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教学设计--优质课定稿

合集下载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锦瑟》这首诗。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3)提高朗读、表达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追求。

(2)体会诗人内心的忧伤和无奈。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解读。

(2)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创造。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情感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深入剖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锦瑟》的诗意、结构、语言等特点。

2. 学生准备:预习《锦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诗歌朗诵音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李商隐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

(2)简要介绍《锦瑟》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翻译诗句,解释生僻字词。

(2)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审美价值。

(2)剖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

(3)举例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4. 互动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开展小组竞赛,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

(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所学技巧。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锦瑟》。

(2)理解《锦瑟》的创作背景、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锦瑟》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锦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商隐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意境感受。

(3)诗歌的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2)展示《锦瑟》的书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艺术形式。

2. 诗歌朗诵:(1)学生自主练习朗诵《锦瑟》。

(2)教师示范朗诵,讲解朗诵的节奏、情感把握。

3. 诗歌解析:(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锦瑟》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

(3)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锦瑟》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情境中。

(2)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锦瑟》的特点。

(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锦瑟》。

2. 结合课文,分析《锦瑟》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推荐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下面是我分享的《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供大家赏析。

《锦瑟》教案1◆自读导言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

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

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

◆自读点拨1、背景说明2、总体内容把握《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

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3、重、难点分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锦瑟》李商隐一、导入。

由《无题》“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作者。

二、解题1、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

2、(注释1)主题:悼亡之作。

3、特色:典故雅致精工;基调哀怨悲愁;意境迷离凄婉;语言清丽隽永。

三、教师范读四、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颂读五、思考:1、“五十弦”的锦瑟会联想到什么?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自己年近半百。

传统的比兴手法。

2、典故分析:庄周梦蝶——美好扑朔迷离望帝化鹃——相思南海蛟人——破灭蓝山暖玉——迷惘六、主旨归纳:请同学据自己的感受自由谈,可发挥想象和联想。

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的破灭;才情不为人知的悲哀;悼亡之作……七、背诵八、作业: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

锦瑟试讲教案模板(3篇)

锦瑟试讲教案模板(3篇)

第1篇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题:《锦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锦瑟》的文学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格律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李商隐的忧愁情怀,理解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主题。

教学重点:1. 理解《锦瑟》的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把握《锦瑟》的诗歌格律和表现手法。

3. 领悟《锦瑟》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锦瑟》的象征意义。

2. 体会诗人李商隐的忧愁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李商隐会选择“锦瑟”作为诗歌的意象?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锦瑟》,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分析《锦瑟》的格律和表现手法。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诗歌中的“锦瑟”有什么象征意义?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总结:诗歌中的“锦瑟”象征着人生的美好与无常。

四、朗读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锦瑟》。

2. 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学生分组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顾《锦瑟》的文学背景、格律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锦瑟》,谁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分析1. 教师提问:诗歌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总结: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感慨。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李商隐的忧愁情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何意义?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李商隐的忧愁情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顾《锦瑟》的主题思想。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锦瑟》的诗意及背景。

1.1.2 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句和诗歌结构。

1.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读、互评、讲解等方式,深入解读《锦瑟》。

1.2.2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李商隐与其他诗人的不同风格。

1.2.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李商隐的忧患意识和深沉情感。

1.3.2 领悟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3.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锦瑟》2.2 教学重点:诗句的含义、诗歌的结构、李商隐的诗风。

2.3 教学难点:《锦瑟》的意境、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和诗首。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锦瑟》,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解读生僻词语。

3.3 课堂讲解分析《锦瑟》的诗句和结构。

讲解李商隐的诗风及其特点。

3.4 互动环节小组讨论,探讨《锦瑟》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5 课堂小结总结《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强调李商隐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作业布置熟读《锦瑟》,掌握诗句和诗意。

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学生对《锦瑟》的诗意和诗句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李商隐的诗风和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5.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学生对《锦瑟》诗意、诗风的掌握。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

作业完成质量,如短文解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成果。

6.3 评价内容《锦瑟》诗句、诗意、诗风的掌握。

诗词《锦瑟》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词《锦瑟》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词《锦瑟》教学设计(精选7篇)诗词《锦瑟》教学设计(精选7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灿若繁星。

下面给大家分享了《锦瑟》的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诗词《锦瑟》教学设计篇1[教学步骤]一、导入快速入题1. 板书课题。

2. 播放瑟乐《淡月映鱼》。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弹奏的音乐?这是瑟所弹奏的《淡月映鱼》。

瑟音清幽哀怨,适合弹奏悲怨的曲调。

有人曾经这样来描述瑟乐,他说:如果说筝是青年的爽朗,琴是老者的沧桑,那么瑟便是中年的深沉。

3. 人到中年,在饱尝了人间冷暖,历经人生百态,阅尽沧海桑田之后,李商隐在《锦瑟》中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深沉的内心体验呢?让我们走进《锦瑟》。

