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

新洲区2014年第4季度环境质量公报

2014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体显示:【大】【中】【小】

一、环境质量现状

201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较2013年明显好转。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总体情况较好。

(一)环境空气质量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2014年武汉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8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49.9%。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位见图1。国控监测点及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见图2。

图1 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位示意图

图2 武汉市城区及各监测点位空气质量优良率

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评价: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12微克/立方米,年、日平均浓度均达标;

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5微克/立方米,超标0.38倍;日平均浓度达标率为86.3%;

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为113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11微克/立方米,超标0.61倍,日平均浓度达标率为77.3%;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12微克/立方米,超标1.34倍,日平均浓度达标率为55.1%;

环境空气中一氧化碳(CO)年平均浓度为1.1毫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持平,年、日平均浓度均达标;

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年均值为88微克/立方米, 与2013年相比下降2微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范围为5~253微克/立方米,达标率为91.2%。

按年平均二级标准评价,2014年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项目包括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见图3~8。

2014年全市降尘平均值为9.27吨/平方公里?月,比2013年下降0.42吨/平方公里?月。

2014年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5.45,比2013年上升0.01;酸雨pH年均值为4.94,比2013年上升0.11;酸雨样品检出频率为24.0%,比2013年下降7.0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酸雨污染状况有所好转。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

2014年全市11条主要河流(港)水质状况详见表1。全市11条主要河流(港)的29个监测断面中,符合功能类别的断面有19个,占65.5%。水质现状比例为:Ⅱ类27.6%;Ⅲ类37.9%;Ⅳ类10.4%;Ⅴ类6.9%;劣Ⅴ类17.2%。断面水质类别比例见图9。

图9 主要河流(港)断面水质类别构成比例

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3条河流:汉江武汉段、沙河和举水;

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4条河流:长江武汉段、武丰河(青山港)、金水河和倒水;

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滠水;

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2条河流:马影河和通顺河(东荆河);

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府河。

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标准的主要河流(港)有7条,分别是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沙河、举水、金水河、武丰河、倒水。长江武汉段及汉江武汉段为武汉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较好。

表1 11

序号河流

名称

监测

断面

功能

类别

水质

现状

与2013

年相比

水质变

主要污染物及其超标倍数

1 长江

武汉段

纱帽(入境断

面)

ⅢⅢ稳定无杨泗港ⅢⅢ稳定无

白浒山(出境断

ⅢⅢ稳定无

2、湖泊水质2.1 重点湖泊

图10 重点湖泊水质类别构成比例

2014年全市89个重点湖泊中,竹叶海和菱角湖因湖泊治理,未开展水质监测。在开展监测的87个湖泊中,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3个,占3.4%;符合Ⅲ类标准的3个,占3.4%;符合Ⅳ类标准的44个,占50.6%;符合Ⅴ类标准的22个,占25.3%;15个湖泊水质劣于Ⅴ类,占17.3%。在61个已划定功能区类别的湖泊中,达到相应水质标准的有24个,占39.3%。89个重点湖泊水质类别比例见图10。

重点湖泊中,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3个:斧头湖、梁子湖和牛山湖;

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3个:豹澥湖、蔡甸西湖和鲁湖;

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44个:东湖、后官湖、武湖、小奓湖、严东湖、严西湖、涨渡湖、竹子湖、安仁湖、北太子湖、车墩湖、川江池、兑公咀湖、官莲湖、后襄河、鲩子湖、江汉北湖、江汉西湖、内沙湖、七湖、四美塘、陶家大湖、五加湖、小南湖、杨春湖、月湖、朱家湖、青山北湖、大茶湖、桂子湖、黄塘湖、金龙湖、马家湖、青潭湖、什子湖、胜家海、水果湖、汤仁海、桐湖、童家湖、许家赛、严家湖、姚子海和长湖;

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22个:柴泊湖、沉湖、东大湖、后湖、黄家湖、青菱湖、汤逊湖、汉阳莲花湖、机器荡子、外黄泥港(金湖)、晒湖、塔子湖、野湖、内牛栏湖(银湖)、硃山湖、杜公湖、麦家湖、盘龙湖、任凯湖、三宝湖、上涉湖和张家大湖;

水质劣于Ⅴ类的有15个:龙阳湖、三角湖、烂泥湖、墨水湖、南湖、南太子湖、汤湖、外沙湖、万家湖、西边湖、野芷湖、紫阳湖、金口后湖、王家涉和张毕湖。

与2013年相比,北太子湖、鲩子湖、内沙湖、晒湖、五加湖、小南湖、青山北湖、桂子湖、水果湖等9个湖泊水质上升,沉湖、后官湖、后湖、汤逊湖、武湖、严东湖、严西湖、烂泥湖、朱山湖、紫阳湖、金口后湖、任凯湖、上涉湖、王家涉、严家湖、张家大湖等16个湖泊水质下降,其余62个湖泊水质保持稳定。

