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优质课定稿(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锦瑟》的背景及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1.2 分析《锦瑟》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1.1.3 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锦瑟》。

1.2.2 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2.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3.2 领悟人生的真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3.3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锦瑟》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2.1.2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2.2 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1.2 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探讨。

3.3 合作探讨3.3.1 分析《锦瑟》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3.3.2 探讨《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4 课堂小结3.4.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4.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1.2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课后作业4.2.2 选取其他李商隐的诗作进行鉴赏,分析其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5.1.1 《锦瑟》原文及注释。

5.1.2 李商隐的其他诗作。

5.2 多媒体资源5.2.1 与《锦瑟》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锦瑟》的诗意及诗歌背景。

1.1.2 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领会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锦瑟》。

1.2.2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1.2.3 培养朗读和默写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晚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个人遭遇。

1.3.2 体会作者对人生、爱情、生命的感慨和思考。

1.3.3 激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锦瑟》全诗共八句,每句七言,韵律优美,意境深邃。

2.2 教学重点2.2.1 诗歌的韵律特点及修辞手法。

2.2.2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解读。

2.3 教学难点2.3.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2.3.2 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锦瑟》的历史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锦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基本意象。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共享学习成果。

3.4 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内容,讲解诗中的难点和要点。

3.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及无法触及的无奈。

3.6 朗读与默写组织学生朗读《锦瑟》,要求背诵并默写诗歌。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分析并总结《锦瑟》的修辞手法。

4.2 写一篇关于《锦瑟》情感内涵的短文。

4.3 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5.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

5.3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和朗读、默写能力。

6.2 作业完成评价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及情感内涵的把握。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锦瑟》的背景和作者李商隐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1.1.2 分析《锦瑟》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等特点。

1.1.3 解读《锦瑟》中的难句、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2 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

1.2.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锦瑟》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青春、爱情和人生等方面的思考与感慨。

1.3.2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1.3.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锦瑟》全诗共八句,每句七言。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青春逝去、爱情失意的无限感慨。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分析《锦瑟》的韵律特点、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中的寓意和哲理。

2.2.2 教学难点:解读《锦瑟》中的难句、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锦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锦瑟》,感受诗的韵律美,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寓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4 讲解与展示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对《锦瑟》进行深入剖析。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内作业请学生背诵《锦瑟》,并默写诗中出现的生僻字词。

4.2 课外作业结合《锦瑟》的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商隐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锦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锦瑟》教学设计--优质课定稿

《锦瑟》教学设计--优质课定稿

《锦瑟》教学设计导入:在晚唐的落日余晖中,有一位踏步而来的歌者--李商隐。

他一生陷入党派之争: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受李党王茂元厚爱而招为女婿。

由此陷入了牛、李两党斗争的政治漩涡,在夹缝中求生存,再也未能有机会施展抱负,人生失意,抑郁终生。

他一生情路坎坷。

婚前与柳枝有过无疾而终的初恋,与随公主修道的宫女宋华阳有过一段不为世俗所容的恋情。

婚后与王氏琴瑟和鸣,感情深厚,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

其妻王氏病死前,夫妻俩竟未来得及见上一面。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瑟,他写诗追忆亡妻:“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他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锦瑟》这首诗作于诗人46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之时,写完这首诗后就在第二年(47岁)就病故。

【学习目标】1. 结合注释讲述诗歌内容。

2. 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

3.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一、初步感知导学提纲: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3、本文取诗歌开篇两字为题,如果另从诗中摘取词语重新拟题,你会怎么选择?有的同学一边看一边勾画,圈点勾画应该是我们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涵泳品味(一)品读首尾两联:1、在首联当中作者为什么看到“锦瑟”而“思华年”?(1)这个五十和什么联系起来呢?他的年龄,你怎么跟我年龄那么巧合呢?(2)锦瑟-悲,触发了回忆。

在史记封禅书里,太帝就是黄帝的苏子,使素女谈瑟,太帝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悲,他就想控制住这种悲,你猜怎么着?可他控制不住,于是他就把这个五十弦的瑟改成了二十五弦。

你看从瑟的历史渊源来说,它的确传达出一种悲。

下面这句话同学们来说,你的五十弦呀每一根都---接着我的话说,你的每一根弦弹奏出来的声音都引起来了我心灵地拨动和震颤。

2、诗人主观上想“思华年”吗?你是怎么看出来?无端,责怪。

可待追忆,追忆是主观上去回忆,有刻意回忆的意思。

为什么主观上不想“思年华”,我们还得从中间两联入手。

3、诗人的惘然之情持续多久了?有一个时间的问题,他说此情可待成追忆指的是什么?是现在,只是当时已惘然指的是哪一个时间?过去,现在过去,过去是惘然的,这样的惘然之情现在更加惘然,在我心里藏了很久了。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锦瑟》。