二、初读感受诗美1. 播放《锦瑟》的朗读音频。

师:你能说出本诗的情感基调吗?(哀婉伤感。

)师:感情基调:哀婉伤感(情感要到位)语速:宜慢音调:低沉节奏:顿挫2. 同学们依据朗读提示和视频范读,自由读诗。

3. 点学生读。

师适当点评。

4. 学生齐读。

三、品读走入诗境1.你能找到诗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吗?大声告诉我。

明确:惘然。

师:惘然,迷糊不清貌。

2. 诗作中作者是如何传达伤感而又迷惘的情感的?你能选择其中一联,帮助我们解读吗。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怨恨以难言。

“锦瑟”,其形美丽精致;其声清幽哀怨,常与忆念、离别等悲怨情绪相联结。

如元代元好问有云:佳人锦瑟怨年华。

宋代贺铸:锦瑟年华谁与度。

“无端五十弦”,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时人痴语。

锦瑟到底有多少弦,并不是锦瑟的过错,可是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阿,你干嘛要有那么多弦? “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拨动一根琴弦。

瑟具五十弦,拨动瑟弦,繁音促节,令听者顿生烦乱思绪,所谓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故一音一节皆引思绪,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

由此也可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

“思华年”,直言本作是追思之作。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锦瑟》。

(2)理解《锦瑟》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锦瑟》的文学特色,了解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锦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人生感悟,理解其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与困惑。

(2)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人生,勇敢地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1. 《锦瑟》的诗意和主题。

2. 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锦瑟》的文学特色和审美价值。

2.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锦瑟》,感受其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锦瑟》的诗意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锦瑟》。

2. 写一篇关于《锦瑟》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并简要说明其理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锦瑟》为例,分析其文学特色和审美价值。

3. 利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情况、读后感质量和推荐诗词的合理性。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精选6篇)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

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瑟》教学设计
导入:
在晚唐的落日余晖中,有一位踏步而来的歌者--李商隐。

他一生陷入党派之争: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受李党王茂元厚爱而招为女婿。

由此陷入了牛、李两党斗争的政治漩涡,在夹缝中求生存,再也未能有机会施展抱负,人生失意,抑郁终生。

他一生情路坎坷。

婚前与柳枝有过无疾而终的初恋,与随公主修道的宫女宋华阳有过一段不为世俗所容的恋情。

婚后与王氏琴瑟和鸣,感情深厚,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

其妻王氏病死前,夫妻俩竟未来得及见上一面。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瑟,他写诗追忆亡妻:“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他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锦瑟》这首诗作于诗人46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之时,写完这首诗后就在第二年(47岁)就病故。

【学习目标】
1. 结合注释讲述诗歌内容。

2. 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

3.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一、初步感知
导学提纲: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3、本文取诗歌开篇两字为题,如果另从诗中摘取词语重新拟题,你会怎么选择?
有的同学一边看一边勾画,圈点勾画应该是我们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涵泳品味
(一)品读首尾两联:
1、在首联当中作者为什么看到“锦瑟”而“思华年”?
(1)这个五十和什么联系起来呢?他的年龄,你怎么跟我年龄那么巧合呢?
(2)锦瑟-悲,触发了回忆。

在史记封禅书里,太帝就是黄帝的苏子,使素女谈瑟,太帝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悲,他就想控制住这种悲,你猜怎么着?可他控制不住,于是他就把这个五十弦的瑟改成了二十五弦。

你看从瑟的历史渊源来说,它的确传达出一种悲。

下面这句话同学们来说,你的五十弦呀每一根都---接着我的话说,你的每一根弦弹奏出来的声音都引起来了我心灵地拨动和震颤。

2、诗人主观上想“思华年”吗?你是怎么看出来?
无端,责怪。

可待追忆,追忆是主观上去回忆,有刻意回忆的意思。

为什么主观上不想“思年华”,我们还得从中间两联入手。

3、诗人的惘然之情持续多久了?
有一个时间的问题,他说此情可待成追忆指的是什么?是现在,只是当时已惘然指的是哪一个时间?过去,现在过去,过去是惘然的,这样的惘然之情现在更加惘然,在我心里藏了很久了。

有时间问题:“现在——当时——”谁来补充?应该补上“现在”,意思是现在回忆起来就更加悲伤,比原来还要悲伤,这种悲伤已经在我心中几十年了,所以每一次回忆起来都无限悲伤,哪里是现在才有呢?
(二)品读中间两联
1、中间两联每句意在表达什么?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颈联的意境(画面)。