备注:“功能类别”、“达标情况”和“主要污染物及超标倍数”栏目下的“/”表示该湖泊未明确功能区类别,不进行达标评价;菱角湖和竹叶海2014年未开展水质监测。

2.2 非重点湖泊

在77个非重点湖泊中,西湖、郭家湖、道士湖因金港新区建设工程施工,王龙湖因道路施工,都不具备水质监测条件,故未开展监测。其余73个非重点湖泊水质监测结果显示:Ⅳ类水质的湖泊有15个,占20.5%;Ⅴ类水质的湖泊有23个,占31.5%;劣Ⅴ类水质的湖泊有35个,占48.0%。与2013年开展监测的72个非重点湖泊相比,11个湖泊水质好转,其中2个明显好转;15个湖泊水质变差,其中1个明显变差;其余46个湖泊水质稳定。表3 2014

备注:西湖、王龙湖、郭家湖、道士湖因工程施工不具备监测条件未开展水质监测。

3、大、中型水库水质

在2014年开展水质监测的9座水库中,划定功能区类别标准的6座水库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余3座水库中,三姑井水库水质类别为Ⅳ类,巴山水库和矿山水库水质类别均为Ⅲ类。与2013年相比,三姑井水库水质由Ⅲ类下降为Ⅳ类,其余8座水库水质保持稳定。2014年武汉市开展监测的9座大、中型水库的水质状况见表4。

表4 2014年大中型水库水质状况统计表

备注:“功能类别”、“达标情况”和“主要污染物及超标倍数”栏目下的“/”表示该水库未明确功能区类别,不进行达标评价。

4、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态

按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

重点湖泊中,中营养湖泊15个,占17.2%;轻度富营养湖泊46个,占52.9%;中度富营养湖泊24个,占27.6%;重度富营养湖泊2个,占2.3%。

非重点湖泊中,中营养湖泊1个,占1.4%;轻度富营养湖泊27个,占37.0%;中度富营养湖泊35个,占47.9%;重度富营养湖泊10个,占13.7%。9座大中型水库中,三姑井水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其余8座水库均为中营养状态。

5、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2014年中心城区10个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和新城区1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所有监测项目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达标率为100%。

(三)声环境质量

1、道路交通噪声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评价,2014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2分贝,比去年上升0.2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二级,评价为“较好”。70分贝(含70分贝)以下路段的长度占全部监测干道总长度的61.9%,与2013年相比,下降5.9%。

2、区域环境噪声

图11 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比例图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评价,2014年武汉市建成区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3分贝。建成区昼间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均为三级,评价为“一般”。昼间55分贝以下(含55分贝)声级覆盖面积为240平方公里,占网格总面积的53.2%。在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中,生活噪声源占65.6%,工业噪声源占15.5%,交通噪声源占14.2%,施工噪声源占2.5%,其他噪声源占2.2%。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比例见图11。

(一)废气

2014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5873.2 亿标立方米,较上年增加4.27%。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02万吨,较上年下降11.48 %;其中工业排放8.45万吨,较上年下降12.16 %。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3.7万吨,较上年下降6.87%;其中工业排放量8.42万吨,较上年下降11.92%,机动车排放量5.14万吨,较上年增加2.8%。全市烟(粉)尘排放总量2.75 万吨,较上年增加7%;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2.16万吨,较上年增加9.1%;机动车烟(粉)尘排放量0.49万吨,与上年持平。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气处理设施1216台(套),其中脱硫设施57台(套),脱硝设施15台(套)。

(二) 废水

2014年,全市废水排放量8.8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1.71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19.41%;生活污水7.10亿吨,占废水排放量的80.59%。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3.98万吨,较上年下降5.73%;其中工业排放量1.49万吨,较上年下降1.97%;农业源排放量3.88万吨,较上年下降1.52 %;生活源排放量8.26万吨,较上年下降8.32 %。全市氨氮排放总量为1.68万吨,较上年下降6.15 %;其中工业排放量0.139万吨,较上年下降0.7 %;农业源排放量0.34万吨,较上年下降2.86%;生活源排放量1.17万吨,较上年下降7.87%。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342台(套),年处理工业废水11.43亿吨。2014年全市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22座,全年共处理污水约7.28亿吨。