(2)理解《锦瑟》的创作背景、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锦瑟》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锦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商隐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意境感受。

(3)诗歌的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2)展示《锦瑟》的书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艺术形式。

2. 诗歌朗诵:(1)学生自主练习朗诵《锦瑟》。

(2)教师示范朗诵,讲解朗诵的节奏、情感把握。

3. 诗歌解析:(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锦瑟》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

(3)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锦瑟》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情境中。

(2)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锦瑟》的特点。

(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锦瑟》。

2. 结合课文,分析《锦瑟》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推荐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锦瑟》的诗意及背景。

1.1.2 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句和诗歌结构。

1.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读、互评、讲解等方式,深入解读《锦瑟》。

1.2.2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李商隐与其他诗人的不同风格。

1.2.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李商隐的忧患意识和深沉情感。

1.3.2 领悟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3.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锦瑟》2.2 教学重点:诗句的含义、诗歌的结构、李商隐的诗风。

2.3 教学难点:《锦瑟》的意境、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和诗首。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锦瑟》,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解读生僻词语。

3.3 课堂讲解分析《锦瑟》的诗句和结构。

讲解李商隐的诗风及其特点。

3.4 互动环节小组讨论,探讨《锦瑟》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5 课堂小结总结《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强调李商隐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作业布置熟读《锦瑟》,掌握诗句和诗意。

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学生对《锦瑟》的诗意和诗句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李商隐的诗风和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5.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学生对《锦瑟》诗意、诗风的掌握。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

作业完成质量,如短文解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成果。

6.3 评价内容《锦瑟》诗句、诗意、诗风的掌握。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李商隐诗《锦瑟》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锦瑟》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2. 引导学生分析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3. 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锦瑟》的诗意和诗境。

2.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锦瑟》的深层含义和诗意解读。

2. 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准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读》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PPT参考资料:李商隐《锦瑟》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锦瑟》的诗歌形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诗歌朗读(5分钟)学生齐读《锦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解析(15分钟)分析《锦瑟》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讲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锦瑟》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诗歌鉴赏(10分钟)学生自主欣赏李商隐的其他诗歌,分析其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锦瑟》。

3. 自主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分析其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准备课堂分享。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1.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以及诗歌鉴赏能力。

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和点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估学生对《锦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课堂分享的展示,评价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掌握程度。

2024年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精选6篇)

2024年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精选6篇)

2024年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精选6篇)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篇1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译写法,点读法。