品读建议:
1、找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进而把握典故的用意和诗人情感。

2、运用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3、反复诵读,读出情感。

•颔联品读展示:
1、“庄生晓梦迷蝴蝶”运用了什么典故?你把握了哪个关键字?
2、“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了什么典故?作者意在表达什么?你把握了哪个关键字?
晓梦-短暂美好虚幻
先看上联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个典故原意是什么?原意是什么呢?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叫物化,事物之间没有界限,比如生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在这里是人与物之间没有界限,人就物化了,那李商隐是用这个意思吗?
对,不是用的原意,那他的用意是什么?怎么去猜测他的用意呢这个句子有一个关键字是?迷。

第二句也是用典吧,这个典故原意是什么?上联关键字是迷,下联是?托,读诗要找关键字。

这两个关键字表达什么情感呢?交流一下。

上联迷茫,下联凄凉,伤春之心死而不已,托杜鹃用啼叫来表达,杜鹃是怎么叫的?杜鹃啼血。

•颈联品读展示:
1、“沧海月明珠有泪”运用了什么典故?作者意在表达什么?你把握了哪个关键字?
2、“蓝田日暖玉生烟”运用了什么典故?作者意在表达什么?你把握了哪个关键字?
3、这一联很有画面,请同学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颈联的画面。

接着往下看,看颈联。

颈联的典故是什么意思?上联关键字是泪,下联关键字是烟,你语言的敏感很好。

不是一个典故,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①沧海遗珠,在沧海里遗漏了一颗美丽的珠子,没有人去采它。

说明这个珠子无人赏识。

②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

就是说海里面的珠,在月亮最亮的时候最饱满,当月亮不亮的时候它也就最虚亏。

③珠有泪,鲛人泣泪,颗颗成珠。

就是说南海有一种鲛人,这个鲛人流下的泪水能变成珍珠。

李商隐把三个典故柔和在一起,又把重点放在了泪上,你们说,这个意思清楚不清楚?好,你来说,清楚什么了?下联也糅合了三个典故这句诗也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①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

②玉生烟,产玉的地方,上空往往会有一层烟,说明地下有宝贝(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③玉生烟又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并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因此抑郁而死。

韩重从外地游学回来,前往她的墓上哀悼。

忽然紫玉出现,赠送明珠给韩重,并对他唱歌。

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随风而去。

好,同学们,李商隐又把三个典故,,放在烟上,说明白了?对烟的敏感度有待提高,在中国诗文中,烟这个字经常出现,有一本书,叫往事并不如烟。

烟--虚无,飘渺。

联系前文如梦如烟。

总起来看,中间两联四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

这些特点暗合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于是诗人选择了相关典象,营造了动人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就是《锦瑟》一诗的中间两联含义,我们这样把他破译了。

加上首联和尾联,整体意思就很清楚听瑟引发华年之思的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从而更加惘然伤感。

让我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品味这种美。

我们推荐一位同学,好吗?
三、主旨解读: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师总结:一曲锦瑟解人难,那么,这首诗中,他追忆“此情”到底是什么情感?自宋元以来,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古人讲,诵其诗,读其书,知其人。

(展示幻灯片)找学生读作者背景
再让学生交流发言。

师:李商隐一生是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的一生!PPT王蒙先生就曾说:“”一曲《锦瑟》弹罢,一个憔悴的背影消逝于凄婉的琴韵,留给读者无尽的怅惘。

在大师的面前,我们的探究虽然渺小,但是我们依然用最虔诚的心去聆听和感受。

《锦瑟》这个诗是当时李商隐和一个宫女,他们两个有过一段很美好的故事,但是他们后来分开了,这是首是用来怀念这段故事的。

但是也有人说他是自伤身世。

后来又有人说不对,“锦瑟”是一种乐器的名字,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的。

明白什么了?这首诗是表达怀念,追悼亡妻的。

又有人说,这首诗既不是爱情主题,也不是追悼亡妻,他表达的是自己诗歌创作的特点。

说这首诗是李商隐整个600多首诗的“序”。

现在李商隐诗比较好的版本就是这本《李商隐诗歌集解》,说《锦瑟》是他的一篇序文,这个观点是钱钟书学者提出来的。

又有人说,《锦瑟》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所表达的是自己一生当中不得志。

还有人说,这首诗不能用具体的内容概括它,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也有政治不得志的怅然若失,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把它定为某个具体的意思。

所以,“一篇《锦瑟》解人难”啊!同学们,你们希望是哪一个?这里涉及到一个读诗的规律问题,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眼神充满期盼)李商隐这首诗有作者的意义,而读者在读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读者意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常见的几种对《锦瑟》的解读:
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

(悼亡诗)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恋情诗)
3、作者的身世自伤。

(自伤身世)
……
斯人已逝,其诗永存。

让我们再次一起诵读这首唯美、伤感的千古绝唱。

以此向李商隐致敬,向唐诗的美妙致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