(三)工业固体废物

2014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400.47万吨,综合利用量1279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36.59万吨),处置量140.03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98.71%。

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21.51万吨,综合利用量5.95万吨,处置量15.48万吨,贮存量0.08万吨,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99.63%。

三、主要环保工作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环保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推进环境保护改革,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全面加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完成各类重点减排项目110项,城镇污水处理量7.28亿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较2013年下降5.73%、6.15 %、11.48 %、6.87%,均超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

2014年,全市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3027个。严格坚持“批项目、核总量”原则,对涉水项目实行等量替代,对涉气项目实行倍量替代;坚守“十不批”审批红线,依法否决或暂缓审批20多个污水管网配套建设不完善或占用湿地保护区的建设项目。

(三)大气污染防治

制定实施《武汉市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2013-2017)》及考核评价办法,初步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开展烟粉尘污染治理,立案查处及整改“冒黑烟”企业298家,拆除或改燃禁燃区内276台燃煤锅炉;制定《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已获省、市人大审议通过;全面启用工况法开展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全市25个社会化的机动车检验机构共建成环检线102条;实行三环线内黄标车全天禁行,全市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6万余台,公共交通黄标车全部淘汰完毕,年底全面供应国四车用柴油;继续推动油气回收综合整治工作,完成234座加油站、8座储油库、378辆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启动工地扬尘在线监控试点工作;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就加强污染天气预警预报协作和推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一体化达成协议;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雾霾天气或重大活动期间,适时采取“停工、停产、限产、限行”等措施。(四)江河湖泊监管治理

源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和环境安全隐患,将蔡甸水厂反冲口迁出保护区外,督促停用了港东水厂上游清淤泥沙排口,整治了余氏墩、白鹤嘴、白沙洲

等水源地的菜地,建设了宗关水厂、港东水厂、江夏水厂等水源地隔离设施;严查涉湖违法排污行为,建立涉湖企业监管、项目审批、水质监测、日

常巡查、投诉处理等长效监管机制;督促实施三金潭、黄浦路、汤逊湖等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

(五)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8个、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站86个,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程39个。积极开展生态村、

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蔡甸区国家级生态区的创建,累计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生态村397个。

(六)环境安全保障

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市累计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4828人(次),检查企业5715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排污企

业54家,挂牌督办违法排污企业26家;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组织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实战演练,妥善应对多起突发环境事

件;基本建成武汉市危险废物物联网监管系统及武汉市放射源在线监控管理系统;组织开展2014年度全市辐射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及危险废物专项整

治工作,全面排查390余家核技术利用单位,排查涉危单位643家,清查历史遗留危险废物340.61吨。

附件:2014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pdf

网站地图主办: 武汉市环境保护局技术支持:武汉市环境信息中心ICP备案编号:卾ICP备05008141号

通讯地址: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422号邮编:430015 联系我们copyright? 2008 武汉市环境保护局版权所有

长江日报 2015-03-20 记者张晟通讯员王勇鄢祖海

昨日,市环保局发布2014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较2013年明显好转。去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8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49.9%。PM10、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污染物排放 (1)废气 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方米(标)。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80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3万吨,比上年下降5.5%。 (2)废水 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365.3亿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吨,比上年下降1.8%。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81万吨,比上年增长9.4%;重金属排放量 1697吨,比上年增长 4.7%;砷排放量 1038吨,比上年增长 14.4%;氰化物排放量2548吨,比上年增长2.8%;挥发酚排放量5442吨,比上年增长8.9%; 石油类排放量55748吨,比上年下降10.l%。 (3)工业固体废物 199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含乡镇

工业)6.2亿吨,与上年持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19亿吨,其中排入江河的工业固体废物为0.07亿吨,较上年有所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 亿吨,占地55697公顷。 (4)乡镇工业近年来,我国乡镇工业发展迅猛,污染呈加重趋势。据有关部门测算,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6%;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 49.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2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16.2%。与 1989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调查结果的可比指标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65.4%,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23.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56.9%。 2.环境质量 (1)大气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在89一849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5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据85个城市统计,45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以兰州、吉林、焦作、万县污染为重。据84个城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20—64.61吨/平方公里/月之间,北方城市平均为 24.76吨/平方公里.月,南方城市平均为 10.57吨/平方公里·月,有57.3%的城市超过了暂

六大主线布局新型城镇化概念(附股)