一课时。

一、导入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

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2、亡妻的深情悼念;3、作者的自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几种对《锦瑟》的 解读:
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恋情诗) 3、作者的身世自伤。(自伤身世)
…… 一首《锦瑟》诗,一道千古
谜。历来无人能解,所以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
王蒙先生就曾说:“情种从《锦瑟》中痛 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 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 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 者的合作成果。”
3、诗人的惘然之情持续多久了?
二、涵泳品味
(二)品读中间两联
1、中间两联每句意在表达什么?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颈联的意境(画面)。 品读建议:
a. 找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进而把握典故的用意和诗人情感。 b. 运用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c. 反复诵读,读出情感。
深蓝的夜幕,一轮明月悬挂在清冷的 夜空,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下,茫茫无边的 大海上,鲛人泣泪,颗颗成珠,晶莹剔透 ,月似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珠光、 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远远的蓝田山 中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迷雾般升腾在空中 ,一丝丝,一缕缕,为山增辉,呈现出可 望而不可即的虚幻、凄美的朦胧景象。
• 二、涵泳品味
• (一)品读首尾两联:
• 1、在首联当中作者为什么看到“锦瑟”而“思华年”?
• (1)这个五十和什么联系起来呢?他的年龄,你怎么跟我年龄那么巧合呢?
• (2)锦瑟-悲,触发了回忆。在史记封禅书里,太帝就是黄帝的苏子,使素女谈瑟,太 帝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悲,他就想控制住这种悲,你猜怎么着?可他控制不住,于是他 就把这个五十弦的瑟改成了二十五弦。你看从瑟的历史渊源来说,它的确传达出一种 悲。
三、主旨解读 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知 人 论 世
李商隐一生陷入党派之争。在牛、李党争的,备
受排挤,潦倒终生。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 士,后来又受李党王茂元厚爱而招为女婿。由此陷入 了牛、李两党斗争的政治漩涡,在夹缝中求生存,再 也未能有机会施展抱负,人生失意,抑郁终生。
zxx李k 商隐一生情路坎坷。婚前与柳枝有过无疾而终的
一、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七言律诗的节奏:二 二二一 或二二一二 )。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内容。 3、本文取诗歌开篇两字为题,如果另从诗中摘
取词语拟题,你会怎么选择?
二、涵泳品味
(一)品读首尾两联:
1、作者为什么看(听)到“锦瑟”而“思华年 ”?
2、诗人主观上想“思华年”吗?你是怎么看出 来?
• 他一生情路坎坷。婚前与柳枝有过无疾而终的初恋,与随公主修道的宫女宋华阳有过 一段不为世俗所容的恋情。婚后与王氏琴瑟和鸣,感情深厚,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其 妻王氏病死前,夫妻俩竟未来得及见上一面。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瑟,他写诗 追忆亡妻:“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 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他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锦瑟》这首 诗作于诗人46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之时,写完这首诗后就在第二年(47岁)就病故。
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 着深沉的身世之感。《锦瑟》这首诗作于诗人46岁罢官后 回郑州闲居之时,第二年(47岁)就病故。
党派之争:牛党令狐楚/李党王茂元 情路zxxk坎坷:多段恋情/王氏早逝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身世之感 作于46岁(年近半百)
学习目标
• 1.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 • 2.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 【学习目标】
• 1. 结合注释讲述诗歌内容。
• 2. 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
• 3.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 一、初步感知
• 导学提纲:
•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 3、本文取诗歌开篇两字为题,如果另从诗中摘取词语重新拟题,你会怎么选择?
• 有的同学一边看一边勾画,圈点勾画应该是我们读书的良好习惯。
感谢各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板书设计

拟题: 致青春/惘然


• 思华年 迷茫 凄伤 痛苦 飘渺 惘然



《锦瑟》教学设计
• 导入:
• 在晚唐的落日余晖中,有一位踏步而来的歌者--李商隐。他一生陷入党派之争:牛党令狐 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受李党王茂元厚爱而招为女婿。由此陷入了牛、李两党斗争的 政治漩涡,在夹缝中求生存,再也未能有机会施展抱负,人生失意,抑郁终生。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李商隐一生陷入党派之争: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 后来又受李党王茂元厚爱而招为女婿。由此陷入了牛、李 两党斗争的政治漩涡,在夹缝中求生存,再也未能有机会 施展抱负,zxxk人生失意,抑郁终生。
李商隐一生情路坎坷。婚前与柳枝有过无疾而终的初恋, 与随公主修道的宫女宋华阳有过一段不为世俗所容的恋情。 婚后与王氏琴瑟和鸣,感情深厚,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 其妻王氏病死前,夫妻俩竟未来得及见上一面。李商隐的 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瑟,他写诗追忆亡妻:“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
• 有一个时间的问题,他说此情可待成追忆指的是什么?是现在,只是当时已惘然指的 是哪一个时间?过去,现在过去,过去是惘然的,这样的惘然之情现在更加惘然,在 我心里藏了很久了。
• 有时间问题:“现在——当时——”谁来补充?应该补上“现在”,意思是现在回忆 起来就更加悲伤,比原来还要悲伤,这种悲伤已经在我心中几十年了,所以每一次回 忆起来都无限悲伤,哪里是现在才有呢?
初恋,与随公主修道的宫女宋华阳有过一段不为世俗 所容的恋情。婚后与王氏琴瑟和鸣,感情深厚,幸福 生活不过十余年。为了功名和生计,他不得不四处漂 泊。其妻王氏病死前,夫妻俩竟未来得及见上一面。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瑟,他曾写诗追忆亡妻: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 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锦瑟》这首诗作于诗人46 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第二年(47岁)就病故。
• 下面这句话同学们来说,你的五十弦呀每一根都---接着我的话说,你的每一根弦弹奏 出来的声音都引起来了我心灵地拨动和震颤。
• 2、诗人主观上想“思华年”吗?你是怎么看出来?
• 无端,责怪。可待追忆,追忆是主观上去回忆,有刻意回忆的意思。为什么主观上不 想“思年华”,我们还得从中间两联入手。
• 3、诗人的惘然之情持续多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