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语言文化因素

合集下载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对世界各地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开始与外界进行交流,由此导致了许多汉语词汇被吸收并融入了其他语言中。

本文旨在从接触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现象,探讨这一现象对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一、汉语借词的历史背景汉语借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期和中国的海上贸易时代。

这些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得汉语词汇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历史上,许多英国、美国和其他英语使用国家的人们曾前往中国寻找新的商机或传教,这进一步促进了汉语借词的现象。

二、汉语借词对英语的影响1. 词汇方面: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数量相当可观,特别是在食物、茶文化、宗教、哲学、医学和武术等领域。

例如,chopsticks(筷子),kung fu(功夫),dim sum(点心),panda(熊猫)等词汇都是被直接借用的汉语词汇。

这些借词为英语丰富了词汇宝库,也为国际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纽带。

2. 文化方面:汉语借词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

汉语借词带入英语语境中的文化元素和观念,使得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和好奇。

例如,英语中的“yin and yang”(阴阳)概念已成为了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让英语使用者更容易理解中国文化中的这一概念。

三、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 语言接触的作用: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和语言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当不同的语言接触并相互影响时,会促进互相借用单词、语法甚至语音特征。

汉语借词的存在不仅反映了英语与汉语的接触,也是语言接触现象的产物。

2. 文化交流的推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习俗等。

通过语言学习和借词的过程,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使用,使得东西方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合,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理解。

结论汉语借词现象在英语中的存在不仅为英语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添色彩,也为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究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究

正如语言学家 萨呸尔( pi 所说 “ Sa ) r 语言象 文化一样 , 是
很 少 能 自给 自足 的 。 f 个 国 家 和 其 它 国 家 的 交 流 过 程 ” 一
C i 、 hn s、io sk t hn C ieeSn 及 i 、 a等 词。有趣 的是 , a l e 这些 首 批
中 , 断 地 从 这 些 国家 的语 言 中 吸 收 有 用 的语 言 来 丰 富 自 己 不 的 词 汇 , 言 之 间 的这 种 相 互 借 用 是 语 言 发 展 的一 个普 遍 现 语 象 , 英 语 中也 是 这 样 。英 语 经 过 10 在 50年 的 变 迁 , 几 个 日 从 耳 曼 部 族 的 语 言 发 展 成 为 今 天 世 界 上 最 流 行 的 语 言 , 为 称 “ 是 世 界 语 的世 界 语 ” 这 与 其 词 汇 的 开 放 性 是 分 不 开 的 。 不 , 英 语 可以 自由 接 纳 外 来 成 分 , 词 已经 达 到 5 借 O多 万 个 。 英 语 的 外 米 词 不 仅 来 源 于 法 语 、 丁语 和 希 腊 语 等 欧 洲 语 言 , 拉
外 , 数 学 者 也 认 为 “ ” 入 阿 拉 伯 语 时 为 Sn 再 到 希 腊 多 秦 进 i, 语 成 了 Sn , 丁 语 成 了 S a , 后 进 入 英 语 才 成 为 今 天 的 i 拉 a i e最 n
Sn i o。
英 语 中 的 汉 语 借 词 已经 有 一 干 多 年 的历 史 , 英 语 中 大 但 量 涌 现 汉语 借 词 的 现 象 始 于 一 百 多 年 前 , 其 是 近 二 十 年 尤 来 , 着 中 国 国力 的增 强 , 语 的 国际 影 响 也 越 来 越 大 , 语 随 汉 英 中 来 源 于 汉 语 的 词 汇 与 日俱 增 , 量 富 有 中 国特 色 词 汇 的 汉 大 语 借 词 进 入 英 语 。 欧 洲 人 做 过 统 计 , 19 自 94年 以来 , 入 国 加 际 英 语行 列 的 词 汇 中 , 语 贡 献 了 5 到 2 % , 过 任 何 其 汉 % 0 超 它 来 源 。 据 最 新 统 计 , 语 借 词 共 有 18 汉 4 8个 , 括 音 借 词 和 包 意 借 研 究 英 语 中 的 汉 语 借 词 不 仅 _ 以 加 深 了 解 中 两 I I 丁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汉语与英语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两种语言之间互相影响和借鉴是一种文化
交流的表现。