六大主线布局新型城镇化概念(附股) 六大主线布局新型城镇化概念(附股) 2012-12-15 10:17 编者按:继“美丽中国”概念后,新型城镇化成为二级市场关注的焦点。分析人士指出,事实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今年以来的多次发言均把城镇化作为强调对象。可以预期的是,城镇化将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源泉,后市建材水泥、建工机械、房地产、中小城镇商业股、汽车、环保等将成为年末A股一道靓丽风景。 基金调仓瞄准城镇化主题六大主线布局概念股 近期基金重仓股的频频暴跌,导致基金净值大幅缩水,不过这背后也隐现着基金调仓的身影。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A股在四季度出现重挫,但在许多基金经理的眼中,个股的深度调整或成为明年行情布局的好机会,而出于对明年热点板块的预期,部分基金已经开始进行结构性调仓,“城镇化”毫无悬念地成为基金经理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今年最后一个月的A股走势,多数基金经理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但在A股击穿2000点后在明年会上演一波强势反

弹行情,他们却有着良好的预期。 天治财富增长(350001,基金吧)基金经理周雪军表示,对中小市值股票解禁减持、年底资金链、明年经济和企业盈利的担忧,将继续主导着股市走向,大盘总体疲弱。但在大盘跌到目前水平后,短期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和速度都不大;一些业绩有望持续增长、估值不高的个股开始出现吸引力,从布局2013年的角度可以逐步配置。 不过,周雪军还表示,更为显着的机会目前还看不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难以期待,注重结构、关注节奏、积小胜为大胜,始终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操作重点。 光大保德信则指出,在众多不确定性背景下,弱势的市场往往会选择更加谨慎,但大盘并非没有机会,因为短期来看,经济确实有阶段性企稳的迹象,如11月的PMI数据进一步回升,及刚公布的工业、企业的盈利也出现好转。 而从长期经济来看,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日前表示,他不完全赞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并指出,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改革是未来中国最大的红利。据此,光大保德信认为,虽然市场难以找出较醒目的上涨动力,但对市场仍然有信心。 城镇化成新主线 在对A股明年行情预期乐观的同时,基金经理们也在寻找着能在明年大放异彩的投资主线,而政府力倡的“城镇化”毫

我国环境状况年度公报

更多资料请访问.(.....)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污染物排放 (1)废气 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

方米(标)。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与上年差不多持平,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80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与上年差不多持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3万吨,比上年下降5.5%。 (2)废水 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365.3亿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吨,比上年下降1.8%。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81万吨,比上年增长9.4%;重金属排放量 1697吨,比上年增长 4.7%;砷排放量 1038吨,比上年增长 14.4%;氰化物排放量2548吨,比上年增长2.8%;挥发酚排放量5442吨,比上年增长8.9%; 石油类排放量55748吨,比上年下降10.l%。 (3)工业固体废物 199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含乡镇工业)6.2亿吨,与上年持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19亿吨,其中排入江河的工业固体废物为0.07亿吨,较上年有所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 亿吨,占地55697公顷。 (4)乡镇工业近年来,我国乡镇工业进展迅猛,污染呈加重趋势。

据有关部门测算,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6%;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 49.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2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16.2%。与 1989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调查结果的可比指标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65.4%,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23.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56.9%。 2.环境质量 (1)大气全国都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在89一849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都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南方都市平均25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据85个都市统计,45个都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以兰州、吉林、焦作、万县污染为重。据84个都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20—64.61吨/平方公里/月之间,北方都市平均为 24.76吨/平方公里.月,南方都市平均为 10.57吨/平方公里·月,有57.3%的都市超过了暂定限值。污染严重的都市有包头、焦作、鞍山、大同、唐山、哈尔滨、太原和石家庄。据88个都市统计,二氧化硫浓度年际

武汉市政府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文件武政规〔2017〕8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通知 武政规〔2017〕8号 日期:2017年03月27日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窗口〗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6〕7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经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发展目标 (一)房屋建筑。到2017年底,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0%;2018年—2020年,上述比例力争逐年递增10%,到2020年底,力争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40%。 下列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下的民用建筑以及建设项目的附属设施除外)在土地供应时应当明确按照装配式方式进行建造: 1.自2017年4月1日起,二环线以内的民用建筑,二环线以外的重点功能区(含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生态新城、汉阳区四新会展商务区、青山区滨江商务区、洪山区杨春湖商务区)的民用建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公共建筑,独立成栋的保障性住房项目;

