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刍议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5篇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5篇第一篇: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学的中心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思维是贯穿整个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的。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核心环节是理解。
在理解一环,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探究新事物,认识事物内部的联系,逐步深入事物的本质规律。
但理解的实现更是要通过思维。
因为认识活动要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不是单纯地依靠感知。
单纯依靠感知,所得只是一时的、粗浅的表象。
理解才能把握事物的脉胳走向,也有助于今后更好的学习探究,它既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结果。
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呢?笔者有如下观点:一、采取措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从教育理论中知道:中学生学习时一般都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
它告诉我们:思维分具体形象和抽象逻辑两级,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能借助词语理解概念,运用概念来进行分析推理,并且思维的深刻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充分领会寓言、格言等的隐义和转义,能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
但是他们容易被具体的事实材料所吸引,思维的发展还较多地依赖直观材料和具体经验。
况且具体经验愈丰富,越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也就越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不是年龄小才用到具体形象思维。
事实上画家作画,作家构思场面等都要用到具体形象思维。
因此,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具体经验,也是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基础。
(1)提供有关直观感性的教学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越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刻,学生获得的知识就越准确、越系统。
(2)注重阅读,注重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知识的理解还是概念的形成,常常是从语言材料开始的。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教育论文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耳提面命的授课方式,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正。
一、深入钻研教材,开发教材,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教材是教学的媒介但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教师要深研教材,选择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之处,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时,可以选择智叟与愚公的矛盾冲突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点,也可以将辩证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和现实功效定为训练点。
学生表达了许多自己的思考,有的认为愚公搬家比搬山要容易得多,而且省出精力从事其他工作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有的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比他创造的其他价值要大得多,他给了人们很多很多思想启迪,激发人们战胜很多困难,它的'精神作用远远大于搬家的收获,因此,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而且还要继续被人们称颂下去,这是最大的收获。
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应该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
要引导学生多注意揣摩课文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观点阐述等重要元素,启发学生多思考对这些重要元素的理解是否可以呈现多元化,多推测其情节发展、人物行动和结局的形成是否存在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发散思维,敢于逆向思维。
二、加强点拨引导,提高发散思维训练的成效开展发散思维训练,尽管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毕竟由于年龄层次较低,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累较少,所以不少思想和观点往往不够严谨,缺乏深度和理性,甚至可能有些偏激。
关于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关于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必须善于多向思维,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巧设问题情境,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和批改方法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训练方式;发散性思维;流畅性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实施“创造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没有创造力,党没有希望,国家没有希望,民族没有希望。
”因此,培养创造型的新一代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
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必须善于多向思维。
所以我们在重视聚合性思维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异想天开,不落俗套。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从培养其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
而要培养这三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下面就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巧设问题情境,鼓励多角度思考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首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
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独霸”讲台。
要始终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
要具有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设法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探索求异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
如在教《故乡》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中间人物,还是多余的人?提出多种设想,供学生研究探讨。
作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刍议

作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刍议创新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高级活动形式,在诸多创新思维中,发散思维又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形式,是人类进行创新活动的最重要、最起码的要求。
没有了发散思维,人类就难以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就会禁锢于陈旧的观念,拘泥一处、墨守成规、难于创新。
作文教学离不开创新,因为创新是作文教学的灵魂。
发散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在学生在作文构思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能使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不落俗套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什么是发散思维?从一个问题出发,突破原有的思维圈,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以不同途径和不同角度探索、重组,获取新的信息,而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的思维方法就是发散思维。
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话说,发散思维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新的信息。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呢?多年的教学实践验证,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发散思维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对发散思维进行检索、提取等能力。
通常情况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要达到的目的无外于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让其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即可驾驭又可调控,达到最佳的写作状态。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