英语中汉语借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借词具有一定的特征与特点。

一、音译和义译结合
二、与中国文化、饮食、体育相关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大多与中国的文化、饮食、体育相关,如“kung fu”(功夫)、“zen”(禅)、“qigong”(气功)、“dim sum”(点心)、“chopsticks”(筷子)、“noodles”(面条)、“wok”(炒锅)、“panda”(熊猫)、“feng shui”(风水)等。

汉语中的文化元素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汉语借词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
输出形式。

三、带有特定意义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通常带有特定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与汉语原词汇的语义有所不同。

例如,“chop suey”(杂烩菜)在汉语中是一种荪菜,但在英语中是一个听起来有趣的
词汇,被用来描述一种杂烩的烹饪风格,“kowtow”(磕头)在汉语中是一种尊敬的表示,而在英语中则指某人向他人卑躬屈膝。

四、融汇口语、语言和文化的元素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融合了口语、语言和文化的元素,这些借词的使用频率也让它们成
为英语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ping pong”(乒乓球)、“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
总的来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充分反映了汉语和英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些借词不
仅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用词汇的现象。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音译借词:音译借词是指英语将汉语词语音译过来使用的现象。

英语中的“Kung Fu”(功夫)就是从汉语音译过来的。

在音译借词中,有一些词汇的发音被英语化,使其更易于发音和理解。

“wonton”(云吞)在汉语中发音“yúntūn”,而在英语中发音“wǎndūn”。

2. 翻译借词:翻译借词是指英语将汉语词语的含义进行翻译后使用的现象。

英语中的“longan”(龙眼)是将汉语词语的字面意思、“tea”(茶)是将汉语饮品的名称进行翻译后使用的。

在翻译借词中,有一些词汇的翻译结果与原汉语词语的拼写和发音相似,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文化借词:文化借词是指英语借用汉语中的特定文化词汇的现象。

这些词汇通常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

“feng shui”(风水)是指中国古代传统的布局学说,“qi”(气)是指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概念。

“kowtow”(叩头)则是指中国古代一种向皇帝表示敬意的仪式。

4. 饮食借词:饮食借词是指英语借用汉语中的食物和饮品的名称的现象。

随着中餐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许多汉语中的饮食词汇也被英语借用。

“dim sum”(点心)是指中国传统的小吃,“tapioca”(木薯)是指中国传统饮品中的一种原料。

5. 技术借词:技术借词是指英语借用汉语中的科技术语的现象。

由于中国在科技研发领域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汉语技术词汇被英语借用。

“doppler”(多普勒)是指一种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技术,“ping pong diplomacy”(乒乓外交)是指中国政府利用乒乓球比赛来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外交策略。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音译、翻译、文化、饮食和技术等方面。

这些借词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资源,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1.借词的定义与普遍性2.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重要性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1.古代汉语借词的传入2.近现代汉语借词的传入三、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文化成因1.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2.汉语词汇的独特魅力四、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借词词源1.汉语借词的语音变化2.汉语借词的形态变化五、汉语借词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2.丰富英语词汇体系六、结论1.汉语借词的独特价值和意义2.汉语借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文一、引言在世界各主要语言中,借词是一种普遍现象。

借词,顾名思义,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吸收借用而来的词语。

这种语言现象不仅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在各领域不断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同时也是对各种文化差异的一种反映。

在众多的语言借词中,汉语借词在英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历史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古代汉语借词的传入和近现代汉语借词的传入。

古代汉语借词的传入主要源于 17 世纪至 18 世纪,这一时期,由于中西方贸易往来的加强,一些汉语词汇随着商品、文化等形式传入西方。

例如,“茶”(tea)、“丝绸”(silk)等词就是这一时期传入英语的。

近现代汉语借词的传入则始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传教士、学者和商人来到中国,他们为了更好地与当地人沟通,开始学习汉语。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许多汉语词汇翻译成英语,并带回西方。

如“孔夫子”(Confucius)、“道”(Tao)等词就是这一时期传入英语的。

三、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文化成因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传入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密不可分。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对汉语词汇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汉语词汇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许多英语使用者。

例如,汉语中的许多成语、典故等,都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力,这使得许多英语使用者愿意将这些词汇引入英语中。

《2024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范文

《2024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范文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词汇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其中一部分变化来自于对其他语言,特别是汉语的借词。

本文旨在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深入研究。

二、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现状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被引入到英语中,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