2.自2018年1月1日起,各中心城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含汉南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工区范围内的民用建筑; 3.自2019年1月1日起,新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都市发展区、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范围内的民用建筑。 (二)市政基础设施(含城市道路桥梁、综合管廊等)。自2017年4月1日起,开展装配式建设试点,并逐步完善相关建设标准;自2018年1月1日起,凡符合装配式建造条件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应当按照装配式建造标准进行建设。 二、政策措施 (一)按照装配式建造方式开发建设的项目,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在办理规划审批时,其外墙装配式部分建筑面积(不超过规划总建筑面积的3%)不计入成交地块的容积率核算。(责任部门:市国土规划局) (二)按照装配式建造方式开发建设的商品房项目,其预售资金监管比例按照15%执行;小高层及以上建筑结构主体施工达到总层数三分之一以上,且已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的,即可办理预售许可证。(责任部门:市住房保障房管局) (三)按照装配式建造方式开发建设的项目,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可即征即退;符合新型墙体材料要求的技术研发项目,可按照相关规定从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中给予技术研发资金补助。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视同新型墙体材料,可按照相关规定享受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政策;企业为开发建筑产业现代化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符合条件的除可以在税前列支外,并

2015年沈阳市环境质量公报

2015年沈阳市环境质量公报 2015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07天;辽河干流沈阳段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水质标准;浑河干流沈阳段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质标准;沈阳市辖区内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沈阳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二级,区域声环境总体水平为三级;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良,适合人类生存。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5年,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07天,与2014年相比,增加16天。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一氧化碳(CO)浓度升高。 (一)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2015年,沈阳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56.7%,其中,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Ⅰ级(优)天数28天,Ⅱ级(良)天数179天,Ⅲ级(轻

度污染)天数96天,Ⅳ级(中度污染)天数30天,Ⅴ级(重度污染)天数24天,Ⅵ级(严重污染)天数8天。(二)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 2015年,沈阳市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如下: 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浓度为11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6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78.6%。 细颗粒物(PM2.5)的年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1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67.4%。 二氧化硫(SO2)的年均浓度为66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87.1%。 二氧化氮(NO2)的年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2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93.4%。 一氧化碳(CO)的年均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2.2毫克/立方米,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100%。 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24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55微克/立方米,全年达标332天,达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大气 1993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0万亿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氧化硫排放量1795万吨,比上年增长6.5%;工业粉尘排放量617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范围为108-81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南方城市平均251微克/立方米,较上年略有上升。据74个城市统计,38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尤以吉林、万县、大原、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为重。据73个城市统计,降尘半月均值在l.0-83.5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有明显增加,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污染严重的城市依次为包头、鞍山、大同、唐山、哈尔滨、济南、银川、石家庄、长春和大原。据77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8-451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l00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6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宜宾、重庆、南充、济南、青岛、乌鲁木齐、大同、保定、石家庄、宜昌、天津、唐山、洛阳和太原,占统计城市数的20.0%,较去年有所增加。据77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均值范围为10-14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北方城市平均59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污染较重的城市有乌鲁木齐、大连、广州、

兰州、北京、郑州、深圳、长春、沈阳等。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据73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94-7.6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49.3%。赣州、长沙、南充、宜宾、怀化、重庆、梧州、南昌、沪州、杭州、衡阳和桂林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2.水 199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55.6亿吨,比上年下降3.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9.5亿吨,比上年下降6.2%。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22万吨,比上年下降12.5%;重金属排放量1621吨,比上年增长6.9%;砷排放量907吨,比上年增长4.0%;氰化物排放量2480吨,比上年下降30.7%;挥发酚排放量4996吨,比上年下降22.2%;石油类排放量71399吨,比上年增长9.7%。全国大江大河干流的水质状况基本良好,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较重。在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水质评价的123个重点河段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 类的占25%,符合3类标准的占27%,属于4、5类标准的占48%。监测结果表明,全国江河水质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但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河段岸边水域污染严重。在50个重点河段中,符合1、2类标准的占37%,符合3类标准的占31%,属于4、5类标准的占32%。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部分河段铜、砷化物超标。黄河流域的干流水质较好,但重点监测的支流河段中,汾河、渭河、伊洛河、小清河部分河段有机污染十分严重。在16个重点监测河段中,符合1、2类标

湖北省武汉市2019年高一下学期地理3月月考试卷A卷

湖北省武汉市2019年高一下学期地理3月月考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1题;共40分) 1. (6分) (2016高二上·桂林期中) 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1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甲市可能是() A . 西宁 B . 延安 C . 上海 D . 广州 (2) 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 (4分) (2017高一下·濮阳月考)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在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人口潜力指数=某一地区的相对合理人口密度/该地区的现实人口密度。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结合材料和表格内容,下列省区人口潜力特征最适度的是() A . 河南 B . 上海 C . 四川 D . 山东 (2) 新疆人口潜力指数高的直接原因是该区() A . 资源丰富 B . 人口容量大 C . 人口稀少 D . 拥有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3. (6分)(2017·衡阳模拟) 读“某区域人口相关数据坐标图”,完成下列各题。

