改造”。概括说,经验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一、经验是实践与认识统一的过程 1.经验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社会人(主体)有意识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客体)的各种形式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实际去“做”,去“行动”。经验同样意味着“行动”,去经历、去做一定的事情。杜威强调“经验首先是做的事情”、“从做中学”。从“做”中学,就是从“行动”中学,从“行动”的经验中学。杜威认为“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这里的经验就是指动态的实践、行动、做。可见,“杜威的经验概念是融合于行动中的,行动是杜威经验概念的生命力所在。” 2.经验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认识过程是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升华的过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基础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就难以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储备大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局限于书本的认识是理性认识,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强调理性认识,就会抹杀感性认识,从而破坏认识的发展规律。这样不可能有深刻的理性认识,不可能使自身获得真正的发展。经验意味着经历,意味着亲身见过、做过、接触过、遭受过等等,经验是主体作用于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又反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经验还是反思的经验,经验中包含着理性,所以经验还提供一定的理性认识。可以说,经验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认识过程。 3.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统一的过程,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表明:人

杜威学校课程与教学简介

杜威学校课程与教学简介 杜威学校的正式名称叫“大学初等学校”(University Primary School)是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和教育系进行指导和管理。它是杜威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园。芝加哥实验学校共办了8年(1896—1904)。 1894年杜威应聘为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时已形成了某些哲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期望在实际的应用中加以检验。1895年出版《大学附属小学的组织计划》提出:(1)应该把学校本身建设成社会生活的方式;(2)教师应该顺应儿童天生好奇心及爱好活动;(3)更多地注意个人、儿童和当代社会生活的现状,而不去注意主要以过去的成就为基础的学校中的情况。 1896年1月在一所私人住宅中开学。实验学校的而整个实验进程共经历了两个时期: 1.摸索时期(1896—1898)头6个月:“尝试错误”阶段—为表明那些事情不要去做。 1898年10月学校采用了迄今沿用的分科形式,从而和大学的组织一致起来,又增设了幼儿部,招收4~5岁儿童。 2.发展期(1899—1903)第一时期证明有效的课程、教材和方法的继续,并在原有 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提高。规模扩展:学校人数连续增长,最高时达140人;教师和讲师达到23名,助教(大学研究生)达到10名。 教学人员的组织在性质上变得正规化:理念冲突:教育即生长。财政困难:5年中3次变换校址,设备始终不足。 合并危机:1902年与芝加哥学院师资训练实习小学。1903年秋,芝加哥学院、芝加哥工艺训练学校、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和南方中学4个学校合并成为教育学院。1904年杜威辞职,跟着而来的是实验学校教职除三四人外,全都离开,教育实验也就从此告终。 《杜威学校》——课程 杜威学校的课程研究实践了杜威两个在心理学上的假定:一是承认儿童和成人之间一种心理学上和生物学上的区别,既不能在心理上也不能在生理上把儿童描述为“小的男人和女人”。二是促使精神和道德进步的条件,对于儿童正像对于成人是一样的。 学校的首要任务,在于训练儿童从事合作的和相互帮助的生活,培养他们相互依赖的意识,并实际帮助他们适应这种生活,以便在实际行动中体现这个精神。 学校的目的即给予每个儿童从事他真正要做的事情的机会和方法,并且在他做的的过程中给予指导,使他对所做的事情的社会意义的认识不断发展。 杜威提出了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他的活动课程,即经验课程。 选择活动的原则:心中必须有生长中的儿童这个概念。 1. 活动要符合和利用儿童的倾向、动机和兴趣。杜威把儿童天生的冲动粗略地分为了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下面将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杜威指出,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还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顾及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把课堂变成儿童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三)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他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的目的。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 (一)?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单向的、灌输性的教育模式 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及其成长的自发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其内在的潜能和活力得以恰如其分的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这种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作业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游戏等,能克服旧课程和教材的弊端。他指出,“学校各种形式的实际生活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在于它们的本身,或者在于厨工、缝纫工、木工和泥水工的专门技能,而是在于它们在社会方向能与外部生活相联系;同时在个人方面能反映儿童关于动作表现和做某事的愿望和需要,是关于建设的和创造的而不是被动的和顺从的。这些形式的重要意义是在社会和个人两方面之间保持一种协调……” (二)?打破了以往学校教育自我封闭、于课堂和书本教学的传统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