这些借词涵盖了各个领域,如科技、文化、生活等,丰富了英语的词汇系统。

同时,这些借词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接触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接触语言学的视角下,汉语借词进入英语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是汉语借词进入英语的前提条件。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多,汉语词汇逐渐被引入到英语中。

其次,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影响着汉语借词的借用和传播。

一些具有文化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汉语词汇更容易被英语所接受和借用。

最后,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起着重要作用。

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汉语借词,形成了独特的词汇系统。

四、汉语借词的影响汉语借词对英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丰富了英语的词汇系统,拓展了英语的表达能力和范围。

其次,汉语借词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此外,汉语借词还影响了英语的语法、发音和语调等方面。

五、结论本文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汉语借词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体现,也是英语词汇系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汉语借词将继续进入英语,为英语的词汇系统和发展带来更多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汉语借词的现象,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文化和语言因素,以更好地理解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汉语借词是指英语中被借用自汉语的词语。

借词是语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的现象,它
表明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如下:
1. 音译词
义译是指在外来语中,将原词的意思翻译成该语言的文字,以表达该语言缺乏相应的
等效词语。

英语中借用的汉语词语中大量为义译词,例如,“feng shui”(风水)、“qi”(气)、“yin yang”(阴阳)等。

3. 单音节借词
英语中借用的汉语词语中,单音节词占据大部分,例如,“jade”(玉)、“khan”(汗)等。

这是由于汉语中许多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单音节构成的。

英语中也借用了一些多音节的汉语词语,如“kung fu”(功夫)、“dim sum”(点心)、“chop suey”(杂碎)等。

这些多音节词语的主要特征是含有许多汉语的口音和韵律特征。

5. 意象词
许多英语中借用的汉语词语都是意象词,即依据其写法形成印象和意象的词语。

例如,“dragon”(龙)、“foo dog”(石狮)等词语形象生动,能够在英语中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

6. 服务业词汇
汉语在服务业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词汇,例如:“dim sum”(点心)、“kung fu”(功夫)等。

这些词汇在英语中大量使用,成为了英语菜单、电影、武术等领域中的专业
术语。

总之,英语中汉语借词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深厚交流和
影响,同时也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英语中汉语借词及其文化因素

英语中汉语借词及其文化因素
译借词 。许多学者认 为 C ia一词 源 于我 国第 一个 统一 的 hn
( 诱拐绑 架 , 骗 或 迫 使 ,80 17 ) c p uy 杂 碎 , 诱 1 — 85 ,h —se( 7 o
18 ) 8 8 等等 ( 黄焰结 ,0 5 。英 国对 中国输入的大量鸦片 , 20 ) 给 中国人带来无 穷的灾难 。当时很 多人染上吸食 鸦片的恶习 ,
关键词 : 汉语 ; 借词 ; 文化 因素
中图分类号 : 3 3 H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8 6 2 1 ) 1 0 2 10 7 3 (0 0 0 — 18—0 2 随着海上航线 的开辟 和 l 纪资 产阶级革命 以后海上 7世 霸权 的建立 , 国出于海外 扩张 的需要 , 当时中 国的贸易 英 与
往来 日 益频繁 。进入英 语 的汉语借 词也 随之增 多。许多 中 国出 口的产 品主要 通过粤 、 闽等 地的港 口销往英 美 , 因此 这

时期进人英语 的汉语 借词 主要是 粤 、 闽等地 的方言词语 。
他 民族语言来 丰富 自己。 ( 同梅 , 0 :1作 为一种 开放 ”焦 2 34 ) 0
t( a 茅台酒) 浙江的 sas gr ewn 绍兴酒 ) w nt ( i , hoi c ie( n i ,o n 馄 o
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 。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 , 是交流见证 。
词汇不仅是单纯的语言现象 , 还是社会 现象。我国 同世界 的 交往在秦汉时期就开始 了。唐 、 、 、 宋 元 明等朝 代经济十分 繁 荣。1 7世纪之前 , 东方文化 , 中国文化受 到西方文 化的仰视 和崇拜。发达的物质 文化 是英语 吸收汉语借词 的原 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 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而语言又是由词汇和词汇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 Renouf, 1988: 168) , 所以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变化最快、最显著。

既有读音和词形的变化, 又有词义的转换; 既表现为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灭亡, 又包括旧词添新义和大量借入外来词。

事实上, “英语中8 %以上的词汇借自其他语言”(Ency clopedia A mericanna, Vo l. 1 , 198 : 423) , 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借自汉语, 并显现出其特有的地域特征、语音特征、语法特征。