(1) 有关该区域人口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 . 人口机械增长超过自然增长 B . 人口变化主要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C . 影响该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政策 D . 人口总数与劳动力总数同时达到最大值 (2) 由图中信息可以得出() A . 2041年与1981年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相似 B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人口增长率一致 C . 2026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主要与1966年前后人口自然增长有关 D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人口增长率完全呈正相关 4. (2分) (2017高一下·广东期末) 读“浙江省某地的地形剖面图”与“人口、聚落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8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 二○○九年六月四日

目 录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 淡水环境 (4) 海洋环境 (22) 大气环境 (30) 声环境 (35) 固体废物 (38) 辐射环境 (41) 自然生态 (45) 土地与农村环境 (50) 森 林 (54) 草 原 (57) 气候与自然灾害 (59) 专栏 环境保护部成立 (66) 三大基础性战略工程进展顺利 (67)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 (6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 (69) 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应急 (7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成功发射 (71) 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72) 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深化 (73)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4) 强化环境准入,坚持科学审批 (75) 化学品管理 (76) 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7) 地方病防治 (78) 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79) 环境宣传教育 (80)

2008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华社记者 摄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新华社记者 摄

2008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环境保护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环境保护工作既有效应对了经济高增长、财政高收入、企业高效益的发展局面,也经受了增长速度下行、财政收入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与环境逐步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重要措施之一。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调整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管理工作,完善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程序,认真兑现七项承诺,对符合环境保护准入条件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对“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项目严格把关。三是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42%和5.95%,比2005年分别下降6.61%和8.95%,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圆满完成特大自然灾害环境应急处置和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五是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淮河、海河等七项

04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探索 ——以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例 王梅胡民锋 Zeya Quid Richard Garber 杨昔乔亮亮周丽 摘要:本文从生态、乡村地区和实施性规划三个层面深度剖析,以武汉市远郊农村涨渡湖农场为例,从乡村特点、乡村与城镇地区差异等角度切入探索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内容、体系和特点。本文认为乡村实施性规划内容应实现从过去只关注建设用地的个体式点规划向乡村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全覆盖进行转型;规划体系应涵盖控规和修规两个层次,其中控规应实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统一深度一张图规划,修规包括农村居住区设计和农用地开发整理设计。本文同时在乡村规划编制特点上探索创新,提出通过城乡统筹政策、利用乡村生态特质和三规合一的编制手段等,以符合乡村特点的产业规划加快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农民居住社区设计指导建设,以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农用地开发整理政策推动乡村规划实施等方式促进乡域经济发展。本文对现行乡村规划编制侧重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思路有一定的突破,同时从内生资源出发关注乡村产业发展,为村庄发展找到更多的活力与动力,探索出了一套能应用并推广的生态新村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乡村地区生态城乡统筹实施性规划 城镇和乡村作为两种社会形态的差异长期存在,缩小城乡差距、化解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于规划而言,现行规划体系也具有明显的二元化特征,长期以来规划主要以城镇为研究对象,城镇规划和管理相对成熟,而乡村研究却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现有研究仅限于对乡村规划一般性技术和理论的探讨,尚未涉及乡村规划的深层问题,对乡村地区的规划和管理基本处于自发发展状态。因此,本文拟以武汉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从生态、乡村地区和实施性规划层面,研究乡村地区实施性规划编制的内容、体系和特点等,以乡村视角推动城镇化和城乡规划转型。 1 乡村的特点 乡村地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空间形态相对简单。该区域是中国传统文化根,具有特色地域景观和文化特质,从经济发展条件上来看,地区不同,条件差异巨大。 1.1 乡村地区共性特点 1.1.1 村庄分布零散 乡村地区以广大农村地区为主,含部分镇区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总体分布零散,存在大量散点农村居民点,以武汉市为例,乡村范围内农村地区村湾数17543个,每个农村居民点面积3公顷左右。见图1。 1.1.2 拥有大尺度生态要素