总之,发散思维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中学作文题目、内容比较宽泛,学生立意作文时很不容易把握,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一、运用发散思维审题有些命题作文字数少、范围广,我就教给学生学会添加一些附加条件,使其内容更具体、更明显,这样学生就可以“大题小做”,如《秋天》,可变为“家乡的秋天”、“我眼中的秋天”、“校园的秋天”、“秋天——收获的季节”、;又如《路》可变成“人生之路“、”山间的青石板路“、”心路“、”家乡的小路“、”成才之路“”城市公路“等,这样的话主题就更加明确,学生不至于由于作文题目宽泛而无从下笔了。
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出“重头戏”。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
多少年来,我们都费尽心机,想方设法,力求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花的时间、精力不算少,但效果却不理想。
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把握得不好:重知识轻立意、重语言轻思维。
其带来的结果是:学生虽然写出了似乎合乎题意的文章,但多是套作、仿作或按照写作惯用的“框架”拼凑编造出来的。
众所周知,语言是外壳,思维是核心。
评价一篇文章,不只是看作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看文章的思想深度及其社会意义。
因此,写作不仅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我们都力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那么能力和智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笔者认为,作文能力和智力的核心应该是思维。
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能力的高低。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应该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上下功夫,在审题、立意、选材和结构方面进行创新,使学生的作文从惯常的定势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解放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抓住一个问题或围绕一个中心,摆脱思维定势的“规矩”,进行无拘无束的联翩思考,广泛地探索与这个问题或这个中心有关的方方面面,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思考,把求同思维转变为求异思维,把单向思维拓展为多向思维,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和思维内容的求新创造。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从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两个方面谈点感悟和体会:一、逆向思维——求异中出新意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其特点是:突破惯常的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但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于思考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事物的彼一面。
初中作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刍议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

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作文是生活的图像,而生活本身不是作文。
作文也不是录像式地摄取生活,反映生活的作文,需要作者依照自躯体验对现实生活进展观看、构思和表达。
人们写文章有的是从生活材料等到启发,有的从观看入手,有的从表达引进。
可是不管从哪一种都必需进展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试探,通过比拟、挑选集中到最正确点,锤炼成文。
一样的材料可能有多种观看、构思和表达,千变万化。
由此可见,作文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生活的种种图像。
写作能力就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生活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观察和表达能力。
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思维能力,尤其是多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
根据这一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一辈子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看生活,发觉生活的丰硕多彩,捕捉事物的特点,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的要求。
为适应以上要求,最近几年来中考、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也趋于一致,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占多数,目的只为给考生提供一个广漠的写作终究,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制造性。
在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
笔者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对此深有体会。
怎样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从同题异意异材、多方面变换内容、多样变化换体裁等方面入手。
一、同题异意异材初三第二学期第一次作文,我选用2001年山西省中考作文让学生训练。
题目是:话题“家〞。
有句歌词道:“回家的感觉真好!〞一提抵家,就会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家是咱们人一辈子的起点,也是咱们成长的避风港和归宿。
世界上有各类各样的家,小到血亲之家,大到一个集体、一个国家,推而广之,乃至整个世界、整个地球、整个生物群。
咱们每一个人都以各类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充当着不同的家庭成员。
根据提示,请你围绕“家〞那个话题,写一篇65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吴邦燕论文摘要:要想使作文的观点新颖、有针对性,就必须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也就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尽量多想。
这就要求我们抛弃习惯性思维,遇事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进行思考,考虑多种因素,想象各种可能,甚至是某些人认为不切实际的方面,这就是发散性思维,它也是创新思维的精髓之一。
关键词:中学生发散性思维作文正文:一、论文导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的写作指导一直处于薄弱地位,很多时候,普遍存在淡化过程,注重结果的问题。
尤其在农村学校,部分语文教师往往会根据教材所规定的写作要求,就要求学生写出规范的作文来,或者讲一些空泛抽象的类似“明确主题,突出中心,语言流畅,条理清楚……”等的条文,就要求学生进行作文。
结果下来,多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好似“雾里看花”,面对写作要求和题目,只能是模糊点头,最终敷衍了事,甚至东抄西凑,马虎应付。
学生由此缺少写作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对作文“望而生畏”,出现讨厌写作文或不喜欢上作文课的现象。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与我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固定思维模式有莫大关系,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很多同学千篇一律,一个学期下来,每一次作文都要归到同一个主题上去。
二、发散性思维的阐述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在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思考能力,确有一定的有利条件。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我们认识事物也可以有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角度。
司马迁认为,项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①,充分肯定了项羽的成就;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②也对项羽作了肯定。
毛泽东却批评项羽沽名钓誉,“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③。
由此可见思维方式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
三、发散性思维之于作文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之于作文,旨在要学会对同一题目的不同处理,或者是角度的不同、立意的不同,或者是构思的不同、手法的不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刍议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
《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
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
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
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
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
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
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
"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
"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
"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