为此, 本文拟就英语中汉语借词这些特征和语言文化因素作一具体探讨, 以期从中找出一些规律, 从而加深对英语词汇特别是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理解和运用。

归根结蒂, “语言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进行¹, 而“从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看, 词汇能力低是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地域特征1. 源于中国地域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借词这类借词大多来自政治、宗教、历史人物或日常交际等诸多方面, 无不折射出浓郁的中国地域文化特色。

如, yamen 衙门( 旧时官员的办公场所) ; Mandar in 满大人( 清朝九品以上官员) ; T aoism 道教( 我国宗教之一, 由东汉张道陵创立, 南北朝时日渐鼎盛) ; lama 喇嘛( 西藏喇嘛教的僧人) ; Confucius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Mencius 孟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Sun Yat-sen ( 孙中山) , T an Kak Kee( 陈嘉庚) 。

另外, 英语中还有一些表示中国民俗文化的借词。

如Ya ng ko 秧歌( 流行于北方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 常有锣鼓伴奏) ; to ng 堂( 在美国的中国侨民的兄弟会等组织) ; yin 阴; yang 阳; chi( qi) 极; T ai Chi 太极拳( 一种拳术, 动作柔和缓慢) ; Wushu 武术或Kunfu 功夫( 打拳和使用冷兵器的技术) ; 等等。

这些词在步入英语之后, 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并逐渐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 常出现于英语口语和书面文章之中。

如:( A) T he treat ment rests on the T aoist belief that tw o lif e fo r ces, yin and y ang, combine to produce a vital life energ y, called chi ( or qi) ,that flow s thr ough the bo dy alo ng pat hw ay s know n as mer idians, w hich w ere char ted two thousand y ears ago . ( Time, Nov. 17, 1997)( B) As the st a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s junior w ushu team, yo ung Li perfo rmed his mar tial ar tistr y on t he Whit e House law n for an audience including Richard Nixo n and Henry Kissenger . (Time, Oct. 5, 1998)2. 源于中国特产或有中国特色事物的借词伴随着全球一体化( globalization) 进程的加快,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接触、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而且“启蒙的一些价值如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已为大多数现代化国家的人们所承认”。

这在一过程中, 众多表示中国特产、特制品或特殊事物的词汇及其文化蕴涵一同渗入英美等西方国家并陆续为英语所吸收和包容。

( 1) 饮食类当今英语中, 在饮食方面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借词一般有: dim sum ( 点心) ; w o n to n( 锟钝) ; ketchup 茄汁( 番茄汁、番茄酱) ; chow mein炒面( 一种方便食品) ; bo kchoy 小白菜; Mao tai 茅台酒; chou suey 炒杂烩( 煮熟后切碎供食用的动物内脏) 。

事实上, 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国食品正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神往和接纳。

“据1989 年统计, 单是纽约市就有中国餐馆24家, 几乎每一个小街区都有豪华的中国餐馆”(顾嘉祖, 1999: 54) 。

美国的其他城市也是如此, 富有中国地方风味的川菜粤菜、鲁菜、京菜、维扬菜、姑苏小吃等, 可谓是应有尽有。

中国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而且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几乎所有其他国家的菜谱。

与此相同步, 相应的汉语词汇和文化也随之步入英语, 并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库及其文化。

从这一点上讲, 中国菜跟美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样, 都为文化和全球化作出了贡献。

( 2) 植物类在长期实践中, 英语还先后吸纳了一些表示植物名称的汉语词汇。

如Co ngo u 工夫茶( 一种红茶) ; bo hea 武夷茶( 盛产于武夷山的一种茶) ; peko e 白毫茶( 一种高级红茶, 叶带细毛, 故名) ;souchong 小毛尖茶( 一种红茶) ; kumquat 金桔, 金柑; litchi 荔枝( 南方的一种水果) ; lo quat 卢桔, 枇杷( 一种常绿乔木结的果实) ; longan 龙眼( 一种常绿乔木结的果实) ; m ang o 芒果( 一种常绿乔木结的果实) ; tea 茶( 闽南语的音译) ; ginseng 人参; kao liang高粱。

( 3) 杂类中西方各国之间日益扩大的商贸往来, 同样为英语输入了大量的汉语借词, 这些借词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