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6.3

生态环境部于6月2日上午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向社会发布《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了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全国1940个国考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比例为74.9%,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3.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说,从2019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来看,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用三个“越来越”概括表述:一是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1.7%,重污染天数由平均10天下降到6天,减少了40% ,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由36天下降到20天,减少了约45%,北京由43天下降到4天,减少了约90%。全国优良天数比例总体上升,2019年达82%。二是水质越来越清。“十三五”以来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逐年增加、重度污染水体逐年减少,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累计上升8.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全国海水水质稳中向好,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累计提高6.1个百分点,劣四类水体比例累计下降6.6个百分点。三是生态越来越美。全国生态状况指数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由2012年的452个增加到2019年的817个,其中12.5%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比好转。 柏仇勇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改善程度距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差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都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全国仍有65个国考断面水质为劣Ⅴ类,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仍为轻度污染;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7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地下水水质总体上并不乐观;全国近岸海域仍有13个海

198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年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现将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告如下: 一、环境污染状况 (一)大气环境 我国大气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人中城市。城市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据全国统计和监测,1989年烟尘排放量力13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氧化硫排放量力1564万吨,较上年略有增加。城市大气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据国家大气质量监测网监测,1989年全国城市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4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52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318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37%,加重的城市占3%,其余城市变化不大。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10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9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119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4%,加重的城市占4%,其余城市变化不大。超标城市数的比重由14%上升到16%,其中,北方城市超标为11%,南方城市超标为21%。大部分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污染严重,日均值超标的北方城市为43%,南方城市为29%,同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地区无明显变化,但酸雨区面积扩大。 (二)水环境 我国大江大河水质基本良好,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农业生产等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全国统计,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力252亿吨,较上年减少16 亿吨,下降6%。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汞、铜、铅、六价铬)的排放量为2089吨,比上年下降5%,砷排放量力1281吨,比上年下降16%,氰化物排放量力4468吨,比上年下降8%,酚排放量力7613吨,比上年下降4%,石油类排放量力71051吨,比上年下降8%。 据国家水质监测网监测,1989年流经城市的河流仍然存在岸边污染带,局部水体污染严重,72%的纳污河段各项污染物的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河流的城市段污染,小河流重于大河流,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六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尚好,但不如上年,各监测断面悬浮物年均值均超标,氨氮污染加重,个别江段挥发酚、汞、石油类等污染物超标。黄河干流水质较上年略有改善,砷污染减轻,但氨氮和耗氧有机物污染加重,所有监测断面悬浮物均超标。珠江水系大部分江段水质良好,重金属污染有所减轻,但部分江段氨氮、耗氧有机物、亚硝酸盐氮污染有所加重。淮河水系水质恶化,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以及铅、铜污染加重,但耗氧有机物污染有所减轻。松花江水系污染加重,耗氧有机物、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污染呈上升趋势,个别江段仍有汞和石油污染。大辽河水系在六大水系中污染最重,水质较上年恶化,所有监测断面的氨氮、耗氧有机物年均值均超标,挥发酚、耗氧有机物和氨氮污染均加重。 1989年,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海域水质尚好。沿岸海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油类、有机物、营养盐类和重金属。锦州湾海域水质污染有所减轻。胶州湾水质污染面积达海湾面积的10%,东岸河口、滩涂和港区的底质污染严重,生物种类减少。长江口、珠江口水质良好,但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时有赤潮发生。本年度是我国

2015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工作任务,谋划“十三五”工作思路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大局,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根本要求,坚持保护环境和优化发展相结合,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5.70万吨和1.27万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0.36万吨和15.52万吨,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5年度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24.85%、氨氮14.75%、二氧化硫26.84%、氮氧化物38.27%,四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2015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地表水水质有所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呈稳中向好态势,辐射环境保持安全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为优。但是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仍然较缓,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较低,劣Ⅴ类水体还占一定比例,部分平原河网污染较重,环境空气中部分污染物仍存在超标现象,近岸海域水质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较高,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较差。

二、地表水环境 我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部分水源地有水华风险;地表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平原河网污染较重,劣Ⅴ类水质断面还占一定比例,近岸海域水质较差。 (一)基本状况 1、饮用水源 2015年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全市重点监测饮用水源地34个,水质达标率100%,其中Ⅰ类水的水源地2个,Ⅱ类水20个,Ⅲ类水12个,12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以Ⅱ类为主,80项挥发性、半挥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类等毒理指标均未检出。饮用水源水华总体处于可控范围,水华预警监测显示全市34个主要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LR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体均处于无毒状态。湖库型水源地营养状态总体以中营养为主,其中白溪水库、十字路水库为贫营养,其他水库均为中营养。 2、地表水 2015年地表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地表水80个市控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率45%,比2014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功能区达标率66.3%,比2014年提高8.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8.8%,比2014年下降2.5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3%、1%和15.6%。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石油类。

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而努力奋斗 阮成发在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实录摘要 (2011年12月20日)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抓投资、兴产业、促转型、保增长,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规模和效益成倍增加。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4000、5000、6000亿元台阶,迈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预计2011年达到6500亿元以上,是2006年的1.94倍。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突破2000、3000、4000亿元,预计2011年完成4250亿元,是2006年的3.21倍。投资5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36个。 支柱产业和重点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千亿产业实现零的突破,预计2011年,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 ——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形象初显。我们以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 周年为契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拆迁、融资等困难,探索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新途径。五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306亿元,是前五年的3.98倍。 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组织修编《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并获国务院批复,国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得到明确。确立了“1+6”、“多轴多心”、“六楔入城”的开放式城市空间格局,拓展了586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三大火车站新建、改造完成,武广高铁开通,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规模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投入使用。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和国际航站楼建成,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250万人次。规划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新港实现亿吨大港目标。 城市路网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1号线通车运营,六条地铁线同步推进。外环线、三环线、二环线汉口段贯通,一环线改造提升。长江隧道、天兴洲大桥、阳逻大桥三条过长江桥隧通车,二七大桥通车在即。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城镇化问题,“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发展的主题词。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是引领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城镇化。根据规划,我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强调生态文明注重城镇化质量。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明确提出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为使城市生活和谐宜人,规划要求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 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仙桃市、宜城市被列为试点城市。 试点时间: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试点任务: 1、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 2、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把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编制公开透明的城市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融资规划,针对不同项目性质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与偿债机制。理顺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综述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以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生态立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力推动“多规合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狠抓“六大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污染减排,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优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态势。 第一部分全省环境状况 水环境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 201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8568.19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其中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集中式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分别为6322.77万吨、32205.95万吨、39.47万吨,所占比例分别为

河流水质类别评价 Ⅱ类59.8% Ⅲ类 34.4% Ⅳ类4.6%Ⅴ类1.2% 16.4%、83.5%、0.1%。城市(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0.2%。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8.79万吨,比上年减少4.0%,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0.88万吨、9.92万吨、7.84万吨、0.15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10万吨,比上年减少8.7%,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设施氨氮排放量分别为0.05万吨、0.84万吨、1.20万吨、0.01万吨。 水环境质量 河流水质状况 2015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监测的32条主要河流 87 个断面中,94.2%的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劣于Ⅲ类水质的断面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的局部河段, 主要受农业及农村面源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影响,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与2014年相比,全省河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农业源40.0% 生活源57.1%工业源2.3%集中式治理设施0.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 状况 200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20亿吨,比上年增加13.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303万吨,比上年减少2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9.26亿吨。 措施与行动 【法规标准建设】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发布导则》;起草了危险废物出口申请和审批管理办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导则,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查细则;组织起草了《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 【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完成75个《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复核工作。国家发改委对43个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含重庆两个危险废物处置项目)下达了投资计划,批准总投资18173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9667万元,地方配套投资72067万元),下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71593万元;批复了《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中的3个能力建设项目,批准项目总投资6025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3217万元,地方配套投资7033万元),下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9618万元(其中31个放射性废物库项目资金28918万

元,二恶英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700万元)。2006年,《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共下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1211万元。 【危险废物环境管理】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对13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申请单位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共审批颁发12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为配合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范围选择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开展工业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试点及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源专项调查工作。为确保《铬渣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的顺利实施,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对部分省市的铬渣治理情况进行了现场督办。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密切配合,在上年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再次对东南沿海部分省市医疗废物开展了专项检查。 【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 国家环保总局与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禁止进口货物目录(第六批)》和《禁止出口货物目录(第三批)》,将中国淘汰和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17种有毒化学品列入中国禁止进出口货物目录;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中国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包括188种有毒化学品,自2006年1月1日起替代《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第一、二批)》,按《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管理并设立为期一年的过渡期。2006年,共审核和发放《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证》281份,《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放行通知单》10518份。 【进口废物管理】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

2010中国环境公报

2010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目录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 淡水环境 (5) 海洋环境 (23) 大气环境 (29) 声环境 (35) 固体废物 (38) 辐射环境 (42) 自然生态 (46) 土地与农村环境 (50) 森林 (54) 草原 (57) 气候与自然灾害 (59) 专栏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0) 环境执法检查 (71) 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72) 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状况 (73) 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情况 (74) 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75) 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6) 环境状况公众满意度调查 (77) 环境经济政策主要进展 (78) 化学品管理 (79)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80) 环境卫星工作进展情况 (81) 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2010-2012年) (82) 环境宣传教育 (83) 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 (84) 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性文件总体情况与进展 (85) 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 (86)

2010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防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华社记者摄2010年3月5日,温家 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新华社记者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