如kaolin 高岭土, 瓷土( 陶瓷工业的原料, 用于烧制陶瓷。

因为江西景德镇高岭地区所产的质量最好, 故名) ; mahjong 麻将; silk 丝, 丝织品; paijiu 牌九, 牌楼; sampan 舢板( 一种在近海或江河上用浆划行的小船) ; cheo ngsam 旗袍, 长衫( 广东方言中“长衫”一词的音译) ; Shih Tzu 狮子狗; w ok镬, 铁锅, 炒菜锅; jin 斤; liang 两, yuan 元; jiao 角;fen 分; li 里; kang 坑; co olie 苦力( 旧时出卖力气干重活的人) ; kowt ow 叩头, 磕头; shang hai 拐骗, 协迫;yen 瘾, 渴望, 热望。

三、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音特征在对以上三类借词粗略地进行梳理归纳过程中不难看出,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大多采用音译法( translit eration) 。

其中, 有些与汉语拼音完全吻合或基本吻合, 因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让人分辨其语源。

如jin( 斤) , yamem ( 衙门) 。

至于差异, 一般源于初借时根据汉语拼音拼写而成、如今已约定俗成的借词。

如kunfu, Tai chi, litchi 等。

另外一些借词与汉语拼音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因为它们往往是根据汉语方言的语音拼出来的。

如下例中的“tea”(茶) 一词, 就是根据闽南语音译的, 人们有时不太习惯把“t ea”看成是从汉语进入英语的借词, 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A deep suspicio n of g ov ernment pr edat es the Bo st on T ea Par ty . . . ( Marc Levinson, N ewsweek , Apr il 13, 1992)不仅如此, 中国有许多东西先是被日本人带走,再由他们传入西方并垄断了市场, 而反映这一过程的英语词汇, 似乎均源于日语。

例如, 豆腐发源于中国, 可“t ofu”([ Jan. 〈chin〉do ufu ]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这个词却是由日语进入英语的。

所以现代西方人爱吃豆腐, 大都以为是日本的发明。

又如“盆景”,原是中国的艺术, 可今天外国人欣赏“b onsai”([ Jan. 日语汉字: 盆栽]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时, 大都以为是日本的艺术。

“猕猴桃”原是中国福建的土产水果, 新西兰人引种后取了个土著名字叫“k iw i fr uit”,出口到中国叫“奇异果”,颇似新奇。

这说明, 不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考虑, 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获胜, 就必须主动出击, 加大对外宣传, 让世界更多、全、更直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四、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法特征汉语借词渗入英语之后, 一方面逐渐为英语所同化, 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其特有的语法特征。

( 1) 拼写样式: 最初, 在词典的编纂过程中往往标有[ 汉] 字字样以示其源, 而且单词的拼写多用斜体。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 人们逐渐少用或不用斜体, 两个音节以上的词一般采用合写, 而不用分写式。

如w ushu, cheo ng sam 等。

( 2) 数的形式: 表示度量衡和货币单位名词的复数不加词尾-s, 如three yuan, sev en li。

但对于外来词特别是一些已为英语所同化且英语化程度较高的可数名词来说, 其复数形式往往要加词尾-s。

如sampan→sampans, wo k→wo ks。

( 3) 首字母大小写形式: 通常采取首字母小写式, 但专有名词或由专有名词派生的词一般应大写首字母。

如Co nfucian, M andar in。

当然, 也有一些普通名词例外, 如shih T zu, 该词不是专有名词但首字母却常以大写形式出现。

( 4) 派生能力: 出于必要和便利, 有些借词获得了普通英语词汇的某些特征, 并伴有词尾变化。

如Tao ( 道家学说中的) 道→T aoism ( 道家) ; Confucius( 孔子、孔夫子) →Confucian ( 孔子的、孔夫子的) →Confucianism ( 孔子学说、儒家学说、儒教) ; shanghai( 拐骗, 协迫) →shang haied, shanghaiing ; kow tow ( 磕头) →kowt ow ed, kow tow ing ; y en( 瘾) →yenned, yenning(上瘾) ; ty pho on( 台风) →typhoo nic( 台风的、台风性的) 。

五、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言文化因素1. 语言态度作为“an o bser ver of facts but no t a judg e , 现代语言学家更多地注重“d escribe lang uage in all aspects but not pr escr ibe rules of …cor r ect ness‟ , 从而从最初的规定性( pr escriptive ) 转为描写性( descriptiv e) , 并以语言使用者为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